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高中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哀江南》教案

高中语文《哀江南》教案

高中语文《哀江南》教案教案标题:《哀江南》高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文学作品《哀江南》的作者和背景;2. 理解《哀江南》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3. 分析并解读《哀江南》中的重要意象和修辞手法;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哀江南》的基本情节和意义;2. 分析《哀江南》中的重要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哀江南》的文本。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引入:通过展示江南风光的图片和音乐,引起学生对江南地区的兴趣,并与他们分享一些江南的文化特点。

2. 学习背景:简要介绍《哀江南》的作者刘过和作品的背景。

3. 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哀江南》的文本,并进行讨论,探究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第二课时:1. 情节分析:请学生梳理《哀江南》中的情节,并进行分析,了解每个情节的意义和作品整体的结构。

2.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哀江南》中使用的意象,并与他们一起探究这些意象的具体含义和作用。

3. 修辞手法分析:请学生分析《哀江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与他们一起讨论这些修辞手法的效果和作用。

第三课时:1. 课文赏析:通过播放录音或学生朗读,再次体验《哀江南》的美感和情感,并共同赏析作品的语言和结构之美。

2. 学生演讲:请学生选取《哀江南》中的某一段落或意象进行演讲,并分享他们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思考题:提出几个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哀江南》中的主题和意义。

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写一篇关于自己对江南地区的感受和体验的文章。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中国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深入了解中国文学的丰富多彩。

教学评估:1. 参与讨论和演讲的活跃程度;2. 完成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质量;3. 对于《哀江南》的理解和解读的准确性。

拓展阅读:1. 刘过《哀江南》原文;2. 关于江南文化的详细了解。

《哀江南》(精选15篇)

《哀江南》(精选15篇)

《哀江南》(精选15篇)《哀江南》篇1张连生《哀江南》【一】一、学习目的1.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

二、学习重点1.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篇曲词。

三、学习难点1.理解文中对南明灭亡后南京城内外景象描写所抒发的感情。

2 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四、学习方法点拨、解析、鉴赏五、学习过程【一】点拨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又自称云亭山人。

山东曲阜人。

清代著名戏曲家。

少年就开始搜集资料,准备写南明兴亡的戏剧。

中年后,因他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曾得到康熙帝的褒奖,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官至户部员外郎,曾参加疏浚淮河的工作,结识了很多著名的明末遗民,感受了浓重的爱国思想,终于在一六九九年完成了传奇《桃花扇》的写作,演出后很快引起了反响。

戏中明显的反清哀明的思想使康熙皇帝大为不满。

第二年孔尚任被借口罢官回家,此后从事诗文写作。

有诗文集《湖海集》、《岸堂稿》、《长留集》等,戏曲除《桃花扇》外,还有与顾彩合撰的传奇《小忽雷》。

《桃花扇》全剧四十出,是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歌妓李香君悲欢离合的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巨型历史剧。

作者自称:“《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指南明)新事”,他之所以要“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目的是为了“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激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在众多反映历史的剧作中,《桃花扇》创作思想的明确程度可谓首屈一指。

《哀江南》为全剧结尾的一套曲子。

这套曲子先铺写唱曲人目睹的凄凉景象,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放声悲歌。

曲词哀切感人,表达了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二】戏曲知识弋阳腔:明代戏曲四大声腔之一,盛行民间,源出江西弋阳,至嘉靖间流传南北。

【三】文章结构【四】作业:归纳主题《哀江南》【二】一、学习目的1.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

二、学习重点1 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哀江南》说课稿(通用3篇)

高中语文《哀江南》说课稿(通用3篇)

高中语文《哀江南》说课稿(通用3篇)高中语文《哀江南》篇1一、教学理念首先是教学重心要转移。

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美国着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

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

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

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

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

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

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就是个性化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

个性化阅读又是一种体验性阅读。

总之,所有的课都应强调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特定的意义。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二、教材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新教材中阅读部分的能力要求是呈阶梯状逐次递增的:第一阶段(高一)重在理解;第二阶段(高二)重在鉴赏;第三阶段(高三)重在研讨和评价。

这一篇《哀江南》处于第二阶段的末尾和第三阶段的开始,是由鉴赏到评价,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的桥梁。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哀江南》教案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哀江南》教案

《哀江南》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深入理解孔尚任及其作品《桃花扇》的文学地位与历史背景。

o细致分析《哀江南》中主要人物的情感表达与戏剧冲突。

o鉴赏剧本中的语言艺术、情感氛围与戏剧结构。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o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剧本中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与情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古代戏剧的兴趣与热爱。

o培养学生理解历史变迁中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的紧密联系。

o引导学生反思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责任与担当。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哀江南》中主要人物的情感表达与戏剧冲突,理解剧本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与情感主题。

