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书笔记
经典长谈四书读书笔记

经典长谈四书读书笔记一、引言四书,大家都听过吧?那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四本书。
要是没听过,咱们就来普及一下。
这四本书,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科书”,每一本都充满了智慧。
对了,别以为四书就那么严肃、枯燥,实际上里面的内容啊,充满了生活的智慧。
你会发现,许多东西,咱们平时嘴里说的“做事得有分寸啊”,“小心行事,才能成事儿”什么的,居然都能从四书里找到影子。
二、细品《大学》《大学》这本书,乍一看,不就是讲怎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嘛?是不是有点头疼?但你往深了看,它教的可是做人的基本功啊!说白了,修身就是要你先把自己弄明白了,才能管得了身边的人。
就像咱们常说的,“先照镜子再打扮”,你自己都不清楚是谁,怎么指望别人听你的?这就是《大学》给我们敲的警钟。
书里讲的“格物致知”,这不是让你天天钻进实验室搞科研,而是要你懂得从身边的事物去了解这个世界。
你看看,生活中的琐事,就能从中悟到人生的大道理。
别看《大学》这本书,短短几句话,搞懂了,对你的一生帮助可大着呢。
你要真是按照《大学》里的“止于至善”去做,那不成就才怪呢。
三、解读《中庸》《中庸》嘛,说白了就是讲平衡,讲“不偏不倚”。
我们常常听到“过犹不及”这四个字,不是开玩笑的!一旦做事偏了,就容易出问题。
就像做饭,火候一不对,饭就糊了;做事也是,心态一过了火,啥事都做不好。
其实《中庸》这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没有硬性的教条,而是告诉你怎么在生活的各种压力和诱惑中找到一个“刚刚好”的位置。
比如你和别人相处,不能太热情,也不能太冷淡;做事不能太急躁,也不能拖沓。
“中庸之道”就像是生活中的调味料,稍微加点,味道就正了。
太多、太少都不行,恰到好处,才是人生的真谛。
四、品读《论语》《论语》那可真是个宝库。
孔老夫子可是说了不少让人一听就“哦!原来如此”的话。
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简直是生活中打卡学习的最佳诠释呀。
很多人一看《论语》就想起那些枯燥的知识点,但其实呢,孔子说的全是干货。
大学读书笔记心得500字(精选8篇)

大学读书笔记心得500字(精选8篇)大学读书笔记心得500字篇12020年是命途多舛的一年,也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一年。
今天我在学习“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的疫情防控”这一课之后,明白了国家对疫情防控的战略部署,以及疫情防控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相对而言,疫情防控这一仗,不仅仅是国家的战争,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生死之战。
我相信,不管病毒多么狡猾,不管困难如何层出不穷,不管疫情现在发展如何迅猛,只要我们严格听从国家和党的领导,待到春暖花开之时,我们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如果没有这样一群舍小我的逆行者,又怎能换来一切春暖花开,他们有着不畏牺牲的精神,有着震撼人心的毅力,有着最专业的技术能力,用能力与付出及时控制住疫情蔓延,让世界见证了中国速度。
可若没有最初舍小我,用自身换取国家的无私精神又怎能在人群中逆流而上,让人们见证他们的毅力与能力,及时控制住疫情,让世人见证了中国人的团结,为世界抗疫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文字只能描摹出你们出征的身影,又怎能礼赞你们的精神。
铁骨铮铮的逆行者们用他们舍小我,以自身换取国家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们的心,而他们这种精神是最值得我们讴歌赞颂的。
他们用付出的一切换取这寒冬后的春暖花开。
大学读书笔记心得500字篇2为期12天的军训已然过去,作为进入大学的第一课。
军训对于我们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意思。
军训是辛苦的,烈日骄阳之夏,辛苦的站军姿,耐心的练习齐步正步,每一次一听到休息的哨声,就会暗自松一口气,但辛苦坚持下来的我们何尝不是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又强健了自己的体魄?而现在的坚持更使自己明白了面对未来的一切困难,唯有勇敢的面对,才能真正的走出来,而不是幼稚的被困在围城之中怨天尤人。
军训又是快乐的,这为我们大家提供了相互熟悉的机会,又让我们认识了一位既严肃负责任,又不失幽默风趣的教官,休息时大家会一起说笑唱歌,欢乐的气氛减轻了军训时辛苦的感受。
经典常谈四书读书笔记

经典常谈四书读书笔记《经典常谈四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四大经典之一,与《三字经》、《百家姓》、《诗经》同列经典大家。
经典常谈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四本书籍,号称“经学四书”,是周易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结晶。
《论语》作者是孔子,是先秦时期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亦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主要记述孔子的言论,他开创性地提出了“仁政”,并以“礼乐”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礼仪规范,从而给中国社会留下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孟子》是孟子的著作,他是孔子的弟子,他提出“仁政”,但他所着重说明的是“仁者尊”,以表达众生平等的理念,强调社会中人人认识责任,把“仁”作为社会规范的根本,以此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大学》是学者萧何的著作,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总结,把“仁义礼智信”作为政治秩序的基础,表达了“政治以民为本”的理念,强调政治不仅要以人为本,而且要结合时代特点和实际,给予人民更多的尊重与关爱。
