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维新变法运动

合集下载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时光倒流:
假如历史可以重演,你认为 经受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康有为 要第二次发动变法的话,他该怎 么做?
人 物 简 介
康有为(1958-1927) 广东南海人,1895年,他联合赴京会试举人 1300余人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 1898年,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创立 保国会,他多次上书光绪皇帝,力言变法维 新之迫切,受到光绪帝接见,促成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幽禁,六君子被杀, 康有为逃亡日本,后思想趋向保守。 梁启超(1973-1929) 广东新会人。1985年赴京会试,与康有 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维新 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民国后回国参 与政治。晚年不问政治,专以著述讲学为 务,在学术上极有造诣。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 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载湉(1871--1908) 1875年即位,年号 光绪。1889年亲政。
9月13日,光绪皇帝写密诏给康 有为: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 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 速密筹,设法相救
袁世凯(1859-1916)河南项城人。 1895年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 军”,手中握有兵权。
北师大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七课 维新变法运动
瓜分 狂潮
日落紫禁城
这是1898年秋流传于京津地区的一首民谣
六君子,头颅送; 袁项城,顶子红, 卖同党,邀奇功; 康与梁,在梦中, 不知他,是枭雄。
你知道这首民谣讲的是什么事吗?
《马关条约》的 内容有哪些? 给中国社会带来 怎样的影响? 19世纪末,中华 民族面临着怎样 的严重危机?
公车上书 ——序幕
公车——举子、举人
康有为、梁启超,邀请 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 联名上书光绪帝, 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 变法图强。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三.高潮:百日维新
1、开始的标志
1898年6月,光绪 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 主要内容及作用
项目
政治 经济
内容
开放言论;取消多余 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作用
革新政治,维护统治; 触犯守旧贵族的利益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发展农工商业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 人才;科举考试废除 八股文;创办报刊 训练新式陆海军景:
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大大 加深了民族危机。
2、过程
1895年春,康有为和梁启超等联合 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 议和、请求变法。
维新派和洋务派的 政治主张有何区别?
洋务派: 主张学习西方 先进的技术。 维新派: 主张不仅学习 西方先进的科学技 术,还要学习西方 先进的政治制度。
3.影响:
揭开了维新变 法运动的序幕。
康有为
梁启超
二、发展:严复《天演论》
说一说: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 人士还有哪些活动?
创办报刊
上海强学会
万木草堂
二、发展:严复《天演论》 严复以“物竞天 择”“适者生存”的生物 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 的观点。政治上主张学习 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维 新变法以自强保种。
2、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脱离人民群众
3、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 蒙的作用,但不可能实现救亡图 存的愿望,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 强的道路。
1、戊戌变法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B) A.百日维新 B.“明定国是”诏的颁布 C.京师大学堂的建立 D.“公车上书” 2、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A )。 A.公车上书 B.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 诏书 C.《天演论》的发表 D.《马关条约》的签订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学习目标
1、了解戊戌变法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了解严复及其主要思想。 3、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4、学习康有为等人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的精神。
“维新派”: 教育。
代表人物:
主张在保存中国传统的君主政体和 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部分地学习西 方的文化、教育。 这一部分人我们称之为“维新派”。
C
C
B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的变革道路上,如果说 19世纪最后几年的时代特征是康有为。 那么到了 20世纪初则进入了孙中山时代。 材料二:右图人物 请回答: 1、右图人物是谁? 2、他领导了哪一次变法? 3、写出该变法在教育文化 方面的措施。 4、写出该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 产生的影响。
康有为
梁启超
严 复
谭 嗣 同
“公车”的含义:
汉代用公家的马车接送被选拔的读书人 赴京,后来就用“公车”作为进京应试 举人的代称。
1、公车上书的背景:
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华民族危 机,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也促使人们 觉醒。
1895年 2、上书时间: 3、发起人: 康有为、梁启超 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4、上书内容: 5、影响:
B
A)
4.戊戌变法发生在农历戊戌年,这一年是( ) A .1895年 B.1897年 C. 1898年 D.1901年 5.维新变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A、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 B、培养了近代第一批军事、外交人才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6.“为了救国,我愿洒了我的血,但是今天每个人 的牺牲,将有千百人继续推行新的工作” 这一慷慨陈词反映的是( ) A、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谭嗣同誓死推行戊戌变法的决心 C、陈独秀“民主、科学”的思想 D、邓世昌撞击敌人舰船的气概

