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孔子学当老师

跟孔子学当老师
跟孔子学当老师

跟孔子学当老师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说过:?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站住脚跟,就要去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被奉为?万世师表?。这样一位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打破官学的垄断地位,创办私学的人是怎样实施他的教育思想的呢?

最近,我认真读了一遍《论语》,读书的过程也是和孔子一起学做老师的过程。下面就简单地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不断学习,幸福工作。

幸福是一种感觉,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确实,在今天这样一个不断改革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自己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心态的学生。孔子的一生也可谓是历经挫折,并不得志,他依旧从容、豁达,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

孔子非常勤奋。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如他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等等等等。

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就教师这一职业而言,就是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努力教好自己的学生,还应该不断学习,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工作和学习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中,感受充实和快乐。

二、热爱学生,教学相长。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精髓之一是"仁",?仁?即爱人。从《论语》一书中,我们处处能体会孔子与学生之间浓浓的情谊。看不出孔子有半点?师道尊严?的架子与面孔,他和弟子们俨然是一种朋友关系。正是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弟子们才能畅所欲言,师生才能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相长?,这也真正体现了?教学是师生平等交往的过程。?这是一种多么融洽、和谐的教学形式。学生的身心不但得到愉悦,而且情智得到极大的发展。这正是我们今天提倡快乐教学、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教育旨在教书育人,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而这一切的贯彻实施必须依托于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开展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师生平等,教学相长,这样的教育必定是和谐的,这样的教学是民主的,这样的教学氛围是轻松愉悦的,这样的教学效率也一定是高

效的。而要创设和谐的教育氛围,首先就是要尊重学生,其次是要相信他们,相信他们身上无限的潜能,相信他们身上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再次老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有各具特色的潜能,然后挖掘它们,这样才算达到了教育的良好效果。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的教学环境的创设,还需要教师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的失误与困惑,宽容并支持他们重新扬起前进的风帆。

三、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他重视了解学生,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优缺点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比如他曾指出:?仲由果敢,子贡通达,冉求多才艺。?由于了解学生,他能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在进行具体教育时有所侧重。一次,子路问:?听到一件该干的事,就马上干起来吗??孔子回答:?有父兄在,怎么能不问父兄就干起来呢??以后,冉有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回答:?听到就干。?他对两个学生同样的问题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公西华为此迷惑不解,便向老师提出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求平时做事缩手缩脚,所以鼓励他去干。子路胆大用勇为,所以要加以抑制。?学生问仁、问孝、问学等,孔子总是对症下药,不相雷同,尽量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所以他的许多学生,学业斐然,极有成就。

由此想到我们平时的教学,由于是班级授课制,班级学生数也比较多,在因材施教这方面做得还是有所欠缺的,我们要努力做到对学生分层要求,对不同类型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布臵不同类型作业,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注重启发,随机点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积极倡导的教育思想。我们小学语文12册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叫《孔子游春》,讲的是孔子带领弟子到泗水河畔去游玩,巧借河水教育弟子做

?真君子?的事。

课文中写到:当孔子在全神贯注地凝视泗水时,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此时弟子们已经达到一种?愤?、?悱?的状态,孔子见时机已到,便引发了一场关于?水是真君子?的谈论。孔子真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回答是多么的出人意料,含义深刻!他的这种相机教学,是多么适时。也许他对水的理解早已成竹在胸,但不到恰当的时机,决不吐漏。他对智、德的传授的火候把握得是多么到位。弟子们听后?无不惊讶?,都没想到?老师从这司空见惯的河水中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可见,

弟子们所受到的教育该是多么的深刻。正因为弟子们深刻地受到了?真君子?的思想教育,所以孔子又因势利导引导子路和颜回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引导弟子在言行上做一名

?真君子?。其教育可谓水到渠成。在这次教育活动中,孔子没有去?告诉?弟子,而是引导弟子主动去?发现?,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这其间,没有优劣的评论,友善包容了迥异,恣意张扬了学生个性,使得不同志趣、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人能有一个共生的土壤、和谐的环境,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各式人才的成长奠定了基础,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五、面向生活,寓教于乐。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鲜明地了解到孔子寓教于乐和将大自然作为课堂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一位善于利用自然课程资源的高手。他对弟子的教育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利用生活这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教育弟子。这种看似游玩的教学,实则是在玩乐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进行了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让学生在自然的优美与恬静这一感性认识中,提高理性的思辨能力。这一教育思想同今天我们提倡的大教育观的教育理念是相一致的。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舞台。语文课程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我们要不断开发和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使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动起来。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

课品如人品。教育智慧必定出自善良的心,出自教师对教对学生真诚的爱意!品格高雅,课堂自然充满智慧、充满灵性。?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温暖旅程,如沐春风。

