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评论】童年记忆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

合集下载

试论童年记忆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

试论童年记忆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

只 能 用感 觉去 感 知 这 个 世 界 。
关 键 词 :童 年 ;饥 饿 ;孤 独
中 图分 类 号 :I 0 . 74 2
文 献 标 志 码 -0 50 6 25 9 2 1 ) 80 6 -2 4
对一个 人 影 响最 深 刻 的莫 过 于童 年 记忆 ,童 年 有 可能影 响 到一个人 的一生 ,对 于作 家来 说更 是 如 此 。莫言 的童年记忆 就 如烙 印一样 难 忘 ,他 常常 把 童 年时所 感受 到 的痛苦 、饥饿 与孤独 写进 自己 的作 品。童 年经历 的移 置促 成 了莫 言独具 个性 的儿 童 视 角 的生成 ,也 因为童年 的孤 独 ,寂寥 的他 只 能和 大 自然对话 ,用 感 觉去感 知这 个世 界 ,所 以他 的感 觉 描 写特别 形 象与传 神 。 同时 ,童年是 其最 不 堪 回首 的梦 ,却 又 成为 他创作 的灵 感 源头 和不竭 源 泉 。如 此 悖反 的两 方 面时常折 磨着 作 家的 内心 ,其 二元 对 立创作 方法 可 能与此有 关 ,这 种矛 盾性 在他 的小 说 中 自始 至终 存在 。 莫 言 曾说 : “ 个 作 家 都 有 他 成 为 作 家 的 理 每 由 ,我 自然 也不 例外 。但我 为 什么 成 了一个 这样 的 作 家 ,而没 有 成 为像 海 明 威 、福 克 纳 那样 的 作 家 , 我 想这 与我 独特 的童 年经历 有 关 。我认 为这 是我 的 幸 运 ,也是 我在 今后 的岁月 里 还可 以继 续从 事写 作 这 个职 业 的理 由。 …∞ 实 ,童 年 记 忆带 给莫 言 难 ” 确 以磨灭 的 印象 ,童年 留给他 最 直观 的感 受就 是饥 饿 的痛苦 感 。莫 言生于 五 十年 代 中期 ,刚刚懂 事就 赶 上 国家 物质 生 活最 困难期 。挨 饿 、吃不 饱 饭是 常有 之 事 ,吃过 树 叶 、树 皮 ,也 啃过树 干 ,为 了有饭 吃 还 扮过 财神 。最 极端 之举是 吃 过煤 块 ,作 家对这 件 事 的叙 述态 度是 , “ 我们 为 发 现 了一 种 可 以食 用 的 物 品而欢 欣 鼓舞 。 …伯 种 快 乐饱 含 辛 酸 之 感 ,人 ” 这 在 饥饿 时意 识往 往单 一化 ,只要能 果腹 ,什么 都可 以拿来 吃 ,可见 饥饿 的痛苦 程 度 。因为 饥饿 ,他 偷 过 生产 队 的饲料 ,为 此差点 送 命 ;偷拔 人 家 的萝 b

莫言童年爱与创伤体验对其创作活动的影响研究

莫言童年爱与创伤体验对其创作活动的影响研究

莫言童年爱与创伤体验对其创作活动的影响研究作者:李晓燕王志章来源:《电影评介》2010年第20期[摘要]莫言童年爱与创伤体验对其创作活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来自莫言童年的家庭与故乡的爱与创伤体验成就莫言的生命基础和创作之源,民族爱与创伤体验奔涌在莫言的创作中,提升了创作的高度,童年人性爱与创伤的深刻体验,使莫言的作品更深刻地揭示出爱恨情仇、生死悲欢等人类永恒的主题。

来自莫言童年的家庭、故乡、民族、人性的爱与创伤的深刻体验,铸就了莫言传世的作品,也推动莫言走向世界。

[关键词]莫言童年爱与创伤体验创作活动影响研究在中国当代文坛,莫言无疑是生命感、艺术感特别丰富、敏锐、独特的一位作家。

从1985年发表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至今,莫言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成为二十多年来屹立在中国文坛上的常青树,并且结出硕果累累。

