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第四章 病毒的侵染与复制

合集下载

第四篇病毒学(Virology)

第四篇病毒学(Virology)
非容纳细胞:不能为病毒复制提供必要条件 的细胞。
41-30
••
病毒的异常增殖
缺陷病毒:基因不完整或改变,不能复制出感染性 病毒体的病毒。 辅助病毒:可辅助缺陷病毒增殖的病毒。 辅助病毒能弥补缺陷病毒的不足,使缺陷病毒可复 制出完整的子代病毒。 • 缺陷干扰颗粒(defective interfering particles,DIP):可干扰其他病毒增殖的缺陷病毒。
41-39
朊粒(prion)
感染性蛋白质分子
※含2个 螺旋与4个 折叠,耐受126℃、60min ※能够缓慢繁殖,引起慢发感染
※感染人与动物,不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
※可外源性、内源性、垂直传播感染,引起中枢神 经的空泡样病理改变
41-40
•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顿挫感染 2.干扰现象 3.病毒灭活
• 生物学功能:维持病毒形态、保护核酸,参与病毒感染过 程,具有抗原性、引起免疫病理反应,包膜蛋白可引起细胞 毒性反应。
41-17
••••
病毒的脂类和糖类
病毒的脂质和糖类来自宿主细胞。 病毒的脂质存在于包膜,常以脂蛋白的形式存 在。 脂溶剂可除去包膜,使病毒失去吸附和侵入宿主 细胞的能力而丧失感染性。 因此,包膜病毒对脂溶剂敏感, 可与裸病毒鉴别。
41-23
生物合成 病毒核酸指导自身复制(自我复制)
(点击动画)
早期蛋白质
蛋白质合成 病毒mRNA指导
后期蛋白质
功能蛋白质 结构蛋白质
核酸合成
41-24
病毒核酸指导
双链
DNA 单链
半保留复制 全保留复制
指导蛋白质合成
正链
负链RNA 合成子代RNA
RN
A
指导蛋白质合成

病毒的复制周期与致病性

病毒的复制周期与致病性

病毒的复制周期与致病性
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吸附、穿透、解壳、复制和释放等阶段。

首先,病毒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来实现吸附,这一过程决定了病毒是否能够成功感染宿主细胞。

接下来,病毒通过各种方式穿透宿主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

在细胞内,病毒解壳释放出基因组,基因组可以是DNA或RNA。

然后,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制进行复制,合成病毒蛋白和基因组。

最后,病毒蛋白和基因组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并通过细胞溶解或膜融合等方式释放到外界,继续感染其他宿主细胞。

病毒的致病性取决于其感染和复制过程中的多个环节。

首先,病毒需要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并进入细胞内部,这可能破坏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其次,病毒的基因组在细胞内复制过程中可能产生突变或重组,导致新的毒株出现,这些毒株可能具有更强的致病性。

此外,病毒的复制过程也可能影响宿主的免疫系统,使宿主更容易受到感染或产生严重的病症。

因此,病毒的复制周期和致病性是密切相关的。

了解病毒的复制周期和致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病毒病毒学研究

病毒病毒学研究

病毒病毒学研究第一章:病毒学基础知识病毒是一种非细胞有机物质,通常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具有遗传信息、能自我复制和侵入宿主细胞能力的微生物体。

病毒学是研究病毒的传播、致病性和预防治疗的学科。

病毒一般由外壳和核酸组成。

外壳由蛋白质和有时还包括脂质和碳水化合物构成,而核酸则是病毒的遗传物质。

病毒的核酸可以是DNA或RNA,单链的或双链的,可以是线性的或环形的,还可以是分节的或非分节的。

病毒只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因为病毒缺乏自我复制的酶。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将其转化为病毒工厂,制造出新的病毒,并在病毒复制周期结束时破坏宿主细胞,释放新生病毒细胞。

第二章:病毒分类与研究方法病毒有很多分类方法,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是演化分类和固有属性分类。

演化分类依据病毒基因组序列的相似程度将病毒分为家族、属和种。

固有属性分类以病毒的外壳和基因组结构为基础将病毒分类。

病毒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电镜、细胞培养、酶联免疫吸附测定、PCR和DNA测序等。

