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青年亚文化研究PPT课件
青年亚文化

周三1.Image you are a policy maker. (i) What issues do you think leaders should consider when planning for youth development in 21st century China? Why? (ii) Give 2 or 3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youth research in China.想象你是一个政策的制定者,在为21世纪对中国青年发展中,你觉得领导者们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为什么?并为中国年轻一代的发展调查提供两到三个实际性的意见?Creativity is the power for national advancement and it should be highlighted for training methods .For training objects, the differences among teenager-indiviuals ,family environments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education levels which will lead to youth difference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Teenagers Internet addiction problems. As a new media and an approach to getting information, Internet has taken up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lace in people’s daily life, study and work. Unfortunately, it is obviously that Internet has brought negative effects that teenagers are addicted to online games and even they develop the IAD( Internet Addition Disorder), which has become a difficult social problem. If addicted to online games, they will lack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nd to be autistic, which will do certain harm totheir physiological and metal health. “Attack, combat and competition”are the main components in online games, and the fierce exciting contents obscure their moral cognitionand weake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virtual game and real life. Teenagers will misunderstand it is reasonable to hurt others through it. At present, the problems of moral disorder, deviant behavior and illegal criminal activity are gradually increasing and Internet is called electronic heroin. We should do as follows.1) strengthen the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for teenagers, form the good habit of onlinesurfing and make students realize the harmfulness of IAD and constrain their own behaviorconsciously. 2)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youth counseling agencies. We should discover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then do the counseling, preventing teenagers with negativ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from becoming addicted to online games and developing the IAD.《中国21世纪培养青少年发展战略-褚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1月《China to cultivate teenagers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21st century-Zhupin》在培养方法上需要突出创新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
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从边缘到被主流所接受的时尚风格从“朋克教母”到大英帝国的女爵士,从“sex”时装店店到巴黎的时尚T台。
薇薇安、伊斯特伍德俨然已经是时尚界一位呼风唤雨的人物。
她的那种大胆狂放,离经叛道的设计风格引领了时尚界的一股风潮。
如果我们剥离她的设计作品的表象发现这些作品所隐含的内核和英国的青年亚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她所做的是把这种亚文化投射到她自己所理解的时尚当中。
英国历来是亚文化研究的重镇,《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则是亚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作品。
在本书中作者赫伯迪格通过对亚文化中个案的研究从亚文化如何抵抗主文化(主流文化、主体文化、主导文化),在抵抗中所体现的风格(亚文化对主文化的抵抗并不是直接由亚文化产生的,它是间接地表现在风格之中。
