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方文化闽学溯源

合集下载

闽剧发展变迁历程

闽剧发展变迁历程

闽剧发展变迁历程
闽剧,是指福建省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起源于明代。

其发展变迁历程可以分为下列几个阶段:
1. 明代:闽剧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明代,最早的闽剧形式叫做“福曲”或“福剧”。

当时,民间艺人常在寺庙、庙会等场合演唱
戏剧,成为观众的娱乐活动。

2. 清代:在清代,福曲开始在福建地区广泛传播。

在这个时期,闽剧的剧目逐渐增多,剧本创作经验也得到积累和传承。

3. 民国时期:闽剧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福建地区涌现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闽剧艺人和剧团。

闽剧的表演形式、音乐演奏等方面也得到了改进和提高。

4. 新中国成立后:闽剧在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使得闽剧在当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批优秀的闽剧演员和剧团。

5. 当代:闽剧在当代继续保持着活跃的地位,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戏曲艺术形式之一。

现今,福建省范围内依然有许多著名的闽剧院团,他们在国内外演出中展示了闽剧的魅力。

总之,闽剧作为福建省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之一,经历了明清时期的起步发展,民国时期的蓬勃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的发展阶段。

如今,闽剧仍然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承着福建文化的精髓。

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信仰

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信仰

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信仰引言闽台地区是指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和台湾地区。

福建和台湾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在地理上相邻,而且在文化、历史和人文方面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本文将重点探讨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民俗,这些在两地的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闽台地区的民俗闽台地区的民俗根植于古老的传统和历史,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祖先的崇拜和敬畏。

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会保佑他们,并祈求祖先的指引和庇佑。

因此,在闽台地区,人们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举行祭祖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另一个重要的民俗是对山水灵气的崇拜。

闽台地区地处山水之间,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人们相信山水间蕴含着神秘的力量。

因此,他们会选择特定的山脉、河流或海洋作为神圣的地方,并在那里举行各种仪式和宗教活动,以祈求平安和幸福。

此外,虽然在上存在一定差异,但闽台地区的民俗中也有一些共通之处。

其中之一是对石头的崇拜。

无论是福建还是台湾,都存在着许多神秘的石头,这些石头往往被人们视为灵气所聚集的地方,被供奉和敬仰。

人们相信这些石头代表着财富、福气和好运,并将其视为护身符或者寻找灵感的地方。

闽台地区的共同根源闽台地区民俗的共同根源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和传统故事。

福建和台湾的许多神话传说都涉及到共同的神灵和英雄人物。

例如,在闽台地区流传着一个著名的传说,讲述了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这个传说在福建和台湾都有版本,虽然细节有所差异,但都传达了勤劳和奋斗的精神。

此外,语言和文字也是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建和台湾的许多方言和俗都有共通之处,体现了他们在语言和文化层面的相似性。

这种相似性在闽南话和台湾闽南话之间尤为明显,两者不仅发音相似,而且在词汇和语法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最后,历史上的移民也为闽台地区共同根源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许多福建的人民移居到台湾,带去了他们的和文化,逐渐形成了两地共同的民俗。

这种移民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的福建民间。

结论闽台地区的民俗信仰根植于古老的传统和历史,是闽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建历史典故

福建历史典故

福建历史典故
福建是中国的一个省份,其历史悠久,积淀了许多典故。

以下是一些福建的历史典故:
1. 掌上明珠:相传唐代大诗人杜牧在福建泉州某庙中看到了一块白玉,“掌上明珠”写成。

后来,“掌上明珠”成为福建传统工
艺品。

2. 福威巡游:福威巡游是福建省著名的民间庆典活动,源于清朝时期的南华文庙的神仙之恩,福威姑娘成为主神,每年正月二十一日东方航线上一直延续至今的巡游。

3. 客从福建:明代的海外华侨最早多来自福建,成为中国人在海外的重要代表。

因此,“客从福建”成为福建的一个典故,也代表着福建人的聪明和勤劳。

4. 铁索连桥:福建泉州的开元寺有一座铁索连桥,相传唐代大诗人杜牧曾写下《虎丘卧游》,其中有“夜静后,拖泥漂如铁索,且招人、作渡头台。

”的诗句,描述了当时泉州著名的铁
索连桥。

5. 闽南儿女:福建的闽南地区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方言闻名,闽南儿女指的就是这一地区的人民。

