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留学生就业】八成留学生回国 与国内脱节眼光挑剔成“海带”硬伤

合集下载

澳洲留学生回国就业现状

澳洲留学生回国就业现状

澳洲留学生回国就业现状
澳洲留学生回国就业现状目前处在一个良好的发展状态,随着中
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文化和技术交流的加强,许多澳洲留
学生都回国参与就业市场。

据相关报道,大部分澳洲留学生回国后很
快就能找到工作,而且得到了国内企业良好的重视和欢迎。

首先,澳洲留学生回国时所持有的英语和其他语言能力,使他们
在多元化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如外贸企业就喜欢雇用懂外语的澳
洲留学生。

其次,澳洲的对中国的学术态度,引起了国内企业的重视,使澳洲留学生更具竞争力,得到了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此外,澳洲
的高等教育水平也使澳洲留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并能在就业市
场上脱颖而出。

当然,澳洲留学生回到国内后就业存在一定的困难,但这不是他
们不能胜任,而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使得就业更加困难。

所以,澳
洲留学生回国就业市场不断演化,努力改善就业环境,使得澳洲留学
生回国就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接受度也越来越高。

澳洲留学就业 澳洲留学回国工作就业形势介绍

澳洲留学就业 澳洲留学回国工作就业形势介绍

澳洲留学就业澳洲留学回国工作就业形势介绍1澳洲留学回国工作就业形势一份对曾在澳洲留学的495位中国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其中82%的人找到了工作,而他们的雇主中有93%推荐招募来自澳洲的学生。

仅有12%的澳洲毕业生仍然处于失业状态,而中国毕业生的总体失业率为22%。

一份调查显示,2010年的留学生求职中有67%的人找到了工作,而12%处于失业并正在找工作。

对中国毕业生来说,以上两个比例分别为64%和12%。

在中国,留学生的平均起薪是本地毕业生的两倍。

研究发现,3%留学澳洲的中国毕业生仍在学习,而另外3%既没在学习也没有找工作。

那些被雇佣的毕业生中,88%的工作内容与所学专业相关。

留学回国工作对留学生来说是有利的,2011年有16万学生入学,占全体留学生入学人数的30%。

在接受调查的72位中国雇主中,有67%认为澳洲院校应该更加重视提供工作经验。

只有一位老板不满意来自澳洲的毕业生,表示他们很容易放弃。

大约87%的雇主认为不远的未来会面临人才短缺,68%希望招募更多的留学生,43%认为在商业领域有人才短缺现象,而24%认为工程和科学领域有此现象。

这些雇主覆盖了很多行业,但大部分毕业生(46%)在做销售和市场类工作。

中国雇主们表示最看重澳洲毕业生的国际视野和与客户沟通的能力。

2留学找工作可选择的专业:1.IT类专业IT、云技术、数字通讯和社交媒体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巨大产业。

澳大利亚的新在线商店不断增加,发展速度领先于世界。

2.护理类专业医疗保健行业在未来5年预测能新增18万个岗位。

这是一个灵活性很强的行业,能带来很多兼职和轮岗职位。

3.建筑类专业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及从事建筑业学徒的人数减少意味着技术工人将继续是高需求人群。

项目建造师、测量员、电工之类将有大把机会。

4.旅游类专业知名经济机构将旅游业视为未来20年发展速度将高于全球经济10%的行业之一。

导游、顾问、旅游承包商、酒店经理和预订员将是行业发展所需求的。

赴澳留学学生回国 就业问题一直是关键

赴澳留学学生回国 就业问题一直是关键

赴澳留学学生回国就业问题一直是关键很多学生会选择去澳洲留学,回国后找一份合适的工作,那么其实真实情况并不是如此顺利,很多海归的就业压力还是不小,这是为何?这是很多留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和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我整理的相关资讯,欢迎参考。