)以及主文化如何收编亚文化这一角度对青年亚文化进行文化解读。
在本书中“风格”是一个中心词,它把亚文化所属群体——无赖青年、摩登族、摇滚派、光头仔、朋克等用来表现自己的形式,所着迷的物品提升为充满意义和价值的象征。
描述这些形式和物品被赋予意义的过程,以及这些形式和物品作为亚文化风格被再次赋予意义的过程也就成为了本书的主旨。
本书所遵循的是从个案入手再到文化解读的这样一条路线。
在个案的选取上则选择了朋克、垮掉的一代、嬉皮士、无赖青年、摩登族、摇滚派、光头仔、这几个典型个案然后用音乐这条线索把这几个个案串联起来。
首先提到的是朋克,因为朋克风格包含了所有战后亚文化的扭曲反映这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出发点。
在音乐上朋克混合了多种音乐风格,但影响最为深远的是起源于西印度群岛的“雷鬼乐”。
不仅在音乐风格上雷鬼乐和朋克渊源颇深而且在视觉图像上也深受西印度群岛黑人街头风格的影响。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在深层结构上,朋克和形形色色的与雷鬼乐有着不解之缘的英国黑人亚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在视觉层面朋克也展现出了彻底的反叛和抵抗的姿态。
西装革履,温文尔雅的绅士淑女形象向来是英国时尚的标签但朋克的出现把这一切都进行了颠覆。
青年亚文化的概念辨析

• 舞蹈
街舞
• 价值观
主流价值观
核心概念厘定
• 界定青年亚文化的思路
• • 文化——亚文化(反文化)——青年亚文化 • (比较 《青年学》中的界定思路:
• •
青年文化——青年亚文化 ) “亚文化”(subculture) 争议性 ★参照系 主文化
―文化”
• ⒈争议性 • ⒉词源和语义演变 复杂
• 3. 广义说&狭义说 • 《辞海》
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 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 和;从狭义上讲,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 4. Here 广义文化
主文化内涵的分析
国外学者对主文化的界定
• “dominant culture”,即主导文化,是与统治阶级相
—— 出自《武林外传》
• 服饰
20世纪60年代 嬉皮士的长发 露臀风格
辣妹的嬉皮风格
• 典型的嬉皮风格
1980s中国的青年
“嬉皮”时尚
中性风格
发型
朋克发型
• 音乐
摇滚之 披头士乐队 (甲克虫乐队)
滚石乐队 上海演唱会 的狂热场面
怒火青春 90年代的崔建
模仿明星 是一种现象, 模仿周杰伦 则是一种 潮流 。
•
• A society contains numerous subgroups ,each
•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 ways of thinking and acting. These cultures within a culture are called subculture. (Blaine Mercer) Sub- division of a national culture, composed of a combination of factorable social situations such as class status, ethnic background, regional and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rural or urban residence, and religious affiliation, but forming in their combination a functioning
消费主义青年亚文化

消费主义与青年亚文化营销1402蔡倩晓2120141651 近年来,在全球化浪潮的强烈冲击下,消费主义思潮以其感性而鲜明的特征,吸引着不发达国家的人们。
在消费主义强大的示范和诱导作用下,传统的民族化的消费生活方式,逐步转变为一种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消费生活方式。
伴随着市场化浪潮的袭击、消费主义的扩散与现代因素的嵌入,我国出现了青年亚文化现象。
首先说说,什么是“青年亚文化”呢?“青年亚文化”是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提出的一个文化概念。
青年亚文化可以被描述为某个更广泛的文化内主体为青年的亚群体,是各个时期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年群体文化,它由青年亲身创造,往往会被媒体宣传、放大,且对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颠覆性和批判性。
【1】而在消费主义的背景下,青年亚文化的外化表现已经更偏向于后现代化。
首先表现在抗争意识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以文化消费来抵制成年人文化。
追星文化即是对主流文化意义的抵抗,追星族典型地与主流价值系统所鄙视的文化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2】近几年出现的“哈韩”、“哈日”现象,是偶像亚文化的典型。
其次,这种亚文化现象表现为,对游戏的沉迷以及对发泄的青睐。
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沉迷,就有类似的特点。
“玩耍”成为接触媒介的一个主要特征,而新兴媒介的使用主要表现在网络游戏、网络聊天、手机短信等,这些都带有玩耍的特性。
最后表现为对狂欢化活动的追逐。
这主要表现在媒介使用领域尤其是新兴媒介的使用上,青少年是把接触媒介看作是一种“狂欢仪式。
而在生活中,常常可以遇到一些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位移,他们把日益增长的对消费品和服务的攫取欲,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并将其作为最普遍的价值诉求和通向个人幸福发展的道路,甚至以为自我消费欲望的极大满足,也是一种社会道德上的义务和责任。
甚至部分青年学生甚至把消费当作人生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他们认为消费就是其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的根本途径。
他们中一些人表示:“发展消费文化既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做贡献,又能享受生活。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摘要】在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和快速变化的特点。
