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强技术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合集下载

调强放疗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调强放疗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CT 的逆向思维:均匀射线束经过人体后变成强度不均匀的射 束, 如果给予一个不均匀的射束照射, 则出射线就有可能是均 匀的 IMRT 的关键是在照射野内给出强度不均匀的射线进行
治疗 , 加上多野照射 , 就可以得到适合靶区立体形状的剂量分 布, 同时也可以使“ 剂量适形” 。这种根据预定靶区和危险器 官结构计算出射束剖面的强度分布并使靶区获得最佳剂量分 布的方法称之为大放射治疗计划的“ 逆向计划方法” 它的剂 , 量计算方法与 CT 重建图像的计算方法类似, 却从相反方向 进行 , 把患者的照射部位分成如 CT 扫描时的一个个体层 , CT 在扫描时给出空间上均匀的射束而接受到的是空间不均匀的 出射线束 , IMRT 则给出空间上不均匀的调强人射线束 , 以期 在靶区获得均匀的剂量分布。 2 调强放射治疗技术的临床意义 M I RT 最大的优点是其剂量分布可以在三维方向上与靶
7 9 %和8 % 。 8 放射治疗后唾液分泌减少一直是影响头颈部
肿瘤患者生活质量 的主要 问题, IMRT 能够在不 降低肿瘤 局 部控制的前提下, 有效地保护腮腺等正常组织。 3. 2 前列腺癌肿瘤的调强放疗 前列腺癌局部 肿瘤的生化 和病理控制率与肿瘤放射治疗剂量明显相关。但由于受正常 组织耐受量的限制 , 传统的放射治疗技术很难将肿瘤剂量提
起, 可显著减少心脏和肺的辐射剂量 , 且靶区内剂量分布更
均匀 。
4
调强放疗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M I RT 技术复杂, 工作强度大, 临床应用中尚有许多需要 完善和注意的地方。首先, 治疗靶区的定义和勾画, 不同医生 和不同医疗单位间的差异非常大, 这需要建立不 同肿瘤的靶
区规划指引, 并加强肿瘤放射治疗医师读片能力的培训。其 次, IMRT 的效率较低, 计划及治疗实施时间较长, 叶片间的 漏射线剂量较大 , 造成射线的浪费较大, 且全身低剂量辐射和 肿瘤周围正常组织低剂量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尚不完全清楚。 在临床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其效价比及全身低剂量辐射的潜在 危害。第三, IMRT 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高, 特别是采 用动态调强模式时, 放射治疗计划验证非常困难, 这就要求欲 开展 IMRT 技术的放射治疗中心应具备必要 的质量保证设施 和相应资质的放射物理人员, 并应制定完善 的质保程序和措 施, 以确保该项新技术的安全开展 。第四, IMRT 具有靶区边 缘剂量梯度陡的特点, 受器官运动 、 摆位误差等不确定 因素的 影响较大。对于运动幅度较大的肿瘤, 定量化分析器官运动 的规律和摆位误差 , 并在定义靶区时予以适当的补偿 , 或采取 某些措施 , 如主动呼吸控制技术等 , 加以控制 , 对确保 I RT M

综合护理乳腺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82例临床观察

综合护理乳腺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82例临床观察
然脱落 。当皮肤 出现溃破 、 糜烂时 , 采取暴露疗法 , 局部 涂
耐心解答 , 通过适 当的解释病情 , 提高患者对病情的认识 ,
尽量减轻患者 的心理压力 , 使患者在 良好 的心理状态 下接 受并完成整个治疗过程 。 1 . 3 . 2 肢体功能锻炼 由于手术切 除破 坏了胸大肌 及相 关血管 、 神经 , 加上照射后可 引起淋 巴管 阻塞 , 淋 巴回流不
鼓励患者倾诉 , 了解患者 的心理 状态 , 对患 者提 出 的问题
射治疗后将 上臂 外展 , 使照射皮肤充分暴露 。洗澡次数 减
少, 尽量 不淋浴 , 采取擦浴 , 避开照射野 。当皮肤 出现 干性
脱屑时 , 忌用 手剥脱痂皮 , 以免 发生感染及 溃烂 , 局部 可采 用维生素 A、 D软膏外 涂 , 营养 、 软化 皮肤 , 使 干性 脱屑 自
照射野皮肤清 洁 、 干燥 , 避免 一切理化 因素 刺激局 部照 射
野皮肤 , 内衣 应为纯棉 、 质软、 吸湿性好 、 宽松 的开襟杉 , 放
作者着装合体 , 举止大方 , 面 部表情 亲切 , 语 言文 明 , 态 度 和蔼 , 让患者感觉到一 种亲切感 , 缩短 医务 人员 与患 者之 间 的距离 , 增强患者对医务人员 的信赖 , 积极与患者 沟通 ,
1 . 3 . 3 饮食 指导
患者在放射治疗期 间会 出现 不同程度
医院放射 治疗科 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术后患者 , 均经病理学
食 欲下降 , 消化功 能降低等 , 因此应鼓励患者进食 , 少量多 餐, 加强营养 , 进食清淡低 脂 、 高热 量 、 高维生 素 、 易消 化 、 无 刺激性 的食物 , 比如一些 动物肝 脏 、 乳制 品 、 蛋类、 鱼类