赴澳留学学生回国就业压力其实不小缺少实习机会中国学生纷纷回国据报道,来自中国广州、现就读于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金融与会计专业二年级的林同学(Yuki Lin),已提交了3份实习申请,但迄今无一回复,而朋友们的遭遇跟她一模一样。

她说:“我想她们大多数都会回中国,趁着暑假在那里寻找实习机会。

”林同学还表示,未来的中国学生可能不会再到这里(指澳大利亚)留学了。

“中国的大学正变得越来越好。

当我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我曾希望能留下来。

但随着越来越多留学生来到这里,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

留在澳大利亚真的很难,所以我打算回中国。

”林同学的想法正是China Matters在报告中提出的担忧之一,该机构担心澳大利亚在中国留学教育市场的衰退,可能酝酿一场财政灾难。

报告称,澳大利亚高校目前对中国留学生的学费依赖,处在不合比例的极高水平,而且在澳中国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攻读的是“摇钱树”课程,诸如商务与会计课程等。

融入太难在澳中国学生满意度低报告还指出,中国学生在澳大利亚的“不满体验”,是另一个风险因素。

报告写道,中国学生不太能融入澳大利亚社会。

报告还援引一项研究称,在与当地人的交流方面,中国学生的满意度比其他留学生,低了近10个百分点。

不过,这项数据是国际学生调查(International Student Survey)项目中,众多尚未对外公开的数据之一。

报告联合作者、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安全专家吉尔(Bates Gill)表示,澳大利亚联邦教育部未能及时公开此类数据令人失望。

【海归就业】“海归”变“海带”,都怪官二代、富二代

【海归就业】“海归”变“海带”,都怪官二代、富二代

【海归就业】“海归”变“海带”,都怪官二代、富二代《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出炉。

调查显示,海归的起薪在3000元左右,月薪在3000元-10000元的占71%,超过四成人的月薪不足5000元,只有15%的海归收入超万元。

相当数量的海归回国后变身“小白领”,甚至成为了“海带”。

这种现象本属正常。

素质决定就业。

没有素质,不论涂上什么色彩,也掩盖不了本质。

海归月薪回归大众化,与海归的素质和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是一致的,是一种正常现象。

一是出国留学由过去的精英变成了现在的大众甚至劣等生,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海归已经成为一个复杂体,里面既有掌握高技术的尖端人才,也含有不学无术的南郭先生,甚至是花花公子。

这种情况自然决定了海归人员月薪两级分化。

二是出国留学人员逐年增多和部分外国学校只为赚钱,也决定了必有部分海归变成“海带”。

过去出国留学只有公派一条道,现在变成条条大路通罗马,自主出国留学的人多得很。

外国人很聪明,看准了中国人崇洋媚外,纷纷到国外留学,其中有许多富二代、官二代。

这些人往往在国内学习跟不上班,也根本无心学习,到国外不过是给自己描上一层洋色,于是看准了其中赚钱机会,专门吸引此类中国学生前去留学。

学不学他们不关心,给不给钱他们才着急,到时候给一纸文凭即可,这里面有多大利润?这些人回国了,岂有工作能力?自然变成“海带”,即使暂时找到了工作,过不了几天也会变成“海带”。

三是学历并不是用人单位唯一考虑的因素,多数用人单位更看重工作能力。

与国内学生相比较,许多“海归”并没有显示自己的优势,反而劣势明显。

许多“海归”只是为了出国而出国,或者是为了躲避就业竞争,或是国内无学可上只好到国外混个洋文凭,花钱出国上学已经成为无心学习的官二代、富二代的最后选择。

这些人到了国外,除了高消费之外,并没有学习,混上几年拿个文凭甚至假文凭回来,就成为了“海归”,谁会聘用他们?拿到国外的学历只能证明你在那个国家的某个城市生活过,并不代表你具备了相应的工作能力,也不能代表你的英语能力比本土的人才更高,因为许多留学生出国后仍主要生活在华语圈内,这些人反而因几年在国外,对国内生活不习惯了。

