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CT应用于口腔治疗的初步研究

合集下载

浅谈微钛板在口腔矫正中的运用的论文

浅谈微钛板在口腔矫正中的运用的论文

浅谈微钛板在口腔矫正中的运用的论文浅谈微钛板在口腔矫正中的运用的论文1微钛板种植支抗的发展与组成日本东北大学齿学部Sugawara于20世纪90年代初设计和开发了正畸专用的骨性支抗系统(skeletalanchoragesystem)。

微钛板通常被植入上颌颧骨区,也有学者把植入颧骨部位的微钛板种植支抗称为颧骨支抗系统(zygomaanchoragesystem)。

Sugawara设计的骨性支抗系统由固位螺钉和钛板两部分组成,固位螺钉将钛板固定于皮质骨以提供稳定的支抗。

临床上多选用直径2.0mm、长度5.0mm的固位螺钉。

钛板由体部、臂部和头部组成。

体部位于黏膜下,分为T(L)、Y和I型3种类型,临床上根据施力情况和骨面形态来选择钛板类型。

钛板体部骨接触面经过羟基磷灰石的处理,可与颌骨发生骨结合,以增加支抗系统的稳定性。

临床上Y型钛板多植入上颌颧牙槽嵴的位置,用来压低、远中移动上颌磨牙或伸长下颌磨牙。

I型钛板通常植入上颌骨前部的梨状孔周围,用于压低上颌前牙。

L或T型钛板多用于下颌,植入下颌骨体部及外斜线区用来压低、扶正、远中移动下颌磨牙。

临床上根据治疗需要选择短臂(6.5mm)、中臂(9.5mm)、长臂(12.5mm)的钛板,其中短臂钛板较为常用。

钛板头部完全暴露于口腔中,有3个连续的牵引钩十分便于临床加力。

随着骨性支抗系统的临床应用,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改进,使其更方便控制牙齿移动和临床操作。

2微钛板种植支抗的适应证微钛板种植支抗主要适用于:(1)传统方法难以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的复杂错牙合畸形、坚决非手术治疗的较严重骨性错牙合或牙齿移动复杂且较难控制的成人患者;(2)牙齿需要较大距离移动,需要种植体较长时间放置口内的患者;(3)骨质条件较差,微螺钉种植支抗植入失败的病例;(4)后牙区附着龈高度有限,而临床又需要配合种植支抗进行高位牵引的病例;(5)支抗丢失、畸形问题又没有解决的二次矫治病例;(6)牙槽骨不足、阻生牙位置不佳、离下齿槽神经较近且低位阻生的下颌第二磨牙需要牵引的患者。

基于Micro-CT的正畸牙根吸收研究方法的建立的开题报告

基于Micro-CT的正畸牙根吸收研究方法的建立的开题报告

基于Micro-CT的正畸牙根吸收研究方法的建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在正畸治疗中,牙齿根吸收是一种常见并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和患者口腔健康。

因此,对于牙齿根吸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常用的根吸收研究方法主要有X线照片、牙科扫描仪和CBCT等。

然而这些方法的分辨率和检测灵敏度有限,不能准确的检测轻微的根吸收情况。

Micro-CT技术具有分辨率高、灵敏度高、非破坏性等优点,适用于根吸收病灶区的3D定量分析。

因此,建立基于Micro-CT的正畸牙根吸收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和理论价值。

二、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建立基于Micro-CT技术的正畸牙根吸收研究方法,探究正畸治疗过程中牙齿根吸收的程度和发生率,并阐明可能的机制,为开展牙齿保护性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内容1.收集正畸治疗前后的患者牙齿Micro-CT图像数据,建立3D模型;2.制定建立Micro-CT图像重建算法,对3D图像进行重建和分析;3.对根面和周围骨组织的形态、体积和密度进行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4.利用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根吸收的发生率和程度与年龄、性别、治疗力量、治疗时间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四、研究意义1. 建立正畸牙根吸收研究方法,拓展根吸收研究的途径;2. 提高根吸收的检测精度和可靠性,为正畸治疗提供更好的指导;3. 为根吸收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口腔保健工作的进展;4. 为正畸治疗风险评估提供科学参考;5. 提高Micro-CT技术在牙齿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五、研究难点和研究方案(一)研究难点1. Micro-CT图像的重建算法设计;2. 根吸收的评估指标和评价标准的制定;3. 临床数据和Micro-CT图像数据的关联分析。

