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有关重商主义或新重商主义的复

合集下载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其他某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学说。

不过,这种经济学说并不是在20世纪才产生和出现的,而是从古代发展变化而来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个主要流派,我们有必要在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之前,从历史的纵向发展上粗略地了解一下这种发展和变化概况。

1.古代和中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说:(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世纪)经济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

在公元前4-11世纪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奴隶制庄园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偶尔也有一些简单的、少量的商品交换。

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说,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

在12-15世纪,欧洲处于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时代。

在中世纪,经济上是封建的庄园经济和领地经济占主要地位,思想上和政治上是与封建王权的等级统治结合在一起的基督教神学。

在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世俗解释时,神学家(例如托马斯?阿奎纳)在过去的经济思想和观念基础上,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了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中的问题(如高利贷问题)。

尽管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在某些方面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有所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则进展不大,在个别的方面(如价值理论)甚至还有退步。

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的发展以一定的、客观的社会经济实践为基础,又反过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实践活动。

近现代的西方经济思想是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当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尚未很好地发展起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时候,作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先驱的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事实上不可能真正成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和学说的直接先导。

只有伴随和反映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经济学说,才能充当这一角色。

2.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16世纪至19世纪60年代)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经济学专业导论的学科发展历程

经济学专业导论的学科发展历程

经济学专业导论的学科发展历程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生产、分配和利用稀缺资源的学科,经历了丰富而复杂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回顾经济学专业导论的学科发展历程。

1. 古代经济思想的形成(公元前5世纪前后):古代经济思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前后,当时的希腊和罗马等古代文明开始探讨经济活动的规律和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学派是亚当·斯密所属的古典经济学派,他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自由市场理论和利润最大化等理论,对后世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古代经济学的衰退与中世纪的黑暗时期(公元5-15世纪):在古代经济学取得一定成就后,由于战争、文化衰退和政治动荡等原因,经济学研究陷入停滞。

在中世纪的黑暗时期,天主教教廷统治下的禁忌和宗教限制对经济研究形成了阻碍,经济学知识无法正常传播。

3. 经济学的复苏:重商主义(16-18世纪):重商主义是经济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兴起于16世纪末到18世纪。

重商主义强调对外贸易的积极作用,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活动,通过保护和扩大国内工业、促进贸易顺差等手段来增强国家财富和实力。

重商主义思想为经济学的复苏奠定了基础。

4. 古典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18-19世纪):18和19世纪是古典经济学的黄金时期,亚当·斯密、杰里米·边沁、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等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生产、价值、供求等经济问题,并形成了竞争市场、自由贸易等基本理论。

古典经济学派为后世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 边际革命与新古典经济学(19-20世纪):19和20世纪见证了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学向边际主义的转变。

边际革命的核心观点是人们在决策时考虑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这对个体选择和市场均衡分析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威廉·斯坦利·杰文斯等。

6. 凯恩斯主义的兴起与新古典合成(20世纪):20世纪的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是新重商主义

中国是新重商主义

中国是新重商主义现在的主流经济学是批判重商主义的,奉行凯恩斯主义的新古典综合派归根结底是继承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的,重商主义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一种过时的、错误的、幼稚的早期经济理论;但是分析现在的事实,我觉得很多经济思想都源于重商主义,它是一种思潮,一种实践,一种政策,它对我们应该比自由主义有更大的价值。

那么,什么是重商主义呢?先让我们来看一段奥地利重商主义者冯·霍尼克(1638-1712年)在其著作中所说的:“一个国家使用的所有商品,应该在国内加工制成,因为支付给制造业的款项一般都超过原料价值2倍、3倍、10倍、20倍甚至100倍。

这个国家的居民应竭尽全力靠其国内产品过活,把他们的奢侈品仅仅局限于这些产品,并尽可能在不用外国产品的情况下生活。

应日日夜夜地寻找机会把国家的剩余货物以制成品形式推销给这些外国人,以换取黄金和白银;为了这个目的,不妨说必须到地球上的天涯海角去追求消费,而且以一切可能的方式予以发展。

除非出于重要的考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进口国内有充分供应且质量良好的商品;在这个问题上,不应对外国人表示同情或怜悯。

