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肿软、硬通道治疗的比较

合集下载

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介入术治疗颅脑出血61例对比分析

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介入术治疗颅脑出血61例对比分析

出血率及 日常 生活 能力等对 比差异 无统 计学意 义 , P均 >00 。结论 : 通 道与 .5 软
硬 通 道微 创 介 入 术 治 疗 颅 脑 出血 的 疗 效
无较 大 差 异 , 者 的优 点可 互 补 对 方 存 在 二
的不足 , 但软 通道 的并发 症发 生率低 , 生
存质量较佳。 关 键 词 软 通 道 硬 通 道 微 创 介 入 术 颅 脑 出血 ( 肿 ) 疗 效 对 比 血
2小时后放引流开关 , 每天 冲洗 1次 至拔 管 为止 。后将两组 的血肿清除率 、 出血 再
经毒性作用 的活性 物质 ( 如凝 血酶 ) 脑 对 的损 害… 。 自发 性脑 出血、 ( 急 ) 慢 亚 性
硬模下血肿 及急性 硬膜 外血肿 的外科 治 疗L , 2 应在 非手 术治 疗 未能 凑 效 而 出血 J 将要 引起 致命损 害 时才有 价值。微创 介 入术式是近 1 年发展起来 并且技术越 O余 来越 成熟完善的治疗 方案 , 明显优于去 骨 瓣减 压 血肿 清 除术 、 骨 窗 显 微 手 术 、 小
软 通 道 与硬通 道微 创 介入 术 治 疗颅 脑 出血 6 1例 对 比分 析
轻抽吸 , 见黑色血凝 块后 , 再用 生理 盐水
梁 中奎 杨 彦 丽 46 5 5 70河 南 淇 县 人 民 医 院
( 或加入 肾上 腺 素 ) 反复 冲洗 , 冲洗 液 清 淡后 , 两组均常规注入 尿激酶 2— 4万 U,
统计学意义 , P均 > . 5 而 A组 的并发 00 , 症发生率低 于 B组 , 对 比, 经 P<00 , .5 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血肿清除率 、 出 再 血 率 及 并 发 症 发 生 率 对 比 , 表 1 见 。 两组 的 日常生活能 力差 异无统 计 学 意义 , 0 0 , A组 的 Q L评 分高 于 P> .5 而 O

硬通道引流和软通道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1例效果比较

硬通道引流和软通道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1例效果比较
睛能 睁 开 )1级 : 亡 。 ; 死
人 一 软 的 引流 管 称 为 软 通 道 引 流 ;用 直 接 带 有 颅 骨 穿 孔作 用
的金 属 穿 刺 引流 针 进 行 穿 刺 引 流称 为硬 通 引 流 。 本 文 回顾 性 分 析 我 院 2 0 年 1 一 0 9年 1 使 用 两 种 方 法 进 行 引 流 01 月 20 2月

南 通 大 学 学 报 (医 学 版 ) o r a o a tn nv r t M dc lS in e )2 1 : 0 6 un l fN no g U i s , e i ce c s 0 0 3 ( ei t( a

491・
硬通道引流和软通道引流治疗 高血压脑 出血 6 例效 果比较 1
姜 国,陈 旭 ,邰宏 武
( 江苏省海安县中医院脑外科 ,海安 2 6 0 ) 2 6 0
『 摘
要1 目的 : 比较 颅 内 穿刺 硬 通 道 引 流 和 软 通 道 引 流两 种 方 法 的 优 劣 。方 法 : 回顾 性 分 析 2 6例 患 者 使 用 硬 通道
行 颅 内 穿 刺外 引 流 , 5例 患者 使 用 软 通 道 行 颅 内 穿 刺外 引流 。 比较 两 种方 法对 血肿 引 流 效 果 、治 疗 的 总 费 用 和 临 床疗 3
疗 效 采 用 方差 分析 。P 00 < .5表示 差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2 结 果
2组 引 流 效 果 、平 均 治 疗 费 用 及 G S评 分 比较 见 表 1 O 。 使 用 田 多公 式 进 行 血 肿 量 的评 估 。 由 表 1可 见 , 通 道 组 和 硬 通 道 组 术 前 颅 内 出 血 量 差 异 无 软

