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精髓

合集下载

太极拳八法五步点评

太极拳八法五步点评

太极拳八法五步点评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其八法五步是太极拳中的重要技法,也是太极拳的精髓所在。

下面是我对太极拳八法五步的点评:
太极拳的八法五步是太极拳的基本技法,其中八法指的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是太极拳中的基本招式;五步指的是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是太极拳中的基本步法。

这八法五步是太极拳的基础,也是学习太极拳的必修课。

在学习和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八法五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八法可以帮助初学者掌握太极拳的基本招式和技巧,从而更好地掌握太极拳的精髓。

其次,五步可以帮助初学者掌握太极拳的基本步法,从而更好地掌握太极拳的动作和技巧。

最后,通过练习八法五步,可以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性,从而增强身体的健康和免疫力。

虽然八法五步是太极拳中的基本技法,但其实它们并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

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才能够逐渐掌握其中的技巧和精髓。

因此,建议初学者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练习,以确保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总之,太极拳的八法五步是太极拳中的重要技法,也是学习太极拳的基础。

通过学习和练习八法五步,可以帮助初学者更好地掌握太极拳的技巧和精髓,从而增强身体的健康和免疫力。

因此,建议初学者要重视八法五步的学习和实践。

太极拳的八个技巧

太极拳的八个技巧

太极拳的八个技巧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拳术技巧和哲学思想而闻名于世。

太极拳的练习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够培养人们的意志力和修养。

以下将介绍太极拳的八个技巧,希望能给爱好太极拳的朋友们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1. 以松为主太极拳注重在动作中保持松散的状态,不紧张不僵硬。

拳术的力量来自于内劲的运用,而内劲的发挥需要在松散的状态下才能更加顺畅。

因此,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身体的松弛,特别是肩膀、背部和腰部的松散度要特别注意。

2. 以虚灵为主虚灵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之一,意味着身体要有一种虚空的感觉,不要有任何的紧迫感。

虚灵的状态有助于身体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同时也能够使拳术的力量更好地发挥出来。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虚灵的状态,不要陷入到僵硬和沉重的感觉中去。

3. 以圆为主太极拳的动作特点之一就是以圆为主。

圆的动作能够使拳术更加流畅,也能够更好地体现太极拳的柔和之美。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注意动作的曲线和流动感,不要呈现出直角和棱角的感觉。

太极拳的拳法注重以缠绕为主,通过旋转、盘旋、缠绕等动作来发挥力量。

缠绕的动作能够使拳术的力量更加集中和均匀,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控制对手。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注意动作的连贯性和流畅性,不要呈现出断续和僵硬的感觉。

5. 以内劲为主太极拳的内劲是其独特之处,也是其强大的力量来源。

内劲是通过呼吸和意念来调动身体的力量,而不是通过肌肉的力量。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注重内劲的培养和运用,通过深呼吸和意念的调动来发挥身体的力量。

6. 以沉着为主太极拳的练习需要保持一种沉着的状态,不被外界的干扰和情绪所左右。

沉着的状态有助于保持内心的平静和集中,也能够更好地控制身体的动作和力量。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沉着的状态,不要被外界的压力和情绪所左右。

7. 以静为主太极拳的练习需要注重静态的修炼,通过保持静止的姿势来调整身体的平衡和力量。

静态的练习有助于培养专注和耐心,也能够更好地感受身体的变化和内在的力量。

简述太极拳理论精髓及密码

简述太极拳理论精髓及密码

简述太极拳理论精髓及密码分享收藏太极拳为全球第一大拳种。

中国武术国粹代表拳系。

中国三大内家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之一。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符号。

它是用身体诠释和表达中国传统哲学的学问。

武术区别于其他门类学问的本质,就是具备克敌制胜、强身自卫的功能。

任何一种拳法,都是从实战中创来,太极拳更不例外。

一般人认为,与人相争,胜在力,所谓力强胜力弱;胜在速度,所谓以快打慢。

而中国拳术更注重,巧胜,智胜。

但不代表不注重力量与速度,而是强调对力量和速度的过程控制,以期达到最大的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对抗效果。

