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二章 2.4 章末优化总结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二章 2.4 章末优化总结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二章 2.4 章末优化总结

章末优化总结

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常用方法1.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公式间的关系

2.常用解题方法

常用方法规律特点

一般公式法v=v0+at,x=v0t+

1

2at

2,v2-v20=2ax

使用时应注意它们都是矢量,一般以v0方向为正方向,其余物理量与正方向相同者为正,与正方向相反者为负

平均速度法

v -=x

t ,对任何性质的运动都适用;

v -=1

2(v 0+v ),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中间时刻速度法

v t 2

=v -=1

2(v 0+v ),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比例法

对于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利用比例法求解

逆向思维法

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的方法.例如,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看做反向的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图象法

应用v -t 图象,可把复杂的物理问题转化为较为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尤其是用图象定性分析,可避免繁杂的计算,快速求解

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固定的光滑斜面,斜面总长度为l ,到

达斜面最高点C 时速度恰好为零,如图.已知物体运动到距斜面底端3

4l 处的

B 点时,所用时间为t ,求物体从B 滑到

C 所用的时间.

[解析] 法一:逆向思维法 物体向上匀减速冲上斜面 相当于向下匀加速滑下斜面

故x BC =at 2BC

2,x AC =a (t +t BC )22,又x BC =x AC 4

由以上三式解得t BC =t . 法二:基本公式法

因为物体沿斜面向上做匀减速运动,设物体从B 滑到C 所用的时间为t BC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得

v 20=2ax AC

① v 2B =v 2

0-2ax AB

② x AB =34

x AC

③ 由①②③式解得v B =v 0

2

④ 又v B =v 0-at

v B =at BC ⑥

由④⑤⑥式解得t BC =t . 法三:比例法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位移之比为 x 1∶x 2∶x 3∶…∶x n =1∶3∶5∶…∶(2n -1)

因为x CB ∶x BA =x AC 4∶3x AC

4=1∶3,而通过x BA 的时间为t ,所以通过x BC 的时间t BC =t .

法四:中间时刻速度法

利用推论: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v -

AC =v 0+v 2=v 02,又v 20=2ax AC ,v 2B =2ax BC ,

x BC =x AC

4.由以上三式解得v B =v 02

.可以看成v B 正好等于AC 段的平均速度,因此B 点是这段位移的中间时刻,因此有t BC =t .

法五:图象法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作出v -t 图象,如图所示.利用相似三角形的规律,面积之比等于对应边平方比,得S △AOC S △BDC =CO 2CD 2,且S △AOC

S △BDC =

4

1

,OD =t ,OC =t +t BC . 所以41=(t +t BC )2

t 2BC ,解得t BC =t .

法六:时间比例法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连续相等的各段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 1∶t 2∶t 3∶…∶t n =1∶(2-1)∶(3-2)∶…∶(n -n -1).

现将整个斜面分成相等的四段,如图所示,设通过BC 段的时间为t x ,那么通过 BD 、DE 、EA 的时间分别为t BD =(2-1)t x ,t DE =(3-2)t x ,t EA =(2-3)t x ,又t BD +t DE +t EA =t ,解得t x =t .

[答案] t

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解题步骤

(1)分析题意,确定研究对象,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分析加速度的方向和位移方向. (2)选取正方向,并根据题意画出运动示意图. (3)由已知条件及待求量,选定公式列出方程. (4)统一单位,解方程求未知量.

(5)验证结果,并注意对结果进行必要的讨论.

要求摩托车由静止开始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通过一段直轨道,然后驶入

一段半圆形的弯轨道,但在弯轨道上行驶时车速不能太快,以免因离心作用而偏离轨道,求摩托车在直轨道上行驶所用的最短时间.有关数据见下表:

启动加速度a 1 4 m/s 2 制动加速度a 2 8 m/s 2 直轨道允许的最大速度v 1

40 m/s

1然后再减速到v 2= 20 m/s ,t 1=v 1a 1,t 2=v 1-v 2

a 2,t min =t 1+t 2.你认为这位同学的解法是否合理?

若合理,请完成计算;若不合理,请说明理由,并用你自己的方法计算.

解析:不合理.理由如下.

首先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假设摩托车在直轨道上先加速至最大速度40 m/s ,然后再减速至弯轨道允许的速度,则加速过程的位移为

x 1=v 21-v 20

2a 1=4022×4

m =200 m

再减速至弯轨道允许的速度时通过的位移为

x 2=v 22-v 21-2a 2=202-402-2×8

m =75 m

因为x 1+x 2=275 m >x =218 m ,因此,如果按这种方式运动,摩托车在弯轨道上行驶的速度将大于20 m/s ,不符合题目要求,故摩托车在直轨道上运行时的最大速度应小于40 m/s ,才能在进入弯轨道前通过减速使速度减小为20 m/s.因而,该同学的解法不合理.

综上所述,摩托车在直轨道上的运动过程应为:从静止开始加速,当速度达到某一值(小于直轨道允许的最大速度)时开始减速,恰好在运动到直轨道末端时速度减至20 m/s.此运动过程的总位移为218 m.

法一:基本公式法(利用运动学基本公式求解) 摩托车匀加速运动的位移x 1=12a 1t 21

① 匀减速运动的位移x 2=v 2(t min -t 1)+1

2a 2(t min -t 1)2

② x 1+x 2=x

③ 又a 1t 1=v 2+a 2(t min -t 1),整理得t 1=a 2t min +v 2

a 1+a 2

联立①②③④式,代入数据,整理得数学表达式 t 2min +5t min -176=0

解得t min =11 s 或t ′min =-16 s(舍去). 法二:推论法(利用运动学推论公式求解)

设行驶的最大速度为v ,则匀加速运动的位移x 1=v 22a 1

匀减速运动的位移x 2=v 22-v

2

-2a 2

且x 1+x 2=x ,即v 22a 1+v 2-v 22

2a 2

=218 m

代入数据,整理得3

16v 2=243 m 2/s 2,故v =36 m/s

故t 1=v a 1=364 s =9 s ,t 2=v -v 2a 2=36-208 s =2 s

故最短时间t min =t 1+t 2=11 s. 法三:图象法(利用v -t 图象求解)

(1)如图甲所示,阴影部分面积即摩托车在直轨道上运动的位移x =218 m.

x =v 2t 1+v +v 2

2(t min -t 1) ① 又v =a 1t 1=v 2+a 2(t min -t 1) ② 由②得t 1=a 2t min +v 2a 1+a 2

③ v =a 1t 1=a 1(a 2t min +v 2)

a 1+a 2

联立①③④式,代入数据,整理得数学表达式 t 2min +5t min -176=0

解得t min =11 s 或t ′min =-16 s(舍去).