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对比

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对比

新换代 , 全脊椎切 除术逐 渐被应 用 到脊椎 肿瘤 的治疗 中, 并 且 取 得 了理 想 效 果 。全 脊 椎 切 除 手 术 中 的 入 路 方 式 主 要 包 括前路 、 后 路及前 后路 三种_ 2 ] , 其 中前后路 的入路方 式相 比
软 通 道 与 硬 通 道 微 创 术 治 疗 高 血 压 脑 出血 疗 效 对 比
呼 吸衰 竭及 肺 部 感 染 等 。 综 上所 述 , 气 管 内插 管 全 身 麻 醉 可 以有 效 改 善 视 觉 模 拟
的发 病 率 分 别 为 2 8 . 1 、 1 5 . 6 , 2组 比较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P <O . 0 5 ) , 见表 2 。
表2 2组 并发 症 发 生 率 比 较
于前 路 及 后 路 相 比 , 在 脊柱部 位 的肿瘤 手术 中应用 范 围广 , 并 且 它 可 以 减 少 患 者 在 手 术 中 的创 伤 , 彻 底 解 除 肿 瘤 对 脊 髓 的压迫_ 3 ] 。本 文 所 有 患 者 均 行 前 后 联 合 入 路 颈 椎 肿 瘤 切 除 手术 , 从结果来看 , 观 察 组 的 视 觉 模 拟 评 分 的 改 善 程 度 都 要 优 于对 照组 , 并且 观察 组镇痛 效果 有效 率显著 高于 对照组 , 说 明在 镇 痛 效 果 方 面 , 采 用 气 管 内 插 管 的全 身 麻 醉 方 法 要 显 著 优 于 局 部 麻 醉 。前 后 联 合 入 路 颈 椎 肿 瘤 手 术 在 对 颈 椎 肿 瘤 进 行 全 切 除 的 过 程 中 由 于 切 除 术 暴 露 困难 并 且 局 部 解 剖 过程 中结构复杂 , 颈椎肿 瘤患 者 由于体制 较差 , 容 易 出现 并 发 症 ] , 常 见 的并 发 症 主要 包 括 对脊 髓 中椎 动 脉 损 伤 及 术 后

软、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和适应证分析

软、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和适应证分析

软、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和适应证分析目的:研究软、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探讨分析两种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的适应证。

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40例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例,女12例。

随机将40例患者分为软通道穿刺治疗组和硬通道穿刺治疗组,每组20例。

软通道穿刺治疗组经软通道行微创穿刺引流术;硬通道穿刺治疗组经硬通道行微创穿刺引流术。

结果:硬通道穿刺组手术操作时间短于软通道穿刺组,脑室内血肿引流时间长于软通道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实质内血肿引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病死率及穿刺针道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软通道穿刺组颅内碎片残留率及颅内感染发生率均高于硬通道穿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软、硬两种通道行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面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但两种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在具体操作和适应症方面存在差异。

应根据不同的适应症选择不同的通道行微创穿刺引流术,可能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在脑室内血肿清除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仍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标签:软、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高血压脑出血脑出血作为中老年人常见病,随着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脑出血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起病快,病情重。

由于脑出血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目前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每年我国因脑出血而死亡的患者约占全部死亡患者的20%。

脑出血的发生与高血压关系密切,约95%脑出血患者患有高血压,同时高血压患者约有1/3发生脑出血的机会,因此也有人把脑出血称为高血压脑出血[1]。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降低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微创穿刺引流术是一种新型微创手术治疗技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微创介入软通道与硬通道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对比观察

微创介入软通道与硬通道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对比观察

微创介入软通道与硬通道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对比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硬通道、软通道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优缺点和各自的适应证、禁忌证。

