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十七年诗歌

合集下载

十七年的诗歌

十七年的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的诗歌第一节十七年诗歌概述一、诗人情况1、创作队伍50、60年代中国诗坛两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一类是1949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

—类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

2、对诗人的划分新诗的“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李季、阮章竞等。

“和当时革命文学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派别: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包括新月派的徐志摩,象征派的李金发,“现代派”的戴望舒,以胡风、阿垅为代表的‘七月派’等。

二、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1、诗歌观念。

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2、诗体的基本模式1)“写实性”的诗: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

代表:李季、闻捷、张志民等。

2)政治抒情诗: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以理性思辨和激情宣泄为主。

代表:郭小川、贺敬之等。

3)意象哲理诗:从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出发,达到向某种观念、意态的升华,或将其意旨、情绪寄寓于具体的描绘之中。

代表:公刘、流沙河、绿原、曾卓等。

3、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1)建国初颂歌的繁荣如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田间的《马头琴歌集》、顾工的《在世界屋脊上》、闻捷的《天山牧歌》、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

2)双百方针后,诗歌题材的扩大。

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国际题材的诗也出现了。

但是,“双百”方针之后的繁荣局面是非常短暂的。

3)反右扩大化后的诗歌萧条。

一批诗人被错误地划为右派,直接导致了诗歌创作说假话、说空话的虚假诗风的抬头。

“七月派”诗人和“九叶派”诗人相继退出了诗坛。

4)60年代,诗歌面貌的重大转变。

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分化整合的过程。

政治抒情诗迅速发展成为诗歌主潮而独领风骚于60年代的诗坛。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一、1949——1955年建国初期的颂歌浪潮二、50年代中期的干预生活的诗歌三、50年代中后期的大跃进民歌运动。

四、60年代前期的政治抒情诗浪潮A、50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1.祖国颂:著名的“七月派”诗人胡风在1949年底到1950年初就发表了长诗《时间开始了》,开创了当代文学歌颂诗潮的先河。

代表作品: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王莘的《歌唱祖国》2.英雄颂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弛过燃烧的村庄》和《枪给我吧》;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3.建设新生活之歌●“石油诗人”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森林诗人”傅仇《森林之歌》和《伐木者》;●“煤炭诗人”孙友田的《煤海短歌》。

颂歌浪潮的局限性● 1.文学观念比较狭窄,使不同风格流派的诗人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颂歌注重形象写实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诗人的激情,诗歌艺术创作手法缺乏。

● 3.从思想内容内涵角度来看,由于解放初期诗人的思想认识比较粗浅,从而使得诗歌热情有余,深刻不足。

B、1957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诗坛出现短暂的生气,出现一些触及时弊,干预现实的作品。

如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一个和八个》、艾青《养花人的梦》、公刘的《禽兽篇》、公木的《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等。

●它的成绩表现为:● 1.对诗歌的创作领域做出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写出了建国以来新的内容,丰富了十七年诗歌创作。

● 2.干预生活的诗歌客观上揭露了我们建设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借鉴。

●不足● 1.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干预生活的诗歌更注重其内容的批判性,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又所忽视,从而使得这些诗歌在美感和意境等传统诗歌审美内容上有所欠缺。

● 2.干预生活的诗歌虽然揭露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它未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因此,在实践性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十七年时期诗歌

十七年时期诗歌


闻捷诗歌的开创性(补充)
闻捷出现于50年代中期的诗坛上,
当时正是说教诗、生产诗大量充斥 诗坛的时代,《天山牧歌》以轻柔、 明快的调子抒写新疆少数民族解放 后崭新的田园生活与乐趣,诗歌写 得纯朴、真挚、热烈,给读者以强 烈的美感享受,开拓了新的诗歌题 材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新边塞诗流派
代表的诗人有杨牧、周涛、章德益、
《致青年公民》 郭小川
《投入火热的斗争》
《向困难进军》 《把家乡建设成天堂》
《在社会主义高潮中》
《人民万岁》
《让生活更美好吧》
《闪耀吧,青春的火光》
你的悲哀,/可是如今,/那婉转的夜莺/ 已经飞离了你的胸怀。 在晨曦下,/我打开门窗,/空中流动着原 野的风,/唉,叫这支尖细的笔,/怎样聚 敛起空中的笑声?
《爬也是黑豆》公木