《中庸》是著名儒家经典《中庸》的著作,它把“仁义礼智信”提出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强调人与自然、客观世界之间应该有着和谐的关系,以达到安定的社会和不断发展的政治。
经典常谈四书的著作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而又广泛的影响,它们是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脉络,也是我们探究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资源。
作为儒家文化的缩影,经典常谈四书把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表达得淋漓尽致,是我们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不可多得的精髓所在。
阅读《经典常谈四书》,可以从中学到很多。
首先,学习孔子提出的“仁政”,从而掌握在古代政治实践中最基本的仁政理念;其次,学习孟子提出的“仁者尊”,从而掌握古代政治实践中最重要的尊重仁政理念;第三,学习萧何提出的“民为本”,从而掌握在古代政治实践中最重要的民为本理念;最后,学习中庸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从而掌握古代政治实践中最基本的核心理念。
此外,《经典常谈四书》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人生哲理,把握人生观态度。
大学生读书笔记多篇600字

大学生读书笔记多篇600字《我的大学》是文学巨匠高尔基所著的。
这是高尔基上“社会大学”时批评沙皇统治黑暗的一本最正确的书,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大学生范文希望你喜欢。
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不知道在电视里面听了多少遍,已经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然而,自己却从未认真想过,这句话的前后,也并未深入了解这些词的真正含义,直到开始品读国学经典——《大学》,才开始有了点点认知,虽然理解浅薄,但也希望持续学习能够有所进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那么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能够弃旧图新,使人能够到达最完美的境界。
人要知道自己想要到达的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自己意向坚定;然后镇静不焦躁,心安理得,思虑周翔,最终能够有所收获,万物都有根本和直接,事物都有先后,我们只有弄清楚事情的本末始终,才能更加接近事物开展的规律。
这里虽然是说光明正大的品德,然而所有的事情都一样。
无论你想做成什么事情,你都必须要知道自己的最终目标,定下目标之后,然后静下心来,慢慢筹划,梳理事物的本末始终,做出思虑周翔的方案,无论工作、生活都会大有好处。
我们时常被很多同时并行的事物缠身,工作中亦是如此,尤其创业公司,产品兼运营、运营兼销售这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一人身兼多职,有时候会觉得工作无从下手,那么你就要开始梳理这么多事情的细枝末节,优先级等,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列出详细的工程管理方案,这样便能轻松处理好事情。
之前在学校一直看到格物、致知这两个词,但却从未细细深究。
直到看了《大学》,才知道这也是儒学中对“三纲八目”的追求中的两个点。
古人三钢就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而八目就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不知道被多少大学引做校训,但是确实很多人并未深入了解,这又多么可笑呢。
我们只有正确的认识了万事万物,将其研究透彻之后,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只有获取知识之后才能让自己的一年更为真诚;意念真诚之后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之后才能让自己更好的修养品行,只有品行修养好了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学会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方法之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掌握了治国的方法之后才能让国人过上太平富足的生活。
十五篇读书笔记(精选30篇)

读书笔记篇1《朝花夕拾》 当昨天成为今天;当过去成为未来;当无知成为求知,在这片知识海洋里遨游了六度春秋-一在这六年里,我们乘风破浪,波涛汹涌的大海并未阻挡住我们求知若渴的信念。虽然我们就要分别了,但是回忆往事,留下的却都是快乐与温馨。 忘不了那运动场上各个矫健的身影,为了班级的荣誉不惜自己的疼痛,赢得比赛后欢呼雀跃的场景深深印在了我的心中。 忘不了辩论会上同学们“争斗”的面红耳赤的场景,我们各抒己见,一场激烈的“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就连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的语文老师也加入了进来,师生共辩论,真是其乐融融,让我们以后的记忆更是锦上添花。 忘不了同学们获奖的情景,获奖的同学高兴的就像脸上绽开了一朵美丽的花朵,没有获奖的同学更是暗中给自己加了一把劲,发誓下次一定要获奖,这也给追忆往事添上了灿烂的一笔。 更忘不了的是幽默,诙谐的杨老师与极富个性的何老师,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我们茁壮成长。在学海中为我们杨帆把舵,使我们准确的进入了正确的航道。自己学知识的确是非常苦燥,但有了老师,我们在快乐中学习一一乐,成为了我们学习的动力,令我们不断渴求知识。忘不了走廊里的朗朗读书声;忘不了升国旗时那庄严的场面;忘不了…… 过去的日子,留下了酸、甜、苦、辣,也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快要分别了,我们要让会议成为动力,在一片人海中找到各自的领域。朝花夕拾,我们迎来了黄昏,但在明天,等待我们的将是一个个黎明。
