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写作背景
《采薇》

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本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当时诸侯 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猃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疆, 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人民特别是出征 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感情。既有爱国的战斗激 情,又有久戍边疆的忧怨。 2、这首诗是以什么人的口吻来写的?
一个久戍边关终于还乡的士卒。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 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 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分析:本词上片写了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的塞下秋季 风景,营造了浓郁的悲凉气氛。下片写词人的乡关之 思。词人戍守边疆,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战争 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无从谈起。深夜传来抑扬的 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词人不能入眠,愁白了 头发,征夫同样思念家乡而流下了眼泪。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 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 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 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 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前四句:触景生情, 抚今追昔;
五、六两句:归乡 途中饥寒交迫、步履 维艰之状;
末两句:感伤时事, 悲哀深沉。
合作探究:重点赏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 霏。
刘义庆《世说新语》:“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 ,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 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赏析

诗经·采薇赏析是表现戍边感情的,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历程。
篇一:·采薇赏析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
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
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
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
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
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移,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
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
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
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虽是口头语、眼前景,却反映了戍边士卒生活的艰苦。
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
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
(另还有一种说法,“比”将为比作戍边战士,暗喻战士生命的流逝。
)“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
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
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
《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
”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
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
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感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
第六单元 诗经·采薇(节选)课件

预习检查
1.学习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诵读诗歌,理解句子。
字词乐园
矣 yǐ 薇 wēi 雨 yù 霏 fēi
字词乐园
雨:音yù,为 “下” 的意思。
课文详解 品词析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图解结构
昔往 杨柳依依——不舍
1 诗经·采薇(节选)
资料宝袋 作品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 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 又称“诗三百”。分《风》《雅》《颂》 三部分。从汉朝起儒家就将其奉为经典。 书中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资料宝袋 写作背景
《诗经·采薇》是写一位远征战 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回想 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归途的见闻感受。 周宣王(公元前八二七至公元前七八二 年在位)执政的前夕,玁狁(xiǎnyǔn)曾乘 周王朝政治和遭遇大旱灾的机会, 侵 扰北方边境。(公元前八二七年悬望曾 出兵征讨)
为了保卫祖国,保卫家乡,不得不 去征战。这位深明大义的士兵最割 舍不下的就是家人。——依依不舍
课文详解 难点分析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课文详解 难点分析
这位战士侥幸存活下来,饥寒交 迫,却没有人来迎接,这是为什么呢?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他彻 底绝望了,他的心犹如飞舞着的雪花 一样冰冷!犹如低沉着的山风一样哀 吟。这“雨雪霏霏”不正是这位回乡 征人内心凄苦的真实写照吗
战争之祸
今来 雨雪霏霏——悲凉
概括主题
《采薇》是西周时期一位 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 在归途中所作的诗,诗中叙述 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 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 感情。
诗经采薇写作背景

反衬手法:用凄苦的景物来写快乐, 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这就是反 衬手法。
用美好的景物来写快乐,用凄 苦 的景物来写悲哀,这是正衬;反衬 往往比正衬更有力量。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是一首惜春诗,诗人抓住春晨生活 的一刹那,镌刻了自然的神髓,生活的真 趣,抒发了对烂漫醉人春光的喜悦,对生 机勃勃春意的酷爱。
送别
李叔同词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惟有别离泊。
主
题
《采薇》一诗描写西周时期一 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 在归途中所思所想,表现了普通 士兵在离乡出征岁月里的艰苦生 活和内心伤痛,抒发了对战争的 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写作特色 • 情景交融
开头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 景交融的佳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 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 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 王孙归不归。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 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 是超出 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 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 后回家寂寞之情 更浓更稠,为望其再 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 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 再来。惜别 之情,自在话外。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依依:树枝柔弱随风
飘拂的样子。
•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来思:指归来时。思, •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 迟迟:缓慢的样子
采薇写作背景

采薇写作背景
《采薇》写作背景:是一曲士兵之歌,为出征士兵久戍归来所作,当作于西周时期。
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
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
猃狁的凶悍,周朝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
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
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
采薇(修改稿)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 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 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刚:坚硬,指薇菜茎
叶渐老变硬。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阳:周代自农历四月
到十月,称为阳月。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盬:休止 。启处:与
上文"启居"同义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尔:花盛开的样子。维何:是什么。维,句中语气
词。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君子:这里指将帅。车:兵车,即下文的戎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业业:强壮而高大的样子。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佳句赏析
由归途中眼前“雨雪霏霏”的实景勾起对出
征时杨柳依依景象的回忆,两相对比,依依 杨柳透露出出征时希翼早归的美好愿望,霏 霏雨雪表露出对久戍的厌恶和忧伤。情自景 出,景又增情,加上和谐铿锵的节奏韵律, 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是把人们对自 然景物的普遍感情用于典型环境而产生的一 种美学效果。千百年来一直被认为是《诗经》 乃至整个古典诗歌中最优美的诗句。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柔:肥嫩。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忧心烈烈:忧心如
焚。载:又。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戌:守。这里指防
守的地点。未定:不固定。使:使者。聘:问。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孔:很。疚:痛苦。
我行不来:我从军远行之后一直回不来。来:归来。
大学语文《采薇》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采薇》这首诗的内容、主题和艺术特色。
2. 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理解《采薇》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2. 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兴、象征等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一些生僻词汇的含义。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采薇》诗歌文本。
3. 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采薇》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谈谈对这首诗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诗歌内容分析1. 逐句解读诗歌,解释生僻词汇的含义。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薇草、杨柳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3.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比兴手法。
三、主题思想探讨1. 分析诗歌中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的思念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它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四、艺术特色赏析1.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兴、象征等手法。
2.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
五、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采薇》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2.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六、总结与拓展1. 总结《采薇》这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写作手法。
2. 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了解更多关于《诗经》的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情况,评价其参与度。
2. 诗歌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3. 文学素养:评价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课后作业:1. 拓展阅读《诗经》中的其他诗歌,了解其内容和艺术特色。
2. 撰写一篇关于《采薇》的读书笔记,分享自己的感悟。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艺术特色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诗经采薇原文及译文

诗经采薇原文及译文诗经采薇原文及译文《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
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诗经采薇原文及译文,欢迎借鉴!诗经采薇原文及译文1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用,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用。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騤騤。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译文]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
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
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
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
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
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
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
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
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诗经采薇原文及译文2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悲伤,莫知我哀!译文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薇》写作背景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
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
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
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
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
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
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有关《采薇》这一首诗的背景,历来众说纷纭。
据毛序为:“《采薇》,遣戍役也。
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
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
故歌《采薇》以遣之。
”其实,真正的经典,无一例外都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
它曾经如此真切细微地属于一个人,但又如此博大深厚地属于每一个人。
所以,纵然这首诗背后的那一场战争的烽烟早已在历史里淡去,而这首由戍边战士唱出来的苍凉的歌谣却依然能被每一个人编织进自己的生命里,让人们在这条民歌的河流里看见时间,也看到自己的身影。
所以面对《采薇》,与其观世,不如观思;与其感受历史,不如感受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