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文《所见》为例的教学重难点解决妙招设计单
课文《所见》教案设计

课文《所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所见》。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能够复述课文的大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阅读的热爱,养成积极阅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所见》。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复述课文的大意。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
(2)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口语表达。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所见》的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生词和短语卡片。
4. 小组讨论表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朗读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所见》。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朗读节奏。
3. 生词和短语学习:(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其含义。
(2)教师通过例句或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生词和短语。
4. 课文理解:(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
(2)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5. 口语表达:(1)学生分组,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口语表达。
(2)教师巡回指导,给予评价和建议。
6.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7.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拓展阅读,推荐相关文学作品。
五、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所见》中的生词和短语。
2.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或对话。
3. 选择一本与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写下读后感。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精选12篇)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精选12篇)古诗《所见》优秀篇1教学课题:《所见》教学目的:1、学会6个生字,通过查和联系诗句理解字意。
2、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主人,学习的主体。
3、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教学难点: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运用词语。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启发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
教学用具:电脑、实物投影教学过程: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仿佛看到了天真活泼的牧童骑着黄牛在绿树成荫的林间小路上漫步,仿佛听到他那愉快、激越的歌声。
那么,谁愿意有感情地给大家读读这首诗,我们愿意跟你一同步入那美妙的境界。
生:指名朗读全诗。
师:读得太美了,真的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境界。
那么谁来说说上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上,唱着山歌。
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他看见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着向树上望去。
师:说和真准确。
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重点来学习诗中的生字。
师:(电脑出示诗)谁来读第一句诗,并且找出诗中的生字。
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生字有所、振。
师:非常准确,继续找生字。
生:“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这句诗中的生字有欲、蝉、忽、闭。
(学生每找到一个生字,教师操作电脑给生字加红点)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生字“所”,谁愿意领同学们读一读这个字?生:请同学们跟我读suo,它是平舌音,请大家注意。
(全班跟读suo)师:指名读。
师:你是怎样学习这个字的?生:我是这样学习“所”这个字的。
“所”户部,左右结构,共8画。
师:很好,谁愿意用“所”组词?生①:所以生②:所有生③:储蓄所生④:所长生⑤:所向无敌......(屏幕出现“所”字)师:同学们观察,写“所”这个字要注意什么?生①:写这个字头齐脚不齐。
生②:写这个字要注意第三笔横折落笔在横中线上。
课文《所见》教案设计

课文《所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所见》。
(2)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课文的意境。
(3)能够把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对课文意境的感悟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所见》文本。
2. 生僻字词的解释。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所见》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认读。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学习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讲解和点评。
(2)重点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重点句式。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练习,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进行课文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所见》。
2. 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预习下节课文,准备进行课堂讨论和展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课文理解和翻译能力进行评估。
3. 课堂练习评估:通过朗读练习和翻译练习,评估学生的课文朗读和翻译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语文下册《所见》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实物展示、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法的巧妙运用
本教学案例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课文描绘的夏日田野之中。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课文中的美好景象,提高他们的学
案例中,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会详细解读《所见》这篇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首先,我会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然后,逐句分析课文,讲解生字词、词组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同时,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绘夏日田野景象的细腻笔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小主人公在田野里看到了哪些美好事物?”“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喜悦和惊讶的?”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策略
《所见》小学语文教案