方法:总结6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两种治疗方法的对比。

结果: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有明显的差异。

结论:总结出两种治疗方法各自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供临床参考。

关键词脑出血硬通道软通道临床资料1995年以来采用微创介入技术治疗6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其中硬通道治疗11例男86例女8例年龄9~86岁出血量~8ml平均6ml;软通道治疗5例男187例女66例年龄6~8岁出血量~8ml平均9ml。

两组临床资料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5)。

脑干出血患者未统计在内。

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标准均有高血压病史出血量~8ml血压16~/11~1mmHg。

方法:硬通道采用“脑内血肿碎吸包”用高速电钻将Y-I型颅内血肿碎吸针直接穿入血肿腔利用血肿冲洗剂或血肿液化剂对半固态及固态血肿进行连续冲洗、融碎、液化、引流直至血肿清除;软通道采用颅脑外引流器操作时先在头皮上刺口于颅骨上锥孔后刺破硬脑膜再用带有导针的硅胶管缓慢穿入血肿腔。

手术在病房床边进行均行头颅CT扫描于头皮粘贴金属片定位选择血肿最大层面尽可能避开功能区头皮麻醉后进行穿刺。

穿刺成功后于血肿腔内置管首次抽血肿量的1/~1/。

血肿冲洗剂和血肿液化剂一般采用生理盐水和尿激酶尿激酶的应用每次万U用~5ml注射用水稀释自引流管注入血肿腔后闭管~小时拔管开放引流反复进行直至残余血肿压迫效应解除。

拔管时间:①脑室引流脑脊液颜色清亮;②夹闭引流管小时以上无高颅压表现;③经头颅CT复查血肿清除8%~9%脑室无扩张即可拔管。

硬通道一般放置~8天软通道一般放置~5天。

结果治愈好转8例占89.%;转手术治疗9例包括穿刺引流效果不满意转手术治疗16例和再出血保守治疗无效而转手术治疗例;死亡11例其中硬通道治疗组8例软通道治疗组例;术后再出血8例其中硬通道治疗组18例软通道治疗组1例。

颅内血肿的新选择软通道治疗的优势与风险

颅内血肿的新选择软通道治疗的优势与风险

颅内血肿的新选择软通道治疗的优势与风险颅内血肿的新选择:软通道治疗的优势与风险近年来,颅内血肿的治疗方法不断进步与创新。

软通道治疗作为一种新的选择,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软通道治疗在颅内血肿中的优势与风险,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一、背景介绍颅内血肿是颅脑外伤、脑卒中等疾病引起的脑组织内大量聚集的血液,压迫周围神经组织,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开颅手术和针刺引流,然而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

软通道治疗作为一种新的疗法,通过放置软导管进行内窥镜下引流,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成为颅内血肿治疗的一种新选择。

二、软通道治疗的优势1.微创操作:相比传统的开颅手术,软通道治疗无需进行大范围的头骨开颅,仅需在患者头皮上进行1至2个小皮肤切口,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2.良好的疗效:软通道治疗通过软导管引流,能够有效清除血肿积聚,减轻神经组织的压迫,从而迅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治愈率。

3.快速恢复:相比传统外科手术,软通道治疗术后康复时间短,患者可以更快地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减少了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的不良影响。

三、软通道治疗的风险1.导管相关并发症:在软通道治疗中,导管放置不当可能导致导管阻塞、滑出或破裂等并发症,需要及时处理以避免进一步损伤。

2.感染风险:软通道治疗需要在体内放置导管,如果操作不当或术后伤口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感染,严重者可能导致脑脓肿等并发症。

3.治疗效果不确切:由于颅内血肿病因、患者病情等因素的差异,软通道治疗的效果可能存在不确定性,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辅助其他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软通道治疗作为一种新的颅内血肿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和风险。

对于那些需要手术治疗但无法承受传统开颅手术的患者,软通道治疗提供了更为微创和安全的选择,减少了手术风险和副作用,同时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软通道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颅内血肿患者,其风险也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权衡决定。

