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疗文献研究及临床应用_姚菊峰
中医食疗的临床应用

辨证施膳要求辨证精当,抓住本质,同样的病 可以出现几种不同的证,不同的病在发展过程 中也可能出现同一种证。辨证施食时,就可以 出现“同病异食”和“异病同食”的情况。
同病异食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 地区以及患者的机体反应有所不同,或处于疾 病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的证候,因 此应该施以不同的药食,如同为胃脘病,属于 饮食所伤,可食山楂糕、萝卜粥等以消食和胃; 肝气犯胃,可食金橘饮、梅花粥、玫瑰茶等疏 肝和胃;胃阴不足,宜食沙参粥、益胃汤等养 阴益胃。
咸味食物可软坚、泄下、补肾、养血,多 用于痰核、瘰疠、二便不利等症。
常见的咸味食物有海带、紫菜、猪肾等等。
酸味食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可用于多 汗、泄泻、尿频、遗精等。
淡味食物具有渗利水湿的作用,如薏苡仁、 冬瓜等。
从一般三百多种常见食物统计数字来看, 甘味食物最多,其次是咸、酸味食物,苦 味食物最少。
中医食疗的临床应用
一、食疗和药膳的概念 食疗:以食物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方法。 药膳:在中医理论及饮食文化理论的指导下,以食物和
药物相配伍,通过烹调加工制作成的具有防治疾病作 用的食品。 食疗是一种行为,而药膳是一种食品。 广义食疗方泛指所有的膳食品。可再分为狭义食疗方 和药膳两种。单纯由食物组成的叫狭义食疗方。食物 加药物组成的称为药膳,药膳属于广义食疗方。 狭义食疗方的优点:口感好,适于长期使用。 药膳的优点:因添加药物故作用强,起效快。 应用时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苦味食物有泻下、燥湿的作用,多用于热性病证。 常见的苦味食物有茨菰、药芹、百合;莴苣、茶叶
等。 甘味食物有补虚、调和药性、缓急止痛作用,多用
于虚证、缓和拘急疼痛等。 常见的甘味食物有山药、猪肝、甘蔗、大枣、饴糖、
中医药膳的研究与应用

中医药膳的研究与应用中医药膳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在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膳食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需求,在中医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医药膳的研究与应用,既有助于保健养生,又能辅助治疗疾病,对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药膳的研究现状,介绍其应用价值,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医药膳的历史渊源中医药膳源远流长,由来已久。
早在唐代,《食疗本草》记载了大量的膳食疗法,认为“食疗胜药疗”,强调“药补不如食。
”宋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有大量对食疗的探讨。
明清时期,随着膳食疗法的进一步发展,中医药膳的理论体系日益完善,逐渐成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医药膳的分类与特点中医药膳按照中医理论的五行学说进行分类,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类。
每一类膳食在性味、功效、适应证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旨在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中医药膳的特点是“药食同源”,即通过食用药材烹饪成菜肴,既可起到药物的作用,又能提高口感,增加食欲,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
三、中医药膳的研究现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膳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
