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第十章 人口发展与 资源环境的关系
一、人口与资源 二、人口与环境 三、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a
1
第一节 人口与资源
一、人口与资源的一般关系
资源,是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资源状况是制约人口和经济发展 的重要因素。资源,只有与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已经掌握的科学技术相结 合,才具有经济意义。人口素质越高,科学技术越进步,资源的内容就 越广泛、利用价值也就越大。有关资源的静态观点是错误的,但是资源 并不是无限的。在既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条件下,资源对人 口和经济活动的容纳量总有一个“可持续性限制”,最终成为制约生产 力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生活水平和人口数量、 资源存量以及科学技术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关系式表示:
人口数量与资源比率 高的技术落后地区
埃及型
巴西型
人口数量与资源比率
低的技术落后地区
a
4
二、人口增长与粮食供给
食物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需求,也是人口规模扩大 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从二战前世界粮食生产量与人口增长量
之间的关系看,粮食增长率是高于人口增长率的,例如,据
联合国提供的资料,1850~1950年的100年间,世界粮食产量 至少增长了2.5倍,同期人口数量仅增长了1.1倍。但是,在 1950~2010年的60年间,世界粮食产量由6.89亿吨增加到22.8 亿吨,增长了2.31倍,同期人口数量由25.19亿人增加到 68.18亿人,增长了1.71倍,虽然粮食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 但是人口与粮食的关系非常紧张。再加上世界人口增长和粮
a
7
中国科学院胡鞍钢经过测算认为,2020年中国粮 食供给量将增加到7亿吨~7.3亿吨,粮食净进口1000 万吨~3000万吨。中国农业科学院李应中根据中国 人口、能量和动物蛋白的需求、耕地、复种指数、 粮食播种面积的动态变化,预测的2030年粮食总产 量为6.96亿吨,而同期需求为5.20亿吨~6.88亿吨, 人均粮食产量为400公斤~450公斤,粮食供求基本 平衡,略有剩余。

综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8.金义都市区是浙江省委省政府统一规划部署的四大都市区之一。金华市 委市政府抓住这一促进金华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积极优化都市区规划体 系。结合图示信息,你认为该规划体系可能包括( D ) ①打造便捷交通,完善配套设施 ②做大民营经济,发挥主导作用 ③依托各自优势,实现特色发展 ④加强区域合作,组团协同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长江沿江地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D ) A.地形以平原、山地、高原为主 B.煤、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C.无自然灾害 D.河网稠密,长江横贯东西,水运便利 7.长江经济带采取“退田还湖”的举措, 体现了流域开发“人水和谐”的理念,其根本目的是( B ) A.增加灌溉水源 B.修复生态系统 C.促进工业发展 D.发展水产养殖

关注房屋耗能,使用节能灯
日常出行选择骑车、步行、公共交通,尽可能 行
拼车或合乘
可持续发展的பைடு நூலகம்个维度
三个维度
具体要求
生态持续 生态环境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和种资源,
发展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
经济持续 经济发展需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不能以
发展
牺牲环境作为发展的代价。
社会持续 社会发展过程需要兼顾地区之间、代际之
4.我国东北部的三江平原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打破了传统的 “南稻北麦”格局。三江平原可以种植水稻的最主要原因是( B ) A.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B.雨热同期,水源充足 C.地势低平,黑土广布 D.日出最早,光照充足
5.下列土地利用措施中不利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是(D ) A.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B.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 C.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D.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3、措施
(1)中国政府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根据中国的国情,坚持创新、协调、 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 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人口、资源和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

人口与资源的关系密切,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也相互依存。

在人口的持续增长和资源的有限性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

人口对资源的需求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对食物、水、能源、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将增加。

例如,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对粮食需求的增加导致农业面积的扩大,这将进一步加剧土地资源的压力。

同时,人口的增长也意味着对能源的需求增加,这将对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人口的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然而,资源的有限性也限制了人口增长的空间。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如果资源的开发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将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退化。

例如,过度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导致了水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的问题,过度的土地开垦导致了土地的退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因此,资源的有限性限制了人口的增长和发展。

另一方面,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开发也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城市化的加速和工业化的发展,这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例如,工业化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和污水污染了大气和水体,城市的扩张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同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例如,煤炭和石油的开采和燃烧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

为了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各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人口管理,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通过合理的人口政策和措施来平衡人口的需求和资源的供给。

其次,要加强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尤其在当今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这个问题变得更加紧迫。

人口增长导致的环境问题是一种全球性难题。

人口数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资源的消耗和环境问题的加剧。

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口密度过高、土地资源有限,土地的耕作和畜牧业的发展就越来越难以为继,这种情况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危机。