(二)研究方案1. 设计并优化Micro-CT图像重建算法;2. 制定牙齿根吸收的评估指标和评价标准;3. 建立正畸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档案数据库,建立临床数据和Micro-CT图像数据的关联;4. 开展牙齿根吸收的分类和定量分析,比较正畸治疗前后根吸收的差异;5. 结合临床和Micro-CT图像数据,解析影响牙齿根吸收的可能机制。

单根上颌第二前磨牙根管形态的Micro-CT研究

单根上颌第二前磨牙根管形态的Micro-CT研究

单根上颌第二前磨牙根管形态的Micro-CT研究发表时间:2016-07-20T14:13:23.960Z 来源:《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年4月第7期作者:李达1、2 杨莹2 李健2(通讯作者)[导读] 牙髓炎及根尖周病是人类口腔疾病之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而根管治疗是治疗牙髓炎和根尖周病首选的治疗方法。

李达1、2 杨莹2 李健2(通讯作者)【摘要】目的应用Micro-CT研究单根上颌第二前磨牙的根管形态。

方法收集63颗单根上颌第二前磨牙,通过Micro-CT扫描并三维重建以后,观察分析单根上颌第二前磨牙的根管形态和根管峡区的发生率和位置。

结果在63颗单根上颌第二前磨牙中,其中Ⅰ类根管形态有31颗,占样本总量的49.21%,Ⅱ类根管形态有5颗,占总样本数7.94%,Ⅲ类根管形态有2颗,占总样本数3.17%,Ⅳ类根管形态有2颗,占总样本数3.17%,Ⅴ类根管形态3颗,占总样本数4.76%, Ⅵ类根管形态有16颗,占总样本数25.40%,Ⅶ类根管形态有4颗,占总样本数6.35%;63颗样本的根管峡区发生率为47.62%,距根尖4~5mm的区段根管峡区发生率最高。

结论 Micro-CT扫描成像技术是研究根管系统的有效方法,单根上颌第二前磨牙根管系统复杂多变,术者应加强对距根尖4~5mm区段的根管峡区清理、充填对提高根管治疗疗效和根尖手术成功率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单根上颌第二前磨牙;根管形态;根管峡区; Micro-CT【Abstract】 Objection To study the root canal morphology of one-rooted maxillary second premolars by Micro-CT. Methods 63 single rooted maxillary second premolars were scanned by Micro-CT, the incidence of canal isthmus and root canal morphology was analyzed after 3D reconstruction. Results In the 63 single rooted maxillary second premolars, the Ⅰtypes of root canal morphology have 31, which account for 49.21% of the total quantity, the Ⅱ-Ⅶ types of root canal morphology have 32 ,which account for 50.79% of the total quantity. The incidence rate of canal isthmus is 93.75% in the 32 samples what root canal morphology were Ⅱ-Ⅶ types. The incidence of canal isthmus in the root tip 4-5mm region was the highest in all sections. Conclusion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technology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study the root canal system, it is complex that root canal system of the single rooted maxillary second premolar, if we can reinforce the cleaning and filling of canal isthmus in the 4-5mm section of the apical ,the success rates of root canal therapy and root-end surgery will be improved.【Key words】 One-rooted maxillary second premolar; Root canal morphology; Root canal isthmus;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牙髓炎及根尖周病是人类口腔疾病之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而根管治疗是治疗牙髓炎和根尖周病首选的治疗方法[1],其原理是对感染的根管进行彻底清理,预备成形,消毒最后充填,预防感染的再次发生;成功完善的根管治疗是基于对患牙根管系统的充分了解,不遗漏根管,彻底清除根管感染物,严密的根管充填。

microCT及参数简介和应用举例

microCT及参数简介和应用举例

MicroCT 也叫小动物CT,microCT可以对股骨的各项参数进行定量分析。

小动物CT(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在活体上研究骨的微结构,更能够进行骨骼图像的三维重建,还可以定量分析骨的各项参数。

