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梯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智能电梯控制系统优化设计

智能电梯控制系统优化设计

智能电梯控制系统优化设计摘要:本系统采用了电梯门红外感应系统和楼层选择语音控制系统,可真正实现电梯的全自动化控制。

电梯红外感应系统可区分用户是否要乘用电梯,避免了电梯门的无效开启,实现节能的目的;语音控制系统的触发方式和其他电梯语音控制系统不同,可实现电梯门关闭即可自动触发该语音控制系统,即使初次乘坐该电梯,用户也可以无忧使用,通用性更强;通过远程遥控,为用户节省了宝贵的等待时间,用户可在家无忧等待,方便用户出行;利用远程监测系统,增加了电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用户在乘坐电梯时,安全得到保障。

关键词:智能电梯;控制系统;优化设计1设计目标与方案1.1设计目标自动感应电梯门采用红外线感应技术,用户只需在电梯门前的自动感应区稍作停留,电梯门即可自动打开,无需手动操纵。

语音控制用户进入电梯后,电梯门关闭会自动触发电梯内语音控制系统,语音引导用户选择楼层,根据用户语音应答做出判断并执行相应指令,初次使用者也毫无困难。

远程遥控技术在普通电梯基础上,增设了电梯呼叫功能及电梯到达反馈功能。

用户出门乘坐电梯之前,通过常用移动终端可以远程呼叫电梯,且电梯到达指定楼层后,终端会收到反馈(震动或者铃声),实时提醒用户,避免了漫长等待。

电梯安全运行监管系统按照国家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要求,开发完整的“城市电梯安全运行监管系统”系统软件和专用的数据采集器。

本系统软件在政务内外网和互联网上构建多个应用子系统,为行业主管部门、电梯业主、物管单位、电梯制造单位、电梯维保单位和社会公众等提供有关电梯运行和管理的各类信息服务。

1.2设计方案在电梯原有控制系统基础上增设一套红外感应系统、一套语音控制系统、一套远程遥控系统和一套远程监测系统即可实现上述4个目标,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智能电梯控制系统组成1.2.1红外感应系统红外感应系统通过继电器可编程模块与电梯原有的电梯门机系统实现无缝对接,语音控制系统通过语音控制模块与电梯原有的楼层选择系统实现无缝对接,遥控系统通过继电器与电梯原有升降系统实现无缝对接。

电梯智慧升级系统设计设计方案

电梯智慧升级系统设计设计方案

电梯智慧升级系统设计设计方案设计方案:电梯智慧升级系统1. 系统概述电梯智慧升级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对传统电梯进行升级改造,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管理。

该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电梯的运行状态、安全性能,并根据乘客需求和楼层情况,智能调度电梯运行,提高电梯运行效率和乘客体验。

2. 系统功能2.1 实时监测和故障预警系统集成传感器设备,实时监测电梯的运行状态,包括电梯位置、运行速度、重载情况等,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可以预测故障发生概率,并及时发出警告提醒维修人员进行维护。

2.2 人脸识别和身份认证系统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进行乘客身份认证,提供更加安全的电梯使用环境。

只有经过身份认证的乘客才能使用电梯,防止陌生人进入电梯内部。

2.3 智能调度和优化系统通过智能算法,根据乘客需求和楼层情况实时调度电梯运行。

算法考虑乘客的等待时间、楼层拥挤程度和电梯负载情况等因素,为乘客提供更加快捷、舒适的服务。

同时,系统还可以集成智能配载算法,根据乘客数量和目的地分配电梯,提高电梯载客效率。

2.4 电梯运行数据分析系统将电梯运行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可以了解电梯的使用情况、故障发生次数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优化电梯运维和维修策略。

3. 系统架构3.1 硬件设备系统需要安装传感器设备,包括电梯位置传感器、负载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等,以便实时监测电梯的运行状态。