第7课_维新变法运动

第7课_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的意义
1、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是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的不足导致了资产阶级的软弱 性。 具体原因:顽固派的强大
具体原因:光绪帝无权,袁世凯的出 卖;变法策略失误
维新变法运动
兴起 发展 高潮 结局
公车 《天演 百日 变法 上书 论》 维新 失败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戊戌变法运动 百日维新
基本线索框架
公车 上书
序幕
天演 论
准备
百日 维新 经过
公车上书
1、含义 2、原因 3、意义
1、公车上书含义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进京考试的1300多 名举人向光绪皇帝的上




2、公车上书原因
根本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
重要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 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 台
莫国那沉 待民知沉 土知爱酣 分醒国睡 裂宜即我 似今爱中 瓜醒家华 。,!,
3、公车上书意义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打破了清朝一 直以来禁止知识分子干政的局面,反映了知 识分子的国家和民族责任感。
维新派主要活动
类别
名称
报刊
《时务报》《国闻报》
严 复
(1854——1921)
中国西学第一人
百日维新
类别 颁布的新法
改革的旧制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取消闲散重迭机 构,裁汰冗员
经济 1.在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 取消旗人由国家
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供养的特权,令
2.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裁撤驿站, 其自谋生路
设立邮政局。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瀛(ying)台,戊戌政变后,光绪 帝被囚禁在这里。
载湉(zaitian) (1871--1908)1875 年即位,年号光绪。
力量对比
政治力量 军事力量
想争取袁世凯 保护光绪帝
维 新 派
维新派依靠光 绪帝 (无权) 以慈禧太后 为首 (掌握实权)
顽 固 派
袁世凯统帅新 建陆军投靠顽 固派
返回
活动与探究
谭嗣同就义前曾大声说: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 得其所,快哉快哉!”思考 一下,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 维新派为何“无力回天”? 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 其所”?
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 以唤起民族觉醒,很值得。 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你同意谁的意见?为什么?
谭嗣同能逃不逃,太 愚蠢,死得不值得。
代表作:
《天演论》——译著
《天演论》主要观点: 物竞天择 推动了维新运动的 《天演论》的作用: 发展
严复主要思想: 学习西方的制度, 实行变法,自强保种。 严复重要贡献: 用西方思想来解释 和鼓吹维新变法。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 1、开始: 1898.6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
光 2、内容: 经济、军事、政治、教育 绪 帝 像
维新变法运动
兴起
发展
高潮
结局
公车 《天演 百日 维新 上书 论》
变法 失败
合作探究
通过上面这些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大家讨论 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 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1、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失败的原因: 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 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触动了顽固 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3、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第七课 维新变法运动

第七课 维新变法运动

近代化历程及其主要战争
时间 19世纪4060年代 近代化历程 主要中外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 —惨败
洋务运动—封建地主阶级 19世纪60(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 90年代 的道路)
19世纪90 百日维新—民族资产阶级 年代到二 (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 十世纪初 的道路)
甲午中日战争 —惨败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惨败
会呼声日益高涨。 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 培养人才;科举 科学技术的传播;损害了守 文化 考试废除八股文; 旧的封建文人的利益。 创办报刊 军事 训练新式陆海军 提高军队作战力。由于皇帝 没有军权,措施少而空洞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 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废除新政诏令。 戊戌变法失败。
严 复 像
哪些活动来宣传 维新思想?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
1、开始: 1898.6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
国家大计
光 绪 帝 像
“明定国是诏”
戊戌变法:
项目 内容 作用
开放言论;取消 革新政治,维护统治;触犯 多余的衙门和无 守旧贵族的利益 戊戌维新在 政治 用的官职 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 经济 发展农工商业 作用,变法图强的社 展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 的序幕是如何 被拉开的?
一、康有为公车上书
康 梁 “公车”作为进京应试举人的代称。 像
1、背景: 《马关条约》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2、经过: 1895.北京.康有为和梁启超 3、影响:
1、顽固派的力量过于强大。变法触犯 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
2、采取的改良的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国情。 3、变法操之过急,对人民群众的力量不足。 4、袁世凯的告密。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课堂考点探究【易错警示】1.洋务运动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开端,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近代化开端。

