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老师的典故

合集下载

尊敬师长的历史典故

尊敬师长的历史典故

尊敬师长的历史典故故事一:程门立雪北宋时期,有一个著名学者叫程颐,是主张“去人欲,存天理”的理学的奠基者之一。

程颐在当时的名气很大,许多人慕名而来求学问道。

有一天,一个叫杨时的学生来拜见程颐,有问题要询问。

不巧的是,他来到的时候,程颐正在休息入睡。

杨时怕打扰到老师,又不想放弃求学,便站在门外,静静的等待。

当时正是冬天,在杨时在门外站立的时候,逐渐下起了雪,且越下越大。

但是杨时并没有因此离开,而是继续等待。

后来雪都下得有一尺厚了,程颐终于醒了过来。

杨时进屋子的时候,程颐说他在窗外看见了一个雪人,那个雪人就是杨时。

因此便有了“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后人也以此作为尊师重道的典范。

故事二:子贡尊师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提倡“有教无类”,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是“七十二贤士”。

在孔子的众多学生中,有一个学生,非常出名,叫做子贡。

子贡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师孔子。

一次,鲁国有个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

子贡听到了却非常的气愤,即使那个人在夸自己。

子贡说:如果每个人的才能都是一座房子,那老师的房子光是围墙就有十丈那么多,房子则更加得富丽堂皇,一般人没法翻过围墙看到里面的房子;而我子贡的房子,围墙只有肩高,一眼就可望尽。

接着,子贡又把孔子比作太阳和月亮,熠熠生辉,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

这一番话下来,直把对方说得面红耳赤。

故事三:张良拾履张良是秦末汉初的著名谋臣,“汉初三杰”之一。

张良原先是韩国的名门公子,韩被灭后,张良开始他的“反秦”计划。

一日,张良来到下邳的圯水桥,遇到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

那老人走到了张良面前,把一只鞋直接丢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子捡回来!”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张良当时应该是一脸懵。

尽管老人的语气非常不客气,张良还是下桥把鞋捡回来,然后又替老人把鞋子穿上。

老人穿好鞋,笑着转身走了。

但没过多久,老师又回来了,他对张良说:小伙子很不错,值得指教,五天后早上到这桥上等我。

中国十大尊师典故

中国十大尊师典故

中国十大尊师典故中国有许多尊师典故,这些故事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以下是中国的十大尊师典故:1. 孔子论语中的尊师敬道: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倡崇尚知识,尊重老师。

他的学生中,最得他器重的是曾参。

曾参母亲去世后,曾参泣不成声,孔子安慰他说:“哭泣的时候,时刻说‘她好’。

”曾参虔诚地遵照着孔子的指示,用尊重和感恩的心态对待母亲,这体现了尊师敬道的精神。

2. 孟子悼亡篇中的谦虚尊师:《孟子·悼亡篇》中,孟子谦虚地向长辈请教,他曾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他认为,对待老师,应该怀着敬畏之心,虚心接受教诲。

3. 曹操尊师令曹丕作《典论》:曹丕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的父亲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曹操。

曹丕在继承父业之前,曾拜刘备手下的文学家诸葛亮为师。

后来曹操看到曹丕作的《典论》非常赞赏,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充分体现曹操尊重师长的精神。

4. 王羲之草书蘭亭序: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在《蘭亭序》中写下“苍颉造字,志在书画,追寻圣迹,欢于激荡,得见卓然人物,若观临绝世也。

”这表达了他对前辈书法家的崇敬之情。

5. 韩愈表白对杂剧创作师陶渊明的尊敬: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在《刘琨墓表》中表白了对杂剧创作师陶渊明的尊敬之情。

他说:“吾从尚父之宴,讳言杂剧曹刘事。

”这体现了韩愈对陶渊明的崇敬和对学识的敬畏。

6. 司马光尊师尊儒精神:北宋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在《资治通鉴》中赞扬道:“吾尝瞻礼乐,念增益之文,三代之治,各贡其器,而之我者,齐景公也。