(2)如图乙所示,阴影部分面积即摩托车在直轨道上运动的位移x =218 m. x =S △OCD -S △ABD

即x =12a 1t 2min -12BD (t min -t 1) ① BD =(v -20) m/s +

(v -20 m/s )a 1

a 2

又v =a 1t 1=v 2+a 2(t min -t 1) 得v =a 1(a 2t min +v 2)a 1+a 2

①②③式联立,代入数据,整理得数学表达式 t 2min +5t min -176=0

解得t min =11 s 或t ′min =-16 s(舍去). 答案:不合理,理由见解析,正确结果为11 s

运动图象与追及相遇问题的综合问题

1.应用运动图象的三点注意

(1)无论是x -t 图象还是v -t 图象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2)x -t 图象和v -t 图象都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

(3)x-t图象和v-t图象的形状由x与t、v与t的函数关系决定.2.应用运动图象解题“六看”

x-t图象v-t图象轴横轴为时间t,纵轴为位移x 横轴为时间t,纵轴为速度v

线倾斜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倾斜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

斜率表示速度表示加速度

面积无实际意义

图线和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

纵截距表示初位置表示初速度

特殊点

拐点表示从一种运动变为另一种

运动,交点表示相遇

拐点表示从一种运动变为另一种

运动,交点表示速度相等

路上同向运动,其速度-时间图象分别如图中甲、乙两条曲线所示.已

知两车在t2时刻并排行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车在t1时刻也并排行驶

B.在t1时刻甲车在后,乙车在前

C.甲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增大后减小

D.乙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减小后增大

[解析]本题可巧用逆向思维分析,两车在t2时刻并排行驶,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在t1~t2时间内甲车运动的位移大于乙车运动的位移,所以在t1时刻甲车在后,乙车在前,B正确,A错误;依据v-t图象斜率表示加速度分析出C错误,D正确.

[答案]BD

运用运动图象解题的技巧

【达标练习】

1.(2019·武侯校级模拟)A、B两物体从同一位置向同一方向同时运动,甲图是A物体的位移时间图象,乙图是B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根据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运动过程中,A 、

B 两物体相遇一次 B .运动过程中,A 、B 两物体相遇两次

C .A 、B 两物体最远距离是20 m

D .6 s 内,A 物体的平均速度是B 物体的平均速度的两倍

解析:选A.在0~2 s 内,A 的位移为:x A 1=40 m ,B 的位移为:x B 1=10×2

2 m =10 m ,

知B 没有追上A .在2~4 s 内,A 静止,B 继续沿原方向运动,通过的位移为:x B 2=10×2 m =20 m ,t =4 s 末B 还没有追上A .在4~6 s 内,A 返回,位移为:x A 2=-40 m ,t =6 s 返回原出发点.B 的位移为:x B 3=

10×2

2

m =10 m ,则在0~6 s 内B 的总位移为:x B =40 m ,可知,A 、B 两物体在4~6 s 内相遇一次,故A 正确,B 错误;t =2 s 时,A 、B 两物体相距最远,最远距离为:s =x A 1-x B 1=30 m ,故C 错误;6 s 内,A 物体的位移为0,平均速度为0,B 物体的平均速度为:v -=x t =40

6 m/s =203

m/s ,故D 错误.

2.(多选)甲、乙两车在一平直道路上同向运动,其v -t 图象如图所示,图中△OPQ 和△OQT 的面积分别为S 1和S 2(S 2>S 1).初始时,甲车在乙车前方S 0处( )

A .若S 0=S 1+S 2,两车不会相遇

B .若S 0

C .若S 0=S 1,两车相遇1次

D .若S 0=S 2,两车相遇1次

解析:选ABC.由题图可知甲的加速度a 1比乙的加速度a 2大,在达到速度相等的时间T 内两车相对位移为S 1,若S 1S 1),两车速度相等时还没有追上,并且之后甲车快,更追不上,选项D 错误.

“纸带法”测速度和加速度

常用“位移差”法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即确定纸带上的任意相邻计数点间的位移是否满足关系式x n +1-x n =aT 2.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

1.利用“逐差法”求加速度:若为偶数段,假设为6段,则a 1=x 4-x 13T 2,a 2

=x 5-x 2

3T 2

,a 3=x 6-x 33T 2,然后取平均值,即a =a -=a 1+a 2+a 3

3;或由a =

(x 4+x 5+x 6)-(x 1+x 2+x 3)9T 2直接求得.若为奇数段,则中间段往往不用,如5段,则不用第三段,即a 1=x 4-x 13T 2a 2=x 5-x 2

3T 2,然后取平均值,即a -=a 1+a 22;或由a =(x 4+x 5)-(x 1+x 2)6T 2直接求得,这样所给的数据

利用率高,提高了精确度.

2.图象法:先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n =x n +x n +1

2T ,求出打第n 个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然后作出v -t 图象,图线的斜率

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即a =Δv

Δt

.

