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治疗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糖尿病肾病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引起的肾脏病变,临床上表现为尿蛋白和肾功能异常,易发展为肾衰竭。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已有不少积累,本文就其临床疗效进行探讨。
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主要基于肾和脾胃的关系。
中医认为肾主水,在人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掌握水液代谢、调节全身的水分平衡等。
而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往往是因为体内的水分代谢失调,导致肾脏遭受损伤。
同时,中医将糖尿病归入“消渴”范畴,即属于阴虚内热的证候类型。
阴虚内热恰好是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核心内容。
寻找导致阴虚的病因,然后通过中药进行调理和治疗,可以达到抑制病情恶化的目的。
1、夜交藤夜交藤为中药常用药物之一,具有清热泻火、凉血活血等药性。
在中医理论中,夜交藤属于“清虚火”的药物,其能改善内分泌调节功能,帮助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尿糖和尿蛋白。
2、桑叶桑叶是中医理疗糖尿病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
中医认为桑叶有润肺止咳、清热解毒、利尿等功效。
桑叶不仅对高血糖和黑色素沉着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还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尿蛋白水平。
3、石鸡子石鸡子是一种具有利尿、消炎、抗血小板凝聚等多重功效的中药材。
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有高血压等严重的合并症,而石鸡子能一定程度地改善这些合并症,进而改善患者的肾病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由于较为丰富的经验积累与研究,中医的疗效还是显著的。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率大约在70%至80%之间。
中医的特点就在于根据病人不同的病情、病历和脉象,量身定制各种不同的方子,从而达到快速、有效的治疗。
总之,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在临床上有着突出的疗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通过中草药辅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同时,需要依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特点、脉象等综合情况进行具体有效的辨证施治,而非单纯进行症状治疗,以致更好地治疗控制病情,预防发展成为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2023年新版糖尿病性肾病中医诊疗方法

2023年新版糖尿病性肾病中医诊疗方法1. 引言糖尿病性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中医治疗糖尿病性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档旨在介绍2023年新版糖尿病性肾病的中医诊疗方法,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2. 病因病机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生与患者体质、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糖尿病性肾病的基本病机为消渴病久,肾阴亏虚,阴虚火旺,导致肾损害。
病机转化过程中,还可能涉及气虚、血瘀、湿浊等病理变化。
3. 诊断标准根据《糖尿病性肾病中医诊疗指南》(2023年版),糖尿病性肾病的诊断标准如下:1. 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2. 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持续在20-300μg/min之间,或尿蛋白排泄率(UPRO)持续在30-300mg/24h之间;3. 中医辨证符合糖尿病性肾病的证候。
4. 中医治疗原则糖尿病性肾病的中医治疗原则为滋阴降火、益气养血、化瘀通络、祛湿泄浊。
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具体证候进行辨证论治,灵活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
5. 治疗方法5.1 中药治疗根据中医辨证,糖尿病性肾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阴虚火旺型:滋阴降火,代表方剂为知柏地黄丸;2. 气虚血瘀型:益气养血,化瘀通络,代表方剂为补阳还五汤;3. 湿浊内蕴型:祛湿泄浊,代表方剂为五苓散。
临床实践中,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5.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糖尿病性肾病的主要穴位有肾俞、太溪、足三里、三阴交等。
根据患者证候,可加减选用其他穴位。
针灸治疗可改善肾功能、减轻蛋白尿,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5.3 推拿治疗推拿治疗糖尿病性肾病主要采用按摩肾区、腹部、下肢等部位的方法。
推拿治疗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有助于改善肾功能。
