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与假的辩证——戏剧美学的本质思考
黑格尔《美学》中戏剧思想的辩证法初探

黑格尔《美学》中戏剧思想的辩证法初探【摘要】本文通过对黑格尔《美学》中戏剧思想的辩证法初探,深入探讨了戏剧在黑格尔美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戏剧中的辩证法体现。
在戏剧中,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均体现了辩证性,体现了黑格尔关于辩证法在美学中的重要性。
文章还探讨了戏剧的审美价值与辩证法的关系,指出审美价值的提升与辩证法的发挥密切相关。
通过对《美学》中戏剧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黑格尔美学中辩证法的运用和意义,进一步探讨戏剧艺术在美学领域中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黑格尔在美学领域的思想和贡献。
【关键词】黑格尔,《美学》,戏剧思想,辩证法,地位,作用,人物关系,情节发展,审美价值,总结。
1. 引言1.1 介绍黑格尔的《美学》黑格尔的《美学》,又称《审美哲学》,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著作系统地探讨了美的本质、艺术的形式和发展规律等问题,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美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著作中,黑格尔将艺术视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是精神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真、善、美的象征。
他认为艺术是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的一种方式,具有独特的哲学意义和价值。
黑格尔的《美学》不仅涉及到美学理论,还涉及到逻辑、心理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展现出了其宏伟的哲学体系。
这部著作被视为德国浪漫主义美学的集大成之作,对19世纪以后的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黑格尔的《美学》是一部探讨艺术与哲学关系、审美与实践关系的重要著作,展现了黑格尔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点。
在这部著作中,黑格尔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和理论,为后人研究美学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1.2 阐述辩证法在黑格尔美学中的重要性黑格尔的《美学》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对艺术及其各种形式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和阐述。
在这部著作中,黑格尔强调了辩证法在美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辩证法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过程进行深入剖析和理解的方法论,也是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戏剧演出中的“真”与“假”

戏剧演出中的“真”与“假”内容摘要 戏剧演出是假定的艺术,假定性是所有艺术固有的本质。
但是,戏剧又不全是假的,因为它是对人的模仿。
我们常听到一台演出观众直呼“太假了”,这里的“假”就是对人的模仿的虚假。
在戏剧演出中,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如果没有清晰的概念,就不能创作出好的剧目,更不用说揭示更深层次的情感与主题。
关键词 假定性;外部情境;人物塑造排演莎士比亚的戏剧,我们不可能让舞台上的时空穿越到欧洲的伊丽莎白时代,也不可能真的盖一座宫殿,更不可能让演员“成为”剧本中虚构的人物,我们无法做到绝对的真实,但也不能说我们所排演的内容是虚假的。
在舞台演出中,台上的时间、地点和人物都是剧本中假定的情境。
戏剧艺术本身就是假定的艺术,因此,我们不得不谈到戏剧艺术的“假定性”。
1 戏剧艺术的本质是假定的。
“假定性”在俄文中原词的意思是“谈妥”、“约定”,《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它通译为“假定性。
”在这一条目中,还有这样一段说明:“艺术形象绝不是生活自然形态的机械复制,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成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假定性乃是所有艺术固有的本质。
”谭佩生先生进一步解释了舞台假定性:“‘假定性’的含义在于对生活的自然形态进行变形与改造,使形象与它的自然形态不相符。