(2019·信宜市校级期末)某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

性质的运动.图2是实验中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时,得到的一条纸带,纸带上的点是从放手开始打下的连续的计数点.两点之间的距离,s 1=9.6 mm ,s 2=13.4 mm ,s 3=17.3 mm ,s 4=21.1 mm ,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 .电源频率为50 Hz.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用的是220 V 交流电源

B .实验中使用秒表测量时间

C .实验时应先由静止释放纸带,然后赶紧接通电源

D .求出的加速度一般比9.8 m/s 2小,是因为纸带和重锤受到阻力

(2)通过对纸带的分析,你认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做______(填“匀速”或“变速”)运动.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纸带上的数据,用逐差法求加速度的表达式为a =____________(用已知物理量符号表示),加速度大小a =________ m/s 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打点计时器打下F 点,求物体在F 点的速度公式v F =__________(用已知物理量符号表示),大小为v F =________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思路点拨] (1)电火花计时器使用的是220 V 的交流电源,打点计时器每隔0.02 s 打一个

点,可以直接读出两点的时间.做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

(2)通过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判断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3)根据Δx =aT 2求加速度,a 1=s 3-s 12T 2,a 2=s 4-s 2

2T 2,然后求出加速度的平均值. (4)某段时间内平均速度等于其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根据这一推论求出F 点的速度. [解析] (1)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用的是220 V 交流电源,故A 正确;打点计时器可以直接记录时间,不需秒表,故B 错误;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故C 错误;求出的加速度一般比9.8 m/s 2小,是因为纸带和重锤受到阻力,使得加速度小于g ,故D 正确.

(2)在相等时间内,纸带的位移越来越大.所以纸带做变速运动.

(3)由Δx =aT 2得,a 1=s 3-s 12T 2,a 2=s 4-s 22T 2

,则a =a 1+a 22=(s 3+s 4)-(s 1+s 2)4T 2

.代入数据得,a ≈9.6 m/s 2.

(4)F 点的瞬时速度等于EG 间的平均速度,所以v F =s 3+s 4

2T

,代入数据得,v F =0.96 m/s. [答案] (1)AD (2)变速

相同时间内物体下落的位移越来越大

(3)(s 3+s 4)-(s 1+s 2)4T 2 9.6 (4)s 3+s 42T

0.96

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

(1)实验提供了以下器材: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交流电源、复写纸、弹簧测力计.其中在本实验中不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____.

(2)如图甲所示是某同学由打点计时器得到的表示小车运动过程的一条清晰纸带,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T =0.02 s ,则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s .其中x 1=7.05 cm 、x 2=7.68 cm 、x 3=8.33 cm 、x 4=8.95 cm 、x 5=9.61 cm 、x 6=10.26 cm.

如下表列出了打点计时器打下B 、C 、E 、F 时小车的瞬时速度,请在表中填入打点计时器打下D 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

位置 B C D E F 速度/(m ·s -

1)

0.737

0.801

0.928

0.994

(4)计算出的小车的加速度a =________m/s 2.

解析:(1)本实验中不需要测量力的大小,因此不需要的器材是弹簧测力计. (2)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0 s .根据某点的瞬时速度可用该点前后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来代替知:

v D =x 3+x 42×5T =0.083 3+0.089 52×0.1 m/s =0.864 m/s.

(3)小车的速度-时间关系图线如图所示. (4)在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则a =Δv

Δt =(0.64±0.01)m/s 2.

答案:(1)弹簧测力计 (2)0.10 0.864

(3)见解析图 (4)0.64±0.01

高二数学第二章章末总结

章末总结 知识点一圆锥曲线的定义和性质 对于圆锥曲线的有关问题,要有运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的意识,“回归定义”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应用圆锥曲线的性质时,要注意与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结合起来.总之,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在解题中有重要作用,要注意灵活运用. 例1已知双曲线的焦点在x轴上,离心率为2,F1,F2为左、右焦点,P为双曲线上一点,且∠F1PF2=60°,S△PF1F2=123,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知识点二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锥曲线一般有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 在直线与双曲线、抛物线的位置关系中有一种情况,即直线与其交于一点和切于一点,二者在几何意义上是截然不同的,反映在代数方程上也是完全不同的,这在解题中既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十分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圆锥曲线的切线是圆锥曲线的割线与圆锥曲线的两个交点无限靠近时的极限情况,反映在消元后的方程上,就是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即判别式等于零;而与圆锥曲线有一个交点的直线,是一种特殊的情况(抛物线中与对称轴平行,双曲线中与渐近线平行),反映在消元后的方程上,该方程是一次的.

例2 如图所示,O为坐标原点,过点P(2,0)且斜率为k的直线l交抛物线y2=2x于M(x1,y1),N(x2,y2)两点. (1)求x1x2与y1y2的值; (2)求证:OM⊥ON. 知识点三轨迹问题 轨迹是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求解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接法: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动点为(x,y),根据几何条件直接寻求x、y之间的关系式. (2)代入法:利用所求曲线上的动点与某一已知曲线上的动点的关系,把所求动点转换为已知动点.具体地说,就是用所求动点的坐标x、y来表示已知动点的坐标并代入已知动点满足的曲线的方程,由此即可求得所求动点坐标x、y之间的关系式. (3)定义法:如果所给几何条件正好符合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曲线的定义,则可直接利用这些已知曲线的方程写出动点的轨迹方程. (4)参数法:当很难找到形成曲线的动点P(x,y)的坐标x,y所满足的关系式时,借助第三个变量t,建立t和x,t和y的关系式x=φ(t),y=Φ(t),再通过一些条件消掉t就间接地找到了x和y所满足的方程,从而求出动点P(x,y)所形成的曲线的普通方程. 例3设点A、B是抛物线y2=4px (p>0)上除原点O以外的两个动点,已知OA⊥OB,OM⊥AB,垂足为M,求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表示什么曲线? 知识点四圆锥曲线中的定点、定值问题 圆锥曲线中的定点、定值问题是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也是圆锥曲线问题中的一个难点,解决这个难点没有常规的方法,但解决这个难点的基本思想是明确的,定点、定值问题必然是在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变的量,那么就可以用变化的量表示问题的直线方程、数量积、比例关系等,这些直线方程、数量积、比例关系不受变化的量所影响的某个点或值,就是要求的定点、定值.化解这类问题难点的关键就是引进变化的参数表示直线方程、数量积、比例关系等,根据等式的恒成立、数式变换等寻找不受参数影响的量.

