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检验项目表
锂电池检验标准

恒定湿热性能
电池按规定充电结束后,将电池放入40℃±2℃,相对湿度为90%~95%的恒温恒湿箱中搁置48h后,将电池取出在环境温度20℃±5℃的条件下搁置2h,目测电池外观,应符合的规定;再以1C5A电流放电至终止电压,放电时间应符合的规定
拟 制
审 核
批 准
直到充电电流小于或等于,最长充电时间不大于8h,停止充电。
此充电制式为检验的仲裁充电制式。
拟 制
审 核
批 准
科技有限公司
制定日期
锂电池检验标准
版本
页次
b)在环境温度20℃±5℃的条件下,以1C5A充电,当电池端电压达到充电限制电压时,改为恒压充电,直到充电电流小于或等于,最长充电时间不大于8h,停止充电。
.2C5A放电性能
电池按规定充电后搁置~lh,在20℃±5℃的温度下以电流放电到终止电压。
上述试验可以重复循环5次,当有一次循环的电池容量符合的规定时,试验即可停止。
C5A放电性能
电池按规定充电后搁置~lh,在20℃±5℃的温度下以IC5A电流放电到终止电压。
高温性能
电池按规定充电结束后.将电池放入55℃±2℃的高温箱中恒温2h,然后以1C5A电流放电至终止电压,放电时间应符合的规定。该试验结束后,将电池取出在环境温度20℃±5℃的条件下搁置2h,然后目测电池外观,应符合的规定。
大气压力:86kPa~106kPa。
测量仪表与设备要求
测量电压的仪表准确度应不低于级,内阻应不小于10kΩ/V。
测量电流的仪表准确度应不低于级.
测量时间用的仪表准确度不低于±%。
测量温度的仪表准确度应不低于±℃。 恒流源的电流恒定可调,在充电或放电过程中,其电流变化应在±1%范围内。 恒压源电压可调,其电压变化范围为±%。
锂电池检验规范

不可有破损及脏污 不可混料﹑错料 审核:
出货检验报告 检查0 0.65 1.5 √ √ √ √ √ √ √ √ √ √ √ √ √ √ √ √
零件核对 零件整体核对 与样品一致 尺寸(mm) 图面重点尺寸 依据承认规格书 1.表面平整、 表面平整无凸凹点、无皱折、无电解 清洁 液等脏物。 2.绝缘纸 外观 锂电池 3.电芯极性 4.端子线 粘贴整齐,无明显歪斜及严重皱纹 方向正确,无反向 正负极无插错,线材与端子无松脱。
5.方向正确, 标签内容:文字正确,无反向、印字 清楚、无气泡、无错位。 无反向 按承认书要求测试并读取测试值(厂 1.电压、内阻 商附出货检测报告)。 2.充、放电测 电气参 按承认书要求进行设置检测并判定 数测试 试短路过流测 (厂商附出货检测报告)。 试 参照规格格书要求工步进行测试(厂 3.容量 商附出货检测报告)。 与组装产品实 无干涉不良/无组装不到位。 实配测试 配 ①包装袋上应标明数量、品号、品名、规 1.料号(包装 格、型号、生产日期及生产厂家;②与承 标示) 认样品比较厂商所交实物的料号以及外箱 包裝 2.品名(包装 标识的品名料号与检验验收单中的品名和 锂电池 标示) 包装外观 其它 版本 A0 混料/错料 核准:
编号:
6.注意事项 :客户有特殊要求时,以客户特殊要求为准;尺寸与性能参数记录6个数据在《IQC进料检验报告》上 。
7.相关表单﹕<<IQC进料检验报告>> 检验项 目 检验内容
规格
