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全课教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6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6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教学重点:1、景物描述、细节描述的作用。
2、分析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难点:体会心理活动描述的作用。
二)知识和潜力1、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2、了解作家作品;3、学习本文透过语言、行动、心理和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和方法1、分析人物形象,鉴赏主要人物的语言。
2、训练学生透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述把握人物性格的潜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从而加深学生的社会认识。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积累字、词,理清思路和线索2、了解作家作品教学步骤:一、导入:梁山好汉,108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传奇故事。
鲁智深是拳打镇关西,杨志是失了生辰纲,武松是景阳岗打虎,那林冲又是因为什么呢?这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林冲的一段故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二、了解作者和作品⑴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生平事迹缺乏可靠记载。
⑵《水浒传》《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述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反映的是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
南宋时期,有关宋江等“劫富济贫”“扶危济困”的英雄故事已在民间流传。
元末明初,施耐庵等人在表现水浒故事的话本、杂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的基础上,加工编成了《水浒》,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
《水浒》最早为100回本,之后出现120回本,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了71回以后的资料,又将第一回改为楔子,成为70回本,这样故事性增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水浒》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三、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理清思路一)、积累字、词1、下列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A、赍发(jī)喝彩(hè)砧辱模样(mú)B、差拨(chāi)彤云(tóng)洗漱央浼(měi)c、酒撰调和(tiáo)迤逦朔风(shuò)D、提防(tí)仓廒(áo)吹撼毡笠(zhān)解析:A、玷辱c、酒馔D、提防(dī)2、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D)A、当时管待林冲酒食(款待,招待)B、老军都点见了堆数(点清)c、只见那个人将出一两银子(拿出)D、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减少,不见)解析:消耗:消息二)、学生复述故事情节三)、师生共同理清思路开端(第1自然段):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3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3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一1教学目标1、体会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2、揣摩具体典型的细节描写。
2重点难点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上课前: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营造粗犷豪迈的气氛。
一、导入(一)师:同学们,随着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热播,刘欢的一曲《好汉歌》已响遍大江南北。
水浒英雄行侠仗义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
水浒108将中,智勇双全的武松是好汉,粗豪冲动的李逵是好汉,嫉恶如仇的鲁智深也是好汉,今天咱们要学的林冲林教头,又是怎样的好汉呢?作者施耐庵又是怎样来表现他的?在我看来,一波三折的情节刻画,具体典型的细节描写,特别让我感动!ppt1:学习目标:1、体会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2、揣摩具体典型的细节描写。
(二)师:这里有林冲感叹自己命运的两句诗!ppt2: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师:诗言志!表现了林冲怎样的感情?(抽生回答)明确:表现委屈,悲愤!像“浮梗”一样悲凉的身世,像“转蓬”一样难求的功名。
师:春风得意的林教头为何会生出这等感叹呢?原来:(齐读) ppt3:林冲初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地位显赫,家室美满。
然而“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因美眷致祸,“脊杖二十,刺配沧州”。
前往沧州途中,堂堂禁军教头,被两个鬼魅似的小人整治得苦不堪言,可林冲一路咬牙隐忍,历经艰辛,到达沧州。
师:昨天,身为禁军教头的林冲,既保护不了娇妻,也保护不了自己!今天,刺配沧州的林冲,其命运又会怎样呢?二、品读故事情节(一)师:同学们已通过预习,我们再来观看与之相关的四张连环画。
二者结合,请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情节的四个部分。
(要求:用相同格式和相同主语的短语)(分小组讨论)Ppt4:四张连环画师:你这样概括的理由是什么?(反复讨论)要求:准确;简练;顺畅。
明确:①沧州遇旧——②买刀寻敌——③到草料场(草厅交割)——④雪夜报仇(奋起杀敌、庙外锄_)师:你认为这故事情节是平铺直叙,还是一波三折呢?并谈理由。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2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使学生了解《水浒传》的相关背景知识,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提高阅读名著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人物性格,品味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林冲的故事,感受草莽英雄的悲欢离合,认识社会的黑暗与腐败,理解“官逼民反”的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品味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背景,认识“官逼民反”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水浒传》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草莽英雄的关注。
2. 阅读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注意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3.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交流阅读感悟。
4. 分析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林冲的形象特点和故事背景。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运用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林冲的故事为例,剖析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团队协作等。
六、教学资源1. 《水浒传》原著:为学生提供原著阅读材料,方便他们随时查阅和深入研究。