它与普通临床CT最大的差别在于分辨率极高,可达到微米um级别,能区分体内各种组织的密度并对其作定量测定。

同时由于其能消除前后组织的重叠,从而可以清楚地进行形态结构的造影,显示动物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集中于骨领域研究,主要源于骨骼和空气及周围软组织之间良好的对比性。

1、最大的特点是microCT能够在不损毁样品的情况下,对活体小动物、骨骼、牙齿和各种生物材料进行高分辨率X射线成像。

数据分析软件中包括26项的骨参数分析。

2、直接显示三维结构图,比只能提供某个切面的二维图像的传统研究方法得到的骨结构数据更精确。

3、同时测量骨密度及骨微结构,实验中尽可能减少了实验动物的使用。

以往的骨结构研究主要是将骨组织进行切片,从而得到扫描图像,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以计算骨的各项指标。

对于大鼠氟骨症的诊断,需要正常群体的骨参数,本次研究以大鼠0mg/L组为对照。

男性是氟骨症的高发病人群,因此本研究以雄性大鼠股骨为研究对象,使用了microCT分析了股骨的皮质骨和骨小梁各项指标。

单独分析板状或杆状参数可以更好地在局部水平发现骨小梁的微观结构性能变化。

小动物microCT成像系统(名称,型号)指标:单位Tv:选取ROI体积,mm3BV:骨体积,mm3Bv/Tv:相对骨体积,%TS:选取RoI面积,mm2BS:骨表面积,mm2BS/BV:骨表面积和骨体积的比值,mm-1BMD:骨密度,g.cm-1BS/TV:骨表面积和组织体积的比值。

mm-1利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均值和标准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1、皮质骨相对骨体积2、骨小梁相对骨体积3、骨表面积与组织体积比值4、骨密度图片:3D图,X线表格:三线表*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关节炎患者软骨下骨BV/TV、TbTh、TbN值均明显升高,而TbSp和BS/BV均减少。

Micro CT用于牙齿髓室和根管影像的初步研究

Micro CT用于牙齿髓室和根管影像的初步研究

Micro CT用于牙齿髓室和根管影像的初步研究
陈贵敏;杨桦;倪龙兴
【期刊名称】《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年(卷),期】2007(17)7
【摘要】目的:研究Micro CT扫描与常规CT扫描人磨牙图像的差距,作为今后Micro CT应用于口腔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方法:采用Micro CT扫描年轻女性右侧下颌第一磨牙,将所得到的图像与螺旋CT扫描得到的图像分段进行直观比较,将根管显影情况分为4个等级,分析两种方法的根管显影情况.结果:Micro CT图像结果分层细密,边界清晰,根管显影清晰,从髓腔至根尖都有良好的根管影像.结论:用Micro CT扫描的牙齿图像边界清晰,符合实际情况,能正确反映所需要研究的临床问题,应用前景广阔.
【总页数】3页(P415-417)
【作者】陈贵敏;杨桦;倪龙兴
【作者单位】南京军区福州总院,福建,福州,350025;解放军25医院,甘肃,酒
泉,735000;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陕西,西安,71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0.41
【相关文献】
1.Micro-CT应用于口腔治疗的初步研究 [J], 王慧媛;胡睿;艾林;乔仙
2.恒前牙髓室解剖影像学的初步研究 [J], 贾刘合;黄定明;高小洁;罗世高;罗红霞;谭
红;周学东
3.Micro-CT 评价萨尼 S3机用镍钛锉预备根管后根管偏移的实验研究 [J], 张平虎;屈铁军;倪龙兴
4.三种方法预备根管用于改善根管治疗后牙齿冠渗漏的临床研究 [J], 张蓉蓉
5.牙齿髓室和根管影像中Micro CT应用的价值研究 [J], 齐建华;左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icro-CT动态观察大鼠牙齿移动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