读书笔记篇2《三十六计》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三十六计】,这本书的每一篇故事都有着不同的计谋和不同的智慧门,这本书在我的人生的路途上有了很大的影响。 我在《前言》中,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三十六计》是一部堪称”益智之荟萃、谋略之大成“的兵学奇书。”是啊,《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的兵家宝藏,它所蕴含的哲理对于今天的社会生活仍然具有较为普遍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三十六计》继承了前人兵法的优秀传统,六套计策,可以通览其要。不管处境顺逆,都可以从中吸取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领略艰难成就的韬略智慧。 我的这本《三十六计》共分为六套计,分别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每套计还分为六个计,总共三十六计。这本书详细说明了每种计的'首次运用的战例、原始文字的解语、用计的例说和按语的解释。 我之所以喜欢读这本书,是因为古代人用计取胜的故事引人入胜,读来津津有味。这些计策运用都极其巧妙,可以让我陶醉其中。我很欣赏古代军事家,他们设计出如此足智多谋的计策,来与敌人周旋。 《三十六计》这本书实际上是关于思想方法的书,只要运用得当,各个领域都能够借鉴。我读完之后感觉学到许多,但还没有真正理解其精髓。不过,有一个启示给我深刻的印象:要解决问题,不能死板地只从一个方面想,要多角度全面地看待问题,并可以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大学生读书心得1500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大学生读书心得1500字篇一:《大学》读后感1500字《大学》读后感何处访扶桑?直破浮云问羿郎。
羲和扬节横四荒,皇皇。
辉被一冀演流长。
崇善以为常,格物修身贵蕙纕。
三纲八目普泽广,如阳。
澡身浴德陟高冈。
——《南乡子·读有怀》这是我在大一生活正式拉开序幕前那个带着期待和夷犹的暑假中,读罢儒家经典《大学》,醍醐灌顶,挥毫而就的小词。
平仄不算整齐,句意也略显生涩,然而这五十六字所传达的,并非一个文艺少女无根的狂想,而是一个成年人审慎的思虑。
《大学》相传为孔圣遗书,为曾子转述与阐发,为朱子所整理修订,贵明德,崇图新,敦善道。
区别于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古代的大学实为“大人之学”。
在夏、商、周三代,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身、从政之道。
在我看来,即使时间隔阂了古今的教育观,教育者对于人格的终极关怀仍然是一致的,因此,《大学》提出的治学修德的理念仍然对我们初入大学者有着特殊的意义。
最为国人熟知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三大纲领,既是“大学”的主题,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指出大学之道,在于弘扬内心的美德,革除自身的旧习恶欲,从而臻于道德之化境。
站在一个人的高度来看,这不仅是大学学生的要求,更是自我人格升华的根本之道——这恰恰是大学教育的长期目标所在。
站在一所一流大学的高度来看,这样的道义直达终极的人文关怀,跨越行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界、意识形态甚至是朝代或时间,拥有近乎永恒的生命力。
这正是“辉被一冀演流长”一句所阐释的,《大学》的“三纲”有如中天之日的光辉,普照的不仅是一个人的一世进退,更是一代人类文明的一灯燃灭。
在现代,公认的大学精神有三:自由、通识和德性。
自由指的是思想的自由,保护学术和学风不被名利场和政治纷争风蚀。
在那百家争鸣的时代,各家兼收并蓄,以和为贵,教育上亦如此,且政治和经济体系并没有发展完善,并未出现此类冲突,暂且不谈。
大学的读书笔记摘抄(通用7篇)

大学的读书笔记摘抄(通用7篇)大学的读书笔记摘抄篇1读书笔记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革命家,他的思想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著作《资本论》是一部经典之作,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资本论》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他通过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马克思的思想不仅深刻,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他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依然存在,无产阶级的斗争依然需要继续进行。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思想,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阅读《资本论》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
