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_《满井游记》对比阅读

合集下载

加强对比教学,提高阅读鉴赏力

加强对比教学,提高阅读鉴赏力

加强对比教学,提高阅读鉴赏力作者:董新文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74期《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其“课程目标·总目标”中明确要求:“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在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加强阅读的对比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力的最有效方法。

何谓“比较”?何谓“对比阅读”?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原则,最重要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

”比较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将两篇或多篇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

比较阅读教学法的基本要领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求同求异,在阅读比较中加以鉴别,在比较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力。

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让学生在相同主题不同课文的“同中求异”比较阅读中,提高阅读鉴赏力。

在人教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体裁相同的主题不同的课文,如果我们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阅读,就能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这类课文的能力。

如人教七上第三单元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课文,同是描写自然美景的,且都出自名家之手。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将它们进行比较阅读。

在学完《济南的冬天》后,就让学生“同中求异”。

我启发学生,这两篇虽都以精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美景,但有异曲同工之妙,并要求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在各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发现:在内容上,《春》是描绘动人的春景;《济南的冬天》描绘的是济南在北方独有的温晴。

在文章构思上,《春》一课,作者抓住春景的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春天,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部分,在“绘春”部分中还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等五幅图景。

而《济南的冬天》一课布局谋篇井然有序,文章紧扣“温晴”的特点,开头一段作者写济南的天气,拿北平、伦敦、热带与济南的无风声、无雾、无毒日进行对比,突出济南的“温晴”。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一)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极乐寺记游(节选)袁宗道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①。

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②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③许。

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

”予因叹:西湖胜境,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④,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⑤乎?注:①张盖:打着伞。

②斑剥:色彩错杂的样子。

③围:周长的计量单位。

④进贤冠:古代朝见皇帝的一种礼帽。

挂进贤冠指辞官隐退。

⑤情障:情欲的魔障。

这里指对山水的喜好。

8.解释以下加点字词(4分)(1)佁然不动()(2)犬牙差互()....(3)去桥可三里()(4)隶而从者()..9.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皆若空游无所依马行绿荫中,若张盖..B、如鸣佩环,心乐之实是欲界之仙都..C、以其境过清高峰入云,清流见底..D、西湖胜境,入梦已久驴不胜怒,蹄之..10.翻译以下句子(6分)(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11.两篇文章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何异同?(3分)8.解释以下加点字词(4分)(1)佁然不动(愣住的样子)(2)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3)去桥可三里(可能、大约)(4)隶而从者..(跟随、随从)9.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3分)A、皆若空游无所依马行绿荫中,若张盖..B、如鸣佩环,心乐之实是欲界之仙都..C、以其境过清高峰入云,清流见底..D、西湖胜境,入梦已久驴不胜怒,蹄之..10.翻译以下句子(6分)(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满井游记》文言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满井游记》文言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满井游记》文言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在我们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作者精心整理的《满井游记》文言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满井游记》文言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1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2分)① 廿二日天稍和()② 泉而茗者()③ 柳条将舒未舒()④ 呷浪之鳞()15、从文段中找出与下列句子加粗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

(2分)① 若脱笼之鹄② 娟然如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6、将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形容的景物是,其特点是(2分)(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8、选文最后一段作者说自己“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间”。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文言文小石潭记对比阅读练习题(含解析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文言文小石潭记对比阅读练习题(含解析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文言文小石潭记对比阅读练习题(含解析答案)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对比阅读练习题一、选择题1.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目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雨中上韬光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

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

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

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

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

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注释)①韬光:指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

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时踞石而.坐学而.不思则罔B.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山之.营卫得水而活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其.岸势犬牙差互其.真不知马也【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熟记课文注释。

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A表承接/表转折。

故A不合题意。

B连词,因为/连词,因为。

故B符合题意。

C助词,的/代词,它。

故C不合题意。

D代词,它的/表推测,相当于“恐怕”。

故D不合题意。

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提纲及答案(小石潭记、满井游记……)

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提纲及答案(小石潭记、满井游记……)

小石潭记一、文学常识、文体知识1.本文选自《柳河东全集》,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因其出生于河东,故称柳河东。

其人文名远播,与韩愈并称韩柳。

写本文时,他正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

2.古代四大文体指记、表、铭、说,“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或叙事或写景,或状物。

