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十四神秘的气泡——个人空间圈

合集下载

《建筑环境心理学》第6讲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建筑环境心理学》第6讲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人们偏爱的休息停留位置
二、领域性(Territoriality)
阿尔托曼(Altman)对领域性的定义:领域性是个人或群 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区域,并对其 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对侵犯个人空间的反应:
被入侵者的反应: 1.入侵者的个人特征影响着被入侵者的反应 2.男性入侵者比女性入侵者引起更多动作反应 3.入侵者年龄对反应也起一定的影响 入侵者的反应: 1.侵犯别人的人自己的空间也同时被别人侵犯 2.群体的大小也影响着个人入侵的倾向 3.被侵犯群体的地位越高,被侵犯的几率越少
一、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
人与人之间总保持着一定距离,人好似被包围在一个 气泡之中。这个神秘的气泡随身体的移动而移动,当这个 气泡受到侵犯或干扰时,人们会显得焦虑和不安。这个气 泡是心理上个人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间范围,Sommer把这 个气泡称为个人空间。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与他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人们 用它来调整与他人交往的程度。个人空间并不是固定的, 在环境中它会收缩或伸展,它是能动的,是一种变化着的 界限调整现象。
沿建筑空间边缘的桌椅更受欢迎,因为人们倾向于在 环境中的细微之处寻找支持物。社会学家Jonge在研究中 发现,在餐厅和咖啡厅中,有靠背或靠墙的坐位,以及 能纵观全局的坐位比别的更受欢迎,尤其靠窗的坐位。 丹麦建筑学家Gehl发现,人们在驻足时会很细心地选择 在凹处、转角、入口,或是靠近柱子、树木、街灯和招 牌之类可依靠的物体边上。这类空间即可以为人们提供 防护,又不使人们处于众目睽睽之下,并有良好的视野。 朝向和视野对坐位的选择也有重要的影响。(季节变化 对日照要求也不同)。
公共距离
包括360到750厘米的近段和750厘米以上的远段。 这个距离通常出现在较正式的场合,如讲演、谈判等。

个人空间圈的性别差异的验证

个人空间圈的性别差异的验证

个人空间圈的性别差异的验证【摘要】每个人的身体周围都存在着一个既不可见又不可分且不容侵犯的空间范围,即个人空间圈。

本实验旨在验证个人空间圈的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存在,探讨不同性别群体的个人空间距离是否存有差异,以及性别对个人空间距离的影响。

结果发现,大学生群体的个人空间距离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和实验主试的性别却有着很大关系。

【关键词】个人空间圈;大学生;性别差异1 引言自从20 世纪60 年代心理学家萨默(R. Sommer) 提出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 的概念,他认为,每个人的身体周围都存在着一个既不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对这一范围的侵犯和干扰将会引起人的焦虑和不安,这个神秘的气泡随身体移动而移动,它并不是人们的共享空间,而是在心理上个人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间范围。

1959 年爱德华·霍尔(E. T. Hall) 明确地界定了人际空间距离的概念: 指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 双方所形成的物理上的空间距离, 并根据人际间亲昵与疏远的程度区分了4 种个人空间的距离: 亲密距离(0~ 18 英寸) , 这是亲人、夫妻之间的沟通和交往距离; 个人距离(1. 5~ 4 英尺) , 这是朋友之间的交往距离; 社交距离(4~ 12 英尺) , 这是彼此认识的人之间的交往距离; 公众距离(12~ 25 英尺) , 这是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其他公共场合沟通时的人际距离。

而吉福特(R.Gifford) 和普赖斯(J. P rice) 认为个人空间有两类:A 类个人空间和B 类个人空间。

前者是客观的, 从外部可测定的距离, 可称作心理学家的个人空间; 后者是主观经历的距离, 是在社交中个人的感觉的距离。

个人空间心理范围大小受到个人特点、社会习惯、文化、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

就个人特点而言,性别、年龄的影响尤为明显。

一般说来,女性比男性的个人空间为小,我们对此提出问题,男性女性在对异性的个人空间圈范围大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性别组合及方位大学生个人空间圈大小是否有显著性影响,为了验证以上的这些假设,我们进行了实验研究。