2019年高中物理知识点整理大全

2019年高中物理知识点整理大全 要想高考物理考的好,物理知识点的整理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2019年高中物理知识点整理大全 1.若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互成120°,则其合力为零。 2.几个互不平行的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一部分力的合力必与其余部分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3.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差都相等,即 Δx=aT2(可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推广:xm-xn=(m-n) aT2。 4.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任意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t/2=v平均。 5.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1)T末、2T末、3T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 v1:v2:v3:…:vn=1:2:3:…:n。 (2)T内、2T内、3T内、…的位移之比为: x1:x2:x3:…:xn=12:22:32:…:n2。 (3)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 xⅠ:xⅡ:xⅢ:…:xn=1:3:5:…:(2n-1)。 (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 t1:t2:t3:…:tn=1:(21/2-1):(31/2-21/2):…:[n1/2-(n-1)1/2]。 6.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末速度为零时,可以等效为初速度为零的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7.对于加速度恒定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对应的正向过程和反向过程的时间相等,对应的速度大小相等(如竖直上抛运动) 8.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惯性的大小与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无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和怎样受力无关,惯性大小表现为改变物理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 9.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一致(即Δv=at)。 10.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末速度的反向延长线过水平位移的中点。

高中物理二轮复习

专题二 一、选择题(1~6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7~9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1.物体a和b在同一条直线上向右运动,物体a在前且一直做匀速运动,物体b在后先做匀减速再做反方向匀加速运动,行驶中物体a和b相遇两次,用v-t图象表示两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用x-t图象表示两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则能正确反映物体a和物体b运动关系的图(取向右为正方向)是() 解析:图A中物体b的速度没有反向,A错;图B中,两物体不可能相遇,B错;图C中物体b不是先做匀减速运动再做匀加速运动,C错;图D满足题中所述运动,D对.答案: D 2.以24 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大小为6 m/s2,则刹车后() A.汽车在第1 s内的平均速度为24 m/s B.汽车在第1 s内的平均速度为12 m/s C.汽车在前2 s内的位移为36 m D.汽车在前5 s内的位移为45 m 解析:汽车刹车时间为t0=4 s,刹车位移为x0=242 2×6 m=48 m,到第4 s末汽车已停 止,汽车在5 s内位移为48 m,D错误,根据位移x=v0t-1 2at 2可知第1 s内的位移x1=21 m,平均速度v=21 m/s,A、B均错误;汽车在前2 s内位移为36 m,C正确.答案: C 3.(2014·西安市质检二)如图所示,将小砝码置于桌面上的薄纸板上,用水平向右的拉力将纸板迅速抽出,砝码的移动很小,几乎观察不到,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惯性演示实验.若砝码和纸板的质量分别为2m和m,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重力加速度为g.要使纸板相对砝码运动,所需拉力的大小至少应大于()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二章 2.4 章末优化总结

章末优化总结 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常用方法1.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公式间的关系 2.常用解题方法 常用方法规律特点 一般公式法v=v0+at,x=v0t+ 1 2at 2,v2-v20=2ax 使用时应注意它们都是矢量,一般以v0方向为正方向,其余物理量与正方向相同者为正,与正方向相反者为负

平均速度法 v -=x t ,对任何性质的运动都适用; v -=1 2(v 0+v ),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中间时刻速度法 v t 2 =v -=1 2(v 0+v ),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比例法 对于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利用比例法求解 逆向思维法 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的方法.例如,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看做反向的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图象法 应用v -t 图象,可把复杂的物理问题转化为较为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尤其是用图象定性分析,可避免繁杂的计算,快速求解 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固定的光滑斜面,斜面总长度为l ,到 达斜面最高点C 时速度恰好为零,如图.已知物体运动到距斜面底端3 4l 处的 B 点时,所用时间为t ,求物体从B 滑到 C 所用的时间. [解析] 法一:逆向思维法 物体向上匀减速冲上斜面 相当于向下匀加速滑下斜面 故x BC =at 2BC 2,x AC =a (t +t BC )22,又x BC =x AC 4 由以上三式解得t BC =t . 法二:基本公式法 因为物体沿斜面向上做匀减速运动,设物体从B 滑到C 所用的时间为t BC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得 v 20=2ax AC ① v 2B =v 2 0-2ax AB ② x AB =34 x AC ③ 由①②③式解得v B =v 0 2 ④ 又v B =v 0-at ⑤ v B =at BC ⑥ 由④⑤⑥式解得t BC =t . 法三:比例法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位移之比为 x 1∶x 2∶x 3∶…∶x n =1∶3∶5∶…∶(2n -1)

2019年整理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全部目录资料

人教版高中物理目录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 1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2时间和位移 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4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5自由落体运动 6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第三章相互作用 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2弹力 3摩擦力 4力的合成 5力的分解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牛顿第二定律 4力学单位制 5牛顿第三定律 6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7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 学生实验 课题研究 课外读物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 2 第五章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 2.平抛运动 3.实验:研究平抛运动 4.圆周运动 5.向心加速度 6.向心力 7.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1.行星的运动 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3.万有引力定律 4.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5.宇宙航行 6.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1.追寻守恒量——能量 2.功 3.功率 4.重力势能 5.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7.动能和动能定理 8.机械能守恒定律 9.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0.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 1-1 第一章电场电流 一、电荷库仑定律 二、电场 三、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四、电容器 五、电流和电源 六、电流和热效应 第二章磁场 一、指南针与远洋航海 二、电流的磁场 三、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五、磁性材料 第三章电磁感应 一、电磁感应现象 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三、交变电流 四、变压器 五、高压输电 六、自感现象涡流 七、课题研究:电在我家中 第四章电磁波及其应用 一、电磁波的发现 二、电磁波谱

