二章:非特异性免疫性应答
_新教材高中生物课时检测11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含解析苏教版选择性必修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B.B细胞和T细胞均是在骨髓中产生和成熟的C.抗原、细胞因子、溶菌酶等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解析:选D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A错误;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B错误;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C错误;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D正确。
2.下列关于淋巴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淋巴细胞都来源于造血干细胞B.免疫器官都是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C.淋巴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造血干细胞D.淋巴细胞只分布在免疫器官解析:选A 淋巴细胞都属于白细胞,都来源于造血干细胞,A正确;脾、淋巴结和扁桃体等是淋巴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而不是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B错误;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和造血干细胞,C错误;淋巴细胞分布在免疫器官,体液中也有淋巴细胞,D错误。
3.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脊髓属于免疫器官B.有吞噬细胞参与的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C.T细胞和B细胞均由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D.免疫活性物质均是由免疫细胞产生解析:选C 免疫器官包括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脊髓是神经系统的结构,A错误;吞噬细胞是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成分;特异性免疫过程中有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处理、提呈过程,故有吞噬细胞参与的不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T细胞和B细胞均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但它们发育成熟的场所不同,C正确;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和其他细胞产生,D错误。
4.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种有毒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皮肤上,120 min 以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被消灭了。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皮肤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B.皮肤的汗腺能够分泌酸性物质,使汗液和皮肤表面呈酸性,不利于大多数病菌的生长C.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也有一定的杀菌作用D.皮肤黏膜分泌的多种物质如溶菌酶、蛋白水解酶等,也有明显的杀菌作用解析:选A 皮肤参与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具有的杀菌作用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大多数病菌生长的最适pH接近中性,皮肤的汗腺分泌的酸性物质使汗液和皮肤表面呈酸性,不利于大多数病菌的生长,B正确;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呈现酸性,也有一定的杀菌作用,C正确;溶菌酶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蛋白水解酶能够催化蛋白质水解,因此皮肤黏膜分泌的溶菌酶、蛋白水解酶等也有明显的杀菌作用,D正确。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机体在长期 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防御功能 ,针对多种病原体的入侵具有普 适性。
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快速、非 特异性的特点,能够在病原体入 侵初期迅速启动防御机制,防止 感染扩散。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重要性
01
02
03
防止感染扩散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够在 病原体入侵初期快速反应 ,有效遏制感染扩散,降 低疾病严重程度。
负向调节
负向调节机制能够抑制过度激活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防止对正 常组织造成损伤。
信号转导
炎症信号转导
炎症信号转导通路能够将病原体的刺激转化为细胞内的信号,触发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激活。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通路能够调控固有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方向。
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
深入探讨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为开发新型治疗方法和药物提供 理论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基因敲除与转基因技术
基因敲除
通过基因敲除技术,可以构建特定基因敲除的动物模型,用于研究特定基因在非 特异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基因敲除技术包括同源重组、胚胎干细胞技术等。
转基因技术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将特定基因转入动物体内,以研究其在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中的功能。转基因技术包括显微注射、病毒载体转染等。
细胞培养与分离技术
细胞培养
通过将免疫细胞在体外培养,可以模拟体内环境,研究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的生 长、分化、功能等。细胞培养技术可用于分离和鉴定不同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 细胞,并研究其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的反应。
细胞分离
通过特定的分离技术,如密度梯度离心、流式细胞术等,可以从组织或血液中 分离出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用于后续的实验研究 。
兽医免疫学《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课件

(2)反应性氮中间产物(RNIs)作用系统
L-精 氨酸
+
诱导型NO合成酶
O2 还原型辅酶II 四氢生物喋呤
胍氨酸 NO
杀伤靶抗原
非氧依赖性杀菌系统
酸性pH、酸性水解酶、髓过氧化物酶、溶菌酶、乳铁蛋白、 阳离子蛋白等
吞噬作用的后果
• 完全吞噬:
病原体被吞噬后,被杀死并消化分解,残渣排出 体外。
• 不完全吞噬:
有些病原体,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布氏杆菌 等胞内寄生菌,具有抗吞噬溶酶体形成或抗溶菌 酶等逃避机制,在免疫力低下的机体内,虽被吞 噬却不能杀死,随吞噬细胞移动扩散。
(二)分泌细胞因子和其他炎性介质
前列腺素 白三烯 PAF 磷脂酶A2 过氧化物
作用
局部炎症反应(TNF-、IL-1、 IL-6 、LT等) 发热和急性期反应(PGs、CRP、MBL) 免疫调节(IL-1、IL-6、IL-12)
3. 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活化方式:
(1)Ag + IgE - FcεRⅠ交叉连接;
(2)同过敏毒素C3a、C4a或C5a结合。
4. 细胞活化产物
(1)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组胺 (histamine);白三烯C4(leukotriene C4); 前 列腺素D2(prostaglandine D2)等。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即刻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 感染后0~4h
屏障、吞噬细胞、补体、细胞因子等参与,菌少则愈。
早期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 感染后4~96h
吞噬细胞、 NK 、 B1、 T等免疫细胞和体液抗菌物 质参与,炎症加强(血管、细胞)
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
感染后96h以后
M激活(表达协同刺激分子、提呈抗原),迁入外周 免疫器官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现代免疫: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对其产生免疫应答(清除抗原性异物,或维持免疫耐受),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生理性防御机制。
三大免疫功能的表现:功能生理表现病理表现免疫防御抗感染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免疫稳定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止细胞癌变或持续性感染癌症或持续性感染免疫的类型及特征:1、非特异性免疫(自然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皮肤及粘膜分泌物;第二道防线: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粒细胞】特征:反应迅速,并非针对特定Ag2、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和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两个分支【第三道防线:淋巴细胞、抗体】特征:特异性、多样性、记忆性、耐受性、自限性免疫学分类:1、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2、免疫学检验3、免疫药理学4、分子免疫学琴纳(Jenner)——牛痘疫苗 Behring与Kitasato北里——抗毒素(被动免疫)巴斯德(Pasteur)——疫苗(主动免疫) Metchnikoff——细胞学说Ehrlich(欧立希)——体液学说 Burnet——克隆选择学说第二章抗原: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 2、免疫反应性全抗原:具有两种特性的物质半抗原:能与抗体结合产生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的物质耐受原(变应原):可能引起病理性免疫应答即超敏反应的抗原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物性2、理化条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立体构象、物理性状等)3、其它条件(宿主因素、免疫方法)【异物性:与自身成分相异或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前未接触过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表位):是Ag分子表面有一定空间构象的特殊的化学基团,(其性质、数目、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特异性。
T细胞决定簇与B细胞决定簇主要特点:共同抗原: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的不同抗原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特异性应答产物发生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抗原的分类:根据诱生抗体对T细胞的依赖关系: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同种异型抗原:在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而表现的不同抗原。
免疫学技术7-免疫应答

三、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时相
1、即刻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 发生于感染0~4h之内
2、早期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 发生在感染后4~96h之内(4d)
3、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 吞噬细胞加工处理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2、吞噬的过程
病原体(或异物)进入机体后,吞噬细胞在趋化因子 (又称炎症因子,如IL-8,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 )作用下,向病原体存在部位移动,接触病原或异 物后:
①对较大颗粒,细胞伸出伪足将其包围吞噬; ②对较小颗粒,细胞内陷将其吞入,形成吞噬体,与溶
酶体融合成吞噬溶酶体,溶酶体中水解酶及杀菌物质 将细菌消化和溶解。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固有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 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卫机制, 是生来就有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一种免疫功能。
特异性免疫应答 (获得性免疫) :是指机体受抗原刺激 后,免疫活性细胞识别抗原,进而活化、增殖、分化, 并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第一节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4)乙型溶素 乙型溶素是血液凝固时由血小板释放的一种热稳定的
阳离子蛋白; 可破坏除链球菌外的革兰阳性菌。 对革兰阴性菌无作用。
(四)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表现:红、肿、热、痛、机能障碍,是一种病理 过程。 也是机体对病原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够减 缓或阻止病原体向机体其他部位扩散。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时,被侵害局部汇集大量的吞噬细 胞和体液杀菌物质,组织细胞释放溶菌酶、白细胞介素等 抗感染物质。
机体还存在着其他重要生理屏障: 血肺屏障 血睾屏障 血胸腺屏障
(二)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吞噬作用细胞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详细讲解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详细讲解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机体在遭受外界致病因子侵袭时,通过非特异性免疫机制,以对抗和清除病原体,维持身体的健康和稳态。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不需要提前获得特定的抗原识别能力,它是一种对抗不同致病因子的广谱防御机制。