战争,贵在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太极拳的精髓,也充分体现知己知彼的功夫。

在一定法则规范中从内修炼体味,达成知己功夫,从而反推衍生,具备知彼能力。

通常我们看到的太极拳,都是慢腾腾软绵绵,于是乎大家就认为太极拳的特点就是“慢”“绵软无力”,误解也,偏见也。

而真正的太极拳,其劲力刚猛无比,无坚不摧;其速度迅雷不及掩耳,一触即发。

其所以“慢”,在于其重视力量自始至终、此消彼长的感应控制和因势利导,而实际应用要求慢来慢应,快来快应实现更精确的战力投送;其所以“绵”,在于重视力量的隐藏和储蓄,而实际应用表现出绵里裹铁以逸待劳的玄妙。

那么,太极拳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高手少有,有缘见之者则更少;太极拳到底好么?那为什么高手如此之少,出功夫如此之慢?真的是“十年不出门”吗?既如此其优势又在哪里?“有用才有价值”,相比其他,有大用而且见效快,才算真的先进,才算占优势,否则,便是落后,该淘汰了。

太极拳,要说好,那就该做到,克敌制胜优于其他武功;练习得法,进步当一日千里,无需太刻苦太劳累,无需皮肉痛苦打熬,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自然而然成就绝世武功,可在谈笑间克敌制胜,而且随着年限的增长,功力可以与日俱增,老当益壮。

能做到吗?能!因为太极拳是真功夫,真学问,先进文化。

阴阳论------中国式相对论中国传统的文化核心就是阴阳五行学说,(而八卦学说(易学)本身就是阴阳学说),由此而包罗万象和阐述其内在的联系。

太极拳的精髓

太极拳的精髓

陈式太极拳在强调缠丝劲得基础上,上肢运动有棚、捋、按、采、列、肘、靠八门劲别与通背劲、对称劲,中间有“胸腰运化",下肢有棚、捋、挤、靠、采及进、退、顾、盼、定五步与“裆走下弧”,这些合到一起产生得劲为“混元劲”。

为了在太极拳技击对抗中走出“混元劲”来,有以下要求:逢力必棚,逢朋必缠,逢缠必转,逢转必沉。

这些要求包括在每个动作中,而且就是在瞬间同时完成得。

细心得读者可以对以上方宝剑16字诀认真揣摩体会。

下边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混元运动得规律。

一、六个方向得圆太极拳运动得肢体运行轨迹非圆即弧。

弧就是圆得一部分,可入圆中进行讨论。

我们先来定义;具有六个方向得力为“混元力”,也就就是说,“混元力”得充分必要条件就是:它拥有六个方向――前、后、左、右、上、下,即立体得圆。

有得人虽然走得也就是圆,也就是弧,但只有四个方向,这样得力不能构成“混元力”。

一对方向得力,比如前后或左右或上下,这样得力产生得劲叫直劲,对对方构不成威胁、因为它就是直来直去得,严格得讲它不属于太极拳劲别得范畴。

四个方向得力才能形成圆与弧线运动,但对方得大脑可以作出判断,肢体得本能反应可以跟上您,随上您,对对方得威胁也不大、只有就是六个方向得圆弧运动,即立体得圆运动才能使对方对您得运动方向无法判断,这就是太极拳有别于其她拳种得精妙之处。

您可以先出手打我,我一接手就干扰与改变您得运动方向,使您处于被动与无目标状态,然后便就是我得打击,这就是太极拳“后发先至”得奥妙所在。

在这个具有六个方向得劲力之中前后就是本能,左右就是技巧,上下就是奥妙。

“前后”就是人们得习惯,“左右"经过训练可以掌握,“上下”则不易掌握且容易被人们忽略。

凡就是在推手与散手中产生了顶劲就是就一定就是少了两个方向,不就是左右就就是上下、凡就是被对方冲垮了,一定就是少了左右方向得劲;凡就是自己左右转动不灵时一定少了前后方向得劲;凡就是被对方提起或压垮了,一定就是少了上下方向得劲。

