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评论】莫言新作_蛙_中的自省意识探析
莫言蛙的读后感

莫言蛙的读后感《莫言蛙》是中国作家莫言的作品之一,该小说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蛙和蛙妈妈的故事。
通过蛙的视角,揭示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荒谬之处。
整个小说以蛙的视角展开,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完全颠倒的世界。
蛙家住在一个普通的农村,蛙爸爸是个大型重机械师,蛙妈妈则是一位高级会计师。
他们过着安稳的生活,直到有一天,蛙妈妈开车撞到了一只青蛙。
在这个世界里,青蛙被尊为神灵,蛙妈妈的撞蛙行为引起了轩然大波。
为了让蛙妈妈免于惩罚,蛙开始了一段奇妙的冒险之旅。
蛙通过自己的努力,阻止了广电总局对蛙妈妈的惩罚,也帮助了蛙爸爸获得了一次冒险之旅。
整个故事充满了荒诞和幽默,读者很容易被其中的笑料所吸引。
但除了幽默的一面,小说也在一直以来被称为“中国重点工程”的大框架下提出了一些深刻的思考。
首先,小说通过蛙的视角,揭示了社会对事物的极端偏见。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把蛙当作高贵神圣的生物来崇拜,但却对自己的同类漠不关心。
蛙的冒险之旅就是一次对社会偏见的挑战,也是一次提醒人们应该关注自己同类的机会。
其次,小说通过蛙的冒险经历,探索了人性的弱点。
蛙爸爸通过一次冒险重新认识自己,他在世界上遇到了众多复杂的人物,从而发现了自己的贪婪和欺骗之心。
这一点使得读者可以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以正确的方式进行思考。
最后,小说也通过对善良和恶意的对比,揭示了当今社会的问题。
在这个世界里,蛙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善良和正直。
而那些贪婪和有恶意的人则经常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利用蛙父母的善良,制造了许多问题。
这一点使得读者能够思考如何在面对社会的诱惑时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的原则。
总的来说,莫言的《蛙》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讲述了一个荒诞的故事,但其中蕴含的思想深度却不容忽视。
通过蛙的视角,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荒谬之处,并提出了对社会和自我的反思。
读完这本书,让我深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脆弱和复杂,也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保持善良和真诚。
蛙 莫言 读后感

蛙莫言读后感《蛙》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叙事风格,深深地触动了我。
小说以一个叫做田晓霞的女孩的视角展开,她和她的家人生活在一个偏远的农村。
在这个村庄里,人们过着原始而艰辛的生活,他们信奉着迷信,尊崇着传统。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影响,这个村庄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是精神和道德的。
小说通过描写田晓霞的成长经历,展现了这一过程中人性的扭曲和真实的一面。
莫言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田晓霞的内心世界,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她的喜怒哀乐。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真实而又动人的画面。
在这个画面中,人们的欲望和野心不断地冲击着传统的道德观念,使得人性的复杂和多变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读完《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莫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变迁的敏锐观察。
他用小说的形式,将中国农村的变革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又复杂的世界。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说服力。
通过这些人物和情节,莫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活力的中国。
除了对人性和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莫言在小说中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他通过描写村庄的风土人情和民间传说,展现了中国乡村的独特魅力。
在这些细节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这些文化内涵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乡村社会和文化传统。
总的来说,读完《蛙》让我对中国农村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莫言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将这一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这部小说,我不仅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力量,也让我对莫言这位杰出的作家充满了敬佩和赞美。
2024年莫言蛙读后感常用版

2024年莫言蛙读后感常用版《蛙》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196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蛙的可怜遭遇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扭曲。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人类的本质、社会的现实和历史的教训有了更深的思考。
下面我将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以及文学结构三个方面来谈一下我对这部作品的读后感。
首先,莫言通过塑造主人公蛙这个形象,深刻地展现了人的悲惨遭遇和社会的残酷现实。
蛙原本是一个纯真善良的少年,但他的命运却被残酷地扭曲了。
他的家庭被毁,亲人相继离世,他的青春岁月被剥夺,最终沦为流浪街头的乞丐。
蛙的悲惨遭遇让人心痛,同时也让我对真实的社会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小说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贫困、压迫和无助,也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扭曲。