5.4 生活方式调整1. 饮食调理:低盐、低蛋白、高纤维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饮食平衡;2. 运动锻炼:适度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3. 情绪管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4. 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的生活惯,降低疾病风险。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一、病因病机分析糖尿病肾病的病因可以总结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
内因主要包括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等,主要形成原因是身体长期受损,致使脾肾相亏而病发。
外因主要是由糖尿病引起,病程中可以逐渐发展为肾脏病变,而且病变进一步加重。
中医认为,肾主水,主肾之精,精与水同居肾中,主要功能是支配五脏之阳气,形成机体阴阳平衡,维持生命机能。
肾主骨生髓,精主生长,脑髓发育禀赋等。
肾开窍于耳,耳者肾之关也。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气化营养,对水湿痰浊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肾主远脏,主藏精”,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和肾与脾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二、辨证施治1. 脾肾阳虚型主要症状表现为小便频数、尿量增多、肾区冷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迟。
治疗原则:温阳助脾,固摄收敛。
方药:丸剂用六味地黄丸加熟地黄。
2. 肝肾阴虚型主要症状表现为尿血、尿浊、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数或细弦。
治疗原则:滋阴养肾,清热凉血。
方药:丸剂用六味地黄丸加熟地黄。
3. 气阴两虚型主要症状表现为肾虚喘息、畏寒肢冷、头晕耳鸣、眼花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治疗原则:益气养阴,固摄收敛。
方药:丸剂用六味地黄丸加熟地黄。
除了辨证施治之外,中医治疗还应结合针灸、推拿、中药浴等辅助疗法,使疗效更加显著。
还需配合药膳调理,合理的饮食营养和生活习惯也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方面。
三、预防护理糖尿病肾病的预防和护理工作尤为重要,正确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能够有效地延缓病情的发展,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中医强调“治未病”,“先天不足,后天不养”。
在预防和护理工作中可以注意以下几点:1. 控制血糖糖尿病肾病是由于高血糖长期不受控制所致,控制血糖对延缓病情进展至关重要。
在饮食上要低糖、低脂,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不要暴饮暴食。
2. 合理饮食糖尿病肾病患者饮食宜清淡,不要过于油腻和辛辣刺激性食品,注意进食量和进食时间,避免饥饿和饱腹交替。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是一种针对糖尿病并发肾病的综合性疗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肾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将从病因、临床疗效和机制等方面来探讨这种治疗方法。
病因方面,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医认为,肾主水,糖尿病患者肾脏功能异常与肾经湿热,湿毒等有关。
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综合分析病因,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达到疏风利湿,清热解毒,调和气血等治疗目的。
临床疗效方面,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临床研究表明,中医通过调整体内阴阳平衡,改善内分泌功能,控制血糖平稳度,减少肾脏的负担,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尿频、尿量增多、疲乏无力等。
中医药在减轻蛋白尿程度、改善肾小球滤过率方面也有显著的效果,可以有效延缓患者的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机制方面,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中医药可以通过改善体内微循环,增加肾脏血流量,提高肾小球滤过率,从而改善肾功能。
中医药还可以调节免疫功能,降低肾脏的免疫炎症反应,减轻肾小管间质炎症损伤。
中医药还具有抗氧化应激、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和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等作用,从而减轻肾脏纤维化,保护肾脏功能。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是一种综合性治疗方法,能够通过调整体内阴阳平衡,改善内分泌功能,控制血糖平稳度,改善微循环等多种机制,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肾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施治也应因人而异,在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时应寻求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进行个体化治疗。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导读: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依据中医理论作为指导,原则是固本祛邪、辨证论治,其基本思路是糖尿病肾病始终贯穿三大病理要素:气、瘀、水。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国外资料表明,由于糖尿病肾病造成肾功能衰竭比非糖尿病者高17倍,糖尿病肾病是引起糖尿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有其独突的疗效,尤其是在疾病的中早期,其主要病因就在于处理好补虚,活血,利水的关系,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同时,还要配合饮食疗法,控制血压和血糖,预防感染等,从而全面控制病情,延缓、停止尿毒症期的到来,提高患者生存生活质量。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依据中医理论作为指导,原则是固本祛邪、辨证论治,其基本思路是糖尿病肾病始终贯穿三大病理要素:气、瘀、水。