本文将详细讲解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和机制。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之一是广谱性。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机制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和效应分子,对抗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例如,中性粒细胞是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中的重要细胞,它能够通过吞噬病原体和释放抗菌物质来消除外来致病因子。
其他细胞如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也能够发挥类似的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机制还具有快速性和灵活性。
在感染开始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可以迅速启动,几乎立即开始对抗病原体。
免疫细胞根据感染的类型和程度,可以通过调节抗原呈递和清除技术选择对抗病原体的最佳策略。
此外,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还可以产生各种效应分子,如溶菌酶、抗菌肽和细胞因子等,这些分子对抗菌、抑制病原体生长以及招募和活化免疫细胞起着重要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机制分为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免疫和炎症反应。
自然免疫主要由先天免疫细胞参与。
先天免疫细胞是机体一种免疫记忆力非常低的细胞,但是它们的数量庞大,可以迅速识别和消除病原体。
先天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巨噬细胞是最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它可以通过吞噬、分泌溶酶体和产生氧自由基等方式对抗病原体。
炎症反应是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当机体受到损伤或感染时,炎症反应被启动,以清除病原体并促进修复。
炎症反应包括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渗出和局部温度升高等病理过程。
这些反应有助于将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输送到感染或损伤部位,帮助清除病原体和废物,促进伤口愈合。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还可以参与调节和激发特异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应答需要几天或几周的时间才能达到最大效果,因为它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非特异性免疫概述 • 非特异性免疫组成 •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机制 • 常见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类型及特点 • 非特异性免疫在疾病防治中应用 • 非特异性免疫研究前沿及挑战
01 非特异性免疫概述
CHAPTER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固有免疫或先天 免疫,是个体出生时就具备的,不 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的防御机制。
吞噬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等吞噬细胞可吞噬和消化病原 体。
细胞毒作用
NK细胞等具有细胞毒作用的 细胞可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和肿 瘤细胞。
02 非特异性免疫组成
CHAPTER
组织屏障
皮肤和黏膜
作为第一道防线,能够阻挡病原体进入体内,同时分泌杀菌物质。
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和胎儿免受病原体侵害。
适应性免疫对固有免疫的反馈调节
适应性免疫细胞通过分泌抗体、细胞因子等,对固有免疫应答进行反馈调节,维持免疫稳 态。
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在疾病中的相互作用
在感染、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理过程中,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相互作用,共同影 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谢谢
THANKS
模式识别受体
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 启动固有免疫应答。
补体系统
参与清除病原体、调节免 疫反应和维持组织稳态。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在感染或炎症时迅速升高,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交互作用探讨
固有免疫对适应性免疫的启动和调节
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表达共刺激分子等方式,固有免疫细胞促进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启动和 调节。
先天性
与生俱来,不依赖后天经验或 疫苗接种。
医学免疫学各章节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各章节名词解释1.免疫: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2.固有免疫应答: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
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3.适应性免疫应答: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4.免疫防御: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5.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6.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1.抗原:是指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的物质。
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3.抗原决定基: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4.表位: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也称抗原决定基。
5.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一类必须依赖Th细胞辅助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
该抗原由T表位和B表位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通过表面粘附分子整合素家族成员CD11b/CD18 (CR3)和CD11c/CD18(CR4)识别结合细菌脂 多糖;
③通过表面CD14分子识别结合细菌脂多糖; ④通过表面C3b受体识别结合C3b被的病原体等抗
characteristic nucleus and CD14 membrane marker.