Micro-CT动态观察大鼠牙齿移动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

Micro-CT动态观察大鼠牙齿移动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陈鹏;杨风雪;周建萍;戴红卫【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7(037)002【摘要】目的·Micro-CT活体扫描动态观察不同矫治力作用下,大鼠牙齿移动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方法· 选择8周龄雄性SD大鼠15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5只.对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分别施加20、50、100克力(1克力=0.0098 N)的矫治力,持续加载14 d.在加力后的0、3、7、10、14 d,用Micro-CT对大鼠进行活体扫描,测量每个时间点牙根表面陷窝体积及骨小梁结构参数.结果· 加力3 d,各组牙根表面陷窝体积略有增加,第3~10日明显增加,第10日后增加缓慢;第7~14日,100克力力值组牙根表面陷窝体积显著大于其他2组(P<0.05).随着加力时间的推移,压力侧牙槽骨的骨体积分数逐渐减小,骨小梁形态变细小、数量减少,骨小梁间隙先减小后增宽,骨小梁有自板状向杆状转变的趋势,牙槽骨发生吸收,各力值组间变化趋势一致.结论· 不同矫治力值都会引起牙根吸收,吸收规律表现为缓慢期、快速期、稳定期,过大的矫治力会导致更多的牙根吸收;牙齿移动过程中,压力侧牙槽骨均会发生吸收改建,其变化量与力值大小无明显相关性.%Objective · To observe the micro-structure changes in rat tooth movement process under different force values through Micro-CT dynamic observation. Methods · Fifteen SD adult male rats at the age of 8 week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randomly (n=5), with the left maxillary as the experimental side and the nickel titanium coil springs, fixed between the first molar and incisor where thrust augmentation was conducted respectively by 20, 50 and 100 gf(1gf=0.0098 N) for continuous 14 d to it. Rat scanning in vivo through Micro-CT was carried out at day 0, 3, 7, 10 and 14 after force values were loaded on. The root resorption crater volumes and structure parameters for bone trabecula at different t ime points were measured. Results · Three days after thrust augmentation was conducted, root resorption crater volume for each group had a slight increase and an obvious increase occurred from the 3rd day to the 10th day, and then a slow increase happened 10 d later; from the 7th day to the 14th day, root resorption crater volume for 100 gf stress group was obviously great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groups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P<0.05). With time for thrust augmentation passing by, bone volume fraction at the pressure side of alveolar bone decreased gradually and bone trabecula morphology became tiny and exiguous; besides, bone trabecula gap became narrow first and broad afterwards, and trabeculae trended to change from clintheriform to rhabditiform. Furthermore, alveolar bone resorption occurred in each stress group with consistent tendency.Conclusion · Different orthodontic force values all can cause root resorption, which experiences lag phase, rapid phase and stationary phase. Over-loaded orthodontic force induces more root resorp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tooth movement, the pressure side of alveolar bones appears reconstruction and absorption, whose variation is not related with force degree.【总页数】6页(P193-198)【作者】陈鹏;杨风雪;周建萍;戴红卫【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重庆 401147;口腔疾病与生物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147;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重庆 401147;口腔疾病与生物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147;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重庆401147;口腔疾病与生物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147;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重庆 401147;重庆市高校市级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重庆40114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3.5【相关文献】1.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槽骨的Micro-CT形态学研究 [J], 庄丽;孟宪莹;白玉兴2.大鼠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MMP-2的表达变化 [J], 冯智敏;吴永生;闫桂艳3.增龄性因素对大鼠牙齿移动过程中疼痛变化的影响 [J], 赵凡迪;常紫荆;沈彩凤;乔清晨;郜康;徐辉4.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大鼠三叉神经节PPTA mRNA表达变化 [J], 孙应明;罗颂椒;赵昱辉5.Micro-CT活体观察大鼠牙齿移动及复发过程的实验研究 [J], 徐小淋;杨凤雪;戴红卫;周建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icro-CT应用于口腔治疗的初步研究