乳腺癌根治术后两种调强放疗模式的剂量学效果比较分析

乳腺癌根治术后两种调强放疗模式的剂量学效果比较分析
1 . 3 . 2 内分泌 治疗情 况 实验组患者在 常规手术治疗 的基 础上 ,接受 内分 泌治疗 ,主要 治疗药物 为孕激素类 , 包 括醋酸 甲地孕酮( MA ) 和醋酸 甲羟孕酮( 【 P
4 例死亡,约 占8 %。实验组内部不同内分泌治疗时间患者病死率、复
发转移率 对 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 P < 0 . 0 5 )。 3讨 论
中图分类号 :R 7 3 7 . 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3 6 - 0 1 1 0 - 0 2
乳癌根 治术是乳腺癌 思者常接受 的外科治疗手段 ,它可 以有效 减
腺 癌根 治术后 ,采取调 强放疗 手段杀 灭 残 留的肿瘤 细胞 ,通过 研究
子宫内膜癌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内分泌治疗,有
助于 巩固患者 的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临床病死率和 复发转移率 ,改 善 患 者预后情 况,提 高其无瘤生存率 ,同时 ,内分 泌治疗不会造成 较为
等,平均用药剂量为2 4 5 . 5 1 m g / d [ 6 】 。所有1 0 0 例患者中,单独服用孕激
1 l 0 ・临床研 究 ・
D e c e m b e r 2 0 1 3 , V o 1 . 1 1 , N o . 3 6
乳腺癌根治术后两种调强放疗模式的剂量学效果 比较分析
金 庆 植 张 晶 刘 天 博
( 吉林省肿瘤医院 ,吉林 长春 1 3 0 0 1 2 )
【 摘要 】 目的 分析 乳 腺癌 根 治术后 两种调 强放 模 式 的剂量 学 效果 ,此较 二者 哪 个更 有 临床 推广 意 义 。方 法 将 患者 随机 分成 两组 ,制 定 两种 不 同的调 强放 疗模 式 ,观 察比 较 其剂量 学效果 。结果 两种调 强放 疗模 式对于肿 瘤 细胞 的杀 灭作 用相 近 。观察 组健 侧 乳房 、 同侧 及 对 侧 肺 组 织、 心脏 ( 包括左 右 心房 心 室以 及 冠状 动脉 区域 )均 的辐 射 剂量 较对 照 组小 。结 论 两种 调 强放 疗模 式 中 ,三 维适 形 照射 与 I MR T 相结 合 的方案 对于 降低正 常 组织 器官 的辐 射 量具 有重要 意 义 ,值得 在 临床推 广应 用 。 【 关键 词】 乳腺 癌 ;根 治术 ;两种 ;调 强放 疗模 式 ;剂 量 学;效 果比较 ;分析