爸爸和儿子一起来到谷场中, 谷场上有一片黑咕隆咚。 爸爸说:“那是黑豆豆。” 儿子说:“那是黑虫虫。” 爸爸和儿子发生了争论, 做爸爸的当然是理直气盛。 真理自然要一边倒在他手里, 这用不着证明就可以肯定。 可是,儿子忽然高兴地大声吼: “爬哩,爬哩!爸爸,你瞅,你瞅!” 爸爸不耐烦地勃然大怒: “瞅什幺?爬,爬!爬也是黑豆!”
《草木篇》流沙河

白杨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零零地立在平原, 高指蓝天。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它连根拔去。 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藤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 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 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草木篇》流沙河
《回答》 何其芳
从什么地方吹来的奇异的风, 吹得我的船帆不停地颤动; 我的心就是这样被鼓动着, 它感到甜蜜,又有一些惊恐。 轻一点吹呵,让我在我的河流里 勇敢地航行,藉着你的帮助, 不要猛烈得把我的桅杆吹断, 吹得我在波涛中迷失了道路。

17年诗歌概要

17年诗歌概要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乘风破浪!’谁还没听见吗?聋
得太不像样!

(鸡冠花)‫‏‬
在冬天开花已经不算希奇, 掌握了自然规律可以改变花期。 不是已经有短日照菊开在春天? 我们相信腊梅也可以开在夏 (腊梅花) 我们总是呕心喋血地从事生产,谁学得 这种精神,就能又红又专。 (美人蕉)

四、郭小川的诗歌
四、郭小川的诗歌
隐失的诗人和诗派: 五四以来的新诗人,在进入50年 代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从诗界“隐失” 。其原因: 一是对新诗“传统”的选择所导致的主流 ”的“窄化”,将一批诗人排除在诗界 之外; 二是诗人已形成的创作个性,艺术经验 与此时确立的写作规范发生冲突,导 致一些诗人陷入创作困境。
(一)“九叶诗人”:
有可能形成中国新诗道路上的转折点。但在以政治 为中心的年代,他们被迫“隐失”。他们不合“潮流 。
(二)“七月派“诗人”

胡风为其领袖,包括阿垅,鲁藜等20 位作家,强调“主观战斗精神”在创作中的重 要性,与客观摹写相左,因而受到批判。
二、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
. 50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 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标志着一个颂 歌时代的开始: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啊,/你 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内/生长,壮大,成熟,/你 这个东方巨人终于诞生了。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放声歌唱 》、胡风《时间开始了》、郭沫若《新华颂》、 臧克家《有的人》具有代表性。
三、十七年诗歌的总体特色
十七年的诗歌可以用“战歌”和“颂歌”来概括, 诗歌通常被喻为号角、锣鼓、旗帜等。政治抒情诗十分 繁荣,诗歌风格豪放、明朗、欢快、激越。 1.流派的贫乏和风格的单一。缺乏丰富多彩的诗 歌流派,个性化严重衰退。

当代文学史 十七年诗歌

当代文学史 十七年诗歌

臧克家及其《有的人》
❖ 臧克家《有的人》是为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 纪念日有感而作,写于1949.11.1。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 有的人活着, ❖ 他已经死了; ❖ 有的人死了, ❖ 他还活着。