社交媒体的普及影响下,文化输出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促进了各种潮流文化的传播。
网络用语和流行词的产生大大丰富了青年群体的交流方式,也成为他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虚拟社交圈的出现重新定义了人们的社交关系,塑造了新的身份认同。
音乐、时尚和艺术的变革也在不断推动着亚文化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和风格。
新兴亚文化群体在网络的连接下逐渐壮大,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圈子和文化体验。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正是在这些方面得到体现。
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为青年亚文化的创新和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关键词】关键词: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社交媒体、文化输出、网络用语、流行词、虚拟社交圈、身份认同、音乐、时尚、艺术、新兴亚文化群体、变革、表现、特点1. 引言1.1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展现出多样化和快速变迁的特点。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年轻人在网络空间中呈现出独特的审美和价值观念。
他们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展示个性和态度。
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创造力,引领着潮流和时尚的变革。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其中包括社交媒体影响下的文化输出、网络用语和流行词的产生、虚拟社交圈与身份认同的重塑、音乐、时尚及艺术的变革等方面。
这些表现形式反映了年轻人对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当前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趋势。
通过深入研究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代年轻人的思想、生活方式和文化趋势,为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2. 正文2.1 社交媒体影响下的文化输出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青年人的文化表达方式,使他们能够更快速地传播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如Instagram、TikTok等的盛行,许多年轻人开始通过发布照片、视频和文字来展示自己的生活和观点,从而塑造自己的个人形象和文化标签。
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纵观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几乎每一次当代艺术思潮和创作美学转变都是由青年人所推动的。
70年代末“星星画会”的街头展览和政治讽刺美学;80年代的“美术新潮”以及在“现代”、“前卫”名义下的大胆实践;90年代的艺术家聚居群落与“近距离”创作;新世纪之后“八零画派”的新写实与艺术市场上的日益红火的新生力量,这些现象展示了青年群体在审美文化演进与艺术语言创新方面天然具有的引领作用和突破能力。
鉴于青年艺术的独特地位,对不同时期青年艺术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实践策略和价值导向进行梳理和研究便成为了开展当代艺术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切入点,而作为西方青年文化研究中具有优良传统和丰富成果并在不断发展的重要理论方法,青年亚文化理论能够为我们开展这项工作提供诸多启示。
一、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经典范式及其演变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随着年轻一代对各领域事务的广泛参与,社会学和政治学意义上的“青年”概念得以出现。
美国芝加哥学派和英国伯明翰学派先后对青年亚文化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范式。
20世纪末以来,西方学界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在对以往的亚文化研究思路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后亚文化理论”的概念,对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亚文化出现的新状况做出了回应。
1.芝加哥学派及其“规则-越轨”范式芝加哥学派开创了越轨社会学的研究路径,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罗伯特•E•帕克指导自己的博士生运用“民族志”的方法对包括青少年犯罪亚文化在内的各类亚文化现象进行参与式研究,并用“社会解组”理论来解释都市亚文化群体产生的根源。
1955年,芝加哥学派的另一位社会学家艾伯特•科恩提出了“问题解决”概念,认为下层阶级青少年的越轨行为是一种用以解决自己在社会中所面临的地位挫败问题的独特方式。
芝加哥学派后期的重要人物霍华德•贝克尔在其1963年出版的《局外人》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标签理论”,这一理论揭示了不同社会群体在互动与博弈中对越轨人群和越轨行为的建构过程,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强势群体利用自己的霸权地位制造出各种规则,而正是这些规则给边缘群体本来无可厚非的行为贴上了“越轨”的标签。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

03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