VMAT和IMRT技术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中的剂量学比较3f

VMAT和IMRT技术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中的剂量学比较3f

[收稿日期]㊀2014-06-16㊀[修回日期]㊀2014-09-30[基金项目]㊀∗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4SZ0001㊂[作者简介]㊀陈亚正(1983-),男,博士,助理研究员㊂主要研究方向:医学物理㊂[通讯作者]㊀ә王㊀培,副研究员㊂VMAT 和IMRT 技术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中的剂量学比较∗陈亚正,黎㊀杰,廖雄飞,李厨荣,孙春堂,康盛伟,王㊀培ә(四川省肿瘤医院放疗中心,成都610041)[摘要]㊀目的:比较容积旋转调强治疗(VMAT)和固定野调强治疗(IMRT)两种技术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中剂量学的差异㊂方法:选择10例右侧根治术后乳腺癌放疗的病人,使用Oncentra4.3计划系统,快速容积旋转调强(VMAT)起始角度为55ʎ,结束角度为215ʎ,双弧;固定野调强技术(IMRT)采用六野照射,同一病人两种计划的中心点和优化目标条件均一样㊂靶区处方为50Gy /25次㊂评估两种计划靶区的适形度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以及正常器官如患侧肺,正常肺,对侧乳腺,心脏等器官的剂量;机器跳数,治疗时间㊂结果:VMAT 组的靶区均匀性指数(HI)好于IMRT(低29.9%),分别为0.129ʃ0.021,0.184ʃ0.04,P =0.000㊂适形度指数CI 差别不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㊂VMAT 组的患侧肺,正常肺的V5,V20,以及平均剂量均低于IMRT 组㊂且前者靶区内外的剂量曲线更为接近,低剂量区域的受照面积较IMRT 更少,出射总跳数减少了28.5%(P =0.000),治疗时间缩短了80%(P =0.000)㊂结论:VMAT 技术在术后乳腺癌的治疗应用上,相比IMRT 技术而言,能够明显降低患侧肺及其他危及器官的受量㊂同时照射时间,跳数总数也明显低于IMRT,缩短了病人的治疗时间,减小了因时间过长病人移动带来的误差,降低了加速器的损耗率,提高了机器工作效率㊂[关键词]㊀乳腺癌;容积快速旋转调强;固定野调强;剂量[中图分类号]R730.55;R737.9㊀[文献标志码]A㊀doi:10.3969/j.issn.1674-0904.2014.05.003Dosimetric Comparison between VMAT andIMRT for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of Breast Carcinoma ∗Chen Yazheng,Li Jie,Liao Xiongfei,et al(Department of Radiation Oncology ,Sichuan Cancer Hospital ,Chengdu 610041,Sichuan ,China )[Abstract ]㊀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dosimetry difference between VMAT(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and IMRT(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for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of breast cancer.Methods :Te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ho accepted 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 on the right side were selected and planned using Oncentra 4.3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he beginning and ending angles of the VMAT was 55ʎand 215ʎ,respectively with double arcs.Six fields with equal interval was applied in the fixed field IMRT.The two plans had the same isocenter and optimization condi-tion for the same patient.Targets prescription was set to 50Gy /25f.Planning evaluation included the conformity index(CI)and homogeneity index(HI)of PTV,dosimetric parameters of organs at risk,monitor units and treatment time.Results :The HI of VMAT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IMRT(decreased by 29.9%)which were 0.129ʃ0.021,0.184ʃ0.04respec-tively (P =0.000).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of CI between these two methods.The V5,V20,and mean dose of VMAT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IMRT.In addition,the isodose curve was more compact,smooth,uniform and reg-ular in the VMAT group with less low dose area comparing with that of IMRT.Meantime,the monitor units and treatment time were decreased by 28.5%and 80%of VMAT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IMRT.Conclusion :Compared to IMRT,VMAT technology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dose of ipsilateral lung and other organs ar risk in the treatment forpostoperative breast cancer patients.At the same time,the VMAT technology can not only decrease the monitor units andtreatment time,thus reduce the errors brought by the patient moving,but also can reduce the arrtition rate of accelerator and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of the machine.[Key words]㊀Breast Cancer;Volumetric Intensity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Dose㊀㊀乳腺癌放疗技术主要包括常规切线楔形野(FWF)㊁野中野(FIF)㊁切线野逆向调强(T-IMRT)㊁多野调强(M-IMRT)㊁非常规表面补偿(ISC),以及容积旋转调强(VMAT,RapidArc)㊂其中常规切线野(FWF,T-IMRT)计划形成的剂量分布不均匀,对于保乳术后乳腺的上㊁下部,内㊁外侧区域及乳头下方都存在高剂量[1],直接影响保乳术后的美容效果㊂对于根治术后的计划,靶区剂量过高,可达到处方剂量的115%~120%,贴近靶区的肺易出现热点,可导致放射性肺炎㊂因此,切线野放疗计划,其靶区适形度和均匀性指数较差,热点溢出,正常组织的剂量无法得到有效控制[2]㊂近几年,固定野调强放疗技术和容积旋转调强技术的应用将放疗范围进一步扩大㊂本文针对根治术后乳腺癌的治疗,采用固定野调强和旋转调强放疗两种技术,对两组病人的治疗计划进行剂量方面的比较和分析㊂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选择10例右侧根治术后乳腺癌病人,术后病理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其中位年龄48岁,肿瘤分期: T11例,T25例,T34例㊂以上患者均采用体部热塑模固定,双手上举抱头,扫描CT后由同一医生勾画靶区和正常组织㊂使用Nucletron Oncentra4.3计划系统,治疗加速器为Elekta的Axess㊂靶区PTV 处方为50Gy/25天㊂将此10例病人做20个计划,即每个病人均使用固定野调强和旋转调强各做一次进行比较㊂1.2㊀方法使用固定野调强和旋转调强两种方法进行计划设计,固定野计划的子野个数为60,最小子野面积为4cm2,最小子野跳数为4Mu;计划系统的算法为Collapsed