电镜可以检测病毒的形态和构成,细胞培养可以检测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过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可以检测病毒抗体的存在和滴度,PCR可以检测病毒DNA或RNA的存在和浓度,DNA测序可以确定病毒基因组序列。

第三章:病毒的传播途径与感染机制病毒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水传播等。

病毒通过传播途径进入宿主体内,然后利用宿主体内的受体结合和进入宿主细胞。

有些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立即复制和释放,而有些则进入休眠状态,待时机成熟后再次释放病毒。

病毒感染的机制多样,但可以总结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结合和进入宿主细胞,需要利用病毒固有的结构来识别宿主细胞的受体。

第二步是解离病毒的外壳和核酸,并将核酸导入宿主细胞质或核内。

第三步是利用宿主细胞机制进行复制和释放病毒。

第四章:病毒的致病机制与预防治疗病毒的致病机制多种多样,包括细胞毒性、遗传突变和免疫反应等。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并利用宿主细胞进行繁殖和复制,导致宿主细胞损伤和死亡。

病毒学中的病毒生命周期与致病机制

病毒学中的病毒生命周期与致病机制

病毒学中的病毒生命周期与致病机制病毒是一类极小的微生物,其大小通常不超过细菌的1/1000,具有严密的保护外壳和独特的遗传物质。

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寄生,采用宿主细胞的代谢反应来进行复制,能够引起广泛的疾病,如肝炎、流感、艾滋病等。

了解病毒的生命周期和致病机制对于研究病毒学有重要的意义。

病毒生命周期由入侵、复制、组装和释放四个阶段组成,具体过程如下:入侵:病毒通过钩形蛋白、纤毛蛋白、受体结合剂、膜融合等不同的机制,侵入到宿主细胞内,准确地进入到特定的细胞类型,如乙肝病毒要进入肝细胞。

复制:病毒DNA或RNA进入宿主细胞核中,利用宿主细胞的胞质或核空间内的转录、翻译和复制机制,在宿主细胞中进行自身复制和转录的过程。

不同的病毒选择不同的复制方式,如DNA病毒可以直接转录成mRNA,而RNA病毒需要首先转录成相反的DNA链。

组装: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完成复制后,就开始组装自己的外壳。

它们可以刺激宿主细胞从内部合成它们所需的蛋白质,在宿主细胞内形成病毒颗粒。

释放: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完成组装后,通过细胞膜的颗粒排放机制或者细胞溶解的机制,将自己释放到宿主细胞外,感染周围的健康细胞。

致病机制是病毒与宿主细胞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病毒产生的异常反应引起的疾病。

具体有以下几种机制:1. 直接细胞损伤的机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时,利用宿主细胞的营养物质,并释放毒素和代谢产物,破坏宿主细胞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导致细胞死亡或凋亡。

2. 免疫反应的机制:病毒感染后,宿主细胞会释放出各种细胞因子和化学物质,引起免疫反应。

但是某些病毒会引起过度免疫反应,使宿主细胞遭受过度损害,不可逆地损伤宿主细胞。

3. 致病的遗传学机制:病毒的基因组可以嵌入宿主细胞基因组中,使宿主细胞发生遗传突变,导致细胞内某些基因的表达失调,从而增加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性。

通过了解病毒的生命周期和致病机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对抗病毒的策略。

其中最重要的是疫苗,因为疫苗可以通过模拟病毒感染来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病毒学》教学大纲

《病毒学》教学大纲

《病毒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病毒学总学时:28学时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有《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后续课有《基因工程》。

一、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近几十年来,病毒学研究进展迅猛,其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日臻成热,现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病毒学获得了巨大发展,并推动了现代生物学发展,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医学、兽医学、农学、环境保护及工业领域。

然而在此领域,仍旧存在着大片空白等待研究。

本门课程以基础病毒学为主,其内容包括病毒学的发展、分类及相互作用关系,病毒的分类及命名,病毒的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各类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各类病毒的控制和利用,病毒学的基础方法及新技术,亚病毒等。

通过对病毒学的教学,旨在带领本科学生进入病毒学研究领域的大门,了解病毒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掌握一些病毒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对病毒引起的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明确的认识,为病毒学的基础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教学目标及意义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充分了解病毒,为今后从事病毒学或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工作或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本课程安排在学生完成《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有关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之后的第六学期。