”他以对齐景公的学术造诣进行赞美,表达了对师长的尊敬和教育的推崇。

7. 纪晓岚师父:纪晓岚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师父是明代的画家谢恩,纪晓岚十分尊重他的师父,曾说:“吾师之言,必尽吾所能敢行之。

”表达了他对师父的感恩和尊敬。

8. 张衡疏通洪水:张衡是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发明了地动仪,并疏通洪水。

尊师重教的故事典故

尊师重教的故事典故

尊师重教的故事典故
尊师重教是中国传统的美德,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尊师重教的故事和典故。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孔子的教诲:相传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生有很多成为了后来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孔子非常看重自己的老师,他认为只有通过尊敬老师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有一次,孔子听说自己的老师颜回去世了,便极度悲痛,三天不吃饭不睡觉,以示对老师的尊敬和追思。

2.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讲述了宋代大儒杨时拜见老师程颐的故事。

当时杨时年龄较小,但他非常敬重程颐,因此在程颐门前等待了很久,直到程颐同意他进入书房交谈。

在交谈中,杨时非常恭敬地站在雪地中,直到太阳落山,程颐深受感动,称赞他为真正的学者。

3. 闻鸡起舞:这个故事讲述了东晋名将祖逖与老师刘琨的故事。

祖逖和刘琨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他们常常一起探讨学问,互相激励。

有一天,祖逖听到鸡鸣,便想起了老师的教导,于是起床舞剑,励志要为国家报仇雪耻。

后来,他成为了东晋的名将,为民族和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 为人师表:这个故事讲述了唐代大儒韩愈的故事。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认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因此他自称为“师表”。

他曾经写过一篇《师说》,强调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同时也呼吁学生要尊重老师。

这些故事和典故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尊师重教的重视,也
反映了人们对于知识和教育的珍视和追求。

古代关于尊师成语典故

古代关于尊师成语典故

古代有很多关于尊师的成语典故,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例子:
1.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源于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的故事。

杨时为了向老师程颐请教问题,在雪中等待了很久,直到程颐醒来,他才得以请教。

这个故事表达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求学的诚意。

2. 一字之师:这个成语源于唐代诗人郑谷的故事。

郑谷在与朋友一起讨论诗文时,发现朋友的诗中有一个字用得不恰当,于是纠正了这个字。

朋友非常感激,称郑谷为“一字之师”。

这个故事强调了老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3. 孔子拜师: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曾经向老子请教礼仪和道德方面的问题。

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谦虚好学的态度,也表现了他对老师的尊敬。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意思是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成为我的老师。

这句话强调了在生活中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这些成语典故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强调了老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应该对老师表示尊敬和感激之情。

有关名人尊师的故事7篇

有关名人尊师的故事7篇

有关名人尊师的故事7篇有关名人尊师的故事(篇1)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

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

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

老子,其犹龙邪!”有关名人尊师的故事(篇2)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

明帝在位期间,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团结。

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的至高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有关名人尊师的故事(篇3)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唐朝盛世。

尊敬老师的故事

尊敬老师的故事

尊敬老师的故事尊敬老师的故事(通用6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尊敬老师的故事(通用6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尊敬老师的故事篇1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唐朝盛世。

李世民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十分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

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取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

而且,一再告诫子女必须要尊重老师。

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

怎样办呢?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能够坐轿后,其它官员不好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

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

之后,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

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

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

”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

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尊敬老师的故事篇2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尊敬老师的经典故事大全

尊敬老师的经典故事大全

【导语】⽼师,是⼈⽣中最不可或缺的⼈物。

他在知识上充实我们,在精神上完善我们。

所谓师者如⽗,⽼师就如同我们的⽗母⼀样,他将⾃⼰最美好的年华都倾注在他的学⽣⾝上。

下⾯是⽆忧考分享的尊敬⽼师的经典故事⼤全。

欢迎阅读参考!1.尊敬⽼师的经典故事 宋朝的时候,有⼀位有学问的⼈,名叫杨时,他对⽼师⼗分尊重,⼀向虚⼼好学。

“程门⽴雪”便是他尊敬⽼师、刻苦求学的⼀段⼩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常⽤功。

后来中了进⼠,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

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

杨时先是拜程颢为⽼师,学到了不少知识。

4年后,程颢逝世了。

为了继续学习,他⼜拜程颐为⽼师。

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场⼤雪就要到来。

午饭后,杨时为了找⽼师请教⼀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起去程颐家⾥。

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师的午睡,便⼀声不响地⽴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雪,越下越⼤。