cone(CC)㊂其他条件与VMAT设置的参数相同(射野等中心点,优化目标条件);固定野的角度为55ʎ,15ʎ,335ʎ,295ʎ,255ʎ,215ʎ;旋转调强计划的射野起始角度为55ʎ,弧长:200ʎ㊂1.3㊀计划评估观察两组计划的靶区同一层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剂量分布,危及器官和正常组织的剂量分布,以及剂量体积直方图;对靶区的D98,D95, D02,适形度(Conformity index,CI),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正常器官相关的体积剂量等参数进行分析和统计㊂其中D98㊁D95㊁D02分别表示98%㊁95%㊁2%的靶区体积受到的照射剂量㊂按照ICRU83号报告的要求[3],适形度指数的定义为:CI=V50Gy/PTV,V50Gy指的是50Gy在靶区内涵盖的体积,PTV指的是放了动度的靶区体积㊂CI= 1.0是理想值㊂均匀性指数的定义为HI=(D2%-D98%)/D50%,其中D2%,D98%,D50%分别为靶区体积的2%,98%,50%所对应的剂量,越接近于零,说明靶区内剂量分布越均匀,HI=0是理想值㊂左肺和右肺的评估指标有V5,V20,Dmean,即5Gy和20Gy对应的体积,平均剂量;心脏的V10,V20, V30,Dmean;对侧乳腺,食管,脊髓,肝的平均剂量和最大剂量㊂1.4㊀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资料以均数ʃ标准差表示,两组计划剂量学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㊀VMAT和IMRT两组计划的结果2.1㊀靶区的剂量曲线分布VMAT计划组,IMRT计划组在同一位置的横断面㊁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剂量分布如下图,其中黑色为500cGy的剂量分布范围,VMAT计划组500cGy的剂量总面积远少于IMRT,心脏受量范围明显偏少,高剂量曲线(3000cGy以上)剂量曲线分布圆滑规则,热点(5500cGy,红色)出现很少; IMRT计划的高剂量曲线疏密不均,且热点范围较大(见图1)㊂2.2㊀VMAT和IMRT两组计划靶区及危及器官的DVH图比较从剂量体积直方图中可以看到,VMAT(虚线)计划组的靶区均匀性更好,正常器官如患侧肺,对侧肺,心脏的相关参数指标也低于IMRT(见图2)㊂2.3㊀靶区的剂量比较两组计划均满足了靶区处方要求,为了便于比较,统一将两组计划靶区95%的剂量归一到5000cGy,结果表明98%,50%,2%的剂量VMAT 均优于IMRT,P=0.026,P=0.016,P=0.000,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㊂VMAT组靶区的均匀性指数低于IMRT29.9%(P=0.000)㊂适形度指数区别很小,没有统计学意义(P=0.611)㊂见表1㊂图1㊀VMAT 和IMRT 两组计划在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上的剂量分布Figure 1㊀The dose distribution in transverse section ,coronal section and sagittal section for the VMAT and IMRT treatmentplanning图2㊀两组计划靶区以及危及器官的DVH 图比较Figure 2㊀DVH comparison for the targets and OARs be-tween two groups of treatment planning表1㊀VMAT 和IMRT 两种技术关于靶区的剂量比较Table 1㊀Dose comparsion of targets between VMAT and IMRTPTV VMAT(cGy)IMRT(cGy)tPD984802.9ʃ51.44723.6ʃ1142.6610.026D954989.9ʃ22.54969.5ʃ61.50.8930.395D505291.2ʃ61.15421.5ʃ144-2.9660.016D025488.5ʃ835729.5ʃ164-6.2840.000HI ∗0.129ʃ0.0210.184ʃ0.046.7750.000CI ∗0.946ʃ0.0070.947ʃ0.0030.5270.611㊀㊀注:∗代表无单位2.4㊀危及器官受量体积的比较危及器官从低剂量到高剂量受量体积的比较㊂旋转调强组计划的右肺(患侧肺)V5,V20,V30,V40分别低于固定野调强计划组14.9%,12.8%,6.8%,11%,同时,平均剂量降低了9.7%㊂除了V40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36),其他参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左肺V5和所受剂量平均值分别降低了39.6%,16.1%,心脏的V10,V20,V30,剂量平均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食管,脊髓的平均值,最大值,肝的平均值,VMAT 计划组均低于IMRT㊂但是,正常乳腺的最大值,肝的最大值,VMAT 组稍高于IMRT 组(见表2)㊂表2㊀两种技术关于危及器官的剂量比较Table 2㊀Dose comparison of OAR (Organ at risk )between two techniquesVMAT IMRT t P 右肺Right LungV5(%)50.1ʃ4.358.9ʃ4.686.4740V20(%)19.8ʃ3.7322.7ʃ4.015.9990V30(%)12.89ʃ2.1613.84ʃ2.562.4770.035V40(%)6.66ʃ2.477.485ʃ1.320.9650.36Dmean(cGy)1161ʃ1271287ʃ1173.3860左肺Left LungV5(%)16.12ʃ12.626.7ʃ19.893.6240.006V20(%)0.017ʃ0.050.013ʃ0.041.0000.343Dmean(cGy)339ʃ19.4404.1ʃ985.56心脏HeartV10(%)16.18ʃ15.7526.3ʃ13.194.4870.002V20(%)1.73ʃ2.753.02ʃ4.51.4090.192V30(%)0.16ʃ0.360.47ʃ1.071.3340.215Dmean(cGy)646ʃ230845ʃ2025.0340.001对侧乳腺Contralateral breastDmean(cGy)329ʃ54.97287ʃ37.462.2590.05Dmax(cGy)682.4ʃ205877.9ʃ324.83.5490.006食管EsophagusDmean(cGy)904.5ʃ310.11020ʃ309.82.4340.038Dmax(cGy)4137.1ʃ12744157.5ʃ1239.60.1380.894脊髓Spinal CordDmean(cGy)638.4ʃ163.1667.3ʃ177.50.9190.382Dmax(cGy)2537.7ʃ347.62591.1ʃ555.30.5680.584肝脏LiverDmean(cGy)783ʃ386908ʃ465.82.190.056Dmax(cGy)5509.6ʃ341.15154.6ʃ575.72.0330.0732.5㊀VMAT和IMRT在患者全身所受剂量的对比500cGy~5000cGy的剂量在患者全身的分布,除了VMAT组的V40大于IMRT,V5,V10,V20, V50,均低于IMRT组㊂前者(VMAT)的靶区剂量既要达到处方要求(5000cGY),又要使得5000cGy的剂量均匀分布在靶区里面,就需要有一定的剂量过渡到5000cGy,因此前者(VMAT)的4000cGy包括的体积范围大于后者(IMRT)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V40,V50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 0.219,P=0.669(见表3)㊂表3㊀VMAT和IMRT在患者全身所受剂量的对比Table3㊀The dose distribution of the whole body between the VMATand IMRTV5V10V20V30V40V50 VMAT(%)30.99ʃ6.5718.88ʃ3.8611.96ʃ2.138.74ʃ1.636.45ʃ1.443.68ʃ0.98 IMRT(%)34.48ʃ6.8820.89ʃ3.3712.48ʃ2.212.48ʃ2.25.96ʃ1.493.74ʃ1.07 t5.397.583.930.6811.3230.442 P0.0000.0000.0000.0030.2190.6692.6㊀VMAT和IMR两组计划的治疗时间和机器跳数VMAT组计划治疗根治术后乳腺癌的时间是2.65ʃ0.625mins,而IMRT组计划治疗同一个病人使用的时间为15ʃ1.24mins㊂VMAT执行一个照射计划的平均总跳数为15112ʃ1795,IMRT的总跳数为21147ʃ3044,节省了28%(P=0.000),缩小了病人的治疗时间,减小了因时间过长引起的病人身体移动摆位误差,也提高了机器的执行效率,降低了加速器的损耗率㊂表4㊀两种技术关于执行时间和射野总跳数的比较Table4㊀The comparison of execution time and field MU be-tween two techniquesVMAT IMRT t