不少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纷纷成立了中医药膳研究中心,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通过现代药理学、营养学等学科的研究手段,揭示了中医药膳的作用机制和养生保健效果,为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中医药膳的应用价值中医药膳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不仅可以作为一种传统的保健养生方式,还可以作为中医药治疗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
中医药膳可以根据个体的体质、疾病类型等因素进行个性化调制,具有针对性强、疗效好的特点。
此外,中医药膳可以改善人体的内环境,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对提高生活质量、延缓衰老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五、中医药膳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中医药膳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综述的写作格式

·临床研究·糖尿病新世界DIABETES NEW WORLD糖尿病新世界2019年2月对照组(n=60)试验组(n=60)t 值P 值组别11.83±2.6112.01±2.780.3660.7158.54±2.457.02±1.064.4110.00014.85±2.7315.09±2.690.4850.62910.45±3.269.01±2.122.8680.00510.12±1.2810.16±1.230.1750.8628.09±0.286.31±0.1543.4060.000FBG(mmol/L)2hPBG(mmol/L)HbAlc(%)2结果2.1两组患者的糖尿病患病率比较试验组的糖尿病患病率为5.00%(3/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0%(2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75,P=0.000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BG 尧2hPBG 与HbAlc 水平含量变化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BG、2hPBG 与HbAlc 水平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FBG、PBG 与HbAlc 水平含量均下降,且接近于正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随着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诸多人员出现血糖升高的不良现象,将会对自身产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产生糖尿病,为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降糖治疗[3]。
但由于受到治疗条件的限制,以往仅能够采取常规的措施进行预防与治疗,即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检测,并对其予以针对性的简单治疗,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但仍然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情况,从而不利于患者的健康。
目前临床医生主要采用限食疗法。
该种疗法的主要方式即在确保患者正常营养量摄入的同时,控制每日饮食中热量的摄入量,其主要的治疗机制包括如下方面:①通过减轻体重对血糖进行调节。
糖尿病患者是否能吃冬虫夏草