Micro-CT应用于口腔治疗的初步研究

oh rr o a a.Con lson h m a e fMir t e o tc n 1 cu i T e i g s o c o—CT a c r t c u o dio ss tc n r f x t e r a l ial c o d wi a tal n t n .O i a el h e }ci c h c i e n
c n lC t h e o d a O a e t e s c n me ibu c I a a c u a e y Ac u a e po io c n s u h e a i n h p b t e MB2 a d so c a c n Ia c r t l . c r t st n a t dy t e r l t s i e we n i o n
W A NG iyu n’HU Ru , i3QI Hu— a , FAI n, AO a L Xin’ ( . p t n f o aoo yP o e SLb r t n Ar 32 o ii l n 7 0 4 , a n i ia;. dia nt 1De ar me t m t lg ,e pl ie a i my No. 3 h spt , a 1 0 8Sh a x, n 2Me c l i o St o a Xi Ch u
距, 探讨 M co C 在研 究上颌磨 牙近中颊根 第二根管 (e o d m so u c lc n 1M 2 根管 口的位置及其与其他根 管 口的位 ir — T s c n e ib c a a a ,B ) 置关 系中的作 用, 为今后 M c o C 应用 于 1腔 医学领域 的基础 。方法 : 用 M c o C i r— T : / 应 i r- T扫描牙齿 , 将所得到 的图像与螺旋 c T扫 描 得到的 图像分段 进行直观 比较 ,观察 M c oC ir — T的 图像 结果 ,将找到 上颌磨 牙近 中颊 根第二根 管的牙齿进行 分析 。结果 : M co C ir — T图像 结果分层 细密, 边界清晰 , 管显影 清晰, 根 从髓腔至根 尖都有 良好的根 管影像 。并且可 以准确 的定位 上颌磨 牙近 中颊根 第二根管 。结论 : M c o C 用 i r— T扫描的 牙齿 图像边界清晰 , 符合 实际情况, 有助于临床 医生更好 的发现 与治疗上颌磨 牙近 中颊根 第二根管 , 使根 管治疗更加 完善 。能正确地反 映所需要研 究的临床 问题 , 应用前景广 阔。

Micro-CT应用于牙齿根管治疗初步

Micro-CT应用于牙齿根管治疗初步

Micro-CT应用于牙齿根管治疗的初步研究(解放军第十二医院口腔科新疆喀什 844200)【摘要】目的:研究microct扫描与常规ct扫描人磨牙图像的差距,作为今后microct应用于口腔医学领域的基础。

方法:采用microct扫描自年轻女性右侧下颌第一磨牙,将所得到的图像与螺旋ct扫描得到的图像分段进行直观比较,把根管显影情况分为4个等级,分析两种方法的根管显影情况。

结果:microct图像结果分层细密,边界清晰,根管显影清晰,从髓腔至根尖都有良好的根管影像。

结论:用microct扫描的牙齿图像边界清晰,符合实际情况,能正确地反映所需要研究的临床问题,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微ct; ct;根管影像primary research of using micro-ct in teeth root canal treatmeatma tiehua ai lin yang xin【abstract】 objective: study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icroct and ct and making a basis of using microct in oral medicine in the future. methods: scanning a mandible first molar, comparing the images in four levels, analysis the images of root canal. results: to compare the images of ct and microct, the images of microct is more detailed. the boundary of root canal is distinctive and the root canal isalso distinctive. we can see the images of root canal in the whole root. conclusion: the images of microct accord with actual conditions, so it can reflex the real clinical problem.【key words】 microct; ct; images of root canal【中图分类号】r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389-031973年,hounsfield等[1]首次报告ct的临床应用,开创了临床诊断革命性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icro-CT应用于口腔治疗的初步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微ct(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扫描与常规ct(computer tomography)扫描人磨牙图像的差距,探讨micro-ct在研究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second mesiobuccal canal,mb2)根管口的位置及其与其他根管口的位置关系中的作用,为今后micro-ct应用于口腔医学领域的基础。

方法:应用micro-ct扫描牙齿,将所得到的图像与螺旋ct扫描得到的图像分段进行直观比较,观察micro-ct的图像结果,将找到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的牙齿进行分析。

结果:micro-ct图像结果分层细密,边界清晰,根管显影清晰,从髓腔至根尖都有良好的根管影像。

并且可以准确的定位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

结论:用micro-ct扫描的牙齿图像边界清晰,符合实际情况,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的发现与治疗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使根管治疗更加完善。