检验方法/ 检具 目视比对 卡尺 目视比对 目视 目视 目视 目视 内阻测试 仪/万用表 成品测试 仪/负载仪 /直流电源 二次电池 检测柜 组装产品 目视 目视 目视 目视 目视 制定:
锂电池检验规范

△ △
箱内:包装方式正确,实物、规格、数量与送货单一致
△
表面 无脏污、异物、电解液、锈迹、机械损伤
△
色差 热缩套管本体、图案、印字颜色与样板一致
△
① 无划伤、擦伤、破损、脏污、贴纸内无杂物
△
② 表面无皱褶、裁切平整,无未贴到位、歪斜
△
贴标纸
③ 电池上下两端贴纸长度均匀,边缘平伏,紧贴电池
△
④ 接口粘合良好,用手轻扯粘合接口处,无开胶、松脱不良
△
气胀发鼓 任何目视条件下电芯应无鼓胀、变形、漏液现象
△
检验依据/工具 目视 目视
目视/样板 目视
目视/样品
目视/手触 目视
目视/手触 目视
公司 名称
指示灯
接触片
胶壳超声牢固,无间隙、松动
LO
USB母
GO
座
认
证
标
电 压
极 性
中
识
英
容 量
文 型警 号告
语
制 造 国 家
结构 1 尺寸 长、宽、高尺寸符合规格书要求
△
特性 1
装配
★① 与配套电池盒试装,可以轻松装配,无任何阻力 ② 线材插头与USB母座试装插拔力适中,无偏紧、过松
△
1 容量 充电/放电测试三个循环后容量符合产品规格书要求,每批来料测试5pcs
△
电性 2
充电电流:≤ 0.35A
3
输出电压 ≥0.37V
△
4
INT接触不良
USB插头插入母座内,确认①电池指示灯是否亮起,性能参数符 合要求②上下晃动插头,无灯灭、电性数据改变等接触不良
文件编号
方形锂电池检验规范
锂电池包绝缘电阻测试

批准
审核
编制
电池包绝缘电阻测试
项目名称
DV 验证 电池组型号
参考标准
GB/T 18384.1 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
一、测试目的
检验电池包绝缘电阻值是否符合标准
二、测试方法
1. 测量电池包总正、总负对电池箱体电压值,取测量值中较大的并联上特定阻值的电阻,并按标准中的计算公式计算绝缘值;
2. 并联电阻值为100 k Ω,系统标称电压U 为307.2V
三、测试结果
表4.1 绝缘电阻测量数据表 测量项 正对地电压V1/mV 负对地电压V1’/mV
并联电阻后对地 电压V2’/mV
绝缘值Ri/ k Ω/V 测量值
6 1
7 0.2 27.34
1. 标准GB/T 18384.1要求测量绝缘阻值>100Ω/V
2. 测试的绝缘电阻值满足标准要求。
锂电池来料检验标准(新)

Maj
Ⅱ级正常抽样
5.顶部胶带:(1)茶色高温胶应把保护板全包,不能起翘,不能有板裸露在外,胶带不能粘附尖锐、导电性物体。
(2)褶皱在不影响厚度的情况下数量n<=3条,超出电池前沿在不影响长度的情况下长度L<=0.5mm,允许有歪斜但必须包住有切口的铝塑膜的情况下,气泡允许个数n<=3个且直径∮<=5mm。
目视
Maj
按Ⅱ级正常抽样
依承认书所标示之重要尺寸(厚、宽、长、外露线长)逐一检验,必须符合承认书之规格,必要时试装。
数显卡尺
Maj
5-10PCS/批
性能
试验条件:
除另有规定外,本标准中各项试验应在以下大气条件下进行:
a)温度:20±5℃;
b)相对湿度:不大于75%;
c)大气压力:86KPa-106 KPa.