另外,系统还需要安装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和身份认证。

3.2 软件系统系统需要开发后台管理系统和移动客户端。

后台管理系统用于实时监测和管理电梯运行状态,包括故障预警、调度优化等功能。

移动客户端提供乘客身份认证、电梯调度等功能。

4. 实施方案4.1 设备安装和网络连接将传感器设备安装在电梯上,确保设备能够准确采集电梯运行数据。

同时,需要确保设备与后台管理系统和移动客户端之间能够通过网络连接。

4.2 系统开发和测试根据需求,开发后台管理系统和移动客户端,并进行详细测试和调试。

智能电梯系统设计

智能电梯系统设计
开始
按电梯
确定所在楼层、方向
查看电梯运 行状态
上楼,然后再下楼。这样的行为无 疑增加了电梯运行过程中的能耗, 降低了电梯的运行效率。
1 传统电梯运行方案
电梯运行时,有下列几种信 号:
(1)楼层外部信号。外部信 号指的是各楼层上下按键的状态, 当相应楼层有人按动按钮时,产生 外部信号,传送至电梯控制系统。
图3 旧电梯更换数量及预测
2.1 硬件设计 为实现实时检测相应楼层外部
等待人员重量的功能,需要对现有 电梯硬件系统做相应改造。通过调 研可知,称重的设备主要分为机械 式和电子式。生活中的体重计也可 分为这两类。生活中的体重计逐步 向电子秤发展,其表面材料也较多地 采用玻璃等比较光滑易清洗的材料。
然而,本文中应用于智能电 梯的称重设备与生活中的体重计不 同。生活中的体重计只需承受人体 的重量,而智能电梯外部的称重设 备除了需要承受大量人的重量外, 有时还会有一些较重的设备和物 品。因此,不宜将生活中的体重计 简单放大后应用于本文。针对本文 的特点,机械式和电子式均适用于 本文的研究。机械式的称重设备耐 受度相对较大,称重设备需要在测 出重量后将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传输 到电梯控制器。电子式的称重设备 原理较多,主要有液压式、电阻式 和电磁式等。电子式称重设备本身 带有电信号转换器,其准确度取决 于称重传感器。除此之外,还有其 他利用摄像头信息进行智能分析得出 重量和体积的方法,本文不再赘述。
(2)电梯外部信号。电梯外部 信号指的是人员进入电梯后对电梯到
是否有相同运行方向 的电梯即将到来
N 查看静止电梯
运行状态
确定静止电梯 所在楼层
图1 我国电梯产量 近年来,人们对电梯的要求也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开始要求 电梯代步到现在有了更多的要求,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希望减少等待电

智能电梯系统设计

智能电梯系统设计

智能电梯系统设计摘要: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

人们对电梯快速性、安全性、高效性、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现在有很多电梯会出现无人空载运行情况,降低了运行速度。

关键词:智能电梯;系统;设计引言随着高楼大厦的迅速发展,乘客用电梯在建筑物内已是不可或缺的运输设备,而在多数大楼里都拥有超过两部以上的电梯,以应付建筑物内的用户人数,若同一大楼的电梯是以各自独立的方式运作,只会浪费电梯的使用效能且使运送效率下降,此时,适当的电梯群组控制系统便显得格外重要。

同时,为了保证人们能更安全、更快捷地到达目的楼层,实现人性化的功能,解决空载运行情况的发生,必须对电梯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1电梯群控系统及设计思路电梯群控系统能针对大楼不同时段及不同交通流量的使用模式,再依据收集的所有电梯状态及各楼层叫车状态参数,经由适当的派车机制,作出当时情况的最佳派车。

在每栋拥有电梯的建筑物里每层楼都有两个楼层呼叫(上行,下行)按钮,用于告知电梯群控系统该楼层的需求用户欲往方向,也就是当某楼层楼层呼叫有需求时,电梯群控系统将会指派一台最适电梯服务该楼层呼叫,而被指派的电梯车厢将会移动至楼层呼叫楼层完成此需求服务。