2. 相关电影、电视剧:《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相关影视作品,用于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学术评论和研究文章:提供一些关于《水浒传》和林冲角色的学术评论和研究文章,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本。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一等奖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施耐庵及《水浒传》的有关情况。
2、理清情节,鉴赏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
3、探究林冲性格变化对认识当时社会的意义。
认识封建社会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及社会意义。
难点: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施耐庵及《水浒传》的有关情况。
2、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作家作品简介:1、作者施耐庵:施耐庵(约1296~ 1370),生平事迹缺乏可靠记载,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名子安,一说名耳,江苏兴化人。
曾中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与当道不和,弃官回乡,从事著述。
2、作品《水浒传》:《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
《水浒》最早为100回本,后来出现120回本,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了71回以后的内容,又将第一回改为楔子,成为70回本,这样故事性增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第十回,是最精彩的回目之一。
它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封建统治者一逼、再逼、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林冲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走向反抗的道路。
三、理清文章思路:1、理清情节。
2023最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优秀3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优秀3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这篇课文有哪些重点知识需要同学们掌握?大家可以提前预习。
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优秀3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篇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重庆第48中学语文组教师:李杰(一)说说《水浒》说起《水浒》,我想很多同学都读过小说;即使没有读过小说,很多同学也看过电视剧;即使没有看过电视剧,那么我相信大家也听说过其中的好汉故事;应该说算是耳熟能详了,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水浒》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长篇古典小说。
这部章回体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家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浒》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
《水浒》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
也可以说《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水浒》里总共塑造了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前些年还有人将书名改为《3个女人和105个男人的故事》,那么我想问问大家,你最喜欢这108人当中的那个人呢?说说原因。
(请学生回答)108人的故事各有各精彩,108人的性格也各有不同,但是这108人的绝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血性。
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
教师演唱或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说走咱就走你有我有全都有哇,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嘿呀依儿呀唉嘿唉嘿依儿呀……”在我们的印象中,梁山好汉就应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全课教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掌握作品中的重要文言词汇和句式;(3)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命运;(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水浒传》。
2. 教学重点:(1)作品情节的把握;(2)重要文言词汇和句式的理解;(3)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3.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2)人物性格的把握;(3)作品内涵的挖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水浒传》的作者和背景;(2)概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情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要求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要文言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文言词汇和句式;(2)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解读作品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5.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练习答题情况:分析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水浒传》;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评论、解读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解读文本。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全课教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寓意和文学价值;(3)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3)培养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主人公林冲的品质和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提高个人品德修养,培养善良、勇敢、正义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把握;(2)人物形象的分析;(3)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2)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多面性。
1. 导入新课:(1)简介《水浒传》及其作者施耐庵;(2)概述林冲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人物形象的看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故事背景,分析人物性格;(2)阐述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寓意和文学价值;(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矛盾冲突;(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强调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1. 复述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3. 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思维活跃度;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课程中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林冲在故事中的具体行为和心理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
