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为以而其之字用法及例句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其”“以”“之”“为”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四个重点虚词,用法整理如下:一、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相当于“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例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例2.秦贪,负其强。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相当于“他”“她”“它”。

例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3)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我的”。

例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例6.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勾践灭吴》)(4)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这个”。

例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5)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那个”。

例8.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6)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其中的”,后多为数词。

例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2、副词。

(1)表测度,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

例10.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表反诘,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11.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3)表婉商、祈使,相当于“还是”“可要”。

例1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例13.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3、连词。

(1)表选择,用在句首,相当于“是……还是……”。

例14.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假设,用在句首,相当于“如果”。

例15.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4、助词,补充音节。

例16.既其出。

(《游褒禅山记》例17.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二.以1、介词(1)表动作行为的处置,相当于“把”。

例1.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相当于“按照”“凭借”“凭什么身份”。

例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之”的用法,总结起来不外乎作代词、助词、动词。

一、“之”作代词用,用在动词的后面。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1、夏蚊成雷……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童趣》)2、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童趣》)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4、择其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助词用“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分析以上例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物”、“趣”、“洲”、“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童趣》)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十则》)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这种情况下,“之”一般用在时间副词的后面。

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三、“之”作动词用,“往、前往”的意思。

请看下面的例子: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分析以上例子,我们发现“之”的后面都跟了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

文言文之字的用法及例句解释

文言文之字的用法及例句解释

文言文之字的用法及例句解释一、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及例句解释在古代汉语中,字的使用非常丰富多样。

其中,字“之”具有重要地位,并广泛应用于各种句式结构和表达方式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并给出一些例句来解释其含义。

1. 作为名词性结构修饰成分“之”的一种常见用法是作为名词性结构修饰成分出现。

例如,在《论语·颜渊》中有这样一句话:“渊拂衣而喟然叹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里,“贤哉回之”的意思是指“贤德之人如同孔子”,即把“孔子”视作“贤德之人”的意思。

2. 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

例如,《庄子·外物》中有这样一句话:“俗与我异者甚矣;而恶与我同者甚矣。

”其中,“恶与我同者甚矣”的意思是指“与我相同的人却很少”。

3. 作为动词的助词在文言文中,“之”也可以作为动词的助词,用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或状态。

例如,《汉书·食货志》中有这样一句话:“衣褐而后狐医之。

”这里,“狐医之”的意思是指“服用了狐尾制成的药物”。

4. 引导从句“之”还可用于引导从句,与前面的主句构成并列关系。

例如,在《庄子·人间世》中有这样一句话:“余固知其不可託至大,故託小焉。

”这里,“故託小焉”是一个从句,使用了“之”。

二、例句解释1.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中的名言。

“省吾身之想法”指对自己进行内心深入反省和审视。

2. “非师不可止息……后学者未得所学,这其进方今奏事者之位!”这是南朝宋时期玄览撰写的文章《河南府令李纲表》,其中的“进方今奏事者之位”意指“接替即将离职的官员”。

3. “受其兄弟志,言以笑莫之能传,时而诵思惟之。

”这是唐代韩愈在《早闻道府试制举》中所述的故事。

“思惟之”的含义是“思考并加以体验”。

4. “飞花攒不外三生石,采用之年当取立冬前后。

之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之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之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之”字在古文言文中指代“于”,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时间或方式。

例如:“明日之晨,出发去往”中的“之”字表示“于”,表示“在明日的晨间”。

之,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读作zhī。

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属指事字,一说会意字。

古字形从止,止下面一横表示出发的地方,本义是往、到……地方去。

“之”常假借作代词用,指人或物;又作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这”;又由代词虚化为助词,置于主谓结构之间以取消其独立性;又用在偏正结构中,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之”字虚化后,有时仅为调节音节用。

一、助词结构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定语+之+中心语)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

不必译出。

(主语+之+谓语)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

不必译出。

宾语前置标志。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宾语+之+谓语)定语后置标志。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二、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