高中物理二轮复习《直流电与交流电》

P UI P EI U E η== =外 专题四 电路和电磁感应 第一讲 直流电路与交流电路 何洁 知识主干 一、电功和电热 电功W =qU =UIt ;电热Q =I 2Rt. (1)对纯电阻电路,电功等于电热,即电流流经纯电阻电路,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内 能,所以W =Q =UIt =I 2Rt =U 2R t. (2)对非纯电阻电路(如电动机和电解槽),电能一部分转化为内能,另一部分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如机械能或化学能等),所以电功必然大于电热,即W>Q ,这时电功只能用W =UIt 计算,电热只能用Q =I 2Rt 计算,两式不能通用. (3)电流流经纯电阻电路,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流经非纯电阻电路,消耗的电能一部分转化为内能,另一部分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4)电源的功率与效率 ①电源的功率P :也称为电源的总功率,是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功率,计算式为:P= IE ②电源内阻消耗功率P 内:是电源内阻的热功率,也称为电源的损耗功率,计算式为:P 内= I 2r . ③电源的输出功率P 外:外电路上消耗的功率,计算式为:P 外= IU 外 . ④电源的效率: ⑤电源的输出功率与外电阻R 的关系: 因此可知当电源内外电阻相等时,输出功率最大。 当R >r 时,随着R 的增大输出功率越来越小. 当R <r 时,随着R 的增大输出功率越来越大. 当R 由小于r 增大到大于r 时,随着R 的增大输出功率先增大后减小(非单调变化). 4.含容电路的分析技巧 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等于与电容器并联的电阻两端的电压,与电容器串联的电阻两端的电压一定为零(有阻无流,则无电压). 二、交变电流 22 2 2()()4RE E P UI R r R r r R ===-++外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点通传奇专用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不变的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图象是一条. 分类:(1)速度随着时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叫匀加速直线运动. (2)速度随着时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1.速度公式: 2.对公式的理解: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由于加速度a在数值上等于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就是t时间内;再加上运动开始时物体的,就可以得到t时刻物体的. 一、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加速度a恒定不变; (2)v 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分类 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大,加速度a与速度v同向. 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加速度a与速度v同向. 二、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1.公式v=v0+at中各量的物理意义 v0是开始计时时的瞬时速度,称为初速度;v是经时间t后的瞬时速度,称为末速度;at是在时间t内的速度变化量,即Δv=at. 2.公式的适用条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3.注意公式的矢量性 公式中的v0、v、a均为矢量,应用公式解题时,一般取v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取正值;若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a取负值. 4.特殊情况 (1)当v0=0时,v=at,即v∝t(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当a=0时,v=v0(匀速直线运动). 针对训练质点在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图222所示,若在A点时的速度是5 m/s,经过3 s 到达B点时的速度是14 m/s,若再经4 s到达C点,则在C点时的速度多大? 答案26 m/s 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1.一辆以12 m/s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因发现前方有险情而紧急刹车,刹车后获得大小为4 m/s2的加速度,汽车刹车后5 s末的速度为() A.8 m/s B.14 m/s C.0 D.32 m/s 答案 C 2.火车机车原来的速度是36 km/h,在一段下坡路上加速度为0.2 m/s2.机车行驶到下坡末端,速度增加到54 km/h.求机车通过这段下坡路所用的时间. 答案25 s 12.卡车原来以10 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因为路口出现红灯,司机从较远的地方立即开始刹车,使卡车匀减速前进.当车减速到2 m/s时,交通灯恰好转为绿灯,司机当即放开刹车,并且只用了减速过程一半的时间卡车就加速到原来的速度.从刹车开始到恢复原速的过程用了12 s.求: (1)卡车在减速与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 (2)开始刹车后2 s末及10 s末的瞬时速度. 12、(1)-1 m/s2 2 m/s2(2)8 m/s 6 m/s 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x=v t,在速度图象中,位移在数值上等于v t图象与对应的时间轴所围的矩形面积.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1.由v t图象求位移: (1)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232甲所示,把物体的运动分成几个小段,如图乙,每段位移≈每段起始时刻速度×每段时间=对应矩形面积.所以整个过程的位移≈各个小矩形.

高中数学北师大选修1-2练习:第三章 推理与证明 章末优化总结

章末检测(三) 推理与证明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扇形的弧长为l ,半径为r ,类比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 =底×高 2,可推出扇形面积公 式S 扇等于( ) A.r 22 B.l 22 C.lr 2 D .不可类比 解析:由条件知S 扇=1 2lr . 答案:C 2.给出下列推理: ①由A ,B 为两个不同的定点,动点P 满足||P A |-|PB ||=2a <|AB |,得点P 的轨迹为双曲线; ②由a 1=1,a n =3n -1,求出S 1,S 2,S 3猜想出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的表达式; ③由圆 x 2+y 2=r 2的面积为 πr 2,猜想出椭圆 x 2a 2+y 2 b 2 =1的面积为S =ab π; ④科学家利用鱼的沉浮原理制造潜艇. 其中是归纳推理的命题个数为( ) A .0 B .1 C .2 D .3 解析:由题意知只有②是归纳推理. 答案:B 3.设f 0(x )=cos x ,f 1(x )=f 0′(x ),f 2(x )=f 1′(x ),…,f n +1(x )=f n ′(x )(n ∈N +),则f 2 011(x )=( ) A .sin x B .-sin x C .cos x D .-cos x 解析:由条件知f 0(x )=cos x , f 1(x )=-sin x , f 2(x )=-cos x ,f 3(x )=sin x ,f 4(x )=cos x ,…,故函数f (x )以4为周期循环出现,故f 2 011(x )=sin x . 答案:A 4.已知{}b n 为等比数列,b 5=2,则b 1·b 2·b 3·b 4·b 5·b 6·b 7·b 8·b 9=29.若{}a n 为等差数列,a 5=2,则{}a n 的类似结论为( )

高中物理选修3_1第二章章末知识总结

第二章 单元复习 一、知识点回顾: 1、电源、电源电动势; 1、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 3、电池组; 4、电阻的测量。 二、基本知识点: (一)、电源、电源电动势: 1、电源的概念: (1)电源是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装置。 (2)电源供电原理:在电源部非静电力做功,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在电源的外部电路,电场力做功,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2、电源的电动势: (1)电源电动势大小等于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之间的电压,(电源电动势的大小可用阻极大的伏特表粗略测出) (2)电动势的符号:E ,国际单位是伏特(符号为V );是一个标量,但有方向,在电源部由负极指向正极。 (3)电动势的物理意义:表征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电动势是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在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时,1C 电量所具有的电能的数值。 3、电压和外电压: (1)闭合电路的组成:电路:电源部的电路其电阻称为电阻,电阻所降落的电压称为电压; (2)外电路:电源外部的电路,其两端电压称为外电压或路端电压。 (3)、外电压的关系:E = U + U' 。 (4)注意:在电路闭合时U < E ; (二)、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1、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容: (1)闭合电路里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整个电路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I = r R E ;