浅析个人空间圈及其影响因素

浅析个人空间圈及其影响因素

浅析个人空间圈及其影响因素070404017 苏华清07应心摘要:个人空间圈是指当个体间互相作用时,试图保持围绕身体周围看不见的空间范围,也即个体在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身体缓冲区。

个人空间圈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性别、年龄、情境因素以及文化差异等。

关键词;个人空间圈;性别;年龄;情境;文化如果仔细观察人的空间行为,会发现人与人之间总保持着一定距离,人好似被包围在一个气泡之中。

这个神秘的气泡随身体的移动而移动,当这个气泡受到侵犯或者干扰时,人们会显得焦虑和不安。

这个气泡就是心理上个人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间范围,萨姆把这个气泡称为“个人空间圈”。

个人空间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例如,在公共场所中,一般人不愿意夹坐在两个陌生人中间,因而出现公园座椅两头忙的现象。

如果有人张开双臂占据中间位置,那么常常是一个人就客满了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一些简单却很普遍的事实,个人空间圈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自1959年萨姆提出个人空间圈的概念以来,这一概念在生物学、人类学、建筑学中都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个人空间圈更成为了环境与行为研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领域之一,很多环境心理学家都曾就此主体做过研究。

据埃特曼的统计,到1975年已经发表了约200项关于个人空间圈的经验的、定量的研究。

到1985年,海达克就报告说此方面的研究已经超过了1000个。

艾伊勒(Aiello,1987)在回顾700多个人个人空间的研究时,指出人类空间行为的概念集中在人际距离上。

他认为对人类个体空间的关注源自对动物和人类领属范围和拥挤的研究。

有人认为个人空间是指个人身体周围存在着的既不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贾希云等,1983),也有人认为个人空间是环绕在一个人身体四周的区域,当他人侵入时便会引起不舒服的感觉(Hayduk,1983)。

个人空间圈还指个体被一个看不见的屏障包围着,它的存在就是为了保护个人环境免受社会侵害。

我们可以进一步把个人空间圈定义为,当个体间互相作用时,试图保持围绕身体周围看不见的空间范围,也即个体在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身体缓冲区(body buffer zone)。

空间与行为(完整版)

空间与行为(完整版)

2、桌椅布置方式
椅子的功用是让人坐下来,但它的设计和布置足以影响 人们的行为。鼓励社会交往的环境称为社会向心环境 (Sociopetal),反之则称为社会离心环境(Sociofugal)。 最常见的社会向心布置是圆形餐桌,而机场候机楼里成排 固定的椅子很难舒服地谈话。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应尽量 使桌椅的布置有灵活性,背靠背或面对面是较常用的方式, 曲线型的坐位或成直角布置的坐位也是一种较理想的布置 方式。
为的关系。独处是人的需要,交往也是人的需要,人们可 以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这些需要,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 独处还是交往,和什么人在一起,以什么方式交往,这要 取决于人格、年龄、角色、心境、场合等多种因素。当个 人需要与他人接触的程度和实际达到的接触程度相匹配时, 就达到了最优私密水平。
信息控制包括匿名(anonymity)指的是在公开场合不被人认 出或被人监视的需要,即不愿别人对自己有任何了解;保 留(reserve),即个人对某些事实加以隐瞒,如人们常说的 隐私权;不愿多交往,尤其不欢迎不速之客。
Altman 对私密性提出以下定义: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 在群体的选择性控制。
私密性概念的关键是从动态和辨证的方式去理解环境与行
家具布置与交往行为
家具布置与交流
3、坐位的选择
在空间提供足够选择余地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选择与 他人保持一定距离的坐位(图书馆、影剧院)。坐位本身 代表一定的身份地位(条形桌的短边,方位如宾主之分), 在强调平等民主的情形下,圆桌是理想的选择(尤其是国 际谈判)。
多元化的阅读座椅
边界效应
近体学(Proxemics)
人类学家Hall 于1966年出版了个人空间研究领域里最重 要的著作之一—《隐匿的维度》(The hidden dimension),该书系统地揭示了在人与人交往中空间所 起的作用。Hall的理论有两个中心点,其一是北美人在日 常交往中有规律地使用四种人际距离,即:亲密距离、 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第二,Hall认为不同文 化背景的人们,他们的个人空间也不一样。

