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的地层系统
地质年代划分

地层系统dìcãngxìtǒng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构成的。
这种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包括松散沉积层)及其间的非成层岩石的系统总称,叫做地层系统。
“宇”、“界”、“系”、“统”分指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是“宇”,分为隐生宇(现已该称太古宇和元古宇)和显生宇。
地质年代dìzhìniándài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
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
“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该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
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
旧称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îu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
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
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
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
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
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
旧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îu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
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
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
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
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
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白垩纪

开花植物(被子植物)在白 垩纪开始出现、散布,但直到 坎潘阶才成为优势植物。蜜蜂 的出现,有助于开花植物的演 化;开花植物与昆虫是共同演 化的实例。榕树、悬铃木、木 兰花等大型植物开始出现。一 些早期的裸子植物仍继续存在, 例如松柏目。南洋杉与其他松 柏繁盛并分布广泛,而本内苏 铁目在白垩纪末灭亡。
白垩纪时间的划分
白垩纪的划分以欧洲海相地层为依据,最 初以菊花石为标准分6-7个阶,后来将某些 亚阶升级,增加到现在的12个阶,但仍有 人习惯于把下白垩统下部的4个阶合称为尼 欧可木阶。上白垩统中部的康尼亚克、桑 顿和坎潘 3个阶合称为森诺阶。在这12个 阶中可划分出53个菊石带,近年来又
以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为白垩 纪分阶、分带以及洲际对比的重要依 据。
白垩纪的岩层结构
白垩纪的海平面变化大、气候温暖,显示有大面积的陆地由温暖的 浅海覆盖。白垩纪是以欧洲常见的白垩层为名,但在全球其他地区, 白垩纪的地层主要由海相的石灰岩层构成,这些海相石灰岩层是在温 暖的浅海环境形成。高的海平面会造成大范围的沈降作用,因此形成 厚的沉积层。由于白垩纪的地层厚、时代较近,全球各地常发现白垩 纪地层的露头。白垩纪地层中常见白垩的成分。白垩是由海生颗石藻 的钙质外壳微粒(球石粒)沉积而成;颗石藻是种白垩纪常见的藻类。 白垩的质地并不坚固,因此这些沉积层的质地松散。这些地层还包含 石灰岩、砂质岩。这些地层可发现海胆、箭石、菊石、以及海生爬行 动物(例如沧龙)的化石。