同时,大量的人口数量也加剧了环境问题的恶化。

比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人口密集程度也不断增加,对水资源、空气、垃圾处理等环境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人口增长还给环境带来了许多问题,包括土地占用、水资源的消耗、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噪音和光污染等等。

世界上的许多城市和农村地区,由于人口过于密集,导致大量的土地被耕种和开垦,这不仅会造成严重的地貌变化,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高密度的人口数量导致了对水资源的消耗增加,相关方面也在努力探索新的用水方式和保护方式。

同时,许多工业企业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等有害物质,也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问题。

对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对于人口问题的节制非常重要。

世界各国都在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来控制人口数量,减缓人口数量增长的速度。

人口问题已经走向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了人口政策和出生控制政策的实施。

同时,大家也需要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树立环保和节约资源的意识,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为人类的未来贡献力量。

总的来说,人口增长和环境问题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对环境的消耗也在不断加剧。

未来,我们需要推行更广泛的人口控制政策,树立环保意识,通过更加科学的手段,实现人口和环境的共同发展,为未来奠定更好的基础。

中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

中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

中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庞大的人口数量以及快速的人口增长速度。

人口的增长对环境带来了许多挑战,包括资源短缺、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备受关注。

一、人口增长对资源的需求造成压力人口增长意味着对食物、水资源、能源等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也在增加。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其资源供给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尤其是在农业方面,为了生产足够的粮食以满足人们的需求,需要开垦更多的土地、使用更多的水资源以及施加更多的化肥和农药。

这些行为对土地的退化、水资源的短缺以及农药残留等问题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人口增长对能源消耗的增加人口的增长会导致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中国作为一个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对能源的消耗量巨大。

发电、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领域都需要大量的能源供应。

然而,相对低效的能源利用方式以及依赖化石燃料的能源结构,使得中国在能源消耗方面面临着严重的压力。

随着人口的增加,能源需求将继续增长,这将给能源供应带来更大的挑战。

三、人口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人口的增加也意味着产生更多的废弃物和污染物。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厂、机动车辆和生活垃圾等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垃圾都在不断增多。

这些废弃物和污染物对水、土壤和大气环境造成了污染,导致水源污染、土地荒漠化以及空气质量下降等问题。

四、人口增长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人口的增加,大量的土地被开垦用于建设工厂、住宅区和基础设施等,这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许多物种濒临灭绝。

同时,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土地退化等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为了解决中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带来的挑战,政府和社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应加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其次,应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严格控制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改善空气、水质和土壤质量。

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_概述及解释说明

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_概述及解释说明

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是指人口的增长和发展对资源利用和环境状况产生的影响以及资源和环境对人口发展和生存条件的影响。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社会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并且由于非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引发了许多与之相关联的挑战与问题。

因此,深入探讨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并寻找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主题展开论述。

首先概述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解释说明了这些关系背后存在的互动机制;然后通过分析一些因素及应对策略来探讨影响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因素;最后进行结论总结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描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复杂而密切的关系,揭示其内在机制,并提出相应应对策略。

通过明确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合理应对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问题所在,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

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与讨论,能够引起广大读者对于人类与自然关系问题的重视,并积极思考与探索未来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 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2.1 人口对资源的影响人口对资源有较大的影响。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各种资源的需求也会提高。

首先是能源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消耗量也呈现上升趋势。

其次是水资源,在许多地区,人口增长导致了对淡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

此外,复杂社会系统中还包括土壤、森林和农田等自然资源,这些都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压力和剥夺。

2.2 资源对人口的影响资源对人口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

充足的资源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

然而,若资源匮乏或利用不当,则可能导致贫困、饥饿和失业等问题,影响社会稳定与健康发展。

2.3 环境对人口和资源的影响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人口和资源。

恶劣环境条件可能导致健康问题、生活品质下降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

论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关系

论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关系

论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如今人口过剩,资源危机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当代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

面对我国目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现状,针对人、资源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协调人与资源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资源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及可持续发展。

标签:人;资源与环境;关系;和谐发展人寓于资源,环境中,三者一直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统一系统。

人是系统的主体,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而环境是指人类周围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要素的总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

1 对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认识1.1 人、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关系内涵人类不仅是社会的人,同时也是受自然环境限制的人。

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

针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

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

我们应该尊重大自然,尊重生物,和自然和谐相处,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人类共同的努力,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在发展社会经济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1.2 人、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人类长期习惯于以“大自然主宰者”的地位思考问题,对大自然的索取能力和数量大增,加深了人与自然资源再生的长期性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性的矛盾。