因为在友谊关系到我自己的软弱和毁灭时,一切友谊都完了。

即使国内商品质量较差,甚至价格高些,这一点也是适用的。

因为,买一件东西付出二美元而留在国内,比只付一美元而流到国外要好些。

”重商主义的理论要点:大体来说,重商主义这一学派的理论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家财富的最重要的形成来源。

(2)认为要在国际贸易中获利,必须以本国制造品出口到外国以换取黄金、白银(贵金属)。

(3)国际贸易的原则是多卖,少买,从而使贵金属(外汇)多在国内积累,谋取贸易顺差。

(4)为了要取得国际贸易的顺差,必须出口本国出产的制造品,进口外国的原料,利用制造品与原料的价格剪刀差获利。

(5)必须将本国国内市场的主要份额保留给本国产业。

不仅是为了保护自身的工业生产能力,培植新兴产业(“幼稚工业”),也是为了给本国人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现代西方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后这四个阶段。

一、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末,以流通领域为研究中心,主张重视发展对外贸易,在对外贸易中遵循多卖少买的原则,以保证货币流入国内的目的。

二、古典经济学1776年英国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问世,标志着古典经济学出现。

研究中心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国际分工应当按照商品成本的绝对差分工,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的商品。

英国大卫·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

他认为,一国应当集中力量生产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来参加国际分工,即“两权相遇择其厚,两害相遇择其轻”。

三、庸俗经济学(传统经济学)1830年后,资产经济经济学进入了庸俗经济学阶段。

形成了一整套论证如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微观经济理论和“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

19世纪70年代,杰文斯在英国,门格尔在奥地利,瓦尔拉斯在瑞士,顺次建立了英国学派、奥地利学派和洛桑学派。

虽然这三个学派的学说并不完全一致,但是都具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

因此,将它们统称为边际效用学派。

西方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的发现及由此边际分析方法的兴起称为“边际革命”。

1890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歇尔将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些其他说法,如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等,构成了一个折衷理论体系。

以马歇尔的折衷理论体系为基础,再加上庇古、克拉克、威克斯迪特等人提出的新论点,形成了以马歇尔和瓦尔拉斯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

把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假设为既存的条件,进而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分析市场价格,以便解决资源在产品生产上的分配、资源的报酬等问题。

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被解释为最好的政策。

20世纪30年代,传统经济学先后经历了三次比较重大的修改和补充:第一次修改和补充是关于垄断问题。

4.重商主义和新重商主义的理论概述

4.重商主义和新重商主义的理论概述

问题:一、重商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二、新重商主义的主要表现一、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概况重商主义是古典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16到18世纪的经济政策体系和经济学说,其生存背景是以极度垄断和特许经营为特征的商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虽然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但其思想的根本一致性是不变的。

早期重商主义倾向于把国民财富等同于金属货币,实际上是把货币与资本等同起来,并主张限制进口,以阻止货币流向国外;晚期和更加成熟的重商主义者主要试图分析贸易条件,以便能够确保国际收支的盈余和货币的净流入。

1、产生背景伴随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商业、航海业、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西欧封建社会开始瓦解。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和成长,期间商业资本发挥着突出作用,促进了各国国内市场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从而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促进工厂手工业发展,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呼唤着对当时政策手段给予全面支持的重商主义理论应运而生。

2、理论内容早期重商主义即重金主义,绝对禁止贵重金属的外流。

当时执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国家禁止货币出口,由国家垄断全部贸易,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所得到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的货物晚期重商主义也称贸易差额论,对货币的运用不过分加以限制,变管理金银进口的政策为管制货物的进出口,力图通过奖励出口和限制进口的措施,保证和扩大贸易顺差,以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

这时,人们认为财富即是货币,财富的直接源泉是流通领域;一个国家的财富必不可少的是金银等贵重金属;如果它没有贵重金属,就必须通过对外贸易取得,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具体来说即:(1)国际贸易是国家财富的最重要来源;(2)要在国际贸易中获利,必须以本国制造品出口到外国以换取黄金、白银(贵重金属);(3)国际贸易的原则是多卖、少买,从而使贵重金属(外汇)留在国内、谋取贸易顺差;(4)为了取得国际贸易的顺差,必须尽量多的出口本国生产的制造品,进口外国原材料,利用制造品与原料的价格差获利;(5)必须将本国国内市场的主要份额保留给本国相应产业。

