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椎弓根动态内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
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骨折的疗效

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骨折的疗效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一种治疗胸腰椎脊柱骨折的手术方法,其疗效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认可。
下面我们将从手术原理、手术适应症、手术操作流程以及疗效评估等方面对该手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手术原理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是通过保留椎弓根和其它椎体后部结构完整性,直接沿椎弓根肌肉间隙进入椎体侧面,进行加压抗旋转固定的一种手术方法。
该手术可以保护椎体后部的韧带结构及椎弓根的生物力学特征,减轻手术对椎体生物力学特性的破坏。
二、手术适应症1.未石硬化的胸腰椎骨折;2.椎体碎裂性骨折;3.未复位或复位后重度椎体滑脱骨折;4.脊柱骨折伴有神经损伤。
三、手术操作流程1、入路确定:确定手术入路及椎体框架。
在患者腹侧下部,经手术切口分离腰大肌并暴露横突下缘及髂嵴,保持入路解剖通道的连通性。
2、椎弓根定位:钻头穿过椎弓根并损伤了椎弓根,骨折断面视觉化,对椎体骨折暴露,便于骨折处理。
加压检查椎体是否稳固。
3、椎体复位:解剖骨折端(深部折叠骨片)和非骨折端的椎间盘,在压力状态下将骨折端的矢状面平整及横断面的对正,外螺旋气管牵引下进行活动复位。
4、内固定:用椎弓根螺钉下椎弓骨折端的临近部位,立即发生压力,实现持续的力量支持;中螺旋气管固定,不移动而产生位移,从而达到椎体恢复位置。
5、骨折固定:椎弓根螺钉、切石部位,固定器具,立钻下椎弓根的固定器具,骨折区作补钉。
四、疗效评估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骨折的疗效已经得到广泛肯定。
根据临床数据显示,该手术方法在治疗胸腰椎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该手术能够更好地保留椎体后部的韧带结构及椎弓根的生物力学特征,减轻手术对椎体生物力学特性的破坏,从而更好地维持了患者的脊柱稳定性,减少了手术对患者身体的伤害。
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对于骨折的复位和固定效果显著。
手术在处理骨折断面时操作简便,能够很好地恢复骨折端的解剖结构,保证了患者的骨折愈合。
动态固定系统

动态固定系统(Dynamic stabilization system)在腰椎退行性疾患中的应用在治疗由椎间盘退行性变引起的慢性下腰痛的方法中, 脊柱融合术已得到广泛接受, 但一些研究认为:虽然在放射学上取得了融合率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却没有得到相应程度的改善;再者,强直固定和脊柱融合存在潜在并发症,如继发性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增加,可导致不稳和椎管狭窄;还有螺钉断裂、假关节形成等风险。
这些促使脊柱外科医生思考引起慢性下腰痛的真正原因及应用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可能性。
动态固定系统的概念“动态固定(dynamic stabilization)”(又称“软固定——soft stabilization”)是指改变腰椎运动节段的活动范围及负荷而不进行融合的一种固定方式, 即应用动态固定将运动节段的活动限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内, 避免异常载荷的产生。
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的理论依据脊柱融合术治疗慢性下腰痛基于的理念退变的腰椎运动节段常表现为不稳定, 这种不稳定是产生疼痛的原因, 消除受累节段的运动可消除不稳定, 进而使疼痛消失。
然而, 有些腰痛可能是由于异常负荷而不是由于稳定性差引起。
患者以姿势或体位性疼痛为主要症状,而在动力位X 线片上常常无法发现异常的活动;且部分患者在腰椎融合术后腰痛不能改善,说明异常负荷可能是导致腰痛的关键。
正常椎间盘由胶原和蛋白多糖组成, 就象一个均匀的水囊可把在不同姿势或体位的负荷进行均匀的传导。
椎间盘退变改变了力学上均匀一致的化学成分及其物理特性, 从而导致了传导至终板上的负荷不一致, 并进一步导致了终板及终板下骨的破坏。
椎间盘的病理改变会造成异常负荷传导到终板, 椎间盘高度的丢失还可导致纤维环结构的折叠及结构破裂。
McNally 和Adams 进行了退变间盘的压力测定, 退变椎间盘疼痛的产生与应力传导形式有关, 而与绝对应力负荷无关。
这个理念解释了某些椎间盘病变患者有其特殊的疼痛体位, 退变程度与腰痛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的现象。
三种椎弓根脊柱内固定系统在腰椎滑脱症的应用分析

( 收稿 日期 *0 20.8 20.61)
三 种 椎 弓根 脊 柱 内 固定 系统 在 腰 椎 滑 脱 症 的 应 用 分 析