在今年,他又捧出最新力作《蛙》。

莫言创作不竭的动力究竟在哪里?本文将从文艺心理学、文化社会学的视角分析莫言童年爱与创伤体验对其创作活动的影响。

1955年出生的莫言,其童年时期正值左倾思潮横行的时代,家庭的贫困、政治的歧视,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强烈的爱与创伤体验。

莫言曾说到,“我的童年是黑暗的,恐怖、饥饿伴随着我成长。

这样的童年也许是我成为作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吧!”“我的写作动机一点也不高尚。

当初就是想出名,想出人头地,想给父母争气,想证实我的存在并不是一个虚幻。

”由此可以说,莫言的小说创作动机,正是基于爱与创伤体验所产生的推动力作用的结果。

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曾说:“一切严肃的作品说到底必然都是自传性质的,而且一个人如果想要创造出任何一件具有真实价值的东西,他便必须使用他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和经历。

”莫言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素材和经历来自他的童年,来自莫言童年的家庭、故乡、民族、人性的爱与创伤的深刻体验,对莫言的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家庭爱与创伤,奠定莫言的生命基础莫言出生时家庭成员很多,有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叔叔、婶婶、哥哥、姐姐……在人口颇多的家庭中,莫言是一个被忽略的孩子,他对童年自己的描述是“相貌奇丑、喜欢尿床、嘴馋手懒,在家庭中是最不讨人喜欢的一员。

童年读书莫言读后感

童年读书莫言读后感

童年读书莫言读后感《童年》是莫言的一部自传体小说,通过对作者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成长历程的描述,展现了一个中国农村孩子的成长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莫言对于童年的深情眷恋,也意识到了童年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在《童年》中,莫言通过对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的描述,展现了一个中国农村孩子的成长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在农村的童年生活。

他描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描绘了家人和乡亲们的生活状态,以及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成长经历。

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读者仿佛置身于作者的童年世界中,感受到了那种朴实而真挚的情感。

在这个故事中,莫言对童年的深情眷恋溢于言表。

他对童年的回忆充满了对家乡、对亲人、对乡亲们的眷恋之情。

他描述了自己在家乡的种种经历,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之情。

同时,他也对家人的关爱和乡亲们的热情表达了感激之情。

这种对于家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那份深深的情感。

在《童年》中,莫言也表达了对童年时代的理解和认识。

他认为,童年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和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一个人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事物,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影响,这些都会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莫言对童年时代的重视和理解,也让读者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童年时代,对这个阶段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童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莫言对于童年的深情眷恋,也意识到了童年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在这个作品中,莫言通过对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的描述,展现了一个中国农村孩子的成长故事。

他对童年的深情眷恋溢于言表,也对童年时代的理解和认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通过这部作品,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童年的深情眷恋,也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童年时代,对这个阶段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对童年的深情眷恋,也让读者对童年这个阶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莫言的评价(精简版)

对莫言的评价(精简版)

对莫言的评价对莫言的评价第1篇:对莫言的评价莫言经常强调自己是乡下人,是农民的儿子,作品中特别讲了成长和土地的关系,母亲和土地可视为同一个意向。

他把被文明改造过的乡民智慧表达得非常充分,有乡土性,又有很高的文明程度智慧和幽默。

作为一名讲故事的人,莫言在这样一个隆重的场合下接连讲了好几个故事。

这些故事串联到一起就是一个道德讽喻。

他以一个小说家的方式而不是一名思想家的方式,巧妙地把话题紧紧地拴在了故事上。

没有故事的人是可怜的,有故事讲不出来是可怜的,没故事可讲却硬要编个虚假的故事,是可怜的。

莫言说到母亲的言传身教,他说到他母亲的那些细节,很真挚。

他是讲故事的人,所以他没有用一种说教的方式或者用一些观念,来讲他的文学创作。

而是从自己的经历说起,用故事说话,让人从中看到他的善恶观,道德观,让人看到他内心非常柔软的部分,这是他自己的独特的方式。

印象里,莫言本人一向如此,他的书很少涉及思想、理论,而是一直用经验说话。

讲话中,能看到他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回顾,我想这主要是出于西方世界可能还对他有所陌生,所以有所交待是必要的。

另外,最重要的是,他用很巧妙的方式,讲故事的方式回答了国内或华文世界,在一些方面对他的争议。

他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作品,他最真实的想法都在自己作品里,我觉得回答得很巧,也是可以理解的。