❖ 有的人 ❖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 有的人 ❖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 有的人 ❖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 有的人 ❖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 A:作品中有明显的抒情主人公存在。这一抒情主人
公不是个人,诗人自我,而是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 身份出现。抒情主人公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表达感情的
一种方式。B:内容上呈现宏大的政治主题。强烈的 政治观念、社会理想。C:情感上表现出激越的政治 激情,表达为一种自豪和喜悦。D:形式上有整饬 的艺术形式。一般较长,用排比、阶梯式等修辞手法,
❖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 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 辈人……
❖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 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结构分析:五部分
❖ 第一部分:回延安, 是写回延安的激动喜悦; ❖ 第二部分: 忆延安, 回忆当年延安生活; ❖ 第三部分: 说延安, 是写亲人欢聚畅谈的热烈场
第四章
“十七年”时期
诗歌创作
“十七年”时期诗歌的继承:
❖ 诗的路向的选择:
❖ 解放区诗歌。(被当作诗歌最直接的传统来强调。) ❖ 中国新诗派。 ❖ 国统区诗歌。
隐失的诗人与诗派
❖ 九叶诗派(即中国新诗派):穆旦、唐祈、唐 湜、袁可嘉、陈敬容、杜运燮、辛笛、杭约 赫
❖ 退隐原因A:否定诗与政治的从属关系。B:现代主义的思想传统。

“十七年”诗歌

“十七年”诗歌

叙事诗 《将军三部曲》 《白雪的赞歌》 《深深的山谷》 《严厉的爱》 《一个和八个》
郭小川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生命 力所在,就是创造了一个特别的抒 情主人公——“战士”的形象。通 过对一个战士的内心世界的探索, 思考人生哲学等问题。形成郭小川 独具魅力的诗风。
《团泊洼的秋天》片断
战士的歌声,可以休止一时,却永远不会沙哑; 战士的明眼,可以关闭一时,却永远不会昏瞎。 请听听吧,这就是战士一句句从心中掏出的话。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那样静静的吗?
爱,膨胀了它的主人的心; 温柔的渴望,像海潮寻找着沙滩, 要把你淹没…… 再明亮的眼睛又有什么用, 如果里面没有映出你的存在;
就像没有星星的晚上, 幽静的池塘也黯然无光。 深夜,我只能派遣有翅膀的使者, 带去珍重的许诺和苦苦的思念, 它忧伤地回来了——你的窗户已经睡熟。
食指: 《相信未来》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郭沫若《新华颂》 人民中国,屹立亚东。 光芒万道,辐射寰空。 艰难缔造庆成功, 五星红旗遍地红。 生者众,物产丰。 工农长作主人翁。
人民品质,勤劳英勇。 巩固国防,革新传统。 坚强领导由中共, 无产阶级急先锋。 现代化,气如虹。 国际歌声入九重。
人民专政,民主集中。 光明磊落,领袖雍容。 江河湖海流新颂, 昆仑长颂最高峰。 多种族,如弟兄。 千秋万岁颂东风。
五、六十年代诗坛诗人构成 “五四”一代:郭沫若、冯至等 三十年代:艾青、臧克家、卞之琳、 何其芳等 抗战以后:“七月派”、李季、闻 捷、阮章竞、贺敬之、郭小川等 新中国成立后:李瑛、顾工、公刘、 流沙河等。
内容和主题上的重大变化:歌 颂成为主调 歌颂新中国、歌颂党、歌颂 领袖、歌颂革命胜利和刚刚开始的 新生活,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旋律。
淡红的果子压弯绿枝 秋天是一个成熟季节, 姑娘整夜地睡不着, 是不是挂念那树好苹果? 这些事小伙子应该明白, 她说:有句话你怎么不说?

十七年诗歌ppt

十七年诗歌ppt

有 的有 人的 死人 活 了着
他 已 经 死 了
/ /
人 民 永 远 记 住 他 !
给 人 民 作 牛 马 的 ,

人 更 好他 地活 活着 。为 了 多 数



人 民 把 他 摔 垮 ;
骑 在 人 民 头 上 的 ,
有 的 人
能 活 ;他 活 着 别 人 就 不
有 的 人
பைடு நூலகம்
日 于 北 京
“新民歌运动”: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组织、 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提倡“人人 写诗歌,村村出诗人”,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 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 “如今唱歌用箩装,千箩万箩堆满仓。莫 看都是口头语,放到田里变米粮。”
内容上:
⑴大跃进民歌中的劳动主题。 《我来了》:“天上没有玉皇,/地 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陕 西安康)
二、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
. 50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 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标志着一个颂 歌时代的开始: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啊, / 你 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内/生长,壮大,成熟,/你 这个东方巨人终于诞生了。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放声歌 唱》、胡风《时间开始了》、郭沫若《新华颂》、 臧克家《有的人》具有代表性。
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 “大跃进民歌”
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引用一些歌谣化了的政治、生产口号,来说明工农 业生产的“跃进”形势和群众的劳动干劲。诗人萧 三挑选了其中—部分,集中在报刊上登出,并称它 们是“最好的诗”。 3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谈到我国诗歌 的发展退路,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 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并倡议在全国范围内搜集民 歌,认为民歌是中国新诗的一条出路。

