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春秋》,增加了史书中“寓褒贬,别善恶”的内涵》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07《〈春秋〉三传》第六-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解析版)

07《〈春秋〉三传》第六-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解析版)

《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07《春秋》三传第六【内容梗概】《春秋》是我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

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是因为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

而作为五经之一的《春秋》,相传是孔子修订的《鲁春秋》。

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

《左传》、《公羊传》、《榖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

《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一是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二是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国家,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

【原文呈现】《春秋》三传第六“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

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

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不传了。

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

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

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将它扔了。

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说着流下泪来,赶忙将袖子去擦,泪点却已滴到衣襟上。

原来麟是个仁兽,是个祥瑞的东西:圣帝、明王在位,天下太平,它才会来,不然是不会来的。

可是那时代那有圣帝、明王?天下正乱纷纷的,麟来的真不时候,所以让猎户打死;它算是倒了运了。

孔子这时已经年老,也常常觉着生的不是时候,不能行道;他为周朝伤心,也为自己伤心。

春秋笔法 阅读答案

春秋笔法 阅读答案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地展开,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

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这是一大进步。

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

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

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他加以详细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

春秋笔法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一种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

那就是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意蕴的丰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是非和爱憎。

文言文《史记-孔子世家》阅读训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史记-孔子世家》阅读训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史记-孔子世家》阅读训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

”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

”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

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

观殷夏礼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

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

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祠焉。

..卒。

高皇帝过鲁,以太牢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摘编自《史记·孔子世家..》)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房/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B.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C.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D.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艺,文中指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能,和《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不同。

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史传文化最早的经典作品是据说为孔子所作的《春秋》。

《春秋》有史有传。

比如《春秋》为史,《春秋》三传为传。

中国古代文体史上,传依附经、相对于经而存在。

经为纲,为概述,为抽象的道理;传为详解、事实说明和具象化。

从史与传的关系上看,则应该是史为史实,传是借由史实表达的史识。

但实际上,孔子著《春秋》,有微言大义之说,本就是借史实的取舍、详略、措辞、说法等等来对史实进行褒贬、评价和定性,并无纯粹的客观性可言。

传要进一步阐明和凸显经中的道理,其对史实的加工、演绎乃至虚构,就更要远胜于经的微言大义了。

(明)李贽云:“传始于左氏……顾意主劝惩,虽诬而不为罪。

”李贽因此认为,史传本不以真实性为上。

《春秋》三传,都以解释、凸现春秋大义而非提供历史真相为目的。

可见“传”本来以示意、明义为本,而非以追求客观真实为本。

就此而言,历史叙事从一开始就具有演义性质:用经过了虚构处理的史实,来演绎褒贬之义。

司马迁则开拓了文学化的叙事学原则。

司马迁写史,命名为“记”,应该是有其深意的。

以记录为名,强调的是纪实性。

这似乎成了中国正统历史叙事的第一原则。

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基本前提。

《史记》确实有信史之誉。

但它真正的贡献远不仅仅在此。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司马迁《史记》最突出的价值,是它开创了中国历史叙事学的全新局面,并由此而形成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最重要的叙事学传统。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由司马迁开创的中国历史叙事中的传人传统。

司马迁为个人立传,叙写个体性人生,通过丰富的情节与细节描写,塑造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

其次是司马迁的历史叙事重视传说材料,富有传奇色彩,甚至有意追求传奇性效果,从而使他笔下的历史人物具有超越于现实人生的想象性创造性质。

先秦古史本有记言记事传统,到司马迁始确立了记人传统。

在司马迁那里,一定程度上历史确实走向了传奇——这实际上也是它超越《左传》基于劝惩而进行历史虚构的地方。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65练 对点练案23 精准翻译语句(一)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65练 对点练案23 精准翻译语句(一)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65练对点练案23精准翻译语句(一)一、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回忆当年做歌女时被纨绔子弟追捧的盛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认为不同政见者辩证得失时,应该先明确“名”与“实”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典诗歌注重通过意象表达情感,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以景结情”是其中一种常见手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专项训练2.(2023·全国乙)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

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

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

”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

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

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子奚不先自贰焉。

”负羁曰:“诺。

”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史学史简答题、论述题

史学史简答题、论述题

1、试述《春秋》一书的撰写特点,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春秋》的局限性。

【1】写作特点:(1)《春秋》的编订,有总结历史经验、为执政者提供借鉴的目的。

它强调天下一统、社会稳定、定名分和周天子的正统地位,反对诸侯僭礼越位与兼并战争。

(2)它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按事件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系统。

(3)它的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3)在内容上:《春秋》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等。