《跟孔子学当老师》心得体会

《跟孔子学当老师》心得体会 太和六小羊春华 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 这是周永老师所著的《跟孔子学当老师》的卷首语。在我的心中,孔子是学者,是圣人,这样的人,是高高在上的,是让人膜拜的。然而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后,更加了解了他作为一个“人”的一生,作为一名“老师”的喜怒哀乐。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教师学习的准则。“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语词,蕴藏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孔子会把自己的求学教训教给学生。虽然早已“学富五车”,却依然觉得自己还不够有学问,尤其是教了那么多学生之后,他更是觉得自己学问不够,于是坦诚的将自己的知识缺陷告诉学生,说自己还得继续努力。老师在颠沛流离的处境中尚且如此卖力求学,学生又怎么会无动于衷。 孔子会在学生面前流露出悲伤与痛苦。颜渊、子路死的时候,他悲伤到不能自已,学生们劝他,他竟然都不知道自己在悲伤,反而问:“我有悲伤吗?”等他在学生的提示下终于明白自己确实是在悲伤,他就说:“颜渊死了,我能不悲伤吗?子路死了,我还能吃得下饭吗?”不但如此,他还会“日哭”——终日哭泣。 可见,孔子教给学生的,不只是文史知识,更重要的,他用自己的一生,用自己喜怒哀乐,用一颗最真的心来教给学生如何“学会做人”,拥有一颗“仁心”。 哪个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我就承认对他们有着打心底的热爱。可是,只有当我们把这种爱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时,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反思一下自己的日常教学,并没有向学生传授多少能够触及心灵的“渔”,而让他们更强烈的感受到我的爱。自己做的都不够好,有凭什么来埋怨学生不听话、不懂事呢? 由此,我明白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会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自己先做到。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在每一次课上,我都要把自己对语文的热爱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这样有意思!教给学生知识,

孔子拜师的优秀教学设计

孔子拜师的优秀教学设计 孔子拜师的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介绍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孔子年轻时代就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于是不惜行千里去拜访老师,得到了老师的热情接待和毫无保留的传授。赞扬了孔子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的精神和老子真诚无私、谦和大度、诲人不倦的大师风范。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孔子基本不了解,所以,首先必须在上课前介绍关于孔子的一些资料,尤其是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激发他们学习孔子精神的热情。课后也印发一些孔子的语录给学生背背。 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班上寻找谦虚好学、彬彬有礼的同学,以他们的事例说说对课文的理解。 3、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说说自己学了本课后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 1、.会读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等14个词语及一个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学习是无止境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故事;体会

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3、阅读课后的选做题与资料袋,并通过补充其他资料,加深对孔子的了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第二自然段,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尤其是他克服重重困难的词句。 难点:“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含义。 五、课时:两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资料介绍孔子,板书课题。 1、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齐读) 2、提问:你们知道这三句话是谁说的吗你还知道他说的哪些名言警句 3、板书小结:孔子(齐读)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不仅在中国有广泛影响,在世界上也有较大影响。 4、导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为什么中国的孔子有这么大的影响呢 5.学生自读课文后的《资料袋》,感受孔子的伟大,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受“诚心” 1.学生自读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可回读。

《中华的智慧》读后感

中 华 的 智 慧 读 后 感 《中华的智慧》读后感 闲来无事,读了《中华的智慧》,读后,深有感悟。全书摘取古代的名人名书中的名句如孔子,老子、《周易大传》等,从各个方面诠释了中华之智慧。何为中国的智慧呢?西方所谓哲学的原义是“爱智”,“爱智”即追求智慧。智慧即对于真理的认知。西方哲学追求智慧,所以西方哲学所取得的成果可谓之“西方的智慧”。中国古代哲人志在“闻道”,“道”即真理,亦即最高的智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历代哲学家所提出的创造性见解,亦可谓之“中华的智慧”。 “智慧”有不同的层次。普通的智慧可谓之实用的智慧,即处理一般的疑难问题的智慧。就比如古代的一些仁人志士帮助其主取得胜利的计谋。但是这些智慧不是哲学所追求的最高点,而“中华的智慧”这本书里都是真正的哲学智慧。

哲学所追求的最高智慧就是关于宇宙的见解,这就是中国哲人所讲的“道”如:孔子曰“志于道,据于道,依于仁,游于艺。”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他对于道的重视。老子也宣扬“闻道”,他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虽然道家和儒家都以闻道为目的,但是,儒家以为“道”和“学”是统一的,而道家则把“道”和“学”对立起来。 中国哲学所谓道,具有不同层次的含义,有人生之道,有自然之道,有致知之道。 人生之道,自古以来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阐发人生之道,必然要涉及人生价值问题。《周易》中提出两条非常重要的人生原则,同时这两条原则也是如今的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凝结了儒家学者的深湛智慧。 关于自然之道,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区别了“人道”和“天道”。所谓天道指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老子提出超越一切相对的绝对,把理论思维提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易大传》提出来关于刚柔的全面观点,其认为刚柔犹如昼夜,是相互转化的。在《周易大传》中“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阴一