三、动词到”“往”“去”。

四、连词表示并列或联合关系,相当于“与”“和”。

惟有司之牧夫。

——《尚书·立政》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如果”。

邦之臧,惟汝众。

——《尚书·盘庚上》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尚且”“况且”。

夫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战国策·齐策一》连接两个动词或连接动词与它的状语,表示方式、目的或顺承关系。

相当于“而”。

玄之又玄。

——《老子》。

文言文里之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里之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里之字的用法及例句一、文言文里之字的用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其中包括了使用丰富多样的字词和词语。

在这些字词和词语中,"之"字作为一个常见的表示关系的助词,在文言文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 表示所有格或领属关系"之"字可以表示所有格或者领属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与现代汉语中的"的"相似。

例如《孟子·告子下》:“道备尔,则无朽盛与贱;道塞尔,则不辱天下之志。

”这里的“天下之志”就表示“天下的志向”。

2.引导定语从句"之"字还可以用来引导定语从句,并且具有限制性,相对地缩小了修饰范围。

例如《左传·昭公十七年》:“使参乘莅事,敬而勿失也。

”这里“参乘莅事”的前面加上了“敬而勿失”,精确地修饰出使人需具备什么样的态度。

3. 表示时间顺序或结果关系在某些情况下,“之”可以表达时间顺序或结果关系,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后来”、“因此”等连词。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尝使人斩刺其母,而后乃知之。

”这里的“而后乃知之”表示在斩杀了刺客的母亲之后,才得知刺客的真实身份。

二、文言文之字的例句1.以“之”表示所有格或领属关系例句一:“吾有一友,善言而好辩者也。

”(出自《论语·述而》)例句二:“出门,左君第二以圃为郡。

”(出自《左传·成公元年》)2.以“之”引导定语从句例句三:“曼卿再举足而享美食,予阙如体物焉。

”(出自《管子·任贤》)例句四:“既已聚富蔈,则乐贫野麴大腹壮嗜畋猋者。

”(出自《荀子·遗老》)3.以"之"表达时间顺序或结果关系例句五:“丘仆以上有父兄邑人,则求与僕馆治米事者辄闻之至丘。

”(出自《礼记·檀弓下》)例句六:“吴使人以与约,畏之焚其约书。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在这些例句中,“之”字的应用清晰明确地展示了其在文言文中的灵活和多样性。

文言文中的之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的之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的之字的用法及例句一、之字的用法及其在文言文中的意义在文言文中,之字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特殊助词。

它可以作为介词或副词使用,用来表示方向、关系或程度等概念。

之字的灵活运用不仅能够增强句子信息的表达力,更能够体现出古代汉语言表达方式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以详细解读之字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并配以例句加以说明。

二、表示方向和关系1. 之表示方向在古代汉语中,之字经常被用来表示方向,并且可以与动词或名词搭配使用。

例如:“东南有德水”(《木兰辞》),其中“之”表示“往”的意思;还有“上下而求索”(《礼记·大同篇》),这里“之”表示“朝着某个方向”的意思。

2. 之表示关系在一些动宾结构中,之字可以用来补充说明动作发生的对象或范围。

如:“亦各使军士持索招张之。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其中“张之”表示动作发生的对象;再比如:“昔者庄公屠宫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这里的“之”表示动作所涉及到的范围。

三、表示程度和修饰语义1. 之用作副词在文言文中,之字还可用作一个副词,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表示程度或方向。

例如:“未有天方之美也”(《梁乔观画象新志》),其中“之美”是指非常美丽的意思;再比如:“风云际会者,盖将当其时也”(《孟子·告子上》),这里的“云际会者”表示一种强调和程度的意思。

2. 之引申为代词有时候,之字会引申为代词使用,并且可以与名词连用。

例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孟子·尽心上》),这里的“畎亩”和“版筑”都是名词,在句中充当与“发生”和“举起”的事物。

四、例句解析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系辞上》)这个例句中,“行健”一短语被之字连接起来表达前后程度的关系,表示“变化不断地、一直向前行进的状态”。

2. “维天之命!”(《左传·僖公元年》)这个例句中,“之”字引申为代词,指代上文中所提到的“天”的意思,用以强调命运或合理性。

之字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

之字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

之字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一、代词1.人称代词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