个人空间气泡理论

个人空间气泡理论

个人空间气泡理论1. 个人空间气泡理论概述个人空间气泡理论是一种用来描述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模式的理论。

它指出,个体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信念在社会环境中形成一个“气泡”,这个气泡会把个体与其他人隔离开来,使个体只能看到自己的观点。

这种隔离有助于形成个人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从而影响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

此外,个人空间气泡理论还指出,个体的行为受到自身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影响个体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

2. 空间气泡的形成机制空间气泡的形成机制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它是由个体的行为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个体的行为包括对自身空间的感知和评估,以及对自身空间的控制和改变。

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以及空间的结构和功能。

当个体感知到自身空间的变化,并且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意愿对其进行改变时,就会形成空间气泡。

这种形成机制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满足自身的需求,从而改变空间环境,使其更符合个体的需求。

此外,空间气泡的形成还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空间环境,从而更好地控制和改变自身空间环境。

3. 空间气泡的影响因素空间气泡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家庭结构、社会经济状况、个人习惯和价值观念等。

社会环境对个人空间气泡的影响最大,它可以影响个人的社交行为和活动,从而影响个人空间气泡的形成。

文化背景也会影响个人空间气泡的形成,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空间气泡。

家庭结构也会影响个人空间气泡,家庭成员的数量和关系会影响个人的空间气泡的大小和形状。

社会经济状况也会影响个人空间气泡,财富的分布会影响个人的空间气泡的形成。

个人习惯和价值观念也会影响个人空间气泡,个人习惯和价值观念会影响个人的空间气泡的形成。

4. 空间气泡的社会学意义空间气泡理论是一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社会空间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种社会空间中的结构,其中一个空间气泡包含许多不同的社会元素,如社会结构、文化、经济、政治等。

空间气泡的社会学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空间中的各种元素如何影响和作用于彼此。

《建筑环境心理学》课件第6讲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建筑环境心理学》课件第6讲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私密性的影响因素
随着实质环境和社会氛围的不同,不同的人对私密性的行 为、信念和喜爱度方面都有很大差异。文化环境的不同、 个性的不同、社会经历的差异会使某些人对私密性的要求 比别人更强。 1、个体因素:(1)性别,男性与女性在私密性方面存在 着明显差异。通过对大学生公寓和护理环境的研究表明, 在同样情形下,女性对高密度情境有更有效的私密性调节 机制,更适应那些身心受到限制的环境。(2)年龄,儿 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私密性的要求逐渐增强。(3)个性, 自尊感低、性格内向、精力无法集中的人有更强的私密性 要求。 2、情境因素:(1)社会情境,包括与谁在一起、在做 什么、当时的心情如何等。(2)实质环境,空间容量与 需求,适应水平理论。“柔性空间”更容易拉近人与人的 距离(舒适的环境、温柔的色彩、柔和的灯光,如咖啡店、 茶室)
家具布置与交往行为
家具布置与交流
3、坐位的选择
在空间提供足够选择余地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选择与
他人保持一定距离的坐位(图书馆、影剧院)。坐位本身 代表一定的身份地位(条形桌的短边,方位如宾主之分), 在强调平等民主的情形下,圆桌是理想的选择(尤其是国 际谈判)。
多元化的阅读座椅
边界效应
沿建筑空间边缘的桌椅更受欢迎,因为人们倾向于在 环境中的细微之处寻找支持物。社会学家Jonge在研究中 发现,在餐厅和咖啡厅中,有靠背或靠墙的坐位,以及 能纵观全局的坐位比别的更受欢迎,尤其靠窗的坐位。 丹麦建筑学家Gehl发现,人们在驻足时会很细心地选择 在凹处、转角、入口,或是靠近柱子、树木、街灯和招 牌之类可依靠的物体边上。这类空间即可以为人们提供 防护,又不使人们处于众目睽睽之下,并有良好的视野。 朝向和视野对坐位的选择也有重要的影响。(季节变化 对日照要求也不同)。