响,需要深入探讨其影响机制。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 制,揭示其作用规律,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 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等方法,对青 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实证 研究。
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 冲击和挑战。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著 影响。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 用表现在创新、拓展和优化等方面。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样本的选取存在局限性, 未能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类型 高校的差异。
对青年亚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的互动机制挖掘不够深 入。
使得青年亚文化的影响范围更广。
02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
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传统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受到挑战,青
年人更加追求个性、自由和多元化。
03
教育环境的影响
教育环境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也比较大,一些学校和老师在思想政治
教育中忽视了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导致一些学生对这种教育方式产生
反感。
青年亚文化的发展趋势
03 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现状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目标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综 合素质。
内容
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道德规范教育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01
02
03
教育方式单一
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教材灌 输仍然是主要的教育方式 ,缺乏多样性和吸引力。
青少年亚文化

知识青年
知识青年,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 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但从50年代起,知识青年却 成为一个特定名词,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标签。他 们响应国家的号召,怀着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赤 诚热心,上山下乡,支援祖国各地建设。他们充 满活力、充满干劲,为了祖国的建设,付出了自 己的热情、智慧和青春。
文学青年
八十年代的校园内,到处都弥漫着文学的浪漫 气氛,几乎每一个大学生心中都装满了诗情画 意,都是校园诗人。各种各样的文学社团如雨后 春笋,在教学楼前的大草坪上,时常会听到同学 们高声的诗朗诵和吉他的低声呻吟。那个时候虽 然物质不富裕,但是青年人精神饱满,富有理 想。那是一个精神复苏、低吟浅唱的年代,那是 一个有文化、有内涵的年代。
2.青年亚文化当代变化的突出表现
青年亚文化在当代的变化,突出地表现为抗争 意识的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以狂欢化的文化消费来 抵制成年人文化。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与西方青年 亚文化不同的是并没有明显的阶级特点,但却烙上 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由于中央政府为控制人 口而采取的计划生育政策,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中国 青年大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比有兄弟姐妹的同 龄人更少得到情感支持,因此独生子女在心理上更 早独立,更早成熟。这种独立促使他们渴望摆脱父 母的影响,在同龄人中获得认可,养成以自我为中 心的性格,这些因素构成了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 独特方面。
5.网络文化
在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文化也已经成 为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的海量 能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这对于 那些本来就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青少年来 说有着更大的吸引力。网络以它特有的方式和丰 富的内容向人们展示一种全新的虚拟社会和世 界,这无疑为青少年提供了实现自身需求的最好 舞台。在信息社会里,网络文化越来越普及。谁 能更快、更多地掌握信息谁就会在竞争中获得网 络“话语权”。网络文化为人们提供了超越国界 和民族国家阈限的生活空间和更加民主和多样的 文化交流渠道,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也在更加全球 化的赛博环境中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偶像idol与榜样model
• 偶像以理想化、浪漫化和绝对化为特点,榜样以现实化、 理性化和相对化为特点,二者的结构恰好构成一个正六边 形。
• 二者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偶像中有榜样的成分,榜样中有 偶像的光环。
• 共同的卖点:成功的光环
19
相对化 Relat浪漫化 Romanticism
理性化