能正确地反映所需要研究的临床问题,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微ct;ct;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中图分类号]r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5-0823-02primary research of using micro - ct in oral therapy wang hui-yuan1, hu rui2,ai lin3,qiao xian1(1.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people’s liberation army no.323 hosipital,xi’an 710048,shaanxi,china;2.medicalunit,people’s liberation army no.69016;3.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people’s liberation army no.12 hosipital)abstract: objective study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icro-ct and ct and making a basis of using micro-ct and the location relations between second mesiobuccal canal (mb2) and other root canal and providing basis and methods to search second mesiobuccal canal. methods scanning tooth using micro-ct,observing and analysis the images. results to compare the images of ct and micro-ct,the images of micro-ct is more detailed.the images of micro-ct can locate the second mesiobuccal canal accurately.accurate position can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b2 and other root canal. conclusion the images of micro-ct accord with actual conditions,so it can reflex the real clinical proble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b2 and other root canal can help us lessen the preparation time and enhance the efficient rate of rct.it will make rct better.key words:micro-ct;ct;second mesiobuccal canal1973年,hounsfield等[1]首次报道ct的临床应用,开创了临床诊断革命性的变化。

目前医学ct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已由第1代ct的cm数量级,进展为第5代高分辨率ct的亚mm数量级,而空间分辨率达到1~10μm的医学ct称为显微ct(micro-ct,μ-ct),micro-ct应用于口腔治疗开始于21世纪初,但很快就显示出了在口腔细微结构成像的优势。

以往研究表明,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的发生率为50%~90%[2-4]。

但在临床上,上颌磨牙mb2的治疗率远低于离体牙研究。

随着micro-ct的应用,可以为mb2的发现提供明显的依据。

本实验采用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上颌磨牙mb2 根管口的位置及其与其他根管口的位置关系,探讨micro-ct在根管治疗中的作用,为临床寻找mb2 根管提供依据和方法。

1 材料和方法1.1材料:离体牙(上颌牙9颗,其中第一磨牙3颗,第二磨牙6颗),螺旋ct(picker公司,pq6000型),micro-ct(skyscan公司,比利时),由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提供。

ibm笔记本电脑(intel p42.4g cpu,2g内存,windows7系统),micro-ct机(scansky公司,比利时),scansky专用软件(scansky公司,比利时)1.2扫描数据:对牙齿标本进行ct断层扫描和micro-ct断层扫描,在使用micro-ct时牙齿标本垂直于检查盘,牙体长轴与扫描平面平行,扫描时间隔0.9°一层,旋转360°。

1.3 micro-ct 数据的处理:将所得到的400张断层影像输入skyscan公司的专用软件skyscan_1074,应用cone_rec程序,将数据转化为横向断层数据,每两个单位建立一层横向断层图像,间隔40μm。

1.4记录数据:观察micro-ct的图像结果,将找到mb2的牙齿进行分析,并测量意下数据:①近中颊根管口到近中颊第二根管口的距离(mb-mb2);②近中颊侧第二根管口到mb-p 连线的垂直距离;③mb2-p连线与mb-p连线的夹角。

2 结果螺旋ct共获164张断层影像,micro-ct得到400张断层影像。

比较螺旋ct与micro-ct的图像结果可以看到,micro-ct图像结果分层细密,边界清晰,根管显影清晰,从髓腔至根尖都有良好的根管影像(如图1~2)。

9颗牙中共找到2个mb2,其中,上颌第一磨牙找到1个(如图3),第二磨牙找到1个(如图4),总发现率为22.2%,mb2根管口位于上颌磨牙近中颊根(mesiobuccal canal,mb)根管口腭(palate,p)侧,mb2与mb距离为(1.147 ±0.154) mm;mb2根管口位于mb-p连线的近中,与mb-p连线的垂直距离为(0.153±0.128)mm;mb-mb2与mb-p连线的夹角为23.07°±13.08°。

3 讨论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近几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遗传学的发展,高精度微小标本成像技术也飞速发展并成为生物医学影像技术的重要家族。

micro-ct(μct)就是其中一种新技术。

美国能源部橡树领国家实验室在实验室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micro-ct。

不久就出现了多种商品化的micro-ct产品。

micro-ct的原理和ct相同,它采集空间距离很近的平行端面图像。

对样本进行单个或者用数字方式对堆积的端面进行分析以及体积结构的重构,最先进的micro-ct扫描层厚已经可以达到1个μm左右,灰度等级可达4000,清晰度与超细结构的辨别也增强了很多。