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的报告指出,全世界有3.46亿人患有糖尿病,2004年估计有340万人死于高血糖引起的后果,超过80%的糖尿病死亡案例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种因体内胰岛素绝对或者相对不足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症,与遗传基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
糖尿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三多一少”),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正常的尿液中不应含有葡萄糖)等。
传统中药冬虫夏草有益于治疗糖尿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影响家庭幸福的一种流行性非传染病。
针对糖尿病高血糖和“三多一少”的主要特征,目前降糖药物仍以西药为主,但临床上西药治疗糖尿病存在着低血糖症和胃肠道反应等不良作用,因而医学专家们一直致力于寻找高效低毒的降糖药。
在实践研究中,医学界逐渐将焦点转向了中华传统医药宝库。
冬虫夏草是中国中药三宝(人参、鹿茸、冬虫夏草)之一,主要产于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海拔3500-5000米的酷寒雪域。
传统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是阴阳失衡,阴津亏损,与五脏有关,主要在肺、脾(胃)、肾三脏,以肾为重。
冬虫夏草甘、平、保肺益肾,秘精益气,专补命门,具平补阴阳、益气滋阴的功效。
因此,冬虫夏草有益于治疗糖尿病。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冬虫夏草具有极好的辅助降血糖作用赣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的宋晓园曾经进行过“中药类降血糖药物药理学研究”,其撰写的论文发表在了《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6月23卷第3期。
论文指出,冬虫夏草可以显著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血糖水平和糖基化血红蛋白含量,增强糖尿病患者的负荷糖耐量,并且还能促进高糖和胰岛素诱导IR的脂肪细胞的胰岛素刺激葡萄糖摄取,表明冬虫夏草降血糖作用机制与促进外周组织的葡萄糖代谢有关。
相关实验还发现,冬虫夏草对机体的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肝纤维化和降血糖等方面均有较为肯定的药理学作用。
因此,极草5X冬虫夏草可以成为理想的辅助降糖药物,是糖尿病患者的福音。
中医药膳食疗论文

中医药膳食疗摘要:头痛一直为我们所忧虑,药膳作为中医综合治疗头痛的部分,它通过合理地调配食物,不但提供丰富的营养,而且还用其固有的性味和作用,改善机体的不平衡状况,从而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某些作用。
即所谓的“寓治于补,补中有治”。
关键词:中医药膳头痛饮食养生食谱治疗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疾病也乘机悄然进驻人体,基于药物所存在的副作用,更多的人对于慢性疾病还是比较倾向于药膳治疗。
药膳作为中华饮食保健文化大花园里最为璀璨夺目的奇葩,从古时的王公贵族、名流隐士,到如今的海外游子,富商名人,还有很多普通的中国家庭,都有常年服用传统药膳来强身祛病的好习惯。
作为一种自然疗法,饮食疗法,药膳是加入了中药的饮食,因为不是纯粹的中药,所以不用严格规定服用量。
但药膳也不同于普通饮食,既然在“膳”字前加了一个“药”字,说明它除了具有普通饮食的营养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药效,能够在滋补强身的同时调治疾病,促进身体健康。
近年来,各种头痛症状犹如病魔一般扰乱人们的生活,人们在通过药物治疗的同时也在用药膳调治!药膳作为中医综合治疗头痛的部分,它通过合理地调配食物,不但提供丰富的营养,而且还用其固有的性味和作用,改善机体的不平衡状况,从而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某些作用。
采用不同的烹调方式,做成病人易于接受的菜肴。
中医讲辨证施治,药膳的应用也应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料配伍,如血虚的病人多选用补血的食物大枣、花生,阴虚的病人多使用枸杞子、百合、麦冬等。
