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犹太人 苦难与遗迹保护都重要
【观后感】犹太女孩在上海观后感400字二则

【观后感】犹太女孩在上海观后感400字二则观后感1:《犹太女孩在上海》这部电影让我对那段充满战争和苦难的时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尤其是对当时上海外滩的景象和犹太人移民的真实情况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
电影中的小桥、江南丝竹、咖啡厅等标志性的景点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这部电影给我们展示了一位犹太女孩在上海的所见所闻。
她看到了当时上海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也看到了犹太人在中国的艰难生活。
电影中的小萌犹太女孩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她们的纯真和善良,让人惊叹。
即使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他们还能够保持着希望和坚定。
在这部电影中,还出现了一些中国人物,他们对犹太人移民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这让我对我们的国家更加自豪。
正如电影中所述,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我们不仅有着自己的传统和文化,也同样尊重和包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总之,《犹太女孩在上海》这部电影真正让我感受到了当时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困难和挣扎,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的包容性和善良,让我更加珍视今天的生活,深深地感慨着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
《犹太女孩在上海》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犹太人在瘟疫蔓延、战火纷飞的时期,在上海这座东方巨城依然能够保持着一份希望和坚定。
电影中,“小萌”们的坚韧和勇气,让我十分感动。
同时,电影中也展现了当时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和社会融合,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包容性和互通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电影中出现的苏州河、外滩等标志性景点,让我重温了自己曾经走过的这些历史遗迹。
电影中的许多细节都非常感人,如犹太人为防止自己的身份被暴露而行事谨慎,如华商为犹太人提供的帮助和支持。
这些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暖。
同时,电影也引发了我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当今时代的反思。
在那个时期,人们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而今天我却拥有着健康和平安的生活。
这样的转变,是历史给予我们最宝贵的礼物。
总之,《犹太女孩在上海》这部电影,既告诉我们一个悲惨的历史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城市的包容。
如何评价以色列这个有信仰的国家?

以色列是一个有信仰的国家,这里的信仰不仅仅是指犹太教,还包括、教等其他宗教。
作为犹太人的故乡,以色列对于犹太教的信仰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传承,这也是以色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色列也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那么,如何评价这个有信仰的国家呢?以色列在宗教方面的传承和保护非常成功。
作为犹太人的故乡,以色列有着丰富的犹太文化遗产和历史,这些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以色列的宗教文化不仅仅是在博物馆和历史遗迹中展示,更是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每年的犹太教节日都是全国性的庆典,人们会在这些节日中举行各种活动,传承和弘扬犹太文化。
以色列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和教圣地之一,这里的宗教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前来朝拜和学习,对于这些宗教的传承和保护也非常重要。
以色列在科技和经济方面的成就也是非常显著的。
以色列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科技国家之一,拥有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产业和创新能力。
以色列的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在军事领域,还包括了医疗、环保、能源等多个领域。
例如,以色列的医疗技术在世界上也是非常有名的,如心脏起搏器、胃肠疾病治疗、癌症治疗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以色列的经济也非常发达,拥有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之一。