二、通假字下见小潭 (见_------现,出现)日光下澈(澈——彻,穿过,透)三、一词多义全石以为底(把,用,介词)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卷石底以出(用法同“而”) 不可知其源(能够) 以其境过清(因为) 明灭可见(能够)佁然不动(……的样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上下,光景)然往来视之(然而) 杂然相许(《列子·汤问》)(赞同) 曳屋许许声(h ǔ,拟声词)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 心乐之(助词,补足音节)水尤清冽(清澈) 乃记之而去(代词,小石潭的情景)全石以为底(作为) 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为屿(成为) 若毒之乎(你)其岸势(它的,小溪的) 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其境过清(指小石潭的) 乃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接) 不可知其源(指小溪) 隶而从之(连词,表并列)四、古今异义1.崔氏二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乃记之而去.古:离开 今:从此地到彼处 五、重点字词翻译1、 隔篁.竹:竹林2、佩环:玉制的装饰品3、尤:特别4、清冽:清凉5、全石以为..底:用…作为6、近.岸:靠近 7. 为.坻:成为8、坻:高地 9、屿:小岛10、山甚:不平的岩石 11、蒙:覆盖12、络:缠绕 13、摇:摇晃14、缀:连结 15、参差:不齐16、披拂:随风飘荡 17、可:表示估计数目18、许:表示数目不确定 19、澈:通“彻”,穿过、透20、布:映 21、佁然:愣住的样子22、俶尔:忽然 23、翕忽:轻快敏捷24、差互:相互交错 25、环合:环绕合抱26、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 27、幽邃:幽深28、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 29、不可久居.:停留30、记之而去.:离开 31、隶.而从者:随从 32、小生:年轻人 六、词类活用 1.潭西南..而望(名作状,西南:向西南) 2.斗.折蛇.行(名作状,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 3.皆若空.游无所依(名作状,在空中) 1.以 2.可3.然4.许 5.清 6.之 7.为 8.若 9.其 10.而4.犬牙..差互(名作状,象狗的牙齿那样)5.从小丘西.行(名作状,向西)6.下.见小潭(名作状,向下,往下)7.凄.神寒.骨(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8.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因……感到高兴)9.如鸣.珮环(动词作名词,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七、重点句子翻译(包括特殊句式)(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游记专题中的感悟与体验——《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的教学

游记专题中的感悟与体验——《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的教学
三点。

民同乐 ” 。 《 满 井游记 》 的作者 袁宏 道生 活 的时代政 治腐 败 ,党派 追名逐 利 斗争 剧 烈 ,他 清廉 公正 的 为官 原则 与当 时 的官 场格 格 不入 ,于 是
重视文富散 文语 官的优美
这 四篇文 言文 作为 语文课 本 中 的传 统 名篇 ,自然在语 言上 有它 的 独特 之处 。细读 这些 作 品 , 我们 会 发现作 者驾 驭语 言 的高超 技艺 , 体 现 了文 言文 之 “ 言” 的独 特魅 力 。 《 小 石潭 记 》 中柳宗 元在 描 写
贬 谪文 化是 我 国古代 灿烂 文化 的一 个重 要组成 部 分 ,很多 优秀 的作 品都 是 由于 作者 遭 到贬谪 受 之触 动 而完成 的 , 因此对 前三 篇 的 解读 就 不能脱 离 这一 话题 。这 三 篇分 别体 现 了作者 对儒 家 文化 的继 承 ,尽管 他们 都 受到 被贬 的 打击 ,但 始终 怀有 以天 下 国家 为 己任的 拳拳 赤子 之 心 ,展 露 出 了他们 的人 生 抱负 和价 值取 向。他们 三 人在 最不 得意 的时候 都没 有放 弃 自己的最 高追 求 ,这体 现 出了他 们 的人 格 魅 力 。不 同 的是 ,柳宗 元在 Ⅸ 小 石 潭记 》 中的乐 是暂 时 的 ,是被 动 的 ,愁 苦 明显地 摆 在 了文章 的字 词 间 ;范仲 淹通 过文 章 ,表达 出 了 自己对 朝 廷 的忠心 ,不 管朝 廷多 么 亏待 他 ,不管 自己是穷 是达 , 都 没 有彷 徨 ,并规 劝 自己的 同道者 ,表 现 的是 一种 “ 超 我 ”的人 生
2 0 1 3年 第 8期
■ 鄹鞠
T e a c h i n g e s s a y
镙岁 { - 语 支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9《 满井游记》对比阅读2(带答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9《 满井游记》对比阅读2(带答案)

29《满井游记》对比阅读2(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2分)【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节选)【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①。

水抵②两岸,悉皆怪石,欹嵌③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④。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选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右溪记》节选)注:①营溪:即营水,河流名。