而且三者交织,正邪分争,肾病专家认为辨证诊治时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1:气血亏损,水瘀互结。
以浮肿、乏力、腰酸、头晕、耳鸣、消瘦、尿少而黄,舌质紫黯或大量瘀点,脉弱而弦,血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尿蛋白阳性,或可有轻度的高血脂症或低蛋白血症,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典型的糖尿病肾病三联症:蛋白尿、水肿、高血压。
2:阴阳两虚,水瘀互结。
以头晕、耳鸣、目眩、气短、乏力、消瘦、面色暗黑,恶寒肢冷,舌质紫黯或大片瘀斑,舌苔黄而干黑或焦黑无津或黑滑,脉细沉弱为主要临床表现,偏于阳虚者,水肿较盛,烂肿如泥,压之凹而不起。
偏于阴虚者,头晕目眩,五心烦热,血压明显增高,贫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明显增高。
得了糖尿病肾病的患者,首先要严格控制糖尿病,使血糖长期稳定并保持接近正常水平,特别要防止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另外,高血压和泌尿系感染能促使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生。
此外,还要积极治疗高血压及泌尿系感染。
探究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探究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观察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一种并发症,其以肾小球损伤为特征,最终导致肾功能逐渐减退。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探究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病在肾”的观念和“阴虚阳亢”的辨证论治。
根据中医的观点,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糖尿病本身的气血不足、肾虚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目标是调整气血、益肾壮阴,同时结合糖尿病的全身调理,以达到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的效果。
1.中医药物调理(1)中药汤剂:利用中药的温补肾阳、滋养肾阴的作用,调理体内阴阳失衡的情况。
如使用六味地黄丸、肾宝片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服用,患者的症状会有所改善,肾功能指标也会有所减轻。
(2)中草药颗粒:通过中草药的活血化瘀、利尿排毒的作用,改善糖尿病肾病的水肿、肾小球炎症等症状。
如使用金钱草、黄芪等草药颗粒,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患者的肾脏状况。
2.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通过选择适当的穴位,如足三里、肾俞等,可以调节患者的气血循环,缓解尿频、尿量过多等症状。
临床观察发现,针灸治疗对于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3.中药外治中药外治是指将中药以外用的方式应用于糖尿病肾病治疗中。
以中草药熨贴、中药泡脚等方法,可以通过皮肤经络吸收中药有效成分,起到调理气血、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这种治疗方法简单易行,对于缓解肾病症状、改善体质有一定的效果。
二、临床效果观察结果通过对一定数量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中医治疗并观察临床效果,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质。
具体效果如下:1.改善肾脏指标:通过中医治疗,患者的尿常规、肾功能指标等会有所改善。
例如尿蛋白减少、肌酐下降等。
2.缓解症状:患者的症状如尿频、尿量过多、水肿等会明显缓解或减轻,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3.延缓病情进展:中医治疗可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速度,减少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中医辨证治疗案例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中医辨证治疗案例分析病例一:患者,男,60岁。
糖尿病病史10年,近1年来出现蛋白尿、水肿等症状,诊断为糖尿病肾病。
就诊时,患者全身乏力,口渴欲饮,小便频数,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细。
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湿热内蕴。
治疗原则为益气养阴,清热利湿。
方剂选用六味地黄丸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乏力、口渴等症状明显改善,蛋白尿减少,水肿消退。
病例二:患者,女,55岁。
糖尿病病史8年,近半年出现肾功能减退,诊断为糖尿病肾病。
就诊时,患者腰膝酸软,乏力明显,口渴欲饮,大便干结,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细。
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湿热内蕴。
治疗原则为滋养肝肾,清热利湿。
方剂选用知柏地黄丸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经过6个月的治疗,患者腰膝酸软、乏力等症状明显改善,肾功能稳定,尿蛋白减少。
