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化工安全课程设计报告书
关于化肥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化肥成分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熟悉铵态氮肥、硫酸根离子等化肥成分的检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1. 铵态氮肥与显碱性物质(如熟石灰)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2. 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结合,形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三、实验材料1. 化肥样品: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等。
2. 试剂:氢氧化钙、氯化钡溶液、稀硝酸等。
3. 仪器:研钵、研杵、试管、滴管、烧杯等。
四、实验步骤1. 取少量化肥样品于研钵中,加入少量熟石灰,用研杵混合研磨。
观察是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2. 取少量化肥样品溶于水,制成溶液。
向其中加入用稀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
观察是否产生白色沉淀。
3. 对其他化肥样品进行相同的实验步骤,以验证其成分。
五、实验现象1. 硫酸铵:步骤1中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步骤2中产生白色沉淀。
2. 氯化铵:步骤1中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步骤2中无现象。
3. 碳酸氢铵:步骤1中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步骤2中无现象。
六、实验结论1. 硫酸铵:含有铵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
2. 氯化铵:含有铵根离子,不含硫酸根离子。
3. 碳酸氢铵:含有铵根离子,不含硫酸根离子。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铵态氮肥与显碱性物质反应生成氨气,导致刺激性气味产生。
此现象可用于鉴定铵态氮肥。
2. 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结合,形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此现象可用于鉴定硫酸根离子。
3. 本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成功鉴定了硫酸铵、氯化铵和碳酸氢铵的成分。
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符。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通风,避免氨气对人体造成伤害。
2. 实验操作要规范,防止试剂污染。
3. 实验结果需多次验证,确保准确性。
九、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化肥成分的鉴定,使学生掌握了铵态氮肥、硫酸根离子等化肥成分的检验方法。
实验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同时,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合成氨课程设计报告

合成氨课程设计报告应用化学1101班张超11150201311.概述氨是最为重要的基础化工产品之一,其产量居各种化工产品的首位; 同时也是能源消耗的大户,世界上大约有10 %的能源用于生产合成氨。
合成氨生产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化工生产工艺。
氨主要用于农业,合成氨是氮肥工业的基础,氨本身是重要的氮素肥料,其他氮素肥料也大多是先合成氨、再加工成尿素或各种铵盐肥料,这部分约占70 %的比例,称之为“化肥氨”;同时氨也是重要的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工业基础原料,用于生产铵、胺、染料、炸药、制药、合成纤维、合成树脂的原料,这部分约占30 %的比例,称之为“工业氨”。
世界合成氨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型蒸汽转化制氨工艺、低能耗制氨工艺、装置单系列产量最大化三个阶段。
根据合成氨技术发展的情况分析, 未来合成氨的基本生产原理将不会出现原则性的改变, 其技术发展将会继续紧密围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运行周期, 改善经济性”的基本目标, 进一步集中在“大型化、低能耗、结构调整、清洁生产、长周期运行”等方面进行技术的研究开发。
本课程设计是对年产三十万吨合成氨合成段工序的设计。
主要阐述了合成氨合成工段工艺路线图、物料和能量衡算、设备选型及计算,确定了良好的工艺条件、合理的催化剂和能源综合利用。
1.1设计任务的依据设计任务书是项目设计的目的和依据:产量:300 kt/a 液氨放空气(惰性气Ar +CH4):17%原料:新鲜补充气N2 24%,H2 74.5 %,Ar 0.3%,CH4 1.2% 合成塔进出口氨浓度:2.5%,13.2%放空气:(惰性气Ar +CH4 )~17%合成塔操作压力32 MPa(绝压)精练气温度40℃水冷器出口气体温度35 ℃循环机进出口压差1.47MPa年工作日330 d计算基准生产1t氨1.2设计内容及设计阶段1. 进行方案设计,确定生产方法和生产工艺流程。
2.绘制工艺流程图。
3. 进行化工计算,包括物料衡算、能量衡算以及设备选型和计算。
氮气教学课程设计案例