内容上注意与以上课程的衔接,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了解病毒学课程的内容,病毒学研究的方法和研究进展,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晰,认真及时做好课堂记录,对于当时不能理解的理论知识则需要仔细思考,查阅资料、讨论,以便系统完整的掌握病毒学知识。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病毒基本成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征及功能,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难点是病毒的遗传变异机理、过程及病毒基因图的构建和应用等。

5、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提问、教学辅助材料等,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在教学过程应注意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病毒学(一到六章)

病毒学(一到六章)

病毒学(一到六章)第一章病毒的结构(1学时)病毒:是一类个体极小,结构容易,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这种病原能通过滤器,命名为病毒。

病毒的基本特性1. 以颗粒形式存在,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普通都能通过细菌滤器,因此病毒原叫“过滤性病毒”,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干看见。

2. 没有细胞构造,其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故又称“分子生物”。

3. 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4. 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是郑重的细胞内寄生微生物,不能自立生长和繁殖。

5. 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持久保持其侵染活力。

6. 病毒无核糖体(rRNA)和转移RNA (tRNA)。

7. 病毒不能长大,不经分裂繁殖。

8. 病毒对普通抗生素和作用于微生物代谢途径的药物均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9.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埋伏性感染。

第一节病毒的结构特征一、形态1. 病毒的大小是指病毒体的大小。

测量单位是纳米(nanometer,nm),即毫微米(1/1000μm)。

各种病毒的大小相差很大,普通病毒介于50nm~250nm之间,其中绝大多数病毒都在100nm左右;最大的病毒如痘病毒(poxvirus)为300nm,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勉强可看到;最小的病毒如小RNA病毒和极小DNA病毒直径约在20nm~30nm 之间。

2. 病毒的形态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

绝大多数动物病毒呈球形或近似球形;植物病毒多呈杆第1 页/共18 页状或丝状(某些动物病毒也呈丝状);此外,还有呈砖形(痘病毒)、子弹形(狂犬病病毒);而噬菌体(bacteriophage)多呈蝌蚪形。

有些病毒的形态比较固定,如小RNA病毒呈球形;但某些病毒的形态则是多形性的,如粘病毒(orthomyxoviridae),有球形、丝状和杆状。

大学病毒学课件第一章导论

大学病毒学课件第一章导论
给新的宿主细胞。 ⑥对一般抗生素和作用于微生物代谢途径的药物均不敏感。 ⑦绝大多数病毒在不同程度上对干扰素敏感。 ⑧有些病毒的核酸能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从而诱发潜伏性感染。
a.能通过细菌滤器 b.仅能在感染的细胞内繁殖,在体外非生命
的物质中不能生长 c.“有感染性的、活的物质”,并将其命名为
virus
• 第一个动物病毒的病例——牛口蹄疫(1898) 德国细菌学家勒夫勒(Loeffler)和费罗施(Frosh)发现引
起牛口蹄疫的病原也可以通过细菌滤器,从而再次证明伊万诺夫 斯基和贝杰林克的重大发现。证明高度稀释的滤液可以再现疾病, 否定了毒素说。
毕晓普(美国) J. Michael Bishop
瓦尔姆斯(美国) Harold E. Varmus
发现了逆转录酶病毒致癌基因的细胞起源,否定以前的看法:癌基 因必然源自病毒。获1989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普鲁西纳(美国)(S.B.Prusiner)
1997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发现感染性蛋白子 (prion)
证明TMV-RNA分子具有侵染性
发现干扰素 测定了TMV外壳蛋白的氨基酸序列 阐明类病毒的本质 发现逆转录酶
测定了φX174的DNA全序列 人干扰素基因工程宣告成功 分离到与AIDS相关的人类逆转录病毒
提出朊病毒
斯坦利(1904-1971)美国著名化 学家,1935年提纯了烟草花叶病 毒,194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劳斯( 1879-1970)美国著名病毒学家, 证明病毒可引起动物的癌症,获1966年 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德尔布吕克(Delbruck M)(德国)、赫尔希(Hershey A)(美 国)、卢里亚(Luria S)(意大利)因提出病毒的“一步生长曲 线”,发现病毒的复制机理与噬菌体的基因重组现象,证明遗传 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获196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病毒学各章总结