太极拳的精髓(珍贵资料)

太极拳的精髓(珍贵资料)

陈式太极拳在强调缠丝劲得基础上,上肢运动有棚、捋、按、采、列、肘、靠八门劲别与通背劲、对称劲,中间有“胸腰运化”,下肢有棚、捋、挤、靠、采及进、退、顾、盼、定五步与“裆走下弧”,这些合到一起产生得劲为“混元劲”。

为了在太极拳技击对抗中走出“混元劲”来,有以下要求:逢力必棚,逢朋必缠,逢缠必转,逢转必沉。

这些要求包括在每个动作中,而且就是在瞬间同时完成得。

细心得读者可以对以上方宝剑16字诀认真揣摩体会。

下边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混元运动得规律.一、六个方向得圆太极拳运动得肢体运行轨迹非圆即弧.弧就是圆得一部分,可入圆中进行讨论。

我们先来定义;具有六个方向得力为“混元力”,也就就是说,“混元力”得充分必要条件就是:它拥有六个方向一一前、后、左、右、上、下,即立体得圆。

有得人虽然走得也就是圆,也就是弧,但只有四个方向,这样得力不能构成“混元力"。

一对方向得力,比如询后或左右或上下,这样得力产生得劲叫直劲,对对方构不成威胁。

因为它就是直来直去得,严格得讲它不属于太极拳劲别得范畴.四个方向得力才能形成圆与弧线运动,但对方得大脑可以作出判断,肢体得本能反应可以跟上您,随上您,对对方得威胁也不大。

只有就是六个方向得圆弧运动,即立体得圆运动才能使对方对您得运动方向无法判断,这就是太极拳有别于其她拳种得精妙之处。

您可以先出手打我,我一接手就干扰与改变您得运动方向,使您处于被动与无LI标状态,然后便就是我得打击,这就是太极拳“后发先至”得奥妙所在。

在这个具有六个方向得劲力之中前后就是本能,左右就是技巧,上下就是奥妙•“前后"就是人们得习惯,“左右”经过训练可以掌握,“上下”则不易掌握且容易被人们忽略。

凡就是在推手与散手中产生了顶劲就是就一定就是少了两个方向,不就是左右就就是上下。

凡就是被对方冲垮了,一定就是少了左右方向得劲;凡就是自己左右转动不灵时一定少了前后方向得劲;凡就是被对方提起或压垮了,一定就是少了上下方向得劲•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动作,每个转换式都必须有六个方向,否则拳式就就是不正确得,在实战中也就是不管用得。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之一,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和美妙的动作,更是一种兼具哲学思想和身心健康锻炼的综合性活动。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包含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和智慧,它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种心灵上的修炼。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太极拳的哲学道理吧。

一、太极哲学太极拳得名于太极哲学,太极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派别。

它主张“一分为二,两仪四象”,即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极和四象所组成的。

太极拳的动作就是以阴阳平衡、开合结合、虚实互动为基础的,这些动作反映了太极哲学的思想精髓。

二、内圈外圈太极拳的动作中,常涉及到内圈和外圈的运用。

内圈是指身体内部组织的一部分,外圈则是指身体外部的肌肉组织。

太极拳的练习就是通过将内圈和外圈协调运用,使身体达到一个平衡稳定的状态。

这种状态不仅可以练就良好的姿态和动作,还可以让心理得到舒缓和放松。

三、以柔克刚太极拳的动作一般都比较流畅、缓慢,与一般武术相比较显得柔软轻盈。

这与太极拳的哲学思想有关,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主张以柔克刚,即没有使力竟能摧破对方的力量。

练太极拳的人需要掌握身法和力量的转换,以阴柔和柔性的力量,征服对方的硬朗和刚硬的力量。

四、保持平衡太极拳的动作中,需要不断地保持身体的平衡。

这种平衡不但体现在动作的技巧上,还体现在心境上的平衡。

练太极拳的人不仅是在训练身体的平衡能力,同时也在训练自己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平衡。