陆栖动物
动物界里,哺乳动物还是比较小,只是陆地动物的一小 部分。陆地的优势动物仍是主龙类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 它们较之前一个时期更为多样化。最典型的是翼龙,翼龙 目繁盛于白垩纪中到晚期。
翼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动物,会飞并很可能是温血动物。中 生代、三叠纪出现在地球上的翼龙是最早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 翼龙的前肢高度特化,第4指加长变粗成为飞行翼指,它由四节翼 指骨组成,前端没有爪,与前肢共同构成飞行翼的坚固前缘,支撑并 连结着身体侧面和后肢的膜,形成能够飞行的具有类似鸟类翅膀的翼 膜。翼龙的腕部发育一个特有的向肩部前伸的翅骨,对翼膜起支撑作 用。第一至三指生长在翼膜外侧,变成钩状的小爪,第5指退化消失。 支撑翼龙飞行的翼膜结构,完全不同于其后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 —鸟类和蝙蝠类翅膀结构。 翼龙类属于爬行动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温血动物。2 0世纪初,英 国古生物学者曾推测,翼龙具备快速运动的能力。并与鸟类恒定的生 活习性,使体温恒定的温血动物。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据表明,一些翼 龙为了适应飞行的需要,已经具有内热和体温恒定的生理机制、较高 的新陈代谢水平、发达的神经系统以及高效率的循环和呼吸系统,成 为一类最不像爬行动物的爬行动物。
宁夏六盘山地区白垩纪地层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地史演化特征探讨

宁夏六盘山地区白垩纪地层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地史演化特征探讨摘要:六盘山地区白垩纪六盘山群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地层发育良好,层序完整。
地层区划属秦祁昆地层区祁连—北秦岭地层分区。
岩石地层序列自下而上由三桥组、和尚铺组、李洼峡组、马东山组、乃家河组构成。
通过对各岩石地层单位沉积相及沉积环境的分析研究表明,白垩纪六盘山群地层发育演化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白垩纪初期(三桥期)以陆相冲积扇主,早期(和尚铺期—李洼峡期)发育了河流相—滨浅湖相沉积,气候由干热逐渐转向温湿;中期(马东山期)湖泊发育到鼎盛时期,此时湖水最深,湖面最广,发育半深湖—深湖相沉积;晚期(乃家河期)为湖泊衰亡期,发育半深湖相—咸化湖泊相沉积。
乃家河期末,晚期燕山运动使盆地抬升,湖泊迅速消亡,结束了早白垩世六盘山盆地的沉积演化历史。
关键词:白垩纪沉积相沉积环境地史演化六盘山地区六盘山地区位于宁夏南部,地层区划属秦祁昆地层区祁连—北秦岭地层分区。
白垩纪六盘山群地层发育良好,层序完整,其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属内陆湖泊(凹陷盆地)沉积体系,发育冲积扇相、河流相、湖泊相及咸化湖相。
岩石地层序列自下而上由三桥组、和尚铺组、李洼峡组、马东山组、乃家河组构成。
各时期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反映了当时的构造古地理环境,其垂向叠加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地史演化特征。
1 沉积相特征1.1 三桥组沉积相三桥组以粗碎屑岩为主体,具冲积扇亚相沉积特征,可细分为扇根和扇端亚相。
(1)扇根亚相。
三桥组主体属扇根亚相沉积。
组成岩性较为单一,为灰、深灰色块状粗—中砾岩、灰色厚层—巨厚层状粗砾岩、紫红色块状—厚层状巨砾岩、巨—粗砾岩及粗砾岩。
砾石杂乱排列,无定向性,局部略具叠瓦状排列,有时显示正粒序层,砾岩呈杂基支撑、基地式胶结类型,为白云质、钙质胶结。
(2)扇端亚相。
主要由紫红色中—细砾岩、含砾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粉砂质泥岩组成。