通过蛙这个形象,我们看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普遍困境,同时也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和无可奈何。
其次,莫言在小说中也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命运的关系。
在小说中,蛙与大自然有着亲密的联系,他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同时也感受着大自然的温暖和力量。
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蛙与自然的联系,莫言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然而,在社会的压迫和命运的摧残下,蛙逐渐与自然疏离,最终成为了社会的牺牲品。
莫言借助蛙这个人物的命运,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制度对个体命运的巨大影响和对人性的扭曲。
这种对人与社会、人与命运关系的深刻思考,让我感到了人类困境和历史沉痛的教训。
最后,莫言在《蛙》中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文学技巧,使得小说的结构更加复杂和丰富。
小说在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人物视角之间切换,通过碎片化的叙述方式以及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展现了一个多元的世界。
莫言通过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在探寻蛙的命运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同时,非线性叙事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难度,但正是这种复杂的结构,让读者更加投入到故事中,更加深入地思考其中的问题。
莫言的蛙读后感

莫言的蛙读后感莫言的小说《蛙》是一部充满哲理的作品,通过讲述一个家庭在历史的变迁中所发生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与人性的复杂。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家族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变迁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小说以一个家族的兴衰为线索,展现了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变迁。
从清朝末期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家族成员们经历了战争、革命、改革等各种历史事件,他们的命运也在这些大事件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者通过家族成员的命运变迁,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人性的复杂。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家族成员的命运,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家族成员的命运变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命运受到了历史的影响,他们的内心也经历了痛苦和挣扎。
有的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摇摆不定,有的人在变革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有的人则一直在追寻着自己的梦想。
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家族成员的命运变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命运受到了历史的影响,他们的内心也经历了痛苦和挣扎。
有的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摇摆不定,有的人在变革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有的人则一直在追寻着自己的梦想。
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蛙》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家族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变迁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家族成员的命运变迁,作者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命运受到了历史的影响,他们的内心也经历了痛苦和挣扎。
有的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摇摆不定,有的人在变革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有的人则一直在追寻着自己的梦想。
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家族成员的命运变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蛙读后感2000字

蛙读后感2000字《以蛙》读后感。
《以蛙》是一部由中国作家莫言所著的小说,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一个关于生命和命运的感人故事。
小说以蛙为主线,通过描述蛙的生活和命运,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的众多问题。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生命和命运有了新的理解。
小说以蛙为主线,讲述了一只蛙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
蛙的生活充满了挑战和磨难,它要面对自然环境的残酷和人类的侵害。
蛙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它始终坚韧不拔,勇敢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
蛙的命运虽然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它依然拥有一颗坚强的心,不断追求生命的意义。
在蛙的一生中,它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考验,最终以一种悲壮的姿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蛙的命运让人深感唏嘘,也让人对生命的脆弱和宝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蛙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莫言向读者展现了生命的坚韧和顽强。