Abta to jcieT n y ec ueo le igatr ̄ ip mo ayb ps Meh d 7p f n n ew n B re ricdsaew r sr c : be t oa a zt a s f edn f mt u n r y as. t o a e  ̄u dr e t P f t s i s ee v l h b e c ol i C o Ad e
张志明, 蔚 茺 , 蒋 成 , 吴 青 , 吕国 赵
(I 医 学 院 附属 医 院 骨 科 , J北 l 四川 南 充 670 ) 300
sude t id. Re ut e rs l s o d h tn n— s r ia lo o sc s sa d s r ia lo os C ¥S e i o e e o clso I sas mp - s lsTh e ut h we ta o u gc lb o d ls a e n u gc b o d l s  ̄ e xttg t rc n u in:ti o i or l h l rntt a ro e a v a tpe p r t e,i ta p r t h i nr o eai ne。p so e aie te t n d s r ia r ks o tp r tv r ame ta u gc ti . n l c
单侧与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脊柱融合术在脊柱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单侧与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脊柱融合术在脊柱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脊柱退行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其发病率也在逐渐增加。
脊柱退行性疾病包括腰椎退行性变、颈椎退行性变等多种类型,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下肢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保守治疗效果有限,手术治疗成为常见的选择之一。
而在手术治疗中,单侧与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脊柱融合术是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但两者在临床应用效果上有何差异呢?本文将对单侧与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脊柱融合术在脊柱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一、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术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手术方式,其特点是在手术中只钉固一个侧弓根,而不是传统的双侧弓根钉固定。
这种手术方式的优势在于减少了手术创伤,缩短了手术时间,术后患者康复迅速。
而且由于只固定一个侧弓根,对于脊柱的生理活动干扰较小,术后融合率较高。
在临床实践中,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项对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术的研究表明,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明显减轻,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术后脊柱稳定性良好,融合率高达90%以上。
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术在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
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术是目前较为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手术方式之一,其优势在于固定点多、固定力度大,对脊柱的稳定性能够得到充分保障。
虽然手术创伤较大,恢复周期较长,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术仍然是首选的手术方式。
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对于一些单节段、轻度病变的患者,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术的疗效已经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不需要过度追求手术的稳定性和刚性度。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全面情况和手术特点,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手术方式。
椎弓根钉内固定法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O bs r ton fVe ̄e a dll c e -t r a x ion i he Tr am e i c lEfe to g e a e va i o br Pe c e S r w Lle n Fi at n t e t ntofClni a f c fSe m nt Thor c c—u ba a t r l l l a i —l m rFr c u e