澳洲留学生回国就业现状

澳洲留学生回国就业现状

澳洲留学生回国就业现状
澳大利亚是一个聚集着不同文化、不同未来梦想的多元社会,其
中也包括一大批回国就业的留学生。

对于这些外来的留学生来说,继
续在澳洲就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留学生在毕业后只能选择回
国就业。

从数据上看,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留学生就业数据,每年约有10万名学生离开澳洲,其中有7.9万位留学生回国就业。


益于留学生在澳大利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在收入方面已经优于
当地居民,这也表明在澳大利亚读书学习可以给留学生带来更好的就
业机会。

此外,根据2018年澳洲技术移民政策,部分留学生可以申请技术
移民,能够继续留在澳洲发展,这对澳大利亚的经济有着重要的贡献,也有助于提升澳洲的创新能力。

总之,澳洲留学生回国就业现状保持良好。

随着澳大利亚不断完
善教育体制,加强留学生培养,留学生回国就业现状也会继续改善与
发展,让更多澳洲留学生能够在国内受益于自身的学历和知识,成功
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留学生归国就业“海带”须真才实学

留学生归国就业“海带”须真才实学

留学生归国就业“海带”须真才实学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

这些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人才被称之为“海归”,他们拥有丰富的海外学习和工作经验,以及国际化的视野和胸怀,受到国内企业和机构的热烈欢迎。

随之而来的挑战也是不可忽视的。

留学生归国就业需要“真才实学”,才能在国内市场立足并取得成功。

留学生归国就业需要具备真本事。

“海归”之所以备受青睐,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带来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不论是在国外获得的学历还是工作经验,都是“海归”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

并非所有留学生都能够将其外国的学习和工作经验成功转化为国内的就业能力。

在国内市场,企业更加关注的是应聘者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而不仅仅停留在学历和头衔上。

留学生归国就业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才能真正获得企业的认可和信任。

留学生归国就业需要具备实践经验。

“海归”虽然拥有国外的学习和工作经验,但是他们往往缺乏国内市场的实践经验。

在国内市场,企业更加偏好有着国内实践经验的人才,因为他们更加了解国内市场的规则和运作方式,能够更快地融入企业的运转。

留学生归国就业需要尽快积累国内的实践经验,了解国内的行业动态和企业需求,与国内的企业和机构建立联系,才能更好地融入国内的就业环境。

留学生归国就业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国内企业和机构中,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留学生归国就业需要适应国内企业的工作方式和文化,学会与国内的同事和上司有效地沟通,融入团队,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如果一个留学生只关心自己的学术研究和个人能力,而忽视了与他人的合作和团队精神,那么他在国内的就业之路将会充满挑战。

留学生归国就业需要具备积极的心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海归”回国就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不可避免的,他们需要具备积极的心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取得成功。

他们需要乐观面对困难,不畏艰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中立足并取得成功。

【澳大利亚留学生就业】海归面临的择业困惑:寻找稳定还是追求挑战

【澳大利亚留学生就业】海归面临的择业困惑:寻找稳定还是追求挑战

【澳大利亚留学生就业】海归面临的择业困惑:寻找稳定还是追求挑战来自留学服务中心的统计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81.84万人,有72.02%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

同时,《2011年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海归的起薪一般在3000元左右,71%的受访者月薪在3000元-10000元之间;月薪上万的人只有15%。

可见,海归群体面临的就业竞争日益加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山西省出国留学人员在10万人左右,回国的比例也较高。

据中国海归俱乐部的分支——太原海归俱乐部对山西省112名海归人员的调查显示,山西海归在企业工作的占49%,自己创业的占21%,在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岗位的占7%,正处于择业徘徊阶段的占20%左右。