以下为电梯群控系统控制流程:(1)当有一个乘客目前位于一楼欲往十五楼,按下上行楼层呼叫按钮。

电梯群控系统所能收集到的参数仅有一楼有乘客欲上行,并无法得知欲往十五楼层及乘客人数。

(2)该该楼层呼叫信号参数传送至电梯群控系统。

(3)电梯群控系统选择当时最适电梯车厢服务该楼层呼叫。

(4)电梯群控系统传送该楼层呼叫信号参数给指派的电梯车厢。

(5)被指派的电梯车厢在收到信号后,开始移动至该楼层即呼叫楼层一楼。

(6)在电梯车厢移动期间,电梯群控系统还是持续针对当时所有电梯不同情况及楼层状况,进行最合适的电梯车厢指派,直到有电梯车厢让乘客完成搭乘动作。

(7)乘客入内搭乘后,将会在电梯车厢内按下欲往楼层十五楼按钮。

智慧电梯方案

智慧电梯方案
2.搭建电梯监控系统梯运行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不断优化系统功能。
4.对电梯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五、项目评估
1.评估电梯安全性、运行效率、乘客满意度和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情况。
2.对比改造前后电梯运行数据,评估项目效果。
3.根据评估结果,调整优化项目方案。
(3)语音识别:引入语音识别技术,实现电梯内语音操控,提升乘客便利性。
4.电梯应急救援系统
(1)紧急求助:安装紧急求助设备,如紧急按钮、对讲设备等。
(2)应急通讯:建立电梯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实现与电梯内乘客的实时通讯。
(3)预案制定:制定详细的电梯应急救援预案,提高事故应对能力。
四、实施策略
1.对现有电梯进行改造,安装传感器及相应设备。
3.优化电梯乘坐体验,提高乘客满意度。
4.提高电梯应急救援能力,减少事故损失。
三、方案设计
1.电梯监控系统
(1)安装电梯运行状态监测传感器,实时采集电梯运行数据。
(2)搭建电梯监控系统,对电梯运行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警。
(3)建立电梯故障预测模型,提前发现潜在故障,减少故障发生率。
2.电梯智能调度系统
(1)大数据分析:收集并分析电梯运行数据,优化电梯调度策略。
(2)动态调整:根据乘客需求,实时调整电梯运行方向和速度,减少乘客等待时间。
(3)群控策略:实施电梯群控策略,提高多台电梯协同运行效率。
3.电梯乘客服务系统
(1)无线网络:提供电梯内无线网络覆盖,方便乘客使用移动设备。
(2)多媒体显示:设置电梯内多媒体显示屏,提供实时信息推送服务。
六、合规性保障
1.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项目合法合规。
2.加强对电梯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人员持证上岗。

智能电梯控制系统设计

智能电梯控制系统设计
图6-2拖动电机控制主电路图
电梯门机拖动系统作为一个子系统,相对整个电梯系统来说,是不容忽视的。它是电梯系统中动作最频繁,也是直接面对乘客的部分。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一个运行安全可靠、性能稳定的电梯门机控制系统,其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门机拖动系统从电流型式上分为直流调速拖动和交流调速拖动两大类,在交流调速拖动中,异步电动机门机调速拖动系统和同步电动机门机调速拖动系统已发展成为占有相当比例的两类调速拖动系统。门电机主电路如图6-3所示,通过电动机的正反转来实现门的开关。
程序流程图
模块式PLC包括CPU模块,I/O模块,内存模块,电源模块,底板或机架。这些
2.系统工作原理
采用循环扫描方式。在PLC处于运行状态时,从内部处理、通信操作、程序输入、程序执行、程序输出,一直循环扫描工作。
当PLC投入运行后,其工作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输入采样、用户程序执行和输出刷新三个阶段。完成上述三个阶段称作一个扫描周期。在整个运行期间,PLC的CPU以一定的扫描速度重复执行上述三个阶段。
主控制器是整个电梯的核心。不但要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而且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对系统所有的任务进行响应。
其任务包括:接收、处理电梯的各种状态,并做出相应的动作,控制电梯的总体运行,实施对电梯驱动部分的控制,包括抱闸的松放、门机的开关、变频器低、中、高速的给出等控制。接收轿厢控制器送来的内选信号,执行内选外呼指令,向轿厢控制器、呼梯控制器发送楼层指示信号,实施安全保护等。为了实现电梯状态监控的需要,主控制器还加入了基于LCD显示的电梯参数设置、监控系统。
用户程序执行阶段
在用户程序执行阶段,PLC总是按由上而下的顺序依次地扫描用户程序(梯形图)。在扫描每一条梯形图时,又总是先扫描梯形图左边的由各触点构成的控制线路,并按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对由触点构成的控制线路进行逻辑运算,然后根据逻辑运算的结果,刷新该逻辑线圈在系统RAM存储区中对应位的状态;或者刷新该输出线圈在I/O映象区中对应位的状态;或者确定是否要执行该梯形图所规定的特殊功能指令。