记事的原则上,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

【2】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3】局限性:首先是记事太简单;其次是孔子为尊者、亲者讳,不是依据事实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

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2、《左传》的写作特点和成就【1】《左传》是战国早期的私人撰述,是记述春秋时期史实最重要的一部史书。

《左传》记事比《春秋》祥瞻,比《国语》连贯,写出了这一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陪臣执国命的历史趋势。

【2】《左传》在历史编撰上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

他在编年记事的总的格局中,富于变化,有时着意写出一件史事的本末原委,有时集中写出一个人物的经历和活动。

【3】(1)《左传》完成了编年体的创造(2)《左传》记事的范围亦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的活动,而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3)《左传》善于描写战争(4)《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5)《左传》可贵的“民本”思想【4】《左传》在内容上比较鲜明的特点是详细地记载了春秋时期民族交往活跃和民族组合的进程。

山东省济宁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济宁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

济宁市2024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024.04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荀子以主张“人性恶”而著名,这与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

表面上看,荀子对人性的评价很低,而事实上恰好相反,荀子的理论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哲学。

他的理论主旨是认为,一切良善和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创造的。

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创造性成就。

因此,在宇宙中,人和天地同等重要。

荀子认为,天、地、人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它们又各有自己的作用。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这是天、地的作用。

至于人的作用,则是运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

按照荀子的看法,人性也应当受到教养,没有经过教养就不可能成善。

在《性恶》篇中,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伪,就是人为。

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正好相反,但是他也同意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他自己也说过“涂(途)之人可以为禹”,即路上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禹。

这种一致,让有些人认为这两位儒家并无根本的不同,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在孟子看来,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善端”,人只要充分发展这四善端,就能成为圣人。

而荀子的看法是:人生来不仅没有善端,相反地倒是具有恶端。

在《性恶》篇中,荀子一方面认定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肯定人生来又有智性,可以使人成善:“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

”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荀子认为涂之人皆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有智性。

孔子世家阅读理解附答案

孔子世家阅读理解附答案

孔子世家阅读理解附答案孔子世家阅读理解附答案孔子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学习吸收夏、商、周三代文明与知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子世家阅读理解附答案,欢迎大家参考!孔子世家阅读理解附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5~9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

楚救陈,军于城父。

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

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

非与①?”孔子曰:“非也。

予一以贯之②。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③彼旷野’。

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

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入见。

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④,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入见。

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

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⑤。

”于是使子贡至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2两小题。

孔子作《春秋》,增加了史书中“寓褒贬,别善恶”的内涵,文字虽短,少者只有几个字,但却使史书由史事、史文,又增添了史义。

孟子评说道:“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这样,就形成了史学的三要素:即史实、史文和史义。

所谓史义,也就是后世所称道的寓褒贬于行文之中的“春秋笔法”。

孟子曾说过:“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司马迁在《史记》中,秉春秋笔法,又敢于直言评说。

他不但敢于斥责历史上的暴君,而且敢于对当代的帝王评议其所短。

如在《留侯世家》中,写了“沛公(即刘邦)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居留之”的贪财好色的恶习;借商山四皓.之口批评刘邦“轻士善骂”的不良作风。

再如在《萧相国世家》中,记述了刘邦如何猜忌功臣;在《淮阴候列传》中,用韩信之口喊出“狡.兔死,走狗烹”,控诉了刘氏对功臣的残害。

在《孝景本纪》中,在指出“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的同时,又指责汉文帝“赏太轻、罚太重”,并反衬出景帝无能等问题。

在《孝武本纪》中,说他是“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并通过《封禅.书》暗示对汉武帝迷信的讽讥。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所有这些,都是在太岁头上动土,会招致灭顶之灾、杀身之祸的。

他为了忠于事实,敢讲别人之不敢说,敢做别人之不敢为,表现出一位史学家
的铮铮
..铁骨和高风亮节。

(材料见黄济《国学十讲》)1. 对材料一中加点字的注音、解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商山四皓.皓:hú即“鹄”,天鹅,这里指代老人
B.狡.兔死狡:jiǎo意思是“狡猾”
C. 封禅.书禅:chán古代帝王在泰山下的梁父山祭地称作禅
D. 铮铮
..铁骨铮:zhènɡ声音响亮,形容坚贞刚强2. 根据文意,《史记》对下列人物的分类方式,没用运用“春秋笔法”的一项是(3分)
A. 陈涉写入“世家”之列
B. 孔子写入“世家”之列
C. 项羽写入“本纪”之列
D. 刘邦写入“本纪”之列
1. (3分)B
2. (3分)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