《所见》小学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所见》。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所见》的文本。
3. 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引导学生思考,自然景色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感受和想象。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解析诗歌:(1)教师讲解诗歌的内容,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
(2)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4. 体会意境:(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象,互相交流。
5. 朗读和背诵:(1)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和语调的正确。
(2)学生自主背诵诗歌,提高记忆和表达能力。
(2)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或写作作品,拓展对诗歌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评估:1. 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收集学生的绘画或写作作品,评估他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拓展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情况,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朗读、讨论和创作。
2. 反思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6篇)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6篇)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1主要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最终达到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诗句意思。
3、想象诗歌描绘的生动景象,体会牧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所见》。
学生跟着我一起书空:所见——袁枚(板书)初读: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所见》,同位互相解决生字问题。
2、老师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拼读;领读,带词读。
3、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品读古诗:1、想象每一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师:我带着大家读一读,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能想象出哪些画面呢?师生共同读诗歌。
师:多读几遍吧,这样你会想到更多的画面。
学生又读几遍才停下来。
师:谁来告诉大家:是谁骑黄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是牧童。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光着脚丫,穿着马褂、戴着斗笠的小男孩骑在牛背上。
师:很好!谁能说说这头牛长得怎么样?生:这是一头很肥的黄牛,肚子吃得鼓鼓的,走起路来尾巴左摇右摆。
师:真棒,你们很会想象!小男孩坐在结实的牛背上开心吗?你从哪句诗歌看出来的?生:从“歌声振林樾”可以看出来。
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意思?生:牧童很高兴,唱起歌儿,歌声传遍了整个树林。
他的'嗓子很好听,又响亮,树上的蝉也跟着唱起来了。
师:你说的真好!这蝉真可爱!小男孩喜欢它吗?你从哪句看出来的?生:我从“意欲捕鸣蝉”这句看出来的。
师:你真会读书!那“忽然闭口立”又是啥意思呢?生:小男孩立刻闭嘴不唱了,悄悄的站到树下望着上的蝉。
师:说的真好!这个孩子给了你什么印象?生:可爱、机灵、活泼。
拓展:师:大家说的真不错,请讨论一下:接下来,小男孩会怎样做?生1:我认为他没爬上树,因为这样摇动树枝后,蝉就会害怕,然后飞走了。
生2:是的,这样就不能听到蝉唱歌了。
生3:我认为作者袁枚应该跟小男孩帮忙,回去拿网子来网它就行了啊!生4:不行,老师讲了:我们要爱护小动物,它是有生命的,它的家在树上,我们带回家它会死去的,它是属于大自然的。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0篇)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0篇)《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教学目标:1、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
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象刚洗刷过似的。
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2、看图了解诗意: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B、师总结:夏季的一天,诗人在房间里闷热难当,昏昏欲睡:于是他走出房间,来到树林里。
看见整个树林枝叶繁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荫,行走在这样的林间小道上,阵阵凉风迎面吹拂而来,好惬意。
作者很高兴的将自己看见的情境,用诗句记录了下来。
诗名就叫《所见》,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袁枚)3、介绍作者: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
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
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释题:见是什么意思?(看见)为什么是看见的意思?見(见字原来是这样写的),儿指人,目指望人的眼睛,一个人睁大眼睛在干什么?(看)所见就是?——所看见的东西。
是谁看见呢?前面要加上诗人的名字,就是对题目完整的解释了。
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
师配乐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1、指名读生字。
出示:骑振蝉2、记忆字形,骑字:左边是马意为牲口的代表,右边是音。
是左形右声的字。
蝉:形声。
从虫,单声。
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
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开火车读生字,组词。
开来同学们预习的很认真。
让我们听听古诗读得如何呢?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4、学生自读诗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所见》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认读“所、牧”等6 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夏日乡村牧童放牛的情景,体会诗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夏天的时候都喜欢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它描绘的也是夏天的情景。
这首诗的名字叫做《所见》。
(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4、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评价读音是否正确。
5、全班齐读古诗。
(三)识字教学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
2、讲解生字的读音、结构和笔顺。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理解诗意1、学习第一、二句诗(1)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引导学生理解“牧童”“黄牛”“林樾”的意思。
(3)想象画面,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他在做什么?(4)指导朗读,读出牧童的悠闲自在和快乐。
2、学习第三、四句诗(1)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理解“意欲”“捕”“鸣蝉”的意思。
(3)思考:牧童为什么忽然闭口立?(4)同桌交流,体会牧童的心理变化。
(5)指导朗读,读出牧童的天真活泼和机智。
(五)诵读古诗,体会情感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村生活的古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课文《所见》为例的教学重难点解决妙招设计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重难点突破: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老师很想和大家一起来读读,大家愿意吗?你们喜欢哪一首?我们一起读。
1.大家读得真好!很有感情,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古诗。
2.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首古诗,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
二、读通诗句。
1.过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
2.通过课前预习,你对袁枚有哪些了解?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
3.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
4.非常好!大家都读得很投入,谁想来读一读。
5.太好了!同学们都能把诗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老师也想读读,想听吗?
6.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读读吧!(师前四字,生后三字,倒过来,师后三字,生前四字)
三、理解第三、四句诗。
过渡: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在干什么呢(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请大家再认真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从这两句诗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闭口立意欲)
3.哦!意欲就是想要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忽然闭口立的情景。
4.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全班齐读)
四、理解第一、二句诗。
1.师:在村野中生活的牧童,这样的孩子有一种怎样的生活?
2.是啊!晚风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不停地逗弄着手中的笛子,伴随着晚风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
7.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天真,可爱,调皮)
8.多可爱的牧童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诗。
(真棒!同学们读出
了牧童的可爱,调皮,天真。
)
9.现在,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看谁更能读出诗的韵味。
10.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牧童的生活,你会用哪个?
师: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快乐啊,读————
重难点检测
五、小练笔。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诗,你们能不能选择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2.生动笔。
3.交流。
六、指导背诵。
同学们展现的这一幅幅画多美啊!这是一个世外桃源的生活,这是个多么天真快乐的孩童,难怪诗人会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所见》诗。
让它好好地背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