P时间(min)2.65ʃ0.62515ʃ1.24-24.1560.000跳数(Mu)15112ʃ179521147ʃ3044-7.5550.0003㊀讨㊀论在乳腺癌放疗的研究中,有文献[2-8]报道了VMAT与其他几种技术(IMRT,3DCRT等)关于乳腺癌放疗(根治术后,保乳术后)的剂量学差异㊂张富利[4]比较了术后乳腺癌常规放疗,三维适形放疗,2步调强放疗,直接机器参数优化调强4种计划的剂量特点,结果是靶区的均匀性指数(HI)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异,但是适形度指数(CI)有明显差异(P<0.05),对于正常器官,IMRT和3DCRT的高剂量体积远远少于常规放疗,但是低剂量区如对侧乳腺,对侧肺,心脏受到的剂量要明显多于IMRT和3DCRT㊂Petra[5]运用容积旋转调强,固定野调强放疗,三维适形放疗三种技术对乳腺癌做了剂量比较,对于患侧肺20Gy接受的体积分别为19.3% (VMAT),26.1%(IMRT),32.4%(3DCRT),心脏15%的体积受量分别为9.7Gy,15Gy,46Gy,认为VMAT技术最适合做漏斗形根治术后乳腺癌,与本文研究结论一致㊂Popescu[6]对旋转调强和传统放疗(三维适形)进行过左乳根治术后放疗的计划比较,认为旋转调强放疗提高了剂量分布,缩短了治疗时间㊂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种计划均能满足临床处方的要求前提下,VMAT计划与IMRT计划在根治术后乳腺癌靶区的剂量覆盖以及正常器官受量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㊂其中,靶区D98,D50,D02与IMRT 计划分别有1.6%(P=0.026),2.4%(P=0.016), 4.2%(P=0.000)的差别,均匀性指数HI低于IM-RT29.9%(P=0.000),即VMAT靶区的剂量均匀性优于IMR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㊂但是适形度指数差别不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611)㊂患侧肺的V5,V20以及剂量平均值都远远低于IMRT组(P<0.05),如果靶区的弯度越大,胸壁越薄,IMRT计划做出的V5㊁V20越高,分别高达80%(或以上)㊁35%,而如果使用旋转调强来做相同的病例,则V5可以降到55%以下,V20降到25%以下,此种情况下更能突出VMAT的优势㊂从剂量曲线分布来看,VMAT做出来的不同数值的剂量曲线之间紧凑,圆滑,几乎没有热点,整体弧度贴近靶区的方向,形状与靶区形状适形㊂由于IMRT 只有固定和有限的出束方向,为了达到靶区处方要求和保护患侧肺,很容易在靶区内外产生热点,且剂量曲线分布不均匀,剂量曲线之间距离大小不等,有较多热点落在Bolus(组织等效填充物)上,每个靶区最大值很容易超过处方的110%,这是为了保护患侧肺而造成的㊂VMAT计划均没有这些弊端㊂从其他危及器官来看,除了对侧乳腺的平均值,肝的最大值VMAT组要稍微大于IMRT组,其他指标均低于IMRT㊂从低剂量区域来看(图a,表格4),VMAT 组的V5,V10,V20,V30均小于IMRT组㊂从统计数据来看,IMRT组的靶区PTV的D02超过了处方的110%(5500cGy),这是因为在优化过程中为了尽最大限度地保护患侧肺,剂量分布受优化条件的限制从而出现较大程度的不规则的挤压,导致靶区出现热点㊂因此尽管每个病例所画靶区长度,宽度,弯度,以及胸壁厚度都有所不同,但是针对于同一个病例,VMAT计划所呈现的剂量分布从靶区和大部分器官来看,都有很大优势[9-10]㊂应当指出,完成一个旋转调强计划的计算时间需要120mins(或者更长),而固定野调强计划只需20~30mins,前者是后者的6倍左右㊂这是因为VMAT(RapidArc)技术在治疗根治术后乳腺癌的过程中,射线出束的自由度远远多于IMRT技术,多叶光栅(MLC)在整个旋转过程中不停地运动,空间参数远远多于IMRT,为了达到优化目标所设定的条件,计划系统计算过程中就需要耗费更长的时间,这是使用者应当注意的㊂总之,VMAT技术在满足靶区处方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了危及器官和正常组织的受量,同时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减小了加速器的损耗率,提高了放射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具有实际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㊂[参考文献][1]㊀侯海玲,赵陆军.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J].国际肿瘤学杂志,2013,40(4):287-289.[2]㊀Jagsi R,Moran J,Marsh R,et al.Evaluation of four techniquesusing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for comprehensive lo-coregional irradiation of breast cancer[J].Int J Radiat Oncol BiolPhys,2010,78(2):1594-1603.[3]㊀Journal of the ICRU.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ation Unitsand Measurements[R].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4]㊀Zhang FL,Zhang YQ.Dosimetric evaluation of CR,3DCRT,andtwo types of IMRT for breast cancer after conservative surgery[J].Chinese-German Chin Oncol,2013,12(4):153-158. [5]㊀Petra M,Pohl F.Treatment of left sided breast cancer for a patientwith funnel chest: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 vs.3D-CRT with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J].Medical Dosimetry, 2013,38(1):1-4.[6]㊀Popescu CC,Olivotto IA,Beckham WA,et al.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 improves dosimetry and reduces treatment time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for lo-coregional radiotherapy of left-sided breast cancer and internal mammary nodes[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13,76(1): 287-295.[7]㊀Qiu JJ,Chang Z,Wu QJ,et al.Impact of volumetric modulated arctherapy technique on treatment with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13,78(1):288-296. [8]㊀Nicolini G,Clivio A,Fogliata A,et al.Simultaneous integratedboost radiotherapy for bilateral breast:a treatment planning and dosimetric comparison for 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and fixed field intensity modulated therapy[J].Radiat Oncol,2009,4(1):27-29.[9]㊀Johansen S,Cozzi L,Olsen DR.A planning comparison of dosepatterns in organs at risk and predicted risk for radiation induced malignancy in the contralateral breast following radiation therapy of primary breast using conventional,IMRT and 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reatment techniques[J].Acta Oncol,2013,48(4):495-503.[10]Kan MW,Wong W,Leung LH,et al.A comprehensive dosimetricevaluation of using RapidArc volumetric-modulated arc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early-stage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J].J Appl Clin Med Phys,2012,13(6):3887.VMAT和IMRT技术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中的剂量学比较?作者:陈亚正, 黎杰, 廖雄飞, 李厨荣, 孙春堂, 康盛伟, 王培作者单位:四川省肿瘤医院放疗中心,成都,610041刊名:肿瘤预防与治疗英文刊名:Journal of Cancer Control and Treatment年,卷(期):2014(5)本文链接:/Periodical_sczlfz201405004.aspx。