病毒学各章总结

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关系
总结词
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关系是互利共生或寄生,病毒通过入侵和复制影响宿主细胞的生理功能。
详细描述
在寄生关系中,病毒利用宿主细胞提供的能量和原料复制自身,并释放出新的病毒粒子感染其他细胞 。在这个过程中,病毒会对宿主细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疾病的发生。了解病毒与宿主细胞的 关系是研究病毒致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理论基础。
转录酶
转录酶是病毒在转录过程中所需的酶,能够催化病毒核酸的转录。
辅助因子
辅助因子是病毒复制过程中所需的辅助因子,如三磷酸腺苷、无机 离子等,对病毒的复制和转录过程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03 病毒的复制周期
吸附与脱壳
吸附
病毒通过识别并附着在宿主细胞 表面的特异性受体上,实现与宿 主细胞的初步结合。
脱壳
在工业领域,病毒学研究可用于生物 技术和生物工程领域,如基因克隆、 蛋白质表达和病毒作为载体等。
在农业领域,病毒学研究有助于防治 植物病毒病,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病毒 转基因作物。
未来病毒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与挑战
未来病毒学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 科合作,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 研究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
病毒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研究病毒的特性、复制机制和与宿主相互作用 等方面的内容。
病毒学的发展推动了生命科学领域其他学科的发展,如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免疫 学等。
病毒学研究对于理解生命起源、生物进化以及疾病发生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病毒学在医学、农业和工业领域的应用
在医学领域,病毒学研究对于预防、 诊断和治疗病毒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疫苗研发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制 等。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总结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包膜上有两种突起: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但病毒 的感染性只能被抗血凝素的抗血清中和。
能够识别并吸附细胞表面受体的病毒表面结构蛋白。
流感病毒外面两种蛋白质突起,一是血凝 素,一是神经氨酸酶。病毒血凝素对细胞上含 唾液酸的糖蛋白或脂蛋白有特异的亲和能力。 神经氨酸酶与细胞表面黏液蛋白中的神经氨酸 也有特异的结合能力,它的作用是从黏液蛋白 释放乙酰神经氨酸,因而使得由细胞表面芽生 的子代病毒,得以脱离细胞。
(2)与细胞膜融合:副黏病毒(有囊膜病毒) (3)内吞作用:又称病毒胞饮,呼肠孤病毒、乳 多空病毒。(有囊膜及无囊膜病毒)
3、植物病毒
(1)介体感染:主要通过昆虫。
(2)非介体感染:即带毒植物的嫁接,带毒花 粉的花粉粒萌发,芽管侵入胚胎等均可使病毒 进入细胞。
三、脱壳
病毒侵入细胞后,病毒的包膜和衣壳被除去 而病毒核酸释放出来的过程。大部分依靠细胞 内的蛋白酶进行脱壳,也有病毒表达脱壳酶。
④装配: 主要步骤有: DNA分子的缩合——通过衣壳包裹DNA而形成头部——尾丝及尾部 的其它部件独立装配完成——头部与尾部相结合——最后装上尾 丝,至此,一个个成熟的形状、大小相同的噬菌体装配完成。
⑤释放:
方式:
裂解:包括T4噬菌体在内的大多 数噬菌体以裂解细胞的方式释放。 分泌:噬菌体穿出细胞,细胞并 不裂解。(丝状噬菌体)
数稳定,一次感染结束。
裂解量:每一受感染细胞所释放的新的噬菌体的平均数。
裂解量 =
稳定期噬菌斑数 潜伏期噬菌斑数
