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声音的世界里》教案

合集下载

在声音的世界里_初中语文教案_模板

在声音的世界里_初中语文教案_模板

在声音的世界里_初中语文教案_模板在声音的世界里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领会作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2.学习作者描写音乐的优美词句。

3.理清本文线索。

(二)能力训练点1.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锻炼理解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学会根据语境选样恰当的解释。

(三)德育渗透点“听音乐是给灵魂洗澡,使人净化,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休息。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更多地接触音乐、欣赏音乐、热爱音乐,领悟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作者按怎样的思路来写作的?这个问题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抓住时间词,引导学生分析。

2.文中一些句子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较难领会,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作家的经历仔细体会。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本文线索清晰、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活动设计上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讨论、分析、谈体会、谈感受,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五、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教师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声音的世界里,人生因为有了音乐而变得更加美好,更难于被玷污、更值得了。

这节课,我们要“在声音的世界里”懂得: (投影素质教育目标)素质教育目标1.领会作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2.学习、积累优美的词句。

3.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

4.理清线索。

(二)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动机王蒙,当代作家,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

王蒙曾说过:“我非常非常地喜爱音乐、离不开音乐。

音乐是我生活的—部分,生命的一部分,我的作品的一部分。

1953年我开始我的处女怍《青春万岁》的创作时,为它的结构而苦恼,而左冲右撞,不得要领之时,听到苏联作曲家的交响乐作品时,它的结构大大启发了我,使我悟到了小说的结构应该是这样的,既分散又统—,既多样又和谐。

音乐在我的作品里是—个非常重要的、头等重要的部分。

”2.自读课文,考虑以下问题,时间五分钟。

《在声音的世界里》教案

《在声音的世界里》教案

《在声音的世界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产生和特性,提高对声音的认知。

2.培养学生运用听觉感知世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声音的探索兴趣。

3.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途径和特性。

三、教学准备1.教具:音叉、鼓、水面、细线、乒乓球、录音机等。

2.教学环境:安静的教室,确保学生能清晰地听到各种声音。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一段自然界的声音,如鸟鸣、流水等,让学生闭眼聆听。

学生分享听到的声音,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声音的产生教师展示音叉敲击后振动的情况,引导学生观察音叉的振动。

学生分组实验,用鼓和细线将乒乓球悬挂在鼓面上,敲击鼓面,观察乒乓球的振动。

3.声音的传播教师展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实验,如声音在水中的传播。

学生分组实验,用录音机播放音乐,将录音机的喇叭放在水面附近,观察水面的振动。

4.声音的特性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学生分组实验,用音叉敲击不同长度的钢尺,观察音调的变化。

5.声音的应用教师展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医学超声、声音传感器等。

学生分享生活中声音的应用案例,讨论声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6.声音的环保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噪声污染,讨论如何减少噪声污染。

学生提出减少噪声污染的方法,如使用隔音材料、降低音量等。

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

五、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本节课所学内容,讨论声音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观察周围的声音环境,记录一周内遇到的噪声污染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提高了学生对声音的认知。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同时,关注声音的环保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声音的世界里》教案范本

《在声音的世界里》教案范本

《在声音的世界里》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对声音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声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和特点。

3. 声音的感知:探讨人耳如何感知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4. 声音的应用:介绍声音在通讯、音乐、影视等领域的应用。

5. 声音的环保:教育学生关注声音污染,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利用实验、演示、讨论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声音现象的直观感受。

3. 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声音素材,提高他们的听觉素养。

4. 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确保教室安静,避免外部声音干扰。

2. 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设备、实验器材等。

3. 教学素材:声音实例、图片、视频等。

4. 学生用品:笔记本、实验记录表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讨论和实验操作情况。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和实验报告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声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团队协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的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后实践: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声音相关的实践探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0课时,每周2课时,共15周完成。

2. 课程安排:每节课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知识讲解,第二部分为实验实践。

七、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举例说明。

语文教案在声音的世界里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在声音的世界里教学教案

在声音的世界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声音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声音特性的认识。

(3)运用观察、实践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声音知识的欲望。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声音现象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3)培养学生珍惜声音资源,保护听力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1)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如振动、共鸣等。

(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产生过程。

2. 声音的传播(1)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如空气传播、介质等。

(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传播过程。

3. 声音的特性(1)讲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2)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感知和认识声音的特性。

4. 声音的应用(1)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通讯、娱乐、教育等。

(2)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声音应用实例。

5. 声音的保护(1)讲解声音资源的珍贵性和听力保护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养成关注声音质量和保护听力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3)声音的保护。