砾岩特征与扇根亚相砾岩相似,只是粒度细一些;长石石英砂岩多呈透镜状,时含细砾,发育平行层理、大型板状斜层理。
定义白垩纪的白垩层的形成和来历

定义白垩纪的白垩层的形成和来历从定义'白垩纪'的"白垩层"的形成和来历,从而就可以知道英国人是怎样在定义'白垩纪'上胡说八道的了!.很多朋友都知道:侏罗纪比白垩纪早了近一千万年.侏罗纪(约2.08亿年到1.44亿年前)/白垩纪(约1.35亿年到6500万年前)两者紧紧相联,中间的差值为过渡时期…今天我们就要揭示给大家其中一些奥秘,也就是:英国人是怎样在利用"白垩层"的形成和来历在定义'白垩纪'上胡说八道的了.大家首先来看看现在"世界上"的'传统'看法:.【侏罗纪--恐龙时代】(约2.08亿年到1.44亿年前)侏罗纪是恐龙的鼎盛时期,在三叠纪出现并开始发展的恐龙已迅速成为地球的统治者。
各类恐龙济济一堂,构成一幅千姿百态的龙的世界。
当时除了陆上的身体巨大的雷龙、梁龙等,水中的鱼龙和飞行的翼龙等也大量发展和进化。
【白垩纪--恐龙灭绝时代】白垩纪是中生代最后一个纪,是恐龙由鼎盛走向完全灭绝的时期由于这一时期欧洲海底沉积物中有大量的白垩层而称为"白垩系",白垩纪因此得名…大家还知道:侏罗纪之名称源于瑞士、法国交界的侏罗山(今译汝拉山),是法国古生物学家A.布朗尼亚尔于1829年提出的。
由于欧洲侏罗系岩性具有明显的三分性,1837年,L.von布赫将德国南部侏罗系分为下、中、上3部分。
1843年,F.A.昆斯泰德则将下部黑色泥灰岩称黑侏罗,中部棕色含铁灰岩称棕侏罗,上部白色泥灰岩称白侏罗。
侏罗纪分早、中、晚3个世。
白垩纪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长达7000万年,是显生宙的较长一个阶段。
发生在白垩纪末的灭绝事件,海相侏罗纪地层富含化石,特别是菊石类特征明显,保存完全。
据此,1815年,英国的W.史密斯提出利用古生物化石划分、对比地层的见解。
1842年,法国的A.C.多比尼提出比统更小的年代地层单位阶,并命名了侏罗纪大部分阶名。
松辽盆地白垩纪地层特征

[收稿日期] 2004Ο07Ο01;[修订日期] 2004Ο08Ο26[作者简介] 尹殿奎(1965-),男,吉林公主岭人,吉林大学在读博士生1松辽盆地白垩纪地层特征尹殿奎(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摘 要]松辽盆地发育一套比较完整的白垩纪地层组合,主要为湖相细碎屑岩和泥质岩夹有机岩,是主要的生油岩系。
从上到下共划分为7个旋回,含有多门类的淡水化石。
盆地中蕴藏丰富的油气、油页岩、二氧化碳等矿产资源。
[关键词]湖相沉积;淡水化石;油气;白垩纪;松辽盆地[中图分类号]P534.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Ο2427(2004)03Ο0001Ο05华力西晚期—早印支运动以后,西伯利亚板块、长白山—张广才岭地体添加带拼贴为一体,进入了濒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的发展阶段。
由于受库拉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以北西方向向大陆俯冲作用,形成了区域构造以北东方向为主的构造轮廓。
松辽盆地正是这北东向隆—拗相间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松辽盆地的发生—发展—衰亡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白垩纪地层组合。
地层层序较全,沉积厚度大,分布广泛,是盆地的主要岩系。
沉积特征主要为湖相细碎屑岩和泥质岩夹有机岩,是主要生油和含油岩系。
从下到上可划分为7个旋回,含有多门类淡水生物化石,自下而上包括登娄库组、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四方台组和明水组。
其底界不整合于侏罗纪火山岩系或晚古生代地层之上。
1 主要岩性特征松辽盆地具有明显的断拗盆地的特征,按其构造单元分区可划分为西部斜坡区、中央拗陷区、东部隆起区。
登娄库组、泉头组主要分布在东部隆起区,即农安、德惠以东地区;青山口组、嫩江组多分布在中央拗陷区,特别是长岭、农安、前郭一带;四方台组、明水组分布在白城—洮南以东地区,也就是西部斜坡区。
各组的岩性如下:登娄库组(K 1d ) 它组是松辽盆地沉降初期形成的一套河湖相碎屑岩沉积。
主要分布于盆地东缘的梨树吴家屯、怀德五台等地。
地层系统分类单位