可以看出,在企业的海归人员占到了7成,在相对稳定岗位上的海归人员并不多,还有一部分人处于择业期。

高昂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让他们对工作的要求较高;中国式人际交往重感情、讲人情的特点与国外重理性、讲自由的规则相碰撞,让他们产生了价值观与文化上的冲击;而来自外界的目光又潜在地给他们增加了心理上的压力。

当国际视野遇上本土环境时,海归们对工作有着怎样的期待和选择?是就业还是创业?是稳定还是挑战?创业——站在一块板砖上奋斗大部分海归们在各自领域的学习、研究和实践中,拥有了先进的技术、国际交往的语言优势、快速吸收外国咨讯的能力。

他们希望将这些成果和经验转化为生产力。

他们选择了创业。

毕业于西班牙康普斯顿大学对外西班牙语教育专业的关红,选择了创业。

她教过书,为即将留学的孩子讲授西班牙语课程;做过翻译,对着电脑的笔译一点一点吞噬着她的口语能力。

后来,她都放弃了,选择了900瓶葡萄酒和自己的梦想。

小关开始了艰辛的创业路。

扫楼是她做的第一件事,带着从西班牙拿回来的葡萄酒,走进一幢幢写字楼,一家一家推开门推销自己的葡萄酒,被拒绝过多少次,她早已经记不清了。

白天考察市场,晚上则是去饭店,一条街一条街去走。

澳洲留学生回国就业现状

澳洲留学生回国就业现状

澳洲留学生回国就业现状
澳大利亚是众多国际留学生出国留学的首选,也是许多在国外的国际留学生回国就业的重要国家之一。

澳洲的就业环境相对较好,留学生在就业上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教育、财务服务和医疗领域的就业机会比较广阔。

根据统计,澳大利亚的留学生就业情况良好。

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有83%的留学生在回国一年内发现和当选了就业机会。

其中有48.5%的留学生已成功找到了与专业本身相关的职位,另外33%的留学生则在在职市场上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

但同时也有一些留学生没能很快找到理想的工作,原因表面上看起来是缺乏经验,实际上是因为缺乏针对性的职业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

此外,就业的不稳定影响着澳大利亚的留学生就业现状。

澳大利亚经济的复苏放缓,就业前景受到影响,留学生也不例外。

此外,澳大利亚的签证政策的紧缩也是影响留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留学生由于签证的种种限制而无法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尽管如此,澳大利亚的留学生就业现状仍然堪称乐观,因为澳大利亚仍然是一个就业机会非常丰富的国家,而特别是在技术、金融和咨询等行业,有非常好的潜力,仍有不少留学生的就业机会。

此外,有些政府部门也推出了一些帮助留学生招聘的政策,如安排专业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面试机会,提供贷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澳大利亚留学生就业】八成留学生回国与国内脱节眼光
挑剔成“海带”硬伤
“几十份简历石沉大海”“留学一年月薪缩水7000元”“海归对工作满意度不足40%”……最近,关于海归变“海带”的新闻成为时下年轻人又一个集中吐槽的话题。

随着留学大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海归开始涌入国内就业市场。

然而,这些“含着洋汤匙”的海归却发现,由于不了解国内的就业情况,自己的时间安排与国内招聘流程不同步,加上眼光过于“挑剔”,沦为“海带”已经成为海归们不忍面对却不得不接受的状态。

在这样的形势下,留学是否仍是值得投资的“镀金”方式?
八成留学生选择回国,海归不再是“香饽饽”
今年年中,在澳大利亚留学并留下工作的施木瑶决定回国。

虽然挣得不算少,文案相关的工作也不算太累,一年三四十天的假期更是能让她来几个“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是按她的话说,在澳大利亚总是过着“多年如一日的中老年生活”,生活没有新意,还是回国“有意思”。

然而,观望了半年的施木瑶至今没找到合适的工作。

“我一直在找北京的工作,但是能接收我的公司,工资只相当于我在澳大利亚的工资零头。

我想去的地方动不动就要求985
高校毕业,我在澳洲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人家还看不上呢”。