(2)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中,还可导出电路功率的表达式: EI = U I + U'I = I 2R + I 2r 。 (3)、定律的适用条件:外电路为纯电阻电路。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 路端电压变化的讨论: (1)当R 增大时,I 减小,U'=I r 减小,U 增大;当R 时,I = 0 ,U =E (最大); R 0 时 ,I = r E ,U = 0 ; (2)当R 减小时,U 减小,当3、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二) 应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分析电路中有关电压、电流、电功率的方法; (1)分析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电阻时,一般先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确定电路的总电流、路端电压,再结合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分析各部分电路的参数。 (2)分析电源的电动势、电阻时,可将(1)中的分析顺序逆进行。 (3)分析电路的功率(或能量)时可用公式EI = U I + U'I = I 2R + I 2r 其中EI 为电源的总功率(或消耗功率),U I= I 2R 为电源的输出功率(或外电路的消耗功率);U'I= I 2 r 为电源部损耗功率,要注意区分。 (三)电池组: 1、串联电池组: (1)连接方法:前一个电池的负极与后一个电池的正极相连依次连接而成。 (2)串联电池组的特点: 电动势E = E 1 + E 2+E 3+………; 电阻:r = r 1 + r 2+r 3 ………..; 当用相同电池串联时:E 串= nE ;r 串 = nr ; (3)注意:串联电池组允许通过的电流跟单个电池相同;串联时,不要部分电池接反;不要新旧电池混合串联。 (四)电阻的测量: 1、伏安法测电阻: (1)原理和方法: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U 和通过的电流I ,用欧

第一章总结

Invitations to Linguistics 1.1 To give the barest of definition, language is a means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1.3 Design Feature o Language 1.3.1 Arbitrariness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the forms of linguistic signs bear no natural relationship to their meaning. Arbitr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und of a morpheme and its meaning. Arbitrariness at the syntactic level,by syntax we refer to the ways that sentences are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grammar of arrangement Arbitrariness and convention :the matter of convention is the link between a linguistic sign and its meaning. 1.3.2Duality By duality is meant the property of having two levels of structures,such that units of the primary level are composed of elements of the secondary level and each of the two levels has its own 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 1.3.3 Creativity By creativity we mean language is resourceful because of its duality and its recursiveness. 1.3.4 Displacement It means that human languages enable their users to symbolize object,events and concepts which are not present at the moment of

2019数学人教A版选修2-2优化练习:第二章 章末优化总结 Word版含解析

章末检测(二)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根据偶函数定义可推得“函数f (x )=x 2在R 上是偶函数”的推理过程是( ) A .归纳推理 B .类比推理 C .演绎推理 D .非以上答案 解析:根据演绎推理的定义知,推理过程是演绎推理,故选C. 答案:C 2.下面四个推理不是合情推理的是( ) A .由圆的性质类比推出球的有关性质 B .由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归纳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C .某次考试张军的成绩是100分,由此推出全班同学的成绩都是100分 D .蛇、海龟、蜥蜴是用肺呼吸的,蛇、海龟、蜥蜴是爬行动物,所以所有的爬行动物都是用肺呼吸的 解析:A 是类比推理,B 、D 是归纳推理,C 不是合情推理. 答案:C 3.用三段论证明命题:“任何实数的平方大于0,因为a 是实数,所以a 2>0”,你认为这个推理( ) A .大前提错误 B .小前提错误 C .推理形式错误 D .是正确的 解析:这个三段论推理的大前提是“任何实数的平方大于0”,小前提是“a 是实数”,结论是“a 2>0”.显然结论错误,原因是大前提错误. 答案:A 4.设n 为正整数,f (n )=1+12+13+…+1 n ,计算得 f (2)=32,f (4)>2,f (6)>52,f (8)>3,f (10)>7 2,观察上述结果,可推测出一般结论为( ) A .f (2n )=n +22 B .f (2n )>n +2 2 C .f (2n )≥n +2 2 D .f (n )>n 2 解析:观察所给不等式,不等式左边是f (2n ),右边是n +2 2,故选B. 答案:B

2019高中物理3-5动量知识点

高中物理3-5动量知识点 第1章力 一、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用N表示; 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 4、力按照性质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等; (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A)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C)测量重力的仪器是弹簧秤; (D)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只有具有规则几何外形、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才是其几何中心;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为了恢复形变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A)产生弹力的条件:二物体接触、且有形变;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弹力; (B)弹力包括:支持力、压力、推力、拉力等等; (C)支持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子的收缩方向; (D)在弹性限度内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F=Kx (3)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A)产生磨擦力的条件:物体接触、表面粗糙、有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二物间就一定有弹力; (B)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FN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D)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 (4)合力、分力: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A)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B)合力与分力之间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两条表示力的线段为临边作平行四边形,则这两边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二力的合力; (C)合力大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和; (D)分解力时,通常把力按其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或把力沿物体运动(或运动趋势)方向、及其垂直方向进行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 二、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如:力、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冲量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力量如:时间、速率、功、功率、路程、电流、磁通量、能量 三、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零; 1、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者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 2、在N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任意第N个力与(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3、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在任意两个相互垂直方向的合力为零; 第2章直线运动 一、机械运动:一物体相对其它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 1、参考系:为研究物体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又名参照物(参照物不一定静止); 2、质点:只考虑物体的质量、不考虑其大小、形状的物体; (1)质点是一理想化模型; (2)把物体视为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形状、大小相对所研究对象小的可忽略不计时; 如:研究地球绕太阳运动,火车从北京到上海;