(2)对于额定容量大于1000mAh电池,将电池按标准充电方法充满电,停止充电后,搁置0.5—1H,在23±2℃环境温度下按照制造商规定的电流放电到终止电压,记录放电时间,放电时间应满足制造商规定时间。
4、引用标准
4.1 引用GB/T31241-2014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电池安全要求,GB/T18287-2013移动电话用锂电池总规范。
4.2抽样检验依GB/T 2828-2003标准,按一般检验Ⅱ级水平,Cri:代表致命缺陷,AQL =0;Maj:代表主要缺陷,AQL =0.4;Min:代表次要缺陷,AQL =1.0;常规充放电测试按特殊检验S-3级水平进行检验。
(4)底部、侧边凹坑:凹坑直径<=2mm,单边个数<=2个。
(5)凹点:直径<=1.0mm,单面数量<=5个,且非尖锐无触感。
(6)凸点:直径<=0.5mm,单面数量<=5个,且非尖锐。
锂离子电池检验规范

1适用范围:本检验规范适用于手机的锂离子电池的进货检验。
2 检测用仪表、设备:2.1计算机(含力兴测试软件) 1台2.2电池程控测试仪(PCBT-138-8D-A) 1台2.3电池内阻测试仪(DK3000A)1台2.4游标卡尺(0.02mm)1把2.5万用表(3位半以上)1台2.6恒流恒压电源1台2.7产品外观杂物测定图表1张3 检验数量:尺寸检验10pcs外观检验一般检查水平Ⅱ,AQL=1.0出货电压及内阻一般检查水平Ⅱ,AQL=1.0容量及放电平台3pcs以上(含3pcs)跌落试验3~5pcs短路保护3~5pcs过充保护3~5pcs4检验步骤:4.1出厂检验报告检查核对产品编号、型号及日期;各检测项目要有检测结果、记录是否填写完整、数据符合规定要求。
(注:电池有效期为一年,超过一年的电池应先作活化处理,然后再进行检验)4.2编码检验根据收料单中填写的信威编码查验送检的电池是否和编码库中的描述相符。
4.3外观4.3.1电池产品的外表面以及标牌表面应色泽均匀、清洁、无划痕及机械损伤4.3.2电池外观应保持完好,无变形、无漏液4.3.3正负极触点不得有划伤、发暗、变形及污迹等异常现象4.3.4对于表面喷漆的电池,喷漆要均匀,无掉漆、堆积、皱纹及脏污等外观不良缺陷。
喷漆缺陷点要求:异色点不能超过0.08mm2 ,同色点不能超过0.20mm24.4尺寸及配合电池结构尺寸应符合图纸要求电池与手机应配合良好且牢固不松动4.5 电性能要求4.5.1出厂电压使用万用表测量电池正负极,电池出厂电压应≥3.85V4.5.2内阻使用电池内阻测试仪(AC1KHz),测量电池正负极之间的内阻值,内阻应不大于150mΩ4.5.3容量电池充满后,搁置0.5h~1h,以0.5C5A电流恒流放电到截止电压。
如果测试结果大于额定容量,则判定容量合格;如果测试结果小于额定容量,则减小放电电流,以0.2C5A电流恒流放电到截止电压,如果测试结果大于额定容量,则判定容量合格,否则判定容量不合格。
深圳市锂电池专项检查表

置排风机都应采用防爆型。
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充电老化时,不同厂、不同批次的电池不
4.8 得组成电池组进行充放电。废旧损坏电池
深安监管[2016]106号
不得充放电和检验。 分容柜排与排之间的操作空间间距不得小
4.9
于1.1米。柜与柜之间安全通道不得小于 0.8米,排与墙之间间距不得小于0.6米,
第 2 页,共 3 页
5.3
电池、电芯仓库应设烟感、温感报警装 置,报警信号应传送至24小时有人值班的
深安监管[2016]106号
电池、电芯仓库应设置独立对外的事故排
5.4 风装置,事故排风装置应与烟感、温感报 警装置联锁。
深安监管[2016]106号
电池、电芯摆放整齐,不得堆放过高。电
5.5 池、电芯货架、存放设施应使用不燃烧材 料制作,并采取防静电措施。
深安监管[2016]106号
老化宜采用间接加热方式加热,加热装置
应设在老化房外。老化房应设温感声光报 4.6 警装置,并与加热装置连锁。应定期对加
深安监管[2016]106号
热装置进行检维修,保证老化房温度超标 时,加热装置能自动停止加热。
4.7
老化车间事故排风机、灯具和涂层烘烤装 GB 50257-2014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爆炸和
应张贴于明显位置。
1.3
厂房内存在爆炸的区域内不得设置办公室 、休息室、员工宿舍等。
2.1 配料工序应配置集尘设备或者进行除尘处
2.2 除尘管道、箱体应安装静电接地保护。
2
配料、涂 布、烘烤
2.3
涂层烘烤装置应设抽排风装置和超温报警 装置。
2.4
涂层烘烤装置应设泄压装置和可燃气体检 测报警装置。
锂电池OQC出货检验报告

OUTGOING INSPECTION REPORT
订单号: PO No.