•难点:鉴赏剧本中的语言艺术与情感氛围,理解孔尚任的创作意图与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哀江南》剧本、孔尚任生平及作品介绍资料、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哀江南》剧本,了解孔尚任及其作品背景,搜集相关历史资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走进孔尚任的戏剧世界1.导入新课o提问:你们对中国古代戏剧了解多少?有没有看过或听说过哪些经典的戏剧作品?o播放一段古代戏剧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戏剧的魅力。

o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孔尚任的经典作品《桃花扇》中的选段《哀江南》。

2.作者及作品介绍o简要介绍孔尚任的生平、创作风格及《桃花扇》的创作背景。

o引导学生思考:孔尚任为何能创作出如此感人至深的戏剧作品?3.初读剧本o学生分组朗读《哀江南》剧本,注意语音语调、情感表达。

o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对话、情节发展与情感氛围。

4.历史背景与人物关系梳理o教师出示历史背景资料,学生结合剧本内容理解明清交替时期的历史背景。

o学生分组梳理剧本中的人物关系,概括每个角色的主要特点与情感倾向。

第二课时:深入解读《哀江南》1.情感表达与戏剧冲突分析o学生分析苏昆生、柳敬亭等主要人物的情感表达与行为动机。

o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这些人物在剧本中的情感变化如何?他们面临的戏剧冲突有哪些?o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哀江南》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哀江南》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哀江南》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哀江南》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哀江南》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了解纳兰性德的生平及他的代表作《哀江南》的背景、意涵和艺术特色。

2.使学生能够运用有关词汇、短语、句型等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把握作者利用语言和文学手法表现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哀江南》的背景、意涵和艺术特色。

2.难点:如何分析作品中的词语、短语和句子,把握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老师将一张中国地图投影到屏幕上用点的形式,让学生来回快速数出长江的长度和流经的省份。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长江会流经这么多省份?贴近课题《哀江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整体感知(15分钟)老师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一遍《哀江南》,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情境和表达方式并进行初步探究。

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分组,每组负责一段,“整体感知”每段的思路、结构、情感表达等,由每次分组负责汇报,全班带着问题检查。

3.逐句分析(20分钟)结合学生在“整体感知”环节中的探究,老师再带着问题一步步分析文本内的笔法、情感分布等,加深学生对《哀江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边读边写(15分钟)老师会给学生一个模板,模板上有开头和结尾,学生需要根据模板选择词语、短语和句子等要素,完成中间部分,模拟纳兰性德的写作过程。

5.个性阅读(15分钟)给学生一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名句,让学生编写自己的联想句,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6.课堂小结(5分钟)老师负责对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概括,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困难和成功之处,并留有时间为学生提供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这节课的内容。

四、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整理笔记和课堂讲义。

2.让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本课程的重点和关键性的内容。

3.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哀江南》的背景和艺术特色,完成一篇文章,并尽量运用本堂课讲解遇到的语言和思路。

哀江南(原创)(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哀江南(原创)(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哀江南(原创)(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哀江南(原创)(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哀江南(原创)(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文探讨的《哀江南》是人教版高二必修的一篇文学篇章。

本文以两千多年前楚国离骚为基础,写了春秋时期的楚怀王思念故土江南的心情。

通过对诗文中的真情表达、文化内涵的解读和艺术形式的感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楚怀王离骚的背景和内容,领略其诗词风采。

2.理解“哀江南”的情感表达,感受其内涵。

3.分析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感悟离骚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的相融相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1.课文的情感表达。

通过解读《哀江南》的情感表达,让学生了解楚怀王思乡之情,感悟人生的无奈与沉痛。

2.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对偶、承接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与鉴赏水平。

3.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

领会离骚形式与内涵的相融相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难点1.情感表达的深入理解。

2.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3.对离骚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把握。

五、教学过程设计课堂活动一:导入环节开门红——大声朗读《哀江南》让学生大声地朗读《哀江南》,既可以感受诗歌语言的韵律美,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文学名篇有初步的了解和感受。

课堂活动二:分析诗词1.学生自行阅读《哀江南》,回答一些与诗词相关的问题,例如诗词的情感表达,修辞手法的使用等。

2.老师在板书上列举大量有代表性的诗句,帮助学生领悟楚怀王离骚的文学魅力。

3.老师分段对《哀江南》诗词进行分析,阐释每个段落的含义,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这篇名篇。

课堂活动三:诗句解析为什么说《哀江南》是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呢?除了意境深远、情感饱满,还有许多精妙的文学技巧和诗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将具体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对偶、承接等,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鉴赏文学佳作。