浅谈新时期重商主义的表现以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浅谈新时期重商主义的表现以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浅谈新时期重商主义的表现以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作者:郑茜来源:《经济师》2009年第05期摘要:重商主义在产生之初受到了当时西欧国家的普遍重视,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曾为国家财富的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商主义发展到今天。

其内涵、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实质上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仍主张采取贸易保护的政策。

文章通过对WTO成立后新时期的贸易壁垒进行分析,探讨重商主义在当今国际贸易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结合实例加以分析,同时提出了减少贸易摩擦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贸易壁垒贸易保护应对措施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5-046-02特定的国际贸易政策总是服务于一国特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贸易政策的实现又依赖于贸易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传统的贸易政策工具主要有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麦金农、克鲁格曼新贸易保护政策的提出,传统的贸易政策工具开始发生变化。

9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贸易内容、形式、竞争格局的重大改变,贸易保护措施也不断更新并得到加强,新贸易保护政策不断发展和完善并逐渐取代传统贸易保护政策成为新时期国际贸易保护的主要形式。

深入研究新贸易壁垒,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对于维护我国的贸易利益和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笔者将就新贸易壁垒、新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展开论述,并结合中国实例谈谈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新贸易壁垒(一)形成动因:贸易自由化的市场垄断成本GATT在成立后共举行了八轮多边贸易谈判,大幅度降低了进口关税税率,各国间贸易保护水平的降低为贸易自由化创造了条件,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为了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许多国家纷纷扩大产业规模,而日益广泛的产业内贸易也从侧面反映了规模经济在世界贸易中的影响和作用。

由于国际间产业内贸易尤其是制造业的实现主要依赖于扩大产业规模,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大出口,因而这种发展具有垄断竞争性的特点,比小厂商更具成本优势的大厂商往往会将小厂商排挤出地区市场。

国际贸易学考试重点

国际贸易学考试重点

国际贸易学考试重点1、总贸易与专门贸易:这是由对于进口与出口的统计标准的不同而分成的两种贸易类型。

在前者的体制下,是以国境作为统计对外贸易的标准,认为凡是进入该国国境的商品一律为进口,称为总进口,凡是离开该国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称为总出口。

总进口额加上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

在后者的体制下,是以关境作为统计对外贸易的标准,认为外国商品进入关境后才列为进口,称为专门进口;凡是离开关境的商品都要列为出口,称为专门出口。

专门出口额加上专门进口额,即是一个国家的专门贸易额。

2、要素密集度:生产各种商品所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或比例,根据商品所含有的密集程度大的生产要素种类的不同,可以把商品大致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等不同类型。

3、斯托尔怕-萨缪尔森定理:是美国经济学家沃尔夫冈•斯托尔泊和保罗•萨缪尔森在1941年建立的。

在假设下,认为从没有贸易转到自由贸易,会使在价格上升的行业(出口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土地)的报酬提高,而使在价格下降的行业(进口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劳动)的报酬降低。

其假设是:一国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两种生产要素,每一种商品都不是另一种商品的投入物;有竞争;生产要素的供应量是给定的;两种生产要素得到充分运用;一种商品时土地密集型的,一种是劳动密集型的;两种生产要素在各部门流动但在各国间不是;开展贸易提高了其中一种土地密集型商品的价格。

定理:根据以上假设,从没有贸易转到自由贸易,毫无疑问会使在价格上升的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而使在价格下跌的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

4、比较成本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第一次以无可比拟的逻辑力量,论证了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着相对差异,就可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并取得贸易利益。

资本主义发展的四大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的四大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的四大阶段一、西班牙、葡萄牙、荷兰:重商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的早期阶段是重商主义阶段。

重商主义是一种经济理论,但更是一种实践。

重商主义和后来的经济理论相比,尤其是和20世纪以后的经济理论相比,只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思想。

