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
体温的名词解释

体温的名词解释体温是指人体在正常状态下,特别是安静环境下维持的恒定的温度。
正常人体的体温范围为36.0°C-37.5°C之间,一般以37°C为标准。
人体体温的调节由中枢神经系统控制,通过调节身体的新陈代谢和热量的产生与散发来维持体温的稳定。
体温的测量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有口腔测温、腋下测温、肛门测温以及额温枪等。
其中,口腔测温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通过将温度计放置在舌下测量口腔内的温度来评估体温。
腋下测温则是将温度计放置在腋下,通过皮肤表面的温度来测量体温。
体温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与环境和身体健康状况有关。
当人体处于高温环境中,体温会上升,这是因为人体在热量过多时通过出汗和皮肤散热的方式来调节体温。
相反,在寒冷的环境下,人体会通过血管收缩来减少散热,以保持体温。
此外,感染、炎症和其他疾病也会导致体温升高,这被称为发热。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是一种保护性的生理反应。
当机体遇到感染、细菌进入体内、外伤、中暑或某些药物作用时,免疫系统会调动机体的生理与生化机制来产生发热。
发热有助于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同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利于病程的控制和恢复。
然而,高热对人体健康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高温环境中,体温升高过快或过高都可能引起中暑和热衰竭等病症。
严重的中暑会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受损,造成中暑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在高温环境下,及时调节体温,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暴露于高温环境中非常重要。
准确测量体温对于诊断疾病以及监测治疗的效果也至关重要。
在医疗领域中,体温的精确测量是诊断、治疗和病情观察的基础。
体温的升高或降低能够为医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帮助诊断某些疾病或监测疾病进程,特别是在感染和炎症方面。
此外,体温的异常变化也可以是一种反应,提示身体可能存在某种潜在的健康问题。
无论是持续的发热、低体温还是周期性的体温波动,都可能是疾病的信号。
在日常生活中,及时观察和记录体温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尽早采取相应的措施。
体温小常识

