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当堂达标检测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练习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练习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练习新人教版一、基础题1、为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万仞()荷担()箕畚()()孀妻()始龀()穷匮()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杂然相许()惩山北之塞()且焉置土石()何苦而不平()寒暑易节()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词义:。

(2)甚矣,汝之不惠。

通词义:。

4.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2)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5.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

争论不__移风__俗诉__法律原形__露付__实施鞠躬尽瘁,死而后__6.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二、阅读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7.本文选自_,体裁属于____。

8,翻译划线句子。

9.解释下列词义。

(1)险:(2)箕畚:(3)面:10.有哪些人参加了移山劳动?1.答案:rèn hèjīběn shuāng chèn kuì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实词的读音。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习题:第二十三课 愚公移山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习题:第二十三课 愚公移山

2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习题:第二十三课愚公移山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2.选出下面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 )A.惩.山北之塞(苦于) 聚室而谋.(商量) 叩.石垦壤(敲、凿)B.毕力平险.(险要)出入之迂.也(绕道)始龀.(换牙)C.帝感其诚.(诚心)亡.以应(没有)固不可彻.(彻底)D.长.息曰(长时间)有遗.男(遗留)杂.然相许(纷纷)3.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近( )A.毕.力平险录毕.,走送之B.指.通豫南争高直指.C.杂然相许.遂许.先帝以驱驰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初三了,毕业在即,班主任老师要组织一次毕业联欢,每位同学都将登台表演。

节目正在紧张有序地排练中。

3.李向民同学要表演诗朗诵,他写了一首自创的小诗,回顾在一起的生活,记录分别的感触。

请你对其中两句给点修改意见。

那五彩的日子/我们一起走过/相聚如在昨天/分别即在眼前/曾经/一起在课堂/一起在操场/默默地我们分离/正如当初默默地相识/不要说永远/不要说再见/留下你的深情/ 捎上我的祝福/把梦留给夜晚/把泪抛洒空中/托那/悠悠白云与明月/时刻向你问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节目表安排,诗朗诵之后是合唱《毕业歌》,请你为这两个节目写一份串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最后有互赠留言的环节,分别就在眼前,大家难免伤感,请你在古诗中找出表示激励或劝慰的赠言各一句。

九年级下册 23愚公移山限时训练 试题(共5页)

九年级下册 23愚公移山限时训练  试题(共5页)

?愚公移山(yú gōng yí shān)?一、根底知识。

〔31分〕1、为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5分〕万仞.〔〕荷.担〔〕箕畚..〔〕〔〕孀.妻〔〕始龀.〔〕穷匮.〔〕智叟.〔〕雍.南〔〕朔.东〔〕2、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4分〕〔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词义:。

〔2〕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词义:。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词义:。

〔4〕甚矣,汝之不惠。

通词义:。

3、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2分〕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4、与“何苦而不平〞句式一样的一项是哪一项〔〕〔2分〕A、且焉置土石?B、何陋之有?C、何以(héyǐ)为计?D、如太行、王屋何?5、填空:〔5分〕〔1〕?愚公移山?选自__ ,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和___ 。

本文的体裁属于____ 。

〔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比照;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6、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义和今义.〔8分〕〔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古义今义。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古义今义。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古义今义。

〔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古义今义。

7、根据课文内容用原句答题。

〔5分〕〔1〕反映愚公移山艰辛情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愚公可以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细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_________〞而言的。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出师表》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出师表》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出师表》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疲弊.(bì) 陛.下(bì) 陟罚臧否.(p ǐ) B .行.阵(háng) 驽钝.(dùn) 裨补阙.漏(qu ē) C .崩殂.(cú) 恢弘.(hóng) 夙.夜忧叹(sù) D .以彰其咎.(chù) 妄自菲.薄(f ěi ) 攘.除(r ǎng )2.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陟罚臧.否(赞扬) 性行淑均.(公正、公平) 夙.夜忧叹(早) B .中道崩殂..(死) 悉以咨.之(询问) 此皆良实..(忠良、诚实) C .平明之理.(治理) 臣本布衣..(平民) 以彰.其咎(表明、显扬) D .咨诹.善道(询问) 引喻失义.(道理)危急存亡之秋.(时候) 3.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深入不毛.——吹毛.求疵 B .庶竭.驽钝——殚精竭.虑 C .三顾.茅庐——顾.此失彼 D .猥.自枉屈——猥.琐不堪4.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必能裨补阙漏B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C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D .臣不胜受恩感激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也叫“奏章”或“奏疏”。

B .本文是奏章,全文以议论为主,同时在议论中融入叙事和抒情,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C .诸葛亮以敏锐的洞察力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向刘备提出了三条建议。