以色列的经济主要依靠高科技产业、出口和旅游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也为以色列的经济带来了强劲的动力。
以色列的文化也是非常独特和有价值的。
以色列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艺术氛围,这里的文化不仅仅是犹太文化,还包括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
以色列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例如音乐、电影、文学等方面都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和艺术家。
以色列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一,这里的艺术品市场非常活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艺术品收藏家和投资者。
以色列作为一个有信仰的国家,不仅仅是在宗教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和传承,还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显著的成就和贡献。
以色列的发展和成就,不仅仅是对于以色列本身的意义,更是对于世界的意义。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分层作业(原卷版)

第0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分层作业1.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
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______国家公祭日的初衷。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______了惨绝人(huán)_____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lù)_____。
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
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_______死难同胞。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铸兹.宝鼎( ) 祀.我国殇.( )( )惨绝人(huán)杀(lù)(2)下列各组短语结构不全相同的一项是()A.祭日的初衷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 B.侵华日军集会广场事实真相C.讲述史实辱没良知篡改教材 D.国行公祭法立典章警钟长鸣(3)依次填入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建立炮制怀念B.设立制造悼念C.创立引发纪念D.设计形成感念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的这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mò)真相和良知。
B.侵华日军野蛮.(mán)侵入南京,30万中国同胞.(bāo)惨遭杀戮..。
C.铭记..坚定的信念、..历史、缅.(miǎn)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张显磅礴的力量。
D.日本右翼..(niǔ qū)历史,美化战争,..,扭曲..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颠倒.(dǎo)黑白。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外交部驻港公署敦促外国政客停止颠倒黑白....,停止干预香港事务。
B.老师在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时,她矢志不渝....地记录着。
上海犹太难民的特殊生活

对于隔离区的历史,年轻人不太了解,而下海庙附近上了年纪的老人却记忆犹新,“二战的时候,曾有2.5万犹太难民就拥挤地住在这里的格笼一样的弄堂房子里,周围有铁丝网架着,进出口处由日本卫兵把守,犹太人出入时要向日本士兵敬礼,拿出身份证检查,有时还要被搜查携带的东西。”上海社科院犹太研究中心沈国华也告诉记者:“犹太人进入这个隔离区后,得到通行证后才能外出,通行证的正面写着外出的时间,背面划定了通行的范围。”
在原博物院路上的一所犹太会堂,现已拆除,改建为文汇报大厦,新址:虎丘路50号。
拉都路新会堂:1941年,一座能够容纳1000人的新会堂在拉都路的102号落成。不久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
百老汇会堂:百老汇路会堂因开拓路面,部分已经拆毁,部分改作居民住宅,尚有遗迹可寻。地址:大名路125号。——摘自《上海犹太人》
“像水银从温度表的密封玻璃里逃出来一样奇迹,像水银落地一样迅速逃匿,像水银即使被碎成粉末,也会很快再汇集成完整而晶亮的一大滴一样的顽强。”这是作家陈丹燕笔下二战时期的犹太人。在上海,犹太人也用这样的顽强支撑起逃难的生活。
公平路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两条犹太人居住最密集的弄堂,一度被日本人在出口焊上铁栅门,禁止出入达一年之久,被困在弄堂里的二千余人,最后大部分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是居住在周围的上海市民,采用“空投”——将面饼等食物掷过去的原始方法救助了他们。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王发良曾经亲眼目睹日本人烧毁商务印书馆,逃避日本飞机轰炸的犹太人和中国人一起仓皇逃难。王发良说:“舟山路是当时犹太人会聚的场所,经常可以看到一堆堆的犹太人在一起讨论战事、讲述逃难的经历。他们比别人更关心这些,包括日本人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新闻,我都是从他们那里知道的。”