矛盾结果产生了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人类生存的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

《人口、资源、环境》 学历案

《人口、资源、环境》 学历案

《人口、资源、环境》学历案一、人口问题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当今世界,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人口的增长速度过快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

首先,过多的人口意味着对资源的需求增加。

例如,粮食、水资源、能源等基本生活物资的供应可能会面临短缺。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我们需要不断扩大农业生产、开发新的水源和能源,但这往往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其次,人口过多会导致就业压力增大。

就业机会的增长速度往往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这就会导致大量的失业和就业不足。

失业人口的增加不仅会影响社会的稳定,还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另外,人口的快速增长也会给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带来巨大的挑战。

学校、医院和住房的建设可能无法跟上人口增长的步伐,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医疗服务不足和住房紧张等问题。

然而,人口问题并不仅仅是数量上的问题,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会带来一系列的挑战。

比如,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的寿命延长,老年人口的比例逐渐增加。

这会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沉重的负担,同时也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经济的发展。

二、资源问题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然而,当前我们面临着资源短缺和不合理利用的严峻问题。

水资源是生命之源,但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许多地区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同时,水污染也使得可用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

在一些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引发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

能源资源对于现代社会的运转至关重要。

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储量有限,且开采和使用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寻找和开发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成为了当务之急。

但目前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仍然较低,其开发和利用还面临着技术和成本等方面的限制。

土地资源是人类进行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基础。

但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严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田雪原自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以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引起理论界关注。

具有较多共识的是:以人为本是总的思想纲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和当前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阶段,剩下来最重要的是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我以为,可持续发展侧重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和谐社会侧重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核心是公平问题,不仅是分配上的公平,更重要的是资源占有上的公平;制度是关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和健全对资源占有和分配的公平制度;重点是向弱势群体倾钭,保证各阶层群体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发展的条件;前提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的不断发展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物质保障。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不打好这个基础,和谐社会就建立不起来或者建立起来也不能巩固。

因此,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一脉相承、相辅相成,坚持并切实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总体框架结构迄今为止,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五个领域。

这五者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立足于环境,主张“生态核心论”者有之;强调人口因素的作用,主张“人口中心论”者有之;认为经济是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一切发展的基础,主张“经济决定论”者有之,等等。

我们以为,这五个方面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基本关系,可如下图1所示:图1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和关系上图1中,实线“——”表示要素之间直接作用关系,虚线“……”表示要素之间间接作用关系。

宏观上可概括为: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人口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则是宏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调节器。

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

从资源角度审视发展,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一切发展,都可归结为资源的物质变换:自然资源的物质变换,社会资源的物质变换,更多的是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的物质变换。

因而没有资源的物质变换便谈不上发展,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

人口——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没有人类参与的自然资源进行的物质变换,是自然进化;只有人类参与并且按照人的目的进行的物质变换,才称上我们所说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按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会员在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的解释,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代际关系上定义可持续发展取得较多共识,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宗旨。

发展是可持续还是不可持续,紧紧同人口变动,包括人口数量、质量、结构联系在一起。

通过人口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改变着资源和环境,形成一定历史时期的发展类型。

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

随着人口的迅速膨胀和人们进行物质变换手段的增强,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突飞猛进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使人们不得不反省自己的传统发展方式:如此发展下去后果怎样,发展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于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率先在一系列国际环境会议上,提出和讨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最早由环境问题引起。

环境是不同发展方式结果的警示器,可持续发展归根结蒂是为了创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环境。

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调节器。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相协调,依靠什么途径协调呢?依靠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一方面,现有资源物质变换的能力和环境的状况,是以往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结果,环境总是同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调整和整合,改变资源变换的方式和环境的质量,使之向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二、人口——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上述可持续发展总体框架结构看出,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立场处理人类自身与外界的关系,在人类自身不断发展中,得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环境的良好状态。

因此,人口在全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人口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全方位的适度人口;从当今世界和中国人口实际出发,基本的要求是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质量,调整人口的结构,实行“控制”、“提高”、“调整”相结合的方略。

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

世界人口变动的历史表明,二次世界大战后迎来的“婴儿高潮”,创下20世纪60年代人口年平均增长2.0%的记录;70年代略有下降,80年代和90年代继续有所下降。

尽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所减慢,但是增长的势能依然存在,依据联合国的中位预测,世界人口可由2000年中的60.71亿,增加到2025年的78.51亿,2050年的89.19亿,2100年的94.59亿。