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应用效果比较

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应用效果比较

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应用效果比较引言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致命的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具有急性起病、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的特点。

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微创穿刺引流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微创穿刺引流术中,软通道和硬通道是两种常用的引流方式,它们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一、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的特点及应用效果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治疗方法,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采用导管通过穿刺入脑出血区域,然后通过引流管引流脑出血液。

与传统手术相比,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受到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研究表明,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可以有效地清除脑出血区域的积聚血液,减轻患者的颅内压,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创伤小,恢复快,患者术后疼痛轻微,可以早日康复出院。

最重要的是,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可以降低手术和康复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在并发症发生率上,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具有明显优势,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低,患者的术后康复期更加顺利。

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的并发症发生率虽然也不高,但是比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要略高一些。

在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上,两种微创穿刺引流术的疗效相差不大,都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结论软通道和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均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二者各有优劣。

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病情特点,选择不同的微创穿刺引流术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软通道和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的差异及其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应用效果比较

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应用效果比较

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应用效果比较微创穿刺引流术主要是通过引流脑出血灶内积聚的血液,减轻颅内压,缓解脑组织水肿和脑干牵拉,防止因为颅内高压所致的继发性脑损伤。

在微创穿刺引流术中,对于穿刺途径的选择,主要分为软通道和硬通道两种方式。

软通道穿刺是指通过导管或者引流管在脑出血灶内引流积血;硬通道穿刺则是通过头骨钻孔将引流管直接置入脑出血灶。

两种方式各有利弊,那么,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来说,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的应用效果又有何不同呢?接下来,我们将从治疗效果、并发症、患者恢复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从治疗效果方面来看,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都能取得显著的疗效。

研究表明,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能够有效减轻颅内压,改善脑循环,缓解脑组织水肿,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而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则能够更直接地清除脑出血灶内的积血,避免血栓形成和二次出血,从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从治疗效果来看,软通道和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都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从并发症的发生率来看,软通道和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在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有所不同。

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往往需要对头骨进行钻孔,因此其术后出血和感染的风险要高于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

而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则更容易受到引流管堵塞、出血再出现等并发症的影响。

在选择穿刺途径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从患者的恢复情况来看,软通道和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对患者的恢复情况也有所影响。

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虽然能够更直接地清除脑出血灶内的积血,但术后患者的头部疼痛和不适感较为明显,对术后的康复影响较大。

而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则在术后恢复期间较为轻松,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小。

在患者恢复情况方面,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可能更受患者的青睐。

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也有所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血肿软、硬通道治疗的比较
目的:探讨软通道与硬通道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8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软通道治疗,对照组采用硬通道治疗。

治疗7 d后观察两种患者颅内血肿量;治疗3个月后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介入术治疗颅内血肿的疗效无较大差异,二者的优点可互补不足,但软通道的并发症发生率低,生存质量较佳。

标签:高血压脑出血硬通道软通
高血压脑出血作为神经外科常见危重症之一,是指因非外伤原因导致的脑实质出血疾病,患者多发病急骤,进展迅速,发病率高,致死率、致残率较高。

临床报道显示,我国脑出血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在临床治疗中,对于血肿较大患者,单用药物的保守治疗临床效果往往不佳,但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创伤较大,恢复时间长,预后亦不理想。

近年来,随着微创穿刺术的逐渐发展成熟,软、硬通道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临床中。

本文对软通道和硬通道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8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43例,平均年龄为(53.4±14.6)岁。

出血部位:壳核出血23例,壳核内囊出血12例,累及丘脑8例,其中,破入脑室12例。

治疗前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15分12例,13-14分21例,9-12分36例,3-8分14例。

临床表现为:所有患者的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的头痛、失语及肢体运动障碍等症状,并且短时间内有进行性的意识障碍。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患者术前平均出血量(35.4±10.4)ml。

