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异位妊娠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子宫内膜异位症(修订)(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子宫内膜异位症(修订)(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痛经在初潮后即出现,虽然疼痛剧烈但持续时间短,常 1-2 天内消失,妇检及 B 超未发 现器质性病变可助鉴别。 3.2.6 其他
子宫内膜异位症囊肿破裂时,需与卵巢囊肿蒂扭转、异位妊娠、黄体破裂及急性阑尾炎 等鉴别。
4 辨证
4.1 辨证要点 根据临床表现、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伴随症状、体征及素体情况,并结合月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由多因素作用引起,其组织学发生复杂,因此预防作用有限,主 要针对易患因素作好源头预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防止经血逆流,及时发现并治疗引起经血排出不畅的疾病,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及性生活; 药物避孕,对有高发家族史、容易带器妊娠者,可选择口服避孕药抑制排卵,促进子宫内膜 萎缩;防止医源性子宫内膜的种植,规范各项手术操作,避免多次宫腔手术,保护子宫切口 周围术野,避免经前或经期行输卵管通畅试验及宫颈、阴道手术,或不必要的盆腔检查;提 倡晚婚,但宜适时生育,尤其是伴有生殖内分泌紊乱相关疾病者。 6.2 饮食调护
多为一侧性,常无症状。检查可扪及囊性包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无明显压 痛。B 超表现为形态规则的无回声团块或见分隔。 3.2.2 卵巢恶性肿瘤
早期无症状,或仅有下腹胀,病情进展时多呈持续性腹痛腹胀,一般情况差,或呈现恶 病质。B 超显示附件包块为混合性或实性,血清 CA125 值显著升高,多大于 100IU/ml,HE4 可升高。CT 及 MRI 检查有助于鉴别,腹腔镜检查或剖腹探查结合病理检查可确诊。 3.2.3 盆腔炎性包块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4、6、8]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以活血化瘀为大法,佐以理气行滞,温经散寒,清热除湿,祛痰
散结,补肾温阳,益气健脾等法。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经期活血祛瘀,理 气止痛;非经期针对病因,注重调节脏腑功能,疏肝行气,健脾补肾,兼顾正气,配合调经、 助孕、消癥散结。对于药物治疗后症状不缓解、局部病变加重或生育功能未恢复者,可中西 药结合治疗;若子宫内膜异位症囊肿大于5cm或发生破裂者应选择手术治疗。 5.2 分证论治 5.2.1 气滞血瘀证(证据分级:I/推荐级别:A)[9]

异位妊娠诊疗方案

异位妊娠诊疗方案

异位妊娠诊疗方案一、病名异位妊娠(ectopic pregnancy)是孕卵在子宫腔外着床发育的异常妊娠过程,俗称“宫外孕”。

以输卵管妊娠最常见占95%,病因常由于输卵管管腔或周围的炎症,引起管腔通畅不佳,阻碍孕卵正常运行,使之在输卵管内停留着床发育,导致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

中医学古籍中未见有异位妊娠的病名记载,但在“妊娠腹痛”、“经漏”、“癥瘕”等病证中有类似症状的描述。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20XX)本病临床症状常有停经史、腹痛、阴道不规则出血,根据异位妊娠体征,结合B超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20XX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20XX)。

1.症状:常有停经史、腹痛、阴道不规则出血;2.体征:育龄期妇女有停经、下腹单侧隐痛,不规则阴道出血,妇科检查:宫颈举痛,后穹窿饱满触痛,子宫后方或患侧附件扪与包块,边界多不清楚,其大小、质地、形态随病变差异而不同。

3.辅助检查:(1)超声检查:子宫内不见妊娠囊,子宫内膜增厚,宫旁一侧见边界不清、回声不均的混合性包块。

(2)实验室检查:尿妊娠试验阳性或阴性,血β-HCG高于正常或阴性,β-HCG倍增在48小时内常不足66%。

(3)腹腔镜:适用于早期与诊断困难病例,可见表面紫蓝色,腹腔内无血或有少量血液。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20XX)1.未破损期主症:患者可有停经史和早孕反应,或有一侧下腹隐痛,或阴道出血淋漓;妇科检查可触与一侧附件有软性包块、压痛,妊娠试验阳性或弱阳性。