病例三:患者,男,62岁。
糖尿病病史12年,合并肾病综合征,就诊时,患者全身水肿,尿蛋白(+++),乏力明显,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细。
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湿热内蕴。
治疗原则为温补脾肾,清热利湿。
方剂选用金匮肾气丸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经过9个月的治疗,患者水肿消退,尿蛋白减少,乏力症状明显改善。
中医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具有明显的优势,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和研究,为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实际治疗中,我们会发现,糖尿病肾病的病情复杂多变,有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困难。
比如,有些患者病情较重,症状明显,需要长时间的治疗才能看到效果;有些患者病情较轻,但症状不典型,辨证难度较大,需要医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准确判断;还有一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感染、心血管疾病等,这给治疗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传统中医认为糖尿病肾病是肾阳虚所导致的肾气亏虚,湿热内蕴所致的肾脏病变。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从辨证入手,运用针灸、草药、食疗等综合手段,调整体内阴阳平衡,减缓肾功能损害,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就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进行探讨。
一、中医辨证1. 辨证要点糖尿病肾病病因复杂,中医辨证治疗需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辩证施治。
中医辨证要点主要包括:肾阳虚、气血亏虚、湿热内蕴。
2. 肾阳虚证: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肢端发凉、性功能减退、尿频、尿失禁、遗精等症状。
3. 气血亏虚证: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乏力倦怠、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视力减退、夜尿增多等症状。
4. 湿热内蕴证:主要表现为口干咽燥、口苦味重、尿黄发浓、身重困倦、腰腿酸痛、小便次数增多、尿蛋白阳性等症状。
通过中医辨证,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中医治疗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常用穴位有:足三里、气海、肾俞、神阙、关元等。
针灸可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肾脏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选择具有益气、活血、滋阴、清热、化湿等功效的药物进行调理。
常用药材有黄精、熟地黄、枸杞子、葛根、茵陈、泽泻等。
中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肾脏的修复,减缓病情的恶化。
3. 食疗调理中医强调食疗调理,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调整饮食结构,选择适宜的食材进行调理。
例如对于肾阳虚证的患者,可以食用温补肾阳的食物,如羊肉、乌鸡、韭菜等;对于湿热内蕴证的患者,可以食用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的食物,如冬瓜、丝瓜、藕等。
三、预防措施1. 合理饮食糖尿病肾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限制摄入高糖、高盐、高脂肪的食物,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谷类等,有助于控制血糖和血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治疗
发表时间:2012-08-09T09:12:14.3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9期供稿作者:关革新
[导读]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肾血管、肾小球、肾小管和肾间质。
关革新(哈尔滨一品丹保健品有限公司 150000)
【摘要】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肾血管、肾小球、肾小管和肾间质。
其中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特有的肾脏并发症,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目的:讨论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治疗。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辨证治疗。
结论:在肾小球滤过率增高期及正常白蛋白尿肾脏病变期可按中医燥热阴虚型辨证:存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为主;而临床期则以阴阳两虚(脾肾两虚)为多;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则以阳衰湿浊瘀阻为主要表现。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治疗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肾血管、肾小球、肾小管和肾间质。