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射治疗摆位体会

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射治疗摆位体会
治疗摆位 的误 差。 法 对 3年 多来收治的 5 0 方 0 余例乳腺癌 患
上臂支撑附件 固定 位置和臀部横档位置 ;患者仰 卧于托 架上 ,
调整患者在托架 内状态使之维持舒适 , 按照其体表 的定位标 并 统 中所记录的数值 满足误差要求 , 经核对无误后进行治疗 。治 疗过程中通过监视器观察患者状况 以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摆位技术相对 复杂 繁琐 。我们认为应特别注意 以下几方面 :
21 定位 时应保证胸壁水平 ,调整头部位 置及上臂托槽 .
高度, 使患侧上臂充分上举, 完全暴露患侧乳房。 同时又要提醒
患者放松 , 保持正 常呼吸 , 既不可屏住 呼吸又不可呼吸过深 , 从 而保证每次治疗摆位的重复性。 22 对 于体形较肥胖 和皮 肤松弛 的患者 ,要特别注意确 . 保其在托架 内的皮肤不能有较大 的拉 伸 , 特别是后背 的皮肤一
1 陶义 训.免疫 学 和免疫 学检 验 【】 北 京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 M.
乳腺癌保乳术后调 强放射治疗摆位体会
杨敬 贤 昊 昊
(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 北京肿瘤医院暨北京 市肿瘤 防治研究所 , 北京 1 0 : ) 00 6 3
T30ee 乳腺 托架 的头 枕位置 、 腺架表 面倾斜度 、 i 乳 患侧 【 摘要】目的 最大程度地降低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射 M 一5Srs
成部 分。对早 期乳 腺癌实行保乳术 的患者 , 术后放射治疗尤 为
必要 。
乳 腺癌保乳术 后的常规放疗一般采取切线 照射的方式 , 其
主要 缺点是靶 区 内剂量分布不够均匀 , 正常组织 的受 照体 积和
剂量较大 , 导致相关并发症概率增 加。为改善这些 问题我 院将

乳腺癌的放射治疗新技术与疗效评估

乳腺癌的放射治疗新技术与疗效评估

乳腺癌的放射治疗新技术与疗效评估近年来,乳腺癌成为了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放射治疗作为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

本文将介绍乳腺癌放射治疗中的新技术,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

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ation Therapy,简称SRT)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方法。

它利用高精度的成像设备,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准确定位肿瘤,然后通过放射线束逐层治疗患者的肿瘤区域。

与传统的放射治疗相比,SRT具有更高的精准度和安全性。

它可以精确照射肿瘤,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

一项研究表明,使用SRT进行乳腺癌放射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放射治疗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二、调强放射治疗(IMRT)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简称IMRT)是一种通过调整放射线剂量的分布来治疗肿瘤的方法。

IMRT利用计算机控制的加速器,通过改变放射线的强度和方向,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实时调整剂量分布。

IMRT具有更高的剂量精确性和治疗灵活性。

它可以更好地控制放射线照射的强度和范围,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并提高疗效。

IMRT 在乳腺癌的放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三、调强电子放疗(IMPT)调强电子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Proton Therapy,简称IMPT)是一种新型的放射治疗技术。

IMPT利用质子束或重离子束作为辐射源,通过调整其强度和方向,精准地照射肿瘤。

IMPT具有更高的放射剂量沉积精确性和更低的副作用。

由于质子束的特性,IMPT可以在肿瘤内部释放辐射,减少对邻近组织的损伤,并提高疗效。

研究显示,IMPT在乳腺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可以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小副作用。

综上所述,乳腺癌的放射治疗新技术不断涌现,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

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后的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的护理

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后的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的护理

调 强放疗就是 照射野 的形状及 照射 野 内诸点 的输 出剂量按 要 求 的方式 进 行 调整 , 高 剂量 率 使 分布与肿瘤形 状 一致 且靶 区 内剂量 均 一 的技 术 。
2 护
2. 1

心理 护 理
以往 , 中晚期乳 腺癌患 者发病率 较高 , 临床 治疗 大
多为行 乳房根 治切 除术 后 常 规行 放 疗 、 化疗 及 内 分泌治疗 , 5年平 均生存 率 为 2 %~3 %。随着 0 5
射治疗 (MR 照射 4 ~5 I T) 6 0Gy共 2 -2 3 5次 , 局 部瘤床 电子线 补量 1 G 0 y共 5次 。,
大限度地保 护 了周 围正 常组 织 , 而减 轻 了放疗 从
不 良反应 , 高 了治 疗效 果 。告 知 患者 该放 疗在 提 治疗过程 中无 明显痛苦 , 只要严 格按 照医生 、 护士 教授的方法 去做 , 即可取 得满 意疗效 , 其树立战 使
实 用 临 床 医 药 杂 志