舌脉:舌正常,苔薄白,脉弦滑。

具备以上主症,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2.已破损期(1)休克型:输卵管妊娠破损后引起急性大量出血,有休克征象。

主症:突发性下腹剧痛,肛门下坠感,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冷汗淋漓,恶心呕吐,血压下降或不稳定,有时烦躁不安,脉微欲绝或细数无力,并有腹部与妇科检查体征。

中医妇科妊娠恶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妇科妊娠恶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妊娠恶阻妊娠恶阻,多见于妊娠3个月之内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或食入即吐,亦称“妊娠呕吐二其原因大多由于胎气上逆,胃失和降。

临床上常见的有肝胃不和或脾胃虚弱两类。

【诊断】1.妊娠早期出现轻度恶心呕吐,胃口不好等症状,属正常反应。

妊娠恶阻则呕吐严重,妨碍饮食,甚至发生营养不良。

2 .恶心呕吐剧烈时,可造成脱水、酸中毒。

尿酮体试验呈阳性。

3 .如见脉搏加快、体温升高、出现黄疸及多发性神经炎等,则为危重证候,应考虑终止妊娠。

4 .需与早孕合并病毒性肝炎、溃疡病、胆囊炎等疾病相鉴别。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治疗当以调气和胃、降逆止呕为原则,忌用升散之品。

1.肝胃不和恶心呕吐剧烈,口吐黄苦水或酸水,脱闷,暧气,胁痛,心烦头胀,精神抑郁,苔薄黄,脉弦滑。

治法:抑肝和胃,调气止吐。

方药举例:抑肝和胃饮加减。

苏叶3g,黄连2g,陈皮5g,姜半夏加减:呕吐剧烈,损伤胃阴或呕血者,上方去姜半夏,加沙参IOg,麦冬10g,芦根15〜30g,藕节炭IOgo5 .脾胃虚弱腕腹胀闷,呕吐清水,纳差,或食入即吐,神疲少力,舌淡苔白,脉缓滑少力。

治法:健脾和胃,顺气降逆。

方药举例:香砂六君汤加减。

党参10g,白术IOg,茯苓10g,姜半夏6g,甘草3g,陈皮5g,木香3g,砂仁(后下)3g,生姜2片,红枣5个。

加减:兼见痰多口腻者,去党参、甘草;加厚朴花3g,蕾香6g。

二、简易方药灶心土60g(忌用烧煤的灶心土),煎汤代茶。

适用于脾胃虚弱证。

青芦根60g,竹茹15g,加水煎服,适用于肝胃不和或痰热证。

生姜、乌梅擦舌。

三、其他疗法拔火罐中脱穴,呕吐剧烈者用之。

妊娠5月以上者,不取中脱。

此外,如妊娠剧吐引起脱水和酸中毒者,当予中西医结合治疗,适当予以输液、镇静剂、维生素等。

妇产科中医优势病种异位妊娠诊疗方案

妇产科中医优势病种异位妊娠诊疗方案

妇产科中医优势病种异位妊娠诊疗方案
1.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在异位妊
娠的诊疗中,中医药可以起到调理气血、温经通络的作用,促进胚胎的着
床和生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中药方剂的常用组方有调经化瘀方、化瘀通络方、健脾补气方等。

其中,调经化瘀方可以通过调理气血,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子宫内环境,增
加胚胎的着床率。

化瘀通络方可以通过活血化瘀,消除输卵管或卵巢的疏通,增加胚胎着床率。

健脾补气方可以通过补充脾胃的营养,提高身体免
疫力,增加子宫对胚胎的容纳能力。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通过调理内分泌,改善卵巢功能,平衡激素水平,增加受精卵的质量和数量,提高妊娠率。