蛙虽然命运多舛,但它依然不放弃对生命的追求,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
蛙的坚韧和顽强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让人不禁思考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蛙的命运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勇敢面对,不畏艰难,不放弃希望。
除了对生命的探讨,小说还通过蛙的命运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的众多问题。
蛙的生活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了人类的侵害。
人类的行为给蛙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导致了蛙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蛙的命运让人深感痛心,也让人对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莫言通过蛙的命运告诉我们,人类应该珍惜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小说《以蛙》通过对蛙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深刻反映了生命的坚韧和顽强,也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的众多问题。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生命和命运有了新的理解。
莫言作品蛙读后感

莫言作品蛙读后感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蛙》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备受读者喜爱。
这部小说以农村为背景,以一个农村医生的视角,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在阅读完《蛙》之后,我对莫言的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国农村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莫言的叙事风格十分独特。
他善于运用夸张、夸张的手法,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感,将农村生活中的琐事和大事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蛙》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内心世界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故事中。
莫言的叙事风格不仅仅是为了讲述一个故事,更是为了通过故事反映现实,引发读者对社会、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思考。
其次,莫言在《蛙》中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小说中描绘了农村医生孙少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和工作,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而发生的巨大变化。
从农村的封闭落后到逐渐开放,从物质匮乏到逐渐富裕,从对传统观念的执着到对新思想的接受,小说中的人物在这一历史变迁中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莫言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和遭遇,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多重困境和挑战,引发了读者对农村现实的深刻思考。
最后,莫言在《蛙》中对人性、命运、生活等问题进行了深刻探讨。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他们的命运多舛,生活充满了曲折和挫折。
莫言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和遭遇,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思考。
小说中的情节虽然离奇荒诞,但却贴近生活,引发了读者对自身命运和生活的思考,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总之,《蛙》是一部极具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的作品,莫言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存状态,引发了读者对社会、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阅读完《蛙》之后,我对莫言的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国农村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莫言蛙的读后感

莫言蛙的读后感《莫言蛙》是著名作家莫言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人性与生存的故事。
小说以蛙的视角,揭示了人类的自私、欲望和无知,同时也传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启发,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小说中蛙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蛙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它对人类的行为和欲望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感知。
蛙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人类的自私和欲望,以及对自然的破坏。
在小说中,人类对蛙的捕杀和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让我感到深深的愤慨和心痛。
蛙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珍惜生命,而不是肆意破坏和伤害。
其次,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小说中,人们为了争夺资源和地盘展开了残酷的斗争,充满了欺骗、背叛和暴力。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类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美好的,而是充满了利益的纷争和矛盾。
然而,小说也给我带来了希望,通过蛙与人类的互动,我看到了人性中的温暖和善良,这让我相信,即使人与人之间存在矛盾,但也有和平与友爱的可能。