其中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特有的肾脏并发症,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临床表现为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进行性损害,开始可以是间歇性蛋白尿,以后逐渐加重变为持续性蛋白尿,由于长期的蛋白尿,以及糖尿病本身蛋白质代谢失调,可以出现低蛋白血症,以致产生肾病综合征,可以同时合并氮质血症,病情继续恶化发展为尿毒症。
糖尿病病人全世界约有1.5亿,我国约有2000万,其中I型占10%,Ⅱ型占90%。
I型患者中有35%发生糖尿病肾病,而Ⅱ型有约25%发生。
DN是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主要病因之一。
据估计,糖尿病死于肾衰者约占10%~15%,已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一种主要慢性疾病。
糖尿病肾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7:1。
糖尿病肾病的病因与遗传易感因素和糖代谢异常有关,为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病变的一部分。
传统病理分型为弥漫型、结节型和渗出型,其中以弥漫型多见。
糖尿病肾病依据其不同病变阶段分别属中医的“消渴”、“水肿”、“关格”等范畴。
(一)辨证纲目
在肾小球滤过率增高期及正常白蛋白尿肾脏病变期可按中医燥热阴虚型辨证:存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为主;而临床期则以阴阳两虚(脾肾两虚)为多;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则以阳衰湿浊瘀阻为主要表现。
1.燥热阴虚
烦渴多饮,多食善饥,形体消瘦,舌尖边红,少苔,脉细数。
此型多见于糖尿病肾脏改变工期,即功能亢进期,特征为肾脏增大和肾小球高滤过以及Ⅱ期即肾小球结构改变期。
特征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区基质增加。
2.气阴亏虚
口干舌燥,烦渴多饮,消瘦乏力,尿频清长,尿浊且甜,腰酸腿软。
舌瘦暗红,少苔,脉细数。
此型相当于早期糖尿病肾病期,即微量蛋白尿期。
特征: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在20~200μg/min;也可见部分临床糖尿病肾病期的患者,其特征是持续出现蛋白尿,UAE>200μg/min。
3.脾肾气(阳)虚
小便频数或清长,浑浊如脂膏,面色咣白,腰膝酸软,或少尿,肢体浮肿。
舌淡胖,苔白黄相间,脉细带滑。
此型多见于临床糖尿病肾病期,即持续蛋白尿期。
特征:出现进行性的临床蛋白尿(UAE>200/μg/min,或尿蛋白>0.5g/24h),水肿,高血压,肾小球摅过率(GFR)下降(70~100ml/min),或出现肾病综合征。
组织学上为肾小球硬化,甚至部分关闭。
4.阳衰湿浊瘀阻
神疲乏力,胸闷憋气,纳呆呕吐,头晕目眩,面色黧黑或咣白,小便少,浑浊如脂膏,甚至尿闭,腰酸膝软,浮肿阳痿。
舌质淡胖,苔黄腻,脉滑数。
此型相当于糖尿病肾病终末期,即尿毒症期。
特征:水肿、高血压均趋恶化。
尿蛋白较前减少,氮质潴留,GFR呈持续下降趋势(<10ml/min),严重时为0ml/min。
(二)审因论治
中医辨证治疗以气阴两虚为优,而阴阳两虚证则疗效次之,一旦病情发展,气阴两虚向阴阳两虚演变,则疗效较差。
因此中医治疗的立足点应放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才能防生变证,取得较佳的疗效。
1.燥热阴虚
治法:养阴清热润燥。
白虎人参汤加味。
石膏15g,知母15g,太子参15g,沙参15g,麦门冬12g,生地黄12g,玄参15g,玉竹12g,天花粉15g,桃仁10g,毛冬青15g,大黄6g,每日1剂,水煎服。
若口苦、大便干结者,大黄用量加至10g,再加黄芩15g、厚朴12g,以增加清热解毒之力;胃纳差,舌苔厚腻者,加苍术12g、藿香12g、薏苡仁18g,以健脾除湿,芳香化浊。
2.气阴亏虚
治法: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
太子参18g,生地黄15g,山茱萸12g,山药15g,丹参15g,桃仁10g,黄精15g,金樱子15g,玄参15g,覆盆子15g,每日1剂,水煎服。
若乏力明显者,加黄芪15g加强益气之力;腰膝酸痛者可加杜仲15g、桑寄生15g以补肾壮腰;夜尿频多表现突出者,可加益智仁
15g、乌药12g以暖肾固精缩尿;口干甚者可加天花粉15g、葛根15g以清热生津止渴。
3.脾肾气(阳)虚
治法:健脾温肾渗湿。
金匮肾气丸加减。
熟附子12g,肉桂2g,山茱萸12g,山药15g,黄芪15g,白术15g,泽泻15g,茯苓15g,石韦15g,桃仁10g,益母草15g。
每日1剂,水煎服。
若大便溏泄者,加炒扁豆15g,炒薏苡仁15g以益气健脾止泻;失眠者,加柏子仁12g,炒枣仁15g以养心安神;全身窜痛者,用鸡血藤30g,蜈蚣2条以通络活血;胸痹者,用丹参18g,降香12g以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4.阳衰湿浊瘀阻
治法:滋肾助阳,降浊化瘀。
真武汤合二陈汤加减。
熟附子12g,白术12g,茯苓20g,淫羊藿15g,陈皮6g,法半夏12g,大黄6g,桃仁10g,泽泻15g,何首乌15g,益母草15g,肉桂2g。
每日1剂,水煎服。
若肾气虚衰,阳不化气,水湿停聚,四肢肿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头晕者,加白术15g、生姜15g以化气利水。
若浊阴不降而见神佬神昏,思睡,恶心,甚至口中有尿味者,加枳实12g、石菖蒲10g以理气止呕。
若瘀象较甚,肌肤甲错,面色黧黑者,加大黄6g、红花6g、地龙12g、丹参15g以活血化瘀。
若见喘促,汗出,脉虚浮而散,上盛下虚,水邪射肺之证者,可加人参10g(另煎兑入)、蛤蚧1对、五味子15g以补肾纳气。
若少尿,可加车前子15g、茯苓15g、益母草15g、大腹皮12g以活血利尿。
若呕恶不能食者,加鲜生姜汁15g、鸡内金15g、砂仁6g,法半夏10g以开胃止呕。
若皮肤瘙痒,可加地肤子12g、蝉蜕6g以祛风止痒。
若肌酐、尿素氮增高者,可用中药灌肠治疗
促进毒素排出。
糖尿病肾病发展到本期,病情严重多变,常须配合西药予降压、利尿、抗感染等。
必要时须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
参考文献
[1]李春亮.张明柱.从“淤”论治2型糖尿病肾病机理及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07期.
[2]吕贵德.辨证论治糖尿病肾病38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