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冻得他们浑⾝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尊敬⽼帅的优良品德,⼀直受到⼈们的称赞。

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向⽼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位全国知名的学者。

四⾯⼋⽅来向他求教的⼈,都不远千⾥地来拜他为⽼师,⼤家尊称他为“龟⼭先⽣”。

2.尊敬⽼师的经典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位皇帝,是我国历⼀个少有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唐朝盛世。

李世民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教育⾮常重要,认为教诫太⼦诸王是“当今⽇之急”。

因此,他给⼏个⼉⼦选择⽼师都是德⾼望重,学问渊博的⼈。

⽽且,⼀再告诫⼦⼥⼀定要尊重⽼师。

⼀次,太⼦的⽼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

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可以坐轿后,其它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也是诚惶诚恐的。

有关恭敬的名人故事

有关恭敬的名人故事

有关恭敬的名人故事1、【程门立雪】游恭,五代时人,学问广博,文章写的很好。

游酢是宋代的学者,典故“程门立雪”讲的就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

2、【孔子尊师】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

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

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

老子,其犹龙邪!”3、【鲁迅教子】鲁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认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更大碍于孩子发达。

曾经有一次,先生在家中宴客,儿子海婴同席。

在吃鱼圆时,客人均说新鲜可口。

唯海婴说:“妈妈,鱼圆是酸的!”以为孩子胡说乱闹的妈妈便责备了几句,孩子老大不高兴。

鲁迅听后,便把海婴咬过的那只鱼圆尝了尝,果然不怎么新鲜,便颇有感慨地说:“孩子说不新鲜,我们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看来我们也得尊重孩子的说的话啊!”4、【女王敲门】一次,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与丈夫吵了架,丈夫独自回到卧室,闭门不出。

女王回卧室时,只好敲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敬老师的典故
1、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2、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

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

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

老子,其犹龙邪!”
3、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4、孔夫子的误会
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

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

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

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

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

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

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

刚一跨出房门。

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

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现在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

"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

"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小心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后来,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

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子是个贤德之人。

5、秦始皇拜荆条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此而落得个骂名千古。

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6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时发生的事。

当时,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护卫下,乘着车辇,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的仙岛前进。

随着均匀的马蹄声,秦始皇不觉沉入对往事的追忆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师,仿佛他就在眼前,虽说严厉,可令人钦敬难忘。

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呢。

那位威严的老人,第一次授课讲的就是舜爷赐给我们家的姓。

他先分别讲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个"嬴"字。

第二天就要背写。

"老师,这字太难写了。

""什么一个嬴字就难住了将来秦国要*你去治理,难事多着哩,能知难而不进吗"说着就举起了荆条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没见过这位老师,听说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

突然,车停了。

前卫奏道:仙岛离此不远,请万岁乘马。

于是,秦始皇换乘了心爱的大白马。

过不多时,便到了岛上。

始皇环视渤海,胸襟万里,豪气昂然,更加思绪万千。

待到他低头察看眼前,却忽然下马,撩衣跪拜起来。

随从的大臣们见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参拜。

等皇帝站起身来,大臣李斯才问他为何参拜。

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卿家,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幼年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朕见荆条,如见恩师,怎能不拜"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称为秦皇岛。

传说岛上的荆条为秦
始皇敬师的精神所感动,皆垂首向下,如叩头答谢状。

6、张良拜师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

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

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

张良很不高兴。

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

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

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

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

"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

过5天再早些见我。

"说完就离去了。

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

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

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

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

井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

10年之后,兵事将起。

再过13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

"说完飘扬而去。

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

张良特别高兴。

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