“我这样的背景早就不是什么‘稀缺人才’了吧。

”施木瑶无奈地说。

自2000年起,留学回国的人数开始急剧增长。

来自《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5》的统计显示,这15年间海归人数增长了45倍,共有79.87%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

同时,海归就业也在不断增长的竞争压力下被挤压,薪资过低、专业不对口、工作满意度低等问题随之而来。

根据《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超过八成的海归认为自己“学非所用”。

另外,部分回国留学人员薪资水平达不到期望值,约50%的硕士生、67%的本科生以及约78%的专科生薪资在5000元以下。

海归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水平整体偏低,“满意”及“非常满意”的仅为33.2%。

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找工作已经成为留学生必须面对的头号难题。

国外就业市场饱和早已成为普遍问题,留学生更是因为其外籍身份受到种种限制。

可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大家都说的“国内机会多”也不能让找工作变得更容易。

在意大利某高校就读奢侈品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张楠现在正在意大利一家公司里实习,并很有可能转成正式员工。

然而,这一令人羡慕的机会却是因为他没能找到国内的工作机会。

“毕业找实习的时候,我一门心思想回国,投的全是国内公司,成天盯着国内各个专业对口企业的招聘,简历也是投了好几份,但是都石沉大海了。

”张楠说。

结果现在这家意大利公司从学校就业系统看到了他,经过面试,张楠顺利留下实习。

虽然回国之路暂时吃了闭门羹,张楠仍然打算过一两年再考虑回国试试。

虽然不少海归沦为“海带”,海归在就业市场上的优势仍然明显。

《报告》调查显示,60.5%的单位在招聘时更倾向于使用海归,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待遇。

但是,对于海归伸来的橄榄枝,国内的很多用人单位已经没有了早年“十分稀罕”的态度。

一位中国企业负责人表示,留学生的交流能力、演讲能力、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很突出,
“但对于企业来说,招聘时面对的是包括所有应届毕业生的庞大群体,我们不会特别考虑海归的特殊性”。

与国内脱节、眼光挑剔成为“海带”的硬伤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一路披荆斩棘、从国内飞到国外又一路“杀回来”的海归变成了“海带”?对此,不少留学生及专家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是海归回国找工作时最大的“绊脚石”。

《报告》显示,不熟悉国内就业形势是海归就业的主要劣势,半数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不了解国内的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以及“回国时间晚,错过校招季”。

硕士毕业于英国某高校的丁诺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就读金融专业的她总听周围的亲朋好友说,在国外学这个专业回国最好找工作了。

在这一年多的研究生生活中,忙于学习、旅游、参加各种活动的她并没有过多关注国内的就业市场,只是觉得“回来一定能找到一份工作,先抓紧时间在英国体验生活吧”。

去年9月一毕业,丁诺赶紧回国,却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一些企业的网上申请,甚至笔试和“一面”,这让丁诺备受打击。

在家人的帮助下,丁诺赶紧进入一家银行开始实习,直到今年3月,丁诺不断地网申、投简历、笔试、面试。

这样的经历不仅让沉浸在异国生活的丁诺十分迷茫,一轮轮的被拒经历也让她感到,找不到工作比当年收到申请学校的拒信还要痛苦百倍。

“因为在英国读研的时间很短,我的实习经历也没有国内的学生丰富,在国外的实习经历认可度低,回国实习对当时的我来说实在成本太高了”。

而对于毕业于法国某大学的徐薇来说,自己的提前规划让她没有错过回国工作的机会,但她却为此付出了很多。

“当时为了回国实习,有一次我突然收到一家驻外机构在北京实习的面试通知,于是我马上回国,光机票就花了两万元,一周之内往返北京巴黎,就像打了个‘飞的’,同学都觉得我疯了。

