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合集下载

10篇文言文

10篇文言文

10篇文言文1. 《论语》六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人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 《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 《出师表》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大全

1、吾腰千钱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身且死,可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译文:永州的人傍水而居,都擅长游泳。

一天,河水暴涨。

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水。

船刚至江心,就漏水下沉了,船上的人纷纷泅水逃生。

其中一人拼命划水,却不像以往游得那么快。

他的同伴奇怪地问:“平素你的水性最好,今天为什么落在后边?”他喘着粗气说:“我腰里缠着千枚铜钱,分量很重,所以落在后边。

”同伴忙劝他说:“那为什么还不赶快扔掉它呢?”他不回答,只摇了摇头。

过了一会儿,他越发筋疲力尽。

已经上岸的人向他呼喊:“你真是太糊涂,太死心眼了,人马上都要淹死了,还要钱干什么?”他又摇了摇头,于是很快就被淹死了。

2、矛与盾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3、舍生取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

如果不能同时得到这两样东西,我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

生也是我想要的,义(真理、信仰、正义,有益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是我想要的。

如果两方面不能兼顾,我就舍弃生命而选择义。

4、东施效颦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精选古代经典文言文大全

精选古代经典文言文大全

【导语】⽂⾔⽂的学习好⽐是另⼀门语⾔的学习,语⾔的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要注重积累基础知识,付出了时间,才可以学好⽂⾔⽂。

下⾯是⽆忧考分享的精选古代经典⽂⾔⽂⼤全。

欢迎阅读参考!1.精选古代经典⽂⾔⽂ 陋室铭 刘禹锡〔唐代〕 ⼭不在⾼,有仙则名。

⽔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丁。

可以调素琴,阅⾦经。

⽆丝⽵之乱⽿,⽆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云亭。

孔⼦云:何陋之有? 译⽂ ⼭不在于⾼,有了神仙就会有名⽓。

⽔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

这是简陋的房⼦,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青葱,映⼊帘⾥。

到这⾥谈笑的都是博学之⼈,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弦管奏乐的声⾳扰乱⽿朵,没有官府的公⽂使⾝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云的亭⼦。

孔⼦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精选古代经典⽂⾔⽂ 桃花源记 陶渊明〔魏晋〕 晋太元中,武陵⼈捕鱼为业。

缘溪⾏,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甚异之,复前⾏,欲穷其林。

林尽⽔源,便得⼀⼭,⼭有⼩⼝,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

初极狭,才通⼈。

复⾏数⼗步,豁然开朗。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美池、桑⽵之属。

阡陌交通,鸡⽝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着,悉如外⼈。

黄发垂髫,并怡然⾃乐。

见渔⼈,乃⼤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

村中闻有此⼈,咸来问讯。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论魏晋。

此⼈⼀⼀为具⾔所闻,皆叹惋。

余⼈各复延⾄其家,皆出酒⾷。

停数⽇,辞去。

此中⼈语云:“不⾜为外⼈道也。

”(间隔⼀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骥,⾼尚⼠也,闻之,欣然规往。

经典名篇文言文大全【五篇】

经典名篇文言文大全【五篇】

【导语】⽂⾔⽂是以古汉语⼝语为基础的书⾯语,在远古时代⽂⾔⽂与⼝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是中国古代的⼀种书⾯语⾔组成的⽂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语为基础⽽形成的书⾯语。

下⾯是分享的经典名篇⽂⾔⽂⼤全【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名篇⽂⾔⽂⼤全:隆中对 魏晋:陈寿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吟》。

⾝长⼋尺,每⾃⽐于管仲、乐毅,时⼈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君与俱来。

”庶⽈:“此⼈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汉室倾颓,*⾂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欲信⼤义于天下;⽽智术浅短,遂⽤猖蹶,⾄于今⽇。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于袁绍,则名微⽽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惟天时,抑亦⼈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此可以为援⽽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武之国,⽽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天府之⼟,⾼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不知存恤,智能之⼠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先主⽈:“善!”于是与亮情好⽇密。

关⽻、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也。

愿诸君勿复⾔。

”⽻、飞乃⽌。

翻译 诸葛亮亲⾃在⽥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吟》。

他⾝⾼⼋尺,常常把⾃⼰和管仲、乐毅相⽐,当时⼈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文言文大全必背50篇