无 断钉 、及 断棒 。按 Fak 1 r e 分级 :A 级 5例恢 复 至 B级 4例 、 无恢 复者 1 ;B 级 7 恢 复至 C 级 4 、D 级 2例、 无恢 复 1 ;C级 n 例 例 例 例 1 O例恢 复至 D 级 7例 、 E级 3例; 级 1 例 恢 复至 E级 1 、 例 无恢 氨 E级 1 例 仍 为 E级 。结论 多节段 胸腰 椎 骨折影 响脊柱 稳 定性 , D 1 0例 1 2
椎 弓根钉 内固 定法 能够恢 复脊柱 稳 定性 及生理 弧度 ,为 改善神 经功 能提供 条件。
【 关键 词 】 多 节段 胸腰椎 骨 折 ;椎 弓根钉 ;内 固定 ;临床 效果
中图分类号 :R8 . 6 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7 - 14(0 2 0 0 4— 2 6 1 8 9 2 1)2 — 0 4 0
4c ss orc v r ; a e7pain src v rdt - a sfu a e , te t i o e o e n a e;cCls d 1 a e eun dt a e f a e,n e o e bg d te t e o ee CCls rc s s d2painsddn trc v ro ec s s - a sa 0 c srtr e d7c sso y r o o n s o ga e 3c s s eca s e ll ain e o ee o e 1 a e ,1c s so c ve ;1 a e fe ca si tlt eeca s rd a e , -l ;d lve 1p te t rc v rdt 0c ss a e fr o r s s e y 2c so -l ssil -l .Co l so Th lisa e s s h s ncu in emu
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与椎问融合器治疗18例腰椎滑脱症

椎 管和 神经根 管减 压会造 成 维持腰 椎 稳定 的 结构 被进
一
步破 坏 , 椎更 加不 稳 。应 用 椎 弓根 螺 钉 内固定 系 腰
露椎 板 、 节突 和 横 突。 x线 “ 型 臂 机 透 视 定 位 无 关 c”
误后 , 在下位 椎 体 和滑 脱 椎 植 入螺 钉 。 进 钉点 选 择 二
分 横 突 连 线 和 上 关 节 突 外 侧 的 交 点 , 口 和 进 钉 时 要 开
统 治疗 腰椎 滑脱 症 可 重建 脊 柱 稳 定性 , 术 后会 有 一 但
部 分病 例 出现螺 钉折断 、 脱 复发 。应 用 C g 滑 ae行椎 体 间融合 提高 了椎体 对剪 力 、 转应 力 的对 抗作 用 , 旋 能够
完全 复位 者残 留滑脱 均 ≤1 , 。 长期 随访 摄 x 线 片未 见
1 1 一般 资料 .
~
6 0岁 , 均 4 平 8岁 。退变 性滑脱 9例 , 峡部 裂 5例 , 腰
5例 , 腰 ~骶 1 2例 。 按 Mee. yr
椎 后路 减 压 术后 滑 脱 及 外 伤 性 滑 脱 各 2例 。 滑 脱 节
维普资讯
华北国防医 0 年8 药2 7 月第 1卷第4 Md aJ r a nl eni r sn oh h gQ! : : 0 9 期 ec u aoNt aDf d g o eiNr i ilo n f i e n F c tC n l o .Q , ! 2 r !
碎 骨粒放 入选用 的 C g a e内 ,5 方 向 向椎 体前方 置入 1 4。 枚 C g , 状面上 与椎 问 隙平行 , ae 矢 避免 偏入 椎体 内而失 去 界面 固定作用 , 方 距椎 体 后 缘 3 m 安 装 连接 棒 后 m,
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在腰部疾病的应用(附98例报告)

D V T病 生 特点 . 早 期 诊断 对 患 者 溶 栓 治 疗 的效 果 以及 预 后 有
着 十 分重 要 的影 响 。在进 行 超 声 检 查 时 要 首 先 掌握 患 者 下 肢 深 静 脉 血 管 的 位 置 以及 体 表 投 影 和 正 常 的 血流 频 谱 . 在 检 查 过程 中 长 短 轴 结 合 切 面 扫 面 血 管 . 同 时合 理 的 调 节 壁 滤 波 和
2 . 1 9 8例 中 切 口一 期 愈 合 9 2例 . 6例 患 者 未 一 期 愈 合 . 3例 9 8例 腰 部 疾 患 患 者 , 男 6 7例 . 女 3 1例 . 年
取 髂 骨 处 因脂 肪 液 化 换 药后 愈 合 . 3例 因 引流 口轻 度 炎 症 经
1 . 1 一般资料
固定 技 术 . 以达 到 满 意 的治 疗 效 果 _ 1 l 我们 2 0 0 4年 1 月~ 2 0 1 1
状 面呈 5 1 0 。 夹角置入 。 9 8例 中应用 二棒 四钉 8 4例 . 应 用 二 棒 六钉 1 4例 , 固定 后 均 进 行 了横 突 间植 骨 。术 中应 用 于腰 椎
椎 管 狭 窄症 或腰 椎 间 盘 突 出症 . 均 因手 术 中切 除 了 全 椎 板 进 行减压 . 行椎 弓根 固定 以稳 定 脊 柱
2 结 果
年 1 2月 。 腰 部 应 用 椎 弓根 内 固 定 患 者 9 8例 . 经 随 访 疗 效 尚
好 。现 报 告 如 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3 — 2 2
腰椎动态固定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

忌证 : I度 以上 的峡 部 裂性 或退 变 性 滑 脱 ; 骶 ① I ②
骨 前移 > 2mm; 严 重退 变 性椎 间盘 疾 病 ( D ; ③ D D)
④椎 体骨折 脱位 、 瘤或 感染 。 肿
1 2 动态 中和 固定 系统 .