只有因证用料,才能发挥药膳的保健作用。
对于头痛,主要有血虚头痛、气滞头痛、肝阳上亢头痛以及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风寒风头痛等等,对于此,我们也有不同的药膳治疗,主要如下:1)血虚头痛者:乌鸡1只,黄芪30克,当归20克,加入葱姜共煮,取汤饮之。
或者枣10个,桂圆10 个,莲子适量,煮粥食。
2)气滞头痛者:红皮萝卜适量,鱼250克,煮汤如奶样,取汤饮之。
3)肝阳上亢头痛者:取干菊花适量,枸杞子10克,山楂10克,陈皮15克,冰糖少许;或罗布麻叶10克,山楂10克,竹叶15克;或新鲜西瓜皮3钱,草决明3钱。
中医食疗的研究进展

从 事药 膳制 作 和 应 用 的专 职人 员 。“ 医” 记 载 , 食 的
1 4 宋元 时期 《 . 太平 圣 惠方 》 宋朝 王 怀 隐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8种疾 病 都 有 食 治方 法 。《 济 总 录 》 朝 赵 圣 宋 说 明我 国古 时对 饮食 健康 的关 注程 度 已非一 般 。秦 记 载 2 估 编 , 中专 设 “ 治 ” 有 3 其 食 共 0条 , 述 各 病 的食 治 详 汉 以后 , 医学著作 浩 如烟海 l 。 _ 2 ] 1 1 春 秋 战 国 以前 . 《 黄帝 内经 》 我 国现 存 最 早 是 方 法 。《 山家清供 》 朝林 洪著 , 各食 疗 方 1 2种 , 宋 载 0 有荤有 素 , 有茶 点 饮 料 、 饼 羹 菜 、 糕 粥饭 果 品 等 。元 代 张从 政著《 门事 亲》 主张食 养 补虚 谓“ 生 导论 儒 , 养 食 补” “ ,精血 不 足 当以食补 ” 饮膳 正 要 》 。《 由元 代宫 廷 饮膳 太 医忽思 慧著 , 我 国现 存 最 早 的营 养 学 专 是 著 。该 书从 健康 人 的饮 食 方 面 立 论 , 承 了 食 、 、 继 养 医结合 的传 统 , 每 一种 食 品都 同 时注 意 它 的养 生 对 和 医疗 效果 , 中记 载的基 本上 是 保健 食 品 , 对各 书 且 种食 品 , 详述 其制作 方 法 、 调细 则_ 。 均 烹 8 ] 1 5 明清时期 《 草纲 目》 . 本 由明代 伟 大 的医药学 家 李时珍著 。全 书记载 药 18 2种 , 9 常用 食物 或做 食 用 者就达 5 8 之多 , 中有 相 当大 的篇 幅论 述 了亦 食 1种 其 亦药 的品种 和药 膳 方 , 内容 丰 富多 彩 。《 ] 随息 居 饮 食谱 》 是清 代 王 世 雄所 著 的食 疗 名 著 , 张“ 无 求 主 食
中药塌渍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食疗药膳如何更好的应用到临床营养中

医药界 2020年05月第09期—156—临床经验食疗药膳如何更好的应用到临床营养中黄家艺(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中医医院消毒供应室,四川 泸州 646102)【中图分类号】R 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808(2020)09-156-01一、中医药学中的食疗药膳中医药学一直是我国从古至今流传的重要瑰宝之一,无论是针灸、推拿还是中药都是我国临床医学上的重要内容。
而在这之中,中医学的食疗药膳作为一种更加温和、有效的治疗方式受到了人们的推崇。
随着中华民族千年历史的发展,食补药膳也逐渐成为了我国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特别是在社会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工作压力巨大的背景下,国人对于自身的身体健康情况以及中华民族不断演化的历史过程中,食补药膳一直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正常膳食不同,中医的食补药膳更加注重食物的搭配和药效,通过不同食材的叠加来达到增强体魄改善身体状态的效果。
二、食补药膳在治疗肥胖上的应用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肥胖逐渐成为了困扰当代的一个重要疾病。
在医学定义中,非常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慢性疾病,由于人身体内的能量和脂肪过多堆积在体内,无法正常进行消耗进而引发许多代谢疾病。