莫言站在诺贝尔讲台上,向全世界人讲述了一个生存的和文学的故事。

他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自我、人生、社会、历史的理解,以及民间故事与现代小说的关系。

莫言在演讲中呈现了现实经验转化为艺术经验的过程。

他的故事有三个来源:一是现实的残酷经验,如童年的苦难记忆。

二是超越残酷经验的爱和悲悯,如母亲的爱、东方哲学的启示。

三是故乡流传的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

这些要素,通过他个人的奇思异想组合在故事结构中。

他的故事,既是对残酷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超越现实的残酷性和人的局限性的通道,更是一个存在和灵魂的避难所。

由此,实现了文学的超越性。

童年的莫言在阅读中成长

童年的莫言在阅读中成长

龙源期刊网 童年的莫言在阅读中成长作者:魏小青来源:《语文世界(小学版)》2020年第03期1955年,莫言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农村。

小时候,他喜欢阅读,对书的喜爱到了痴迷的地步。

有一次,莫言到邻村一个同学家里去玩,看见他家有一本绘图版的《封神演义》。

为了读到这本书,他便经常去那个同学家中替他推磨。

推磨让莫言痛苦不堪,因为它非常单调,没有任何趣味可言。

后来,莫言认识了一个小学老师,他收藏了十几本小说,比如《苦菜花》《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

莫言借到这些书之后,都是用最快的时间读完的。

当时,莫言的家里养了两只羊,放羊的任务就落在他的肩上。

每次借到书后,莫言往往钻到草垛里以最快的速度把书看完。

书读完了,天也黑了,羊饿得咩咩直叫,莫言回到家难免会受到家长的惩罚。

可是,喜欢阅读的莫言从不后悔。

因为在阅读中,莫言有了很多的收获,书中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甚至主要人物讲过的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他都牢牢地记在心里。

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莫言说:“童年是读书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我的记忆力特别强,读书的热情特别高,读过的书我都能够记得住。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当时我得来一本书确实不易,因此我对得来的机会格外珍惜。

”20世纪60年代初,莫言的大哥家有一些中学语文教材。

每逢雨天无法下地干活的时候,莫言便躲到磨房里去读那些教材。

当时的语文教材分为汉语和文学,汉语教材主要讲逻辑、语法、文言文;文学教材主要选录古今中外名著的片段,比如《林家铺子》《骆驼祥子》《说岳全传》等等。

这些教材虽然很薄,但是它们打开了莫言的眼界。

曹禺的《雷雨》让他知道了话剧的艺术表现形式,老舍的《骆驼祥子》让他知道了北京车夫的艰苦生活以及生动活泼的北京方言。

莫言至今還记得,《骆驼祥子》中有个细节,写的是车夫祥子饱喝了一顿凉水之后,肚子里发出的声音就像刚饮了水的骡马一样。

莫言对这个细节的感受非常深刻。

当时,莫言在农村生活,干活累了之后饱喝一顿凉水,肚子也会发出这样的响声。

爱的缺失与失真的世界——论莫言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的人物形象

爱的缺失与失真的世界——论莫言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的人物形象

爱的缺失与失真的世界——论莫言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的人物形象发表于1985年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在当年的学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用著名评论家雷达先生的话说,是“评家蜂起,各擅其妙”①。

这篇小说的情节很简单,故事也不复杂:描写了一个在“文革”期间某水利工地上,主人公黑孩与小石匠、菊子、小铁匠、老铁匠之间的一系列故事。

虽然作者在写这篇小说时说:“并没有想到要谴责什么,也不想有意地歌颂什么。

”②但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特别是对笔下主人公黑孩冰冷的现实世界和灵动的梦幻世界的勾勒中,依稀透露出作者对那个年代的厌恶以及对生命存在的无尽悲悯和深度思考。

所谓儿童视角,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的儿童的叙事角度”③。

“儿童视角”是莫言小说的一个重要叙事策略,是其小说创作的基本叙事方式之一。

《透明的红萝卜》借助黑孩“又黑又亮”的眼睛,从儿童单纯的眼光来审视乡村、成人话语世界和人类生存境遇,可谓是莫言叙事方式走向成熟的奠基之作。

在此之后,莫言创作了许多儿童形象,如《枯河》中的虎子、《红高粱》中的“我”、《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金童……一、谁是黑孩?这个问题似乎不是问题。