最后,小说中对生命的珍视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在小说中,蛙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然的敬畏让我深受感动。
人类的欲望和自私让他们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尊重,而蛙却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们,生命是宝贵的,自然是值得我们珍视和保护的。
通过蛙的故事,我学会了珍惜生命,尊重自然,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莫言蛙》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深刻思考的小说,通过蛙的视角,揭示了人类的自私和欲望,以及对自然的破坏。
同时也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
这部小说让我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阅读这部小说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尊重自然。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小说,从中汲取智慧,感受生命的奇妙和自然的美好。
莫言《蛙》的观后感

莫言《蛙》的观后感第一篇嘿,朋友!跟你聊聊我读莫言《蛙》的感受哈。
这书啊,一开始就把我拉进了一个特别真实的世界。
里面讲的那些关于生育的事儿,真的让我心里头五味杂陈。
姑姑这个角色,可太让人印象深刻啦!她一开始那股子为计划生育拼命的劲儿,让我又佩服又觉得有点可怜。
她是那么坚定地执行着政策,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阻力,好像都不会退缩。
可到后来,她心里头的那些纠结和痛苦,又让人忍不住心疼她。
还有那些为了生孩子想尽办法的人们,我能理解他们想要孩子的那种渴望。
那种对新生命的期待,真的是刻在骨子里的。
他们和政策之间的冲突,让人看了心里不是滋味。
书里描写的那些场景,就好像在我眼前放电影一样。
那些紧张的追逐,偷偷摸摸的躲藏,还有生离死别的瞬间,都让我跟着一块儿紧张、一块儿难过。
读完这本书,我就在想啊,生育这个事儿,咋就这么复杂呢?它不光是个人的愿望,还和社会、政策啥的紧紧绑在一起。
莫言这书,真的是把这些复杂的东西都写透了,让我想了好多好多。
总的来说,《蛙》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多面,也让我对那个特殊的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
哎呀,真的是一本让人忘不了的好书!第二篇亲,我来跟你讲讲我看完莫言《蛙》的想法哟!你知道吗,这本书可把我震撼得不行!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像掉进了一个漩涡,被故事紧紧地抓住了。
先说故事里的那些人物,一个个都像是活在我身边的熟人。
特别是姑姑,她可真是个矛盾的综合体。
一开始觉得她可厉害了,为了工作那叫一个铁面无私。
可后来呢,她也会因为自己做过的事儿而备受煎熬,这种转变真的太戳心了。
还有那些想生娃的人们,他们的执着和无奈,让我又感动又无奈。
感觉他们就是为了一个简单的梦想,不停地努力,哪怕要面对那么多的困难。
再说说书里的情节,那叫一个跌宕起伏。
一会儿紧张得我手心出汗,一会儿又悲伤得我想哭。
比如那个孕妇被追得东躲西藏的情节,我真恨不得跳进书里去帮帮她。
而且啊,这本书让我对计划生育这个事儿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前觉得就是个政策,没啥特别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莫言的新作《蛙》以计划生育政策为切入点,从其合理性与人权的矛盾中,对一代人为之付出的艰
辛与生命存在的艰难进行了客观描述。
书中将“姑姑”作为妇产科医生的工作职能和基于人性的自我反省状态做出了深刻的彰显,对在计划生育年代经历过的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的担当作出探析,以便解决当代人在强大的外力与内心欲望之下,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生存处境的问题。
[关键词]
《蛙》;计划生育;自省意识;生命担当
[中图分类号]
I2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674(2011)Z01-0025-02
莫言新作《蛙》中的自省意识探析
姜
畅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自上个世纪60年代推行以来,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正因为它近在眼前,反而更容易成为我们思考的盲区。
然而当莫言把笔锋聚集于生育政策引发的种种情状时,我们这才恍然,计划生育在推行过程中所引发的种种辛酸,甚至是用生命来承继生命的沉痛在小说中“呈现出来的是矛盾纠结的人物、尖锐残酷的问题、困惑难言的思考、文学本性的悲悯。
”而恰巧的是,我们读者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经历过计划生育年代或在计划生育年代出生的人,这就使问题有了一种普适性的效果。
读罢作品,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能够透过历史的凝重,来反视自身的缺失,便是作家莫言把文学推向最个人和内部的领域的伟大尝试。
一、厚重的历史:自省意识的构成积淀
人类历史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体构成,文学若要有深刻的力量,必然立足人类历史。
莫言在文中所建构的文学背景依托于计划生育政策。
因为这项政策从属于历史同时又属于当下,它自身又存在拯救与扼杀的悖论,从而使这个题材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了高度的敏感性。
计划生育政策在执行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极具必要性,然而也正是它,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沉重的、否定了生命合理性价值的惨痛代价。
在当下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以后,越来越多的人早已漠视了曾经的沉重。
莫言的《蛙》的出现,及时为我们敲响了尊重生命的警钟。
我们没有理由去批驳计划生育政策曾经乃至今日都在不断发挥的遏制中国人口急剧膨胀的重大价值,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在强大的外力与内心欲望的驱使下,该如何面对自身的生存处境的问题。
小说中对自省意识的讨论以“姑姑”为叙述中心展开。
她是一名技术高明、有勇有谋的妇产科医生。
这个职业与计划生育政策一样有着自身的相悖性。
一方面,她是生命的天使,通过她的手,众多生命顺利地来到人间,避免了古旧的接生法造成的不必要的伤亡;另一方面,她心系党和国家,是计划生育政策一名坚定的支持者与执行者,政策之外的生命不得不在她手上遭到扼杀,因此她又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刽子手。
随着“姑姑”年龄的增长,她手下残杀的生灵便日益增多,这是使她无法排除积压在心中的罪恶感的直接原因。
纵观整个故事,人物不断自省与追悔的过程也由时间线索逐层展开———“姑姑”由年轻时的满腔热血到年迈时的惶惑难安。
