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的时代变迁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
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也有着突出的优势。
随着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其疗效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
一、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糖尿病肾病在中医理论中被归纳为“消渴”范畴,其起病与气滞、血瘀、痰湿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研究认为,糖尿病患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导致气滞血瘀、痰湿内蕴,从而形成糖尿病肾病的病理基础。
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以活血化瘀、祛痰化湿、调和气血为主要方法,对病因病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临床常用的桑螵蛸、山楂、麦芽、决明子等中药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益肾效果。
而且,一些中成药如逍遥丸、舒筋活血片等也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中医药的药物研发和临床推广奠定了基础。
由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较为复杂,目前临床上更多采用中西医并重的综合治疗模式。
近年来,中医药联合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中具有改善肾功能、减少蛋白尿、调节血糖等独特优势。
与此中医药还可以减少西药对肾脏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联合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不仅可以取长补短,还能够降低患者的治疗风险,并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近年来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
有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微循环、减轻肾小球硬化等途径,对糖尿病肾病起到治疗作用。
临床实践中也发现,针灸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减缓疾病的进展。
针灸治疗糖尿病肾病已经成为一种有潜力的治疗选择,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消渴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中医对消渴 肾病病因的认识大概可总结 为以下三方 面 :一 渴肾病 的发生发展 。李 亚秋 指 出 ,消渴 肾病 的根 本病机 为脾
是先 天禀赋 不 足 。《灵 枢 五 变 》云 :“五 脏 皆 柔 弱 者 ,善 病 消 肾亏虚 ,久则 阳衰浊毒瘀 阻 ,属 虚实夹 杂 ,以脾 肾亏虚为 本 ,瘀
加重津液输布 障碍 ,由此恶性循环形成虚 实夹杂的复杂病变 。
医药杂志 ,1996,(12):534—535.
总之 ,现代 医家 多从脾 肾亏虚 立论 ,并且认 为血瘀 、湿热 、 5.赵会 贤 ,苏荣 华 ,高新 业.糖 尿病 肾病 的病 因病 机及 证 治浅
痰浊 、毒 邪是 消渴肾病发病 的重要病理 因素 。
热 ,热则 肾燥 ,肾燥则渴 。”房事过度 ,肾精 亏耗 ,肾气虚 衰 ,而 生 识 到 DN发于消渴病 日久燥 热 伤津 耗气 ,伤 及脾 肾,终 致 阴 阳
消渴肾病 ;《临证指南 医案 ·三消 》言 :“心 境愁 郁 ,内火 自燃 , 两虚 。肾虚是 DN的病机根本 ,而血瘀是 DN的病 机特点 ,且贯
春等” 根据古代 医家 的记 载和现 临床 医疗 现状 提 出关 于 消渴 与水共为病理产物 。
肾病病 因的失治误治 和脏腑虚损说 。
2.4 毒损 。肾络 叶天 士在《临证指 南 医案 》指 出 :“百 日
2 病 机 研 究
久恙 ,血络 必伤 ,……经年宿病 ,病必在络 ,……初 为气结 在经 , 久则血伤入络 。”说 明久治不愈 之病 易伤络 ,叶天 士把 病程长 短
痰 、瘀 、水湿 、浊毒等病理产物 。现就近年来 中医对消渴 肾病 的 法 ,无分 上中下 ,先治 肾为急 。”清 陈士铎《石室秘 录》日 ,而肾虚 以致渴无不 同也 ,故治 消渴之法 ,以治
糖尿病中医病因病机的历史沿革

一、春秋战国
《内经》是中医学最早的经典著作,其中对“脾 瘅”、“消渴”和“消瘅”的描述与糖尿病前期、糖尿 病期及糖尿病并发症期三个发展阶段的表现十分类似。
《内经》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可总结如下:
①先天禀赋不足。如《灵枢·本脏》篇有“心脆则病消 瘅热中”、“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肝脆则善病消 瘅易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和“肾脆则苦病消 瘅易伤”等论述。《灵枢·五变》篇有“五脏皆柔弱, 善病消瘅”的论述。
四、唐朝
唐朝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认为消渴是肾虚所致, “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 甜。……按〈洪范〉稼穑作甘,以物理推之,淋饧醋酒 作脯法,须臾即皆能甜也。……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 于上,谷气则尽下为小便也,故甘味不变”。
孙思邈认为消渴是长期饮食醇酒肥甘厚味所致。 《千金要方·消渴》云:“饮噉无度咀嚼鲊酱,不择酸 咸,积年长夜,酣兴不懈,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 木石犹且干枯,在人何能不渴?”。
七、明朝
明朝戴元礼认为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是得之气实, 久则气虚。他在《证治要诀·消渴》中云“三消得之气 之实,血之虚,久久不治,气尽虚,则无能为力矣”。 这一观点来自临床实践——他曾学习一僧人专用黄芪 饮(黄芪、甘草)加减治疗三消的经验。这种把益气 放首位的观点,对后世医家用补气法治疗糖尿病颇有 影响。
糖尿病中医病因病机的历史沿革
目录
一、春秋战国时期 二、东汉时期 三、隋朝 四、唐朝 五、金朝 六、元朝 七、明朝 八、清朝 九、民国时期 十、现代
Ⅰ 现代中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Ⅱ 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Ⅲ 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原则 Ⅳ 常见证型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Ⅴ 糖尿病的辨病论治---并发症 Ⅵ 中成药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Ⅶ 抗糖尿病中药新药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基本内容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主要指糖尿病性肾小 球硬化症,是一种以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DN的发生、发展与高血糖及 其产生的代谢紊乱和氧化应激等因素有关。早期主要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后 期可发展为大量白蛋白尿和肾功能不全。在西医治疗上,多采用降糖、降压、 调脂等对症治疗,但效果有限,且副作用较大。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DN方面 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将中医药治疗DN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DN属于“消渴”、“水肿”范畴。《素问·奇病论》云:“此人 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 渴。”消渴日久,脾气受损,运化无权,水湿内停,溢于肌肤而发为水肿。现 代医家认为,DN的发病与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因素有 关。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阴两虚为主,标实以瘀血、湿热为主。
2Hale Waihona Puke 临床研究21、1中药治疗211、1.1中药内服
江丹等认为,DN的发病与脾气虚弱、肾气不足有关,采用益气健脾补肾中药 (黄芪、白术、茯苓、生地黄、山茱萸等)治疗DN患者30例,总有效率为 86.7%。李明等将DN分为3型:气阴两虚型用生脉散加减(太子参、麦冬、五 味子、黄芪、黄精等)
;肝肾阴虚型用二至丸合六味地黄丸加减(女贞子、旱莲草、生地黄、山茱萸 等);脾肾阳虚型用金匮肾气丸加减(制附子、肉桂、生地黄、山药等),治 疗30例DN患者,总有效率为86.7%。
4、痰瘀互结
痰瘀互结是糖尿病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病理变化。高彦彬等认为痰瘀互 结是DN的关键病机,提出应用化痰祛瘀法治疗。刘红旭等认为痰瘀互结是DN的 早期及中期主要证型之一,应从痰瘀论治。张琪等认为痰瘀互结是DN发展到一 定阶段出现的病理变化,主张应用化痰祛瘀法治疗。
冯老师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总结

冯老师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总结(初步)冯师对糖尿病肾病历史源流的论述:《内经》记载“消瘅”之病机“气血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所致。
《景岳全书》“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如高如脂,面黑耳焦,日渐消瘦,其病在肾,故又名肾消也”。
