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乳液在萃取分离中的应用研究
微乳相萃取技术的研究进展

第 5 7卷 第 8期 20 0 6年 8月
化
工
学
报
( ia Ch n )
V ol 7 NO _5 .8 Au gus 2 t 006
J u n l o Ch m i l I d s r a d E g n e ig o r a f e c n u ty a n n ie rn
征 ,提 出 了微 乳 相 ( co mus n p a e 的 概 念 和 定 义 , 阐述 了微 乳 相 体 系 的特 点 、分 类 以 及 表 征 方 法 ,揭 示 mi e li h s ) r o
并 总 结 了微 乳 相 萃 取 的特 征 、规 律 及 相 互 作 用 ,评 述 了 胶 团 、反 胶 团 及 三 相 等 典 型微 乳 相 萃 取 技 术 的 应 用 研 究
i t u e a a l ss t c i ue o m i r e uli p s a e s ns r m nt I na y i e hn q s f com son ha e r um m a ie S rz d. om e c m m e s on t o nt he
a d t e — ha e a e r v e d, a d s n hr e p s r e i we n om e p o s l n t veop e n r p c f t e m i r e u son r po a s o he de l m nta d p os e to h c o m l i ph s t a ton t c o og r r i e . a e ex r c i e hn l y a e p ov d d Ke r s: m i r m uli n ph s y wo d c oe so a e;m ie l r v r e m ie l c le; e e s c le; t e - ha e; e r c i hr e p s xta ton
微乳液在溶剂萃取分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 :
: 述 壤 善 燕 熊 鼻糟 先 善
-
: : × - - :
微 乳 液在 溶 剂萃 取分 离 中 的应 用研 究进 展
赵金 荣, 杨效登 , 柴金岭
( 东师范大学化学化 工与材料科 学学院, 东 济南 2 0 1 ) 山 山 5 0 4
摘要: 综述了用微乳液法萃取分离水中的非离子有机污染物、 重金属离子和在湿法冶金工业中萃
14 93年 , or Sh l a… 发现油、 、 H a 和 cunn1 t 水 表面 活性剂和醇类体系能够 自发形成热力学稳定 的、 澄 清透 明的溶液——微乳液。 自2 世纪 7 年代发生 0 O 世界石油危机以来 , 微乳液体 系在原油的三次开采 技术上的应用使得人们对这类体 系的研究进入高 潮。尤其是近十几年来 , 有关微乳液的理论和应用 研究 已经取得 了相 当大 的进展 。 目前微乳液 的 2 应用 已经迅速拓展到了日用化工 、 精细化工 、 材料科 学、 生物技术、 环境科学和分析化学等领域[4 3 .。 J 由于工业的发展 , 通过诸如印染 、 陶瓷、 制革 、 涂 料 、 山开采、 矿 有色冶金、 机械加工、 仪表电镀和重金
方法来 去 除工 业 排放 污水 中 的重金 属 等污 染 物
质[,l 1l 。 6 7
利用微乳液萃取法治理工业废水近年来受到重 视。与传统的萃取法相 比, 微乳液体系萃取重金属 离子效率更高 。D na 等提出用 Wi o at s n rⅡ型微乳 s 液从水相中萃取分离重金属离子[ ]分离过程由萃 1, 8 取和反萃取两步组成 : 第一步重金 属离子从水相 中 被萃取到微乳液中; 第二步反萃取 , 体系中加入酸与
收稿 日期 :0 6 1一1 2 0 —2O
微乳液萃取分离铜和钴镍的研究