规格 (mAh/mΩ) SPEC
型号:
Model 检验方试: (Inspection Method) 抽检方试: (Sampling plan)
序号 No.
检验项目 (Item)
口全检
(100%) 口全检
(Tighten)
客户联 custome r(黄色 第二联(the second): yellow)
Pass
NG
备注 Remark
最终判定(Total)
检验结论Result 口 允许(Accept)
口 拒收(Reject)
备注(Remark) X-N
A2
SGS编号:2080715/EL
检验员(Inspector):
审核(Checker):
QMS-0024-002D VER 00/01
第一联(the first):OQC(白色white)
生产批次
Lot No.
口抽检
口免检
(Sampling) (Waive)
口抽检
口免检
(Normal) (Loosen)
标准或订单要求 SPEC
样本 Samples
ize
1
外观(Appearance)
表面无划痕、凹点、漏液 without scratch/spots and leakage.
检验结果 Result
高度 Height
电芯 Battery
宽度 Width
2 尺寸
厚度 Thickness
长度 Length
极耳 Tab
宽度 Width
间距 Tab Lengt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CB-4便携式甲烷测报警仪检验项目表
序号检验项目试验要求检测方法出厂检
验
型式检验
1 外观及结构检査1.报警仪的显示窗应透光良好,
数码、符号均应淸晰完好。
2报警仪表面、镀层或涂层不应
有气泡、裂痕、明显剥落和斑点。
3.报警仪应结构合理、坚固耐用。
4.报警仪外壳、接插件和零件应
采取防腐措施,涂层、镀层应均
匀、牢面、颜色一致;印制电路
板应至少涂覆两次三防〔防腐、
防霉、防潮)漆,
用目测方法观察报警仪外
观及结构
〇〇
2 基本功能检査1.报警仪宜采用自然扩散取样方
式。
2.报警仪的显示值应为三位以上
(含三位)有效读数,应以百分
体积浓度表示测量值,采用数字
显示,其分辨率应不低于0.01%
CH4,并应能表示显示值的正或
负。
3.报警仪应有声光报警功能和报
警自检功能。
4.在甲垸浓度超过测量范围上限
时,报警仪应具有保护载体催化
元件的功能,并应使报警仪的显
示值维持在超限状态。
用感官法检査报警仪主要功
能。
〇〇
3 电源及充电检査1.报警仪的电池应采用无"记忆
效应"电池或具有防"记忆效应"
措施。
2.报警仪应有电源电压显示、欠
压提示、欠压自动关机功能。
3.报警仪进行充电时,应有充电
指示、充电完成关断及指示功能。
在报警仪工作及充电过程中,
用目测方法观察。
〇〇
4
在0.00%CH4-4.00%CH4范围
内,当甲垸浓度保持稳定时,报
警仪显示值的变化量应不超过
0.03%CH4
1.报警仪正常充电完成
后,开机并记录时间。
待
报警仪零点在清洁空气
中稳定后,按规定流量通
入1.00%CH4的标准气样,
1min 后将报警仪显示值
调至与标准气样值一致,
〇〇
显示值稳定性测定继续通气,再观1min ,记录1min 内报警仪显示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重复測定3次,取最大值。
2.按规定流量用清洁空气和1.00%CH4
的标准气样校准报警仪(以下简称校准报警仪),在以后的测定中不得再次校准。
待报警仪零点在清洁空气中稳定后,按规定流量分别向报警仪依次通入0.5、2.00、3.5%CH4
3种标准气样各1min ;"在空气中恢复时间不小于
1min),记录拫警仪的显示值。
重复测定4次,取其后3次的箅术平均值与标准气样的差值,即为基本误差。
3.报警仪运行9.5h后,分别按上述规定的方法对报警仪进行显示值稳定性和基本误差
测定。