”徐薇说。

这次疯狂的经历让徐薇得到了这个实习机会,也让她顺利留在这个机构工作。

然而,长期的加班换来的只是一份不高的固定工资,和在法国两三年的学费加生活费相比,“不知何时才能把那时花出去的学费挣回来”。

对于自己的出国留学经历,不少海归都是引以为豪的。

这样的自信和骄傲,让海归在国内找工作时更加挑剔,有时甚至会“眼高手低”。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校友会一位代表表示,海归回国就业优势明显,“但是有些人对自己定位不明晰,导致了最后对国内的就业市场不了解,所以回国之后找工作困难。


海归在就业时的挑剔,不仅表现在职位、企业发展、薪资等各个方面,还表现在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希望在一线城市工作。

而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看不上”二三线城市,而是他们认为,这是唯一的选择。

在英国某高校读研归国、如今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蒋恬恬表示,“之所以选择在北京工作,是因为在二三线城市,能用到我在英国收获的经历、眼界、能力的机会太少。

相比之下,还是一线城市国际化的机会多一些,也更容易接纳海归。


留学的价值不能仅用薪资衡量
“海带”群体的不断扩大,不仅引起了网络舆论的关注,也让正在海外求学的,以及即将出国留学的学生心态发生了动荡。

随着国内高校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加上不少学校开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很多国内高校的毕业生同样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这对海归来说,更是一种冲击。

北京某高校硕士毕业生刘熙曾经在考研还是留学这件事上纠结很久,她告诉中国青年
报·中青在线记者,由于本科时学习小语种专业,自己一直以来是打算出国读研的。

然而,这几年海归的就业形势不太好,自己也没有留在国外长期生活的打算。

大三下学期,她“悬崖勒马”决定考研。

“反正无论如何都是在国内就业,衡量了一下,与其花家里几十万元‘投资’留学这件事,不如好好考研换个专业,丰富自己的经历。

这样下来不仅省钱,有一个更具认可度的国内名校学历,还能收获一群志同道合的研究生老师和同学。

”刘熙说。

至于失去的海外经历,刘熙表示,自己也没有丢掉外语优势,“读研时学校里有很多出国交流的机会,我也参与了不少外国的学术活动和实习,觉得自己啥也没耽误。


海归变成了“海带”,留学真的就是一个赔本的买卖吗?对此,不少曾有过留学经历的人表示,留学的意义不仅是换来一个高薪工作和一个海归的光环那么简单。

蒋恬恬如今的工作单位,薪资待遇和她的英国同学比起来“让人有点尴尬”。

什么时候才能赚回来那一年多花出去的几十万元?她觉得“不知道得用几百年”。

但是对于那一年多的留学经历,她表示它的价值是不能用自己现在的工作待遇衡量的。

“我真的很感谢父母可以让我在20多岁的年纪有机会出国看看不一样的世界,这给了我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也让我有机会体验到在国内感受不到的各种经历。

”蒋恬恬表示,从这一点来说,父母们是最伟大的,可以不计风险和回报地花一大笔钱让自己的孩子出国深造。

“虽然最终我还是回国了,但是我的整个人都脱胎换骨了,这还不是留学的价值吗?”蒋恬恬说。

在张楠看来,开阔眼界是留学最大的价值。

“我不想被眼前的事和周围环境局限了思维,毕竟待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很难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少种可能。


张楠说,“我和我父母都相信,出国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接触不一样的人之后一定会有某种改变,也许是自学能力,也许是语言能力,也许是更包容,也许是更独立,虽然说不出是什么,但不妨出去看看。


说到底,“海带”或许只是海归心里迈不过去的一个坎。

张楠认为,“‘海带’的理由千千万,说服自己不工作是很容易的,暂时的‘海带’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一直待着,要么降低期待找个工作,要么抓紧提高自身能力。


“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期待太高,或放不下过去。

”张楠说。

文档来源:专业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机构海归求职网AceCare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