体温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体温英文名称:body temperature定义:机体内深部的平均温度。
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生理生态学(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求助编辑百科名片体温,通常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正常人腋下温度为36~37度,测量方法有口测法、腋测法及肛测法。
目录定义具体介绍正常波动体热平衡产热过程散热过程调节方式调节中枢体温测量具体方法发热分度标准相关词体温正常值及测量方法:测量体温注意事项展开编辑本段定义体温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
正常人腋下温度为36~37度,口腔温度比腋下高0.2 ~0.4度,直肠温度又比口腔温度高0.3~0.5度。
编辑本段具体介绍人体的温度是相对恒定的,正常人在24小时内体温略有波动,一般相差不超过1度。
生理状态下,早晨体温略低,下午略高。
运动、进食后、•妇女月经期前或妊娠期体温稍高,而老年人体温偏低。
体温高于正常称为发热,37.5~38摄氏度为低热,38~39摄氏度为中度发热,39~40摄氏度为高热,40摄氏度以上为超高热。
人体温度相对恒定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如体温高于41摄氏度或低于25摄氏度时将严重影响各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甚至危害生命。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神经中枢调节的,很多疾病都可使体温正常调节机能发生障碍而使体温发生变化。
临床上对病人检查体温,观察其变化对诊断疾病或判断某些疾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正常平均体温37摄氏度,来自1868年乌德利希对2500名成年人腋下温度平均值。
美国马里兰州医学院麦克维克检测148人的口腔温度平均值为36.8摄氏度,测定结果表明:个体之间正常体温变动范围可达2.7摄氏度,每个人一天内不同时间体温可相差0.6摄氏度,正常人早晨6时体温最低,下午4时最高。
体温38摄氏度以下一般认为是低热,38摄氏度以上认为是高烧。
编辑本段正常波动在一昼夜之中,人体体温呈周期性波动。
体温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一)机体的产热 机体的热量;来自于体内营养物质 的分解代谢。各组织和器官的功能 状态和代谢水平不同,其产热量也 不同。
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和骨骼 肌。安静时以内脏为主,约占全身 产热量的56%,其中肝是体内代 谢最旺盛的器官,产热量最多。劳 动或运动时,骨骼肌是最主要的产 热器官。
3.对流:对流散热是通过气体的流 动来交换热量的散热方式,它是传 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散热量 受风速影响很大,风速越大,散热 量越多。
4.蒸发:蒸发散热是指机体通过体 表水分的蒸发来散发热量的散热方 式。体表每蒸发1g水分,可散发 2.43KJ的能量,所以蒸发散热是 一种很有效的散热途径。在环境温 度接近或高于体表温度时,蒸发散 热是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
1.辐射:辐射散热是机体以热射线 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外界较冷物体的 散热方式。其散热量的多少取决于 皮肤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差和有效辐 射面积。皮肤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越大和有效辐射面积越大,则散热 量越多。机体在安静状态下,辐射 散热约占机体总热量的60%。
2.传导:传导散热指机体将热量直 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散热 方式。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与 其接触物体之间的温度差、接触面 积以及接触物体的导热性能。衣物 是热的不良导体,故穿衣能起到隔 热保暖的作用。水的导热性能好, 衣服被浸湿后,传导散热会大大增 加。
人在安静状态下,环境温度达 30℃时便开始发汗。环境湿度大 时,汗液不易蒸发,体热不易散失 ,会反射性引起大量发汗。风速大 时,汗液蒸发快,体热易于放散。 因此,人在高温、高湿、通风差的 环境中易于中暑。
汗液是一种低渗液体,其中,水分 占99%以上,固体成分不到1% ,主要以NaCL为主,还有少量的 KCL和尿素等。当机体大量出汗而 造成脱水时,常表现为高渗性脱水 ,但如果大量出汗只补充水分而不 补充NaCL,往往又可造成低渗性 脱水。
体温的名词解释生理学

体温的名词解释生理学
体温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通常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在生理学上,体温是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即平均体核温度,通常以直肠、口腔或腋窝的温度代表体温。
体温的正常范围在36℃\~37℃之间,但也会因个体差异、测量方法的不同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有所波动。
体温的生理波动范围一般在0.5℃左右。
人体通过产热和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产热主要来自内脏器官,特别是肝脏,约占总热量的56%;而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约占总产热量的90%。
此外,进食、环境温度和精神活动等也会影响产热。
散热则主要通过皮肤进行,人体通过调节皮肤血管的散热量、汗液蒸发等来调节体温。
体温的异常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
例如,体温高于正常称为发热,37.5\~38℃为低热,38\~39℃为中度发热,39\~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
如果体温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保持正常的体温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非常重要。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
或咨询专业医生。
体温

(二)体温正常值及生理波动
【1】正常体温
直肠温 36.9-37.9 ℃ 口腔温 36.7-37.7 ℃ 腋 温 36.0-37.4 ℃
可信度 :直肠温>口腔温>腋窝温
临床常用口温和腋温。测定腋温时要注意夹紧体 温计和测量时间(约需10min)。
4
意义:体温的相对
恒定是机体新陈代谢 和一切生命活动正常 进行的必需条件。 T < 22℃→心跳停止 T > 43℃→酶变性而 死亡 T = 27℃→低温麻醉
深部温度(受控对象) 体温 温度感受器
32
33
气温下降 散热过多
体温趋于下降
冷感受器兴奋
发汗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
血管收缩 代谢增强
大脑皮层 寒战 行为调节
产热增多 散热减少
温 趋 于 正 常
体温调节过程(以环境温度下降为例)
34
温度习服 • 热习服
热习服(heart acclimation)是指机体长期生活或 者工作在炎热或高温环境后产生的适应性变化。 如长期在热带地区工作的矿工,对高热环境逐渐 忍受。热习服表现为皮肤血流量增加;引起发汗 的体温阈值降低,发汗量增加。此外,醛固酮分 泌增加,汗液中钠盐含量减少,尿量减少。
22
2.生理散热 (2)发汗:
特点: 是指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 通过汗液蒸发带走身体热量,可意 识到的又称可感蒸发 寒冷或温暖情况:无汗液分泌或少量 安静状态:环境温度300C时开始出汗, 速度取决于参加活动汗腺数量和活动强度 影响因素: 劳动强度、环境温度、湿度、风速 劳动(气温200C) 、气温 出汗速度 散热湿度 衣着多蒸发困难(气温250C)出汗 风速 蒸发容易 出汗
人正常体温范围