氮气教学课程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氮气的基本性质、制备方法以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1)了解氮气的分子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掌握制备氮气的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3)了解氮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如氮气保护、氮肥制备等。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2)能够独立完成氮气的制备实验,并正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氮气的分子组成和物理性质;2.氮气的化学性质,包括制备方法及其反应原理;3.氮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4.相关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和安全知识。
三、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法,讲解氮气的基本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2.利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氮气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3.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氮气相关的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4.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实验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1.教材《化学》相关章节;2.参考书目,如《氮气及其化合物》、《化学实验技能》等;3.多媒体课件,包括氮气的制备和应用实例视频、图片等;4.实验设备,如实验室用具、气体发生器、实验药品等。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研究报告,评估学生对氮气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考试:设置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题型,全面考察学生对氮气知识掌握程度。
评估方式要求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六、教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的章节安排,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氮气的知识。
氮肥的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氮肥的化学性质和测定方法。
2. 掌握氮肥中氮含量的测定方法。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氮肥是一种含氮元素的肥料,其氮含量是评价肥料品质的重要指标。
本实验采用蒸馏法测定氮肥中的氮含量。
在实验过程中,将氮肥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蒸馏,使氨气释放出来,然后通过吸收氨气的方法,计算出氮肥中的氮含量。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滴定管、烧杯、锥形瓶、电炉、蒸馏装置、冷凝管、氨吸收瓶等。
2. 试剂:氢氧化钠溶液(1mol/L)、硫酸溶液(1mol/L)、酚酞指示剂、硼酸溶液(0.01mol/L)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氮肥样品研磨,过筛,备用。
(2)配置氢氧化钠溶液、硫酸溶液、酚酞指示剂和硼酸溶液。
2. 氮肥中氮含量的测定(1)称取0.5g氮肥样品,置于烧杯中。
(2)加入50mL水,搅拌溶解。
(3)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搅拌,使样品完全溶解。
(4)将溶液转移至锥形瓶中,加入2滴酚酞指示剂。
(5)加热蒸馏,将氨气收集在冷凝管中。
(6)用硼酸溶液吸收氨气,待吸收完毕后,用硫酸溶液滴定剩余的硼酸溶液。
(7)记录滴定数据。
3. 数据处理根据滴定数据,计算出氮肥中的氮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称取的氮肥样品质量为0.5g,滴定消耗的硫酸溶液体积为V1 mL,硼酸溶液体积为V2 mL。
2. 数据处理根据滴定数据,计算出氮肥中的氮含量:氮含量(%)= (V1 × 0.01 × 28.01) / 0.5 × 100%式中,V1为滴定消耗的硫酸溶液体积(mL),0.01为硼酸溶液的浓度(mol/L),28.01为氮的摩尔质量(g/mol),0.5为氮肥样品的质量(g)。
3.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氮肥中的氮含量为X%。
六、实验总结1. 本实验通过蒸馏法测定了氮肥中的氮含量,掌握了氮肥的测定方法。
2.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了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和试剂的配置,确保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重点】氨气和铵盐的性质。
【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氨水的弱碱性。
【新旧衔接】
1.铵根离子的检验: NaOH溶液(或其他 强碱溶液)、红色石蕊 试纸
2.氨气的检验: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2、实验室不需要用棕色试剂瓶保存的试
剂是
(B )
A、浓硝酸
B、稀盐酸
C、氯水
D、氨水
3、如图,锥形瓶内有气体X,分液漏斗内有液
体Y,如果Y流下,过一会儿,小气球鼓起,气
体X和Y不可能是( C )
A、X是NH3,Y是KCl溶液 B、X是SO2,Y是NaOH C、X是H2,Y是浓硫酸 D、X是CO2,Y是KOH
OH- + NH4+
思考:氨水中含有的微粒有哪些?