五、修身养性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主张“修身养性”,即通过练习太极拳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太极拳的练习可以让身体得到锻炼和磨练,而内心则会得到放松和平静。

太极拳的修炼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调和,达到身体健康和精神上的安宁。

六、无我境界太极拳的动作需要注意力集中、气贯全身、动作铿锵有力。

这种铿锵有力的动作中,包含了一种心态,叫做无我境界。

太极拳的练习者将自己的意识放空,融入到动作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练习中,这种无我境界的心态可以使人得到身心自由和解放。

太极拳的四大精神要领

太极拳的四大精神要领

太极拳的四大精神要领太极拳的四大精神要领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太极拳在养生和教育上有重大意义,我们今天学习太极拳的四大精神要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的四大精神要领。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四大精神要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内家拳,习练太极拳要做到内外双修,太极拳是一种深层内涵的功夫。

太极拳讲究含而不露,“养我浩然之正气”。

太极拳在攻防方面讲求“沾连粘随”、“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和“后发制人”。

这里很重要的是积极的“随”,在“随”中寻找变化,不提倡主动进攻;技击中还讲究“点”到为止,不争输赢高低,而是在悠闲高雅、妙趣横生的太极推手中,去探求哲学与力学的真谛。

这种谦和的精神与道家的“贵柔”、“无为”、“不争”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太极拳的精神要领1、自信中正向上,柔中寓刚太极拳不是一味地讲柔,更不是柔弱无能,而是处处带掤劲,柔里藏刚,棉里藏针,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攻防技击上注重以圆破直,化而后发,“化”是为了“发”,化即是发。

太极拳在技击中,还讲究“得机得势”,就是讲在变化中始终占据主动的地位。

强调中正安舒,与提倡“一身正气”的理念也是相合的。

学习太极拳要掌握正确的身法,身体要保持中正安舒,不偏不倚,这样才能达到练拳的效果。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更加注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更加注重自然的自强之道,而淳朴传统的太极拳正是使人类的身心均处于一种积极自信的状态之中去展示健康的形体,健康的追求与健康的精神。

太极拳的精神要领2、包容海纳百川,大度适度佛家讲究“慈悲为怀”多行善事,大度包容。

太极拳也是处处求圆,柔和圆活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胸怀;太极拳讲求顺乎自然,含蓄、贵和、不争的博大胸襟。

能包容才能开放。

太极拳的体系始终是开放的。

由于开放,才能广泛地吸收中国武术各流派的精华,来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我,才能最大限度地从祖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养料,完善自我。

现代人学习太极拳能提高心理素质,扩大胸襟,学习太极拳要容纳百川,太极拳是门博大精深的功夫。

太极拳的精髓

太极拳的精髓

太极养生有三宝:一曰养精化气,二曰养气化神,三曰固根培本。

掌握三宝,可充人精神,发人智慧,固本健体,延年益寿。

要学好太极拳,把握精髓是关键。

其精髓在于它的动作特点和基本要领。

太极拳法极其玄妙与独特,其动作特点和基本要领摘述如下:1.太极拳动作特点柔和性:——太极拳动作轻松柔和,非常适应人体生理活动的要求。

圆活性:——太极拳的动作不是直线运动,而是处处带有弧形,走圆弧线路。

连贯性:——从开式到收式,尽管姿势与动作变化多端,都是相互衔接,连贯一气,连续不断。

完整性:——太极拳动作以腰为主轴,每个动作都由躯干来带动四肢进行活动,随腰轴而转动,随躯干起落而升降。

“三调”性:——即调身、调息、调心的有机结合。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要求意念和动作一致,即动作运行到哪里,意念也随到哪里。