五种预测的增长趋势,如下图1所示①: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切实加强计划生育以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90年代中期总(和)生育率(TFR )下降到2.1更替水平以下,净再生产率(NRR )下降到1.0以下,步入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不过超载的“人口列车”并未停止下来,按照我们的预测,总人口可由2000年的12.78亿,增加到2030年最高峰值时的14.65亿, 2050年回落到14.02亿,2100年回落到10.24亿。

未来50年低、中、高3种预测,如下图3所示①:比较上图2与图3可以看出:尽管中国人口增长趋势弱于世界,2030年人口总数达到接近15亿时即可实现零增长;但仍将比2000年增加近2亿,控制人口数量是需要长期坚持①资料来源: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 The 2002 Revision, New York, 2003。

① 本预测参数由田雪原、王金营确定,上机由王金营完成。

图2 2000~2100年世界人口增长预测(百万)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20002010202020302040205020602070208020902100低位低中位中位中高位高位的一项战略任务。

达到人口零增长以后,届时再根据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资源、环境状况,作出最终理想适度人口的抉择。

提高人口质量作为人口发展战略的组成部份,是理所当然的。

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人口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目前中国的婴儿死亡率已下降到28‰,世界在56‰左右;男女合出生时的预期寿命中国在71岁,世界在67岁左右。

人口文化教育素质经过大幅度的提升,目前已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

正是人口素质提高推动人力资本积聚的不断增强,才支持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同时也要看到,无论身体素质还是文化教育素质,同发达国家比较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大力提高人口质量是21世纪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

调整人口的结构主要是调整人口年龄、性别自然结构和城乡、地区分布等非自然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是最基本的人口结构,人口学依据总体人口的年龄结构状况,区分为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三种基本类型。

目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开始步入老年型,这是实现人口零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阶段。

同时也要看到,人口老龄化在加速推进,防止过度老龄化是左右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法码,需要着力解决的支撑点;当前出生性别比升高,目前在120左右,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妨碍和谐社会的构建;调整人口城乡结构,推动人口城市化健康发展,在人口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

2003年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40.53%,落后于按三次产业划分的就业结构,更落后于按产值计算的三次产业结构,需要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人口地区分布结构的调整,需要做出具体分析。

按人口密度划分,自西向东逐步加大,成“三大平台”分布:目前西南、西北10省、区、市人口密度(人/km 2)为53,中部9省、区人口密度为56,东部沿海12省、区、市人口密度为413,东部为中部的2.7倍,为西部的7.9倍①。

不过这种“三大平台”式分布,是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长期发展作用的结果,可持续发展并不要求平均分布。

正在实施的西部开发战略,西部缺少的也不是人口的数量,而是人口的质量和人力资本的积聚。

江西省人口状况怎样?以几项最主要的人口数字比较,2003年出生率全国为12.41‰,江西为14.07‰,;自然增长率全国为6.01‰,江西为8.09‰,江西分别高出全国1.66和2.01个千分点。

人口素质中,出生时的平均预期寿命2000年全国为71.40岁,江西为68.95岁,比全国低2.45岁;意义为平均所受教育年限的人口文化教育素质指数,2003年全国为7.32,江西为7.68,比全国高0.36。

年龄结构2003年全国0-14岁占20.34%,15-64岁占71.16%,65岁以上占8.51%,江西分别占23.23%、69.81%、6.96%,年龄结构相对要年轻一些,目前过渡到接近老年型,增长势能比全国要强一些;性别结构相差不大,2003年全国①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图3 2000-2050年高、中、低三种方案人口预测10000011000012000013000014000015000016000017000020002005201020152020202520302035204020452050(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7.44,江西为108.74,略高1.30;城乡结构,2003年全国非农业人口比例全国为29.70%,江西为24.95%,低4.75个百分点。

总起来看,江西人口大体上处于同全国相当水平,增长势能略强于全国,人口素质基本持平,人口结构稍落后于全国水平。

因此,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的人口发展战略,适用于江西,并且数量控制和结构调整的任务还要重一些。

三、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关于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定义为: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笔者基本赞同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将资源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物质,即为资源。

它包括三层涵义:一是资源不仅存在于自然界,如土地、淡水、矿产等自然资源;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主要是人力、科技、管理、信息等社会资源。

二是资源的价值属性,任何资源均有其可开发、利用的价值。

三是资源的物质属性,虽然科学院正在探索是否存在非物质和反物质,但是现存世界的统一性仍在于它的物质性;有的社会资源,象管理一类被称为“看不见的资源”,然而这种“看不见”或储存在人的大脑之中,或储存在大脑的物化形态计算机、书刊资料中,以看得见的物质载体存在为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