他们勤劳、智慧,也有执着的民间精神,成为福建的一个典故。

这些都是福建历史中的一部分典故,代表着福建的文化和精神。

探索闽都文化的作文

探索闽都文化的作文

探索闽都文化的作文朋友们!今天咱就一起去探索探索那神秘又迷人的闽都文化。

闽都,也就是福州那旮旯,这地方的文化啊,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大箱子,一打开那是琳琅满目,啥都有。

先说说闽都的建筑吧。

三坊七巷那可是响当当的名片。

走在那古巷子里,就像穿越回了古代。

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滑溜溜的,两边的房子白墙青瓦,那马头墙就像一个个扬起的风帆,又像是古代建筑在比酷呢。

这些房子里啊,曾经住过好多名人雅士,他们在这儿谈诗论文,现在咱们走在这儿,仿佛还能听到他们的高谈阔论。

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似乎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就在想啊,说不定哪块石头下面还藏着古人写的小纸条呢,上面写着什么绝世好诗之类的。

再讲讲闽都的美食。

哟呵,那可真是能把人的舌头都给香掉。

佛跳墙,光听这名字就霸气得很。

这一道菜啊,就像是一场豪华的食材聚会,海参、鲍鱼、鱼翅等等名贵的食材都在一个锅里碰头了。

小火慢炖之后,那香味就像长了脚似的,直往人的鼻子里钻。

还有肉燕,那薄如纸的外皮包着鲜嫩的肉馅,咬一口,“嘎吱”一声,那口感就像在嘴里开了一场小派对。

我吃的时候就在想,这做肉燕的师傅是不是有什么魔法,能把这普通的肉和面粉变得这么好吃。

闽剧也是闽都文化里的一颗大明珠。

那些演员们穿着花花绿绿的戏服,在舞台上咿咿呀呀地唱着。

虽然咱一开始可能听不太懂他们在唱啥,但那腔调、那身段,就像有一种魔力。

我看闽剧的时候啊,就感觉自己像是坐在时光机里,回到了旧时光。

演员们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充满了韵味,感觉他们是在用全身在讲故事呢。

闽都的传统习俗也是超级有趣。

像拗九节,到了那一天,家家户户都煮拗九粥。

这粥可不得了,是用糯米、红枣、花生等好多东西煮成的,又甜又糯。

听说这粥还有个很感人的来历呢,是为了孝顺老人的。

这习俗就像是一条温暖的纽带,把一家人紧紧地连在一起。

还有端午节的时候,闽江两岸那是热闹非凡,龙舟竞渡。

一艘艘龙舟就像一条条蛟龙在江面上飞驰,鼓手在船头有节奏地敲着鼓,划手们喊着号子,齐心协力地向前冲。

八闽

八闽

“八闽”一说福建最古老名称叫做“闽”。

最早的记载见《山海经》第十,《海内南经》曰:“闽在海中”。

在那蛮荒年代,或许很多岛屿尚未上升与大陆接壤吧。

《周官》曰:“职方氏,掌天下之图。

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汉代经学家郑玄援引《国语〃郑语》的一句话:“闽芊蛮矣”,以注解“七闽”说:“闽为蛮之别种,而七乃周所服之国数也。

”这就是说当时居住在闽地的,有七个部落,都臣服于周,被看做南方的蛮族。

《说文解字》曰:“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

”。

可能是一种家中饲蛇或祀蛇,以蛇为图腾的民族。

但是,从什么时候起,“七闽”成为“八闽”了呢?查辞书“八闽”的解说,似有悖于“七闽”乃臣服于周的七种蛮族部落之本义。

《辞源》“八闽”条:“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

《辞海》解释为:“福建省的别称。

福建古为闽地,北宋时始分为八州、军,南宋分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因有八闽之称。