分子:H2O NH3 NH3·H2O
离子: NH4+ OH- H+
实验3
两根玻璃棒分别蘸取少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 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 产生白烟
结论: 氨水具有挥发性,与酸发生反应生成铵盐
②与酸反应
NH3+HCl=NH4Cl NH3+HNO3=NH4NO3
D、装置漏气 3、装置不能漏气
实验2
在一支洁净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氨水,将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或PH试纸)粘 在玻璃棒上靠近试管口,观察试纸颜色 的变化情况。
实验现象: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或PH>7) 结论: 氨水显碱性
2、化学性质 (1)弱碱性
①与水反应:
NH3 + H2O
NH3·H2O
NH3·H2O
氮肥厂换热器课程设计

氮肥厂换热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理解其在氮肥厂中的作用。
2. 使学生了解换热器的设计参数,如传热系数、换热面积等,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帮助学生了解氮肥生产过程中涉及的热能转换和热量平衡的基本概念。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工程中换热器相关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进行换热器设计计算、绘制工程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能够协同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工设备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2. 培养学生关注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念。
3.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意识,了解实际工程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实践能力。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应用性较强的工程课程,以实际工程案例为背景,结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已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的具体分解,使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换热器原理与分类:讲解换热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对比不同类型的换热器结构及其应用场景,结合氮肥厂实际案例,分析各类换热器的优缺点。
教材章节:第二章换热器原理与设计。
2. 换热器设计参数:介绍换热器设计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如传热系数、换热面积、流体流速等,讲解相关计算公式和选取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换热器设计参数及计算。
3. 换热器工程图绘制:教授如何使用CAD等软件绘制换热器工程图,包括图纸规范、比例、标注等,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材章节:第四章换热器工程图绘制。
4. 氮肥厂换热器案例分析:分析氮肥厂实际换热器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换热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肥实验室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化肥的种类及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 掌握化肥实验室的基本操作流程。
3. 分析不同化肥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原理化肥是指含有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的化学物质,分为氮肥、磷肥、钾肥等。
本实验通过对比不同化肥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分析其作用原理,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氮肥、磷肥、钾肥、作物种子、土壤等。
2. 实验仪器:电子秤、培养箱、温度计、湿度计、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称取适量的氮肥、磷肥、钾肥,分别装入三个培养皿中。
2. 准备实验土壤:取适量土壤,加入适量水分,搅拌均匀。
3. 播种:将作物种子均匀撒在土壤表面,用细沙覆盖。
4. 施肥:将三个培养皿中的化肥分别施于对应的土壤中。
5. 培养与观察:将培养皿放入培养箱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观察作物生长情况。
6. 数据记录与分析:记录不同化肥处理下的作物生长数据,分析其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氮肥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氮肥能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
在本实验中,氮肥处理的作物生长速度较快,叶片颜色鲜绿,但过多施用氮肥会导致作物生长过旺,影响产量。
2. 磷肥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磷肥能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提高作物抗病能力。
在本实验中,磷肥处理的作物根系发达,抗病能力较强,但磷肥过多会影响作物对氮、钾等营养元素的吸收。
3. 钾肥对作物生长的影响:钾肥能提高作物抗倒伏能力,增强作物品质。
在本实验中,钾肥处理的作物抗倒伏能力较强,果实品质较好,但过多施用钾肥会导致作物生长缓慢。
六、实验结论1. 化肥对作物生长具有显著影响,合理施用化肥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2. 氮、磷、钾肥对作物生长的作用各有侧重,应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状况合理搭配施用。