人正常体温范围
人体正常体温,根据测量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
临床上常以口腔、腋下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口腔舌下正常温度为36.3℃~37.2℃,直肠正常温度36.5℃~37.7℃,腋下正常温度36.0℃~37.0℃。
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的温度,但测量不方便。
大多时候,采用腋下和口腔测量体温,以腋下使用最多。
正常体温的标准是根据多数人的数值计算的平均值,并非为个体的绝对数值。
通常认为舌下超出37.3℃为发热,37.3℃~38℃是低热,38.1℃~39℃是中度热,39.1-40℃为高热,41℃以上为超高热。
正常情况下,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在狭小的范围内变动。
新生儿和儿童的体温稍高于成年人,成年人的体温稍高于老年人,女性的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
同一个人的体温,一般清晨2~4时最低,14~20时最高,但体温的昼夜差别不超过1℃。
标准体温是什么

标准体温是什么体温是人体内部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人体健康状态的监测和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什么是标准体温呢?标准体温是指在正常状态下,人体的口腔、腋下或肛门测得的体温范围。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标准体温范围在36.5℃~37.2℃之间,而儿童的标准体温范围稍高一些,约在36.6℃~37.8℃之间。
标准体温是通过口腔、腋下或肛门测量得出的,而不同的测量部位会有一定的差异,口腔测量的体温一般会比腋下测量的体温高出0.3℃~0.6℃,而肛门测量的体温又会比口腔测量的体温高出0.3℃~0.6℃。
因此,在不同的测量部位下,标准体温的范围也会有所不同。
那么,为什么要了解标准体温呢?首先,标准体温是反映人体内部环境的重要指标,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
当体温偏离标准范围时,可能会提示我们身体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发烧、感染等。
其次,了解标准体温范围还能够帮助我们正确使用体温计,选择合适的测量部位,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孕妇、老年人、婴幼儿等,了解标准体温范围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监测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除了了解标准体温范围外,正确使用体温计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选择合适的体温计至关重要,一般来说,数字体温计是最为准确的,而且使用方便。
其次,测量体温的部位也要选择正确,一般来说,口腔测量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但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婴幼儿和年长者,腋下测量或肛门测量可能更为准确。
在使用体温计时,还要注意保持测量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避免因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误差。
此外,测量体温的时间也要选择正确,一般来说,早晨醒来时的体温较为稳定,是最为准确的测量时间。
总的来说,了解标准体温范围对于我们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正确使用体温计,我们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因此,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标准体温的重要性,正确使用体温计,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状态。
体温知识点总结