按照重商主义理论,财富唯一的表现形式是贵金属,简单地说就是金和银.我们都知道金银是货币,它们不是财富本身,而是财富的衡量标准或保存手段。

可是重商主义把金银看作财富唯一的体现形式,这样一来,任何人要想富有就要拥有更多的金银。

但重商主义是讨论国家贫富的一种理论,所以所谓的财富多少,是针对国家而不是针对个人的。

弄到最多的金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实际上无非两个途径,一是经商、贸易,二是暴力抢劫.我们发现在15、16世纪之交,西方有些国家走出国门开始进入海洋,做什么?第一经商,第二掠夺,经商不过瘾就掠夺。

最早的殖民主义国家飘洋过海到处觅宝,结果出现了“地理大发现”。

没有地理大发现,我们这个世界还不成为一个“世界”;地理大发现之后,不同的地方都联系起来了,形成了“世界”,一个世界体系。

地理大发现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追求财富,而且财富的概念非常明确,就是贵金属,是金银。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那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尤其是西班牙对所谓新大陆的劫掠极其残暴,充满了血腥.印第安人90%以上被消灭了。

为了填补人口空缺,就开始从非洲进口黑奴,这样又造成一种新的类型的商业贸易,即奴隶贸易。

这就是在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阶段的情况,西班牙和葡萄牙代表着重商主义的早期阶段。

我们可能要问:为什么最早出现在大国舞台上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而不是其他国家?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两个国家在欧洲最早从封建分裂状态中走出来,形成了自己统一的国家,出现了强大的中央政府。

当时,国家统一的形式表现为绝对主义王权(我们过去翻译成“专制王权"),在欧洲所有国家中,这两个国家最早出现这种国家形态。

资本主义追求金银财富,绝对主义王权则执行和推动重商主义,两者结合,才使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近代以后世界上最早的“大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以来有关重商主义或新重商主义的复20世纪以来有关重商主义或新重商主义的复兴的各种文献中,新重商主义与策略性贸易理论已融合在一起,但重商主义货币理论的价值却并未真正被提及和发现。

实际上,被古典经济学和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所抛弃的重商主义关于货币的性质、货币与资本关系的认识、信用货币的内生性和货币非中性的分析,正昭示着重商主义与现代货币理论争论的某种联系。

正是这种联系,在某种意义上指引了从凯恩斯革命以来主流经济学所没有解决的货币分析的基础的方向。

首先,重商主义从商业资本主义的本能出发,首先提出了货币即资本的认识,并阐述了一个货币经济的交换模型。

正是在这一模型的基础上,马克思(1867)使用商品和货币流通公式的变化来说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性质:即在一个竞争的市场经济中,采用重商主义的交换经济模型,商人在贱买贵卖中必须拥有货币(资本)签订契约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货币成为一种履行契约的方式和保证。

因为竞争是与商人可利用的信息和知识联系在一起,或者说与失败或破产联系在一起;完善的法律制度只能保证商人破产后的清算,而不能保证签约者履行契约的能力。

因此,市场经济的博弈规则决定了货币契约的性质,即货币是最简单和直接的信用关系。

商人占有货币或信用关系的能力决定了获取利润的能力。

引入生产后,即是一个马克思使用货币契约的生产模型:资本家使用货币契约,即预付货币资本,雇佣工人和购买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和出售产品获取利润。

这是重商主义交换经济模型的一个延伸。

这里作为信用关系的货币或货币资本依然是决定竞争能力或获取利润的关键。

马克思(1867-1894)关于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形式的发展或资本是一笔预付的货币的观点,是对重商主义的货币即资本的观点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其次,与货币的交换媒介、价值贮藏和计价单位(或价值标准)职能有关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货币是表示相对价格,还是表示总量(价格总水平),这实际上是“两分法”问题,也是现代货币理论争论的焦点所在。

按照主流经济学的说法,货币的作用就是为了媒介实物的交换,因为物物交换存在着不便或交易费用高。

因此货币表示的是一个相对价格,这个货币可以是任意一种商品。

同样,按照“两分法”,一边是真实领域,由实物生产函数来表示;另一边是货币领域,货币没有别的作用,它就是为了表示价格总水平。

但实物经济中必然涉及到加总问题,即一个异质品模型中怎么去表示一个价格总水平,或能不能得到一个总量呢,帕廷金(1965)证明了一个命题:即货币不可能既表示相对价格又表示总量。