哀江南(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哀江南(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哀江南(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有感情地诵读并理解文中所抒发的深挚、强烈的情感。

(二)能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三)能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通过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理解曲词所抒发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兴亡之感。

难点:理解尾曲【教学设想】紧紧抓住“辨析”与“诵读两个环节,以促进师生互动,共同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

梁启超说:“《哀江南》是哭声泪痕之书。

”通过辨“词”析“字”,将隐含在曲词中的“哭声”与“泪痕”揭示出来。

课堂上,示范性地重点分析一曲,余下的曲子交由学生自己钻研,细细品读后全班交流。

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逐字逐句地揣摩感悟它的精髓。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法引导法课型:以鉴赏情感为主的课。

课时:1课时教具:录音机【教学过程】(课前预习: 1.细读课文注释和印发的有关字词、背景、作者及《桃花扇》的资料,有感情熟读课文,了解课文曲词大意。

2.找出曲词中你最喜欢的一曲,加以品味。

)一、导入:1、“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曾留下过无数繁华而又温馨的记忆,承载过一段段辉煌而又悲怆的历史。

在这里,各路英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政权的更替带给遗民的往往是破坏,是伤痛,是伤痛之后的深沉感悟!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三百多年前明亡之初的秦淮河畔,去聆听一曲《哀江南》(板书:哀江南)2、抓文眼解题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在预习印发资料中大家已经了解了有关作家情况和故事梗概(以桃花扇为信物,赠扇画扇撕扇),这节课就着力于通过诵读辨“词”析“字”来感悟曲词中深挚强烈的情感——明确目标 1.检查诵读学生分组各朗读一曲,另抽学生评价。

(解读文学作品,品味语言情感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诵读。

)2、教师明确诵读要领,读《离亭宴带拍煞》。

(如时间允许让学生进一步体味诵读)情感:凄凉悲怆,总的说来,读时宜语速舒缓音调低沉。

朗读中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读出凄凉之景、亡国之恨、兴亡之感,为鉴赏打好基础。

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导入哀江南,铜雀春深锁二乔。

寂寞空庭春欲晚,草色烟光残照里。

樱桃小口,深锁悠悠。

青铜炉里燃块檀,香气袅袅透长衫。

此时家书到万金,为问岳父泪纵横。

“哀江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诗,诗中写出了诗人怀念南方景色和离别家乡的深情,表现了对母亲故乡江南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留恋。

二、教学目标1. 能够读懂杜牧这首诗,理解杜牧的创作背景和意境;2. 能够表达诗中的情感,认识“离乡背井”的故事;3. 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体味离别与相聚的辛酸;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修养,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

三、教学过程1.了解诗人及其作品。

首先了解杜牧的经历、诗歌创作风格等情况,大致了解“哀江南”诗歌的基本情况。

2.领会诗歌语言及含义。

学生根据自己对江南地区的了解,用所学的文言词汇注释出杜牧诗歌中的生动意象和含义。

同时也可以学习杜牧诗歌中出现的一些寓意深刻的词句,如“樱桃小口”、“寂寞空庭春欲晚”、“青铜炉里燃块檀”等。

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领会诗歌含义的方式,培养学生进行立体、丰富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分析杜牧的创作背景。

通过了解杜牧的创作背景,如诗人的人生经历、诗歌的时代背景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著名诗人心路历程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杜牧“哀江南”所表达的情感。

4.讨论诗歌意境及对人类的启示。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领悟“哀江南”的意境及其对人类的启示,如诗歌表达的离别、忧伤等情感,诗歌启示我们回家乡、懂得珍惜、记住历史等。

5.例析李白《将进酒》中的故事情节。

了解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李白《将进酒》中的故事情节,更好地理解《哀江南》中的文化背景。

6.体验诗歌情感,表达感受。

通过朗诵、图画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哀江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将诗歌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最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桃花扇》的剧情梗概及其写作主旨。

2.与《闺塾》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传奇曲词的艺术特点。

3.了解“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两种抒情方式的区别与联系。

(二)能力训练点
1.诵读、赏析曲词,体会其中表达的真挚、强烈的思想感情。

2.分析、理解“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两种不同表现手法在课文中的具体运用及相互联系。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剧中人苏昆生、柳敬亭等反对权奸、关心国事、不做顺民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培养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1.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2.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二.学法引导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赏读曲词,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分析抒情的表现手法是学习的重点,最后一支曲子[离亭宴带歇拍煞]的赏读分析是教学难点。