D .《出师表》表达出诸葛亮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6. 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观条件。

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3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3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我夯基我达标1给句中加点的词语注音并解释。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______________。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 )______________。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______________。

(3)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每个小题中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两句的一项。

(1)于(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2)而( )A.面山而居。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C.聚室而谋。

(3)其( )A.其如土石何?B.其妻献疑曰。

C.帝感其诚。

3根据要求,用文中语句填空,并翻译所填句子。

(1)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课文内容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智叟和愚公之妻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

B.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看到了自然的不变和人的无穷无尽,正确地看待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C.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采取讥讽的态度,是因为他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

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23 愚公移山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

1.辞汇明白得(1)惩.山北之塞( ) (2)杂然相许.( ) (3)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4)汝心之固.( ) (5)固不可彻.( ) (6)惧其不已.也( ) (7)帝感其诚.( ) (8)无陇断.焉( ) (9)始一反.焉( ) (10)河曲智叟亡.以应( ) (11)汝之不惠.( ) (12)一厝.朔东( ) (13)面.山而居( ) (1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15)吾与汝毕力平险.( ) (16)跳.往助之( ) 2.一词多义(1)方⎩⎪⎨⎪⎧ 方.七百里 方.其远出海门(2)曾⎩⎪⎨⎪⎧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3)固⎩⎪⎨⎪⎧ 汝心之固. 吾义固.不杀人(4)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5)且⎩⎪⎨⎪⎧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6)之⎩⎪⎨⎪⎧本在冀州之.南 汝之.不惠 跳往助之.(7)其⎩⎪⎨⎪⎧其.妻献疑曰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8)以⎩⎪⎨⎪⎧以.残年余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9)焉⎩⎪⎨⎪⎧始一反焉. 且焉.置土石3.古今异义 (1)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众,许多。

(2)河阳.之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太阳,日光。

(3)达于汉阴.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空中云层密布,不见阳光或偶见阳光的天气。

(4)虽.我之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下册专题23愚公移山列子测基础学生试题

九年级下册专题23愚公移山列子测基础学生试题

第六单元智谋博人生第23课愚公移山〔30分 3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12分〕1.以下词语中加横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哪一项〔〕〔3分〕A.孀.妻〔shuāng〕汲.取(jǐ) 诓.骗(kuāng) 舐.犊之情(tiǎn)滞.(zhì) 沉浸.(jìn) 给.予(jǐ) 好高骛.远(wù)C.憧.憬(chōng) 栖.息(qī) 狡黠.(xié) 怒不可遏.(è)D.喑.哑(yīng) 凝.望(níng) 亵.渎(dú) 味同嚼.蜡(jiáo)2.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哪一项〔〕〔3分〕A.陨落暄腾相形见绌诚皇诚恐B.苍茫避讳鳞次栉比一愁莫展C.诱惑啜泣一丝不苟杂然相许D.秘诀清洌与日具增断壁残垣3.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哪一项〔〕〔3分〕A、一个人假如不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纵然有鸿鹄之志....,也难以实现。

B、小刚才能强,做班长如鱼得水....,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

C、刘厂长三顾茅庐....,终于把身怀绝技的老工人请回了厂。

D、我们必须正确对待自己,既不要妄自菲薄....地看不起自己,也不要妄自尊大。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哪一项〔〕〔3分〕A.袁隆平为研究杂交水稻技术而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

B.只要人人都能时时处处传递“正能量〞,世界就会变成美妙的人间。

C.这场足球赛的胜败取决于队员们的齐心协力。

D.小明同学到如今还没来参加比赛,带队教师断定他大概放弃了。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题〔18分〕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刘义庆 ?人琴俱亡?〕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

九年级语文测试习题:23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doc

九年级语文测试习题:23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doc

《愚公移山》同步训练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仞()惩山北之塞()()出入Z迂也()荷担者三夫()始鲨()邃()无穷匮也()一厝雍南()2、翻译。

(1)何苦而不平?(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甚矣,汝之不惠。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古今词义:(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2)豊不能损魁父之丘。

(3)何苦而不平。

4、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2)甚矣,汝之不惠()(3)河曲智臾亡以应()(4)一厝朔东()二、文言文阅读。

(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齿匕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Z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苴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问题: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智叟的态度是:___________ 0 3、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 的人物描写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23《愚公移山》当堂达标检测(共2020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2020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2.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

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3分)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3.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 (3分)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无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
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
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5.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填写。

) (4分)
6.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4分)
当堂达标检测:
1.D
2.B
3.B
4.A
5.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6.指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