精品高中数学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章末优化总结优化练习

【最新】2019年高中数学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 入章末优化总结优化练习 章末检测(三)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复数z1=3+4i,z2=t+i,且z1·2是实数,则实数t 等于( ) A. B.4 3 C.-D.-3 4 解析:z1·2=(3+4i)(t-i)=(3t+4)+(4t-3)i.因为z1·2是实数,所以4t-3=0,所以t=.因此选A. 答案:A 2.已知f(x)=x2,i是虚数单位,则在复平面中复数对应的点在( )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 解析:因为函数f(x)=x2,所以f(1+i)=(1+i)2,化简得f(1+i)=2i, 所以=====+i.根据复数的几何意义知,所对应的点的坐标

为(,),所以其对应的点在第一象限.故应选A. 答案:A 3.(2014·高考辽宁卷)设复数z 满足(z -2i)(2-i)=5,则z = ( ) A .2+3i B .2-3i C .3+2i D .3-2i 解析:由(z -2i)(2-i)=5得z =+2i =+2i =+2i =2+3i ,选 A. 答案:A 4.已知复数z =-+i ,则+|z|=( ) A .--i B .-+i C.+i D.-i 解析:因为z =-+i ,所以+|z|=--i +=-i. 答案:D 5.若z =cos θ+isin θ(i 为虚数单位),则使z2=-1的θ值可能是( ) A. B.π4 C. D. π2 解析:∵z2=cos 2θ+isin 2θ =-1,∴????? cos 2θ=-1,sin 2θ=0. ∴2θ=2k π+π(k ∈Z), ∴θ=k π+.令k =0知,D 正确. 答案:D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A4 -终极版

第1页 共4页 第2页 共4页 Δ 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液溶胶 如:AgI 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 固溶胶 如:烟水晶、有色玻璃、合金 2、Fe(OH)3胶体的制备、硅酸胶体的制备、碘化银胶体的制备 (1)Fe(OH)3胶体的制备 取一个干燥洁净的小烧杯,加入25mL 蒸馏水,将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 3饱和溶液 ,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l 3+3H 2O=== Fe(OH)3(胶体)+3HCl (2)硅酸胶体的制备 在试管中加入3-5mL Na 2SiO 3溶液(饱和的Na 2SiO 3溶液按1:2或者1:3的体积比用蒸馏水稀释),滴入1-2滴酚酞溶液,再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稀盐酸,边加边振荡,至溶液红色变浅并接近消失。静置。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 2SiO 3+2HCl=H 2SiO 3(胶体)+2NaCl (3)碘化银胶体的制备 在碘化钾稀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银溶液,边滴入边震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KI+AgNO 3=AgI (胶体)+KNO 3 思考:若上述(1)反应中,没有及时停止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若上述(2)(3)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 提示:(1)胶体聚沉,生成红褐色沉淀 (2)Na 2SiO 3+2HCl=H 2SiO 3↓+2NaCl 生成白色沉淀 (3) KI+AgNO 3=AgI↓+KNO 3 生成黄色沉淀 3、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2)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气溶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也能发生电泳现象(静电除尘);胶体都是呈电中性的,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胶粒不带电的不会发生电泳现象。【碘化银胶体和蛋白质胶体的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的电性不同条件下是不相同的】 (3)聚沉的方法有三种:①加入电解质溶液 ②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③加热或搅拌【胶体粒子不带电的胶体可以用第③方法聚沉】 (4)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稀硫酸现象:产生红褐色沉淀,后红褐色沉淀溶解。原因:少量稀硫酸作为溶液使胶体聚沉,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过量的稀硫酸与氢氧化铁反应,使沉淀溶解。 (5)胶体的应用 胶体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 ①盐卤点豆腐 ②明矾净水 ③FeCl 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④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 ⑤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 ⑥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⑦用同一钢笔灌不同牌号墨水易发生堵塞 4、胶体的提纯净化 :利用渗析的方法,将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或小分子除去。 四、离子反应 1、电离 :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2、电离方程式书写——“三句话” ①强酸、强碱、盐用等号一步到位 ②一元弱酸、所有弱碱用可逆符号一步到位 ③多远弱酸多可逆符号分步电离 例:①H 2SO 4 = 2H + + SO 42- NaOH= Na ++OH - Ca(OH)2= Ca 2++2OH - BaCl 2 = Ba 2+ + 2Cl - BaSO 4 = Ba 2+ + SO 4 2- NaHSO 4 == Na + + H + +SO 42-(在水溶液中) NaHCO 3 == Na + + HCO 3- ②HClO H + + ClO - Cu(OH)2 Cu 2++2OH - ③H 2CO 3 H + +HCO 3- HCO 3- H + +CO 32- 从电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酸碱盐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 注意:(1) HCO 3-、OH -、SO 42-等原子团不能拆开。

2019北京市东城区高一物理(下)期末

2019北京市东城区高一物 理(下)期末 2019.7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2小题,每小题 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下列物理量中属于标量的是 A .位移 B .功 C .线速度 D .向心加速度 2.两个质点之间万有引力的大小为 F ,如果将这两个质点之间的距离变为原来的 2倍,那么它们之间万有引力的 大小变为 A .2F B .4F C . D . 3.将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的运动视为圆周运动,比较在不同轨道上运行的人造卫星,轨道半径越大的卫星,其 A .速度越小,周期越短 B .速度越大,周期越短 C .速度越小,周期越长 D .速度越大,周期越长 4.如图所示,在匀速转动的水平圆盘边缘处轻放一个小物块,小物块随着圆盘做匀速圆周运动,对小物块之后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A .小物块仅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 B .小物块受到重力、支持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C .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产生了向心加速度 D .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一定指向圆盘外侧 5.让小钢珠在水平桌面上从同一位置以相同的初速度运动,将一条形磁铁放在桌面的不同位置,小钢珠的运动轨迹不同,图中 a 、 b 、 c 、 d 为其中四条运动轨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磁铁放在位置A 时,小钢珠的运动轨迹如图中c 所示 B .磁铁放在位置 B 时,小钢珠的运动轨迹如图中 b 所示 C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研究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D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探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 F 4 F