智慧电梯系统设计报告

智慧电梯系统设计报告

智慧电梯系统设计报告一、引言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高楼大厦越来越多,电梯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电梯系统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智慧电梯系统的设计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报告旨在设计一种智慧电梯系统,提升电梯运行的效率和安全性。

二、设计目标智慧电梯系统的设计目标如下:1. 提高电梯运行的效率,缩短乘客等待时间;2. 提升电梯的安全性能;3. 降低能源消耗,实现节能环保;4. 提供舒适的乘坐体验,满足乘客的需求。

三、系统架构智慧电梯系统的基本架构如下:1. 传感器层:安装在电梯井道和电梯内部的传感器,用于感知乘客和电梯的状态信息,如人数、温度、光线等;2. 数据传输层: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传输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并与中央控制器进行通信;3. 中央控制器:负责电梯的调度和控制,根据乘客需求和电梯状态信息,智能决策电梯的运行策略;4. 用户界面层:提供给乘客使用的界面,包括电梯按钮、触摸屏等,方便乘客选择目标楼层。

四、关键技术智慧电梯系统的设计涉及以下关键技术:1. 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通过对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可以预测乘客的乘坐需求,并优化电梯的调度策略;2. 实时调度算法:根据乘客需求和电梯状态信息,实时计算最优的电梯调度方案,减少乘客等待时间;3. 通信技术: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实现传感器数据与中央控制器的实时通信;4. 智能安全控制:结合人脸识别、身份验证等技术,确保只有授权人员可以操作电梯,并实现紧急情况下的安全保障。

五、功能实现智慧电梯系统具备以下功能:1. 自动调度:根据乘客需求和电梯状态信息,智能决策电梯的运行策略,包括按需调度和预测调度;2. 节能优化:根据乘客流量和楼层高度等因素,智能化控制电梯的能耗,实现节能环保;3. 安全保障:通过人脸识别、身份验证等技术,确保只有授权人员可以操作电梯,并在紧急情况下实施安全控制;4. 乘客体验:提供用户友好的界面,方便乘客选择目标楼层,并实时显示电梯状态信息。

智能电梯控制器设计报告

智能电梯控制器设计报告

(封面)XXXXXXX学院智能电梯控制器设计报告题目:院(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老师:时间:年月日目录一、设计要求与思路 (3)1.1 设计要求 (3)1.2 设计思路 (3)二、系统设计 (3)2.1系统框图和说明 (3)2.2 各模块的详细说明 (4)分频模块 (4)主程序模块 (4)LCD模块 (4)数码管模块 (4)2.3 系统转态转换图 (5)2.4 输入输出设计 (6)按键输入 (6)数码管和LCD (6)LED灯 (6)三、系统仿真 (7)3.1 各个情况下的仿真波形 (7)上升请求 (7)下降请求 (7)多个上升请求 (8)多个下降请求 (8)电梯锁定 (8)四、实验总结 (9)4.1 心得体会 (9)附录:源代码........................................................................................................................... 9~28一、设计要求与思路1.1 设计要求①楼层的高度大于等于6,根据降低运行成本的原则,设计并实现一个以方向优先电梯调度算法。

②要求能够使用按键模拟对电梯的控制,为了便于观察,将电梯所在的楼层(1~6)用数码管显示出来,将电梯的上下楼状态(上,下,开门,关门,静止)用发光管或数码管显示出来,并且能够实现对电梯实现锁定禁止运行。