甚至可以说“肥胖不是大病,但是由于肥胖引起的并发症却需要所有肥胖患者重视。
”目前,我国肥胖患者已经超过了六千万,全球超过十亿的成年人出现肥胖症状,且该数量正在不断扩大,年龄正在不断下降。
它不仅仅使人身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更会带来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
在我国肥胖率和糖尿病患病率不断增加之际,食补药膳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在中医学理论中,肥胖是由于人体内的脾和肾两个脏器失调而产生的,因此在运用中医学理论调理肥胖患者的身体时,应当以患者的脾肾器官调节为根本,特别是体虚、多汗的肥胖患者,其内部的脾肾都存在着虚火的问题。
本文认为,想要更好的调理肥胖患者的脾肾问题,患者可以选择荷叶茯苓粥进行脾肾调理,荷叶能够活血化瘀,和茯苓搭配帮助脾肾化解由于肥胖堆积在体内的湿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主 张 食 养补虚谓 养 生导 论 食补
, ,
“
”
,
“
精 血不 足 当以 食
。
《 饮膳 正 要 》 元 代宫廷 饮 膳太 医 忽 思 慧 著 是我 国 现 存 最早 的 营 养学 专著
, 。 ,
、
该 书 从健 康
。
人 的饮 食方 面立 论 继 承 了食 养 医 结合 的 传统 对 每一 种 食 品 都 同时 注意 它 的 养 生 和 医 疗
” 。
“
,
和 而 服 之 以补 精益 气 时 制 宜说 等
”
。 , 。
第 四 在饮 食 养生上 提 出 了 五 味调 和 学说
“ ”
,
,
“
” 、 “
饮 食有 节 说
”
、
“
因
第五 强 调 治 未 病
,
以 预 防 为 主 的 原则
,
。
第 六 在 食 疗 上 记 载 了利 用 食 物
,
,
治疗疾 病的 的经验 第 七 在疾 病 的恢复 期 提 出 了 食复 学 说 强 调 应重 视 疾 病 恢复 期 的 饮
,
,
辨证施 治 是 中 医 认识疾病 和 治 疗 疾病 的 基本原则 是 中 医 药 学
, 。
基本 理论 的 精髓
“
”
。
采 用 药 物 疗法 称 做施药 采 用 食物疗 法称做 施 膳
,
中 医 食疗 内容 丰 富 散
。
,
见 于历代 古 典 医 籍 中 有 许 多 医学 同 道 潜 心 研 究 不 断挖 掘 整 理 和 探讨
效果 书 中记 载 的 基本上 是 保健食 品
对 饮 食 疗 法 已 有 很 高 见解
, 。
且 对各种 食品 均 详 述其制 作 方法 烹 调 细 则
。 ,
明 代 伟 大 的 医 药 学 家李 时 珍 著 《 本草 纲 目》
李 时 珍 不 仅对 本 草 学 有 卓 越 贡 献
, 。
,
《 本 草纲 目》 全 书 记 载药
、
、
取得 了 很好 的 疗效
、
、
、
蔬 菜宜 多食 冬 瓜 苦 瓜等清 热 之 品 寒 湿 泄泻 宜 多 食 鱼汤 羊 肉 汤 大枣 粥 等
炒 面 粉或 其制 品 等 宜少 食 多 餐
。 。
。
食用 炒米 粉
, ,
、
老年 人泄泻 因 年 老 体 弱而 腹 泻 者 易 出现 阴虚 阳 脱 的症状 要 鼓励 他 们
饮 食治疗 原则 是 辨证施 治原 则 在 食疗 中 的具 体运 用 姜羊肉汤
,
,
。
该书 记 载 了 甘 麦 大 枣 汤
。 。
“
”
、
“
当归 生
”
、
“
猪肤 汤
”
、
“
百 合鸡 子汤
、
”
、
“
桂 枝 汤 等 著 名 的食 疗 处 方
、
”
《 千 金 要 方》 隋 唐 著名 医 药 学 家 孙 思 邀 所 著
孙思 邀 《 千 金 要 方》 第
宜 食 滋 阴 生 津 的食 物
、 。
何 晓梅 等 则采 用 八 纲 辨证原 则 进行 饮食指 导 如 表证 恶 热 无 汗者
、 , , 。 、
”
、
,
适 当进饮热 粥 热 汤 以 助 其发 汗 解 表 热 证 便 秘 者 饮食 宜 清淡 为 宜 多 食 瓜 果蔬 菜 萍 对
, ,
宋晋
以
”
例 高血压 早期 冠状 动 脉 不 全及 高 血脂 患 者 服用 银 耳
天后 痊 愈 出
院
。
陈士 瑜 采 用 获菩 为主 制 成 获菩 粥 获 荃 粉
。
、 。 ,
,
粳米
、
每 日一 剂 连 服
, 、
,
一
天 治疗
。
,
泄 泻 效果 明显
董 兰 芬等根 据泄泻病 人 的 年龄 发病 时 间 中 医 证型 之 不 同进 行 辨证食 疗也
如 湿 热 泄 泻 患 者 饮 食 宜 清淡 易 消 化 之 晶 如 烂 面 米 汤 绿 豆 汤 等
、
、