”这两条都是从封建统治王朝省级建置着眼,来解释其名称来由,而非从“七闽”原义,何时增一闽来解释的。

其实从唐朝陈元光父子平定泉潮间蛮獠之乱,请建置漳州郡治起,“七闽”遂成“八闽”了。

这在陈元光当年写的《请建州县表》里已说得很清楚了。

他首先点明自己屯戍的地域“地极七闽,境连百粤”,居住在这里的蛮獠,都是“左衽居椎髻之半,可耕乃火田之馀”,他们断发文身,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对付这样化外的野蛮民族,征伐十年,结果“元凶既诛,馀凶复起。

法随出而奸随生,功愈劳而效愈寡,抚绥未易,子育诚难”。

他总结经验教训,乃认识到“兵革徒威于外,礼让乃格其心”,根本原因“良由职方久废,学校不兴”。

政府若把蛮獠编入版籍,看作子民,授予土地,施以教化,让他们得安生,“则民心自知感激”。

因而创议“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才能实现“胡越百家,愈无罅隙,畿荒一德,更有何殊?”若令蛮獠诚心归附,就要在政策上一视同仁,才能使中原移民与本地土著和睦相处,共同开发闽南。

福建闽侯人文地质介绍

福建闽侯人文地质介绍

福建闽侯人文地质介绍福建闽侯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处福建省中部,是一个拥有丰富人文历史和独特地质景观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人文和地质相互交织,构成了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底蕴。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福建闽侯的人文地质特点。

一、历史沿革福建闽侯作为一个古老的文化之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沿革。

从史前时期的文化遗址到秦汉时期的建制县城,再到宋代建立的州府,闽侯见证了历史的进程和变迁。

在历朝历代的发展过程中,闽侯孕育出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古代民居、碑刻、戏台等,这些遗迹为我们了解过去的文明留下了宝贵的物证。

二、地质奇观闽侯的地质特点也是其独特之处。

作为一个典型的丘陵地带,闽侯有着丰富的地质景观。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峡谷和溶洞。

著名的闽侯峡谷有金乡峡谷、莲山峡谷等,它们被誉为“绿色隧道”和“自然氧吧”,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绝美的山水和丰富的生态景观。

而闽侯溶洞则是地下的奇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闽侯岩溶洞,它以其独特的地下河道和石钟乳石而著称,吸引了无数的探险者和游客。

三、人文景观闽侯不仅拥有丰富的地质景观,还有独特的人文景观。

这里有着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迹和人文景点。

比如著名的东南福建土楼群就位于闽侯,它们被誉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瑰宝,是中国乡土文化的代表之一。

而闽侯的传统村落如乌涂土楼、土楼六弄等,更是展示了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的典范。

除了土楼群,闽侯还有众多的寺庙、古民居和园林,如福州禅堂、开阳府、万境园等,这些场所都是体现福建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的重要载体。

四、文化传承闽侯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地,致力于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

这里举办了众多的文化节庆活动和传统民俗表演,如闽侯开阳府民风文化节、闽侯剪纸艺术展览等。

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国内外游客,也让当地的居民有机会了解和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

综上所述,福建闽侯作为一个拥有丰富人文历史和独特地质景观的地方,在文化和自然资源方面具备了独特的优势。

它既是一个优美的旅游胜地,又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

福建人是最正宗的古代中原后裔?

福建人是最正宗的古代中原后裔?

福建人是最正宗的古代中原后裔?[摘要]福建各地方言确实保留了一些地地道道的古汉语说法,如普遍将“锅”称作“鼎”,“筷子”称作“箸”等,甚至有些闽南话表示应答还用“诺”,古雅得让人惊诧。

“你是哪儿人?”“我来自一个H开头的省份。

”“湖北?”“不是。

”“湖南?”“不是。

”“海南?”“也不是。

”“那是哪儿?”“是福(Hu)建啦!”这个流传已久的网络笑话被搬上了羊年春晚。

由于演员实际上是河北人,模仿的福建腔普通话并不真像福建人说话。

小品随后还因为涉嫌歧视南方人引起了不满。

而福建某媒体更是发文称采访了某福建文化学者,说h/f 不分,n/l 不分是古汉语的特点,福建保留了中原古音,闽人乃是古中原人的正统传人。

那么“福(hu)建话”真是古汉语的孑遗吗?福建人是最正宗的古代中原后裔吗?福建人从哪来?上古时期,现今中国东南广大地区主要是越人的天下,分布着各式各样的百越民族。