他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了其本质和规律。
他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和社会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他的批判精神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之,《资本论》是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思想,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的读书笔记摘抄篇2大学生《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平凡,是生活的本色。
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缈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
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非是些平凡事。
对于平凡,我素来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读了一本书——《平凡的世界》,这才恍然大悟。
据说这部小说在正统文学史上没什么地位。
部分原因可能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一向在文艺界居于主流地位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开始受到严峻挑战。
经典常谈1-7篇读书笔记

经典常谈1-7篇读书笔记摘要:1.引言:介绍经典常谈1-7 篇读书笔记的内容和目的2.第一篇:《论语》读书笔记3.第二篇:《孟子》读书笔记4.第三篇:《大学》读书笔记5.第四篇:《中庸》读书笔记6.第五篇:《道德经》读书笔记7.第六篇:《庄子》读书笔记8.第七篇:《六祖坛经》读书笔记9.结语:总结经典常谈1-7 篇读书笔记的收获和启示正文:经典常谈1-7 篇读书笔记是对我国古代七部经典著作的深入研读和思考。
这七部经典分别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庄子》和《六祖坛经》,它们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首先是《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儒家的道德观、仁爱观和社会观,这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接下来是《孟子》读书笔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另一部重要经典,主张仁政,强调人性善恶的争论。
通过学习《孟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人性观。
然后是《大学》读书笔记。
《大学》是《礼记》的一部分,是儒家经典中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篇章。
通过学习《大学》,我们可以了解到儒家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和自我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再来是《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是《礼记》的另一部分,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哲学篇章。
通过学习《中庸》,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儒家的中庸之道,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具有重要的启示。
接着是《道德经》读书笔记。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作者为道家创始人老子。
通过学习《道德经》,我们可以深入理解道家的哲学思想,如道、德、无为等,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
然后是《庄子》读书笔记。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另一部经典,作者为庄子。
通过学习《庄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道家的哲学思想,如逍遥、自在、无为等,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句话应该是这样说的,所谓的名著就是大家都说应该去读,但谁也没有去读的作品。这么说应该是有夸大的成分,但有一个名字我想在座的各位都相当的熟悉,只是不知道诸位看过这本书没有,它的名字叫做《大学》。是的,我们都在读大学,但此大学非彼大学,我今天要说的是位列四书(据说是曾子,子思,孔子,孟子四子所著之书)之首的《大学》。 孔老夫子一生所行持,实际上就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奔走呼吁,这是有当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这里不具体阐述了。此外,孔老夫子本人,他是有深厚的内修功底的。因为他首先应是“修身”的典范,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否则,若没有内在和外在完美的统一,他的思想就不可能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不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虽然,《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但后人认为《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记录,《传十章》一般认为是对“经”的解读。