不同的噬菌体或同种噬菌体感染敏感菌后所释放的
噬菌体数不同,与噬菌体种类、宿主细胞菌龄以及环
境因数有关。 T4约为100,Φ X174约为1000,f2高达10000、T2仅 为200。
MOI :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感染复数。 传统的MOI概念起源于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研 究。其含义是感染时噬菌体与细菌的数量比值, 也就是平均每个细菌感染噬菌体的数量。噬菌体 的数量单位为pfu。一般认为MOI是一个比值, 没有单位,其实其隐含的单位是pfu number/cell。 后来MOI被普遍用于病毒感染细胞的研究中,含 义是感染时病毒与细胞数量的比值。
离子环境:病毒的吸附蛋白与细胞受体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pH:影响病毒与细胞吸附反应的第一步---静电引力结合。
二、侵入(penetration)
1、噬菌体的侵入
T偶数噬菌体采取注射的方式
其他噬菌体的入侵方式可能不同。
2、动物病毒的入侵
(1)位移:一些裸露的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 在吸附到细胞膜上后壳体发生改变,以便只有核 酸进入细胞。
10 Latent phase 1 Eclipse phase 10 20 30 40 Time(min) Rise phase Plateau phase
Fig. One-step growth curve of T2
潜伏期:从噬菌体吸附细菌到细菌细胞释放新的噬菌体之
前的这段时期。曲线平行于横轴,噬菌体数无变化。
烈性噬菌体的繁殖过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 吸附、侵入、复制、装配和释放。
①吸附:噬菌体和宿主细胞上的特异性吸附
部位进行特异性结合,噬菌体以尾丝牢固吸 附在受体上后,靠刺突“钉”在细胞表面上。 ②侵入:核酸注入细胞的过程。噬菌体尾部 所含酶类物质可使细胞壁产生一些小孔,然 后尾鞘收缩,尾髓刺入细胞壁,并将核酸注 入细胞内,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胞外。 ③复制 :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噬菌体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后,会控制宿主细 胞的合成系统,然后以噬菌体核酸中的指令 合成噬菌体所需的核酸和蛋白质。
般将噬菌体的繁殖称做复制。 根据噬菌体与宿主的关系: 烈性噬菌体:指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够使宿主细胞裂解的 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或溶源性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将
其核酸整合(附着)到宿主的核DNA上,并且可以随宿主 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寄主 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1、烈性噬菌体的繁殖
第二节 病毒的复制周期
一、吸附(adsorption)
病毒与细胞表面特异的受体结合称为吸附。
病毒与细胞的最初结合是可逆的。
病毒与受体结构互补后,形成不可逆结合, 这时即使洗下病毒颗粒,该颗粒也不具有侵袭性。
决定病毒不可逆结合的因素
1、病毒吸附蛋白 T-偶数噬菌体的吸附蛋白是噬菌体尾丝蛋白。流感
(2)实验过程:
敏感菌10ml
Phage 1ml
混匀,5min,使之吸附
离心或用抗phage血清处理, 去除过量phage
高倍稀释,吸附phage的菌悬液(避免多次吸附) 37℃培养,定时取样
噬菌斑:
概念:将少量噬菌体与大量敏感菌混合培养在营养琼脂
中,在平板表面布满宿主细胞的菌苔上,可以用肉眼 看到一个个透明的不长菌的小圆斑,称为噬菌斑。 (每个噬菌斑一般是由一个噬菌体粒子形成的。) 应用: 噬菌斑可用于检出、分离、纯化噬菌体和进行
3、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细菌
温和噬菌体(temperature phage):噬菌体感染
细胞后,将其核酸整合(附着)到宿主的核DNA