《证治要证》“下消消肾,肾衰不能摄水,故小便虽多而不渴”。
《圣济总录》“此病久不愈,能为水肿痈疽之病”。
《杂病源流犀浊》“有消渴后身肿者,有消渴面目足肿而小便少者”。
《圣济总录》“消渴病,肾气受伤肾主水,肾气虚衰,气化失常,开阖不利,水液聚于体内而出现水肿”。
中医病机演变:发病之初,病在肝肾,气阴两虚,络脉瘀结,肾主水,司开阖,消渴病日久,肾阴亏损,阴损耗气,而致肾气虚损,固摄无权,开阖失司,尿频尿多,尿浊而甜,肝肾同源,精血互化,肝肾阴虚,精血不能上承于目而致两目干涩;阴虚火旺,灼伤目之血络,则眼底出血,视物模糊,肝肾阴虚,阴虚阳亢,头晕、耳鸣,血压偏高;肝肾阴虚,络脉瘀阻,筋脉失养,则肢体麻痛。
病程迁延,阴损及阳,脾肾虚衰脾肾阳虚,水湿潴留,泛溢肌肤,则面足水肿,甚则胸水腹水,阳虚不能煦四末,则畏寒肢冷。
病变晚期,肾体劳衰,肾用失司,浊毒内停,五脏受损,气血阴阳衰败肾阳衰败,水湿泛滥,浊毒内停,变证蜂起。
浊毒上泛,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脾肾衰败,浊毒内停,血液化生无源,则见面色萎黄,唇甲舌淡,血虚之候;水湿浊毒上犯,凌心射肺,则心悸气短,胸闷喘憋不能平卧;肾元衰竭,浊邪壅塞三焦,肾关不开,则少尿或无尿,已发展为关格病拓终末阶段。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五型:肝肾气阴两虚、脾肾气阴两虚、肝肾气血阴虚、脾肾气血阳虚、五脏气血阴阳俱虚十候辨治:燥热;外感热毒;肝郁气滞;膀胱湿热;络脉瘀结;肝阳上亢;湿热中阻;浊毒伤血;腑实便秘;血虚生风。
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浅谈

-49-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4年第6卷第29期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浅谈Discussion of TCM disease name and pathogenesis in DN崔玉枝孙新宇(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0)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4)29-0049-02 证型:DGB【摘要】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最终可导致肾衰竭甚至死亡。
DN总属中医“脾瘅”、“水肿”、“消肾”、“关格”、“溺毒”等范畴,本文从肾元亏虚,气阴两虚,脏腑虚损、血瘀阻络,脾肾亏虚,毒损肾络,三焦决渎失职等发面论述其病因病机。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病名;病因病机【Abstract】D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lication in development of diabetes, and could eventually lead to kidney failure or even death. DN belongs to Pidan, Shuizhong, Xiaoshen, Guange, and Nidu category. In this paper, etiology and differentiation are discussed from Shenyuan Kuixu, Qiyin Liangxu, Zangfu Xusun, Xueyu Zuluo, Pishen Kuixu, Dusun Shenluo and Sanjiao Juedu Shizhi.【Keywords】DN; Disease nam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4.29.027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重要的的并发症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二位原因。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分析进展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分析进展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糖尿病(DM)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的研究表明,目前DN 已经跃升为终末期肾病的首要原因[1]。
中医一直在对此病进行新的探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辨证认识。
中医古籍中并无关于DN独立病名记载,多在消渴病中依据其病机、症状描述为“肾消”、“下消”、“水肿”、“尿浊”、“关格”等。
当代中医界参照近年来对DN的进一步认识,认为DN病位在肾,称为“消渴病肾病”[2]。
1 脏腑辨证DN病位在肾,以肾虚为主。
由于DN是以消渴病久病绵延而来,故较少单纯肾虚,多兼有其他脏腑的虚损,其中以脾肾两虚和肝肾两虚为主。
成玉斌等[3]对文献荟萃分析发现DN 以肾虚为主,与肝脾密切相关,而与心、肺、胃相关不密切。
同时,肝虚是以肝肾两虚的形式出现,以肝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为主,未见单纯的肝阴虚、血虚。