在文章开篇已有介绍,黑孩是“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头很大,脖子细长,赤着脚,光着脊梁,小腿上布满了闪亮的小疤点”。

可以看出,黑孩是个营养不良又饱受虐待的孩子。

但他到底又是谁呢?小石匠喊他“黑孩”,公社刘副主任叫他“瘦猴儿”。

正如,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黑孩”只不过是个代称,没有具体的名姓。

这意味着在社会关系中,黑孩没有一个确切的自我身份,更不必说社会话语权了。

因为作为儿童,这份言说的话语本来就少得可怜。

另外,借小石匠之口,我们还知道黑孩没爹没娘,跟着后娘生活,是个没人疼没人爱的弃儿。

关于黑孩的这些种种描述,给人的初步印象是可怜、悲惨。

【莫言小说评论】_论莫言所受的外国文学的影响

【莫言小说评论】_论莫言所受的外国文学的影响


( 上接第 186 页) 除此之外, 在莫言的作品中, 还可以看到卡 : 《变形记》 “人变甲虫” 《幽默与趣 中 的荒诞情节与 夫卡的痕迹 》 《售棉 味 中主人公变成猴子的故事情节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且 《南方高速公路 》 大道》 就是模仿阿根廷作家科塔萨尔的 写的, 《民间音乐》 《伤心咖啡馆之歌》 也是借鉴美国作家麦卡勒斯的 写 的。甚至, 在其作品中还可以看到巴赫金的狂欢化以及杂糅着 各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荒诞、 审丑、 隐喻、 寓意等多种艺术 再加上现实与幻想相结合的场景, 以颠倒顺序、 新奇的结 技巧, 构组合的方式等等, 使得莫言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构架了一幅穿 越异域国土之后的中国式的印象画。 1998: 92 日报出版社, [ 2][ 3]莫言. 莫言讲演新篇[ M] .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 2: 84 [ 4]莫言. 两座灼热的高炉— — —加西亚 · 马尔克斯和福克 J] . 世界文学, 1986, ( 3) 纳[ [ 5]莫言, J] . 当代作家 王尧. 从 < 红高粱 > 到 < 檀香刑 > [ 2002, ( 1) 评论, 6](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著, [ 黄锦炎译. 百年孤独 [ M] . 漓江出版社, 2003, 02, ( 1) : 31 [ 7]莫言. 学习蒲龄[ M] .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 4: 78 [ 8]莫言. 莫言讲演新篇[ M] .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 2: 118 - 119
赵玉杰
( 同济大学,上海 200092) 摘要: 莫言在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同时, 外来的多元因 。 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综合历年来莫言的创作和对莫言的研究 资料的整理, 不难发现, 外来的各种契机对其创作风格、 创作方 式的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作品是多种声音的杂糅, 是多 种艺术技巧的结晶, 莫言当之无愧为当代文学史上对西方现代 主义文学借鉴成功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 外来契机; 川端康成; 马尔克斯; 福克纳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2111( 2012) 08 - 0186 - 02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 大量的西方作家、 作品及其流派被介 绍到中国, 为封闭已久的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现代气息。中 西文化的再一次碰撞, 为那些急于想冲破固有的模式、 寻求新的 艺术创作方式的作家, 提供了捷径。而莫言却恰好赶上了这趟 也就是在这次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高潮中, 他读到 外来的班车, 了川端康成、 马尔克斯以及福克纳等, 这些人对他的影响在他后 来的创作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时间受到不少中国作家的认同和拥戴。众多作家在后来的文 《白年孤独》 学访谈或者自传中都毫无忌讳地承认了曾对 的喜爱 和崇拜之情, 也承认了马尔克斯对他们的创作所产生的深远影 “我认为 , 《百 响。而作家莫言则对马尔克斯更是崇拜有加, 他说 年孤独》 这部标志着拉美文学高峰的巨著, 具有惊世骇俗的艺术 [4 ] 《金发婴儿 》 、 力量和生命力量” 莫言还说:“像我早期的中篇 [5 ] 《球状闪电》 , ” 就带有明显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球状闪电》 中的那个长着翅膀的怪老头, 很容易让人想起 《巨翅老人 》 ; 《百年孤独》 “院子里的湿 马尔克斯的 中那个喜食 [6 ] 土和用手指从墙上挖下来的石灰块 ” 的奇怪小姑娘与莫言那 《十三步》 两个吃铁的小男孩也惊人的相似; 不仅如此, 莫言还在 。 中, 写了一个关在笼子里喜食粉笔的疯子 莫言似乎特别钟爱 《百年孤独》 中的那个长有“猪尾巴 ” 的小孩, 在他的《嗅味族 》 “屁股后边拄着一条粗粗的 中, 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遇到了一群 [7 ] “食草家族” 系列的作品中, 莫言让食 尾巴” 的嗅味族人; 而在 草家族近亲交配, 手脚上粘连着的鸭蹼的孩子的不断出生, 最终 《百年孤独 》 导致了食草家族的衰败, 这不禁又让人想起 中布恩 蒂亚家族以近亲结婚始, 以乱伦生下猪尾巴孩子而终结的近百 。《 》 年的家族史 生死疲劳 的结尾也是以近亲乱伦生子而即将终 结的家族。从这类似的故事情节中可以看到莫言对马尔克斯的 借鉴。