向孔子学习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向孔子学习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古语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对中国的影响深远,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教师来说,《论语》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孔子在与他的学生互动过程中,体现出哪些为师之道。今天,就让我们向孔子学习,看看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做一个真实的教师 《论语》虽是经典,但各篇章对话之间并无上下一贯的系统联系。然而,正像李泽厚先生所说,读罢全书,却仍然可以见到一个“相当完整的生动印象”,那就是孔子。透过《论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生动、真实的教师。 他有爱憎,不做好好先生。子贡问他,君子也有憎恶吗?他说有。他憎恶讲别人坏话的人,憎恶自己下流却毁谤向上的人,憎恶勇敢而不懂理智的人,憎恶专断而执拗的人。有憎有恶才有活生生的人的情感。 他会着急,急了还会发誓。一次孔子拜会了南子,据说这是一个不道德的女人。于是招来了子路的不悦,孔子急得发誓说,我如果做了坏事,老天会惩罚我!老天会惩罚我!(“天厌之!天厌之!”)。一个老师被冤枉或者被怀疑了,想自证清白又没有太多的证据,情急之下的发誓,多么诚实,一点也不装腔作势。 他经常会被学生批评和质疑。子路首当其冲。老师见南子,他不高兴;孔子在陈国断了粮食,他也带着嘲弄的语气质问孔子:君子也有毫无办法的时候?老师要去做官,他又颇有微词。如此不悉数列举。足见,孔子其实并非如后世,尤其是宋明理学描绘的那样超凡入圣,他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平常人,在学生的眼中,他也不是高大上,并非一个所谓高尚完美的至圣先师,他可以被挑战,可以被诘问,甚至可以被指责。 为师者,就应当如孔子那样做个真实的老师。 真实的老师是自信的老师。过于看重自己的形象,唯恐一个真实的自己撑不起教师这个角色,生怕有什么问题会让孩子瞧不起。这样的老师,究其原因恐怕是缺乏人格自信、文化自信。 真实的教师还是一个生动的老师。自己生动,也能让学生生动。一个教学技艺精湛的老师也许可以用语言感染孩子,但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更应该用整个的身心来教育孩子,他即是教育,他就是教材。一个生动的教师,最大的感染力就来自于身教。 学生性格的发展,最为突出的价值就在于对人的丰富心灵的尊重。人的心理结构各异,具有无限丰富可能性,唯有引导他们各自生动地成长与发展,个体精神的自由才有基础。我们共享文化的传统,但却可以有个体的发展与创造,这本身就是丰富生活的应有之义。如果教出的学生千人一面,那是教育的失败

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感悟

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感悟 方兴小学马永健踏上教育这个工作岗位已将近二十个年头,回首走过的教育之路,我不禁有些失意,收获了什么,茫然……感受到只是职业的倦怠,生活的疲累。教育中我缺乏了什么?到底该怎样工作?我有些迷茫了,然而当我看到《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时,它犹如一簇灼灼燃烧的火焰,令我温暖,令我神往。众所周知,孔子是大教育家,是老师的老师,从事讲学活动四十多年,相传他有弟子三千人,我坚信他一定会给我指点迷津。于是我以从未有过的专注认真拜读起这本书来。 这的确是一本适合广大教师来阅读的优秀读本。边读边品味,它让我走入了孔子的教学生活,目睹一个个感人至深且意味深长的孔门教育场景,让我们了解了孔子即使在孤苦无助的处境中,也仍然能以上苍一般伟岸的师者尊严,来诠释他对教学及学生的忘我大爱。掩卷静思,有所感悟。 感悟一、教育中我缺乏爱。书的目录有:?教学,有如柏拉图式的爱情?和?静心感受孔子的教学之恋?,孔子是把教学当作?恋人?一样看待的,虽在从教中流离失所,颠沛流离,不能和家人朝夕相处,但他依然能坚持下去,正源于他对教育充满了爱,他对教学的痴迷程度。环顾我的四周,即使在国家大幅度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的情况下,很多人还都处于灰心丧气的精神状态之中,教书充满了抱怨。是啊,我们现在能有多少人像孔子那样痴恋教学?想想自己以前也仅仅是把教学当工作,当谋生的手段,在这种想法左右下怎么会对工作有激情?对工作产生

爱?正是因为教育中缺乏爱,所以才缺乏工作热情,才会感到倦怠。真心真意谢谢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这一点。 感悟二、教育中我缺乏对学生‘授之以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同样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孔子并未说过?授之以渔?的话,但是他的教学行为,可以让我概括出,他是一位推崇?授之以渔?的教师。孔子在教学时,将自己的?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也能走上自己喜欢的为学之道。 孔子对教学的热恋,让我无限的感动;孔子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让我受益匪浅。我可能永远也达不到孔圣人的境界,但我会从孔圣人那儿得到教育,得到激励,走好教学之路的每一步。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 《孔子的智慧》是林语堂先生对孔子思想的系统阐述和全新解读,解开儒家思想历久弥新的根源所在!在儒家经典中悟出适用于自己的处世哲学,用儒家智慧指导现实生活。 没有哪套格言能像儒家在中国这样主导一个国家的历史。孔子的思想不仅是为人处世的指导,更蕴含着古代圣贤理性的思索和对人生意义的终极探求。林语堂先生对儒家经典的全新解读,让我们从中得到更深刻的启示。儒家思想不仅是孔子对人生本质的探究,对人生价值的求索,更为世人提供了为人处世的准则和安顿身心的滋养。在品读儒家智慧的同时,也能找到适用于我们自己的人生哲学,且值得我们每个现代人深思。整本书一共收集了四十一条经典智慧,每一条智慧都可以与我们的生活对照起来,其中最让我感悟深刻的是下面几条,现在和大家一起分享: 01、自身素养: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多替别人考虑。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

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生活中,一个给予别人方便的人,自己也会得到别人给予的方便,正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能多为别人着想,为对方设身处地考虑问题,会让你赢得更多的朋友。正如“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你想别人怎么对你,首先你要怎么对别人。” 02、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学习时,倘若只知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将毫无所获。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升华。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学习,学习才有效果。每个有求知欲和上进心的人,每个不甘平庸和空虚的人,都会不断地求知,不断的思考。求知与思考,可以疗俗、可以治愚、可以怡情、可以养气,可以把自己的人生以高品质的养料充实起来。当你专注于一本好书时,犹如沐浴智慧的洗礼,犹如和智者进行心灵的对话,犹如跳动的知识精灵带着你遨游寰宇,会让你感到充实、愉悦和慰藉。“思考”是通向成功的一把金钥匙。让博学和思考相结合,那么我们就会可以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立足。我真正感受到,在学习时,一定不能走马观花式的读书,要做到边学边思考,感悟出知识真正要点,让自己变得越来