汉人汉语尚未大规模进入。

就连传说中祖宗是来自中原的吴国也有“断发文身”之风,国王名中也颇有像“阖闾”、“夫差”之类难于用汉语解释的名字。

而由越人建立,以今浙江为中心的越国更是一度兴盛,在勾践带领下击败吴国,北进中原。

彼时作为东南沿海一部分的福建自然也是越人的地盘。

与江浙不同,福建当年完全游离于中国政权范围之外,属于地地道道的化外之地。

到了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越国被楚国攻灭后,部分越国贵族南迁福建,形成闽越政权。

秦朝在福建设置闽中郡,但是也并未能对福建进行直接管辖,福建实际继续由闽越首领无诸统治。

秦末无诸积极参与反秦,并被汉高祖刘邦册封为闽越王。

直到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朱买臣率军灭闽越国,将闽越人迁徙到江淮之间,《史记·东越列传》记载“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中央政权实质上放弃了闽地。

直到西汉后期才设东治县,隶属会稽郡。

大概也正是由于闽越遭遇了如此大难,导致福建的百越残留很大程度上还反而不如北边的江浙地区。

闽台同源

闽台同源

闽台同源秦汉以前,福建属闽越族聚居的化外之地,“七闽荒服”,人烟稀少。

1954~1994年在闽侯县甘蔗镇恒心村昙石山(距福州22公里),进行8次考古,发掘出的文物,证明福州先民早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就已有渔猎、养畜及简单农业生产活动。

此山不高,几乎全由当时经过人吃后的贝壳堆积起来的“贝丘”。

《汉书·地理志》亦载,“越族以渔猎山伐为业。

”《逸周书》:“东越海蛤,……其人玄贝。

”汉初封闽越族首领无诸为闽越王,都东冶(今福州)。

无诸子郢继位后,于建元三年(前138年),向东北边攻瓯越,建元六年(前135年)又攻南越,汉王朝疑忌,同年,派大军水陆并进,兴师问罪,兵临城下,郢之弟杀郢献地。

汉朝废闽越王,封无诸的孙繇君丑为越繇王,封余善为东越王。

一山两虎,势难并存。

元鼎六年(前111年),东越王叛汉,自立为东越武帝。

汉武帝再次派兵入闽,灭东越国。

遗民大部分被迁到江淮间,余众避居深山或海岛。

三国吴孙权父子两代前后五次经历62年反复用兵,征服闽中,拥有福建全境。

偃兵息战,移民至闽,促进汉族与闽越族的融合和文化、生产的发展。

两晋时期,中原战乱频仍,南方相对稳定。

为避战祸,中原之民大量南迁。

《九国志》载:“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也。

”八姓是举家南徙的衣冠大族。

《固始县志》亦载:“八姓衣冠南渡。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朝廷派陈政(固始东乡人),后又派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中原兵将数千人(随军还有陈政母及子陈元光),到闽粤交界处绥安县(今漳浦县),镇压“蛮獠啸乱”。

乱平,数千兵将计58姓(一说80余姓),遂在当地定居,繁衍生息。

《固始县志》亦有记载。

中原汉族再次与闽越族融为一体。

唐末朝廷式微,纷争不已,篡弑相继,战祸连绵,远离中原的闽地相对稳定。

河南光州固始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与陈政同为东乡人),随王绪率5000人马于光启元年(885年)入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地方文化闽学溯源
内容提要:论闽学兴起的原因形成和对儒学的哲学完成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闽学蕴涵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闽学,福建地方文化
作者: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专业2班张宏薇 160405063
在我看来,闽学是指以朱熹为首包括其主要门人和宋元明清时代福建主要理学家的思想。

它不是历史上一般闽中之学,而是宋元明清时代闽中之理学,它与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理学思潮相关联、共始终。

闽学是理学在福建发展的一个主要派别,它有自己相对独立发展的历史。

当朱熹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后,随着封建社会后期的逐步衰落,政治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消极和反动。