微乳液萃取分离铜和钴镍的研究余萍;刘汉星【摘要】制备了曲拉通X-100/正丁醇/正庚烷/水/P507/NaOH组成的微乳液萃取体系.确定萃取分离铜最佳工艺条件为:曲拉通X-100微乳液各组分体积比为:V(曲拉通x-100)∶V(正丁醇)∶V(正庚烷)∶V(水)=0.4∶18.5∶0.5∶0.5,然后再由曲拉通X-100微乳液、P507和NaOH溶液组成的微乳液体系用于铜和钴镍的分离,此微乳液各组分最佳体积比为∶V(曲拉通X-100微乳液)∶V(P507)∶V(NaOH 溶液)=20∶0.4∶0.4,其中NaOH浓度为1.9 mol/L,外水相pH为3.5,乳水比为1∶4,NaCl投加量0.5 g(外水相20 mL),水浴60℃,萃取时间3 min,在此条件下铜的最佳萃取率高达92.63%,而钴和镍萃取率只有14.06%和9.86%,从而实现铜和钴镍较好分离.【期刊名称】《矿冶工程》【年(卷),期】2014(034)001【总页数】5页(P89-92,96)【关键词】微乳液;萃取;分离;铜;钴;镍【作者】余萍;刘汉星【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辽宁沈阳 110159;沈阳理工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辽宁沈阳 1101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75由于目前冶炼技术水平较低,矿物中的钴镍只有部分得到利用,其余进入渣中。
从渣中回收金属,一般都需要用酸将金属浸出。
废渣酸浸液中往往都含有铜和钴镍离子。
为了获得较纯净的钴镍必须将溶液中的铜除去。
微乳液具有易于成乳、稳定、高效等特点,已表现出良好的萃取效果[1-7]。
萃取剂在萃取分离中表现出许多优势[8-13],在酸性条件下,P507 对不同金属阳离子的萃取能力不同,萃取的原理为金属离子取代P507 上的H+。
由萃取剂、表面活性剂等组成的微乳液已被应用[14-16]。
本文采用曲拉通/正丁醇/正庚烷/水/P507/NaOH 配制成的微乳液,萃取分离酸性条件下的含低铜镍高钴溶液中的铜,以达到获得纯净的钴镍溶液的目的。
微乳液萃取分离铜和钴镍的研究

关键 词:微乳液 ; 萃取; 分离 ;铜 ; 钴 ;镍
中图分类 号 : X 7 5 文 献标 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0 2 5 3 — 6 0 9 9 . 2 0 1 4 . 0 1 . 0 2 4
文章编 号 : 0 2 5 3 — 6 0 9 9 ( 2 0 1 4 ) O 卜o 0 8 9 一 o 4
第3 4卷第 1 期 2 0 1 I NG AND M ETALLU R GI CAL ENGI NEERI NG
Vo 1 . 3 4 N o 1 Fe b r u a r y 2 01 4
微 乳 液 萃 取分 离 铜 和 钴 镍 的研 究①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T h e p r e p a r e d mi c r o e mu l s i o n s y s t e m f o r c o p p e r e x t r a c t i o n i s c o mp o s e d o f T r i t o n X一 1 0 0,n — b u t y l a l c o h o l , n - h e p t a n e ,wa t e r ,P 5 0 7 a n d s o d i u m h y d r o x i d e . F i r s t l y,T r i t o n X一 1 0 0 mi c r o e mu l s i o n wa s p r e p re a d w i t h c o mp o s i t i o n s o f T r i t o n X一 1 0 0,n — b u t y l lc a o h o l , n — h e p t a n e a n d w a t e r b y v o l u me a t a n o p t i ma l r a t i o o f 0 . 