向孔子学习——他的大爱精神

《论语》好想拜读一下,但每次拿起书来,看见里面的文言文,便心里发怵,读不懂,便又放下了。暑假里看了周勇写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后,觉得跟《论语》走进了,也进一步了解了孔子。《论语》写的是孔子,但作者却是学生,而且是好几代孔门弟子断断续续写了七八十年才写成的。孔子何德何能,竟能让那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去回忆他的一言一行?孔子之所以赢得学生如此的厚爱,自然是因为他在学生身上倾注了更大的爱。世间最美好的亲情、友情与爱情所包含的种种美好人性,孔子通过教学都体会到了。将心比心,学生就是以这样的人间极致情感创作了《论语》。做为一名教师,我应从孔子身上学得什么呢?学习孔子坚定的信念。孔子痴恋教学,其痴迷程度就像柏拉图将自己的全部“爱情”奉献给“真理”。对孔子来说,相恋了几十年的教学生活,无论有多麻烦,有多变化无常,都像当初一般美好。孔子经历了许许多多失败后,仍不可放弃,是因为他终身能坚持一种信念。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没有坚定的信念,自己的心灵曾受到不少的惩罚。知道自己的教学水平有限,却不知从哪做起,在教学生涯中苦熬着,不知道从哪里摆脱这种局面,对学生的分数看的太重了,把学生考一个好分数看成是自己的教学目标。自己如一只井底之蛙,眼界太低,所以总有无穷无尽的烦恼,何乐之有呢?今后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文化熏陶,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让学生喜欢这门课,从分数的怪圈中摆脱出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孔子借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给他带来了无限快乐。作为一名教师,得先“学而不厌”,方才可能体会“诲人不倦”的大乐。作为教师应如孔子、陈寅恪先生那样,埋头求取学问,名利都置于身外之物。以自己的学问与人格赢得学生的尊重,是一种多么体面、痛快的事。而不能如方鸿溅一样,没学问,不行又装腔作势,是一件多么耻辱、难受的事。因材施教。孔子教过的三千学生中,并非个个都是诚心好学的,真实的情况可能是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不好学,真正从孔子那里学到本事的不过七十七个。其中有听话的颜渊,他在孔子诲人不倦的教学生涯中占据重要地位。他是通过忠实守望老师的崇高人格而使自己的心灵逐渐得到了净化。而孔子也不能没有颜渊,不光为了创造优秀的教学,,而且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精神生命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师生的精神生命已经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了。人间最美好的情义亦不过如此。有看似不好学但贴心的子路,他象李逵,有点傻乎乎的,但是孔子最忠诚的人。孔子喜欢子路的朴实与耿直,没有坏心眼。因此在品德方面,子路算得上是真正的君子。有爱提问问题的子贡。无论孔子什么时候上课,都有子贡这样的学生在合适的时候站起来,和老师对话一下。在教学中若碰到颜渊式的学生,要认真体验一下什么叫“诲人不倦”。至于非颜渊式的学生,对他们的教育,则只要做到问心无愧,就可以了。 “授人之渔”。孔子将自己的学好不保留地告诉学生,使他们也能走上自己的为学之道。这才是中国式的大爱学生,用自己的努力求学与不息探索,为学生做求学、正心的榜样与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术与人生道路。这种大爱反过来又会激励教师终身求取学问,端正品行,从而将教学引入教学相长的最佳轨道。热爱大自然。孔子引领学生在大自然中畅游,有利于师生美好的生命情怀得到释放与交融,进而又在天地之气的感染下,激发、巩固生命的美好情怀。 读了这本书,知道了今后自己在教学中的努力方向。在向孔子学习的过程中,最要紧的事尽情体会,思考孔子的教师生涯与精神世界,传给学生活生生的文化与精神力量。

《跟孔子学当老师》教师读书心得

《跟孔子学当老师》教师读书 心得 这一段时间看了周勇博士的著作《跟孔子学当老师》。周博的这本书写法很自由,因此也就很动情地抒发自己对孔子和与后世 孔子般的老师或研究者的赞赏。这种笔法很容易阅读,也很自然 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历。走近孔子、走进孔子的生活和 思想,跟随孔子学当老师才成为可能。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 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孔子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的尊敬和推崇。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就必须依靠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 动地位,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 只是从旁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 体作用,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主张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深 入的思考,才会不断有所收获。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是说当有人向 孔子提问题时,他并不是马上将答案告诉提问者,而是从问者的 疑难处出发,从正反两面展开反诘,弄清问题的性质与内容,然