重商主义一开始就从总量关系的角度来探讨金属货币与一般价格水平的关系,而不考虑相对价格问题,具有某种自觉性和先进性。

在休谟阐述的金属货币数量论中,同样存在着货币表示相对价格还是总量的混乱。

休谟(1752)认为金属货币可以维持贸易平衡,如果贸易不平衡,本国价格水平高了,会引起进出口的变动,金属货币再回流可以平衡价格水平,这就是休谟的水平的价格—铸币国际流动机制;但休谟随后又认为货币可以促进一国产业的增长,有了货币就有了购买力(类似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促进当地工业的发展。

按照重商主义的观点,有了货币应该还有利润(剩余),因为利润率是用货币来计量的,没有货币也就意味着没有利润。

休谟在这儿是不清楚的,李嘉图也如此。

在现代关于凯恩斯主义的争论中同样存在这个难题,即货币如果只表示价格总水平,显然不会产生对产出和就业的影响,即所谓的货币中性。

目前主流经济学各种模型中无论引入货币幻觉还是其他的形式,都会发现货币影响到相对价格了,并对产出和就业有影响。

相比之下,重商主义关于货币即资本,货币表示的是总量关系而与相对价格的决定无关的观点,更具有逻辑一致性。

此外,劳和斯图亚特发展的信用货币的内生创造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货币非中性分析,与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货币是外生的、而且是中性的分析体系也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章早期的价值理论新古典理论把表示稀缺性的相对价格作为研究的核心问题,这一理论是从根本上否定总量存在的,虽然在单一产品模型中可以用生产函数来表示投入-产出的技术关系,但并不能在异质品模型中得到总量关系。

这里所要研究的问题是,是否存在一种独立于技术关系而完全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总量,如现实中由货币价值所表示的财富。

在资本主义产生以前的经济思想中,由于那些思想家是集政治学和社会学于一身的,产品的交换是否公平或依据的原则是他们讨论的最重要问题,而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则很少被论及到。

虽然他们所讨论的是相对价格而不是总量,但对交换价值的讨论完全是以社会关系为基础的,如公平价格或劳动价值理论。

这种社会关系表现在收入分配上,虽然对收入分配的总量计量问题没有被讨论。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而出现的重商主义理论可以说是经济学产生的萌芽,重商主义者们所要讨论的正是今天人们所讲的“资本原始积累”,货币成为研究的核心问题。

资本原始积累是经济的货币化过程,重商主义虽然更多的是从商业的角度讨论货币,只是偶尔谈到雇佣劳动的产业活动,但货币作为资本和利润来自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却是由重商主义者揭示和强调的。

在16-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商业银行体系尚未建立,因而如何从海外贸易中获取金属货币就成为重商主义讨论的中心。

凯恩斯从与生产函数的“实物经济”对立的“货币经济”角度,重新发现了重商主义。

这种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价值与货币的总量关系以及有效需求问题已经出现在早期的经济思想中。

第一节“公平价格”论与新古典理论研究相对价格的技术关系不同,作为古典学派理论基础的劳动价值论,虽然也把交换价值或相对价格作为所要解释的重要现实问题之一,但其解释的角度并不是技术关系,而是社会关系。

事实上,早在古典经济学出现之前,人们对交换价值的解释也基本上是以社会关系为核心的。

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和中世纪教会的阿奎那(Aquinas)都是从“公平价格(the JustPrice)”的角度来解释交换,而后来从重商主义(Mercantilism)到斯密之前的重农学派(The Physiocrats)(如配弟、魁奈等古典学派的前继者)对劳动价值论的说明,也都是从“自然秩序”的社会关系角度来阐述的。

在西方,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奴隶社会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那时商品价值观念就已经随着商品交换的出现而产生了。

当时的人们在确认商品交换是一种等价关系的同时,对这种关系背后的决定因素也提出了一些看法,如古希腊思想家的朴素的“值”的概念,指的即是从属于产品的一个客观品质或属性。