③画出电梯控制器的状态机,写出状态编码方案。

④用Verilog语言对设计进行描述,并下载到实验板上调试成功,适当增加比较符合现实的控制限制。

⑤写出设计性实验报告,并打印各层次的源文件和仿真波形,然后作简要说明。

并谈谈此次实验的收获、感想及建议1.2 设计思路我把电梯的状态分为三种:上升、下降、停留(其中包括开门、关门、禁止),状态分别编码为00、01、10来识别。

楼层设计为六层,一般的电梯在每层外面都有上下请求的按钮,还有电梯内部的一楼到六楼的请求,以及持续开门、关门的请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II)1绪论(或概述) (1)2设计方案 (2)2.1硬件设计 (2)2.2软件设计 (7)3总结 (8)参考文献 (9)附录主要程序代码 (11)摘要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目的、依据、方法、概要工作及其结果与结论,摘要中尽量不要出现“本文、我们、作者”之类的词汇,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

避免将摘要写成目录式的内容介绍。

(摘要正文为小4号宋体)关键词(小4号黑体顶格):关键词用小4号宋体,每个关键词之间用“;”,结尾没有标点。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文章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

关键词一般列3~5个。

本设计由28BYJ-48步进电机、由ULN2003主构成的步进电机驱动模块、由52单片机构成的最小系统、矩阵键盘及指示灯系统等,通过编程来实现电机的转动从而实现电梯的上下运动,最终实现电梯的以下功能:(1)当某层有呼叫并有呼叫信号显示时,桥厢模型作相应的运动,并准确平层(2)当有多层呼叫时,桥厢模型将按说明中的电梯模型运行规则作相应的运动(3)能自动记录、显示桥厢模型当前到达的楼层编号。

28BYJ-48步进电机通过控制脉冲个来控制角位移量,从而达到准确定位的目的;同时您可以通过控制脉冲频率来控制电机转动的速度和加速度,从而达到调速的目的关键词:电梯;步进电机;驱动模块1概述公元1765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之后,1858年美国研制出以蒸汽为动力,并通过皮带转动和蜗轮减速装置驱动的电梯。

1878年英国的阿姆斯特郎发明了水压梯。

并随着水压梯的发展,淘汰了蒸汽梯。

后来又出现了采用液压泵和控制阀以及直接柱塞式和侧柱塞式结构的液压梯,这种掖压梯至今仍为人们所采用。

但是,电梯得以兴盛发展的原因在于采用了电力作为动力来源.。

在20世纪初,美国奥梯斯电梯公司首先使用直流电动机作为动力,生产出以槽轮式驱动的直流电梯,从而为今天的高速度,高行程电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30年代美国纽约市的102层摩天大楼建成,美国奥梯斯电梯公司为这座大楼制造和安装了74台速度为6.0M\S的电梯。

从此以后,电梯这个产品,一直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着.目前电梯产品,不但规格品种多,自动化强,而且安全可靠,乘坐舒服.近几年来,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微处理机和电子计算机已成功的应用到电梯的电气控制系统中去,采用无触点元件的电梯电气控制系统已开始批量生产。

19世纪,新的钢铁生产工艺在建筑界引发了一场革命。

利用坚固耐用的金属梁作为建筑支撑物,建筑师和工程师可以建成数百米高、直冲云霄的摩天大楼。

步进电机控制系统主要由单片机、键盘、驱动/放大和PC上位机等4个模块组成,其中PC机模块是软件控制部分,该控制系统可实现的功能:1)通过键盘启动/暂停步进电机、设置步进电机的转速和改变步进电机的转向;2)通过发光二极管显示电机的所在楼层。

单片机实现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具有成本低、使用灵活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数控机床、机器人。

2 设计方案2.1 硬件设计2.1.1 52单片机的最小系统模块(1)复位电路复位电路简介:为确保微机系统中电路稳定可靠工作,复位电路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复位电路的第一功能是上电复位。