但闽学却与其有很大的不同。

唐末五代以来,各种战乱“福建幸未扰及,当时湖南、江西、浙江故家世族搬去的很多,所以能够形成一种文化”。

至宋代,福建文化已相当发达.据明初虞集所记,北宋末南宋初,“闽人刻书摹印成市成邑,极至四海”。

在宋元明清四朝中有三朝是非汉族入主中原,一些具有民族气节的汉族知识分子隐居福建,从事于朱子学的研究。

他们对朱一子学的主要范畴,如理气、道器、一多、理欲、格物穷理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深入探讨完善和充实了这些范畴的内容.他们中不少人不是为科举仕途而学,治学超出朱熹《四书集注》的范围,开辟了朱子学研究的新领域,因而闽学学者有了新的思想境界。

闽学是儒学的哲学完成。

闽学体系当然大于上述经典体系。

朱熹著述颇丰,据说有126种之多。

择其要:绍兴二十九年(1159)编《上蔡语录》。

隆兴元年(1163)编《延平答问》、《论语训蒙口义》,写出《论语要义》;隆兴二年(1164)有《困学恐闻编》。

乾道八年(1172)作《语孟精义》,后改《要义》,再改《集义》;编写《资治通鉴纲目》59卷,完成《八朝名臣言行录》,乾道九年(1173)编写成《伊川渊源录》,乾道年间编有《程氏遗书》,《程氏外书》,《太极图说解》、《通书解》、《两铭解义》。

淳熙六年(1179)拟定《白鹿洞书院学规》;淳熙九年(1182)至十六年(1189)写成《易学启蒙》、《周易本义》,修订《诗集传》;淳熙十六年(1189)序定《四书集注》。

庆元二年(1196)遭党禁,至庆元六年(1200)去世,其间写成《楚辞集注》、《仪礼经传通解》、《韩文考异》、《周易参同契考异》,修改整理《资治通鉴纲目》。

朱熹解经注意训诂章句和博采,辩明真伪,因此闽学也有很高的古文献学的成就。

后人编纂《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也可视之为闽学的文典。

学者综论,由于朱熹力图使经学、史学、子学及文学融入理学,并缕析理学的渊源及传授学脉,建立起闽学这一宏大的学术体系。

对宋明新儒学和20世纪的新儒家都有广泛的影响。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称子者只四人而已:孔子、墨子、孟子、朱子。

钱穆在《朱子学提纲》中,认为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和中国文化史上,除了孔子和朱子,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

闽学体系,现在有建构者,少有系统整理者。

所论朱学,多以条目见存。

择要: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晦翁学案列有条目:中和说,观心说,仁说,三说之外,语要条涉之理气、太极、四端、天理人欲、涵养、为学。

钱穆《朱子新学案》论之益详,分为陆部分,壹、贰部分,论道学,列有条目:朱子论理气、
无极太极、阴阳、鬼神、仁上、天上圣贤、善恶、天理人欲、道器、体用、性、命、数、心与理、情、心与性情、仁下、中恕、人心与道心、未发已发、涵养与省察、识心、放心、静、敬、克已、立志、知与行、诚、思、几、心地功夫、心杂掇、格物。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朱子条目有:理、太极、气、天地人物之生成、人物之性、道德及修养之方、政治哲学、论释。

蒙培元《理学的演变》朱子条目有:理气论、心性论、格物致知说、知行并进说。

陈来《宋明理学》朱子条目有:理气先后、理气动静、理一分殊、未发已发、心统心情、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主敬涵养、格物穷理、道心人心、知先行后。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程朱学派下朱熹条目有:理与气、理一分殊、一分为二、格物致知、即物穷理、天理与人欲。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12朱熹一节只介绍朱熹的天理论。

钱穆博综,重其学术之史,陈来精义,重其范畴之辨。

只有理气是诸家所共选,因理学故。

所谓闽学,是朱熹集其以前道学家之大成,研究闽学,当然不只是研究诸家所列朱子诸条目,当以北宋以来诸道学家之条目参之。

如何集其大成,冯友兰有极简要而至当的断论:“朱子之形上学,系以周濂溪之《太极图说》为骨干,而以康节所讲之数、横渠所说之气,及程氏弟兄所说形上形下及理气之分融合之。