童年读书莫言读后感

童年读书莫言读后感

童年读书莫言读后感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个性特征而著称。

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蛙》等都曾在文坛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而他的作品中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他的儿童文学作品了。

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儿童情感和生动的叙述方式,让人们在阅读中重新找回了童年的乐趣和纯真。

《童年》是莫言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它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和纯真。

《童年》是莫言的一部回忆录,它记录了莫言在农村度过的童年时光。

在这本书中,莫言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自己在农村的成长经历,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莫言用深刻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童年世界,让人们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道。

在《童年》中,莫言将自己的童年生活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们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朴实和真诚。

他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人们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的身影,听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在田间地头唱歌的欢声笑语。

在这个过程中,莫言用他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让人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道。

在《童年》中,莫言将自己的童年生活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们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和纯真。

他用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个鲜活的童年场景,让人们在阅读中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童年乐趣和纯真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莫言用他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让人们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和纯真,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和幸福。

通过阅读《童年》,我深深感受到了莫言对童年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他用深刻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个鲜活的童年场景,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和纯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童年乐趣和纯真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65【名著赏析】试论童年记忆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单丽娟(齐齐哈尔大学党办,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要:童年记忆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对于作家来说更是如此。

莫言常常把童年时所感受到的痛苦、饥饿与孤独写进自己的作品。

童年经历的移置促成了其独具个性的儿童视角的生成,也因为童年的孤独,他只能用感觉去感知这个世界。

关键词:童年;饥饿;孤独中图分类号:I 20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409(2011)08-0065-02收稿日期:2011-04-14作者简介:单丽娟(1982),女,黑龙江庆安人,助教,硕士,从事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研究。

对一个人影响最深刻的莫过于童年记忆,童年有可能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对于作家来说更是如此。

莫言的童年记忆就如烙印一样难忘,他常常把童年时所感受到的痛苦、饥饿与孤独写进自己的作品。

童年经历的移置促成了莫言独具个性的儿童视角的生成,也因为童年的孤独,寂寥的他只能和大自然对话,用感觉去感知这个世界,所以他的感觉描写特别形象与传神。

同时,童年是其最不堪回首的梦,却又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源头和不竭源泉。

如此悖反的两方面时常折磨着作家的内心,其二元对立创作方法可能与此有关,这种矛盾性在他的小说中自始至终存在。

莫言曾说:“每个作家都有他成为作家的理由,我自然也不例外。

但我为什么成了一个这样的作家,而没有成为像海明威、福克纳那样的作家,我想这与我独特的童年经历有关。

我认为这是我的幸运,也是我在今后的岁月里还可以继续从事写作这个职业的理由。

”[1]49确实,童年记忆带给莫言难以磨灭的印象,童年留给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饥饿的痛苦感。