后使提问者通过积极的独立思考自己找到合理的答案。 怎样当一个好老师?可以说一直是做为老师的我思考的话题。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当教师把教学当成一种爱恋而不是一个简 单的谋生工作时,你离好老师的距离就不远了。而把自己的所有 都献给教育,留给学生的老师。有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思想去 影响学生使之从中受益的老师才是优秀的教师。我们不仅应该践 行孔子的教育观,更应该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教师仿效。孔子之 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是“圣人”,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先祖,更因为他的精神,他的教育理念。孔子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 为他们的未来着想,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这些理念是如今提倡 的“赏识教育”的思想精髓。我们真的应该从孔子思想中汲取营养,并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让他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总之,这本书,真真正正的点醒了我,把教学当成是精神上 的恋爱。真正的去爱这份工作,真正的去享受这份工作,那么我 就能真正的提高我的教学水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500字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500字 《孔子的故事》是xx年10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长之。以下是收集的读后感相关内容,欢迎查看! “感悟圣人的思想精髓,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这就是我们班同学的奋斗目标。今天,我读完了《孔子的故事》,真正感悟到了圣人的思想精髓,并提高了自己的品德修养。 孔子热爱学习,一生饱读诗书,他认为:只有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这样的读书才是有效的,书中的知识在生活中才能得到合理的运用,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好学。 子木就是这样的人。有一次,他和同学外出郊游,天气晴朗子木却带着雨伞,大家都很疑惑。子木便说自己昨晚见月近星毕,第二天就会大于下个不停。同学们在子木的劝说下半信半疑地带上伞,旅途中果然下起了雨。子木正是运用了《诗》中的知识:月亮靠近毕星,大于下个不停,得到了孔子的大力赞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否则那次郊游大家就要被淋成落汤鸡了。 孔老夫子坚持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常常用到书中的知识,不忘记用书中的知识来教导学生。做到学用结合,才能真正领悟书中的知识。其实学用结合和劳逸结合是一样的。劳逸结合是人生心愉快,同样学用结合能使人进步。学以致用,可以使你得到赞扬的掌声;可以使你感到知识的伟大;可以是生活过得更加充实……学以致用是多么重要,所以我们应该在生活与学习中,处处用到学以致用。

生活中,的确有人做到了学以致用,我也是其中的一个。我在课堂上新学到了什么叫积云,卷云,层云,它们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我就根据云的不同和云的变化来穿衣,带伞,并且预测天象。这真使我这个不懂天文的小丫头感到大自然的神奇。 其实,生活中处处需要学以致用,学以致用也对生活起着巨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合理地运用学以致用。 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是儒学的奠基者,他的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孔子的故事》这本书更是对孔子一生品格的赞颂。 孔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他从小聪明好学,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收徒。他带着自己的学生周游列国十四年之久,用自己的智慧和为人折服了人们,度过了重重难关。 孔子如此博学多才,与他谦虚好问的美德是分不开的。他曾这样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懂就不要装懂,不懂就问才是最聪明的。当孔子遇到一丝困难,他就会不放过一切的向他人请教。 正是对学习的这种态度,才促使孔子的知识能够更加渊博!而我正是缺乏这种不懂就问的学习态度,不懂一个问题则是埋在心里,过去了就过去了。到头来,不懂的问题越来越多了。养成了这种对于知识随随便便的坏毛病,遇到的麻烦事儿可就多喽!就说解方程吧,方程倒是解对了,可最后,解忘记写了,白白扣了一分,原本的一百分变成了九十九。

跟孔子学当老师

跟孔子学当老师 开学以来读了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对孔子产生很大的兴趣,又读了很多与孔子有关的言行,感觉很有收获,使自己的教育观、学生观都有很大的转变。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他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前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尊敬和推崇。我想之所以如此,这与他的个性化的教育方法是分不开的。注重差异,因材施教,一直为世人所倡导,但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孔子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论语》中记载着一个孔子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子路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 针对学生智能的高低,孔子也进行不同的教学。“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就是说教学要讲究由浅入深,因人而宜。孟懿子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回答说:“无违”。当时由于孟懿子的理解能力的限制,没有进一步要求“无违”的内容,孔子也就不再讲下去。后来,樊迟向孔子问起什么叫“无违”,由于樊迟的理解能力已达到相应的水平,孔子才进一步具体说明“无违”就是父母生前死后都要按礼的规定对待他们,不能违反。对接受教育的对象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确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如果不分析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笼统地灌输道德、知识和学问,就无法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子日:“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说:“我给颜回讲课一整天,他都不提不同意见和问题,好像很笨。可是退下之后,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颜回其实并不笨。” 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看来,作为老师,他是欢迎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的,认为不会提出不同意见和问题的学生似乎有点愚蠢。但是,孔子是一位非凡的老师,他不以主观臆断去推测他的学生,而采用“退而省其私”的方法,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今天的老师应当向孔子学习,评价学生要多方考察,不仅要注意观察学生在你跟前的表现,还要了解他私下的表现。孔子为什么要考察颜回私下里的表现呢?为什么要关注颜回是不是“亦足以发”呢?实际上孔子关注的是自己的教育策略针对颜回个人是否有效。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孔子兴办私学二千多年以来,其间几乎每一位重要的教育家或思想家在教学过程中都有意无意地运用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加以发展。现代教育心理学进一步研究表明,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有:认知方面的个别差异,包括智力和认识结构差异;性格类型的差异;气质类型的差异;能力方面的差异,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才能差异等。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必须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如果老师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采用“一刀切”评价模式,这一定会导致其中一部分的学生心理状况受到影响,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类型和心理素质而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力争做到“因人而异”。比如,当我们的学生的性格是内向型的学生,我们应该采用多鼓励,少批评的方式,教育的语言应该是和“风细雨式”的点拨和引导。因为这一类型的学生心理较为脆弱,缺乏自信,如果我们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一味的批评,这样他们的心里就会受到严重的刺激和伤害,从而走向更为内向的深渊,达不到以评促进的评价目的。 [孔子关于教师与学生的要求] 2010-06-12 21:36:20