2.广义上的维新变法运动指的是维新派提倡西学、主张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抨击的思想启蒙运动,从1895年公车上书开始到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为止。

狭义上的维新变法运动指戊戌变法。

【易混辨析】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性质地主阶级改革资产阶级改革目的维护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阶级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疑难解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观上:①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②脱离人民群众;③既想保留封建王朝,又想发展资本主义,实行两种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改革,本身就有矛盾的一面。

客观上: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太强大。

知识点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1895年春,在北京联合应试举人给光绪皇帝上书请愿的主要人物有()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知识点二:警世洪钟《天演论》2.(2014·江苏盐城)被鲁迅称为“19世纪最敏感的人”的严复在其译著《天演论》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步思想。

这表明他主张()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抗外国侵略B.效仿西方政治制度,实行维新变法C.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D.兴办工厂,实业救国知识点三:短暂的“百日维新”3.(2014·江苏连云港)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

这里的“制度创新”开始于()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维新变法运动内容序幕:“”,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背景:1895年《》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代表人物:、主张:变法图强,变法维新①经济方面:②军事方面:③文化方面:创办,开放,开办培养人才等。

第七课 维新变法运动

第七课  维新变法运动
实行变法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项目 内容
裁并机构,精简人员,任用维新人士,准许 百姓向朝廷上书等。 人兴办工矿业等。
政治 经济 设立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产总局,鼓励私
军事 训练新式陆海军,裁减旧军队等。
文化 废除八股文,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
西方书籍,派人出国留学等。
光绪帝的变法措施为什么
会在官员中引起极大的震动?
“公车上书”失败后又
为维新变法的推动做了
哪些准备工作?
二、警示洪钟——《天演论》 -----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类别 报刊 名称 《时务报》《国闻报》 强 学 会 万木草堂、时务学堂
学会
学堂 著作
《天演论》
1、维新变法活动
创办报纸,宣传维新思想 组织学会,壮大变法力量
开设学堂,培养维新志士
论战交锋,扩大变法影响
戊戌变法的启示: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道路不能救中国。要救
中国就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仿效
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维新 变法 的背 景: 民族 危机 空前 严重
高潮
百日维新 实行变法
发展
创办报刊 建强学会
发生
公车上书 揭开序幕
结局
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封建 势力 进行 阻挠 破坏
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的高潮
• 1、开始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故又称戊 戌变法。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历时103天, 故又称“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和戊戌变法的关系
戊戌变法是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 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政治上的民主化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
自学
1、是什么因素推动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2、这场变法运动开始于什么事件?产生了什么 影响? 3、那些人参与到这次变法,它们都担任了什么 角色? 4、变法的内容触动了谁的利益? 5、这次变法对近代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兴起)
康有为
梁启超
反对议和:不在《马关条约》上签字 请求变法: 指改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的君主 立宪制 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5、影响(作用):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积极进行宣传和组织活动,在各 地创办了许多报刊、学会、徐堂,为变法制造舆论,培养人才。 维新变法运动逐渐在全国兴起。
6、维新派的主要活动: 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培养人才, 积极宣传维新思想,制造变法舆论。 用什么理论来支持变法运来自呢?这是维新派 必须解决的问题!
3、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或措施)
类别
(1)经济 发展农工商业
内容
训练新式陆海军 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创办报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 试废除八股文
(2)军事
(3)政治 (4)文化教 育
变法过程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
6月15日,戊戌变法进入到第5日,慈禧要求光绪连下三道上谕:一、 下令免去帝师翁同和逐回原籍;二,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大臣,须到皇太 后面前谢恩;三,任命慈禧亲信荣禄出任直隶总督,掌握大权。
从6月16日到24日,慈禧又要求光绪任命崇礼为步军统领,怀塔布掌 管圆明园八旗、包衣三旗及鸟枪营,刚毅掌管健锐营,光绪并无军事大权。 9月4日,光绪下令将怀塔布、许应骙、堃岫、徐会沣、溥颋、曾广汉 等阻碍变法的礼部六堂官革职。怀塔布老婆与慈禧太后有亲戚关系,遂向 太后哭诉。 9月16日(八月初一),光绪在颐和园召见统率新建陆军的直隶按察 使袁世凯,面谈后升任他为侍郎候补。另一方面,直隶总督荣禄以英俄开 战,催袁急回天津。毕永年与谭嗣同议软禁太后事。 9月19日(八月初四),傍晚慈禧突然离开颐和园,返回大内。光绪 帝自是日起迁居瀛台。