例句:“具答之。

”(《桃花源记》,陶渊明):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

之:代指桃花源中的人。

“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亲戚背叛反对他。

之:代指前文提到的君主或领导者。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左丘明):所以战胜了他们。

之:代指敌军。

2.指示代词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

例句:“渔为甚异之。

”(《桃花源记》,陶渊明):渔人感到非常惊异这件事。

之:代指桃花源这一奇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桃花源记》,陶渊明):听说了这件事。

之:代指桃花源的事。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列子):还不能挖掉魁父这样的小山。

之:代指“魁父之丘”这样的小山。

二、动词用法:相当于“到”、“往”、“去”。

例句:“辍耕之垄上。

”(《史记·陈涉世家》):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之:到。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史记·陈涉世家》):又暗中让吴广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之:到。

“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我想去南海,怎么样?之:到。

三、助词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左丘明):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之:的。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句:“宋何罪之有?”(《公输》):宋国有什么罪呢?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周敦颐):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之:用在主语“莲”和谓语“出淤泥而不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音节助词用在句中或句末,调节音节,无实义。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及例句一、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在古代文言文中,字有着丰富多样的用法。

其中一个常见的用法是“之”。

它是一个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补充说明、限定和强调等功能。

下面将分别介绍“之”的几种常见用法及相应例句。

1. 表示性质、状态或属性“之”可以用来表示名词前面所修饰的性质、状态或属性。

例如:(1)天子之志:指天子的志向。

(2)吾心之所愿:指我内心的愿望。

(3)学问之难易可见:表明学习知识的难度或容易程度。

2. 表示方位关系或动作目标“之”还可以表示方位关系或动作目标。

例如:(1)归去自其内,唯义与人焉:表明回到自己内心去寻找真理,在道义和人才方面得到满足。

(2)教化四方,亦为至妙事也:表明教育影响万方,并希望达到最妙的境地。

3. 作为宾语前置语“之”还可以作为宾语前置语,使得宾语更加具体明确。

例如:(1)朝闻道,夕可死矣:表明听说了道理,晚上就可以心满意足地去死。

(2)欢喜者不见于其金屋也:说明开心快乐的人并不一定住在金碧辉煌的大宅之中。

4. 标志名词性短语“之”还常常标志名词性短语,以达到修辞或表达的需要。

例如:(1)汉家天子:表示汉朝的皇帝。

(2)儿女宾客:指儿女和客人。

二、文言文中之字的例句为了更好地理解“之”的用法,下面列举一些典型的例句,并给出简要解析:1. 盖闻贤者之言多奇而已。

(《鲁仲连传》)这句话通过“贤者之言”这个名词性短语,突出强调了贤者们所说话语的奇特与不凡。

利用“之”这个副词加以修辞增强语气效果。

2. 君子作赋以记功业也,请象自太公朝稽首次郴陵山水而不能成东晋文章之盛运。

(《新序·刘子阳伏藏篆隶传》)这句话通过“东晋文章之盛运”这个名词性短语,表达了君子作赋不能够达到东晋盛期文章如山水画般的美妙情境的意思。

3. 羡余以死去已病人之乐。

(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这句话用“病人之乐”这个名词性短语,非常精确地表达了羡慕自己的死而无从享受快乐的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为以而其之字用
法及例句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1、成为,变成
例句:此何遽不为福乎
2、做
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作为,当作
例句: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4、是
例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5、以为,认为
例句:孰为汝多知乎!
6、被
例句: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例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8、治理
例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9、为了
例句: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10、给、替
例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1、对,向
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
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句: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例句: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连词
4、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例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例句:以伤先帝之明。

动词
6、认为
例句: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句:溪深而鱼肥。

2、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其:
代词
1、用作人称代词
例句:秦王恐其破壁。

2、指示代词
例句:今存其本不忍废。

副词
3、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例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4、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例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句: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之: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例句: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4、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句:箬篷覆之。

5、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
例句:渔为甚异之。

6、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句:杜少府之任蜀州。

神威无敌大LZZ原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