2.针灸疗法
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促进孕妇身体健康的目的。

对于异位妊娠的诊疗,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输卵管、卵巢等经络,
改善其血液循环,增强局部血液供应,促进组织修复,增加胚胎着床的机会。

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调理内分泌,平衡激素水平,改善子宫内环境,增加胚胎着床的机会。

异位妊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异位妊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异位妊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一、辨证分型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中医可以将异位妊娠围手术期的病情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寒凝型:表现为腹痛、腹胀、怕冷、舌淡苔白等症状。

2.瘀阻型:表现为腹痛剧烈、色紫或暗红血块、舌质紫暗等症状。

3.血虚型:表现为腹痛钝胀、月经量少、舌质淡红少苔等症状。

4.气滞型:表现为腹痛拒按、胸闷、脘腹胀满等症状。

二、中医治疗方案1.温经散寒治疗:对于寒凝型的异位妊娠围手术期,可采用温经散寒的中药治疗方法。

常用中药有生姜、附子、肉桂等,可用于温和腹中寒凝之气,舒缓腹痛和腹胀感。

同时,还可以通过温热的饮食来辅助治疗,如姜汤、糖姜水等。

2.活血化瘀治疗:对于瘀阻型的异位妊娠围手术期,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方法。

常用中药有丹参、桃仁、川芎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痛经和经血异常等症状。

此外,还可以适量进行温水浴或热敷以促进血液循环。

3.益气养血治疗:对于血虚型的异位妊娠围手术期,可以采用益气养血的中药治疗方法。

常用中药有党参、黄芪、当归等,可以补充气血不足,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康复。

此外,还可以饮食上多摄入富含铁质的食物,如菠菜、猪肝等。

4.疏肝理气治疗:对于气滞型的异位妊娠围手术期,可以采用疏肝理气的中药治疗方法。

常用中药有柴胡、枳壳、香附等,可以缓解腹痛和胸闷感。

同时,也要注意调节情绪,避免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

三、中医药配合其他治疗方案中医治疗异位妊娠围手术期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的方法,配合其他治疗方案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进行中医治疗的同时,患者还需要接受西医的手术治疗或其他药物治疗。

此外,患者还需要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剧烈运动和久坐。

总结起来,对于异位妊娠围手术期的治疗,中医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和病情进行辨证施治,选择相应的中药治疗方案。

但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仅作为辅助治疗方法,在进行中医治疗的同时,患者还需要接受西医的综合治疗措施。

异位妊娠异位妊娠保守治疗中医诊疗常规

异位妊娠异位妊娠保守治疗中医诊疗常规

异位妊娠(异位妊娠)(保守治疗)中医诊疗常规异位妊娠,中医学古籍中无此病名,但在“妊娠腹痛”、“胎动不安”、“癥瘕”等病证中有类似症状的描述。

《中医妇科学》第七版教材中医诊断已采用此病名。

凡孕卵在子宫腔以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

异位妊娠中最常见的为输卵管妊娠,约占95%,➢诊断标准(一)中医症候诊断标准(优化)凡患者出现停经、腹痛、阴道出血、有原发性或继发性不孕史,或盆腔炎史,见面色苍白,烦躁不宁,晕厥、四肢厥冷,或冷汗多,表情淡漠,脉微欲绝,出现休克,其严重程度无法用外出血加以解释者,均应怀疑异位妊娠的可能。