2 1 年第 1 00 4卷第 2 0
。。 — 。
1 ・ 8
J u n l fCI ia e iiei at e o ra i e l dcn Prc i o n M n c
工、 Ⅱ期 乳 腺 癌 保 乳 手 术 后 的 三 维 适 形 调 强 放 射 治 疗 的 护 理
锻 炼方法 有爬墙 运动 、 头运 动 、 摆运 动和拉 绳 梳 钟
运 动 。通 过进 行 以上 锻 炼 可促 进 淋 巴 回流 , 轻 减 纤 维化程 度 , 而减轻 上肢 水肿 。 从 2 4 全 身症状 观察 . 放疗后 放射 线在体 内被吸 收可 产生 电离辐 射
现象 , 有些 患 振、 恶心 呕吐 、 白细胞下 降 等 。这 些 症状是 人体 免

乳腺癌的放射治疗技术及剂量优化

乳腺癌的放射治疗技术及剂量优化

乳腺癌的放射治疗技术及剂量优化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作为其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在乳腺癌的整体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乳腺癌的放射治疗技术及剂量优化的相关内容。

一、放射治疗技术(1)三维适形放疗技术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乳腺癌放射治疗技术之一,它可以精确地确定肿瘤和正常组织的位置,实现精确照射,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三维适形放疗技术通过计算机重建乳腺癌患者的三维图像,利用放射学模拟软件进行分析和规划,为每个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确保辐射剂量的准确性。

(2)调强放疗技术调强放疗技术是近年来辐射治疗领域的重要创新之一,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和更好的疗效。

调强放疗技术包括调强调节放疗(IMRT)和强度调制弧线放疗(VMAT)。

IMRT可以根据乳腺癌患者不同的解剖结构,设定不同的放射剂量,实现对目标病灶的精确照射,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组织的辐射损伤。

VMAT进一步提高了辐射治疗的效果,通过自动调节放射束的形状和强度,实现对肿瘤的辐射更加准确和高效。

(3)局部加速放疗技术乳腺癌的局部加速放疗技术主要包括部分乳房加速放疗和同步整体加速放疗。

部分乳房加速放疗是将较高的剂量投射到癌肿周围区域,减少对正常组织的辐射损伤,提高治疗的疗效。

同步整体加速放疗则是将整个乳房进行加速治疗,进一步降低复发率和提高治疗效果。

二、剂量优化(1)剂量分数和时间安排剂量分数和时间安排是乳腺癌放射治疗剂量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常情况下,乳腺癌的放射治疗需要分为多个疗程进行,每个疗程的放疗剂量和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剂量分数和时间安排上,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剂量分布和调整剂量分布和调整是指在放射治疗中对放射剂量在患者体内的分布进行优化和调整。

乳腺癌放疗需要将辐射剂量尽可能均匀地分布在肿瘤组织,最大限度地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对于辐射剂量不均匀分布或是剂量过高的部位,需要通过合理的剂量调整和规划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强技术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中应用调强技术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94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做为研究对象。

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44例。

对照组应用切线野三维适形技术治疗,治疗组应用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技术治疗。

观察对比两种放射疗法计划靶区与重要器官保护效果,计划执行效率。

结果治疗组的靶区剂量分布更加合理,危及器官的高剂量受照体积更小,相比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逆向调强技术对于靶区剂量分布与重要器官保护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切线野三维适形技术;三维适形调强;乳腺癌根治术;疗效[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4)05-79-03乳腺癌属于临床多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上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为主配合放疗与化疗等全面综合治疗的方法,该方法的广泛应用显著改善了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1]。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中应用三维适形调强技术取得相当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从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94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做为研究对象。

患者年龄38~66岁,平均(45.2±20.2)岁;病程4~16年,平均(8.16±7.17)年;左侧50例,右侧44例。

上述患者前期采用乳腺癌根治术治疗。

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及病程长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组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在前期采用乳腺癌根治术治疗方法基础上,术后化疗完成后1~2周进行放射治疗。

患者仰卧位,采用真空固定袋,患侧手臂外展上举,螺旋CT定位扫描,上界第3颈椎,下界乳房皱褶下4cm[2]。

在CT图像上描画出靶区与主要危及器官。

应用6MV X射线,放射剂量为50Gy/25次,每周进行5次分割。

少数病例防止0.5cm组织补偿膜于胸壁位置[3],增加放射吸收量,治疗设备应用医科达直线加速器。

Pinnacle 9.0应用Adaptive Convolution Superosition Algorithm计算剂量,确保计算精度与计算速度[4]。

常规放疗结束予以手术瘢痕6Mev电子线照射10Gy/5次。

1.2.1 治疗组计划治疗组应用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技术(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治疗[3]。

采用美国CMS-XIO计划系统设计放疗方案。

物理师逆向调强总子野设置低于35个,子野面积超过15cm2,子野机器跳数高于15MU。

1.2.2 对照组计划对照组应用切线野三维适形技术(3-dimension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 CRT)治疗。

计划设计如下[3]:锁骨上淋巴引流区域和胸壁交界位置采用两切线1/2野,显著减少射野下的肺组织,很好的衔接单前后方照射的锁骨上野,靶区深度过大时再设一个后前野。

切线半野每野2个子野替换楔形板,一个位于皮肤边缘外放2cm,一个手动调节MLC位置,保证靶区最大剂量均匀。

1.3 临床观察指标评估患侧肺与对侧肺及全肺平均剂量及V20、V10、心脏平均剂量及V20、V10,对侧乳腺,照射区(V50%),甲状腺、脊髓,肱骨头等器官照射情况。