”生活的自然形态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在对客观事物进行艺术发挥之前,我们必须与观众达成“契约”。
如果我们让观众相信舞台上一切客观事物都是真实存在的,一旦在演出中某位演员因为忘记携带道具,手上空空,突然开始了“无实物表演”,或者舞台布景倒塌,那么观众就很明白了:演员表演失误,演出失败了。
假设舞台上的演员双手捧着一颗红色的苹果,如果我们能让观众相信,演员手中的红苹果是一颗心脏,那么当这个苹果掉到地上摔烂时,观众就会理解为“一颗心碎了”,而不仅仅是“一个苹果被摔烂了”。
苹果是真的,心脏是假的,观众是相信的,这其中有着微妙的平衡。
舞台的幻觉过于真实,也会导致意外的发生。
戏剧的审美价值与美学观念

戏剧的审美价值与美学观念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学观念。
它通过舞台上的表演、对话和情节,向观众传达情感、思想和人生哲理。
戏剧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思想的表达。
在戏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类情感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同时也能够体验到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首先,戏剧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它对人类情感的真实描绘上。
戏剧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将人类的喜怒哀乐以及各种复杂的情感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在观看戏剧时,往往会被剧情所吸引,与剧中的角色产生共鸣。
通过对人类情感的真实描绘,戏剧能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从而引发内心的共鸣和思考。
其次,戏剧的审美价值还体现在它对人类思想的表达上。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传递思想和启发观众的思考。
在戏剧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深刻的社会问题和哲学思考。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思考,戏剧能够引发观众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思考,从而促使他们对自身和社会的认识和反思。
戏剧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和交流的媒介。
此外,戏剧的审美价值还表现在它对艺术的魅力和力量的展现上。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音乐、舞蹈、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
通过舞台上的表演、音乐的伴奏和舞美的设计,戏剧能够给观众带来视觉、听觉和心灵上的享受。
观众在欣赏戏剧时,往往会被舞台上的美丽景观、动人的音乐和精湛的表演所吸引。
这种艺术的魅力和力量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美的存在和艺术的力量,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综上所述,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学观念。
它通过对人类情感的真实描绘、对人类思想的表达以及对艺术的魅力和力量的展现,向观众传达情感、思想和人生哲理。
戏剧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思想的表达。
通过欣赏戏剧,我们能够感受到人类情感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同时也能够体验到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戏剧美学的本质研究论文

戏剧美学的本质研究论文戏剧美学的本质研究论文这一常识,也关乎对于戏剧本体的理解,即戏剧的本体,既不是作为境遇的一个侧面的冲突,不是作为载体的人物,而是戏剧的情境。
第二个层面,我们在这里所理解的戏剧情境,其重心也并是如谭霈生先生所言的由动机而引发的,而是确定了戏剧之所以是戏剧,并且承载了戏剧与现实之间关系的那种戏剧情境。
这个层面的戏剧情境就不再是惯常理解的戏剧的诸种元素之一,而抬升成为戏剧的本体。
第三个层面,戏剧中的动作要素,与生活现实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戏剧情境进行传导的,戏剧对于行动的摹仿是情境限定之下的摹仿,是戏剧情境的最终表达方式。
要言之,戏剧艺术是生活现实的情境投射,投射所凝结成的戏剧情境,通过戏剧动作被呈现出来,进而使得戏剧自身具备了现实与艺术之间的普遍价值,并实现和完善着这种普遍价值。
这种普遍价值,究其根本也是所有艺术形式的普遍价值,那就是真、善、美。