时间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这一切已成为历史,面对厚重的历史事实的积淀,使“姑姑”饱受了精神的严重煎熬与折磨。
莫言通过“姑姑”这一形象的塑造,实际上是为个人生命遭遇现实撞击埋下了伏笔。
一名妇产科医生的命运必然卷入历史的洪流之中,开始了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纠缠。
小说的最后,“姑姑”在饱受重大的心灵折磨之下,不肯了结生命,并非贪生怕死,而是因为她觉得自己是个罪人,一个罪人是连死的资格也无法具备的。
一个人到了求死不能的时候,这种折磨显然是更加残酷的。
从“姑姑”严酷地自我解剖中,我们看到了超越于历史层面的深刻的理性自省意识。
二、《蛙》中“姑姑”自省意识剖析
“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缺乏严格的宗教禁忌。
一种严格宗教禁忌意识的缺乏,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人道德底线与罪恶感的普遍缺失。
”莫言在这种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使书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了或深或浅的自我反省。
“姑姑”的自省意识有着曲折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说从她开始产生罪恶感直至她所做的一切成为她
25—
—
挥之不去的心结的过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
“姑姑”的父亲是医术高超且意志坚定的共产党人,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她自幼就形成了无畏的勇气。
幼年就被抓到日军的平度城的经历,“又加上一个黄金般璀璨的出身,已经成为我们高密东北乡影响巨大、众人仰慕而视的重要人物。
当然,姑姑的容貌也是出类拔萃的。
”到了“姑姑”该谈婚论嫁的年纪,她又遇到了自己情投意合的空军飞行员,就在所有人都羡慕“姑姑”这种近乎完美的人生的时候,她的生活出现了转折,一点点走上了下坡路。
读罢全书我们能够知道,莫言此前把“姑姑”塑造得愈完美,愈加让人羡慕,后来便愈能把人生命运的无常表述得更为真实与深刻。
“姑姑”的未婚夫贪恋政治上的权力与经济的优越,叛逃到台湾,这件事给了“姑姑”沉重的打击,又恰逢“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时期,这种牵连使她更遭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精神压力。
然而这种苦痛,并没有使“姑姑”的意志消沉萎靡,而是使她练就了更为刚强的本领,“在此种甚为巨大的革命力量的影响与作用之下,性格本来就具有明显男性化特征的姑姑,就更是丧失了女性应有的温柔与娴静,真正地变成了一种丧失自身主体性的异常驯服的革命工具。
”
随着时间的推移,“姑姑”日渐明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另一面是牺牲无辜的性命,妇产医生的另一面是手上沾满了更多孩子的鲜血。
双重意识的压迫下,“姑姑”刚强的性格竟被青蛙吓丢了魂魄,而“蛙”是高密东北乡所膜拜的图腾象征,“蛙”就是“娃”。
其实这折射出的正是她内心中对于既往岁月戕害幼小生命而不断自省却不得解脱的一种本能恐慌。
围绕着计划生育政策这一特定时代下的产物,莫言更是对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关于人性的裂变进行了深入地批判性反思。
“如果说,计划生育所带来的生命之痛、人性之痛具有某种原罪性质的话……这种原罪不应由姑姑来承担,它与个人的善恶人性和道德无关,姑姑是将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种‘信仰’来执行的……她没有选择,没有退路,某种意义上她不过是制度或事业的一个工具,她其实也是受害者和牺牲者。
”
三、如何自省与生命的担当
《蛙》这部作品,是一种对生命存在状态的追思,是灵魂受苦之后的落实,不仅仅给我们触动心灵的个人反思,更为重要的价值是它对于灵魂罪恶的自省与对苦难的承受。
我们往往一味地追求生活的变化,期盼着给生活注入新鲜的色泽,却很少去打通生命的关隘,回望一路走来的血泪历程。
“姑姑”其实是苦难与罪恶的承担者,这种承担既是替她个人,又是替中国人民。
她内心对党的坚定,对国家的工作燃烧着火焰般的热情,即便在“文革”的特殊时期,她也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坚持与信仰。
所以,她在执行自己的职责时可谓毫不留情,哪怕是自己的亲人。
这一切导致她常常在睡梦中惊醒,因为这种苦难与罪恶对她来说是一种生命的责难,她不去承担,谁又能替她洗净灵魂的污迹。
莫言在书中也明确地表示了旁人和其所代表的这个世界对“姑姑”的救赎:“一个自认为犯有罪过的人,总要想办法宽慰自己,就像您熟知的鲁迅小说《祝福》中那个捐门槛的祥林嫂,清醒的人,不要点破他的虚妄,给她一点希望,让她能够解脱,让她夜里不做噩梦,让她能够像个无罪感的人一样活下去。
”到故事的最后,我们发现,最不能原谅她的不是别人,恰恰是“姑姑”自己放不下内心的惭愧与压力。
消解和遗忘并不能真正擦去人生存中的苦难的痕迹,因为那“最多也不过是一种自欺和掩饰而已。
”所以,“姑姑”决定嫁给她并没有真正感情的泥塑艺人郝大脚,因为她可以将他捏出的泥娃娃供奉起来,告慰那些曾经被她亲手毁灭的生命,实际上就是在承担自己犯下的罪和与之带来的苦难。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承担就是受难,主动去受难。
“姑姑”作为一个女人,放弃了对真爱的追求,在她作为妇产科医生并不短暂的一生中,接生婴儿无数,但自己却没有孩子,这件事本身就令人怜惜。
“在苦难中,他开始明白苦难的意义,明白人作为有限的存在,只有在一个更大的存在者的荫蔽之下,活着才有不朽的价值。
”
就在“姑姑”用尽心思与丈夫郝大脚打造2800个泥娃娃,将怜悯与忏悔种在心里的时候,外面世界的人们争相购买着心仪的泥娃娃,表面上这只是正常的商品交易,实际上,背后却掩藏着商业经济体制中一个平庸的生产制造环节。
相比照“姑姑”而言,书中写到的另一类借助计划生育政策作为自己的发财工具与谋生手段别有用心的人,就并没有任何良心的自责,哪怕是检讨一下都不曾有过。
他们恰是“姑姑”的反面典型,一个有良知的、贡献巨大的灵魂尚能不断地反省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那些真正丧失了道德的人们却漠视自身的丑态与行为。
莫言犀利地将视角拉回时代与社会生活的纵深之维,给人以灵魂的撞击——
—人类精神的自我迷失与道德沦丧是否远比计划生育政策的负面影响和“姑姑”自认为的“罪恶”更能显现国民的痼疾和人性悲剧的荒诞。
那些在计划生育年代出生的孩子更多的受到世界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来就带有原罪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个罪来自于命运的眷顾。
[参考文献]
[1]莫言.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2]管笑笑.发展的悲剧和未完成的救赎——
—论莫言《蛙》[J].南方文坛,2011(1).
[3]王春林.历史观念重构、罪感意识表达与语言形式翻新——
—评莫言长篇小说《蛙》[J].南方文坛,2011(1).
作者简介:姜畅(1987-),女,吉林公主岭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责任编辑:王金茹]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