高中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优秀教案设计(优秀9篇)

高中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优秀教案设计(优秀9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篇一优秀古典小说《水浒传》,在我国人民群众中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书中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历来是为人们击节称赏的著名篇章之一。
在这一章中,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着力描写了林冲从一个封建统治集团的依附者,被徽宗皇帝的宠臣太尉高俅陷害得家破人亡,终于投奔梁山,成为农民革命英雄的转化过程。
在人物性格的精细刻划和故事情节的生动描写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在灿若群星的“梁山泊”英雄形象中,林冲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一个。
他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不算低的社会地位,加上优厚的俸给、温暖和美满的小康家庭等多种社会因素,使他对封建统治者和自身的前途存在幻想。
虽然他武艺高强,对“屈沉在小人之下”也有一腔怨愤,却养成了他逆来顺受、忍辱妥协的性格。
他在小说中刚一出场,就遇到高俅的干儿子“花花太岁”高衙内拦路调戏他妻子。
当他闻讯赶来,于怒喝声中举拳欲打时,一看“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先自手软了”。
在爱妻遭调戏的奇耻大辱面前,职任八十万禁军教头,英名远播的林冲,居然咽下了一腔盛怒,不但自己不敢打,甚至阻拦鲁智深去追打高衙内,说是:“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
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
”这里,第一次显示了林冲屈辱忍让的思想性格。
但是,逆来顺受并不能解脱林冲的困境,当陆谦设计调开林冲,妄图让高衙内引诱他妻子时,林冲按捺不住了,他把咽下去的一腔愤怒,全部倾泻到无耻走狗陆谦身上。
这时,林冲仍然避免触及“本管高太尉”,但从他拿了尖刀,追寻陆谦的激烈行动中,可以看出林冲反抗性格的缓慢发展过程。
后来,他在陆谦与高衙内进一步设下陷阱,阴谋迫害下,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遇险野猪林……在一个接一个的打击迫害中,林冲的反抗性格逐步发展和增强。
尽管如此,他依然想从妥协退让中寻求苟安,没有放弃“挣扎着回来”的幻想。
林冲思想性格上这种矛盾斗争,在“风雪山神庙”这一回中,达到高潮,发生了突变,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终于挣断了逆来顺受、忍辱求生的思想绳索,反抗性高度升华,走上了造反、起义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授课人:杨桂婷教学目标1、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分析林冲的思想性格特征;2、探究林冲思想性格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其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分析林冲的思想性格特征教学难点:探究林冲思想性格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其与小说主题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1课时处理练习教学过程:一、导入电视剧《水浒传》中《好汉歌》中有一句“该出手时就出手”,被评为98年的流行语。
从一定层面上揭示出《水浒传》的主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二、作品及作者介绍:作者:关于作者说法众多,有的说是罗贯中,有的说是施耐庵,有的说是施本罗编,还有的说是施作罗续。
其中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就持最后那个说法,所以他才腰斩水浒。
但现在大多数人认为还是施作的。
对于施我们现以有的资料很少。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约1 2 9 6 ─1 3 7 0 ),钱塘(杭州))人,曾中元朝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乡。
代表作《水浒》。
作品:《水浒传》和《红楼》《三国》《西游》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水浒》不是作者独立创作的作品,而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
它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
在《宋史》中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中都曾提及。
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
元代出现了大批的水浒戏。
这说明水浒故事是在不断发展中丰富和完善的。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
《水浒》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长篇古典小说。
这部章回体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家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浒》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
三、前情介绍林冲本在东京当禁军教头。
受人尊敬,生活富裕,有个美满的家庭。
奸臣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几次要霸占林冲的妻子,都遭到抗拒但仍不死心。
高俅指使陆谦、富安等人设下毒计,诬陷林冲手执利刃闯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图谋行刺,把他送交开封府发落。
开封府尹明知林冲冤屈,但迫于高太尉威势仍判定脊杖二十刺配沧州。
高俅又令陆谦买通押差,要在赴沧州途中的野猪林害死林冲,幸被鲁智深救了。
林冲和鲁智深分手后路过柴进庄院,受到殷勤接待;柴进又写信给沧州官府托请照顾林冲。
林冲到了沧州牢营,由于送了银子给差拨,管营,又有柴进荐书,不仅免了一百杀威棒,还被派去看管天王堂。
……四、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复述要点林冲在沧州巧遇李小二,与小二交往甚密。
陆谦等人酒店密谋,谋害林冲,小二疑虑偷听告疑,林冲买刀寻敌,寻敌不得,心下慢了管营调林冲去守草料场,林冲生疑;林冲接管草料场,雪中沽酒;草厅被雪压倒,破庙借宿,巧听真情,奋起杀敌五、进入新课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哪个情节让你感到最痛快淋漓?为什么?明确:山神庙前,林冲手刃仇人。
出示课题:“不出手”与“出手”——从林冲性格发展变化历程探究小说主题1、看看文章前面有没有“该出手”的地方,“出手”了没有,为什么?林冲的性格是怎样的?明确:店小二通风报信,知道陆谦等人要害自己,想出手,没出成,后来也不想出手了。
从中可以看出林冲有反抗精神,同时又有委屈求全之心,并且后者占了主要。
提示:“大惊”“大怒”“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街上训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
”2、那么,林冲有没有过“该出手时不出手”的情况呢?补充:东岳庙和野猪林的情节(课件展示)学生简单讨论归纳: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林冲的性格是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主要是从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