那段日子,王发良的身边充斥着许多从欧洲来到上海的犹太难民。他曾经在俄罗斯犹太人开的咖啡馆里工作过,同住一个里弄的两位同事也是犹太人。战争结束后,王发良买下了他们的房子。王发良说:“当时在虹口区生活的都是一些贫困的中国老百姓,由于语言不通会导致交流障碍,但我们的命运是同样的。犹太人在中国老百姓的眼中总有些独立和不合群。”因为熟悉犹太人生活,王发良退休后被虹口区政府外事办请来担任摩西会堂的讲解员。12年里,王发良每天都要用熟练的英文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介绍犹太人二战时期在上海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事实上,一批有实力的犹太人早在19世纪中叶就经由葡萄牙、西班牙到中东再到上海。这批犹太人主要从事房地产生意,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嘉道理、沙逊、哈同等人,上海大厦、河宾大厦都由他们建造。从1932年开始,更多的犹太人陆续来到上海,他们中有公共汽车司机、工程师、医生和教授等等。”
二战时中国帮助犹太人的故事

二战时中国帮助犹太人的故事在二战时期,中国作为一个与犹太人并无直接冲突的国家,积极地伸出援手,帮助那些在纳粹统治下受尽迫害的犹太人。
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不仅展现出中国人民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彰显了两个民族之间的深厚友谊。
在与纳粹德国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犹太难民。
1938年,中国签发了一个犹太难民局(Jewish Refugee Bureau),设立了上海犹太难民自救委员会,并成立了一个容纳难民的安全区,位于上海的虹口区。
这个安全区成为了犹太人逃离纳粹统治的重要庇护所。
据统计,约有30,000名犹太人逃到了中国,其中大部分来自德国、奥地利和波兰。
中国民众对犹太难民的到来给予了深深的同情和帮助。
尽管当时中国经济并不富裕,但人们仍尽力提供援助。
无数中国家庭主动提供住处,让犹太人在这里安顿下来。
他们分享自己的食物和物资,帮助犹太人渡过难关。
许多中国人主动学习犹太教的规矩和风俗,以便更好地适应新来的犹太人。
这种友谊让犹太人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温暖和善良。
除了基本的生活援助,中国社会还为犹太人提供了教育和就业机会。
上海的犹太人开办了自己的学校和医院,为本地犹太人和出逃的难民提供了教育和医疗服务。
同时,许多犹太人也自己创业,与中国人一起经商和工作,共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这场中犹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在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中也得以体现。
1937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南京,进行了大屠杀,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
在这个时候,犹太人也在中国同胞的帮助下逃出生天,他们的生命得到了搭救,并得以在中国继续生活和工作。
对于这段历史,我们不能忘记中国外交官何香凝的贡献。
何香凝是一位在当时中国外交部工作的女外交官,她大力推动中国政府采取行动,帮助犹太难民。
她争取到了签发签证的紧急帮助,对于许多犹太人来说,这个签证意味着躲避纳粹统治的最后一线希望。
这个故事不仅表明了当时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善良和宽容,也见证了中国人与犹太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上海现存最早的犹太会堂

上海现存最早的犹太会堂一日闲逛,忽然驻足,一座古希腊式建筑物引起了我的注意。
坐落在陕西北路500号的这座建筑物就是欧黑尔雷切尔会堂,上海现存最早的犹太会堂。
会堂的外墙呈土灰色,已经枯萎的爬山虎像蜘蛛网一样布满墙体,显得古老陈旧、朴实无华。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会堂里面典雅的装饰、考究的用料、别致的造型,无不显示着主人的品味和实力。
细细一想,这种建筑装饰风格岂不正符合犹太人客民的身份特征吗?会堂建筑面积总计1115平方米,三层西式洋房,最多可以容纳3000人左右,一度发展为上海犹太侨民的宗教活动中心。
会堂中间门楣上方半圆形的窗棂上有希伯来文的“欧黑尔雷切尔”,即“雷切尔会堂”。
原来,雷切尔这个名称的由来与当年上海滩著名的犹太商人沙逊家族有关。
大卫·沙逊出生在巴格达,后来加入了英国籍。
与嘉道理、艾兹拉、哈同等人一样,沙逊属于塞法蒂姆犹太人。
他在19世纪40年代辗转来到上海谋求发展,开设洋行,经营鸦片、香烟、茶叶、丝绸等贸易和房地产业,一度十分兴盛,沙逊家族集团成为上海滩的首富,被称为“东方的罗斯柴尔德”。
这批定居在上海的犹太人在1862年建立了自己的墓地,又在1887年建起一座犹太会堂,到20世纪20年代,上海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塞法蒂姆犹太人为主体的犹太社区。
据说,该犹大社区最大时约有了700—800人,拥有3座犹太会堂,欧黑尔雷切尔会堂便是其中之一。
1920年,沙逊的孙子亚玮·沙逊为悼念其妻,捐款建设欧黑尔雷切尔犹太会堂。
他们在陕西北路近新闸路口选址、购地、建房,作为上海犹太侨民协会会址,客观上方便了他们之间的联络、交流。
同年,从英国聘来的赫西先生在该会堂就任拉比,三年后离去。
1932年,犹太社团又在此增建了一所犹太子弟学校,布郎教士任校长兼会堂非正式拉比。