地层系统分类单位地层是指地球表面以下的一定深度范围内,具有一定规律性和时代性的岩石层序。
地层系统分类单位是对地层进行划分和组织的基本单位,它根据岩石层序的特征和时代性等因素对地层进行分类,以便于研究和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
下面将按照地质年代从古到今的顺序,分别介绍地层系统分类单位。
一、前寒武纪地层系统分类单位1. 古元古代地层系统:古元古代地层系统是地质年代的最早阶段,包括地球表面以下约4600万年的岩石层序。
其主要地层包括太古宙、和田群、冈底斯地层和江山期地层等。
2. 寒武纪地层系统:寒武纪地层系统是距今约541-485.4万年的地质年代,也是生命多样性迅速发展的时期。
其主要地层有新元古代地层、震旦纪地层、寒武系地层和寒武纪地层等。
1. 奥陶纪地层系统:奥陶纪地层系统是古生代的第三个地质年代,距今约485.4-443.8万年。
奥陶纪地层包括下奥陶统、中奥陶统和上奥陶统三个地层单元。
2. 志留纪地层系统:志留纪地层系统是古生代的第四个地质年代,距今约443.8-419.2万年。
志留纪地层包括下志留统、中志留统和上志留统三个地层单元。
3. 泥盆纪地层系统:泥盆纪地层系统是古生代的第五个地质年代,距今约419.2-358.9万年。
泥盆纪地层包括下泥盆统、中泥盆统和上泥盆统三个地层单元。
4. 石炭纪地层系统:石炭纪地层系统是古生代的第六个地质年代,距今约358.9-298.9万年。
石炭纪地层包括下石炭统、中石炭统和上石炭统三个地层单元。
5. 二叠纪地层系统:二叠纪地层系统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地质年代,距今约298.9-251.9万年。
二叠纪地层包括早二叠世、中二叠世和晚二叠世三个地层单元。
三、中生代地层系统分类单位1. 三叠纪地层系统:三叠纪地层系统是中生代的第一个地质年代,距今约251.9-201.3万年。
三叠纪地层包括早三叠世、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三个地层单元。
2. 侏罗纪地层系统:侏罗纪地层系统是中生代的第二个地质年代,距今约201.3-145.0万年。
白垩纪古地理

我国东部白垩系沉积有何特点?中国东部白垩纪是第二沉降带形成的时期。
主要有松辽,华北、江汉、苏北等大型盆地。
辽西盆地早白垩世早期是晚侏罗世该地区火山喷发后,地壳的回沉,底部为盆地初始沉降形成的砂砾岩,往上为黄绿色粉砂岩、灰黑色页岩夹含油页岩,属湖泊沉积,产著名E-E-L动物群和淡水软体动物,与底部平行不整合接触,其上下白垩统中、下部为沙海组,阜新组为大型湖泊沼泽砂泥岩含煤沉积,是我国白垩纪重要的成煤区。
下白垩统上部孙家湾组为冲积相的紫红色砂砾岩为主,夹砂页岩,表明盆地被充填萎缩封闭。
孙家湾组与下伏阜新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代表燕山运动II幕。
其后大型坳陷盆地转换至松辽盆地,形成我国最重要的含油岩系——松花江群。
松花江群下伏早白垩世含煤岩系,在层序、化石组合、磁性地层上部可与辽西对比,松花江群泉头组在横向追索与孙家湾组可直接相连。
在气候上同属干热气候,与全球气候最高温度的阿尔布期暖热气候一致。
青山口期、盆地加速沉降,水体加深,海泛型动物化石出现,沉积了一套黑色泥,页岩,夹灰绿色泥岩,粉砂岩,油页岩,菱铁矿透镜体,产淡水半咸水无脊椎动物、鲨鱼牙和半咸水鱼类化石。
青山口期后盆地一度抬升,往上姚家组棕红色泥岩为主夹灰绿、灰白色粉砂岩,水体变浅。
往上嫩江组水体进一步加深,并发生海泛,形成以灰黑色,灰绿色泥岩、页岩为主,夹油页岩,粉砂岩的湖泊沉积,含淡水及半咸水动物化石。
上白垩统松花江群上部四方台组与明水组是一套河流冲积相的综红色,杂色泥、页岩,夹砾岩、砂岩及少量黑色泥岩,代表盆地被充填后形成的冲积平原沉积。
早白垩世,松辽盆地是我国白垩纪成煤期重要的聚煤区,上白垩统是我国最重要的含油岩系。
松辽盆地白垩系由7个湖水进退构成的陆相沉积层序。
最大水进期位于青山口底部和嫩江组下部的代表深湖——半深湖沉积的油页岩,菱铁矿结构条带(凝缩段)其中含有半咸水动物化石的层段,说明曾有短期海泛作用,与广海连接。
此外,华北一苏北盆地以红色及杂色湖泊——冲积平原沉积为主,夹有火山岩,而江汉盆地以红色膏盐沉积为特征,为河湖碎屑岩沉积夹膏盐层,粤北发育晚白垩世小型盆地,以南雄为代表属以河湖环境的红色粗碎屑沉积为主,富产恐龙蛋化石。
白垩纪年代地层学研究简述