4: 1 8 . 5: 0 . 5: 0 . 5 ,w h i c h wa s t h e n u s e d t o p r e p a r e mi c r o e mu l s i o n s y s t e m or f s e p ra a t i n g c o p p e r f r o m c o b a l t a n d n i c k e l b y a d d i n g P 5 0 7 a n d s o d i u m h y d r o x i d e
微乳化技术及应用的研究

悄灾广
( 辽宁康博士集团鞍 山智邦化学有限公司, 宁 台安 辽 14 0 ) 11 0
【 要】 介绍 了 摘 微乳液的特性、 形成机理 以 及微乳化技术在各行业中的应用 , 对其发展前景进行 了展望。 【 关键词 】 微 乳液 ; 微乳化技术; 应用
般情况下 , 我们将两种互 不相溶液体在 表面 活性 剂作 用下形成 的 加 以限制 , 减少柴油机 N x O 排放 的对策 之一是采用水乳化燃 料 , 水乳化燃 热力学稳定 的、 向同性、 观透明或半透 明、 各 外 粒径 l 10 m的分散 体系 料 已成为可减少 3 %左右 N x 一 0n 0 O 排放 的一种最有效 的方法。三是提高经济 称为微乳液 。根据表面活性 剂性质和微 乳 液组 成 的不同 , 微乳 液可呈 现 效益 。 的微乳 化剂可 以在每 吨柴油使 用 中节省 50— 0 0 不等。 目 好 0 10 元 为水包 油和 油包 水 两种 类 型。制备 微 乳 液 的技 术称 之 为微 乳 化 技术 前 , 在我国柴油微乳 化技术 已经有 了一定的发展 , 但至今 尚未大面积推广 (E ) M T 。它是由 H a 和 Sh l a 9 3 o r cu n14 年发现 的 , m 并于 15 99年将油 一 水 使用。这说 明仍存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 的问题 : 1 微乳化过 程和机 () 表面 活性剂 一 助表 面活性剂形成的均相体 系正式定名为微乳 液( i o 理还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 ) 品质量仍是制 约微乳化 柴油 应 mc — r 2产 e us n 。 m lo ) i 用的关键 因素之一 , 研制价格 低廉 、 化效 率高、 乳 乳化 质量 过硬的乳化 剂 是微乳化柴油推广应用的前提 。( ) 3 对微乳化柴油 的性 能, 如微乳 化柴油 1 .微乳液特性 拒水性、 发火性 、 稳定性 、 低温性 、 腐蚀性等性 能如何 , 还需要认 微乳液具有 以下特性 : 1 超低 的界面张力 : () 在微乳 液体系中油/ 水界 的互溶性 、 4使 经济性 、 排 面张力可降至超低值 l . —1 一m . O3 0 N m~。 ( ) 大 的增 溶量 : / 型 真研究和探索和改进。( ) 用微乳化 柴油 的发 动机动力性 、 2很 ow 以确定取 得最佳 节油和排 放效果 的掺水 量和工 微乳液对油 的增溶量 一般为 5 左右 , WI % 而 O型微乳液 对油 的增 溶量一 放特性需要进一 步考察 , 般为 6 %左右。( ) 0 3 粒径 : 微乳液液滴 的大小一般为 1 一lO m。 0 O n 胶束的 作条件。 45 . .微乳化技术在农药行业 中的应用 大小一般为 1 ̄ 0 m, ' 1n 微乳液的粒径介 于胶束与乳状 液之间。( ) - 4 热力学 微乳化农药是 利用 微乳 化高 新技 术对传 统农 药进行 改性 增效 的技 稳定性 : 微乳液很稳定 , 长时间放置也不会分层和破乳。 术。它在生产过程 中不使用三苯类溶 剂 , 降低 了生产成本 , 减少 上环境污 2 .