不同部位巨噬细胞的名称
如在淋巴结、脾、肺泡、胸腔和腹腔称巨 噬细胞,
在中枢神经组织称小胶质细胞,在肝称库 普弗细胞,
在骨内称破骨细胞。巨噬细胞寿命较长, 在组织中可存活数月,其形体较大,呈多 形性,胞浆内富含溶酶体和其他细胞器
所有吞噬细胞都可以 吞食、消化及变形
活跃的吞噬能力:能吞噬异物颗粒,病 原微生物及衰老死亡的细胞等。
在抗体、抗原复合物,补体等作用下, 其吞噬力显著增强。
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各个阶段也 起重要作过程——:趋化、 识别、吞入。
大吞噬细胞——:
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以及单核一吞噬 细胞系统中游走的和固定的巨噬细胞。
血液中的大单核细胞能从毛细血管游出, 进入炎症反应区到达组织后一巨噬细胞。
两种吞噬细胞
巨噬细胞
phagocytosis, intracellular and extracellular killing, tissue repair, antigen presentation for 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一旦病原体突破第一道防线侵入体 内,就会遇到固定的或游走的吞噬 细胞的围歼,在病原体侵入局部, 通常现表为炎症反应(红、肿、痛、 热功能障碍),炎症过程减缓和阻 止病原微生物经组织间向机体其它 部位扩散。
炎症局部血管扩张,血流缓慢,给局 部带来各种类型的吞噬细胞,除吞噬 作用外,在炎症区积累着大量体液防 御因素,细胞死亡崩溃解后的抗感染 物质(如白细胞素、吞噬素、溶菌酶 等)以及由于发炎部位糖原酵鲜作用 增强所产生的有机酸,特别是乳酸, 这都有利于杀灭病原菌。
葡萄糖 +NADP+ G-6-P-脱氢酶
NADPH + O2 细胞色素 b558
2O2- + 2H+ Superoxide dismutase
2O2- + H2O2
戊糖-P + NADPH NADP+ + O2-
H2O2 + 1O2
.OH + OH- + 1O2
Respiratory Burst
Oxygen Dependent
Non-specific Killer Cells
NK和LAK细胞 K细胞 Activated 巨噬细胞
Eosinophils
They all kill foreign and altered self targets
1.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NK)及其作用
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其发育成熟依赖 骨髓及胸腺微环境。
kill infected and malignant cells are identified by the presence
of CD56 +& CD16 +and absence of CD3 activated by IL2 and IFN- to become LAK cells
进入黏膜下结缔组织→Mφ 摄取→携Ag 进入局部淋巴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 答。 分泌杀菌物质
二、血脑屏障
是存在于血脑循环中的一种生理学解 剖学特殊结构,由软脑膜,脉络膜, 脑毛细血管及星状胶质细胞组成。
三、血胎屏障——又称胎盘屏障。
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脱膜和胎儿绒毛 膜组成。
小分子营养物质能通过此屏障,但母 体与胎儿血液中有形物质和大分子不 能相互流通 。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游离于血流中的单核细胞 (monocyte)
及存在于体腔和各种组织中的巨噬 细胞( macrophage Mφ)
均来源于骨髓干细胞它们具很强的 吞噬能力且细胞核不分叶,故命名
1. 巨噬细胞 ( macrophage Mφ)
1.0 功能特点:
繁殖力——:非终未细胞,有10%的巨噬细胞核 较大,染色质较细小疏松,胞质略嗜硷,为未成 熟巨噬细胞,能复制DNA,具增殖能力。成熟的 巨噬细胞没有增殖能力。
两种吞噬细胞
Neutrophils
phagocytosis, intracellular killing, inflammation and tissue damage
characteristic nucleus, cytoplasm
granules and CD67 membrane marker.