动态 中和 固定 系 统 ( y a i nurlai y— d n m c et i t n ss az o tr, Y E Y ) e D N S S 以聚 乙烯 材料 为芯 , n 连接椎 弓根钉 ,
管对抗 压缩力 , 通过 椎 弓根钉 连 接 产 生 的动 态 推拉 关 系提 供 固定 节段 的稳定 性 , 套 装 置 的 内在稳 定 整 性可对 抗折 弯力 和剪 切 力 , 在各 个 平 面控 制 异 常 活 动, 同时保 留一定 的活动 。 S h azn ah等 的研 究表 明 D nss ew r bc e y ey 系统可 以 中和有害 的暴力 因素 , 留腰 椎 节 段 的活 动 并预 保 防邻 近节 段 的退 变 , 少数 患 者 应用 该 系 统后 表 明 在 其 疗效 与融合 相 似 , 未见 严 重并 发 症 相关 报 道 。但 是 其安全 性 、 效性 及 适 用性 还 有 待 于长 期 随访 和 有
从 而缓解 失稳 引起 的疼痛 , 时保 留一 定 的 屈伸 活 同
动 。 目前 G a 韧 带 已经 在 欧 洲 和 亚 洲 一 些 国家 应 rf
用 , 得 了 与 融 合 相 似 的 疗 效 。Maa 获 d n等 采 用 G a 韧 带 固定 治疗 慢性 下腰 痛 , 与 前路 C g 椎 体 r f 并 ae 间融 合相 比较 , 过 >2年 的随访 发 现 使 用 G a 韧 通 r f 带 的患者 9 % 获得 了满 意 的疗 效 。 K ny m 3 a aa a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椎椎弓根动态内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腰椎椎弓根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的短期疗效。
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12月,采用腰椎动态内固定共治疗4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患者。
L3 45例;L4.5 15例;L5S1 20例;L34L4.5双节段2例;L4.5 L5S1双节段3例。
男24例,女21例;年龄38~70岁,平均55岁。
随访24~36个月,通过V AS评分、ODI指数和影像学分析评价其疗效。
结果患者V 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均获得显著改善(P<0.05);患者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差异无显著变化,置入节段及邻近节段椎间活动范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腰椎动态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的一种有效方法,远期效果待进一步观察。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short term effectiveness of lumbar dynamic system. MethodsFrom December 2009 to April 2011,40 cases cured with lumbar dynamic system were included. The involved segments included:5 cases at L3/4,15 cases at L4/5,20 cases at L5S1,2cases at L3/4 and L4/5 ,3cases at L4/5 and L5S1.There were 24males,21females with an average of 55years(rage 38~70years).The follow-up time was from 24 month to 36 month. The therapeutic effectiveness was evaluate by V AS ,ODI and iconographic difference. ResultsThe vas, ODI andiconographic difference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P<0.05).Conclusion The lumbar dynamic system was an effective option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ndspinal stenosis.Key words:Lumbar; Pedicle of vertebral arch;Dynamic system; Surgical operation腰椎融合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退变的金标准,但存在应力遮挡、邻近椎间盘、小关节退变等缺陷[1]。