教师:一个特别需要读书的职业 王俊鸣

教师:一个特别需要读书的职业王俊鸣 开场白: 各位老师好!跟大家比起来,我是一个闲人。(笑)今天早 上看各位老师都很忙。忙呢是件好事,像有些人退休以后找不到感觉了,于是就开始生病,我还好退休以后被返聘回来了,还有一些事可干,但也不那么忙了。因为不那么忙了,所以自己就可以念念书、思考一些问题、写写东西。吴校长(吴文丽校长)让我借这个机会和大家谈谈读书的体会。过去没有专门谈过这样一个问题,但和在老师们的交流过程中,可能也说到过一点。所以今天我就定了这样一个题目:教师——一个特别需要读书的职业。讲话得有个中心,下面不管怎样拉拉杂杂地说,总要围绕着这个中心。就是当教师的,特别需要读书。 正名: 把“读”与“书”两个字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短语的,最早是见于《论语》。孔子有一个学生,字子路,年龄与孔子差不多, 跟随孔子的时间最长,所以《论语》中记载子路的很多。当时鲁国的政权掌握在季氏的手里,子路在季氏那里作家臣。孔子有个最小的学生叫子羔,子路推荐他去做县长,孔子见子羔年纪太小就去做县长了,就去批评子路,你不是把子家给害了吗?子路不服,你看子路敢跟孔子顶嘴。他说,费县

有个社稷坛,可以一边当官一边学习礼仪,何必非要读书呢?“读书”这是从这里而来。孔子很不高兴,说我就讨厌那些花 言巧语的人。 就孔子的教育思想而言,孔子并不反对向实践学习,孔子出身并不好,他自己说多能鄙事(做很多低贱的事)。但从刚 才讲的记载来看,他认为一个人的学习离不开读书。虽然要向实践学习,但人人要读书,教师尤其要读书。 书是什么?书是记载人类文明成果的东西,是文化的载体,智慧的结晶。从远古到现在,人类文明进展过程,人类积累的各种经验都是通过书本记录下来的。我看过一本闲书,说人类跟猴子的区别什么呢?有很多说法,其中一种是人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文字、书本传承下来。而猴子不会,它只能跟随上一代从实践中去摸索最简单的东西,所以猴子永远是猴子,而人类却一日千里地进步,这就是书籍的作用。一本书记载了人的生活的体验,经验的积累,对社会、自然的发现。后人继承了这些东西,进一步思考,然后再向前发展。于是,思想加思想就导致了人类的不断进步。人类创造的文明有物质文明、有精神文明。现在很多人倾心于享受物质文明,但是他(她)不读书,不太注重对人类的精神文明的继承,也就是放弃了精神享受。应该说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是有着一种读书的传统。在那个时候,“耕读之家”是 最伟大的、最文明的家庭。是说一般的农民之家(不是指做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范文一 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是儒学的奠基者,他的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孔子的故事》这本书更是对孔子一生品格的赞颂。 孔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他从小聪明好学,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收徒。他带着自己的学生周游列国十四年之久,用自己的智慧和为人折服了人们,度过了重重难关。 孔子如此博学多才,与他谦虚好问的美德是分不开的。他曾这样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懂就不要装懂,不懂就问才是最聪明的。当孔子遇到一丝困难,他就会不放过一切的向他人请教。正是对学习的这种态度,才促使孔子的知识能够更加渊博!而我正是缺乏这种不懂就问的学习态度,不懂一个问题则是埋在心里,过去了就过去了。到头来,不懂的问题越来越多了。养成了这种对于知识随随便便的坏毛病,遇到的麻烦事儿可就多喽!就说解方程吧,方程倒是解对了,可最后,解忘记写了,白白扣了一分,原本的一百分变成了九十九。 孔子为人的谦逊是我无比敬佩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可谓是家喻户晓吧,它正是出自于孔子的笔下。孔子这样流传千年的伟人,不说三人,就是三千人,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啊!而谦逊的孔子却说,三人同行,有一人必定是自己的老师。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一点儿不错,每过一日,自己应当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反思。久而久之,让自己更加完美。如今,黄老师受这句名言的启发,在我们班开展了“吾日三省”的活动,让我们全班同学每天都反思自己。 孔子的谦虚、好学、善良……使我十分敬佩。而《孔子的故事》这本书启发了我,使我永生难忘!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范文二 但凡读过《孔子的故事》一书的人,都会情不自禁的对孔子发出由衷的赞叹,深深的敬佩这位博学多才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了这么一位伟大人物感到无比骄傲。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博学多才的人主要来自于他谦虚好学的美德。孔子曾说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装懂,这才是聪明。孔子就是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以此来充实自己,是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当他取得了成绩后,仍没有满足,继续向别人请教,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孔子这种精神对于后人也是一种鞭策,是我这个与他相隔2500多年的学生受到了深刻的启迪。我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问题不善于问,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粗心的毛病,粗心也常使我深受其害,因为它,我失去了很多的满分的机会,丢三落四,还闹出了不少笑话。例如,把太阳写成大阳,把996写成699,把生鸡蛋当成熟鸡蛋,不过现在好在读了《孔子的故事》使我学会了不耻下问。