如同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戏剧存立的根基正是以其自身的方式,追寻着这种普遍价值,即求真、求善和求美。
今天的我们,时常在刻意躲避着对于普遍价值的探讨,以之为凌空蹈虚,可是任何背离了普遍价值的艺术形式,都注定流散成技术手段的堆积。
在诸种艺术样式中,戏剧与现实之间的依存度最高,荣辱兴衰皆系于此。
戏剧情境作为脐带,勾连于两者之间。
设若以求真为标尺,戏剧的任务就不仅仅在于一个戏剧情境应当如何通过其内部的动作、人物、矛盾冲突等内部元素来实现,而应当归结为如何选择戏剧情境。
有时候,对于现实的背离是刻意的。
音乐剧《妈妈咪呀》正在国内巡回上演,这是一次音乐剧的本土化尝试。
而这种“本土化尝试”又是怎样完成的呢:为了制造“中式幽默”,翻译组把一些原版台词用中国观众中的流行语表达。
“哦,我的上帝”变成了“饿滴神啊”,“什么”改成了“给力”……这种语言上的改动无疑会招徕本土观众的熟悉笑声,可是《妈妈咪呀》的恋爱情境又能够与中国人当下的恋爱情境对接吗?或许,这部戏的成功正在于凭借异国情调的轻松映照中国婚恋艰危的现实,借以消解现实的苦楚而赢得了票房。
黑格尔《美学》中戏剧思想的辩证法初探

黑格尔《美学》中戏剧思想的辩证法初探【摘要】本文探讨了黑格尔在《美学》中关于戏剧思想的辩证法初探。
在引言中简要介绍了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和辩证法在美学中的重要性。
在分析了戏剧作为美学形式的重要性,戏剧的辩证法特点以及戏剧中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个体和普遍性、主体性和客体性等方面。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对黑格尔戏剧思想的启示,对当代戏剧创作的启示以及对美学思想的影响。
通过对黑格尔的戏剧思想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戏剧这一艺术形式在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能为当代戏剧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黑格尔,《美学》,戏剧思想,辩证法,美学形式,主观性,客观性,个体,普遍性,主体性,客体性,启示,戏剧创作,美学思想影响。
1. 引言1.1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简介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也是欧洲现代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美学思想包含在他的重要著作《美学》中,这部作品探讨了艺术对于人类认识和存在的重要性。
黑格尔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精神思想的形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
在他看来,艺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也是意识形态发展的重要环节。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哲学深度,对于现代美学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意义,进一步拓展对美学领域的认识和探讨。
1.2 辩证法在美学中的重要性辩证法在美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对矛盾的统一处理上。
黑格尔认为,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方法,更是一种揭示事物内部矛盾运动、发展变化的哲学思辨方式。
在美学领域中,辩证法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艺术作品中表现出的复杂矛盾关系,揭示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
2. 正文2.1 戏剧作为美学形式的重要性戏剧作为美学形式的重要性在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戏剧被视为一种表现形式,能够展现出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虚构与真实性讨论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虚构与真实性讨论在戏剧、影视和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虚构与真实性这两个概念。
虚构是指创作者通过想象和创造,将不存在的事物或者情节构建出来,并融入到作品中。
而真实性则是指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情节、人物或者场景符合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虚构与真实性的关系在戏剧影视文学中一直备受讨论和探讨。