陈文钧[2]研究证实腰椎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发生率为54.5%。
近年来腰椎动态固定技术是一个热点。
腰椎动态固定是指在不融合腰椎的前提下改变腰椎的负荷传导和活动范围的一种固定方式。
腰椎动态固定主要分为经椎弓根和棘突间固定两种。
我院自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完成腰椎椎弓根动态固定临床应用45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38~70岁,平均55岁。
所用腰椎动态内固定系统为通用动态腰椎固定系统和台湾K-Rod后路动态稳定系统。
病变部位:L3 45例;L4.5 15例;L5S1 20例;L34 L4.5双节段2例;L4.5 L5S1双节段3例。
其中腰椎管狭窄患者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1例。
纳入标准:①腰椎间盘突出症,②腰椎管狭窄;③治疗后随访>2年。
排除标准:①严重骨质疏松患者;②过度肥胖患者,对植入物过敏患者;③腰椎腰椎畸形;④严重内科疾病等明显影响治疗效果者。
患者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腰腿痛,经3个月以上正规保守治疗无效或再发,其中20例存在典型神经根刺激症状;18例有严重间歇性跛行;7例患者既有神经根刺激症状,也有间歇性跛行。
所有患者术前有腰椎正侧位片、动力片,腰椎CT及MRI检查。
1.2方法所有手术均采用全时麻醉,取俯卧位,C 臂透视定位,以病椎为中心做后正中切开,电刀剥离椎旁肌,显露椎板,尽量保护关节突及关节囊的完整,在相应椎体植入椎弓根螺钉,双侧椎弓根螺钉连线尽量平行或成八字。
行相应节段椎板减压,切除增生肥厚的黄韧带,显露硬脊膜,保护好神经根,切除突出的髓核;如侧隐窝狭窄可适当行根管扩大术。
开窗减压是在保证减压效果的情况下尽可能少切除椎板骨质,并保持小关节的完整。
减压满意后,安装弹性棒。
C型臂透视确认内固定位置良好,逐层缝合切开,留置引流管。
所有患者均于麻醉蘇醒后即拔出气管插管,术后常规预防应用头孢二代3~7 d,引流量<100 mL/24 h时拔出引流管;根据患者术后肌力情况,于术后3~7 d开始佩戴腰围下床活动。
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影像学和临床评价。
使用通用动态腰椎固定系统17例患者;台湾K-Rod后路动态稳定系统28例患者1.3术后处理及疗效评价所有患者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2 w拆线。
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影像学和临床评价。
影像学评价是腰椎正侧位片及动力位片,测量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临近节段及植入节段椎间活动度。
临床评价值V 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随访结果手术时间70~150 min,平均100 min。
术中出血150~600 mL,平均400 mL。
所有患者获得12~16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
随着随访时间的增加,患者V 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均获得显著改善(P <0.05);患者术后,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差异无显著变化,置入节段及邻近节段椎间活动范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见表1。
2.2不良反应或并发症术中无神经根损伤、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给予充分补液,绝对卧床2 w后,下床活动;有3例患者术后出现椎间盘突出对侧肢体的神经刺激症状,治疗后症状缓解。
2例患者术后6个月仍诉感腰部无力,腰软,但是X片未见腰椎不稳定;嘱患者加强腰背肌锻炼,术后1年随访,腰软症状基本消失。
5例患者术后患肢疼痛加重,给予激素对症治疗,3例在7~10 d症状缓解,剩余2例在1个月后疼痛才有所缓解。