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能有效地 附着在植 物 关于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 历史上提出了许多理论 , 中以 Wi o 的 R 染。微乳化 能形成 比乳剂 型农 药更 小 的喷 雾颗粒 , 其 nr s 叶面上 , 具有更好 的粘 附, 铺展 , 湿和渗 透作用 , 润 能更好 地发挥药效 , 从 比理论更为完善。R比理论从分子 间相 互作用出发 。 为表面活性剂 、 认 助 表面活性剂、 水和油之 间存在着相互作 用 , 并定 义 R=( c—A o i / 而提高农药 的药理性能 和利 用 效率 。微 乳 化农 药能 降低农 药原 油用 量 A o o—Aj ) 0 不使用有害溶剂 , 降低生产成本 2 %以上 。微乳化农药 的生产 0 ( c —A w A l 。式 中 A o A w分别为油 、 与表 面活性剂之 间的 1 %以上 , Aw w — h) 1 c和 c 水 现有农 药生产厂不需新增装 置 , 只需对设 备稍加 改造及可 内聚能 , o 和 A w分别为油分 子之间和水 分子之 间的 内聚能 , i为表 工艺比较简单 , Ao w Ai 面活性剂亲油基之间 的内聚能 ,ww为表 面活性剂 亲水 基之间的内 聚能。 生产 。 A 46 ..微乳化技术在原油 开采 中的的应 用 微乳液体系中可以分为 4个类 型 Wisr、 nol、 noll Wisr nolWisr Wisr 和 l l noⅣ。 所谓提高原油采收率是指通过注入原来 油藏中没有的各种物料驱 替 Wio , 1是水包油型微液 ; i o l l r R< , sI W n r , l是油包水型微乳液 ; no s l R> , Wi r s 二次采 油是指 用 Ⅲ是 I I 的中间相 , 1 为中相微乳液 , 和 I R= , 是双连续 相结构。其 中 Wi 出参与原油 。一次采油是靠地 下油藏 自身 的压力开采 ; n — 注气或注水等手段是油藏 中局 部增 加压力 ; 次采油则 是指二 次采油后 三 s . no I、 no1 为三相体 系, o Wi rI Wi r 1 d s s 1 在加入合 适表面 活性 剂时可 以形成 所采用的任何技术 , 微乳液驱油是其 中比较有效 的一种 。 WieI 为单相体系 , WieⅢ的特殊形式。 rrV, i 是 rr i 微乳技术用于三次采油 , 6 从 0年代就 已开始 , 7 O年代 的两 次石油危 3 .乳化剂 的选 用与乳化 方式 的选择 机大大加速 了这方面的工作。微乳液驱油之所 以能驱油最主要 的原 因是 微乳化技术主要包括乳化剂的选用 与乳 化方式 的选择 。 目 常用的 前 微乳液能产生超低的油 一 驱替液界面张力。 乳化剂有天然 的, 也有合成的 , 包括 亲水性 高分子材 料 、 固体 粉末和 表面 47 . .微乳化技术在润滑剂 中的应用 活性剂三 大类 , 必要 时也可采用 两种 以上 材料形 成的混合型乳化剂 。 乳化 金属加工按 时用特性 分为金 属切削液 和金属成 型液 ( 含拉拔 、 轧制 、 剂 的选用应综合考虑乳化 性能 , 剂稳定 性、 乳 毒性 、 价格 等因素 。乳化 方 锻压等) 两大类 。每一 品种再按介 质状况分 为油 基型( ti no ) s 8 l 和水基 r i 式应根据制剂制备 的要求合理地选用 , 目前常用的乳化设备有搅拌器 、 胶 型( ar u ) W t fi 。水基 液又分为可溶性油(o b i 、 el d Sl l Ol 半合成液 (e i ue ) Sm — 体磨 、 超声波乳化器 、 高速搅拌器 、 高压乳匀机等。 s t ts( y h i ) 亦称 为微乳 液 ( i om l n ) 合成 液 ( yt ts 。乳化 n ec me e us ) 和 r i o S n e c) hi 4 .微乳液的应用 液是矿油中加入乳化剂溶 于水后形 成 的; 半合成 液是 由油 、 表 面活性 水、 41 . .