6.某滑雪运动员(可视为质点)由坡道进入竖直面内的圆弧形滑道AB ,从滑道的A 点滑行到最低点B 的过程中, 运动员的速率不断增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沿AB 下滑过程中机械能变化量等于重力做的功 B. 沿AB 下滑过程中动能变化量等于合外力做的功 C. 沿AB 下滑过程中运动员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变 D. 滑到B 点时运动员受到的支持力与其所受重力大小相等 7.在地面上方某点将一小球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则小球在随后的运动过程中 A .速度和加速度都在不断变化 B .速度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不变 C .位移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不变 D .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8.如图所示,用大小为 12N ,沿水平方向的恒力 F 作用在质量为 2kg 的木箱上,使木箱在水平地面上沿直线运动, 已知木箱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μ=0.50,g 取10m/s 2 ,当木箱从静止开始运动了 12m 时 A .力F 做的功W 1= 120J B .重力做的功 W 2= 240J C .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 3=120J D .合力做的功W 合= 0 9.从距地面高度为 H 处,将质量为 m 的铅球无初速释放,铅球落入沙坑后,在沙坑中下落的距离为 h ,重力加速 度用g 表示,不计空气阻力,则 A .从释放到铅球落入沙坑的全过程机械能守恒 B .铅球刚要落入沙坑时的动能为 m g h C .沙坑中的沙子对铅球的平均阻力的大小为 D .沙坑中的沙子对铅球做的功为―m g(H +h ) 10.如图所示,在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过程中,卫星先进入椭圆轨道Ⅰ,然后在Q 点通过 改变卫星速度,让卫星进入地球同步轨道Ⅱ,则: A .卫星在P 点的加速度比在 Q 点的加速度小 mgH h F

(新)高中物理二轮复习功能关系专题

一、动能定理 动能定理的推导 物体只在一个恒力作用下,做直线运动 w =FS =m a ×a V V 22 122- 即 21222121mv mv w -= 推广: 物体在多个力的作用下、物体在做曲线运动、物体在变力的作用下 结论: 合力所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增量 ,合力做正功动能增加,合力做负功动能减小 合力做功的求法: 1、受力分析求合力,合力乘以在合力方向的位移(合力是恒力,位移相对地的位移) 2、合力做的功等于各力做功的代数和 二.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 (2)对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判断各力做功情况。 (3)写出该过程中合外力做的功,或分别写出各个力做的功(注意功的正负) (4)写出物体的初、末动能。按照动能定理列式求解。 【例】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钢珠从高出地面h 处由静止自由下落,落到地面进入沙坑h/10停止,则 (1)钢珠在沙坑中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重力的多少倍? (2)若让钢珠进入沙坑h/8,则钢珠在h 处的动能应为多少?设钢珠在沙坑中所受平均阻 力大小不随深度改变。 三、高中物理接触到的几种常用的功能关系 1、 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小量 2、 弹力做功等于弹性势能的减小量 3、 电场力做功等于电势能的减小量 4、 合外力做功等于动能的变化量(动能定理) 5、 除重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等于机械能的变化量 6、 摩擦力乘以相对位移代表有多少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用于发热 7、 电磁感应中克服安培力做功量度多少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用于发热 8、能量守恒思路

1.(2013·长春模拟)19世纪初,科学家在研究功能关系的过程中,具备了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思想,对生活中有关机械能转化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下列有关机械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仅有重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守恒 B .仅有弹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守恒 C .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一定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量 D .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一定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量 2.(2013·东北四市联考)在高度为h 、倾角为30°的粗糙固定的斜面上,有一质量为m 、与一轻弹簧拴接的物块恰好静止于斜面底端。物块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为33,且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现用一平行于斜面的力F 拉动弹簧的A 点,使m 缓慢上行到斜面顶端。此过程中( ) A .F 对该系统做功为2mgh B .F 对该系统做功大于2mgh C .F 对该系统做的功等于物块克服重力做功与克服摩擦力做功之和 D .F 对该系统做的功等于物块的重力势能与弹簧的弹性势能增加量之和 3.(2013·山东泰安一模)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有一个半径为R ,粗细不计的圆管轨道。半径OA 水平、OB 竖直,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自A 正上方P 点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小球恰能沿管道到达最高点B ,已知AP =2R ,重力加速度为g ,则小球从P 到B 的运动过程中( ) A .重力做功2mgR B .机械能减少mgR C .合外力做功mgR D .克服摩擦力做功12 mgR 4.(2013吉林摸底)如图所示,足够长的传送带以恒定速率顺时针运行。将一个物体轻轻 放在传送带底端,第一阶段物体被加速到与传送带具有相同的速度,第二阶段与传送 带相对静止,匀速运动到达传送带顶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第一阶段摩擦力对物体做正功,第二阶段摩擦力对物体不做功 B .第一阶段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第一阶段物体动能的增加 C .第一阶段物体和传送带间的摩擦生热等于第一阶段物体机械能的增加 D .物体从底端到顶端全过程机械能的增加等于全过程物体与传送带间的摩擦生热 5.如图所示长木板A 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物体B 以水平速度冲上A 后,由于摩擦力作用,最后停止在木板A 上,则从B 冲到木板A 上到相对板A 静止的过程中,下述说法中正确是( ) A .物体 B 动能的减少量等于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B .物体B 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量 C .物体B 损失的机械能等于木板A 获得的动能与系统损失的机械能之和 D .摩擦力对物体B 做的功和对木板A 做的功的总和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量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整式的概念: 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分母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 一、单项式:都是数或字母的积的式子叫做单项式。 1.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2.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 注意 ①圆周率π是常数; ②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1”通常省略不写。 例:x2,-a2b等; ③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例:23πa6的次数为。 ④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⑤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例:系数是。 ⑥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考点: 1.在代数式:,3,,,,0中,单项式的个数有() A. 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分别是() A. -2, 6 B.2, 7 C., 6 D., 7 3.的系数是_____________.

4.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是单项式,是的√,不是的打X ; a ;;;;;; 0 ; ;;;;; 5.写出下列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 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 a2bc3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 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53x2y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_; 6.如果是一个关于x的3次单项式,则b=_______;若是一个4次 单项式,则m=_____;已知是一个6次单项式,求的值。 7.写出一个三次单项式__________,它的系数是_______;写一个系数为3,含有两个字母a,b的四次单项式_______。 知识点回顾 1.单项式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的次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