此治疗方案根据《中医妇科学》第二版分证型为未破损期、已破损期的不稳定型、已破损期的包块型。

详细证型诊断如下:1、未破损期:患者可有早孕反应,或下腹一侧有隐痛,双合诊可触及一侧附件有软性包块,有压痛。

尿妊娠试验多为阳性。

脉弦滑。

2、已破损期的不稳定型:输卵管妊娠破裂后时间不长,病情不够稳定,有再次发生内出血可能者。

脉细缓。

3、已破损期的包块型:指输卵管妊娠破裂时间较长,腹腔内血液已形成血肿包块者。

脉细涩。

治疗方法(一)中医辩证治疗(优化)1、未破损期:症状:患者可有早孕反应,或下腹一侧有隐痛,双合诊可触及一侧附件有软性包块,有压痛。

尿妊娠试验多为阳性。

脉弦滑。

治法:活血化瘀,消癥杀胚选方:①宫外孕保守方(科研项目)方义:选用失笑散活血祛瘀、散结止痛,白及、槐米止血,鸡血藤活血通络,蜈蚣散结通络。

配合米非司酮治疗时,出现白细胞降低等情况,加用黄芪。

②宫外孕2号方(山西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方)加减2、已破损期的不稳定型:症状:输卵管妊娠破裂后时间不长,病情不够稳定,有再次发生内出血可能者。

脉细缓。

治法:活血祛瘀、佐以益气选方:宫外孕1号方(山西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方)加减3、已破损期的包块型症状:指输卵管妊娠破裂时间较长,腹腔内血液已形成血肿包块者。

脉细涩。

治法:破瘀消癥选方:宫外孕2号方(山西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方)加减(二)中医特色治疗(优化)1.中药封包外敷:方法:以白色棉布缝制成大小适中的布袋,装入药物首次以温水浸湿后,隔水蒸40~60分钟,乘热敷下腹部或腰骶部30分钟(封包下垫毛巾4~6张,上罩塑料袋,随着温度下降逐渐拆除),每日1次,治疗后药包夏日放入冰箱,冬日放在干燥通风处。

异位妊娠临床诊疗指南

异位妊娠临床诊疗指南

异位妊娠临床诊疗指南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异位妊娠的诊断、辨证及治疗本《指南》适用于异位妊娠的诊断及治疗。

本《指南》以输卵管妊娠为例。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异位妊娠 ectopic pregnancy异位妊娠是指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异位妊娠的发生部位以输卵管最为常见,输卵管妊娠约占异位妊娠的95%左右。

中医古籍文献中无此病名,按其临床表现,在“癥瘕”、“妊娠腹痛”等病证中有类似症状的描述。

3诊断3.1 诊断要点[1-3]3.1.1病史[3-5](推荐强度D,证据级别III级)多数有输卵管炎症、输卵管妊娠史或手术史、输卵管发育不良或功能异常、辅助生殖技术、宫内节育器及口服紧急避孕药等避孕失败、子宫肌瘤或卵巢肿瘤压迫输卵管时。

3.1.2症状[4,6]输卵管妊娠的临床表现与受精卵着床部位、有无流产或破裂以及出血量多少和时间长短等有关。

在输卵管妊娠早期,若尚未发生流产或破裂,常无特殊的临床表现,其过程与早孕或先兆流产相似。

3.1.2.1停经多有6-8周停经史,但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停经时间较长。

还有20-30%患者无停经史,把异位妊娠的不规则阴道流血误认为月经,或由于月经过期仅数日而不认为是停经。

3.1.2.2腹痛是输卵管妊娠患者的主要症状,占95%。

输卵管妊娠发生流产或破裂之前,由于胚胎在输卵管内逐渐增大,常表现为一侧下腹部隐痛或酸胀感。

当发生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时,突感一侧下腹部撕裂样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

若血液局限于病变区,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当血液积聚于直肠子宫陷凹时,可出现肛门坠胀感。