文言文大全必背50篇

文言文大全必背50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背诵文言文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

下面是文言文大全必背50篇的介绍。

1.《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孟子·尽心上》:尽心而为之,不可不知也。

3.《庄子·逍遥游》:逍遥游,世人皆醉我独醒。

4.《史记·太史公自序》:夫人之相与,俱欲言而莫相闻,乃至于竹帛之室,无可奈何而寄托焉。

5.《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楚辞·离骚》: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7.《论语·为政》: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8.《孟子·离娄下》:人皆可哀也,然而不知哀也。

9.《庄子·养生主》:人之生也,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0.《史记·项羽本纪》:天下可道也,不可言传也。

11.《诗经·卫风·木瓜》: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12.《楚辞·九歌·东篱》:东篱乐,乐东篱,采葑采菲。

13.《论语·述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4.《孟子·尽心上》:尽心而为之,不可不知也。

15.《庄子·逍遥游》:逍遥游,世人皆醉我独醒。

16.《史记·太史公自序》:夫人之相与,俱欲言而莫相闻,乃至于竹帛之室,无可奈何而寄托焉。

17.《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8.《楚辞·离骚》: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19.《论语·为政》: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20.《孟子·离娄下》:人皆可哀也,然而不知哀也。

21.《庄子·养生主》:人之生也,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5篇经典文言文

15篇经典文言文

15篇经典文言文《劝学》、《陋室铭》、《师说》、《岳阳楼记》……那些年我们熟记于心的经典古文,你还能背出几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名句,你还记得是哪篇古文里的吗?我们一起温故而知新~《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0篇文言文

30篇文言文

30篇文言文1. 《论语十则》: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

4.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5.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6.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邹忌以自身经历劝说齐威王广纳群言,改良政治的故事。

7. 《出师表》: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前夕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8. 《桃花源记》: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9. 《三峡》: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10. 《马说》: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11. 《陋室铭》:唐代刘禹锡所作,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12. 《小石潭记》: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13. 《岳阳楼记》: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著名的文言文

著名的文言文

著名的文言文
1.《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曰:"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
2.《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3.《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儿,阿房出。

着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5.《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6.《赤壁赋》: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文后问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这段文字节选自战国时期思想家写的《劝学》篇,题目中的“劝”是的意思。

2、找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写出它们的本字①通假字,本字。

②通假字,本字。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取之于.蓝()冰,水为.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①②③而青于.蓝()輮以为.轮()知明而.行无过矣()4、指出下列加点词词性的变化,并解释其意义①故木受绳则直.()②日.参省乎己()5、“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成语,是从上文中的一句话变化而来的,找出这句原文,并翻译。

原文:译文:6、上文中的“木受绳则直”是比喻。

7、上文的中心句应是。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文: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文后问题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劝学》一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运用比喻,运用的形式也各不相同:①有相关并列的;②有正反对比的;③有用比喻引出道理的;④有先提论断再用比喻的等等。

试把上文中的各个比喻加以分类。

①相关并列:②正反对比:③用比喻引出道理:2、上文从内容上来分析,共讲了几个问题?答:2、解释多义词(可从词性、用法、意义等入手)锲而不舍锲而舍之蛟龙生焉①而②之③焉蟹六跪而二螯蚓无爪牙之利圣心备焉4、上文中的“爪牙”一词用的是这个词的义;试写出运用这个词的比喻义的词语或句子是。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文: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1、下列句子不包含通假字一项的是()A、暮霭沈沈楚天阔B、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C、明日,徐公来,孰视之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与现在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刀枪鸣..入朝见威王B、铁骑突出C、因为..莫不私王..长句,歌以赠之D、宫妇左右3、“念去去千里烟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念去去/千里烟波B、念/去去/千里烟波C、念去去千里/烟波D、念/去去千里/烟波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1)凄凄不似向前..声()(2)谪居..卧病浔阳城()(3)低眉信手..续续弹()(4)都门帐饮无绪..()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活用方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是()A、遂命酒.B、歌.以赠之C、吾妻之美.我者D、朝服.衣冠文言文阅读(15分)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了,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解释一词多义吾妻之美我者()孰视之()美孰君美甚()孰美()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是()A、客之美我者B、与坐谈,问之C、徐公来,孰视之D、暮寝而思之3、不包含词类活用的是()A、吾妻之美我者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4、对本文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语法结构的分析,正确的是()A、这是个一般性的单句,“邹忌”是主语,“讽”是谓语,“齐王纳谏”是主谓短语作宾语。