2. 教学难点:(1)声音的传播原理。

(2)声音特性的感知和认识。

(3)声音应用实例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声音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2. 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保护。

4.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1. 实验器材:音叉、气球、绳子、扬声器等。

2. 教学资源:声音实验视频、图片、实例等。

《在声音的世界里》教案范本

《在声音的世界里》教案范本

《在声音的世界里》教案范本第一章:声音的产生1.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

1.2 教学内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振动的方式在空气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掌握声音产生的原理。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习兴趣。

1.4.2 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演示相关实验,如振动琴弦产生声音的实验。

1.4.3 分析声音传播的条件,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1.4.4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声音的特性2.1 教学目标掌握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2.2 教学内容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不同材料和结构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理解声音特性的内涵。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音调、响度、音色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特性。

2.4.2 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演示相关实验,如调整音叉的振动频率来改变音调的实验。

2.4.3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深入了解音调、响度、音色之间的关系。

2.4.4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章:声音的测量3.1 教学目标掌握声音的单位,了解声级计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声级计进行声音测量。

3.2 教学内容声音的单位有分贝(dB),声级计是一种用来测量声音强度的仪器,声级计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声音对空气分子的撞击产生的压强变化。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操作法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验和操作中学会使用声级计进行声音测量。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通过讲解声音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测量。

在声音的世界里教学教案

在声音的世界里教学教案

在声音的世界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如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感知和辨别能力。

3. 引导学生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4. 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基本概念: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振动、介质、声波。

3. 声音的感知: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4. 声音的辨别:音高、音色、节奏。

5. 声音的应用:音乐、语音、噪声控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演示、讨论等方法,增强学生对声音现象的感知和理解。

3. 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声音素材和实例。

4. 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教案。

2. 实验器材:如音叉、尺子、气球等。

3. 多媒体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

4. 小组合作材料:如报告模板、讨论题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或噪声,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激发兴趣。

2. 声音的基本概念:介绍音调、响度和音色,让学生通过实例辨别和理解。

3.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讲解振动、介质和声波,并进行实验演示。

4. 声音的感知:介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

5. 声音的辨别: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习如何辨别音高、音色和节奏。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声音与科技:介绍声波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如超声波、次声波等。

2. 声音与艺术:探讨音乐、声乐等艺术形式中声音的应用和表现。

3. 声音与生活:分析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噪声控制、语音通讯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

《在声音的世界里》教案(通用6篇)

《在声音的世界里》教案(通用6篇)

《在声音的世界里》教案(通用6篇)《在声音的世界里》篇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课题。

1、赵丽宏曾这样说过:“如果要我感谢什么人,而且只能感谢一次,那么,我想把一次感谢奉献给创造出美妙音乐的人。

倘若没有音乐,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多么沉闷可怕。

”的确,生活因为有了音乐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生因有音乐而更加美好!在你的生活中,音乐带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多媒体显现需要思考的问题)2、学生答,教师提示:在音乐世界里会有什么?(多媒体)3、教师谈话:是的,如果生活中没有音乐,会多么寂寞!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王蒙的世界,领会他对音乐独特的人生感悟。

4、谁能来说一说你了解的王蒙?学生谈话后,教师展示介绍王蒙。

二、多媒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三、整体感知,自读领悟。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描写精当优美的句子,找出作者对音乐的感受和思考的描述。

2、请个别学生示范朗读后,学生谈自已的感受与理解。

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3、教给学生自读方式:品读法4、学生品读,再悟主题。

四、质疑问难。

1、学生质疑2、教师提问(多媒体展示思考题):l 作者说“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然后又说“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这两者有矛盾吗?你认为艺术是属于什么样的人的?l 朗读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的理解和对音乐的认识和体会。

五、拓展迁移多媒体钢琴曲配乐画面,让学生谈自已的感受。

写一篇小练笔。

六、布置作业a、继续完成小练笔,阅读课交流。

b、搜集音乐。

(有条件的可以品赏文中的音乐写感受。

)c、摘抄好词佳句。

《在声音的世界里》教案篇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课题。

1、赵丽宏曾这样说过:“如果要我感谢什么人,而且只能感谢一次,那么,我想把一次感谢奉献给创造出美妙音乐的人。

倘若没有音乐,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多么沉闷可怕。

”的确,生活因为有了音乐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生因有音乐而更加美好!在你的生活中,音乐带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多媒体显现需要思考的问题)2、学生答,教师提示:在音乐世界里会有什么?(多媒体)3、教师谈话:是的,如果生活中没有音乐,会多么寂寞!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王蒙的世界,领会他对音乐独特的人生感悟。