Rationalis m
现实化 Realism
绝对化 Absolutism
20
5、偶像崇拜与大众传媒
• 传媒报道的整个倾向是要使人接受 • 现代明星产业: • 作品、奖励、广告、照片、访谈、个性、轶事、绯闻、私
生活、公共形象与出镜率、手机铃声。
21
(二)为什么“着迷”——偶像崇拜的心理效应
4
• (2)不端青年(DelinquentYouth) • 对这类青年的区分,主要依据是他们的家庭背景和社会阶
层,因为这两者对青年的成长影响最大。美英两国的青年 带有反社会和犯罪性质的亚文化,据统计多与下层阶级家 庭背景的男青年有关,例如盗窃、暴力犯罪和破坏公共财 物等。
5
• (3)反叛青年(CulturalRebels) • 这是一类带有玩世不恭思想和作风的文化青年,他们要在
• 杰出人物:政治家、军事家、学者、艺术家、企业家和专 业技术人员(如文化媒介人)。他们多是人生榜样,以其 才华谋略、丰功伟绩和人格魅力吸引年轻人。
16
3、From生产偶像to消费偶像
• 偶像崇拜:通过把心目中偏爱的公共人物(明星和杰出人 物)理想化和神圣化(idealization and mystification), 使之成为迷恋或膜拜的对象。
11
5、青年亚文化的主要行动
• 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权利斗争、反战和平 运动,以及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士文化等方面的 文化“革 命
• 造就了文化与文学艺术领域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和流派,如 表现主义、左岸艺术、先锋派、垮掉的一代等
12
6、战后西方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特征
• (1)关注政治与社会 • (2)身份展示与标新立异 • (3)毒与性 • (4)商业主义
第七章 青少年亚文化研究
1
一、何谓亚文化
• 1、亚文化的基本内涵 • 文化人类学中所说的“亚文化”概念,指的是在某些方面
与社会主导性文化的价值体系有所不同的群体文化。 • 当今的民族文化,一般都是由诸多亚文化和主导性文化一
起组成的一种整体文化模式。不同的社会阶层经常形成不 同的亚文化群体。 • 文化人类学认为,亚文化通常会产生特殊的生活方式、语 言和价值体系。
7
2、内涵
• 青年亚文化可以概括为年轻人为了有别于主流文化而创造 的他们自己的文化,以“叛逆”为主要色彩,以示青年文 化偏离、排斥甚至对抗“成人文化”或“主流文化”的总 体态势。
8
3、特征
• 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 • 自发性、享乐主义、率直性和某种自我中心
9
4、产生的背景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各国政治、社会、经济、科技和 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完善使得福利国 家开始出现,从而缓和了战前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
3
二、青年亚文化
• 1、何种青年——西方社会学家把青年分为四类: • (1)优良青年(RespectableYouth) • 这类青年相对缺少反叛性,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在意识形
态和价值观上认同父辈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多数青 年属于这一类,他们并不热衷于亚文化,更不屑于“出轨” 的亚文化或反文化。在亚文化群眼里,他们是“另类”和 “尊崇优良传统和正统文化的乖仔”。
2
2、亚文化与主流文化
• 主流文化是指特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它所代表的是 资本主义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那些群体的利益,因此也决 定了它必然具有保守性,也就是说它倾向于维护既存的社 会秩序与权力结构。
• 而亚文化则相反,它是代表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的群体的 利益,它对于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批判甚至是颠覆的态 度。
13
三、粉丝文化与偶像崇拜
14
(一)、基本概念与现象描述 • 1、追星族、粉丝 • 追逐明星的一族人群,多数是年轻人,有着时尚流行的心
态。 • 粉丝:英语单词“fans”(迷、狂热的爱好者、参与者)
的谐音。
15
2、流“星”与杰出人物
• 三“星”高照:歌星、影星和体坛明星(娱乐界),他们 多是“人气偶像”,主要以“流动性、形象性和青春性” 等特征吸引人。
• 虽然时代在前进,经济在发展,但贫富不均、自然灾害、环 境污染、疾病蔓延、战争暴力、愚昧落后越来越成为人类共 同面临的困境。
10
•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欧美掀起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政治运动和 思潮,如女权主义运动、种族平等运动、人权运动、反战 运动、反核运动、保护生态运动中都有大量青年参加。
• 世界范围内的青年文化正处于这样的思想背景和时代氛围, 并与进步、和平、自由、平等、博爱等重大主题密切相关, 青年通过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亚文化展示,从积极方面来说, 正可以唤起时代的良知和道义,进而改变现实世界,影响 历史进程。
• 转向:大众的偶像不再像过去那样是生产中的领导者,而 是电影、棒球场和夜总会的主角。
17
• (1)生产的偶像: • 偶像传达的信息有关社会生产的机构与途径,或多或少推
动了历史的进程。
• (2)消费的偶像: • 偶像传达的信息直接或间接地与休闲领域有关:要么他不
属于提供社会的基本需求的行业(如娱乐界和运动界的主 人公),要么他或多或少只算是社会生产机构的漫画式的 人物。
• 1、投射作用: • 将现实中被压抑的欲望、梦想和遗憾投射到自己迷恋的偶
文学与艺术领域表现自我,但每每游移于文化艺术范围以 外,缺乏真正为文化和艺术而奉献的精神,“玩艺术”多 而非认真创造艺术。他们虽然接受了中产阶级的教育,但 具有反对主流文化的姿态。
6
• (4)激进青年(PoliticallyMilita ntYouth)
• 这类青年追随激进政治主张,参加各种政治运动和集会。 在他们中间有一些人参加少数族裔的政治激进组织。虽然 他们所代表的群体和党派意识不同,但是,反对和抵抗主 流文化和官方意识形态的政治倾向,是相当鲜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