随着随访时间,患者腰腿痛症状基本缓解。
治疗及随访过程未发现对植入物过敏、排斥等不良事件发生。
3讨论腰椎椎弓根螺钉动态固定是一种治疗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的非融合性、动力性脊柱后路固定方法,近来逐渐受到提倡。
它在维持腰椎一定的活动度和局部前凸的同时,不仅能限制不稳定节段的异常运动,还能减少椎间盘和或小关节的负荷,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诊断棘突间弹性固定、腰椎融合固定手术常见的并发症:①腰椎间盘突出复发,②椎融合术后出现邻近节段退变。
椎弓根弹性固定的手术方式、内固定特点可以有效解决。
腰椎突出节段手术残留及术后瘢痕粘连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复发的主要原因,复发率为1.7%[3]。
应用诊腰椎椎弓根螺钉动态固定,对椎板减压彻底,可以尽量彻底的行椎间盘摘除,减少椎间盘残余部分,因术后腰椎活动挤压引起的突出;同时可以早起功能锻炼,早起下床活动,减少术后神经根粘连、瘢痕粘连。
腰椎融合术后出现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概念包括影像学ASD 和临床症状ASD,腰椎融合术后影像学ASD 发生率可达8%~100%,临床症状ASD发生率为5.2%~18.5%[4]。
Rohlmann等[5]进行的生物力学实验显示,安装后路非融合系统的标本,其邻近椎间盘和小关节突的压力均小于刚性固定,且两者固定的力学效果基本相同。
本组病例的手术前后动力片证实,脊柱弹性固定系统可使的手术节段保留一定范围的活动度,并保留部分整个腰椎活动度,这与传统坚强固定相比术后可保留患者腰椎部分活动度;同时随访结果显示邻近节段活动度无明显变化,未见明显退变,这有利于减轻临近节段椎体的退变,但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长期疗效。
技术要点分以下几步。
3.1选好适应症腰椎动态固定系统有其自身的特点,局部可以微动。
通用动态腰椎固定系统抗疲劳实验:500万次/250N;每一次的动态系统的活动,力传导都是经椎体传递给予椎弓根螺钉,之后传递给弹性棒,再传给椎弓根螺钉、椎体;动态系统的抗疲劳性很强,但是椎弓根螺钉在骨质内可能出现松动。
因此对患者的骨质要求高,同时因为弹性棒的微动特点,针对腰椎患者,我们没有进行尝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K-rod弹性棒更适合两节段的腰椎病变,可以有效的分散应力;通用弹性棒的活动性较弱,因产品自身特点,只能用于一个节段动态固定,也可以使用两个节段(一个节段融合,一个节段动态固定)。
2例患者术后半年仍诉感腰部无力,腰软,但是X片未见腰椎不稳定;嘱患者加强腰背肌锻炼,术后1年随访,腰软症状基本消失。
这两例都是适用K-rod弹性棒的患者。
K-rod弹性棒及通用弹性棒都可以将弹性固定和融合固定结合起来。
即一个节段弹性固定,另外一个节段行融合固定。
这样可以更好的适应临床患者,如两个节段椎间盘突出,但是其中一个节段不稳定。
3.2加强术后患者的管理,同时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弹性固定术后,病变腰椎剥离的椎旁肌肉需要时间恢复,同时脊柱正常的稳定结构破坏,应用弹性内固定,只是尽量模仿生理状态,维持脊柱的稳定。
所以术后需要患者加强腰背肌力量锻炼。
朱小广等文献证实[6],腰椎动态固定术后,松动的螺钉多是最近端或最远端的,为24%。
术后患者活动范围受到一定影响,引起骨质丢失加速,同时由于腰椎弹性固定的特点,可能会出现螺钉的松动,给予抗骨质疏松可以起到一定预防作用。
动态固定术后,必须做好患者的随访工作,知道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同时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在我们随访期间,未发生螺钉松动的并发症,这可能与我们随访时间较短有关。
另一个因素,腰椎动态固定价格比较昂贵,经济条件好的患者才可以负担,而经济条件好的人身体一般比较健康,或者更有保健意识,术后医从性更好。
3.3术中剥离术尽量保留上下关节囊,为术后患者上下关节突的活动提供关节滑液,多一层关节保护装置。
术中椎弓根点要求比较高,要求八字或平行。
总之,初步的临床研究证实动态固定选择好适应症,可作为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环节上一种有益的过渡性治疗方法;当然对部分患者来讲也可能是最终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