本人认为,“传”十章,主要是曾子老先生为“经”一章寻找理论依据。大凡有人提出一种学说或理论观点,除了引用大量事证外,一般都需要有说服世人的权威著作或言论作为理证,表示有古圣先贤的传承为依。这样更加令人可信可依可行。即使引用大量古贤言论,只能是一种论据,并不表示能够完全解读作者本人治世理念的全部内核,更深度的信息不一定借用古人的话就能完全透露出来,况且“传”十章所引用资料更多是从社会功能性方面去注解的。 《大学》是中国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朱熹说:《大学》是“外有以及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并将其概述为“三纲八目”。《大学》的特点就是有纲领有条目,有规模有节次;它由纲到目,由个人到国家,循序渐进的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所追求的道德修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就是《大学》的纲领,作为《大学》的开篇目,它为我们培养完美道德指明方向。其次是《大学》中的八条目。“致知在格物”说的是要想获得知识,按事物的规律办事,就得先认识、研究事物,将其放在适当的位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条理、有计划的行事,达到最佳效果。“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所谓使意念真诚,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我将其通俗的理解为诚心诚意的为人处事,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修身在正其心者”,一个人想修养自身就必须端正自己的心态,只要端正好了自己的心态,才能理智地对待每一件事,才能合理的做好每一件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是说,上自一国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在《大学》中,修身养性被一再强调是做人的根本,它在人们心目中载有很重要的地位;我觉得它已成为那时人们衡量一个人的道德的标准;也是一个人由个人自身的修养到管理家族、管理国家外部提升的一个关键点。“身修而后家齐”就说明这一点。“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知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这句话的大意是:所谓治好自家在于先修养好自己,是因为人们会有种种感情和认识偏差;对于自己或亲爱或轻贱或厌恶或敬畏或同情的人,往往都会有过分的偏向。所以,要想“齐家”还是要先修养好自己。 关于治国,《大学》中强调治国要有治国原则,即治国者要慎德;有了孝悌慈幼等标准,就可以推己及人实施挈矩之道。“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治国者不能与民争财,不能与民同欲;治国者必须要知道财货不是本不是宝,只有善和善人才是宝;国家得到有贤智的人才能治理,排斥贤智者,不能包有子孙和人民。“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道:必定遵循忠诚侠义,以获得天下,若骄奢放纵,便会失去天下!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道:必定遵循忠诚侠义,以获得天下,若骄奢放纵,便会失去天下! “《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学的法则。”朱熹如是说,确实!在我看来,《大学》教给我们最多的便是修身养性,做一个具有崇尚道德的人。
读完《大学》,好像总有种被影子尾随的感觉,那个影子其实是来自同一个地方,却时常变换着四个不同的名字:明德、格致、至善、慎思。其实影子本身是不存在的,只是因为我们的大学都是从那个地方开始,又很有可能会从那个地方结束。从而产生了一种被尾随的感觉。读《大学》时,不经意间读着就读完了,好像是毫无知觉的,但是想到那么些难以忘却的影子,就会想说些什么。 “《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孔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也,则庶乎其不差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开篇这么说,足可见《大学》的重要性。那么《大学》究竟讲了些什么呢?学界一般认为《大学》的中心思想是“修己以安百姓”,主要是“三纲”和“八条目”,并对其加以阐发论述,把道德论和政治论结合起来,把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融为一炉,内圣外王,发儒家为政以德的德治主张。可是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自己读不出来那么深刻的内涵,我更认为这是一门修身哲学,主要应该是中大人所熟悉的那四个的名字:明德,格致,至善和慎思。 首先是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不管是朱子本《《大学》还是古本《大学》,开篇都是一致的。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总领《大学》三纲。其中明明德是根本原则,那么明明德是什么意思呢?第一明字当作动词,明的本意是日月的光辉,比喻为像日月的光辉一样照耀一切的人类的理性。明德是指人心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的德性本体,在有生之后,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见有时而昏,所以必须加以学问之功,一充开气禀之拘,克去物欲之蔽,是心之本体,依旧光明,就像镜子昏了,磨得还明一般,所以《大学》之道,在于不断彰明自己内在的德性,培养自己高尚的仁德,这是《大学》的根本修身原则。 