脾虚证以脾肾阳虚为主,而脾肾气阳两虚和心脾肾阳气俱虚较少。
2 气血阴阳辨证分析本病总属本虚标实。
所谓标实,多认为是兼夹血瘀、痰饮、水湿、浊毒等[4]。
关于本虚证各家认识不一,说法较多。
比较广泛的观点是气血、阴阳、五脏六腑的亏虚,早期气阴两虚为主,继续发展可致各脏腑的阴虚或阳虚甚至阴阳俱虚。
有统计数据表明,DN气阴两虚,阴虚,阳虚均可见,较少见单纯的阳虚。
消渴以气阴两虚为最主要的基本病机,久病缠绵发展为DN[5]。
3 DN的发展分期辨证分析传统中医对DN的认识基于临床表现,已属现代糖尿病肾病临床期。
当代中医参照现代医学对DN的认识,结合临床,多主张分期分型辨治,有利于对DN 的早期治疗干预。
梁炜等[6]将其分为:早期阴虚燥热;中期因阴虚燥热耗气、日久气阴两虚;晚期因久病阴损及阳发展为肾阳虚或阴阳两虚。
赵进喜等[7]认为针对DN具体病情,在发病的早中期,因肾气虚,肾精不固,精微下流,水湿内停,出现尿蛋白、水肿,将此期称为“消渴病·尿浊”、“消渴病·水肿”;病情进一步发展,由气阴两虚进展为气血阴阳俱虚,水湿内停,肾元虚衰,浊毒内留,三焦闭塞,五脏受累,气机逆乱,则可出现胀满、尿少、呕逆不能食、二便不畅等危症,则属中医学的“消渴病·肾劳”和“消渴病·关格”范畴。
浅谈古代中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学著作《 内经》 , 其 中已经有大量有关糖尿病及其
并发 症 的记 载 。《 素问 ・ 奇病 论 篇第 四十 七 》 云: “ 有病 口甘 者 , 名 为何 ?何 以得 之 ? 岐 伯 日: 此
五气 之 溢也 , 名 日脾 瘅 …… 内热 气 溢 , 转 为 消渴 ,
以兰为 汤饮之 , 可 以 除陈 气也 。 ” 阐 明 了脾 瘅 的病 机, 以及 若不 及 时 治疗 可 进 一 步发 展 为 消 渴 。而
尿病 特发性 全 身微 血 管 病 变 的 肾脏 表 现 , 是 由糖
尿病 引起 的 以肾小 球 硬 化 为特 征 的肾 脏疾 病 , 也 是糖 尿病 的严 重并 发 症 之一 。D N早 期 表 现 为尿
畴, 即消渴继 发水 肿 、 胀满 、 尿浊 、 关 格等 。元 ・ 罗
中排 出微量白蛋白, 继之出现临床蛋 白尿 , 最后发 展 为慢性 肾功 能 不全 , 终 末 期 肾病是 糖 尿 病 引起
浅谈 古 代 中 医学对 糖 尿病 肾 病 的认 识
闰映竹 杜 联
( 成都 中医药 大学 2 0 1 2级 硕士研 究 生 , l  ̄ t ) l I 成都
【 关键 词】 糖尿病 肾病 ; 中医学; 中 医学术发掘
6 1 0 0 7 2 )
【 中图分类号】 R 2 5 6 . 5 9 ; R 5 8 7 . 2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2 - 2 6 1 9 ( 2 0 1 5 ) 0 5 — 0 7 5 4 — 0 3
瘅、 肾衰 、 关 格范 畴 , 但 是 消瘅 、 肾衰 、 关 格却 不 能 说是 D N 的古 代 病 名 , 二者之 间是从属 关系…。
以后 东汉 至 明清 时期 , 人 们 的认 识 水 平 进 一 步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的时代变迁【摘要】糖尿病肾病(dn)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中医古代文献早已有很多关于糖尿病肾病相关症状的描述,并为其命名,后世的许多著作沿用这些病名,或重新定义并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做了很多有价值的论述,这些文献及记载,为后世积累了大量的认识经验,而近代医家对于中医病名的规范工作更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旨在明确及规范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冀从相同的中医病名这个切入点入手,从古籍中挖掘有益的资料为现代所用,从而为现代糖尿病肾病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消渴病肾病;病名研究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为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所引起,病理诊断名称为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早期表现为尿中排出微量自蛋自,继之出现临床蛋白尿,最后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终末期肾病是糖尿病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肾病属于现代医学病名,在古医藉中未见有明确的记载,而历代医学著作中散在着“水肿”、“下消”、“肾消”、“消肾”、“渴利”、“膏淋”、“腰痛”、“关格”、“肾劳”、“肾衰”等病名与其甚为相似,现分别加以阐述。
1 糖尿病肾病的渊源多数学者认为消渴并发“水肿”、“渴利”、“膏淋”、“腰痛”、“关格”、“肾劳”等与dn相近。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消渴其久病变,或发痈疽,或成水疾”[1]151。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指出:“夫消渴一者,……疾久之,或变为水肿,或发背疮,或足膝发恶疮漏疮,至死不救。