1948年,大部分塞法蒂姆犹太人离开上海,欧黑尔雷切尔会堂和犹太人子弟学校相继关闭。
会堂主入口以贯通两层的一对爱奥尼克式石柱和一对方形壁柱为门廊,门廊内是三个拱券门,里面是穹形花饰拱顶和大理石地坪的会堂正厅,两侧是双层柱廊,柱间的小拱顶与会堂拱顶垂直相交,建筑线条简洁流畅,与我在叙利亚、以色列见过的犹太会堂颇为相似。
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

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篇章。
自从公元前10世纪起,犹太人就曾在上海这片土地上生活、创业、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背景、生活状况、贡献以及现实意义。
一、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背景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那时,由于欧洲的反犹太浪潮,许多犹太人被迫离开家园,寻求新的生活环境。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吸引了大量犹太人前来定居。
他们在上海建立了自己的社群组织,积极参与商业活动,促进了上海经济的繁荣发展。
二、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状况1.社群组织:犹太人在上海成立了多个社群组织,如上海犹太人协会、犹太人青年会等。
这些组织不仅为犹太人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还积极参与上海社会的公益活动,为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2.商业活动:犹太人在上海的商业活动非常活跃。
他们开设了大量的商铺、银行和企业,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犹太人开设的沙逊洋行曾是上海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公司,对上海的商业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
3.文化交流:犹太人在上海的文化交流也十分活跃。
他们将自己的文化传统与上海本地文化相融合,创造出独特的文化现象。
例如,犹太人在上海的宗教活动,以及他们将犹太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尝试,都为上海的文化多样性增色添彩。
三、犹太人在上海的贡献1.经济贡献:犹太人在上海的经济贡献不言而喻。
他们积极参与上海的商业活动,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同时,犹太人在金融、地产、贸易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也为上海的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持。
2.文化贡献:犹太人在上海的文化贡献同样不可忽视。
他们将独特的犹太文化带入上海,与本地文化相互交融,丰富了上海的文化内涵。
此外,犹太人在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杰出成就,也为上海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3.人道主义贡献:在二战期间,上海成为犹太人的避难所。
许多犹太人在上海的帮助下,成功逃离了纳粹的迫害。
二战时上海成犹太天堂:“我们要跪下感谢中国”

二战时上海成犹太天堂:“我们要跪下感谢中国”核心提示:据统计,600万犹太人在欧洲惨遭杀害的同时,迁移和逃亡到上海的25000犹太人,除了病老死亡外,其余都生存下来。
这期间还出生了408个新生儿。
鲁思·仙妮:“我们要跪下来感谢中国,我们被拯救了,如果我们没有去上海,我们将无法生存下来,我们所有的下一代,也都将无法生存下来。
”凤凰卫视5月10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阮次山:以色列是地中海东南岸一块不足3万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
在历史上,这里曾经被冠以不同的名称,一直到1948年流落各地的犹太人,辗转千年回到锡安山,在这片土地上,建设属于自己的国家,才有了一个真正属于犹太人的名字。
而以色列在《圣经》上意味着“和上帝角力的人”,历史印证了上帝的预言,在犹太人散居的岁月里面,反犹太主义的歧视与仇恨,始终驱逐他们。
20世纪纳粹德国对犹太人进行大规模种族清洗而20世纪,由纳粹德国执行的一场大屠杀,更成为世纪罕见的种族清洗。
在30年代的欧洲大陆上,600万犹太人的鲜血,染红了他们重返耶路撒冷的道路。
汉娜·乔福利特(原居波兰的犹太人):我出生在一个小地方,波兰的比亚瓦·拉夫斯卡,犹太人自从16世纪开始就住在那里,我就像是一个女王,家中唯一的女儿,每一个人都喜欢我,很可爱、很善良。
我4岁时候的一天,穿着黑色制服的军人,来到我们的城镇。
我并不知道他们是谁,觉得也许就该是这个样子吧,其实他们是德国人。
仅仅6天就占领了整个波兰。
解说: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突然向波兰发起“闪电式”进攻,仓促应战下波兰节节败退。
两天后,英法被迫对德宣战,欧洲上空的滚滚硝烟,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而在德国,反对犹太人的浪潮随后公开爆发。
鲁思·仙妮(原居德国的犹太人):我必须要离开基督教学校,去到犹太学校。
我的朋友只有犹太女孩,当然真正到来是在1938年11月9日,我的生日。
所有的石头都是砸向犹太人的商店,玻璃碎了,到处都是玻璃打碎的声音,犹太商店前面的大街上,有很多的碎玻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沪犹太人: 苦难与遗迹保护都重要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上海观察的专栏作者阳歌作为一名在上海的犹太人,发来了他的观察和感想。