其次是格致,所谓致知在格物,要坚持明明德这个根本原则,还必须要做到格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对于格致,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一个故事,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给我们做了一次很好的实验,王阳明21岁时,有一天,他在庭院里看见很多竹子,就想到了先儒的“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这句话,他就想到通过格竹,应该可以掌握竹子所包含的至理了。于是王阳明就“取竹格之”,沉思其理,结果“格”了七天七夜,不但毫不见效,自己反而被“格”得病倒了。后来王阳明唔道:“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为一也”。后来他吸收中庸中的学问思辨行发展了知行合一说,格致从此可理解为知行合一,穷理尽性 ,追求真理。 然后是至善,前面做到了明德格致,接下来便要修身至善了。今天我不讲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么些宏伟的目标,对于我们读大学的普通大学生来说,修身至善是最根本的目的。身不修也无以齐家,无以治国,更无以平天下。那么怎样做到止于至善呢?《大学》原文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就是说要知道最高境界的至善在哪里然后才能有明确的志向,有了明确而远大的志向,然后才能做到内心宁静,内心宁静不乱,然后才能做到遇事泰然安稳,于是泰然安稳然后才能行事思虑周详,行事思虑周详然后才能得到道的真谛,获得认识上的真正成就而到达至善的境界。 最后说说慎思,其实慎思并不是出自《大学》,但套用一下李安勇老师的话,我们读《大学》不仅应该知道《大学》是什么,《大学》为什么是这样,还应该要求我们慎重地思考大学应该是怎么样。所以要慎思。打个比方说,南怀瑾先生曾说过湖南曾经有人用大学首章的“大学之道...则近道矣”做咒语来治病,我们稍微地思考一番便可得出这不过是个玩笑的结论。再比如,《大学》里千年来争论不休的“三纲”里的第二纲是作“新民”还是作“亲民”,学界一直也没有定论,那么我们在读《大学》的时候就要学会慎思,程颐、程颢、朱熹以及张居正是认为当作“新民”的,他们认为《大学》后面中就提到的《周书》《康诰》中提到过“作新民”,汤之盘铭里也提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及诗经里也提到过“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由此可推知当作“新民”,解作革旧之新,即是自己明明德当以推之及人,使全民新。而南怀瑾、孔颖达、 王阳明等却认为当作“亲民”,他们以下文的“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为由,认为是作亲民,我们可以经过慎思,取自己所需,比如觉得两方都说得通,亲也好,新也罢,亲亲新新其实都可以理解为自明德后推己及人,让其他人亲或者新。 另外,“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近乎道矣。”这句话和其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深深触动了我。 “止”,在书中是做到的意思,更有提到止于至善的说法,我想,这里的善和“老子”的“上善若水”是有联系的,大概和《三字经》里面的“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共通之处。当我们明白,知晓了什么是好的,美丽的,我们就可以找到我们的目标,确定,坚定自己的方向,这和党校培训里面的端正入党动机等思想也有类似之处,原来古人的思想和现代人的思想也有共通之处,我暗暗佩服着古人渊博的学识和今人难以企及的智慧,为什么说是古人和现代人呢?这里我想澄清一下,毕竟这个古人是我中华历史上的,而这个党校里面的思想大多是源于西方马克思列宁主义,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应该也没有那么深刻,所以我说古人的思想和现代人的思想共通,我很佩服!“定而后能静”,是的,孔明在《诫子书》里面也提到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大概孔明也读过儒家的经典吧,不过这个就不是读书人需要思考的了,我想说的是孔明对“静”的解释比较贴切。“静而后能安”,遇事泰然处之,还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到底是胸有成竹的一种说法还是平心静气的对待,我也不能说的很清楚,是意会了不能言传还是言语无法表达清楚,原谅我的词穷,我想绝不是苟且偷安那种安,也不是安于现状的安,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看法吧。“安而后能虑”,我们总要好好地思考之后,以矫健的身姿去迎接问题的到来,要掌握局势,应该要做到兵法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这样我们了然于胸,又有什么好困顿的呢?遇到问题还有什么烦恼呢?自然而然的,就是虑而后能得了。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我想大家也能够不言而喻了。 推究事物的道理以至于念头通达,智慧明辨,做到君子至诚的境界,端正了自己的心态,那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有什么难度呢? 学无止境,学海无涯的道理,古人诚不我欺也。 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不禁产生了叹服之心,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简明扼要的指出了事物深刻的道理,精辟,不失为传世之瑰宝。希望大家可以看到同样的书,学习到不同的内容,更加的充实自我。虽然现在我们对《大学》的感悟还很浅显,但我相信等我们的人生阅历再多一点、在丰富一点的时候再读《大学》,我想我们一定会有另一种,更深更透的感悟。《大学》需要我们用一生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