向孔子学做老师

向孔子学做老师——读《孔子教育学说》 孔子何人?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从古到今,天下的地位高如君王,以及被人们公认为贤良的人是很多很多的。但这些人只是在活着的时候荣耀一时,去世后很快就会被人们忘记。孔子不过是一个平民,无数朝代过去了,研究学问的人还是以他的宗旨为宗旨,以他的是非为是非。上至天子王侯,下至一般做学问的人,中国研究学问的人都无不折服于孔子。孔子可以说是圣人中的圣人了。 这位圣人中的圣人,从根本上说是一位老师。所以孔子又被称为“万世师表”,也就说,他是所有当老师的人永远的楷模和表率。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可谓桃李满天下。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那么,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在教育方面到底有哪些原则性的见解呢?余家菊的《孔子教育学说》以《论语》为主要参考,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梳理。 一、教育的意义 教育一词首见于《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论语》中还没有“教育”一词。在《论语》中,最常见的是“教”“学”“诲”等单辞语。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教无类。”“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无诲乎?” 学即读书求知,读书是学,而学不止于读书。余家菊谓:“学之大义有二:一、悟知;二、仿行。”也就是说,学包括了知识学习和效法举止行为两个方面。 所谓“有教无类”,体现了一种教育的平民化、普及化的观点。凡是愿意学习的人,不论出身,都可以教;只要教育得法,人都可能向善,都可能成才。 综上所述,教育的意义,一在于传承文化知识,二在与引导人行为向善。 二、教育的价值 余家菊先生归纳了四个方面: 1、可以淑善个人之生质。也就是提高个人修养的意思。 2、可以安定社会秩序,促进政治效能。 3、可以长养本性,使人得成为人。这和法国教育家雅克??马里坦《教育在十字路口》中提出的教育的目的:教育首先在于培养人(to be a man)一致。 4、可以继承前代之文化而已己力增益之。 三、教育之制限 孔子对于教育的效能,持客观标准,认为教育不是万能的。余家菊认为,是介于教育万能说与教育无效说之间。兹举几例: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书心得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书心得 仔细研读了这本《跟孔子学当老师》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作文之读后感:教师读后感。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而不仅仅是让他们通过大学的招生考试,然后便不知道心灵将往哪里去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教师学习的准则。“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

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语词,蕴藏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一、大教教心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一。 我们教育学生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流的学术养育,更是为了能让他们的心灵获得熏陶,即所谓大教教心也。而大教教心正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之一。 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仁心”。在朱熹看来,孔子堪称圣人。朱子所说的一切堪称完美再现了圣人孔子心目中的“大教”,他甚至将“圣人之心”、“圣人之教”与真正伟大的教育视为同一事物,认为教师教学、学生求学都必须“先立大本”,即以圣人或孔子式的“仁心”,来统摄自己的教学活动。“吾之所以为学者,以吾之心未若圣人之心故也。”----朱熹。这种“仁心”在我们实际教学当中就是那种对学生无私的爱。中国式的大爱学生,就是用自己的努力求

【优质课教学设计】孔子拜师_语文_小学(教学实录试讲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孔子拜师 教学目标 1、认识7 个生字,能正确理解“学无止境”等14 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师要真诚、无私。 4、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积累和发展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难点: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师要真诚、无私。 课前准备:搜集孔子、老子的有关资料:名言;孔子画像;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 同学们,你们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意思吗?意思是说多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知道是谁说吗?孔子。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有关孔子的故事。(板书:孔子拜师)齐读课题 1.通过预习,你们知道孔子拜谁为师了吗?(板书:老子)

2.能不能借助课题总结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3.大家看,是不是孔子和老子的父母给他们起名字都起重了呢?怎么都叫“子”呢?谁知道? “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古代人有姓,有名,有字,在名和字的使用上是有讲究的,为了表示谦虚有礼,称自己时,用名, 称别人时称字。你发现了吗,课文中对孔子就有好几个称呼?孔子称自己的时 候叫孔丘,当老子称呼他的时候叫仲尼。 4.谁能介绍一下这两位大学问家?(学生介绍资料袋中孔子的资料,幻灯 展示孔子画像以及老子的资料。) 弐、读 1.孔子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说,学习要实事求是。那么,你是不是真正认识这些生字词了呢?认识的请举手。 (课件出示生词,自己读读,学生开火车读词,教师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 以及含义) 2.指导书写生字:通过检查大家的预习,我发现“迎”字错的比较多。我们一 起来看一下。范写一遍,学生写两个。 3.不知道这些字词跑到课文里你还认不认识?指名学生读课文。 参、悟 1.出示:“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学习要多思考,善于动脑、积极发现问题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根据课文最后这句话你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同大家一起来思考和交流吗?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_《孔子的故事》读书心得五篇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_《孔子的故事》读书心得五篇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而相当完整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体系。关于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孔子的故事》读后感范文,欢 迎大家来参阅。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习中,我只知道孔子的这两句名言,但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话为什么能千古流传?读了《孔子的故事》这本书后,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故事》一书从孔子的出生以及成长开始讲起,主要讲述他开创杏坛教育,招收弟子,广推“周礼、六艺”之道,周游列国14年,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暮年的孔子,因为抱负不能施展,开始编撰《春秋》,他的言论以及与弟子们的对话也被编写 成《论语》一书,千古传诵。 孔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很多举止行为都值得我们学习。从他初习周礼,到下定决 心学习圣贤,造福于民,孔子的虚心好学、求实上进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我感受最深的是“寒窗学易”。由于孔子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渐渐地,母亲没有能力教导他了,就把他交给了外公。“一个下着大雪的冬天,孔子在雪地里一会儿原地小跑、一会儿扎马凝神,一会儿又俯卧 在地练双臂腕……”,读到这里,我想:“孔子才十岁呀!一个十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带着疑问,我继续往下读。原来是孔子是在看《周易》的时候,有一些疑问,见外 公在休息,由于天气寒冷,于是就练武强身一下。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学好问,热爱学习, 尊敬长辈的孔子。我想:“孔子真是勤奋啊!在这样冷的天气里也不休息,仍然在学习,而且遇 到不懂的就虚心请教外公,怕打扰外公,又挤时间来强身健体,他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回首前文,其实孔子从那次“庙宇祭祀”之后就已经在心中扎下了学习礼道的决心啊!他宣传礼道,就是希望所有的国君都能用仁义德心治理天下,一个孩子,小小年纪居然心怀天下,真让人佩服! 这篇故事中孔子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从小树立人生的目标,遇到 不懂的知识时,要虚心请教别人。另外,我们还要会利用时间,像孔子一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做 更多的事。 孔子的一生很坎坷,但是他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正所谓学无止境,我们也要像他一样, 为了自己的梦想,虚心求学;为了美好的明天,勇往直前!