越来越多的人听闻过二战期间欧洲的犹太难民来上海避难的故事,这要多亏媒体的高频报道以及其他宣传。
但是很少人知道,这段超过两万犹太人在上海成功逃脱纳粹迫害的故事,差一点遭遇了悲惨的结局。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内浮雕)
1942年,日本军队占领了上海,随后逼迫大部分刚刚在上海暂时安顿下来的犹太难民搬至虹口区,即当时的日占区。
中国是当时唯一一个愿意接受逃离纳粹迫害的犹太人的国家,正因如此,很多犹太人逃到了中国,并且最终躲在了最国际化的城市——上海。
这个犹太难民群体最后发展到了近24000人的规模,他们在二战的最后三年居住在日本人建立的犹太难民区,该地区的中心是如今长阳路上原犹太摩西会堂,该地现在是展示这段历史的博物馆。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在那段时间,德军盖世太保在日本的首席代表Josef Meisinger提议在上海复制纳粹在欧洲的做法,即杀光上海市内所有犹太人的系统行动。
他提供了若干关于如何执行这一计划的建议,包括把所有犹太人集中到崇明岛上,让他们劳累而死,或者把他们都赶上船,让他们漂流在海上直至全部饿死。
万幸的是,这一计划未被付诸实施,从而使数万人得以幸免。
上海财经大学的学生杨萍是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志愿者,她带领我参观了该纪念馆。
她告诉我关于此事背后的原因有几种说法,她给我讲了其中几个版本,然而哪种说法是真的尚不清楚。
她说的其中一个故事是日本军方咨询了当地的一位牧师,牧师建议他们不要执行这个计划。
那个故事说,那位牧师称犹太人是亚洲的祖先,因此杀了他们几乎等同于杀日本人自己。
在那段时间,德军盖世太保在日本的首席代表Josef Meisinger提议在上海复制纳粹在欧洲的做法,即杀光上海市内所有犹太人的系统行动。
他提供了若干关于如何执行这一计划的建议,包括把所有犹太人集中到崇明岛上,让他们劳累而死,或者把他们都赶上船,让他们漂流在海上直至全部饿死。
万幸的是,这一计划未被付诸实施,从而使数万人得以幸免。
上海财经大学的学生杨萍是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志愿者,她带领我参观了该纪念馆。
她告诉我关于此事背后的原因有几种说法,她给我讲了其中几个版本,然而哪种说法是真的尚不清楚。
她说的其中一个故事是日本军方咨询了当地的一位牧师,牧师建议他们不要执行这个计划。
那个故事说,那位牧师称犹太人是亚洲的祖先,因此杀了他们几乎等同于杀日本人自己。
现在,有一些试图加强当今的上海与过去这段不寻常的历史的计划,其中我最中意的一个是还原一些上海里弄在战时犹太人居住时的风貌。
该计划聚焦重建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对面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人气酒店。
这家酒店名叫白马旅馆,是二战期间犹太人生活的一个中心,但是该建筑在2009年因为道路拓宽工程被夷为平地。
如今,上海正在该地重建一家新的咖啡店,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开张。
小杨同学介绍说,由于没有原酒店的细节照片或者其他记录资料,所以该还原计划的难度较高。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员工上个月远赴悉尼举行了关于上海犹太难民的展览,一位当地的参观者表示他的一个亲戚是白马旅馆的老板。
他提供了一些该建筑的照片以及其他详细的材料,现在上海正利用这些材料试图忠实地还原酒店的原貌及氛围。
还原白马旅馆的工程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纪念馆出门一拐弯就可以看到一排历史悠久却相对保存完好的房子,在避难时期犹太人就居住于此。
以前有位名叫M·布鲁门撒尔的犹太难民就住在其中的一栋房子里,他于1939年携家人一起从德国逃难到此,后来在1970年代成为了卡特担任总统时期的美国财政部长。
上海有许多像这样具有历史意义的独特且不寻常的里弄街道,包括虹口区四川北路的另一块地区,那是中国在上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一批作家的聚居地,其中最有名的作家是鲁迅。
但遗憾的是这片地区还未列入保护,也少人宣传那些同样吸引人的故事。
中国一向为其悠久的历史而感到自豪,所以很多大城市都设有大型博物馆来展示历史。
因此,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一直为上海没有这样的城市博物馆而感到不解,因为上海的这段历史确实很独特,而且它明明拥有许多历史遗物和遗迹,要装满一栋大楼简直轻而易举。
在过去几年,我曾多次参观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发现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了。
我第一次参观是在八年前,那时它刚开设不久,馆内还空荡荡的,而且为数不多的参观者中大多是外国人。
而到了现在,博物馆平均每日游客数达到了150至200人,在高峰时期甚至高达400人。
同样令人欢欣鼓舞的是,中国本地群众对此的兴趣提升了,小杨同学说现在中国游客约占游客总数的一半。
在过去二十年里,上海和中国的其他大部分地区几乎完全专注于未来,为中国可以在将来崛起成为全球领先的大国而打基础。
这样生气勃勃的文化也应该稳稳地扎根于保存完好且公众可以获悉的历史中,这不仅对上海而且对中国的其他城市来说,都是艰巨的任务。
上海在保护许多历史建筑上做得非常好,但是在保护赋予这座城市内在精神的历史故事上还可以做得更好。
在我们庆祝二战结束70周年之际,我们应该牢记:英雄事迹、苦难遭遇和庆祝活动,与实体的建筑及历史遗物是同等重要的。
因此,为了进一步保护上海悠久且丰富的历史,我们应该努力延续这些故事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