两组患者在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采用软通道治疗:即为定向置管颅内血肿吸引术,根据头颅CT 及三维立体定位,以血肿的最大层面作为中心靶点。

在头部非功能区常规消毒后避开头皮血管选点麻醉,根据患者头颅CT计算患者的血肿中心与头皮距离后,利用手钻钻穿颅骨及硬脑膜,使用带导芯的颅内硅胶软导管穿入。

然后采用10.0ml注射器对血肿进行缓慢的抽吸,当感觉有负压时停止抽吸,然后将留置引流管与引流器相连,术后复查头颅CT,根据患者颅内血肿的残余量注入2万单位的尿激酶及无菌生理盐水5.0ml,每天两次,注射后夹管2小时开放,术后5-7天,如果患者无不良反应,且复查头颅CT示:颅内血肿明显吸收后,将颅内引流管拔出。

1.2.2 对照组采用硬通道治疗:定位方法和治疗组相同。

确定穿刺点后对头皮进行常规消毒,麻醉后用YL-I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针在电钻的驱动下进行穿刺,穿刺颅骨和硬脑膜后将钻头取下,套针缓慢向血肿中心推入,将侧管和粉碎针器接上,缓慢抽出血肿液。

硬通道的YL-I型微创穿刺针是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稳定性和密封性较好。

在引流过程中可给予尿激酶注入清除残留血肿。

根据CT所示血肿基本清除后拔除穿刺针。

1.2.3 疗效评定标准:基本治愈:患者的意识清醒,日常生活能够自理,肢体肌力评测在Ⅲ级或以上;好转:患者的意识清醒或略有意识模糊,GCS评分较入院时提高一级或以上,肢体肌力评测在Ⅲ级以下;无效:患者意识与治疗前相比无改善。

2 结果
治疗组43例.基本治愈30.好转11.无效2.总有效率95.3%.
对照组40例.基本治愈27.好转11.无效2.总有效率95.0%.
两组的血肿清除率、日常生活能力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在高血压的情况下发生的脑实质内出血。

其发病急、重、死亡率高、病残率也高。

随着高血压病患者的年轻化和人口的老龄化,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率将逐年增高。

脑出血的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1、多由于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受压,水肿明显,血肿较大引起颅内压力增高,使脑组织及脑室变形、移位,形成脑疝,脑疝是急性脑出血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因此,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尽早清除血肿,减轻脑水肿,解除颅内占位效应,使被压脑组织尽早恢复功能。

清除脑内血肿,防止脑疝是抢救患者生命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

2、血液在凝固、自行液化、裂解过程中释放出多种具有神经毒素作用的活性物质对脑的损害。

自发性脑出血、慢(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及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外科治疗,应在非手术治疗未能奏效而出血将要引起致命损害时才有价值。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来说,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能令人满意,而开颅手术治疗创伤又大,后遗症较多。

微创治疗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开辟了新的领域。

微创介入术式是近10年来发展起来并且技术越来越成熟完善的治疗方案,明显优越于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小骨窗显微手术,在微创治疗中,临床上最多采用的两种方法是硬通道治疗和软通道治疗。

2009年我院引进YL-I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硬通道微创引流技术),治疗以高血压性脑出血为主的各种颅内出血,成功救治了多例濒临死亡的患者。

2010年又引进颅脑外引流器弥补了硬通道治疗中的不足。

颅脑外引流管为优质硅胶材料制成,其前端为带侧孔的盲端,进针时对脑组织及神经纤维起分离作用,进管后,随著血肿的缩小,脑组织的自动膨胀,引流管可随之移动,避免了脑组织的损伤。

便于各级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 奥海航,李文峰,胡淑婷.软通道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08,30(6):532.
[2] 邵华,林建辉,谭晓帆.脑出血微创碎吸术中软硬管应用的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3,11(1):79.
[3] 姚开立,郑少涛,林喜容.高血压脑出血微创介入外科治疗进展方向[J].当代医学,2009,15(19):1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