②抵:击拍。

③欹嵌(qī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欹“.通”敲“;倾斜。

④洄悬激注:洄(hui),漩涡。

悬,形容触石溅起的浪花。

激,形容被石遏制而造石成的急流。

注,形容水急如灌注一般。

⑤逸民退士:指不为官的隐者扣归隐的官宦。

1、解释下面加着重号的词语。

(4分)(1)偕数友出东直___ _(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__ _(3)悉皆怪石(4)此溪若在山野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_________________ __ 3.【甲】文从哪些方面来写满井春色?突出了满井初春怎样的特点?(6分)4.【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你从两文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6分)(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_四记_有景_景景不同_小石潭记_岳阳楼记_醉翁亭记_满井游记_写景之比较

_四记_有景_景景不同_小石潭记_岳阳楼记_醉翁亭记_满井游记_写景之比较

的成就感和优越感,心情舒畅得多。寄情山水、
随遇而安和自得其乐,儒家的博爱思想在这里
得到体现。为什么能如此?除了个人修为外,以
笔者看来,这与他的官职也有一定的关系。 当
时他是滁州太守, 是一个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是说了算的,虽比在朝差,但也是众多读书人
不能企及的。 可以说,欧阳修当时处于“穷”与
“达”之间。 “兼济天下”做不到,但可以兼济一
(五)档案保管 1.全宗卷。 每个全宗均应建立能够说明该 全宗历史情况的全宗卷, 按全宗编号顺序集 中统一存放在库房工作间。 (1)全 宗 卷 有 卷 内 材 料 目 录 、全 宗 介 绍 、 档案数量变化登记表、检索工具编制情况表、 档案材料交接单据、档案清点情况登记表、档 案开放情况说明、档案数字化工作单、档案技 术处清单(如修裱、改页码等)等内容组成。 (2)每 年 一 月 份 上 半 月 为 检 查 、填 写 、充 实全宗卷内容的规定时间。 充实和填写的内 容为上一年度目标任务计划中涉及所应归入 的各种材料,如档案数量变化、缩微全文数字 扫描工作、修裱等情况。 平时在档案管理过程 中所形成的、属于应归入全宗卷的材料,均应 及时归入。 2.库存档案的定期清点。 对库存档案资料视 情况每年有重点地抽查、清点。 每次清点或抽查 后,均应认真填写清点情况表,归入全宗卷内。
学术研究
2013 年第 9 期
探索·争鸣
“四记”有景,景景不同
—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写景之比较 魏文才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 067604)
古代的读书人,一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 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实际上, 这些人所坚守的这一原则, 兼顾了儒家和道 家思想,当入仕为官,声名显贵时,要想着忠 君爱国、爱百姓,而落魄时要做到修身养性, 坚持个人的个性操守。 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 古文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许多文人的文章来 解读这一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井游记 (先抑)1节:作者欲游不得的苦恼(孤寂、烦躁) (后扬)2节:郊游的所见所感(描写满井春色) a 时间、地点
轻松 、喜悦
风光)
人文景:游人 自然景:鸟、鱼 (动物) c 所感:“始知郊田------知也。”(主旨句)
3节:再次表明寄情山水的兴趣。(议论) 中心:作者游览满井所见,刻画北国初春万物萌动,欣欣向荣 的景象,表现作者向往自然,闲适自得的洒脱情怀。
《小石潭记》 《满井游记》
相同之处
1、两篇文章均为游记,作者寄情山水,把自 己的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在文中找出 情景交融的语句。 2、写景善用比喻,找出语句,体会其作用。
不同之处
1、 《小石潭记》与 《满井游记》二者在写 景方式上有何不同?
同《小石潭记》相比,《满井游记》不单 写景,更注意到写人,在描绘了满井秀丽的 山水之后,自然地写到了寻春的游人,使原 来的纯粹的早春风光图,一变而成为生机盎 然的游春图。这同《小石潭记》寂寥无人的 凄清之景也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小石潭记 1节:发现小潭 (移步换景) 潭水:清 经过:(隔 闻 伐 取 见) 潭石:形态各异 潭上景物:树蔓 2节:潭中景物 潭水:清(侧面) 游鱼:动静结合(衬托水、愉悦的心情) 3节:小潭源流 (比喻) 溪身:曲折 岸势:参差不齐 4节:潭上所见所感(寓情于景) 幽深冷寂 凄苦孤寂 抒情:抓住小石潭幽静的特点,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抑郁心 情,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 经凄清的环境便触发忧伤、悲凉的心 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