孔子的学习观及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的学习观及给我们的启示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多次直接谈到学习问题。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意思是说,君子吃饭不贪求过饱,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鲁哀公问孔子,他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很好学,他从来不拿别人出气,不犯同样的过错(《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正因为这样,孔子进一步指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可见,孔子把学习主要定位在做人方面,定位在道德修养方面,定位在现实行为方面。 在孔子看来,书本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道德的学习与实践。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就是说,青少年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馀力,就要用来学习文献知识。显然,孔子更强调的是品德的学习,即德行优于知识,行为先于语言。孔子的学生子夏对这一思想理解得颇为透彻,他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意思是说,重视德行替代重视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力而为,为君主做事能有献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能讲信用,这样的人即使说没有专门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了。 孔子在自述其成长过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他认为“学”是修身之本,是一切美德的基础,自己是通过“学”才不断成长的。所以,“学”就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为了把自己从无知蒙昧、低级趣味中摆脱出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孔子认为“十邑之内,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者也”(《公冶长》),自称好学是他最大的长处。他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如果三个人在一起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为什么?因为我可以选择他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到他身上的缺点,自己也有就加以改正。显然,这里向“老师”学习的主要在做人方面,在德行修养方面。实际上,“孔颜乐处”首先就是“学”的乐处,就是改过扬善、完善自我的乐处,也是体验到自我成长过程的乐处。 孔子还指出了不好学的弊端:“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就是说,爱好仁德却不好学习,其蔽病是愚蠢;爱好聪明却不好学习,其蔽病是放荡;爱好诚实却不好学习,其蔽病是狭隘;爱好直率却不好学习,其蔽病是急躁;爱好勇敢却不好学习,其蔽病是闯祸;爱好刚强却不好学习,其蔽病是狂妄。孔子强调指出:只有加强学习,提高修养,才能通晓事理,“允执其中”,无“过”亦无“不及”,避免过激的行为。不仅如此,孔子还强调要“学而时习之”,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人生境界,以

孔子拜师文本解读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本语段讲述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经历。文中简要地描写了孔子在拜师途中的历经,却准确有力的表现了孔子求学的艰难困苦,“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并由此折射出孔子的信心与毅力,以及对知识的渴求。 文本的表达形式极具特色,语言简洁准确,故事情节生动紧凑,尤其是人物语言描写细腻,传神地表现人物品格。“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上前行礼“、“再次行李”“特地”等词语不仅表达了孔子的好学,更流露出他的彬彬有礼。更让我回味无穷的是文章在遣词造句上的细腻之处。“等候”、“迎候”、仅一字之差,却深深地传达出老子的谦逊、“毫无保留”折射出老子的无私,诲人不倦。他们知识的渊博,品行的高尚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感受到文本特有的表达方式: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内容的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这大概就是记叙文的独特魅力。“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上前行礼“、“再次行李”“特地”等词语不仅表达了孔子的好学,更流露出他的彬彬有礼。更让我回味无穷的是文章在遣词造句上的细腻之处。“等候”、“迎候”、仅一字之差,却深深地传达出老子的谦逊、“毫无保留”折射出老子的无私,诲人不倦。他们知识的渊博,品行的高尚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难。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的赶路。“相距千里”说明路途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难;“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情;“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息,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这句话表现了孔子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这句话是对老子的描述。在“洛阳城外”我们可以看到老子的爱才。老子的如此高龄,还要驾车到城外迎接孔子。在当时,由国家大事的时候有重要的人物或国家大事的时候才要去城外迎接,我们更能看出老子的品质。)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品行,看到老子,赶紧上前行礼。)“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为什么要纳闷呢?“风尘仆仆”一词更好的体现了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这一路上所经历的艰辛。)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特地一词的意思是专门,孔子本就是当时有名的老师,现在专门来拜访老子,愿意成为他的学生,我们可以再次看出孔子对于知识的渴求。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学问已经很高了而停止学习。)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