5 基本误差测定测量范围分别为0.00-1.00、
1.00-3.00、3.00-4.00%CH4、
基本误差±0.10、真值的±
10%、
±0.30
1.报警仪正常充电完成
后,开机并记录时间。
待报警仪零点在清洁空
气中稳定后,按规定流
量通人1.00%CH4
的标准气样,1min 后将报
警仪显示值调至与标准气
样值一致,继续通气,再
观1min ,记录1min 内报警
仪显示值的最大值与最小
值的差值,重复測定3次,
取最大值。
2.按规定流量用清洁空气
和1.00%CH4
的标准气样校准报警仪
(以下简称校准报警仪),
在以后的测定中不得再次
校准。
待报警仪零点在清
洁空气中稳定后,按规定流
量分别向报警仪依次通入
0.5、2.00、3.5%CH4
3种标准气样各1min ;"在空
〇〇
气中恢复时间不小于
1min),记录拫警仪的显示值。
重复测定4次,取其后3次的箅术平均值与标准气样的差值,即为基本误差。
3.报警仪运行9.5h后,分别按上述规定的方法对报警仪进行显示值稳定性和基本误差
测定
6 工作时间测试报警仪电池正常充电后,其工作
时间应不小于10 h正常工作时间
内,报警仪不应出现欠压关机,
性能应符合基本误差测定
1.报警仪正常充电完成
后,开机并记录时间。
待报警仪零点在清洁空
气中稳定后,按规定流
量通人1.00%CH4
的标准气样,1min 后将报
警仪显示值调至与标准气
样值一致,继续通气,再
观1min ,记录1min 内报警
仪显示值的最大值与最小
值的差值,重复測定3次,
取最大值。
2.按规定流量用清洁空气
和1.00%CH4
的标准气样校准报警仪
(以下简称校准报警仪),
在以后的测定中不得再次
校准。
待报警仪零点在清
洁空气中稳定后,按规定流
量分别向报警仪依次通入
0.5、2.00、3.5%CH4
3种标准气样各1min ;"在空
气中恢复时间不小于
1min),记录拫警仪的显示
值。
重复测定4次,取其
后3次的箅术平均值与标
准气样的差值,即为基本误
差。
3.报警仪运行9.5h后,分
别按上述规定的方法对报
警仪进行显示值稳定性和
基本误差
测定
〇〇
7 报警仪连续工作15 d(每天运行
10 h ),其基本误差应符合基本误
差测定
把校准好的报警仪放人图
1所示的装置中,连续通人
0.03%-0.8%CH4
的甲烷气体运行9.5 h后,
〇〇
工作稳定性测定按规定流量依次通人淸洁空气和1.00%的标准气样各1 min,测量4次,取后3次算术平均值与标
准气样值的差值。
试验持续时间为15 d试验期间不得校准报赘仪。
报警仪在每天试验前,应正常充电
8 响应时间测定报警仪的响应时间应不大于20s
按规定流量通人清
洁空气,待报警仪零点稳
定后,以相同的流量通入
2.00%CH4的标准气
样1min ,记录显示值。
然后通人清洁空气,待报
警仪零点稳定后,快速地
将2.00%CH4标准气样以
相同的流量通人报警仪,
并开始记录报警仪的显
示值达到原显示测量值
90%所需要的时间,测量
3次,取其算术平均值。
〇〇
9
报警功能试验
1.报警仪应能在0.50%-
2.50%
CH4范围内任意设置报警点,报警
显示值与设定值的差值应不超过
士0.05%CH4
2.报警声级强度在距其1m远处应不
小于75 dB(A);光信号在暗处的
能见度应不小于20 m远。
1.将报警仪警报点
设置在1.00%CH4上,待
报警仪零点稳定后,缓慢
通入0.50、1.00、2.00、3.5%
CH4的标准气样,记录出
现声、光信号瞬间报警仪
的显示值。
测量4次,取
后3次算术平均值与设
定报警点的差值。
2.报警声级强度测量报警
声响强度用声级计测量,
环境噪声不大于30 dB(A)。
将声级计置于报警仪的
报警声响器轴心正前方
1m处,测量3次,取其
平均值。
3.试验在黑暗环境中距
报警仪20 m处观察。
〇〇注:表中"〇"为检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