H2O + O2
Nitric Oxide Dependent Killing
TNF TNF
Nitric Oxide
3.吞噬细胞氧非依赖性杀菌系统是指 不需氧分子参与的杀菌系统
①酸性PH:吞噬溶酶体形成后,糖酵解作用增强, 乳酸累积使PH降至3.5-4.0,此种酸性条件具有 杀、抑菌作用。
②溶菌酶:在酸性条件下,溶酶体内的溶菌酶能 使G+菌胞壁肽聚糖破坏而产生杀菌作用。
原性异物; ⑤通过表面FcR识别结合与IgG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病
原体等
Pathways of Intracellular Killing
Intracellular Killing
oxygen-depenedent oxygen-independent
myloperoxidase-independent myeloperoxidase-dependent
一、天然免疫屏障结构: 外部屏障、内部屏障
二、正常体液中的免疫物质 三、炎症、吞噬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是体内一切免疫 防御能力的基础发挥作用快, 作用范围广,初次与外来异物 接触时,即可发生反应,起着 第一线的防御作用。
随着特异性免疫的形成,非特 异免疫又可与其协同作用。
第二节 天然免疫屏障结构
溶酶体颗粒中含有溶菌酶、弹性蛋白酶、磷酶、脂酶、 髓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阳离子蛋白如吞噬素 (phagocytin)和白细胞素(leukin)等,
中性粒细胞可表达粘附分子,表面具有FcR和C3b受 体,而无特异性抗原受体。
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感染发生时,中性粒细胞可迅速从血 管内移出,是最早被招募到感染部位 的吞噬细胞。具有强大的非特异性吞 噬杀菌能力,在早期机体抗感染免疫 中起重要作用。
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 。 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 胞质内含有大型嗜天青颗粒。 无需抗原预先作用,可直接杀伤肿瘤和病
毒感染的靶细胞。 CD3-、CD56+CD16+淋巴样细胞认定为
NK细胞 。
Natural Killer (NK) cells
also known as 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s (LGL)
5.加工处理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 疫应答
巨噬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在报取病原 微生物等抗原性异物后,可将加工处理过 的抗原及胞内的抗原肽以抗原肽:MHCII/I类分子复合物遥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
6.抗肿瘤作用
第五节.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
NK, LAK, K (ADCC)
NK1.1+T细胞、 γδT细胞 B-1B细胞 吞噬细胞 包括皮肤黏膜上皮细胞
多肽
G+
球蛋白
G+
小分子碱性蛋白 G-少数G+
淋巴系统 中性粒细胞
碱性多肽 碱性多肽
G+大肠杆菌,某些病 毒
G+
血小板溶素(Peskin) 正铁血红素(Hematin) 精素、精氨碱 乳素(Lactenin)
血小板 红细胞 胰 、肾、前列腺 乳头
多肽(?) 含铁卟林 碱性多肽 朊
G+ G+ G+结核杆菌 G+(主要是链球菌)
贴附力——:单核—吞噬细胞系接触玻璃塑料后, 能沾其表面铺展胞体呈多突扁平状,并紧紧的贴 附它们的表面。功能越活跃者,贴附力越强。
阿米巴运动,趋化 表面受体:巨噬细胞可表达MHC-I/II类分子和多
种粘附分子,同时具有IgGFc受体(FcγR)、 C3b受体(CRI)和多种细胞因子受体,而无特 异性抗原受体。
团集素(Conglutinin) 血清 干扰素(Interferon) 感染细胞等
球蛋白 小分子蛋白质
细菌 病毒、胞内寄生菌
第四节.炎症和吞噬作用
吞噬作用(Phagcytosis)
是比较原始的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单细胞生物如变形虫,就具有吞噬, 消化异物的功能。
哺乳动物及人类则有专门的吞噬细胞 (Phagocyte)。
第三节、正常体液中的免疫物质
名称 补体 溶菌酶
乙型溶素 吞噬细胞杀菌素 组蛋白(Histone) 组织多肽(tissus polypeptide) 血小板溶素(Plakin)
存在部位
化学性质
作用范围
血清 吞噬细胞溶酶体, 泪液、唾液、乳汁 血清 中性粒细胞 淋巴系统
糖蛋白
G-、病毒、螺旋体
小分子碱性蛋白 G+
第二章
非特异性免疫性应答
抗感染保护
第一节.非特异性免疫
是机体对多种抗原物质,而非针对其 一特定抗原物质的生理性免疫应答。
是先天的,遗传的 它只能识别自己和非自身,只能消除
一般的异物。对异物无特异区别作用。 只是比较初级的识别功能。 没有再次反应,没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