3、回到文本,点评文章中描写林冲从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过程中具体刻画性格的语言动作,更深入更完整地体会林冲的性格。
明确:文章开头倒叙了林冲与李小二的一段事情,体现了林冲的侠义心肠;与李小二的对话中,林冲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才使自己吃了官司,发配沧州,但他还是称高俅为“高太尉”,说自己“恶了高太尉”,体现了林冲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当通过李小二通信后,得知迫害到了眼前,激起了复仇的怒火,符合了李小二所说的“性急”状态,买刀寻仇人;寻找几日不见仇人,放松警惕,恢复了委曲求全的常态;接管草料场时的小心谨慎和随遇而安,想在此安稳过冬;草料场起火,山神庙内听得谈话,才最终认识到自己的真实处境,高俅是要置人于死地,奋起反抗。
4、那么林冲从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关键是什么?明确:“官逼”是主题。
文章在展现林冲性格发展变化过程这条明线的同时,始终伴随着陆谦等人迫害林冲这条暗线,而且也是推动林冲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林冲这个人物刻画的重要意义在于他是最不应该落草为寇的,然而这样的人最终也有家难回,有国难投。
这样作者就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统治阶级,用金圣叹的话来说,就是“乱自上作”。
5、在山神庙一节中林冲为什么先杀差拨、富安,后杀陆谦?是否与小说的主旨有关系?参考:突出了“义”,林冲与陆谦是好朋友,林冲与李小二之间的故事。
陆谦等他们无“义”。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
突出的是“忠义”二字。
6、金圣叹说林冲“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
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作何理解?提示:东岳庙、野猪林直至发配,林冲始终在忍,而当山神庙一节,忍无可忍时,恢复了血性;到后来,投奔梁山,又忍受王伦,直至晁盖人等投奔梁山,王伦继续嫉贤妒能,林冲忍无可忍,火并王伦。
7、由林冲的“不出手”到“出手”,你看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或者说:林冲由“不出手”到“出手”的性格转变是偶然的吗?)自由讨论,学生归纳。
明确:①林冲本来是北宋京城80万禁军的枪棒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这就决定了他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满足现状,缺少反抗精神。
像林冲这样的人尚无法维持安定的生活,不能保障生命安全,那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之痛苦也就可想而知了。
②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是一个“逼”字。
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
为了活下去,人民群众才不得不起来反抗斗争,这就是“官逼民反”。
《水浒》的主题就是“官逼民反”,而林冲所走的道路就很能体现这个主题。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小结:文章主要运用了动作语言和细节描写人物,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这正是古典小说最鲜明的一点。
作业:学案当堂反馈检测板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善良义+忍委曲求全反随遇而安补充资料:1、太尉高俅义子“花花太岁”高衙内调戏林冲妻子,林冲大怒,但“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软了。
”鲁智深要帮忙厮打时,林冲劝阻道:“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
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
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
2、林冲被发配沧州,行前恐误了妻子青春想休妻。
高俅密令陆虞候买通董超、薛霸,相机害死林冲。
两人在路上用滚水烫烂林冲双脚,在野猪林绑住林冲,说:“有那陆虞候传着高太尉钧旨,教我两个到这里结果你”,林冲“泪如雨下,便道:‘上下,我与你二位,往日无仇,近日无冤。
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 ”跟踪多时的鲁智深相救,欲杀死官差时,林冲又道:“不可下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候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通过东岳庙和野猪林片断中林冲的语言,可以看出林冲是一个什么样的性格?安分顺从,安于现状,逆来顺受第二课时:教学重点: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及人物对话描写一、导入上节课,我们一同分析归纳了林教头的人物形象,这是我们从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入手,对于小说来,环境描写也对于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一道分析一下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二、进入新课1、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都为章回体,每个故事前的回目都大致交代出本回的组要内容。
本篇课文选自《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如何理解?参考:①省略说。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是“林教头(在)风雪(之夜)(投宿)山神庙”的省略。
②名词说。
名词说认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马致远的名句在语言表达和意境创造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一标题,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是“林教头”,故事发生的环境是“风雪”之夜,人物活动的处所是“山神庙”。
三个名词连用,构成了一幅有人有物、有景有情的画面,创造了一种凄凉、悲壮的诗的意境。
③动词说。
古典章回小说回目多用对仗,但在此回目上“风雪”似乎与“火烧”并不相对,“火烧”是一个动词,那么“风雪”也应是动词。
“雪”本有动词的义项,作“洗刷”讲。
这样,“风”就被看作是“雪”的修饰语,理解为“愤怒地雪耻”。
深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题意应是:林教头愤怒地报仇雪耻、疾风般地洗刷下被亵渎的山神庙。
④喻意说。
其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题意理解的关键是“风雪”一词。
对“风雪”一词的妙用,并非是施耐庵的独创,早在元代杂剧创作中就屡见不鲜、比比皆是。
诸如王实甫的杂剧《吕蒙正风雪破窑记》、杨显之的杂剧《郑孔目风雪酷寒亭》、无名氏的杂剧《朱太守风雪渔樵记》等等。
仔细研读这些杂剧的内容,便不难发现其共同特点:都是叙述了主人公由面临逆境、险境、乃至绝境而变泰发迹的坎坷经历,都是抒写的主人公经受了一场空前的劫难,而这场“劫难”便成为了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也不例外,故事叙述了林冲遭受的一场劫难,并从此走上了反抗道路。
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其遭遇从表面上看,与自然中的“风雪”密切相关,而其厄运实质上并非“风雪”所致,而是“人事”造成的。
具体地说,是人物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决定的,是人物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境遇造成的。
2、明确题目中“风雪”的含义后,找出文中有关“风雪”的段落。
明确:直接描写: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紧。
”“仍旧迎着朔风回来。
看那雪,到那晚下得紧了。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间接描写:“那两间草厅已经被雪压倒了”“火盆内的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3、施耐庵用了如此多的笔墨描绘风雪,有何作用?提示:在此处要训练学生规范答题,不能任学生答诸如“渲染了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等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