体温知识点总结一、体温的测量方法体温的测量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体温测量方法包括口温、腋温、肛温和耳温四种。
口温是指通过口腔中部的温度计测量口腔内的温度,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腋温是通过在腋下横放温度计来测量腋下的温度,这种方法简单方便,适用于儿童和不方便口腔测量的患者。
肛温是通过在直肠内插入温度计来测量体温,是最准确的一种方法。
耳温是通过在耳朵内部放置耳温计来测量耳温,速度快、方便,且不会受外部环境影响,是一种比较新颖的体温测量方法。
除了以上常见的体温测量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体温测量方法,如皮肤表面温度测量、口腔温度感应器等。
二、体温的正常范围人体的正常体温范围在不同的测量方法下略有不同,一般口温在36℃-37℃之间,腋温在36.2℃-37.2℃之间,肛温在36.4℃-37.4℃之间,耳温在35.8℃-38℃之间。
同时,体温的正常范围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季节、日常生活习惯等。
一般来说,体温在早晨较低,下午稍有升高,晚上又有下降。
年龄较小的婴幼儿体温较高,而老年人体温较低。
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气温、湿度等也会对体温产生一定影响。
三、体温的变化规律体温在一天中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主要受到生物钟的控制。
一般来说,体温在每天凌晨4点左右达到最低点,然后逐渐升高,到下午4点左右达到最高点,然后又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生物钟控制了体温调节中心的活动,使体温在一天内呈现出正常的波动。
另外,体温还会受到月经周期、妊娠、各种疾病、药物、运动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
四、体温的异常及其意义体温异常是指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是过低或过高。
体温过高可能是由于感染、发炎、输液过多、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的,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症状之一,如发热、中暑等。
体温过高还可能会对人体器官和系统产生危害,如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循环系统等产生不利影响。
体温过低可能是由于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的,也可能是某些慢性疾病的早期症状之一,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肝功能障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温
体温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
正常人腋下温度为36~37度,口腔温度比腋下高0.2 ~0.4度,直肠温度又比口腔温度高0.3~0.5度。
二、体温的测量
(—)测量体温常用特制的汞温度计。
(二)体温的测试部位及其正常值.
由于机体深部血液的温度不易测量,在临床检查和实验研究中,为了方便,通常测定腋窝、口腔或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
一般直肠温度最高,比较接近机体深部温度,约为37.5℃,量2-5分钟,但不方便量测,不建议。
口腔温度比直肠温度低0.5℃左右,约为37.0℃,量3-5分钟。
腋窝温度约比口腔温度低0.4℃,量5-10分钟。
报告体温时,要注明测定的部位。
(三)正常值及测量方法:
1.口测法:先用75%酒精消毒体温表,放在舌下,紧闭口唇,放置5分钟后拿出来读数,正常值为36.3~37.2℃。
2.腋测法:此法不易发生交叉感染,是测量体温最常用的方法,擦干腋窝汗液,将体温表的水银端放于腑窝顶部,用上臂半体温表夹紧,嘱病人不能乱动,10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37℃。
3.肛测::多用于昏迷病人或小儿.病人仰卧位,将肛表头部用油类润滑后,慢慢插入肛门,深达肛表的1/2为止,放置3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5~37.7℃。
测量体温注意事项
1.测量体温前、后,应清点体温计总数。
手甩体温计时要用腕部力量,勿触及他物,以防撞碎。
切忌把体温计放入热水中清洗或放在沸水中煮,以防爆裂。
2.根据病人病情选择合适的测量体温的方法:①凡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口鼻腔手术以及呼吸困难、不能合作的病人,不宜测口腔温度;②凡消瘦不能夹紧体温计、腋下出汗较多者,以及腋下有炎症、创伤或手术的病人不宜使用腋下测温法;③凡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以及心肌梗死的病人不宜使用直肠测温法。
3.病人进食、饮水,或进行蒸汽吸入、面颊冷热敷等,须隔30分钟后测口腔温度;腋窝局部冷热敷应隔30分钟再测量腋温;灌肠、坐浴后须隔30分钟,方可经直肠测温。
4.测口温时,当病人不慎咬破体温计时,应立即清除玻璃碎屑,以免损伤唇、舌、口腔、食管及胃肠道的黏膜;口服牛奶或蛋清以延缓汞的吸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服大量粗纤维食物(如韭菜等),以加速汞的排出。
5.凡给婴幼儿、昏迷、危重病人及精神异常者测体温时,应有专人看护,以免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