赤小豆 菌类等 并记 录了这些食 物有 轻身延年 的 功 效 对 促进食 疗 本草 学 的 发展 起到 了
,
“
”
,
重 要 的作用
。
了 伤 寒 杂 病论 》 东 汉 张 仲 景所 著 其 伟 大 的 贡 献 在 于 确 立 了 辨 证施 治 的 原 则
,
,
。
辨
证 施 治 作为 中 医 学的 主 要 捺 点之一 也 同 样 确 立 了 中 医 食 疗 的 饮 食 养 生 原 则 和 辨 证 施 食 的
,
“
”
,
“
“
中医 食疗通 过 研究 如 何 烹 饪和 食 用 食 物 保 证机体 营养 使 五脏功 能 旺 盛 气血充实
。
,
,
、
,
从 而远 离 疾病
、 ,
早 在一 千多年 以前 就有 用 动 物 肝脏 预 防 夜 盲症 用 海 带 预 防 甲 状腺 肿 大
, 。 。 、 、 、
,
,
,
用 谷 皮 麦 鼓 预 防脚 气 病 用 水 果 和 蔬 菜预 防坏 血病 等记载 异 性 作 用 直 接 用 来 预 防 某 些 疾病
资 料统计 在 中 医 药 典籍 中 有 效药 食秘 方 验方 达
,
,
,
。
据 有关
,
万 余 首 被 国 际 医 学界 誉 为 人类 药 理
,
、
,
“
学 的原 始资 料
、
”
,
它不仅 成 为 中 国 传统文 化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而 且 作 为 生 命 利 学 的 重 要 信息
。 。
为整 个 人 类 的 文 明 作 出 了卓 越 的贡 献
,
,
李 希 民认 为
,
、
”
,
只有
在 三 因 制 宜 原则 指 导 下 辨证 配 膳 才 能 充 分 体 现 中 医 食疗 的 科 学 性 实 用 性 突 出 中 医 特
、
色 更好地 发挥 食疗 强 身 健体 防治疾 病的 作用 同 灵 活运 用不 同 的治 疗 方法
, , 。
,
、
。
三因 制宜 是 指 根 据 病 人 地 域 和 天 时 的 不
, 。
,
这 是 中 医治 疗 的 原则 也 是食 疗 的 原 则
。
,
王 爱 萍 等认 为 病
, ,
,
症 本 身 有 阴 阳寒 热 虚 实 之分 饮食 也 有 阴 阳寒 热 偏 性 之 别
如果 不 加 以 区 分 不 能对 症 施
,
食 则 会加 重 病情
,
,
。
郭 永洁 认 为 在 治 疗 中 药 治 的 对象 是针对有 明 显 病 症特 点 的病 人 而 饮
, ,
,
“
祟 尚 绿色 回 归 自然
, 。
、
’
旧 渐 成 为 当 今 人们 的主流 意 识
, ,
。
自
然疗 法 已 被 许多 国家重 视 并加 以研究 用有 效 的 天然 药 物 代替 化学 药 品 已 成为 国 际 医 疗保
健发展 中 的 一个 普遍动 向 和 趋势
中 日趋 显示 出其优势
。 ,
中医 食 疗 作为 自然 疗法 之一 在 临 床 和 日 常生 活 的 应 用
以 下几 个 方 面
。 , , 。
,
,
它 对 食 疗理论 形 成 的 意 义 归 纳 起来 有
” 。
,
第 一 在 消化 生 理 上 提 出 了 脾 胃学 说
,
“
第 二 在 食物 的性 能上 提 出 了 四
, , ,
,
“
气 五 味学 说
,
” 。
第三 在 膳食 结构上 提 出 了 五谷 为 养 五 果 为 助 五 畜为 益 五 菜 为 充 气 味
、
卷 为食 治
,
篇 载 药用 食物 巧
、
种 分果 实 蔬 菜 谷木 鸟 兽
。 。
,
、
门 每 药 之下 有性 味 主 治等 内容 涉 及 食
,
,
治 食 养 食禁 各 方 面
、
、
《 食疗本草 》 唐代 孟 洗 著
、 、
孟洗 《 食疗 本 草 》 总 结 了 唐 以 前 食疗 理 论 及 方 法 收 藏
, , 、
。
种 书 常 用 食 物或 做 食用 者就 达
主 张 食无 求 饱 味 忽 厚滋 而 以
,
种 之 多 其 中 有相 当大 的 篇 幅 论述 了 亦 食 亦 药 的 品种 和 药 膳方 内容 丰 富 多彩
随 息居 饮 食谱 》 清代 王 世 雄所 著 的 食 疗 名 著
“
,
,
清淡 洁净 适 合时 令为 佳
,
、
、
。
疾 病 后 期 及多 种 慢性 病
, , ,
程或年 老 体弱 者 因 正 气 不 足 机 体气 血 津 液 和 经络 脏 腑 等生 理 功能 减退 抗病 能 力 低 下 出
现虚 弱 不 足 或 衰退等现 象 此 时 适 当进 补食 治 之 晶 既是 治 标 更 为 治 本 标 本 兼治 药 食化
对 中 医食 疗 学 术 理 论 的 发 掘 整 理 和 实 际 应 用 的 研
。
究 开 发 已 成为 当前 一大 潮 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