上,并且可以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 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原噬菌体(或前噬菌体,prophage): 即整合 在宿主核DNA上的噬菌体的核酸。
2、病毒的细胞受体
病毒的细胞受体决定了病毒的宿主范围、组 织亲和性、并影响病毒的致病性。细胞的生理 状态发生改变,也会影响病毒的吸附。
例如脊髓灰质炎病毒只能附着在灵长类的动物细胞
上,而不能吸附在啮齿类动物细胞上。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RNA + 柯萨奇病毒的蛋白质衣壳 杂种病毒 侵染小鼠细胞
噬菌体细胞受体有严格的种系特异性, 因而各种噬菌体具有严格的宿主范围,这一 特性可作为细菌的分类鉴定指标。
病毒大分子的合成包括核酸的复制和基因组 的转录。病毒基因组的转录具有严格的时序性, 分早期转录和晚期转录。
发生在病毒核酸复制以前的转录为早期转 录,转录的基因为早期基因,早期蛋白主要参 与病毒核酸的复制以及参与抑制宿主细胞大分 子的合成。
在核酸复制开始或复制后进行的转录称为 晚期转录,晚期蛋白主要是病毒的结构蛋白。
1、病毒核酸复制概论
(1)病毒核酸的复制模式: 半保留复制和全保留复制。 1)半保留复制:
在新复制的dsDNA中,一条是母体DNA链, 另一条是新合成的子代DNA链。是DNA复制普 遍遵循的模式,DNA病毒也大多采用此种方式。 但也有一些dsRNA病毒采用。
半保留复制
2)全保留复制 主要是dsRNA病毒,复制时双链基因组仍相 互缠绕,只在复制点局部解开几个碱基对,子代 双链全是新合成。包括呼肠孤病毒、质型多角体 病毒、轮状病毒等。在+ssRNA噬菌体基因组复 制时所形成的复制型RF复制子代+RNA链时也存 在这种模式。
可诱导裂解:用化学、物理方法诱导 具有“免疫性”:溶原菌对其本身产生的噬菌体或外来的同源的
噬菌体不敏感,对同源噬菌体具免疫性,对非同源噬菌体没有免疫
性。
可复愈:自然遗失前噬菌体,但不发生自发裂解和诱导裂解
溶源转变:由于溶原菌整合了温和噬菌体的核酸而使自己产生一
些新的生理特征。
三、动物病毒—动物细胞培养系统
全保留复制
(2)病毒核酸复制的主要类型:7类
1971年,Baltimore D根据病毒基因组的复制表达线路,提出了一种分类方法。 (+)DNA
Ⅵ类 (-)DNA (+)RNA (-)RNA Ⅱ类 (±) DNA Ⅰ类 mRNA Ⅴ类 Ⅲ类 (±)RNA
第一节 病毒复制研究的实验系统
一、噬菌体—细菌培养系统
1、细菌容易培养,数目易于控制。
2、形成噬菌斑容易观察。
3、实验重复快。
其相关研究为植物病毒和动物病毒的复制所 借鉴。
二、噬菌体(phage)的繁殖
噬菌体并没有个体的生长过程,而只有其基本成分的合成
和装配,即首先将各个部件合成出来,然后装配,所以一
可分以下阶段: 潜伏期 (latent phase) 裂解期 (burst phase) 稳定期 (plateau phase)
一步生长曲线
一步生长曲线
One-step growth curve Growth curve in host bacteria
100
一步生长曲线
Plaque number
样品中无游离的噬菌体。(潜伏期前的噬菌斑数是噬菌
体数,也就是感染噬菌体的细菌数). 病毒在感染细胞内消失到细胞内重新出现新的感染病毒 的时期为隐蔽期(eclipse period)。
裂解期:曲线直线上升,子代噬菌体不断释放到培养基中 ,
直到达到一个极限。
稳定期:感染细胞后复制的子代噬菌体全部释放,噬菌斑
20世纪50年代才建立动物细胞体外连续培养 技术。体外培养细胞只能近似地反应动物机体内 病毒的复制过程。
空斑方法
相当数量的病毒不能在细胞培养物中生长
四、植物病毒—植物原生质体培养系统 植物细胞去掉细胞壁,而仍有代谢活性的原 生质部分称为原生质体,20世纪70年代建立。
原生质体的离体存活能力、生理活性不十分 理想,有些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与维持还 十分困难。目前尚不如动物细胞那样成熟和方便。
噬菌体的计数。
噬菌斑
取样人为裂解处理(每5min) 样品中加入氯仿裂解细胞
裂解液加h
计数噬菌斑
取样(每5min)
离心除去细菌 上清加入敏感菌液中
适当稀释混合液
涂布 计数噬菌斑
以培养时间为横
坐标,以噬菌斑数 为纵坐标,绘制成 的曲线为一步生长 曲线。
大多数噬菌体的病毒受体为细菌细胞壁上的 磷壁酸分子,脂多糖分子以及糖蛋白复合物,有 的则位于菌毛、鞭毛或荚膜上。大部分动物病毒 的病毒受体为镶嵌在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的糖 蛋白,也有的是糖脂或唾液酸寡糖苷。植物病毒 迄今尚未发现有特异性细胞受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