在声音的世界里 教案教学设计

在声音的世界里 教案教学设计

《在声音的世界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提高对声音现象的认知。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 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性4. 声音的应用5. 声音与生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以及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声音传播的原理,声音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奥秘。

2. 运用实验、观察、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道具,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声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对声音的兴趣。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产生原因。

3. 学习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声音传播的过程。

4. 探讨声音的特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

5. 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介绍声音在科技、艺术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声音的观察和实践任务,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索。

六、教学活动1. 声音的产生: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

2. 声音的传播:进行户外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会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3. 声音的特性:通过实验和听觉训练,让学生分辨音调、响度和音色。

4. 声音与科技:介绍超声波、次声波等在科技领域的应用。

5. 声音与艺术:探讨音乐、影视作品中声音的艺术表现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声音的世界里》教学设计(A)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谈论音乐的文章,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局限于音乐,而是由音乐引发到人生。

因此,教学时不要单纯地谈音乐,而要侧重音乐和人生的关系,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对音乐有着怎样的理解和感悟。

本文描写音乐、声音虽不像《绝唱》中那样运用很多比喻、通感,但由于运用了众多精当的形容词,却也把自己对音乐那细致多变的感觉,准确地描述了出来。

教学时,也应该引导学生多体味。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

《论语·述而》曾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当代著名作家王蒙也说:“更多地去爱音乐、接触音乐、欣赏音乐吧!一个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不完全的生活.一个不爱音乐的人也算不上完全的爱着生活。

’音乐是否真有这样的魅力,对人真有这样大的影响?我们不如来学习一篇谈音乐的散文《在声音的世界里》二、作者简介王蒙,当代著名作家,祖籍河北,生于北平。

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等影响较大。

三、学生自读课文。

1.请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也是描写音乐(声音)的,它与《绝唱》对音乐的描写有什么不同?明确:《绝唱忡对音乐的描写更多的是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无形无色无味的声音形象化、具体化;本文对声音的描写更多的是运用众多精当的形容词。

2.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形容各种不同声音的语句,体会其中的精妙。

明确:笛声—一无依无靠、呜咽抖颤、如泣如诉、孤独凄清、轻回低转;小雨声——温柔、静穆、和平、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一活泼、跳荡、滋润;大雨声——壮怀激烈;单弦——闲适、粗矿;梅花大鼓——含蓄、委婉;河南坠子—一幽默;河北梆子———一苍凉高亢、嘶喊哭号、大吵大闹;苏联歌曲—一明朗、充实、理想、执著。

四、讨论本文的主旨。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几遍课文,思考: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提示:这是一篇谈论音乐的文章,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局限于音乐,而是由音乐引发到人生。

2.讨论:文中从哪些方面谈了音乐与人生密不可分的关系?参考:①音乐对“我”人生的启蒙。

“孩提时代听到过的算命瞎子吹奏的笛声”。

那“呜咽抖颤,如泣如诉”的笛声,“表达着人生的艰难困苦、孤独凄清,轻回低转,听之泪下”。

作者在音乐启蒙的同时,更多的是接受了人生的启蒙.也就决定了“我”对音乐的认识,包含夹杂着丰富的人生体验。

②音乐和情感。

“我”喜欢音乐,是从感受自然的音乐开始的。

从此,音乐开始拨动“我”情感的乐弦。

于是“我”“投身”于音乐的海洋中,“我”对音乐没有什么门户之见,本民族的、西洋的、古典的、现代的、高雅的、通俗的,“我”都非常喜欢。

可以说,“我”的人生,心灵和音乐是紧密相连的,音乐给了“我”情感的激荡.给了“我”生活的“力量”,“我太热爱音乐,太愿意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了”。

③音乐和人生。

作者最后点明题旨说:“人生因为音乐而变得更美好、更难于被邱污、更值得了”,可以说这是人生的体验。

3.讨论:作者说“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然后又说“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这两者有没有矛盾?参考:“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是说音乐包含丰富的人生体验,如算命瞎子的笛声一般悲苦的体验等,也许充满“感伤”‘“温柔”,并不是那种“强者”之音。

“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是说音乐是“坚强”“恒久”的,超越政治、历史,成为“永远的纪念和见证”、“永远可以温习的感情贮藏”,它成为执著的理想、信念。

这两者没有矛盾,一是指人生的遭际,一是指理想的永恒。

4讨论:说说你对音乐的认识和体会。

(注意:这一题目是引导学生拓展思路,丰富他们的文化素质的,要尊重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答案不必强求一致。