(二)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
2.师生合作,揣摩研讨。

如:
①《哀江南》这套曲子是如何借景抒情的?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

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和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

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②《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有什么特色?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

“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在课内与课外反复诵读课文,并结合重点曲子、重点语句进行课堂讨论。

2.有条件的学生可课外阅读《桃花扇》全剧,或观看影片《桃花扇》。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桃花扇》是明清传奇的优秀剧目,被列入“中国十大古典悲剧”。

《哀江南》选自该剧最后
一出《余韵》。

这一套北曲,可以当做独立的诗歌作品来赏读,因此,诵读曲词,揣摩语句,体会情感,分析其表现修辞特点,是学习本文的目标。

(二)整体感知
《哀江南》是剧中民间艺人苏昆生一套北曲的总题目,共有七支曲子。

其中,【北新水令】是“头”(总起),中间的【驻马听】等五支曲子是“腹”(展开),最后一支曲子是“尾”(收束)。

赏读曲词,是本课最学习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赏读唐代诗人的刘禹锡的《乌及巷》(见课本习题四)。

(《乌及巷》一诗与《哀江南》套曲,都以六朝故都南京为吟咏对象,都抒写了江山兴废、王朝更迭的感喟。

相比较而言,刘诗以小见大,写得简洁、含蓄;而孔曲则作了全景式的描写,情感更激越,对比更鲜明,笔墨更酣畅。

赏读这套曲子,体会情感,赏析语言,是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3具体赏读曲词:
(1)提示生字,学生朗读课文(只读七支曲子)
蒿(hāo)菜秣(mō)陵长楸(qiū)阿监(jiàn)丹气墀(chí)饿莩(piǎo)哰哰(li áo liáo)
(2)讨论题一:这一套曲子,有“头”有“腹”有“尾”,应当如何划分?三部分主要内容各是什么?
(第一支曲子【北新水令】是“头”,总写苏昆生所见战后南京郊外的凄凉景象,定下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

中间五支曲了是“腹”,写昔日国都各处的残败与冷落,寄托悼亡伤怀的哀思。

最后一支曲子是“尾”,直抒胸臆,慷慨悲歌,慨叹南京城的今非昔比,表达强烈的亡国哀痛。


(3)讨论题二:【北新水令】中,“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二名构成对仗工整的一联。

试分析名中四个形容词的修饰作用。

(四个形容词是“残”、“废”、“瘦”、“空”,分别修饰“军”、“垒”、“马”、“壕”四字,可看作曲词炼字的范例。

战事已成过去,眼前只剩下“废垒”、“空壕”和卧于空壕中的“瘦马”,使人联想到南明王朝军败如崩、四散溃逃的情景。

上下联不过寥寥十字,就真实地重现了经历过战争活动的城池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4)讨论题三:从【驻马听】到【太平令】五支曲子分别写了金陵古城的哪些景物?怎样凸现其残破、冷落的景象?
(解答此题,可将五支曲子的曲词与曲词前三人的宾白作比较。

宾白与曲词,都是按苏昆生故地重游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作描述的。

从城郊始,依次写了孝陵、故宫、秦淮、板桥和旧院。

孝陵乃皇家陵园,故宫乃赫赫皇城,秦淮乃歌舞繁华之地,当年玉柱红墙,琉璃瓦,翡翠窗,何等威严;长桥旧院,粉黛成群,处处笙萧。

两相对比,更显出江山沦亡、时过境迁的悲伤。

这些曲子都以写景为主,但寓于景,不言情自在景中。


(5)讨论题四:最后一支曲子【离亭宴带歇拍煞】是画龙点晴之笔。

这支曲子与前六支曲子关系如何?在语言和抒情方式上的何特点?
(前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铺叙描述,层层蓄势,最后则水到渠成,激情迸发,激越动人。

前六支曲子主要是寓情于景,末一支曲子则直抒胸臆。

从语言上说,末尾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又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气韵酣畅,令人慷慨击节。


(四)总结、扩展
明清传奇采用南曲,但《桃花扇》却将《哀江南》这一套北曲收入剧中,就是因为北曲豪迈雄壮,便于传达沉郁、悲怆的情感。

末一支曲子“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挥。

不信这舆图换
稿。

诌一套哀度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了全篇主旨。

南明灭亡、江山易主是不争的事实。

唱曲人的不信、难信而又不得不信,更见亡国之情的痛切。

此篇读罢,可将本单元四篇课文的主要曲词(或选每篇最典型的表彩段子)逐一吟诵,作比较性的赏析,体会其抒情与语言特色。

(五)课后作业
1.背诵文中曲词。

2.整理与本单元四位作家有关的作家作品常识,记住最生要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