地 层 学 杂 志 2005年4月JOU RNAL O F STRA T IGRA PH Y第29卷 第2期白垩纪年代地层学研究简述①王启飞 陈丕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08)摘 要:简述国际白垩纪年代地层和地质年表研究现状,介绍马斯特里赫特阶、土仑阶和赛诺曼阶底界的GSSP 及其生物地层学标志,其他阶推荐的GSSP 定义标准以及中国陆相白垩系建阶进展。
评述白垩系地质年表方案,根据我国辽西地区义县组尖山沟层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考虑以125M a 作为白垩系底界的年龄标准。
关键词:白垩纪,年代地层,同位素测年,国际地层表,陆相地层,建阶,中国中图法分类号:P 53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4959(2005)022*******①全国地层委员会“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N o .40372008)及科学技术部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 2000077700)资助。
文稿接受日期:2004212228;修改稿收到日期:2005201221,2005203202。
一、研究概述 白垩纪(C retaceou s )为中生代最后一个纪,此间全球生物界、古地理和古气候均发生急剧变化。
大规模大陆漂移和构造变动,使得侏罗纪形成的新特提斯洋开始进入消减萎缩阶段,南大西洋扩张加速,南方冈瓦纳大陆解体加强(刘本培等,1986;B arron ,1987)。
白垩纪亦是地史上根据岩性命名的第一个纪,其名称C retaceou s 来源于英吉利海峡(法国称拉芒什海峡)沿岸的白垩层,这种白垩层属于地史时期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积,主要由钙质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虫化石构成,质地细软。
比利时学者D ’Om aliu s d ’Ho lloy (奥马利达鲁瓦)(1822)创建的法文词T errain s C r étac és ,英文词C retaceou s 都源于拉丁文C reta ,即白垩土或石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 垩 纪 的 大 陆 位 置
恐龙的绝灭问题
1 传统的达尔文生存竞争说 2 灾变说 A 来自宇宙 B 来自地球 3 冰期及海平面变化说 4 疾病说 5 适应说 ————
中国白垩纪矿产资源
1
油气:松辽盆地的大庆油田,准噶 尔、吐哈、鄂尔多斯盆地的油田。 2 煤矿:东北、内蒙的大型煤田。 3 干旱-半干旱气候红层中的膏盐和含 铜砂岩矿产。 4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叶蜡石,明矾等 矿产。 5 环太平洋的多金属矿产。
海生无脊椎动物:
陆生无脊椎动物:继续繁盛,以出现大量的新
白 垩 纪 的 陆 生 生 物
白 垩 纪 的 海 生 生 物
中国的白垩系
东 部 火 山 活 动 带 的 白 垩 系
松 辽 盆 地 白 垩 纪 的 沉 积 层 序
西 部 大 型 盆 地 的 白 垩 系
西 藏、 台 湾 的 海 相 白 垩 系
晚白垩世的西藏地区
中国的白垩系柱状对比
中国的白垩系
贵州的白垩系原面上,其面 积一般不大,属山间断拗或 断陷盆地堆积。
贵 州 白 垩 系 的 分 布
贵州白垩系地层
赤水地区(川南区)
三道河群: 由砾岩-石英砂岩组成三个半间断性旋回, 属山麓洪积-河流相沉积。
白垩纪的生物界
陆生植物:
早白垩世早期是晚侏罗世植物群的延续和发展。早白垩 世晚期已普遍出现的被子植物,至晚白垩世占有统治地 位,呈现出新生代的面貌——新植代。
脊椎动物:
恐龙类仍繁盛,早白垩世与晚侏罗世也呈连续发展,至 晚白垩世迅速演变和显著的特化。哺乳类缓慢发展,鸟 类已经出现。
总貌与侏罗纪相近,仍与菊石、瓣鳃类为主。菊石类在 晚白垩世马显著特化。
嘉定群: 砖红色含砾砂岩、砂岩间夹紫红色泥岩 组成的十个大小不等的间断性旋回,属 泛滥性河流相的沉积。
贵阳小区
(自下而上) 惠水组 由山麓洪积-河流-湖相的砾岩-含砾砂岩-泥质粉 砂岩和泥岩组成。
扎佐组 属山麓洪积-河湖相的灰带砖红色砾岩-砖红色含 砾砂岩-泥岩。
旧州组 河湖相的砾岩-含砾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