上下相随,手足呼应。

随着动作的起落开合,使呼吸自然地调节和密切配合。

一般在动作开、起时吸气,落、合时呼气,内外上下完整一体。

2.太极拳基本要领虚灵顶劲:——头颈正直,神贯于顶,不可用力,须有虚灵自然之意。

含胸拔背:——胸略内含,使气沉于丹田,称为含胸。

在含胸的同时,使气贴于背,称为拔背。

这样就使人体胸腹部与背部的各经脉气血畅通,内脏器官血液循行宜于改善。

松腰:——腰为一身之主轴,能松腰,两足才有力,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

虚实分明:——太极拳锻炼中若全身重心落在右腿上,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反之,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只有虚实分明,身体转动才能轻巧灵便,毫不费力。

沉肩垂肘:——两肩放松下垂,两肘亦随之下垂,使气沉丹田,气息得以调整。

用意不用力:——首先要全身放松,使意念、气血周流全身,太极拳的动作柔和轻松,长期锻炼后,便表现出真正的内劲。

上下相随:——练习太极拳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神随眼动,上下相连而成一体。

相连不断:——进行太极拳锻炼时,动作自始至终连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贯穿一气。

动中求静:——太极拳锻炼时的动作愈慢愈好,慢而呼吸深长,气沉于丹田,血脉流畅,可称为动之于外,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的精髓
太极拳的精髓
太极拳的精髓就是练出松沉劲,松沉劲是基础劲,是底层劲,其他劲都是由松沉劲展开。

一旦练出整体的松沉劲,脚下觉得生根,一般人会推不动你。

只有整体练出松沉劲,才能力发于根,发放手的劲都是由根发出。

运劲如抽丝的劲也是松沉劲。

劲断意不断说的还是松沉劲。

可以说,得松沉劲者得太极。

松沉劲是无止境的,所以要不断的练,太极功夫的深浅也可以看成松沉劲的深浅。

至于怎样练出松沉劲,可以按照“太极十要”的要求参考,但绝不是具体练法,每个动作的定式可以按照十要要求检查自身的动作与十要是否相符,但定式与定式之间的运动过程就要师傅传授,这才是关键,是绝不轻易外传的。

太极拳的精髓:关于用意不用力
比如抬胳膊,任何人抬胳膊都不会觉得费力,假如胳膊有五斤重,如果你用十斤力抬胳膊当然不会觉得胳膊沉重,这时就要求你大脑想着减少胳膊的用力程度,慢慢的用八斤力,七斤力,直到用五斤力,这时你会感觉到胳膊的份量,减少胳膊用力的程度越多,会感觉胳膊份量的加重,这时就慢慢的练出胳膊的松沉劲。

太极拳的精髓:关于虚实分明
一些简化太极拳和比赛套路太极拳练不出功夫的原因就是虚实不分,导致腰跨松不下去,练不出腰跨的松沉劲。

传统太极拳要求是后座的动作,必须头顶,尾椎,脚跟乘一条直线,这样的好处就是只有直立才能最大程度的放松,因为不直导致身体的某些部位用力而松不下去,只有松下去后才能练出腰跨的圈来,只有腰跨练出圈来,才能主宰于腰。

比如简化太极拳做“按”这个动作,当把双手由“挤”后拉回来后座时,几乎所有简化太极拳动作都作不到位,不成直线,就是虚实不分,导致腰跨松下来不,更画不出圈来,那末前推的手永远也发不出应有的劲道。

前弓步,小腿应该与地面垂直,最多不能超过前脚掌的一半,当你练到松漆松脚时,如果超过前脚掌,就会觉得失中,当练到松漆松脚这种程度的弓步,会觉得前脚跟和后脚跟踩在一个圈的内沿上。

太极拳的精髓:太极拳的刚劲
太极拳的刚劲是通过松柔练出来的,随着松沉劲的逐渐练出,刚劲也就慢慢的显现,练出整体的松沉劲,刚劲才完整,要想练出刚劲,必须练出松肩坠肘,松要松垮,松漆松脚,这样才能具备力发与根,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发放劲,所谓发放劲就是刚劲。

所以,整体松沉劲练出来了,通过松柔练出来的,柔自然会,刚劲也就出现了,刚柔并济自然上身,这时就可以以柔克刚,也可以以刚打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