微乳液在化 妆品中的应用 剂、 助表面活性剂 、 和各种添加 剂形成 的透 明油状 液体 ; 合成 液则完 全不 微乳 液比起乳状液来制取化妆品时有以下许多 明显 的优点 : 1 光学 含 油 , () 是一些化合物直接加 入水后 形成 的透明液 体。微乳化 油是一种 介 透 明, 任何不均匀性或沉淀 物的存在都 容易被 发觉 ; 2 是 自发形成 的 , 于乳 化油和合成切削液之 间的新 型金属加 工液产 品 , () 它既具 有乳化 油的 具有节能高效的特点 ;3 稳 定性好 , 以长期储藏 , () 可 不分层 ;4 有 良好的 润滑性 , () 又有合成切 削液的清洗性 , 逐步发展 为乳化油和合成液的换代产 增溶作用 , 以制成含油成分 较高的产 品 , 可 而产 品无油腻 感 , 通过 微乳液 品。 的增溶性 , 还可 以提高活性成分和药物 的稳定性 和效 力 ; 5 胶束粒子细 () 48 . .微乳化技术在萃取分 离中的应用 小. 易渗入皮肤 ;6 微乳 液还可 以包裹 T 2和 Z O纳米粒子 , () i 0 n 添加在化 微乳液作为分离介质具有很 多独 特的性 质 , 如纳 米尺度 的球 形或 双 妆品中具有增 白、 吸收紫外线 和放射红 外线等 特性。所 以微乳 液化妆 品 连续结构 , 快速聚合又再分离 的动力学结 构 , 和增溶特性 。利用微乳 液作 近年来发展 非常迅 速 , 在化妆品的多个领域得到 了很好 的应用 , 市场前景 为分离介质具有分离速度快 、 分离效 率高 、 择性好 等优点 , 选 可应用 于多 非 常广 阔。 种领域 中的萃取分离。 42 . .微乳液在美发 中的应用 5 .结 论 及 展 望 曾有一些文献比较 了微乳 液和一 般乳状 液与 头发 中角蛋 白的作用 , 半个世纪以来 , 液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取得 了显著 的成就 , 微乳 尤 称硅油类微乳液 , 具有 较低的 表面能 、 因其 内聚力 和剪切 黏度 , 可降 低头 其近几年以来 , 微乳技术应用 研究发 展更快 �
微乳液在溶剂萃取中的应用研究

非离子型微乳液中添加流动载体并作为液膜用于含 C 2 的水相 中分离 富集 c , u J 并与普通乳状 液膜 体系作 了对 比. 乳 液体 系组成 ( 积 分数 ) : 微 体 为
乳体系在三次采油技术中显示出巨大潜力而迎来了 发展高潮 .0 8 年代特别是 9 年代 以来 , o 微乳液的应 用领域迅速拓展, 除了三次采油技术外, 前 已渗透 目 到日 用化工、 精细化工、 材料科学 、 生物技术 、 环境科 学、 分析化学等领域 , 成为当今国际上热门的具有巨 大潜力的研究领域L2 1 t.
维普资讯
第2 2卷
第1 期
ME Ⅵ
膜
科
学
与 技
术
V0 . 2 No 1 12 .
20 0 2年 2月
E9 C匝 NC AND E TE口 帕 I GY D
Fe .2 0 b 02
文童 编号 :0 7—82 (02 0 一O4 —0 10 9 420 )1 O 4 5
基金 项 目: 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9 60 1 和广西 自然科学基金 匹配项 目(9 20 ) 2 86 0 ) 9 10 1资助项 目
作者简介 : 唐艳霞 (9 7 ,女 , 17  ̄) 硕士研究生 , 从事微乳液应用的研究 .*通讯联系人.
维普资讯
明, 同富集率的情况下 , 在相 微乳液膜分 离提取 速率是
也可以形成微乳液. 和普通的乳状液一样, 微乳液可 分为 W/ O型和 O/ 型 , W 此外微乳液还具有独特 的 双连续结构( 中相微乳液)前两种在结构上与普通 . 乳状液类似 , 但却比普通乳状液的分散度大得多, 分 散相处于纳米尺寸范围。 比表面积非常大 , 因此微乳 液作为一种分离介质具有非常高的分离能力 . 本文 介绍了非离子和阴离子型微乳液在金属离子、 有机 物和生物物质( 蛋白质 、 的提取分离方面的应用 酶) 研究 成果 .