Vx为接受XGy剂量的体积比[5]。

对比两组患者的计量学参数,适形指数(conformation number,CN)与均匀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6]。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以()表示,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两组患者的靶区剂量分布合理性与重要器官受照体积对比:治疗组的靶区剂量分布更加合理(表1),危及器官的高剂量受照体积更小(表2),相比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IMRT属于新开发的调强放射治疗技术,可以产生适型较高的、合理的肿瘤靶区剂量。

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与肺、头、颈等部位肿瘤放疗临床治疗中,靶区剂量更加合理均匀,对于危及器官的危害显著降低。

有报道显示[7],IMRT也存在的缺点,偶有患者的病理组织照射剂量低,受照体积较大,远期影响预后。

乳腺癌根治术后照射区范围是从胸壁开始弧形的偏离身体中心的非规则靶区,常规采用CRT技术放射治疗,靶区剂量无法达到合理均匀,还会把胸壁内侧正常的部分肺组织规划进照射范围,患侧肺部遭受照射后,直接导致后期产生肺损伤与患者生存质量下降[8]。

有研究显示[9],乳腺的内外侧与上下部和乳头下范围放射剂量较高,剂量值达到设置值的120%~125%或更高水平。

IMRT技术治疗过程中,靶区每个点位的输出剂量按照需求调整,靶区的三维剂量布局更加合理与适形,降低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10]。

IMRT技术治疗过程中,采用1个等中心,减少了摆位的不便因素,避免出现接野现象,剂量无冷热点,降低了靶区范围内肺与心脏等危及正常组织的高剂量区域受照体积,降低了放射治疗中组织损伤危害,有效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并降低了放射性肺炎的并发症发生率[11]。

IMRT技术增大了靶区适形度,将等剂量线和靶区紧密贴合,降低了正常组织的高剂量照射体积[12]。

心脏是左侧乳腺癌放疗中关键的危及器官,传统CRT切线照射将心尖部划入切线野范围内,调强放射治疗的优点在于减少了正常组织的高剂量受照范围体积[13]。

乳腺癌调强放射治疗技术通常分为两种[14],正向调强与逆向调强,正向调强射野通常选择乳腺切线位置射入,降低心肺受照剂量;逆向调强可以按点位调节射野的剂量射入,比正向调强技术靶区适形度与剂量分布更加合理,常用的4野逆向调强技术射野选择乳腺切线位置小角度弧形射入,心肺等重要器官受照量较小,靶区适形度较高,射野剂量分布更加合理[15]。

我院通过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放疗计划,治疗组的靶区剂量分布更加合理,治疗组患者危及器官同侧肺与心脏的高剂量受照体积分别为18%与3%,相比对照组患者的28%与6%,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应用逆向调强技术对于靶区剂量分布与重要器官保护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 徐金济,成俊,李伟,等.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逆向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的剂量学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2(1):147-148.[2] 徐晓娜,吴昊,韩树奎.左侧乳腺癌调强放疗的剂量学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6,15(3):192-195.[3] 贺春钰,张建庆,木妮热?木沙江,等.乳腺癌术后逆向调强放疗致放射性肺损伤的剂量学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9):969-971.[4] Bertelsen A,Lorenzen El,Brink C.Validation of a new control system for Elekta accelerators facilitating continuously variable dose rate[J].Med Phys,2011,38(8):4802-4810.[5] 黄晓波,蒋国?牛?陈佳艺,等.乳腺癌调强放射治疗和常规切线野治疗的三维剂量学研究[J].癌症(英文版),2006,25(7):855-860.[6] Jiang XLT,Liu Y,Zhou L,et al.Planning analysis for locally advanced lung cancer:dosimetric and efficiency comparisons between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single-arc/partial-arc 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SA/PA-VMAT)[J].Radiat Oncol,2011,1(6):40.[7] 邱健健,陈佳艺,蒋国梁,等.正向调强技术结合ABC 系统对乳腺癌放疗的使用方法[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6,15(4):304-306.[8] 曾子君,李伟雄,张红丹,等.乳腺癌根治术后胸壁放疗切射野CLD、MHD与DVH图心肺剂量指标的关系[J].重庆医学,2013,42(3):341-343.[9] 丁?矗?夏新舍,闫钢,等.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三维适形放疗与常规放疗靶区及同侧肺的剂量比较[J].宁夏医学杂志,2012,34(12):1244-1246.[10] 邹勤舟,魏贤顶,赵于天,等.乳腺癌术后胸壁和锁骨上区整体调强剂量学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3):32-35.[11] 訾滢洁,梁世雄,容贤冰,等.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调强放疗与电子线放疗计划的剂量学比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29(5):713-716.[12] 李兵,沈君姝,朱锡旭,等.基于轮廓优化技术在乳腺癌调强放疗计划设计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25(10):1052-1056.[13] 孙立力,刘先领.比较乳腺癌保乳术后常规放疗与调强放疗的靶区及相关器官放射线受量[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570-571.[14] 李益坤,刘海,王晓萍,等.螺旋断层放疗与常规调强放疗在乳腺癌保乳术后同步推量中的剂量学比较[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3,18(7):648-651.[15] 国滨,王增丽.探讨保乳术后全乳适形调强放疗靶区勾画的影响因素[J].健康大视野(医学版),2013,21(5):463.(收稿日期:2013-1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