莫言生于五十年代中期,刚刚懂事就赶上国家物质生活最困难期。

挨饿、吃不饱饭是常有之事,吃过树叶、树皮,也啃过树干,为了有饭吃还扮过财神。

最极端之举是吃过煤块,作家对这件事的叙述态度是,“我们为发现了一种可以食用的物品而欢欣鼓舞。

”[1]46这种快乐饱含辛酸之感,人在饥饿时意识往往单一化,只要能果腹,什么都可以拿来吃,可见饥饿的痛苦程度。

因为饥饿,他偷过生产队的饲料,为此差点送命;偷拔人家的萝卜被抓住,当着众人的面向毛主席画像请罪。

这些生死荣辱都抵挡不住他对吃的迫切感觉。

莫言还特别写过一篇散文《吃事三篇》,写了关于吃的喜怒哀乐,曾经的记忆始终萦绕心头。

童年时刻骨铭心的饥饿感,在莫言的笔下发展成一种“食”主题。

在作品中主要表现为吃的酣畅淋漓,在物质感官上达到极大满足,人们脱离不开“食”的诱惑和痛苦。

以《四十一炮》为例,作品的主人公罗小通生长在屠宰专业村,每天看见的是各式各样的肉。

家里的锅边上也常沾着厚厚一层荤油。

那时的罗小通很惬意,他不在意父母的争吵,他们吵架时他照常吃肉,吃饱了就悠闲地打瞌睡。

这时的“食肉”并不缺席,他对这样的生活很满足。

但父亲走后,他五年都没有吃过肉。

因为母亲要攒钱盖房买车。

这对罗小通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

周围的环境触目皆肉,但他却吃不到,还是孩子的他没有什么高深的人生追求,只希望能吃到肉。

他对父亲的私奔没有任何道德谴责的意味,只是幻想他们在外吃肉的场景时潸然泪下。

他对吃肉,对“食”的渴望占据一切事情的上风。

以致发展到他可以和肉对话,听到肉们以他为知己,渴求他品尝自己的声音,他为此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这时罗小通对肉的感情已从单纯的喜欢达到痴狂的迷恋。

之后他还领导肉类联合加工厂的“洗肉”车间进行改革,参加吃肉比赛并赢得胜利,他的事迹也被人们广为流传。

但在“食”的巅峰时刻,出现了意外,母亲被父亲劈死,父亲随即被捕,相依为命的妹妹又在饱食肉之后因为喝了污水死去。

此时的罗小通对害死妹妹、导致自己家破人亡的物质层面的“食”深恶痛绝,他吐尽肚中的肉之后发誓再也不吃肉。

可悖谬的却是,不再吃肉﹑已经脱离“食”欲诱惑的罗小通却被奉为肉神,并且人们还郑重其事地准备迎接肉食节,继续进行“食”的饕餮盛宴。

罗小通彻悟之时,更多的平凡人却陷在“食”的漩涡中不能自拔。

这种“食”主题更进一步地表现出物质对成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第8期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8,2011JING JI YU WEN HUA人精神世界的吞噬,在饥饿的状态下,人类都跪倒在这个巨大的“食”字面前,抛弃了精神性的追求。

《丰乳肥臀》中的乔其莎毕业于医学院,是一个相信科学且是非分明的人。

虽然是极右派身份,却对畜牧队长妄想通过绵羊和家兔交配产生新的物种的荒谬想法提出抗议。

可精神世界如此丰富的人在饥饿面前也不免低下她高贵的头颅,张麻子终以馒头为钓饵,诱奸了乔其莎。

饥饿时期在食物面前,人失去了精神上的坚守。

在物质生活的参照面前,精神世界不再神圣。

当精神世界被物质生活打压下去,高尚的人类被打回到原始状态。

由此阐明,人类的种种精神性要求只有在温饱的情况下才可以奢谈,也表达出莫言对人类精神的重视态度。

饥饿记忆留给莫言的不仅是诱惑和痛苦,更是心灵的煎熬。

童年记忆对作家来说,最深刻处还在于凸显了母爱的伟大。

儿时的莫言饭量颇大,自己的那份饭不够吃,就吃母亲的饭,母亲的饭也不够,就去抢堂妹的食物。

这种做法经常牵连母亲受到冷言冷语的嘲弄。

连累母亲受苦,这种自责和愧疚的感觉更甚于饥饿的痛苦。

于是在短篇小说《粮食》中,莫言描写了一个伟大的母亲伊,在生活困难期为养活儿女和婆婆,她囫囵吞食磨坊的豌豆,回家再探喉吐出来,终于使全家人免受饥饿的折磨,得以健康地活下来。