本文将就这一话题展开详细讨论。
首先,虚构在戏剧影视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虚构,创作者可以打破现实世界的限制,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虚构可以为观众和读者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并激发他们对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比如,在一部科幻电影中,创作者可以虚构一个未来世界,通过科技的发展和超现实的设定,展示出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社会和生活方式。
这种虚构性的元素可以吸引观众的眼球,让他们投入到这个与众不同的世界中,并获得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然而,尽管虚构在戏剧影视文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真实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场景,虽然经过了虚构的加工和创造,但仍然需要具备一定的真实性,才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上的投入。
观众希望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能够有一定的可信度,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现实世界相符合。
如果作品中的情节离现实太远,观众可能无法与之产生共鸣,失去对作品的兴趣和关注。
因此,创作者需要在虚构的同时,保持一定的真实性,以便作品能够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意图和表达。
虚构与真实性的关系并非是对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虚构为作品带来了创新和想象力,而真实性则为作品提供了可信度和可读性。
虚构性的元素可以使作品更具吸引力和亮点,而真实性的要求则保证了作品的质量和观众的阅读体验。
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需要平衡这两个因素,使虚构和真实性相得益彰。
总结起来,戏剧影视文学中的虚构与真实性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
虚构能够为作品带来创新和想象空间,引发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而真实性则为作品提供了可信度和可读性,使作品更具影响力。
黑格尔《美学》中戏剧思想的辩证法初探

黑格尔《美学》中戏剧思想的辩证法初探作者:徐少琼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9期摘要:黑格尔《美学》中对于戏剧的论述对西方戏剧理论和实践的影响深远,尽管黑格尔的戏剧思想基于唯心的绝对精神,但是他辩证的方法论却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无论是戏剧中主客观的统一、一般与特殊的统一,还是戏剧的作家、作品、观众与世界的普遍联系,他的这种辩证思维在当时是难得和大胆的,他对戏剧的深刻、系统认识对今天戏剧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黑格尔;戏剧;辩证法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250-02黑格尔在《美学》中对于艺术的论述可谓是深刻、系统和独到的,在建筑、绘画、雕刻、音乐、诗歌这几种艺术类型中,他首推诗,认为诗“适合美的一切类型①”。
而在史诗、抒情诗、戏剧体诗中,他又更加推崇戏剧体诗,他认为“戏剧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要形成最完美的整体,所以应该看作诗乃至一般艺术的最高层②”。
在其《美学》第三卷(下)中,他花费大量篇目集中论述戏剧美学思想,黑格尔的戏剧思想以其全面性、系统性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可与亚里士多德《诗学》相媲美。
他的戏剧思想以伦理实体为核心,始于此、终于此,是他绝对精神理念在戏剧美学的体现,尽管这种玄而又玄的绝对精神会影响到我们对其思想的借鉴,但是黑格尔在论述戏剧美学时体现出的辩证法精神:主客观的统一、一般与特殊的统一以及作家、观众、现实生活的普遍联系,对现今戏剧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一、主客观的统一首先,戏剧体诗的根本原则体现了主客观的结合。
在黑格尔看来,“戏剧应该是史诗的原则和抒情诗的原则经过调解(互相转化)的统一③”。
抒情诗注重主体内心世界和自我表现,而史诗“按照本来的客观形状去描述客观事物④”,没有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保持了本身的客观性;戏剧体诗经过主客观的统一,既展现了客观事物,又表达了主体的内心。