一般微机电路正常工作需要供电电源为5V±5%,即4.75~5.25V。

由于微机电路是时序数字电路,它需要稳定的时钟信号,因此在电源上电时,只有当VCC超过4.75V低于5.25V以及晶体振荡器稳定工作时,复位信号才被撤除,微机电路开始正常工作。

(2)晶振电路单片机晶振的作用是为系统提供基本的时钟信号,单片机系统里都有晶振,在单片机系统里晶振作用非常大,全程叫晶体振荡器,他结合单片机内部电路产生单片机所需的时钟频率,单片机晶振提供的时钟频率越高,那么单片机运行速度就越快,单片接的一切指令的执行都是建立在单片机晶振提供的时钟频率。

2.2.2电源模块为使电路设计简单,生产成本低,电源电压稳定,选择使用集成稳压芯片7805为单片机、IN4007等供电。

7805是一种固定式的三端集成稳压器,它可以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输出5V电压,电流最大一般是1A.2.2.3 矩阵键盘模块矩阵键盘又称行列键盘,它是用四条I/O线作为行线,四条I/O线作为列线组成的键盘。

在行线和列线的每个交叉点上设置一个按键。

这样键盘上按键的个数就为4*4个。

一般由16个按键组成,在单片机中正好可以用一个P口实现16个按键功能,这也是在单片机系统中最常用的形式这种行列式键盘结构能有效地提高单片机系统中I/O口的利用率。

在“单片机系统”区域中,把单片机的P3.0-P3.7端口通过8联拨动拨码开关JP3连接到“4×4行列式键盘”区域中的M1-M4,N1-N4端口上。

在“单片机系统”区域中,把单片机的P0.0-P0.7端口连接到“静态数码显示模块”区域中的任何一个a-h端口上;要求:P0.0对应着a,P0.1对应着b,……,P0.7对应着h。

面板是微机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板主要包括显示器和键盘,通过面板对系统进行操作。

一般的单片机控制仪表的面板均含有数码管、发光管和按键,本文的仪器面板就是针对这个领域而开发的。

在仪器面板的设计中,键盘显示电路的设计一般采用三种方式,第一种为并行口动态扫描方式,该方式硬件简单、软件编程方便,与主板的信号连线多;第二种为串行口静态扫描方式,此方式使用串行芯片多,与主板的信号连线少;第三种为串行口动态扫描方式,此方式具有硬件简单、与主板信号连线少的优点,一般采用专用的串行口键盘显示芯片设计。

考虑到专用芯片成本较高,我们用普通芯片设计了串行口动态扫描方式的仪器面板。

每个按键都有它的行值和列值,行值和列值的组合就是识别这个按键的编码。

矩阵的行线和列线分别通过两并行接口和CPU通信。

键盘的一端(列线)通过电阻接VCC,而接地是通过程序输出数字“0”实现的。

键盘处理程序的任务是:确定有无键按下,判断哪一个键按下,键的功能是什么?还要消除按键在闭合或断开时的抖动。

两个并行口中,一个输出扫描码,使按键逐行动态接地;另一个并行口输入按键状态,由行扫描值和回馈信号共同形成键编码而识别按键,通过软件查表,查出该键的功能。

用单片机的并行口P3连接4×4矩阵键盘,并以单片机的P3.0-P3.3各管脚作输入线,以单片机的P3.4-P3.7各管脚作输出线,在数码管上显示每个按键“0-F”的序号。