B、“邹忌讽齐王”是主谓短语作主语,“纳”是谓语,“谏”是宾语。

C、这是个兼语式的复杂谓语句,“邹忌”是主语,“讽”是谓语,“齐王”是兼语,“纳”是“齐王”发出的动作,作谓语,“谏”是宾语。

D、这是个紧缩复句,表条件关系,意为只要邹忌规劝,齐王就能接受。

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错误的是()A、邹忌以一家之事喻一国之事,看似大小失当,但在“受蒙蔽”这一点上,却有相似之处。

B、课文花了较多笔墨写邹忌之妻、妾、客赞美邹忌,邹忌自省,这些与主题无关,仅为了行文生动。

C、本文通过邹忌以身设喻,对齐王纳谏的事,说明了国君广开言路,虚心接受谏言,对于修明国家政治的重大意义。

D、“不需要武力,在朝廷之中就可以战胜别的诸侯国”,这是从全文提炼出的一个带有哲理性的结论,点明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深刻意义。

6、翻译句子①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译文:②徐公何能及君也?译文:1、下列句中“兵”的含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A、斩木为兵B、收天下之兵C、行军用兵之道D、陈利兵而谁何2、下列句中不属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毋吾以也B、不吾知也C、吾与点也D、求,尔何如?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鼓瑟希B、履至尊而制六合C、唯求则非邦也与?D、赢粮而景从4、下列句中带点字,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A、执敲扑而鞭笞..天下B、内.立法度C、包.举宇内D、云.集响应5、下列句中带点字不属于使动用法的是()A、却.匈奴七百余里B、序八州而朝.同列C、外连衡而斗.诸侯D、天下非不弱..也6、下列句中带点字,其古今词义相同的是()A、流血漂橹.B、追亡.逐北C、争割地而赂.秦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7、下列古诗文按年代先后顺序的排列应当是()①《促织》②《天净沙·秋思》③《朝天子·咏喇叭》④《鱼我所欲也》⑤《过秦论》A、①②③④⑤B、④③②①⑤C、④⑤③②①D、④⑤③①8、下列句中带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A、陈涉子婴项羽B、陈涉项羽子婴C、项羽子婴陈涉D、子婴项羽陈涉文言文阅读“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丧失C、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始:开始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2、在第二、第三自然段中各找出一个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

(1)(2)3、翻译下列句子(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4、孟子认为,要使“天下之民至”,国王必须“无罪岁”,那么具体来说要做到哪两点?请概括。

(1)(2)5、下列对上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

B、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C、孟子指出,当时的贵族家的猪狗吃人吃的食物,而道路上却有饿死的人。

他以强烈的对比,批评统治者的虐政,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D、孟子承认,尽管梁惠王尽心于国家,但由于年成不好、战乱频繁、还做不到让百姓生活富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仪,因而还无法让百姓归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7—31题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于,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徙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去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们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棘矜,非铣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志成城,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铩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韩同列,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官;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7、“序八州而朝同列”中的“朝”的用法与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入朝.见威王。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D、则应节而舞,益奇.之。

28、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和例句“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D、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29、上文中的一句被动句是,一句判断句是。

30、第二节文字的论点是。

试翻译成现代汉语:。

31、作者在这节中,从四个方面把陈涉和九国作了对比,这四个方面依次是(用两个字概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2—28题①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百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③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⑤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因。

⑥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⑦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2、解释语段中加点词主意义。

①六合②敲扑③黔首④金城2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中“愚”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愚黔首A、外连衡而斗.诸侯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天下云.集响应D、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4、下列各句中补出的被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B、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C、(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D、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25、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译文:于是让蒙恬在北面修筑长城并让他守卫在竹木做篱笆的军营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