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学7十七年诗歌1

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学7十七年诗歌1

何其芳:《回答》 一
从什么地方吹来的奇异的风, 吹得我的船帆不停地颤动: 我的心就是这样被鼓动着, 它感到甜蜜,又有一些惊恐。 轻一点吹呵,让我在我的河流里 勇敢的航行,借着你的帮助, 不要猛烈得把我的桅杆吹断, 吹得我在波涛中迷失了道路。

有一个字火一样灼热, 我让它在我的唇边变为沉默。 有一种感情像海水一样深, 但它又那样狭窄,那样苛刻。 如果我的杯子里不是满满地 盛着纯粹的酒,我怎么能够 用它的名字来献给你呵, 我怎么能够把一滴说为一斗?
(三)长篇叙事诗的繁荣。
本时期叙事诗创作数量比较多,质量相对较高。仅 1959年前后,出版的长篇叙事诗就有近百部之多。
(四)诗歌形式的变化、发展和丰富。
建国后,有人提出过新格律诗,“半逗律”,有人试 验民歌体,也有人转向半自由体。
知识回顾 Knowledge 导!
老诗人穆旦的《葬歌》:“你可是永别了,我的朋 友?/我的阴影,我过去的自己?/天空这样蓝,日光这 样温暖,/在鸟的歌声中我想到了你。”
在《问》中:“生活啊,你握紧我这只笔/一直倾 泻着你的悲哀,/可是如今,那婉转的夜莺/已经飞离了 你的胸怀。……唉,叫我这支尖细的笔/怎样聚敛起空 中的笑声?”
2、50年代诗歌的主潮。对新中国和新生活的歌颂是 建国初期诗歌的主潮。
朝鲜战争爆发,一些诗人奔赴前线,反映这场战 争,歌颂志愿军英雄。像张永枚《骑马挎枪走天下》, 未央《祖国,我回来了》:
车过鸭绿江,|好象飞一样,|祖国,我回来了, |祖国我的亲娘!|我看见你正在|向你膝下的儿子招 手。
车过鸭绿江,|好象飞一样;|但还是不够快呀! |我的车呀!|你为什么这么慢|一点也不懂得|儿女的 心肠。
一般认为十七年诗坛上有过两次短暂的繁荣,一 是1956-1957,另一次是1961-1963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创作历程P41
1、1949-1953 分化调整复苏
2、1957年上半年艺术创新
流沙河《草木篇》P43
郭小川《望星空》
3、1958 新民歌运动
4、1961-1962 长篇叙事诗
5、1963-1966 政治抒情诗
二、创作类型
1、政治抒情诗P42
•多以政治激情来宣扬当时流行的政治信念,直接抒发诗人战斗豪情。

颂歌样式成为50-60年代政治抒情诗创作的主流,多是对时代和新政权的歌颂。

1、政治抒情诗P42
•胡风《时间开始了》
•郭小川《甘蔗林一青纱帐》《林区三唱》
•贺敬之《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窗口》
颂歌体的不足
•呈现程式化,无节制的主观情感宣泄以及对领袖人物的狂热崇拜倾向。

•贺敬之《雷锋之歌》P51作
2、长篇叙事诗P44
写实性强
李季《杨高传》、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部曲》《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3、1958年新民歌P44
•这种诗歌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配合,带有明显的政治性质。

以政治运动方式进行群众创作,失去了民间创作的基本特征,这种民歌没有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与生活现状产生脱节,记录了那个时期人们畸形精神状态。