3. 在化肥施用过程中,应遵循适量、均衡的原则,避免过量施用导致土壤污染和作物生长不良。
七、实验心得1.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化肥的种类及其作用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氮磷化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氮、磷的化学性质和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
2. 掌握实验室中氮、磷的提取、分离和鉴定方法。
3. 熟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氮和磷是生物体中重要的营养元素,它们在植物生长、土壤肥力和生态系统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观察和鉴定氮、磷的存在形式及其转化过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氮肥(如尿素、硝酸铵)- 磷肥(如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 食盐水、稀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钡、硫酸铜等- 植物样品(如豆科植物、禾本科植物)2. 实验仪器:- 烧杯、试管、酒精灯、石棉网、滴定管、pH计、分光光度计等四、实验步骤1. 氮肥提取与鉴定:- 将氮肥样品溶解于稀盐酸中,煮沸去除挥发性物质。
- 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以此鉴定氮的存在。
2. 磷肥提取与鉴定:- 将磷肥样品溶解于水中,煮沸去除挥发性物质。
- 向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是否有红色沉淀生成,以此鉴定磷的存在。
3. 植物样品中氮磷含量测定:- 将植物样品研磨成粉末,溶解于稀酸中。
- 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中氮、磷的浓度。
4. 氮磷转化实验:- 将氮肥和磷肥混合,观察它们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
- 定期取样,分析土壤中氮、磷的含量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氮肥提取与鉴定:- 加入氯化钡溶液后,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样品中存在氮。
2. 磷肥提取与鉴定:- 加入硫酸铜溶液后,观察到红色沉淀生成,证明样品中存在磷。
3. 植物样品中氮磷含量测定:- 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得到植物样品中氮、磷的浓度。
4. 氮磷转化实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中氮、磷的含量发生变化,表明氮、磷在土壤中发生了转化。
六、实验讨论1. 氮、磷在植物生长和土壤肥力中的重要作用。
2. 氮、磷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及改进措施。
七、结论1. 本实验成功提取和鉴定了氮、磷的存在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化工安全课程设计 题目:氮肥化工安全课程设计 完成部分:原料和储存单元的装置区布局及说明
姓 名: 学 号: 学 院: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班 级: 安全工程14 组 长: 同组人员: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7.01.09 . . . . .. .. .. 目录 一、主要生产装置危险和可操作性分析 ............................................. 1 1.小氮肥生产工艺流程及装置特点 ............................................. 1 2.小氮肥生产中的火灾爆炸因素分析 ........................................... 1 二、装置区布局及说明 ........................................................... 3 1、装置区布局的大体设计要求 ................................................ 3 2.氮肥生产流程 ............................................................. 5 3.主要设备布置规 .......................................................... 10 三、原料和产品储存单元说布局及说明 ............................................ 12 1.氮肥原料 ................................................................ 12 2、氮肥储存单元布局及说明 ................................................. 20 四、氮肥厂防火防爆设计 ........................................................ 23 1.区域选择 ................................................................ 23 2. 生产区间划分 ........................................................... 24 3 火灾危险类别的确定 ...................................................... 26 4. 耐火等级的确定 ......................................................... 32 5. 防火间距 ............................................................... 38 6. 防爆电气的设计 ......................................................... 40 7 泄爆方式确定及泄爆面积计算 .............................................. 43 8 消防灭火器的配备 ........................................................ 45 9. 总结 ................................................................... 51 . . . .