作品中还多次出现对饥荒时期的描写,《红高粱家族》中的野狗抢食人类的尸骨,《丰乳肥臀》中饿殍遍野时期人类为了饱食而丧失灵魂。

童年的莫言不仅要忍饥挨饿,还要忍受孤独之感。

他的故乡交通闭塞,他又较早辍学,家中没有同龄的朋友可以一同嬉戏,大人们忙着干活,他也得帮忙放牛放羊。

没有人可以说话,他就和动物聊天,或是自言自语、侧耳倾听,让想象在自由的天空中飞翔。

他也比较过自己与其他作家的阅读经历,“当你们博览群书时,我也在阅读;但你们阅读是用眼睛,我用的是耳朵。

”[2]因此,他对大自然有着特殊的感情,世间的一切在他笔下仿佛具有灵性。

莫言也自述,“我在用耳朵阅读的二十多年里,培养起了我与大自然的亲密联系,培养起了我的历史观念、道德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起了我的想像力和保持不懈的童心。

我相信,想象力是贫困生活和闭塞环境的产物……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这样的作家,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写作,写出这样的作品,是与我的二十年用耳朵的阅读密切相关的;我之所以能持续不断地写作,并且始终充满着不知天高地厚的自信,也是依赖着用耳朵阅读得来的丰富资源。

”正是这段童年经历,培养了作家与众不同的感觉天分。

八十年代中期作家注重感觉描写的热潮可以说始自莫言。

他的作品特别注重内心感觉的描写,作品中的人物与外界交流,通常没有或省略话语交流,在无声的状态下传递孤独和无所依靠的不安感,这种感觉透露出欲逃离无助的恐惧与哀伤。

在作品中体现为对孩童形象的描述,这不禁让人联想作家苦难的童年经历。

儿童本身就是弱势群体,如果还感觉不到外界亲人的关爱,势必会陷入迷茫中,做出令人哀伤、惋惜的举动。

黑孩是《透明的红萝卜》中的主人公,其父外出打工不见踪影,后母喝醉后常常拿他出气又打又骂,没人照顾常常衣不蔽体,吃不饱饭瘦骨嶙峋。

虽是正常的孩子,却时常处于无语状态,让人怀疑他是不是哑巴。

最亲近的亲人都弃他于不顾,又如何奢望后母对他疼爱有加,敏感脆弱的心就承受着生活无情的折磨。

无依无靠的黑孩在自己幽闭的世界中,形成了独特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即他特殊的感觉系统。

他可以听到距离很远的河中鱼群的唼喋,还似乎可以看到河上有发亮的气体上升。

每当这时,“他的脸色渐渐红润起来,嘴角上漾起动人的微笑。

”“莫言似乎欲借黑孩那缄默的感觉保留那冷酷世界挤压下尚未毁灭的最后一丝温柔、诗意、力量与爱”。

[3]他一心想重见曾见过的奇异的红萝卜,结果把地里的萝卜一个一个地拔出来寻找,因此被队长惩罚,受到脱光衣服的羞辱。

黑孩找不到感觉中那奇特的红萝卜,导致他内心与外界沟通的感觉桥梁被割断。

这种情况下,他又没有家庭和亲人的温暖作为其躲避苦难的港湾,他只有一直向前,抛掉一切侮辱和意识。

黑孩的结局可想而知,一个纯真的灵魂被毁灭,黑孩必然走向死亡。

莫言的感觉描写最突出之处是通感手法的运用,任何事物在他的笔下都真实可感,有声有色,有形有味。

通过这种感觉的描写,把人们带入了一个奇妙的想象世界。

在作家的笔下,“……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动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4]这种独特的感觉描写丰富了我们的感官,引导人们走出单一的感觉深潭。

视觉转换成味觉,听觉转换成视觉,感觉描写中的陌生化手法,为感觉描写开拓了一个全新领域。

而所有的创新都源于莫言独特的童年记忆。

参考文献:[1]莫言.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在史坦福大学的演讲.恐惧与希望演讲创作集[M ].海天出版社,2007:44.[2]莫言.用耳朵阅读———在悉尼大学演讲.恐惧与希望演讲创作集[M ].深圳:海天出版社,2007:60.[3]孟悦.荒野弃儿的归属[J ].当代作家评论,1990,(3).[4]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59.〔责任编辑:赵云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