空间与行为(完整版)

空间与行为(完整版)

领域的组织
Altman区别了空间领域的三种类型:
(1)主要领域(primary territories)包括由个人或小群体所有, 相对永久性的日常生活中心,可限制别人的进入,如家、 房间及其他私用空间。
(2)次要领域(secondary territories)比起主要领域不那 么具有中心感与排他性,属于一群人常去之地,如私人俱 乐部、邻里中的酒吧茶馆等。
亲密距离
包括0到15厘米的近段和15到45厘米的远段。在亲密距 离内,视觉、声音、气味、体热和呼吸的感觉,合并产生了 一种与另一人真切的关系。在此距离内所发生的活动主要是 安慰、保护、抚爱、角斗和耳语等。亲密距离只使用于关系 亲密的人,如密友、情人或配偶和亲人等。
个人距离
包括45到75厘米的近段和75到120厘米的远段。在近 段里活动的人大都熟识且关系融洽,好朋友常常在这个距 离内交谈。个人距离的远段所允许的人范围极广,从比较 亲密到比较正式的交谈都可以。这是人们在公开场合普遍 使用的距离。
(2)领域的防卫。当领域遭到侵犯时常会发生保卫行为。 对领域的防卫分为预防和反应两种行为。防卫的程度视领 域的重要性、原因等因素而有所区别。
(3)占用和使用。领域的控制常常用标记和其他标志品表 示所有权。公共场所的某些地点反复被一定的人群占用, 该地点的领域使用特权就可能被人们所默认。
设计工作室内空间领域的 建立
近体学(Proxemics)
人类学家Hall 于1966年出版了个人空间研究领域里最重 要的著作之一—《隐匿的维度》(The hidden dimension),该书系统地揭示了在人与人交往中空间所 起的作用。Hall的理论有两个中心点,其一是北美人在日 常交往中有规律地使用四种人际距离,即:亲密距离、 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第二,Hall认为不同文 化背景的人们,他们的个人空间也不一样。

大学生个人空间感的研究

大学生个人空间感的研究

大学生个人空间感的研究作者:徐静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4期【摘要】通过对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大学生进行观察和访谈法的研究总结大学生的落座规律来表明大学生的个人空间感。

从整体的落座规律看有靠墙规则,但前疏后密规则却不显著,用图形表示的话就是一个封闭的U字形,各边人多,中间人少。

男女生性别存在差异,其中选择靠前的女生比选择靠前的男生明显人数多,而选择靠后的男生比选择靠后的女生人多。

希望文章能使读者意识个人空间感,并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流交往时注重自身及他人的个人空间的舒适度。

【关键词】大学生;个人空间一、个人空间的需要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一些简单却很普遍的事实,个人空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相信每个人坐公交车是都会有以下的体验。

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人们的个人空间很小,每个人的视线都是朝向窗外,彼此不得不通过躲避别人的视线和呼吸来表示与别人的距离,只有熟悉的人谈话时保持一定的目光接触。

大学生在自习室里找座位时也有类似情况,每个人都尽量寻找让自己觉得舒服的座位,让自己周围的个人空间尽可能的大并不受干扰。

而在这样一个寻找让自己舒服座位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落座规律。

这些落座规律可以表明每个人对自己个人空间不受侵犯是如何保护的。

此时人们即使相邻而坐,也不会构成对于别人自我空间的侵犯。

因此,寻找自习座位时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座位?应该与其他人保持多大的距离?这些都是在考虑个人空间时应考虑的问题。

二、已有的相关研究本世纪六十年代,心理学家萨姆(R.Sommer),最早提出了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的概念。

他认为,每个人的身体周围都存在着一个既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对这一范围的侵犯和侵扰将会引起人的焦虑和不安,这个“神秘的气泡”随身体的移动而移动。