实际上,键盘、显示处理是很复杂的,它往往占到一个应用程序的大部份代码,可见其重要性。

2.2.4步进电机 28BYJ-48步电机是一种将电脉冲转化为角位移的执行机构。

通俗一点讲:当步进驱动器接收到一个脉冲信号,它就驱动步进电机按设定的方向转动一个固定的角度(及步进角)。

您可以通过控制脉冲个来控制角位移量,从而达到准确定位的目的;同时您可以通过控制脉冲频率来控制电机转动的速度和加速度,从而达到调速的目的。

步进电机28BYJ48型四相八拍电机,电压为DC5V—DC12V。

当对步进电机施加一系列连续不断的控制脉冲时,它可以连续不断地转动。

每一个脉冲信号对应步进电机的某一相或两相绕组的通电状态改变一次,也就对应转子转过一定的角度(一个步距角)。

当通电状态的改变完成一个循环时,转子转过一个齿距。

四相步进电机可以在不同的通电方式下运行,常见的通电方式有单(单相绕组通电)四拍(A-B-C-D-A。

),双(双相绕组通电)四拍(AB-BC-CD-DA-AB-。

),八拍(A-AB-B-BC-C-CD-D-DA-A。

)2.2.5电机驱动模块红线接电源5V,橙色电线接P1.3口,黄色电线接P1.2口,粉色电线接P1.1口,蓝色接P1.0口。

由于单片机接口信号不够大需要通过ULN2003放大再连接到相应的电机接口,如下:橙 A P1.3 黄B P1.2 粉C P1.1 蓝D P1.0 十六制(P1口)1 0 0 0 0x081 1 0 0 0x0c 0 1 0 0 0x04 0 1 1 0 0x06 0 0 1 0 0x02 0 0 1 1 0x030 0 0 1 0x011 0 0 1 0x09 顺序刚好相反2.2 软件设计2.2.1软件设计流程图开始初始化键盘扫描N判断Y指示灯显示电机运动楼层显示3 总结通过这次电子工程师基本技能大赛的学习和实践,使我们提高了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基于基于单片机的步进电机控制设计中,我学到了很多跟专业相关的知识,使我们提前接触了很多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设计单片机控制电路期间,我们经常到网上下载、到图书馆等查找相关的资料,首先从最基本的硬件设计到电路设计到编程,把这些设计方案、设计内容、设计思路了解清楚,对整个设计有一个大概的模型,然后再进一步的设计,整个过程也确实学到了不少知识和设计方法,完善了我们的知识结构。

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我对原来的知识和以后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扩充和加深。

但仍有些知识不能完全理解其涵义,存在很多的不足,还需要多方面的学习和探讨。

设计的最终结果我们很早就开始设计电梯的电路,最后决定采用28BYJ-48步进电机,但作出的结果却不尽人意,由于电机功率的限制,电梯上下运动的速率很慢,我们改变了硬件的一些整体设计,采用加负载、改变滑轮组设计后效果也不是十分明显。

后来我们又采用过用过舵机来实现拖动还是不行。

总之硬件设计的过程中转换过几个思路,使我们锻炼了思维。

虽然在设计过程中较辛苦,有很多东西从未接触过,但我们还是尽心尽力的去完成电梯的设计。

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提高了思维能力、我们个人的查阅技术资料的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我们熟练掌握了有关器件的性能及测试方法。