.. .. .. . . . .
.. .. .. 一、主要生产装置危险和可操作性分析
1.小氮肥生产工艺流程及装置特点 某小型合成氨厂的合成氨生产是以白煤为原料,在煤气发生炉燃烧,间隙加入空气和水蒸气,产生半水煤气;再经气柜到脱硫工段,脱除气体中的硫;到变换工段将气体中一氧化碳变换为CO2;经压缩机输送到脱碳与铜洗工段,清除并回收气体中的CO2;以及清除气体中少量有害成份;最后送合成工 段,生成合成氨。 在整个合成氨生产操作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易中毒等危险因素。同时,因生产工艺流程长、连续性强,设备长期承受高温和高压,还有部介质的冲刷、渗透和外部环境的腐蚀等因素影响,各类事故发生率比较高,尤其是火灾、爆炸和重大设备事故经常发生。
2.小氮肥生产中的火灾爆炸因素分析 2.1 造气工段 造气工段主要制造半水煤气,其主要成分如下:H2,CO,CO2,N2及极少量的CH4,O2和微量的H2S[8] 。H2,CO、CH4极易爆炸。在生产过程中,一 旦空气进入煤气柜、洗气塔、煤气总管,H2,CO和CH4等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遇到明火 或获得发生爆炸的最小能量,即可发生爆炸。氧含 量是煤气生产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控制指标,要求控制在0.5%(体积比)以下。氧含量的增高,意味着火灾、爆炸危险性的增加。 另外,在进行停车作业检修过程中,对于设备、管道、阀门等,如果没有进行置换或置换不干净,在用火作业前没有进行动火分析,确定的取样分析部位不对而导致分析结果失真,或者进行作业时,没有采取可靠的隔绝措施,导致易燃易爆气体进入动火作业区域,均可导致火灾、爆炸事故。 . . . . .. .. .. 2.2 脱硫工段 半水煤气中的H2,CO,CH4和H2S等都是易燃易爆的气体。在脱硫工段,常因设备或管道泄漏 造成火灾、爆炸;也会因操作不慎、设备缺陷等原因,导致罗茨鼓风机抽负压,使得空气进入系统,与半水煤气混合,形成可爆炸性气体,引起爆炸事故。在生产系统的设备和管道表面,由于H2S气体的作用,常会生成一层疏松的铁的硫化物(FeS与Fe2S),该硫化物遇到空气中的氧,极易引起氧化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很快使自身温度升高并达到其燃点而引起自燃。同时,在检修时,设备管道敞开后,也常会因其部表面铁的硫化物和煤焦油与进入的空气迅速发生氧化反应而引起自燃着火的现象。 2.3 变换工段 变换工段是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的,既存在物理爆炸的危险性,又存在化学爆炸的危险性。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设备和管道在制造、检维修中本身存在缺陷或者气体的长期冲刷,设备、管道会因腐蚀等造成壁厚减薄、疲劳,进而产生裂纹等缺陷,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及时消除,极易因设备、管道因为承受不了正常工作压力而发生物理爆炸,其后果又可能引发次生火灾及化学爆炸。 半水煤气转换为变换气后,气体中的H2含量显著增加,高温气体一旦泄漏出来,遇空气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或高热很容易引起火灾、爆炸事故;如果设备或生产系统形成负压,空气被吸入与煤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高温、摩擦、静电等作用下,也会引起化学爆炸;如果生产系统半水煤气中氧含量超过工艺指标,会引起过氧爆炸,违章动火,违章检修,也会引起化学爆炸。 2.4 压缩工段 易燃、易爆气体经压缩机加压后,其压力和温度都得到提高,可燃气体的爆炸围 . . . . .. .. .. 随温度高、压力大而扩大。若高压气体泄漏到空间,即使有少量的也容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同时高温、高压气体泄漏时,气流冲击产生静电火花,极易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2.5 脱碳与铜洗工段 铜洗工段的压力及H2浓度很高。同时,高、低压连通部位多,容易发生高压串到低压部分,导致发 生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火灾危险。2.6 合成工段 在小氮肥生产中,合成工段属于高温、高压工段,且高压、低压并存,这决定了对生产合成氨的设备、管道必须有更高要求。如果因为材质本身的缺陷,制造质量不过关,维修质量不合格,外界压力超过设备、管道的承受压力,便会发生物理爆炸,同时也会引发化学爆炸。在高温高压下,H2对碳钢有着较强的渗透能力,形成氢腐蚀,使钢材脱碳而变脆(即氢脆);N2也会对设备发生渗氮作用,从而减弱其机械性能;材料自身在高温高压下会发生持续的塑性变形,改变其金相组织,从而引起材料强度、延伸等机械性能下降,使材料产生拉伸、起泡、变裂和裂纹而破坏。氢脆、氮蚀、塑性变形的发生,也可引起爆炸事故的发生。 合成工段主要使用H2为原料,反应生成了氨。H2和NH3是易燃易爆气体,而且其爆炸极限在高温高压下将扩大,一旦发生泄漏而与空气混合,极易发生爆炸。
二、装置区布局及说明 1、装置区布局的大体设计要求 1)重量大的设备设置在地基最好的地方。 2)换热器尽量设在地上。 . . . . .. .. .. 3)按照流程图,对设备周围的配管、阀门仪表等的安装位置进行研究,留出充分的空间,以免互相碰撞。 4)施工所需要的道路及安装所需要的空间。 5)为了将来扩建,预留适当的空间,另外还要考虑与原有危险性大的设备保持安全距离。 6)因为在运转或维修时可能会有化学危险物等流出,所以泵、换热器、塔、槽等设备的周围地面应进行铺装,并用高于15cm的围堰围住。 7)设备与设备之间以及这些设备与其他设备之间所铺设的通道的宽度应为0.8m以上。 8)装置的道路两个方向都是通路,不能有死路,以便在发生火灾时消防车的进出。 9)装置的设施均应通风良好,不能有滞留气体的地方。 10)装置平面布置设计应满足工艺流程要求,按物流顺序布置设备。 11)装置平面布置设计应满设备的间距、建筑物、构筑物的防火间距要求,符合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要求。 12)装置平面布置设计应考虑管道安装经济合理和整齐美观,节省用地和减少能耗,便于施工、操作和维修。 13)装置平面布置设计应满足全厂总体规划的要求;装置主管廊和设备的布置应根据装置在工厂总平面图上的位置以及有关装置、罐区、系统管廊、道路等的相对位置确定,并以相邻装置的布置相协调。 14)装置平面布置设计应根据全年最小风频率风向确定设备、设施与建筑物的相对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