这个我们不想被侵犯的范围就是个人空间。

自从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萨姆提出个人空间的概念以来,关于个人空间的研究就从来没有间断过,仅产生这一概念的30年间就有1000多项的研究成果被发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十四 神秘的气泡——个人空间圈
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选择一个面积为10米×l0米左右大小的空教室(或大厅),教室(或大厅)内不能有课桌等物。

如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室内场所,也可寻找一块同样大小的空地或小操场。

但要注意,选择的场地不宜过大,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

找到场地之后,再准备一把量程大于2米的米尺。

实验由3人进行,一人做主试,一人做被试,一人做记录员。

主试和被试之间一定要不相识。

但是他们和记录员之间都是相识的。

整个实验由记录员主持。

实验前由记录员告诉被试:“当主试在某一方向的5米处向你慢慢走近,在你觉得不能容忍时,就叫‘站住’。

”并对主试说:“你听到‘站住’即停下。

”记录员在记录纸上记下主试离被试的距离(见表1)。

实验开始时,请被试站在场地正中心,由主试从相对被试的8个方向(即:正前、左前、正左、左后、正后、右后、正右和右前)向被试靠拢。

靠拢时的步伐比平时走路约慢一半,步子呈小步。

8个方向先后的次序要打乱,不要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有规律进行。

8个方向都做完了,再做第二遍,做完第二遍后再做第三遍。

这就是说,每个方向共做三次。

表1 主试与被试间的距离(单位: 厘米)
实验结束后,将各个方向的三次实验所得到的数据加以平均,最后将各个方向的平均数绘制成类似于图1的个人空间圈。

你不妨将自己的研究结果和图1进行比较,看看有何异同。

图1 男对女、女对男、男对男、女对女四组人员对空间距离需求均数比较示意图
(采自杨治良等,1989)
那么,这个实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善于观察外界世界的细心人会发现:鸟儿在电线上站成一排,互相保持一定的间隔,恰好使谁也啄不到谁;陌生的顾客在餐厅里总是尽可能错开就座。

这些都是我们司空见惯而又习以为常的现象。

然而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沙姆却做了个有心人。

他通过生活中对这类现象所进行的大量的观察,最早提出了个人空间的概念。

他认为,每个人的身体周围都存在着一个既不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对这一范围的侵犯和干扰将会引起人的焦虑和不安,这个“神秘的气泡”随身体移动而移动,它并不是人们的共享空间,而是在心理上个人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间范围。

心理学家把它称为个人空间圈。

个人空间范围的大小受到个人特点、社会习惯、文化、环境诸因素的影响。

拿个人特点而言,性别、年龄的影响尤为明显。

例如,一般说来,女性比男性的个人空间为小,这就是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妇女比男子更互相靠近的缘故。

你的实验结果于这个规律是否一致?
以上介绍了关于个人空间圈的实验过程和背景资料,请试着把你的实验结果和这些资料整理成一份正式的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可以参考本章介绍的格式来写。

当然,如果想要写出一份严谨的实验报告,这些资料可能还是不够的,你可以试着通过检索文献来查找更多的资料。

你可以从《心理学文摘》或它的光盘开始检索;此外,图书馆中的参考资料也能帮助你确定检索策略。

如果你的学校拥有相
每格表示20cm
前后
左男对女 女对男 男对男 女对女
应数据库的使用权限,你也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进行检索。

检索时,只需键入一个能代表研究主题的关键词即可(比如,个人空间圈)。

如果检索得到的文献太多,那你可以通过限制搜索范围或缩小搜索内容等方法来缩小文章的数目。

然后你需要浏览文章的题目和摘要,从中找出你认为特别有价值的。

之后你再到期刊上查找它们的原文。

记住:综述性的文章最有用,因为它们概括和评价了许多实证文章。

此外,你还可以使用《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 键入一篇文章的参考文献,就能了解到谁引用了它。

通过这种方法,你可以了解该研究领域的近期发展状况。

(采自杨治良等,19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