二、警世洪钟《天演论》(发展)
严复
严复
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先后 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 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 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 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 教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 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 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 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 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 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 中国人”之一。
《少年中国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 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 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 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 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 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 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 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 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严复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中国西学第一”(康有为称赞严复的话)。
(4)影响: 震动了当时中国的思想界, 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 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 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这一年是农历的戊戌年,又 称之为“戊戌变法”。 1、时间: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 2、开始标志: 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公车:公家的马车接送被选拔的读书人赴京, 后来就以“公车”作为进京应试举人的代称。
1、背 景: 《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 2、时 间: 1895年 3、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 4、上书内容:
公车上书”提出了四项解决办法: 一、下诏鼓天下之气;二、迁都定 天下之本;三、练兵强天下之势; 四、变法成天下之治。康有为指出 前三项还只是权益应敌之策,第四 项才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
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 胥黎的《天演论》,宣传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 观点,并于1897年12月在天 津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 该书问世产生了严复始料未 及的巨大社会反响,维新派 [2] 领袖康有为见此译稿后, 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 的赞叹,称严复“译《天演 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1)原著:赫胥黎,严复译著 物竞天择 (2)观点: (3)主张: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只有实行变法维新,才能“自强保种 ” (5)对严复的评价:
甲午战争失败后,进入了半封建统治的深渊。光绪帝考 虑的是如何振兴国家,雪此大耻。 光绪皇帝虽然在1887年十七岁时已在名义上实行亲政, 但朝廷大权仍然是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面对列强瓜分的 危险,光绪于1898年(戊戌年)向慈禧要求实际的权力,让 他进行朝政的改革。 民族危机激发了光绪帝的爱国热情,公车上书启发了他 变法的决心。“上事太后谨,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 “太后若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大家有哪些体会或收获?
议一议
1. 任何一次变法或改革的出现,总是社会发展的需 要。 2. 改革是国家、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3. 任何变法或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伴随 着激烈斗争,甚至出现挫折失败,为此要付出沉重 代价甚至流血牺牲。 4. 要善于接受先进思想,勇于学习先进文化。 5.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
光绪皇帝的变法措施为什么会在官员中引 起极大震动?(提示:从内容上思考)
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旧官僚失去官职,触犯了封建封建 顽固势力的切身利益。 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这样会堵住死读书的人的入仕之途
戊戌六君子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 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 政”,“戊戌变法”失败。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 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等人。9月28日, 在北京菜市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杀害,史 称“戊戌六君子”。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 外,全部都被废止。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以戊戌 政变宣告失败。
4、结果:持续了103天,最终失败(为什么?P37想 一想) 原因: (1)遭到了顽固派的镇压; (2)维新派力量弱小,光绪帝没有实权; (3)袁世凯告密; (4)改良道路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2)失败标志:
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政变)。
5、影响
戊戌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的进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