随着血液由下腹部流向全腹,疼痛可由下腹部向全腹扩散,血液刺激膈肌,可引起肩胛部放射性疼痛及胸部疼痛。

3.1.2.3阴道流血占60-80%。

胚胎死亡后,常有不规则阴道流血,色暗红或深褐,量少呈点滴状,一般不超过月经量,少数患者阴道流血量较多,类似月经。

阴道流血可伴有蜕膜管型或蜕膜碎片排出,是子宫蜕膜剥离所致。

异位妊娠诊疗规范

异位妊娠诊疗规范

异位妊娠诊疗规范诊断:(一)病史:1.大部分患者均有停经史,一般停经40-50天,但间质部妊娠,由于子宫角肌层较厚,故常常停经3个月左右发病,出血多,病情严重。

2.过去史中多数有慢性盆腔炎或不孕史。

(二)腹痛:为主要症状。

早期时下腹一侧有隐痛或胀痛,有时呈撕裂样痛。

大多数突然发作剧烈腹痛,伴头晕眼花、昏厥、出冷汗,伴恶心呕吐,当血液积聚于直肠凹陷时,则感肛门坠胀;当血液渐增多刺激膈肌时,可引起肩胛骨部位放射性疼痛。

(三)阴道少量不规则流血:常呈点滴状、色褐,有时可有整块三角形组织排出,称蜕膜管型。

阴道流血一般在病灶去除后方能停止。

(四)休克:由于腹腔内急性大量大量出血而致休克,出血越多越快,症状出现也越迅速越严重,与阴道出血量不成正比。

(五)腹部检查:下腹部患侧压痛、反跳痛明显,无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阳性,有时下腹部可扪及包块。

(六)阴道检查:宫颈举痛明显,后穹隆饱满及触痛;宫体稍增大,其一侧可触及包块,压痛明显;病程较长时血块机化与周围组织及器官(子宫、输卵管、卵巢、肠管或大网膜等)粘连形成包块,质地坚硬,活动受限。

(七)其他体征:1.全血:内出血多时,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

2.低热:血液吸收,常有低热,合并感染时可有高热。

(八)辅助检查:1.尿hcg:部分患者呈阴性,由于绒毛已变性坏死,激素水平低落所致,故尿hcg 阴性不能排除宫外孕。

2.血β-hcg:灵敏、准确,可作为确诊及保守性治疗者的随访指标。

3.后穹隆穿刺:可抽出不凝固的暗红色血液。

4.诊断性刮宫:长期出血不能除外流产时,可做刮宫术,刮出物未见绒毛,病检示蜕膜组织有助于宫外孕的诊断。

5.B超检查:子宫腔内无孕囊,宫旁扫及不均质包块或盆、腹腔内游离性液暗区,有助于宫外孕的诊断。

6.腹腔镜检查:适用于输卵管妊娠未破裂或流产的早期患者,有助于原因不明的急腹症鉴别。

(九)需与流产,急性阑尾炎、急性输卵管炎,黄体破裂、卵巢肿瘤蒂扭转等鉴别诊断。

治疗:(一)手术治疗:1.输卵管切除术:输卵管妊娠一般采用输卵管茄树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位妊娠
凡是宫腔外的妊娠,称异位妊娠,俗称宫外孕。

其中以输卵管妊娠最多见,常在停经6~8周时发生流产或破裂或有阴道不规则出血后即发病。

根据其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学“堕胎”、“痛经”、“搬癫”、“经漏”等病症,但由于多突然发病,出现虚脱症状,病势危急,因此又不完全与以上诸病相同。

发病原因,多因冲任不调,气血运行受阻,孕卵附着于宫腔以外部位,以致少腹蓄血,郁滞成瘀,不通则痛。

若一旦脉络破损,血溢于内,气随血脱,可致发生虚脱;如溢血积久不化,则可形成瘀块。

【诊断】
本病的确诊,主要依靠典型病史与妇科检查。

1.一般多在停经6~8周内发病,有早孕反应,以往可有不孕史及慢性盆腔炎病史。

2 .常突感一侧少腹疼痛,可为剧痛。

伴肛门下坠感,腹部有压痛,反跳痛或移动性浊音。

3 .阴道不规则流血而量不多,有时可排出完整的蜕膜组织。

4 .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细弱、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症状,与阴道失血量不成正比,血红蛋白量呈进行性下降。