他们以之与价格相对立,继而认为产品的价格应该和其“值”相符,而不能违背“公正标准”。

可以看到,这些古希腊学者还没有关于支配财富分配的理性法则概念,但在他们的头脑中,对经济行为研究的目的却是与人们的责任和义务(公平与否)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是与一种朴素的社会关系相联系。

现在看来,虽然这些看法并不完备、实际上还相当粗糙,但事实上这正是西方经济思想家在价值论和价格论方面发展的出发点。

[ Sewall, H.R. (1901): The Theory of Value Before Adam Smith,Publications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n., 3rd Series, Vol. 2, p.3.]作为一个古希腊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很多,其经济思想主要发表在《政治论》和《伦理学》两部书中。

]也持有这种价值观念,但他更强调从交换的角度来考察这一问题。

他认为,公正的原则要求在交换前和交换后双方都没有盈余或亏损,其所保有的“值”仍然一样。

虽然交换者双方可能是不同职业的人,但为了使交换能够公正的进行、并互换一切,必须能依据某种方法互相比较,从而使职业不同的、不平等的人的工作成为平等的,即交换的可能性是以交换诸商品的等一性为基础的,在交换中必须由同一物来衡量,并由此还原为相等的。

[ 陈岱孙:《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6页。

] 在这里,能够在商品的价值表现中发现一种等同关系是亚氏的一个卓见。

马克思曾赞赏地指出,亚里士多德“最早分析了价值形式”,他“清楚的指出,商品的货币形式不过是简单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任何别一种商品来表现——的进一步发展的形态”,而且他看到了“包含着这个价值表现的价值关系本身,要求屋必须在质上与床等同”。

但遗憾的是,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指出这种真正等同的东西“就是人类劳动”。

[ 马克思(1867):《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74页。

]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亚里士多德未能发现这个“共同实体”的原因,“这是因为希腊社会是建立在奴隶劳动的基础上的,因而是以人们之间以及他们的劳动力之间的不平等为自然基础的。

价值表现的秘密,即一切劳动由于而且只是由于都是一般人类劳动而具有的等同性和同等意义,只有在人类平等概念已经成为国民的牢固的成见的时候,才能揭示出来。

而这只有在这样的社会里才有可能,在那里,商品形式成为劳动产品的一般形式,从而人们彼此作为商品所有者的关系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

亚里士多德在商品的价值表现中发现了等同关系,正是在这里闪耀出他的天才的光辉。

只是他所处的社会的历史限制,使他不能发现这种等同关系‘实际上’是什么。

”[ 同上。

] 这样看来,按照马克思的解释,作为古典经济理论基础的劳动价值论,也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客观价值观念中找到最初依据,只不过他限于当时所处的时代条件并没有提出“最后的共同的东西”就是“劳动”。

然而后来,一些研究经济思想史的现代学者们在考察亚里士多德的交换理论时,却都倾向于把他的思想解释为预示了新古典技术关系的主观价值理论,而完全抛弃了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人与人之间应该进行公平交换、理想的人际之间应当是平等的社会关系这样一种最朴素的客观价值观念。

[ 如Gordon, B.J. (1964) 在《亚里士多德与价值理论的发展》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 78, pp. 116-28) 中虽然考察了亚里士多德价值理论中的各种因素,但他却抛弃了最主要的客观因素,而只强调了其中的主观方面,并断定应把亚氏“看成是马歇尔的先驱最为合适”;Spengler, J.J. (1955) 在《亚里士多德论经济归属及相关问题》(Southern Economic89) 中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考察了亚里士多德对门格尔Journal, Vol. 21, No. 4, pp. 371-和庞巴维克关于主观价值、边际原则和效用递减原则的观点预见到的程度。

参见Spiegel, H.W. (1991): The Growth of Economic Thought, 3rd, Vol. 2, Duke University Press, p. 590.]真正将这种朴素的客观价值观念与人类劳动联系在一起的,是欧洲中世纪[“中世纪”语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约相当于公元4、5世纪至15世纪,主要用于欧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