在戏剧体诗中,强调个别人物性格,这一点遵循抒情诗的原则,但同时,这人物在面对矛盾冲突的时候,又不完全按照自己内心的情欲来解决,而是会根据客观情况和具体现实中的理性规律来衡量,这便体现出了“处在整体状态的精神(内在精神与客观事物的统一)⑤”。
戏曲表演中的虚与实

戏曲表演中的虚与实客观现实是个有度有实,虚实结合的世界。
作为反映客观现实生活的艺术,也应该有虚有实,虚实结合,才能做到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世界。
在艺术创作中,光虚不实不行,光实不虚也不行,必须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辩证统一。
中国绘画很重视空白、含蓄,强调虚实结合。
“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笪重光《画筌》)。
中国古典小说经常运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金圣叹语)。
中国传统戏曲,在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更注意虚空的利用。
以虚带实,以实带虚,有虚有实,虚实结合,乃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
一戏曲表演艺术的虚实结合,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戏曲表演中,一种是完全虚拟的,没有实物可以依据,如上下楼梯、开门关门等。
你看,花旦上楼左手扶拦,右手提裙,随着打击乐的节奏,作出迈步上楼的舞蹈动作。
实际上,舞台上既无楼梯,更无栏杆,完全靠演员虚拟的舞蹈动作表演出来。
另一种是有实有虚,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比如最常见的是以鞭代马,以桨代船。
鞭是实的,马是虚的;桨是实的,船是虚的。
再如元帅升帐,坐帐是实的,桌上的签筒里还放着令箭,但是整个大帐结虚掉了。
大摆宴席,酒杯是实,酒菜是虚。
进庙烧香,香烛是实,菩萨、庙宇是虚。
还有一种是象征性的,比如用一把椅子可以象征窑门和狱门,一两张桌于可以象征高山和桥梁。
总之,在戏曲舞台上,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交错,变化无穷。
“小小乐楼,一圈圆场,风雨关山千万里;声声锣鼓,数板唱腔,悲欢离合几多年”,“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这是对戏曲表演艺术的生动写照。
上述几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是通过演员的舞蹈化动作的表演来完成的。
离开了演员的舞蹈化动作,木浆、马鞭等实物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只有当木浆、马鞭等实物和演员的舞蹈化动作的表演紧密结合时,才会在舞台上出现激流行舟,骏马奔腾的优美的生动场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戏剧美 学的本 质思考
林 文婷
摘 要 :面对戏剧的冷清与惨败 ,究竞是 为什 么呢?戏剧 的常识到底是 什 么?本文 尝试从 戏剧本体—— 戏剧情境 的角 度 来 谈 论 戏 剧 冷 清 。进 而 推 演 到 戏剧 关 学 的 本 质 思 考 。 于是 我 们 看到 了戏 剧 艺术 中 所 永 恒 存 在 着 的 真 与假 ,其 实是 联 接 着
德在 必然 律与可然律 之 间游 刃 有余 的 因果 了 ,继 而烈 火 焚城 , 是纵 莎翁 还魂 也难 渲染 的宏大 场面 ,亦就个 体 的深度 而言 ,一 位名 叫切 尔西 的女孩身 为伦敦 奥运会 形象 大使却参 与抢 烧 ,内 里 又是 一 种 多 么难 以触 碰 的心 理 ,呈 现 出 来 的 又 是 怎 样 的人 生 况 味 ?从 这一 层 面 而言 ,戏 剧 永 难 超 越 现 实 因 而显 得 苍 白无 力 。 然而 ,一个清 晰而又显 著 的常识则 是 ,戏剧 艺术 的魅 力也 正产 生 于这种对 于现实 的无 限抵近 的过程 之 中,并 以属 于其 自身 的 方式 ,凝 练地呈现着现实 。 这一 常识 ,也关 乎对 于 戏剧 本 体 的理 解 ,即戏剧 的本体 , 既不是作 为境 遇 的一个侧 面 的冲突 ,不是作 为载体 的人 物 ,而 是戏剧 的情境 。第二 个层 面,我们在 这里 所 理解 的戏 剧 情境 , 其重心也并是 如谭 霈生 先生所 言的 由动机 而引发 的 ,而是确 定 了戏剧之所 以是戏 剧 ,并且 承载 了戏剧 与现实 之间关 系 的那 种 戏 剧 情 境 。这 个 层 面 的 戏 剧 情 境 就 不 再 是 惯 常 理 解 的 戏 剧 的 诸 种 元 素 之 一 ,而 抬 升 成 为 戏 剧 的本 体 。 第 三 个 层 面 ,戏 剧 中 的 动作要素 ,与生活现实之 间的关系是通过 戏剧情境进行 传导 的, 戏剧对于行动 的摹 仿是情 境限定 之下 的摹仿 ,是 戏剧情 境 的最 终 表 达 方 式 。要 言 之 ,戏 剧 艺 术 是 生 活 现 实 的 情 境 投 射 ,投 射 所凝结成 的戏 剧情境 ,通 过戏剧 动作 被呈现 出来 ,进 而使得 戏 剧 自身具备 了现实 与艺术 之间 的普遍价 值 ,并实 现和完 善着 这 种普遍价值 。这种 普遍价 值 ,究其 根本也 是所有 艺术形 式 的普 遍价值 ,那就是 真 、善 、美 。如 同所有 的艺 术形 式一 样 ,戏 剧