新民歌
•玉米稻子密又浓,
•铺天盖地不透风。

•就是卫星掉下来,
•也要弹回半空中。

“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1958年3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会议上提议收集民歌,倡导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1960年7 月22日至8月13日,第三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

周扬作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的报告。

报告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

三、十七年的诗歌的不足
十七年的诗歌发展道路,由于文艺与政治关系处理不当,严重束缚诗人创作。

诗成为政治传声筒,诗风不正,诗歌表现的情感领域单一,个性化程度削弱和模糊,艺术方法比较单一。

四、闻捷的诗歌创作
•闻捷(1923—1971)
•原名赵方节,江苏丹徒人,创作了一些表现新疆各民族生活和爱情的诗,从1955年开始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誉满诗坛,以后又陆续发表诗集《天山牧歌》《生活的赞歌》《河西走廊行》和叙事诗《复仇的火焰》等。

•1971年1月惨遭迫害,自杀。

创作特征:
•1、具有真切朴实的生活气息。

创造了柔和、轻快、明朗的牧歌风格。

《婚礼》
创作特征:
2、以美好爱情为主旋律,热情歌唱生活的赞歌。

爱情表现得如此真挚、强烈的,在十七年并不多见。

这些爱情诗揭示了爱情与劳动,与创造新生活的紧密联系。

它们歌唱的是以政治为最高选择标准的爱情。

《苹果树下》
创作特征:
3、善于描绘人物心理,提炼单纯而明朗的艺术形象。

《苹果树下》《葡萄成熟了》
《葡萄成熟了》
马奶子葡萄成熟了,
坠在碧绿的枝叶间,
小伙子们从田间回来了,
姑娘们还劳作在葡萄园。

小伙子们并排站在路边,
三弦琴挑逗姑娘心弦,
嘴唇都唱得发干了,
连颗葡萄子也没尝到。

《葡萄成熟了》
小伙子伤心又生气,
扭转身又舍不得离去:
“悭吝的姑娘啊!
你们的葡萄准是酸的。


姑娘们会心地笑了,
摘下几串没有熟的葡萄,
放在那排伸长的手掌里,
看看小伙子们怎么挑剔……
《葡萄成熟了》
小伙子们咬着酸葡萄,
心眼里头笑眯眯:
“多情的葡萄!
她比什么糖果都甜蜜。


四、郭小川的诗歌创作
郭小川(1919-1976)
“战士兼诗人” P44
创作特色
1、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战斗性 P45
《闪耀吧,青春的火光》
《甘蔗林一青纱帐》
2、具有真实的自我之情
50年代后期进行艺术探索,尝试突围。

第一,是对人的生活和情感的复杂性的尊重和关注,表达人性的关怀。

P45
《白雪的赞歌》
《严厉的爱》
《深深的山谷》
2、具有真实的自我之情
“由于在情感上对个体价值的依恋,对人的生活和情感的复杂性的尊重,诗中理解地表现了矛盾的具体情景,而具有某种的丰富性,使人的心理矛盾、困惑,他经受的磨难、焦虑、欢欣、不安,获得了审美上的价值。

”(洪子诚)
第二,对现实人生的反思
《望星空》(1959)体现个人和历史的复杂关系,包含了诗人对个体生命与巨大的历史洪流之间矛盾的敏锐感受。

P46
《望星空》
前者真实的人生感受与后者的理念表述产生矛盾,诗学追求与政治要求形成冲突。

一方面诗人努力保持与当时主流意识的同步,另一方面又逸出主流意识,细致暧昧地展示其充满冲突和痛苦的内心世界。

《望星空》的价值
表达一体化时代的作家个体实现“本质化”过程的精神矛盾,在文本“缝隙”处,矛盾地融入与主流观念相抵触的有关生存的思考。

郭小川的诗歌创作
3、诗歌形式不拘一格,博采众长。

创造“新辞赋体”,吸收楚辞汉赋的反复咏叹、铺陈排比的艺术手法,句子长,章节对称,气势磅礴。

P47
《团泊洼的秋天》
参考书目
●谢冕《浪漫星云—中国当代诗歌札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孟繁华《梦幻与宿命—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历程》,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