”[2]均明确指出消渴病日久可转变为水肿,且病情严重。
《诸病源候论》又云:“渴利者,随饮随小便故也。
由少时服乳石,石热盛时,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燥则渴,肾虚又不得传制水液,故随饮随小便。
以其病变,多发痈疽。
以其内热,小便利故也。
小便利,则津液竭,津液竭,则经络涩,经络涩,则荣卫不行,荣卫不行,则由热气留滞,·故成痈疽。
”[1]152宋·赵佶《圣济总录》提出“消肾”之病名,“消渴病久,肾气受伤,肾主水,肾气虚衰,气化失常,开阖不利,能为水肿” [3]1515。
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言:“消肾属肾,盛壮之时,不自谨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年长肾衰……唇口干焦,精溢自泄,不饮而利。
”[4]但“消肾”一名,多数医家认为与“下消”等同,属三消中病情较严重一者,属于肾病范畴,即消渴继发的水肿、胀满、尿浊、关格等。
上述论述与dn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在其绵长的病程中出现的“尿浊”、“水肿”、“消肾”等一系列表现均属肾病范畴。
2 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名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根据其发病机理及临床症状,在中医学中既属“消渴病”又属“肾病”范畴。
从古溯源历代不少医家在其医学著作中散在地记载了类似的病名和临床症状,如“水肿”、“膏淋”、“消肾”、“胀满”、“关格”等,但均难确定其病位、病机、病理,而且所记载的许多症状亦不是dn所特有的临床表现。
因此,吕仁和根据本病的病位、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提出其中医病名为“消渴病肾病”,认为该病名有以下优点:(1)提示dn的病位在肾,病程中始终贯穿着肾元受损的病机;(2)提示临床治疗中,除应针对糖尿病外,始终应重视护肾培元;(3)可以概括dn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能较好的说明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纷繁复杂的症状、证候,便于指导临床防治[4]。
赵进喜在赞同吕教授观点的前提下,对dn相关中医病名进行了辨析。
指出dn与“肾消”关系密切,临床期以水肿为主证一者,可诊断为“消渴病·水肿”,而dn肾功能不全一者,则相当于中医“消渴病·肾劳”,dn晚期肾衰尿毒症一者,则为“消渴病·关格”,总属“消渴病·肾病”范畴[5]。
仝小林[6]与张新荣[7]在赞同吕教授观点的前提下,认为“消渴”本是个完备的病名,无需在其后再添“病”宇,免画蛇添足之嫌,故认为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为“消渴·肾病”更为恰当,并认为“消渴·肾病”与古代论述中的“消肾”极为相似,这对本病病名渊源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先从各个时代的中医病名认识来分析消肾的渊源及疾病的发展认识。
2.1 萌芽时期《黄帝内经》之“脾瘅”、“消渴”、”消瘅”、“肾衰”、“关格”的定义对于糖尿病和相关并发症的描述,可以上溯到我国最古老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其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相关记载。
《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云:“有病口甘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清气,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羹之所致也。
此人必数食甘。
美而多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满,故其气上溢转,转为消渴,治之以兰,兰除陈气。
(五气,五谷之气。
液在脾者,五谷液也。
)肥羹令人热中,故脾行涎液,出廉泉,入口中,名曰脾瘅。
内热气溢,转为消渴,以兰为汤饮之,可以除陈气也。
”[8]228-229从《内经》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关于“脾瘅”的基本定义,脾瘅是由多食甘美肥者引起的以口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概括,上文中明确的阐明了“脾瘅”的病机是长期嗜食甘美,形体肥胖,继而肥甘厚味蕴而为热,从而内聚陈气阻滞气机而成。
若不及时治疗,“脾瘅”进一步发展为“消渴”。
且指出了早期治疗“脾瘅”可用佩兰除其陈气。
而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黄帝内经》所讲的“脾瘅”类似于现代的糖尿病隐匿期,在长期嗜食甘美的影响下,则容易从隐匿期发展到糖尿病的临床期,即《内经》中所谓的“消渴”阶段[9]。
至于“消瘅”,《黄帝内经·灵枢·五变第四十六》云:“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黄帝曰:何以知五脏之柔弱也?少俞答曰: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