5 .妇科检查宫颈举痛、摇摆痛,官体稍大,附件不可对合或有包块,后穹窿饱满、触痛,穿刺见不凝固血液。

6 .小便妊娠试验呈阳性反应。

【治疗】
本病大多突然发作,病情紧急、严重,需要中西医结合治疗。

如病情危重,必须立即手术治疗,一般者可以采用输血、输液、吸氧等抢救措施,术后给予中药治疗。

本病临床表现可分为3型:
1.休克型输卵管妊娠破裂后引起急性大量内出血,呈现休克症状者,属中医虚脱证。

可见阴道少量出血,血色暗红,突然一侧下腹部剧痛拒按,面色苍白,脉沉细而弱,甚则冷汗淋漓,四
肢厥逆,神志昏迷或半昏迷,脉微欲绝,或细数
无力,舌质淡。

2.不稳定型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内出血不多,无休克征象者,或抢救休克后血压平稳者,属中医气滞血瘀证。

本型病情较休克型平稳,腹痛稍轻,拒按程度亦减,腹腔内出血可以初步形成血肿包块,移动性浊音渐趋消失,小便妊娠试验阳性或阴性,苔薄腻或黄腻,脉弦。

3.包块型异位妊娠未破或破裂流产后形成血肿包块者,属中医瘢证。

前者可见月经过期,有早孕反应,或有少腹胀痛及牵引痛,检查可触及附件边缘有不明显的包块,妊娠试验阳性;后者可见腹部包块形成,逐渐缩小,腹痛消失,漏红渐停,妊娠试验阴性。

本病的基本病理是冲任气血失调、血蓄少腹,所以治疗当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法则,结合不同的临床表现辨证加减。

方药举例:活络效灵丹加减。

丹参10~15g,赤芍6~10g,乳香6~10g,没药6~10g,桃仁6~10g。

加减:休克型见虚脱严重者,加别直参10~15g,另煎频服;汗出肢冷者,加熟附子6~10g,腹痛重者,加延胡索12g。

兼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等气虚证者,酌加党参12g,黄黄12g。

兼见胸胁满痛、脱腹胀滞等气滞证者,酌加木香5g,枳壳6g,川楝子10g,香附IOgo
兼见大便秘结、腹胀、胃院不适等实热证者,可加大黄IOg,芒硝IOg,或枳实IOg,厚朴5g;属寒实者,可加用九种心痛丸,每次服3~10粒,温水送下;寒热夹杂者,可用大黄、芒硝各10g,佐以肉桂3g。

见包块形成者,加三棱3~6g,莪术3~10g,娱蚣1条,牛膝10g。

若包块表浅而体弱不宜久用攻坚药者,可辅以外敷药,麝香0.06g,樟脑6g,血竭IOg,松香10g,银朱10g,用法:除麝香外,其他各药共研细粉,置瓷缸中,用时加热,即成糊状,麝香后入,根据包块大小,将膏药摊白布上趁热贴于腹壁即可。

有下列情况者,应予手术治疗:
1.停经时间较长,疑有输卵管间质部、残角子宫或畸形子宫妊娠者;
2 .妊娠试验持续阳性、包块继续增大,杀胚药无效者;
3 .发病后休克严重,虽经中西医各种方法抢救,未能纠正者;
4 .愿意同时施行绝育术者。

【注意事项】
1.异位妊娠未破裂者应绝对卧床。

5 .密切注意血压、脉搏及腹部和全身情况的变化。

6 .虚脱证病人除汤药外应禁食,汤药亦应浓煎,少量多次分服。

气滞血瘀证病人可进全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生冷、甜食、牛乳、油腻、辛辣等食物。

7 .如胚胎已死亡,血肿包块及病情已稳定者,可适当增加活动量。

8 .对尚未破裂、胚胎继续存活者,应提高警惕,积极设法致死胚胎,并严格注意避免引起破裂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