”(1)各道学家所讨论的主要问题和概念范畴又多来自《四书》和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所以渊源既深学脉且长,为此观之,朱学不仅继绝学于孟子,且继绝学于孔子,而集大成于儒学。

因此全祖望评朱学说:“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

”(2)又因此之故,今之构建闽学体系者,又易落入大而无当。

其实“推天道以明人道”“推天理以明人事”应是闽学的主脉。

闽学的文化意义,首先存在于闽学的经学地位和它对儒学的哲学完成(或近世化地位)之间的矛盾中。

正确处理这种矛盾,应从中华经典包括闽学,由历史上区分出其经的维度和子的维度,然后进行合理的剥离,分别继承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一般说来,经都是由统治者搞起来的。

从文化典籍中选出一部分诏定为经籍。

从经籍本身讲,它是社会的。

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反映。

但是其中有一部分,由于“道不行师儒立其教”,按冯友兰说法,从子学时代开始(自孔子至淮南王),由儒家者集“六经”以教书相礼为生,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在子学时代,这些典籍原都是“子”,不是“经”,“经”原是儒家者自说,是他们的共同的“知识体系”。

范文澜称孔子及七十子后学为原始经学,即基于此。

汉代提倡孝治,教贵族子弟,加授“孝经”,尚存子学余绪。

这是子的维度。

经学经学时代始于汉(自董仲舒至康有为)。

其中一部分典籍,由皇朝立为“经”。

汉把“诗”、“书”、“礼”、“易”、“春秋”立为五经,但有不少阴阳五行附会诠释。

“诗”有齐、鲁、韩三家,齐家讲四始五际六情,在三家中附会五行尤最;“书”有欧阳、大小侯三家,“洪范篇”被附会为阳阴五行的根据;“礼”有大小戴二家,范文澜认为礼经在西汉不甚重视,因而附会阴阳相对较少;“易”有施、孟、梁邱、京房四家,弛去形上价值,专讲卜莁命运历数灾异;“春秋”在景帝时,由公羊高的玄孙公羊寿及其帝子胡母生将其写定成书,史传“公羊春秋”有颜、严二家,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汉书五行志如是说,司马迁也认为传公羊春秋中水平最高的是董子。

上述十四家,汉立为十四博士经,以十四博士经为皇家经。

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毅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立为九经,唐文宗刻石经,又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多至十二
经;至宋升《孟子》为经,合称十三经。

朱熹通过“四书集注”,被宋元明清四代皇家定成新的经,奠定了闽学的经的地位。

经当然有历史价值,如对个体对类的发展在历史上所做出的牺牲作了某种规范。

而经的维度是把子的维度(文化上的实质的系统)加以封建上的形式的系统化。

如汉儒的“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宋儒的天理千万年“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五常原为子的维度的仁、义、礼、智、信。

但又有唐孔颖达等疏之另谓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人伦有礼”)这礼能吃人。

配合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朝廷有法”)这法可以吃人。

构成封建名教纲常,这就是子的维度被加之以经的维度。

闽学中强调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按朱熹所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但这如果只是“大人之学”,就很难成为社会普遍法则,子的维度就实际上加之以经的维度,为封建等级制度完证。

现在经的时代已经结束,经学已退出历史。

但对经学历史的研究则是需要的,这也是文化的继承性使然,前人有“返经于史”、“六经皆史”、“夷经为史”之说,也还有史的价值,经的形式化的工作,也还有学术的价值。

先进文化建设,也需要有对经学历史的研究。

而这种研究的任务,就有对经的维度和子的维度的相对剥离。

剥去其封建名教纲常内容,实际上也是由历史演进来解决。

其子的维度、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则由历史留下,为我们所继承。

帝王家的经中形式化封建礼教系统的东西,不能继承,五四时期就已经非常明确的。

现在不能再有什么可反思的。

说鲁迅不够宽容是不正确的。

至于子的维度,如儒者之论学、论原、论艺、论文、论思、论史,有许多东西,都是可以继承的。

作为“经”的朱熹,已退出历史。

作为“子”的朱熹,他留下了最有价值的儒者的知识体系,应有其丰富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下第254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2)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卷四十八《晦翁学案序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