黄帝曰:何以候柔弱之与刚强?少俞答曰: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肠,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8]748-749《灵枢·本脏第四十七》又云:“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
……肺、脾、肝、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8]756《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也:“肾脏衰,形体皆极。
”[8]12《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滞发逆,肥贵人,膏梁之疾也。
”[8]148《灵枢·脉度第十七》曰:“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阳气弗能荣也,故曰格。
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不得尽期而死也。
”[8]643指出“消瘅”“肾衰”“关格”的发生与心、肝、脾、肺、肾的虚弱相关,这些都是消渴病的进一步发展,即糖尿病的并发症期。
综上所述,从《黄帝内经》的描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脾瘅”、“消渴”、“消瘅”、“肾衰”、“关格”类似糖尿病的3个发展阶段,即隐匿期、临床糖尿病期和并发症期[10]。
可以说糖尿病肾病属于古代“消瘅”、“肾衰”、“关格”范畴,但是“消瘅”、“肾衰”、“关格”却不能说是糖尿病肾病的古代病名,二者之间是从属关系。
早在《内经》时期人们就已经发现疾病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据糖尿病出现并发症的时期来看,如果在糖尿病隐匿期,即“脾瘅”期则“治之以兰”,并注意饮食节制,从而阻止其进一步发展为“消渴”,在此也体现了《内经》中的“治未病”思想[3]。
2.2 认识时期东汉隋唐宋金元明清时期对dn主症“水肿”、“胀满”、“尿浊”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在进一步地提高,关于糖尿病肾病的认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黄帝内经》中的描述。
《黄帝内经》以后对于糖尿病肾病的症状有了更为确切的认识。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人们发现消渴病日久容易出现水肿、尿浊等症状,因此古代文献对于糖尿病肾病的病名最多论及水肿、尿浊等症状,并未对其做明确的规范,这也是中医病名的一大特点。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平脉法第二》曰:“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1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云:“膏淋者,淋而有肥状似膏,故谓之膏淋,亦曰肉淋。
此肾虚不能制于肥液,故与小便俱出也。
”[1]467又云:“渴利者,随饮小便故也。
由少时服乳石,石热盛,时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燥则渴。
肾虚又不得传制水液,故随饮小便。
以其病变,多发痈疽。
”[1]153唐·王焘《外台秘要》曰:“消渴,病有三:……渴而饮水不能多,小便数,阴痿弱,但腿肿,脚先瘦小,此肾消病也。
”[12]宋代《圣济总录》云:“消渴病久,肾气受伤,肾主水,肾气虚惫,气化失常,开阖不利,水液聚于体内而出现水肿。
”[3]500《圣济总录·卷第五十九·消渴门·消渴后成水》又云:“消渴饮水过度,脾土受湿而不能有所制,则泛溢妄行于皮肤肌肉之间,聚为浮肿胀满而成水也。
”[3]1503指出了消渴日久,脾肾皆虚,脾受湿困,不能制水,肾气虚衰,气化失常,都会导致体内水液积聚,引发“关格”、“膏淋”、“渴利”、“肾消”、“水肿”、“胀满”等临床表现。
明·戴原礼《证治要诀》曰:“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气,在溺涌中滚涌,其病为重。
更有浮在溺面如猪脂,溅在桶边如樵烛泪,此精不禁,真元竭矣。
”[13]指出消渴病发展到合并尿浊则为“真元竭”的危重症候,预后不良。
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对于糖尿病并发蛋白尿、水肿等症已经有所认识,虽然说这些诸如“水肿”、“胀满”、“尿浊”等病名都是糖尿病肾病的症状,但是并不是其特有症状,临床上慢性肾炎等肾脏疾病皆会表现出以上临床表现,如果仅仅以这些症状作为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未免有失偏颇,难以确切地描述糖尿病肾病的病位、病机及病理。
因此,作为临床科研来讲,探究古代对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可以将这些病名作为参考,但决不能将二者划上绝对的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