目前micro-ct主要用于物质结构的分析,微细结构的排列等方面。

micro-ct除了在生物医学有许多用途以外,在微电子学、地质地理、化合物、树脂、微型设备、食品、种子、木材、纸张、微型化石、立体图像等领域有广泛用途[5]。

micro-ct应用于医学研究最早在1998年,peyrin等[6]利用micro-ct系统在不同分辨率下检测了10个健康女性的锥体(33~90岁)。

不同图像的形态参数与空间分辨模拟的结构参数相一致。

结果表明,micro-ct系统可以很好地提供骨小梁参数,114μm级别的同步辐射图像更好的显示了小梁表面的不规则、破裂及重建区。

但目前micro-ct应用于口腔医学研究的比较少。

有关中国人群的上颌磨牙近中颊根mb2 根管形态和发生率的文献报道较少。

但国外研究发现mb2的发生率较高,本研究发现上颌磨牙mb2发生率仅为22.2%,较以往报道偏低[2-4]。

这可能与样本量较少有关。

stropko[6]研究了1732颗上颌磨牙,发现73.2%的上颌第一磨牙和50.7%的上颌第二磨牙存在mb2根管;另有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上颌第一磨牙mb2根管的发生率高于上颌第二磨牙,但无统计学差异[4]。

虽然上颌磨牙近中颊根mb2根管有较高的发生率,但mb2根管的寻找和扩通有很多困难。

影响mb2根管寻找和扩通的因素有:根管结构变异、根管钙化、碎屑堆积、髓石、封闭剂等[3]。

由于继发性牙本质覆盖mb2根管口,使冠部根管向髓腔中央弯曲,当将根管锉插入mb2根管时,因这个弯曲的存在,造成器械尖端与根管近中壁接触,阻止器械进入根管。

如果要扩通mb2根管,需将mb2根管口上方1~3mm牙本质去除,消除这个弯曲[6-8]而不能过度用器械向根管深部寻找mb2根管,以免出现根管侧穿。

通过研究mb2根管口与其他根管口的关系,有助于寻找mb2根管,减少临床操作时间,提高上颌磨牙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测量mb-mb2的距离或通过照片测量mb2根管口和其他根管口的关系,单一测量mb-mb2的距离不够,而且x线片上测量数据与真实情况有误差,所以本研究采用micro-ct扫描仪扫描实物的方法进行测量,与真实情况较为相符。

本研究发现,上颌磨牙mb2根管口的位置有一定变化,但它位于mb-p连线的近中及mb根管口的舌侧。

了解mb2根管口与其他根管口的位置关系,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为准确地寻找mb2根管,提高临床工作效率。

本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micro-ct分辨率高,在牙体组织成像方面远远优于普通螺旋ct,边界清晰,根管甚至侧副根管显影良好,可以为根管治疗的临床操作提供良好的依据,为根管治疗器械的发展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1]hounsfield puterized transverse axialscanning(tomography)[j].deseript system jradiol,1973,46(3):1016-1022.[2]gilles j,reader a.an sem investigation of the mesiolingual canal in human maxillary first and second molars[j].oral surg oral med oralpathol,1990,70(17):638-643.[3]ibarrola jl,knowles ki,ludlow mo,et al.factors affecting the negotiability of second mesiobuccal canals in maxillary molars[j].j endod,2007,23(32):236-238.[4]imura n,hata gi,toda t,et al.two canals in mesiobuccal roots of maxillary molars[j].int endod j,2008,31:410-414.[5]马铁华,艾林,杨欣,等.micro-ct应用于牙齿根管治疗的初步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3):1726-1730.[6]peyrin f,slome m,cloetens p,et al.micro-ct examinations of trabecular bone samples at different resolutions:14,7 and 2 micronlevel[j].technol health care,1998,6(5):391-401. [7]stropko jj.canal morphology of maxillarymolars:clinical observation of canal configurations[j].jendodon,2009,25(17):446-450.[8]kulild jc,peters dd.incidence and configuration of canal systems in the mesiobuccal root of maxillary first and second molars[j].j endod,2000,16(2):311-317.[收稿日期]2012-02-18 [修回日期]2012-03-23编辑/何志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