总之,是让我受益匪浅的。

参考文献〈〈单片机程序设计基础〉〉周航慈〈〈单片机应用程序设计技术〉〉周航慈〈〈单片机的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马忠梅等〈〈PLC编程理论.算法及技巧〉〉宋伯生〈〈8051单片机实践与应用〉〉吴金戌等〈〈51单片机C语言教程〉〉郭天祥答辩记录表学生姓名: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答辩地点:答辩内容记录:附录程序#include <reg52.h> //52系列单片机头文件#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define uint unsigned intuchar key;sbit P30=P3^0;sbit P31=P3^1;sbit P32=P3^2;sbit P33=P3^3;sbit P20=P2^0;sbit P21=P2^1;sbit P22=P2^2;sbit P23=P2^3;sbit P24=P2^4;sbit P25=P2^5;sbit P26=P2^6;sbit P27=P2^7;sbit P00=P0^0;sbit P01=P0^1;sbit P02=P0^2;sbit P03=P0^3;sbit P04=P0^4;sbit P05=P0^5;sbit P06=P0^6;sbit P07=P0^7;int z;void delayms(uint xms) {uint i,j;for(i=xms;i>0;i--) //i=xms即延时约xms毫秒for(j=110;j>0;j--);}void matrixkeyscan(){uchar temp;P0=0xfe;temp=P0;temp=temp&0xf0;if(temp!=0xf0){delayms(10);temp=P0;temp=temp&0xf0;if(temp!=0xf0){temp=P0;switch(temp){case 0xee:key=0;break;case 0xde:key=1;break;case 0xbe:key=2;break;case 0x7e:key=3;break;}while(temp!=0xf0){temp=P0;temp=temp&0xf0;}}}P0=0xfd;temp=P0;temp=temp&0xf0;if(temp!=0xf0){delayms(10); temp=P0;temp=temp&0xf0; if(temp!=0xf0) {temp=P0;switch(temp){case 0xed:key=4;break;case 0xdd:key=5;break;case 0xbd:key=6;break;case 0x7d:key=7;break;}while(temp!=0xf0){temp=P0;temp=temp&0xf0;}}}P0=0xfb;temp=P0;temp=temp&0xf0;if(temp!=0xf0){delayms(10);temp=P0;temp=temp&0xf0;if(temp!=0xf0){temp=P0;switch(temp){case 0xeb:key=8;break;case 0xdb:key=9;break;case 0xbb:key=10;break;case 0x7b:key=11;break;}while(temp!=0xf0){temp=P0;temp=temp&0xf0;}}}P0=0xf7;temp=P0;temp=temp&0xf0;if(temp!=0xf0){delayms(10); temp=P0;temp=temp&0xf0; if(temp!=0xf0) {temp=P0;switch(temp){case 0xe7:key=12;break;case 0xd7:key=13;break;case 0xb7:key=14;break;case 0x77:key=15;break;}while(temp!=0xf0){temp=P0;temp=temp&0xf0;}}}}void zhengzhuan()//正传延时不确定待考证{P30=1;P31=0;P32=0;P33=0;delayms(20);P30=0;P31=1;delayms(20);P31=0;P32=1;delayms(20);P32=0;P33=1;delayms(20);P33=0;}void fanzhuan()//反转{P33=1;P32=0;P31=0;P30=0;delayms(20);P33=0;P32=1;delayms(20);P32=0;P31=1;delayms(20);P31=0;P30=1;delayms(20);P30=0;}void stay(){}void up1()//待定转速{for(z=0;z<=12;z++)zhengzhuan(); }void up2(){for(z=0;z<=24;z++)zhengzhuan(); }void up3(){for(z=0;z<=36;z++)zhengzhuan(); }void up4(){for(z=0;z<=48;z++)zhengzhuan(); }void up5(){for(z=0;z<=60;z++)zhengzhuan(); }void down1(){for(z=0;z<=12;z++)fanzhuan();}void down2(){for(z=0;z<=24;z++)fanzhuan();}void down3(){for(z=0;z<=36;z++)fanzhuan();}void down4(){for(z=0;z<=48;z++)fanzhuan();}void down5(){for(z=0;z<=60;z++)fanzhuan();}void main(){uint n,nowfloor,m;nowfloor=1;while(1){matrixkeyscan();//不停调用键盘扫描程序switch(key){case 0:n=2;P20=0;break;case 1:n=2;P06=0;break;case 2:n=2;P07=0;break;case 3:n=6;P24=0;break;case 4:n=3;P21=0;break;case 5:n=3;P06=0;break;case 6:n=3;P07=0;break;case 7:n=6;P07=0;break;case 8:n=4;P22=0;break;case 9:n=4;P06=0;break;case 10:n=4;P07=0;break;case 11:n=1;P25=0;break;case 12:n=5;P23=0;break;case 13:n=5;P06=0;break;case 14:n=5;P07=0;break;case 15:n=1;P06=0;break; }m=n-nowfloor;switch(m){case 0:stay();break;case 1:up1();break;case 2:up2();break;case 3:up3();break;case 4:up4();break;case 5:up5();break;case -1:down1();break;case -2:down2();break;case -3:down3();break;case -4:down4();break; }P0=0xff;P2=0xff;nowfloor=n;switch(n){case 1:P00=0;break;case 2:P01=0;break;case 3:P02=0;break;case 4:P03=0;break;case 5:P04=0;break;case 6:P05=0;break;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