)五、布置作业。

做课后练习一。

(徐国鸿)教学设计(B)教学设想这是一篇写音乐的散文,但又不局限于音乐,而是由音乐引发到人生。

所以教学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单纯地谈音乐,而要侧重音乐和人生的关系。

二是重在品读,在品读中感悟。

对一些深刻的话语,如最后一段.可引导学生讨论,从而深入理解。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

放一段《梁祝》的音乐,请同学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听完后清说说你在听这段音乐时感受到了什么,或者想到了什么?(重在让学生感受,回答不强求一致。

)大家感受到的不尽相同,但我们可以发现,一旦我们沉浸于音乐,音乐便会牵动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情感。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便是当代作家王蒙在音乐世界中的感悟。

一二、作者简介。

王蒙,生于北平。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后来还写了《活动变人形》、《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小说集《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及若干诗集、散文集和文艺论集,均收入10卷本《王蒙文集})。

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

他在创作中不倦地探索和创新,成为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思考:“我”在算命瞎子吹奏的笛声中感受到的是什么?笛声:无依无靠、呜咽抖颤、如泣如诉人生:艰难困苦、孤独躁情、轻回抵转——一作者在音乐启蒙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人生的启蒙。

所以接下来作者对各种音乐的认识,包含着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2.请女同学齐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大家体会在自然之声中“我”感受到的是什么?声音:入耳牵心、移神动性小雨声:温柔、静穆、和平、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活泼、跳荡、滋润大雨声:壮怀激烈、威严、恐怖、豪情“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如何理解这句话?(自然的音乐让我思考许多,又使我渴望人生的拼搏。

)——一音乐开始拨动‘”我”情感的乐弦。

3.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到结尾,同学边听边注意朗诵的抑扬顿挫,同时体会:在本民族音乐、西洋音乐、苏联歌曲、流行歌曲等等的音乐世界中5“我”的感受怎样?4再请同学自由朗读,融人感情,细细品读,将你认为能重点体现作者感受的语句画上横线。

5同学自由讨论,怎样理解这些语句,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师巡回,了解讨论情况。

)6.就几个较难懂的语句适当点拨。

1)“即使是最激越最欢快的歌曲,一个人唱起来,不也有点寂寞吗?”(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一个人怎能孤独地唱出激越和欢快呢?他必须依托于群体,所以歌声不能属于那种超脱群体的“强者”。

) 2)“哦,我的燕赵故乡,你太压抑又太奔放,你太古老,又太孩子气了。

“’(燕赵故乡,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古老”的土地饱受沉重历史的“压抑”,但是激昂慷慨的河北梆子.却又表现了她的“奔放”和“孩子气”,透露出她的力量和生气。

)3)“所有他们的作品都给我一种神圣,一种清明,一种灵魂沐浴的通畅爽洁,一种对于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一切困扰和痛苦的代价的理解和肯定。

”(音乐使人摆脱人生的苦难、人世的险恶性,给人心灵的启迪,让人执着地追求理想。

)7作者说“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然后又说“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这两者有没有矛盾?你认为艺术属于什么样的人?(本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音乐和人生的认识,第一问答案详见《教师教学用书》,第二问依学生的思考,回答不强求一致。

) 8结尾一段如何理解?说说你对音乐的认识和体会。

(结尾一段是作者的人生体验.确实,音乐使人生美好、纯洁,充满理想和信。

心。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由读)。

五、作业。

1.复习预习提示中的词语。

(抄写并解释在练习本上) 2.自己组织语言回答课后练习中的问题。

教学设计(C)教学设想重点与前相同,但更多地让学生自读,体会,讨论,教师尽量少说,在学生发言时可适当引导、点拨,驾驭好课堂。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请同学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曲或一段乐曲,并谈谈喜欢它的原因。

(由此导入新课)二、请同学说说你所认识的王蒙,教师在此基础上补充。

三、教师范读全文域放录音带),同学们一起来体会王蒙在声音世界里的感受和体验。

并留心朗读的轻重缓急。

四、同学自由朗读,技人感情,细细体会。

五、对于音乐的认识和体会,你有哪些与王蒙相同,又有哪些不同体验?尽量说具体。

(本题旨在寻找异同中更切近、真实地感受作者的体验,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对音乐的认识,对人生的体验。

)六、还有哪些语句或体验你难以理解,试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之后,再齐声朗读这些语段。

七、思考:作者说“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然后又说“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如何理解?你认为艺术属于什么样的人?八、欣赏这篇文章,她的急管繁弦的叙写节奏和细致多变的感觉描写,使人在温热的鼻息和亲切的絮叨中与作者同步感受、体会,领略文章里流淌着的美妙情感。

种种细腻的感觉、美妙的情感离不开文章优美的语言。

请将你所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