微乳液法的原理及应用

微乳液法的原理及应用1. 引言微乳液法是一种重要的纳米粒子制备方法,在材料科学、化工工艺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微乳液法的原理,并探讨它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
2. 微乳液法的原理微乳液法是利用表面活性剂和油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形成稳定的微乳液,然后通过适当的方法将其转化为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微乳液法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关键步骤:2.1 表面活性剂选择在微乳液法中,表面活性剂的选择非常重要。
合适的表面活性剂能够有效地降低油相和水相的表面张力,并促进微乳液的形成。
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包括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
2.2 油相选择油相是指在微乳液中的非极性溶剂,通常是有机溶剂。
合适的油相选择能够提供适合的环境条件,促进纳米粒子的形成和稳定。
2.3 能量输入微乳液法需要通过能量输入来促进反应的进行。
通常可以采用机械搅拌、超声波处理或高压均质等方法来提供能量输入,以实现纳米粒子的制备。
3. 微乳液法的应用微乳液法在不同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3.1 材料科学微乳液法可以用于制备纳米材料,如金属纳米粒子、氧化物纳米颗粒等。
这些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在催化、光学、电子学和生物医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3.2 化工工艺微乳液法可以用于调控反应过程中的粒子大小和形状,从而改善化工工艺的效率和产品品质。
例如,在聚合反应中,微乳液法可以控制粒子大小和分散性,提高聚合反应的选择性和产率。
3.3 生物医学微乳液法在药物输送和生物成像等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调控微乳液的组成和结构,可以将药物有效地封装进纳米粒子中,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此外,微乳液还可以作为载体用于生物成像,如荧光探针的传递和MRI对比剂的制备。
4. 结论微乳液法是一种重要的纳米粒子制备方法,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和油相,以及适当的能量输入方式,可以制备出具有特殊性质的纳米材料。
微乳液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第26卷第6期山 西 化 工Vol.26 No.62006年12月SHANXI CHEMICAL INDUSTR YDec.2006收稿日期:2006208231作者简介:秦承宽,男,1982年出生,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物理化学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表面与界面物理化学。
综述与论坛微乳液的研究及应用进展秦承宽, 柴金岭, 陈景飞(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摘要:介绍了微乳液的概念、制备、形成理论及助表面活性剂在微乳液中的作用。
综述了微乳液自从被发现以来,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即超低的界面张力、大的界面面积、热力学稳定性和增溶能力而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基础研究和工业领域方面也取得了越来越多有意义的成果。
关键词:微乳液;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研究;应用;进展中图分类号:TQ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050(2006)0620021205 微乳液(microemulsion )是一种由适当比例的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水和油自发形成的各向同性、外观透明或半透明、热力学稳定的分散体系[1~4]。
微乳液的结构由Hoar 和Schulman [5]于1943年首次发现。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O/W 型的体系被称为亲水的油胶团,W/O 型的体系被称为亲油的水胶团,亦称为溶胀的胶团或增溶的胶团[6]。
直至1959年,Schulman 等[7]才首次将上述体系称为“微乳状液”或“微乳液”。
自从微乳液这一概念被提出以来,就极大地吸引了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兴趣,人们不仅从理论上研究它的微观结构、形成条件、稳定理论及制备,而且还从实践上研究它在三次采油、日用化学、食品、农药、环境保护等工业上的实际应用以及作为反应介质用于物质的分析测定、材料合成、微乳聚合、生化反应等方面。