戏 剧 与 戏 剧 外 部 、戏 剧 内部 的 一 种 辩 证 。
关 键 词 :戏 剧 美 学 ;戏 剧 情 境 ;戏 剧 动 作 ;戏 剧 艺 术
在 这 篇 文 章 开 始 的 时 候 ,容 我 把 话 题 说 开 去 。 一 则 是 最 新
届茅盾文学奖 出炉 ,排名 前十 的作家 中八位 贵为各地 作协 主 席 ;另一则是在今 夏 的电影暑 期档 中 ,国产 大片又惨 败 ,这 一 切都与戏剧无关 ,如果 不把 其理解 成为 正发生 在身边 的一幕 又 幕 活 剧 的话 。而 与这 一 切 无 关 的戏 剧 ,很 冷 清 。 即便是很冷清 ,多 年来所 养成 的凭借着 某种 不确定 的戏 剧 思 维 进 行 思 考 已是 定 势 。 因 之 探 究 ,于 是 发 问 :衡 量 一 部 戏 剧 作 品优 秀与否 的标 准是什 么?是 因获大奖?是 因作者 是某剧 协 主席 ?设若一部 戏剧作 品也 能敛集 众多 明星 ,便票 房飘 升 ,则 为成 功 ?正 如 同诺 贝 尔 文 学 奖 每 年 只 此 一 个 也 不 误 世 界 文 学 向 前行 ,茅盾奖一次 五个也难掩 中国小说 的倒退一样 ,这是常识。 可是 ,关 于戏 剧 的 常识 又 是 什 么 呢? 就戏剧艺术 与其所依 存 的、呈 现 的外 部现 实之 间的关 系而 言 ,我们几 近可 以断言 ,戏剧 是迟 缓 、繁复 而又无 力 的。正如 同前几 日发生 于英 伦 的暴力事 件一样 ,事件 因一名 叫达根 的异 族青 年之 死瞬间引爆 ,舞 台上再无 比这 个情 节更符合 亚里斯 多
并不是戏剧情境背离了求真的趋向而是当对于人的存在性境遇的体认逐渐由生活的表层进入到人的意识流动层面在一个向度上有某一个体抬升到一种集体的境遇而在另外一个向度上被异化为一个又一个孤独的个体的时候决定着一种新的戏剧情境以及戏剧情境表达方式的出现现代性进入到戏剧情境之中便形成现代性情境后现代性进入到戏剧情境中便需要一种具有后现代性的戏剧情任务 就不仅仅 在于一 个戏剧 情境应 当如何 通过其内部 的动 作 、人物 、矛 盾冲突 等 内部元 素来 实现 ,而应 当归结为如何 选择 戏剧情 境。有时候 ,对 于现 实的背离 是刻意 的。音乐剧 《 妈妈 咪呀》 正在 国内巡 回上演 ,这是一次 音乐剧 的本土化尝试 。而这种 “ 本 土化尝试 ”又是 怎样完 成 的呢 :为 了制造 “ 中式幽默” ,翻译 组把一些原版 台词用 中国观众 中的流 行语表达。“ 哦,我 的上帝 ”变成 了 “ 饿滴神 啊” ,“ 什 么”改 成了 “ 给力 ” … …这 种 语 言 上 的 改 动 无 疑 会 招 徕 本 土 观 众 的熟 悉笑声 ,可是 《 妈妈 咪呀》 的恋爱情 境又 能够与 中国人当下 的 恋爱情境对接吗 ?或 许 ,这部戏 的成功 正在于 凭借异 国情调 的 轻松映照中 国婚恋艰危 的现 实 ,借 以消解 现实 的苦楚 而赢得 了 票房 。可是 ,戏剧情 境 的 中产 阶级化所 付 出的代价正 是忽 略真 实 以至于忽略了 中产阶级 自身。而王狮 和他 的 《 哈姆雷特机器》 则体现 出了另外一番戏剧 追求 。《 哈姆雷特机器 》是东德戏剧 家 海纳 ・ 米勒 1 9 7 7年的作品 ,其戏剧情境依 附是反思 东欧社会 主 义和女性地位。在王 狲 的这个版本 中他声 言要直 指现实 ,说 当 下 的中国依然生存在 毛的 时代 ,而舞 台上 的呈 现却非但 与 毛无 关 ,也与当下无关—— “ 王种版 《 机 器》 以一段金 日成去世 的 纪 录 片 开 场 ,万 山 同 悲 , 电 闪 雷 鸣 ,镜 头 所 到 之 处 到 处 是 呼 天 抢 地 的 人 群 ,分 不 清 他 们 的 表 情 是 悲 伤 还 是 尴 尬 。 纪 录 片 的 画 面隐去 ,四位演员出现在 幕布前 ,他们身穿戏 曲演员 的练功服 , 其 中一位小平头演员抱拳 向前 ,自报家 门:我 曾经是 哈姆 雷特 , 我站在岸边 ,对着浪 花说废 话 ,背后是 废墟 中的欧 罗 巴……他 做着变形的戏曲动作 ,一 路念 白。京 剧成 为王狲完 成 《 哈姆 雷 特 机 器 》 中 国化 的 工 具 。 ” 这就是今天上演 于中 国舞 台之上 的后现代 戏剧 ,纵 然如林 克欢所言 :“ 确定 ,明晰 ,黑 白分明 ,不是 《 哈姆雷特机器》 舞 台演出者所追求的。后现 代主 义戏剧拒 绝将舞 台演 出视为一种 具有稳定意义和 连贯设计 、贩卖希 望 的布 道圣坛 ,非线 性剧作 与 反 文 法 表 演 ,是 后 现 代 主 义 戏 剧 颠 覆 传 统 戏 剧 性 、文 学 性 的 利器。一如王狲导演 的 《 哈姆 雷特机器 》 一样 ,他提供 的是一 种 依赖 观众 的经 验 与 心境 去 充 实 、重 构 的 意 义 框 架 。 ” 然 而 ,我 们 自身 所将 要 设 置 的 戏 剧 情 境 是 否 可 以 更 加 进 一 步 直 接 一 些 , 不必通 过后 现代诘 屈聱牙 的包 裹 ,不必借 由海纳 ・ 米勒 多年前 的 作 品 声辩 当下 的 困境 ? 其 实 ,无论 是 《 妈 妈 咪呀》 还 是 《 哈姆雷 特机 器》,都在 向我们 昭示 着一 个 困境 ,那 就是戏 剧情境 如何 与我们 当下 的现 实相联 系。在戏 剧 中 ,真正 本 土化 的情境 面 临着 缺失 的境 地 。 也 在戏 剧中我们丧失 了 自己 ,于是也 就丧失 了戏剧 。从 一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