我国的微乳液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也已取得相当的成果[8~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F cl f hmir bo g n tr l c n e E s C iaIstt o T cn l , a gi uh u3 4 0 ; 1 aut o e s y ioyadma i i c , at hn ntue f eh oo J nx F zo 4 0 0 y c t l ease i y g i
正 常的生态 循环 。 由于人 口增 长和工业化 的原 因 , 导
பைடு நூலகம்
液 , 从水 相 中萃 取分 离 c¨、 u F¨、 n 并 r C ¨、 e M ¨、 N2 、 P 等重 金属离 子 , i+和 b 同时在 选定 区域对 微乳
液萃 取行 为进行 了研 究 , 果 表 明 : 结 萃取 过 程可 一步 完成 且每一 种金属离 子 的萃 取率 均 在 9 % 以上 。该 8 微 乳液用 于萃取重金 属离 子具有 萃取 效率高 、 负载能
Dna 等 以皂化椭 子油 为表 面活性剂 , at s 正丁 醇
为助表 面活 性 剂 , 油 为 油 相 制 备 WisrI 微 乳 煤 no 型 l
和生化物质 等萃取 分离方 面 的研究 进展 。
萃 取 分 离 金属 离 子
1 1 萃取分 离重 金属离 子 . 水体 中重 金属是有 毒物 质 , 超过一定 浓度 会破坏
力强 等特点 , 可萃取从 痕量 至高 含量重 金属 。 潘荣楷 等 采用 油 酸/ 丁醇/ 酸钠 水 溶 液组 正 碳
致 自然界水 体 中重 金属含 量 的不 断增加 , 而且这 一问
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 。随着环境保护标准 的不断提
2 o 1G l G o g a D tcm n o A F e og a gMu aj n 5 0 1 .N . o el i l e h e t f P ,H i n j n dni g17 2 ) d oc a C l i a
Ab ta t Mi o muso sc ud b sda e aainme i u oi d a tg so f ce t n a i e a sr c c e lin o l eu e sasp rt dad et sa v na e f iin drpds p — r o t e a
域 。本文 主要介绍 了微乳 液在金属 离子 、 机化合 物 有
从水 相到有机相 的迁移 , 以使用 WisrI 所 no 1型微乳液
萃取金属 离子 能提高萃取 速度 及改进 可萃取性 , 萃取 效果 十分明显 JWisrI , no 型微乳 液 已广泛 应用 于重 I
金属离 子 的萃 取分离 。
第2 2卷第 1 0期 20 0 8年 1 0月
化 工0 T 1U
C e c l n u tyTm e h mia d s r i s I
Vo . 2, 12 No. 0 1
Oc . 0。 0 8 t1 2 0
微 乳 液在 萃 取分 离 中的应 用研 究
钟 涛 乐长 高 ,
工、 医药等领域 。本文综述 了微乳液萃取分离金属离子 、 有机化合物及生化 物质的研究进 展。
关键词 微乳液 萃取 分离 金属离子
有机化合物 生 化物质
Re e r h o ir e u so s i t a t n a d S p r to s a c fM c o m li n n Ex r c i n e a a i n o
微 乳液作 为分 离介质具 有很 多独特 的性 质 , 纳 如 米 尺度的球形 或双连 续结构 , 快速 聚合 又再 分离 的动 力学 结构 和增 溶 特性 … 。利用 微 乳 液作 为 分离 介质 具 有分 离速 度快 、 离效率 高 、 分 选择性 好等优 点 , 应 可 用 于湿法冶 金 、 环境 保 护 、 物 工程 、 生 化工 、 医药 等领
(. 1 东华理 大 学化 学生物 与材料科 学学 院 , [ 江西 抚州 3 4 0 ; 4 0 0 2 武警黄 金第一 支队 , . 黑龙江 牡丹江 17 2 ) 5 0 1
摘 要 微乳液作为分离 介质具有分离速度快 、 效率高 、 选择性好等优点 , 可应用于湿法冶金 、 环境保护 、 生物工程、 化
r t n,hih s lc ii .Mi r e lin a e p le o s me f l u h a d o tlu g ,e v rn n a o ai o g ee t t vy c o mu so sh d be n a p id t o i dss c shy r me al r e y n io me tlpr— tcin,b o n i e rn e to ie g n e i g,c e c li d sr h mia n u t y,me ii e Th r g e s o c o mu so s n e ta to n e a a in d cn . e p o r s fmi re lin i x r cin a d s p r t o mea o ,o g n c c mp u dsa d b oo ia u sa c swe e r ve d. tlins r a i o o n n ilg c ls b tn e r e iwe Ke ywo ds mir e li n e ta t n s p rto mea o s o g n c c mp u d bo o ia o o nd r co mu so s xr c i e a ain o tlin r a i o o n s ilg c lc mp u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