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借字与通假字20页PPT
假借字和通假字

本义是战斧,假借字,因为亲戚这
个意思未造出字。
畔:
本义为田埂,通叛,当时有叛这个正确的 写法。所以畔是通假字。
它
• 《说文解字》:
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
• 它:
现在指表示动物的第三人称,或其他。 本义就是蛇,假借为代词。后来蛇的本义 被排挤,加了一个虫字旁表示蛇。
• 通假字:
本来应该写成某个字A,但偏偏不 写,写成另一个错别字B,A和B有同音 关系。B就是个通假字。
如:
甚矣,汝之不惠。
惠本应写成慧,但偏偏定成恩惠的惠, 两个字同音。惠是个通假字。
我
我
造字:? • 第一人称,代词 (意义比较抽象) 口语中念:wǒ
借用读音是wǒ的“我” (假借) 我----第一人称,代词
其
其
• 他的,其他的,代词 (意义比较抽象)
造字:?
口语中念:qí
借用读音是qí 的 “其”
(假借) 其----他的,其他的,代词
• 其:
一般的意思是他的,他们的,代词,本 义是簸箕的意思。借用来表示代词的意思, 所以也是个假借字。
假借字与通假字
• 假借字:
是六书的一种,但它不是造字的
方法,而是用字的方法。
定义:
生活中,有的意义比较抽象,很难为它 造出一个字来,但是在口语中是能念出来 的,于是借用另一个同音的字来表示这个 字,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 杭州话: 意义--很,非常 造字--? 生活中的口语-- máo 借用读音也是máo的字-- 毛 杭州话中:毛--很,非常。 毛好 毛难看
• 邹忌脩八尺有余。
脩:
通修。
《论语 述而》:子曰:自行束脩
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假借字

耶:句末疑问语气词
二、文字的合并 文字的合并:一个字把全部职务交给另一个 字承担的现象。 (一)母字并入分化字 屰→逆 (二)分化字并入母字 舍←捨 (三)母字跟分化字同用一个简化字形 歴(经歴)曆(日曆) →历 (四)本字并入假借字 毬→球
古今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记录,
其中,早先使用的字叫“古字”,后来使用 的字 叫“今字”。 A,古B字 A、B,古今字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李贤注:珤,古寳字。 《国语•吴语》韦注:北,古之背字。 要—腰 莫—暮
《诗经· 小雅· 我行其野》:“我行其野,言 采其葍。”毛传:“葍,恶菜也。”孔疏: “陆机《疏》云:‘葍,一名?幽州人谓 之燕?。其根正白,可著热灰中,温噉之。 饥荒之岁可蒸以御饥。’”
同形字
同形字:不同的字如果字形相同就是同形字。 同形字的外形虽然相同,实际上却是不同 的字。(裘锡圭《文字学概要》p208) 1、狭义:分头为不同的词造的、字形偶然相 同的字。 铊(tuó秤铊)→铊(tā金属元素) 姥(mǔ老妇)→姥(lǎo姥姥) 2、广义:所有表示不同的词的相同字形。
同形字举例
隻(只,獲) 红(红颜色,女红) 适(適,南宫适 洪适《隶续》) 怕(淡泊,惧怕)
文字的分化与合并
一、文字的分化
文字的分化:分散多义字职务的方法,是把 一个字分化成两个或几个字,使原来由一 个字承担的职务,由两个或几个字来分担。 我们把分担职务的新造字称为分化字,把分 化字所从出的字称为母字。
假借字
本无其字的假借 本有其字的假借
一、本无其字的假借 某一个词原来没有本字,一开始就借用另 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记录它。 我、其、而、须 笨:《说文》:“竹里也,从竹本声。” (体:《广韵· 混韵》:“体,麤貌。又劣 也。”《正字通·人部》“体,别作笨,义 同。清毛奇龄《越语肯綮录》:“(体) 即粗疏庸劣之称,今方言粗体、呆体,俱 是也。” 體) 难:《说文》:“鸟也。”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
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
“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
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
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
“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
“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
“方”通“横”。
“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
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做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
《假借字和通假字》课件

在汉字教学中的应用
1 2
提高识字能力
在汉字教学中,教会学生识别和应用假借字和通 假字,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和阅读理解能 力。
培养语言意识
让学生了解假借字和通假字的存在及其意义,可 以培养他们的语言意识和文化素养。
3
促进语言学习
掌握假借字和通假字的规律和特点,有助于学生 在学习其他语言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概念。
总结词
通假字的特点
详细描述
通假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语音相似性 、字形差异和意义不同等方面。语音 相同或相近是通假字的根本特点,也 是通假字能够替代本字的基础。由于 字形不同,通假字与被替代的本字在 书写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此外, 通假字的含义与被替代的字通常不同 ,因此在理解古文献时需要特别注意 。
可能导致歧义
由于假借字和通假字的使 用存在不确定性,有时会 导致语义上的歧义。
对古代文献阅读的影响
增加阅读难度
古代文献中存在大量的假借字和 通假字,对于现代读者来说,识
别这些字会增加阅读的难度。
理解文意偏差
如果不正确识别假借字和通假字, 可能会导致对文献意思的误解。
学术研究的需要
对于语言学、文献学等学术研究而 言,正确识别和理解假借字和通假 字是必不可少的。
假借字的分类
根据假借字的来源,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古字、 今字和方言字。
今字是指现代新造的字,由于新事物或新概念的 出现,需要创造新字来表示,但实际上并没有创 造新字,而是借用已有的字来表示。例如,“卡 ”被假借为表示“卡片”。
古字是指古代已经存在的字,被现代人借用表示 某个词。例如,“其”被假借为代词,“而”被 假借为转折连词。
方言字是指方言中使用的字,被借用表示其他方 言中的词。例如,“看”在南方方言中被假借为 表示“给”。
汉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ppt课件

14
2、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
❖常见的通假例: ❖飛——蜚 伸——信 ❖尿——溺 叛——畔 ❖修——脩 偶——耦
疲——罷 拒——距 屎——矢
15
借字取代本字的例子:
❖ 雕,本义为鸷鸟,借为“彫”(雕刻) ❖ 荷,本义荷花,借为“何”(hè负荷) ❖ 馮,本义“马行疾”,借为“淜”
❖活——本义是水流畅通(活水)。 引申之,凡是动的东西都叫“活” (活塞)。进而有生命的东西都 叫“活”。进而生物的存在方式 叫做“活‘。
3
教材举例: “向”、“道”
❖ 朝:“早晨”—朝见—朝廷—朝代
❖
朝向
❖ 词义的引申指某词产生了新义以后, 并不排除原始意义。词义的更替指 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同时排斥了
❖蚤:本义“跳蚤”,假借为“早 晨的“早”
6
二、字义引申的特点
本义和引申义常有相似、相关、相因关系: ❖ “斗”酌酒器引申为斗星。《小雅·大东》
“维北有斗,不可以酌酒浆。” ❖ “齿”因牙齿生长标志年龄引申为年龄。 ❖ “宗”由宗庙引申为祖宗。
7
(一)并列型的引申
❖ 引:《说文》:“开弓也。” ❖ 把弓弦拉长——延长。《诗经·楚茨》:
(píng,无舟渡水)
16
四、查检汉字字义的途径
❖《说文解字》(教材78页) ❖《说文解字注》清 段玉裁 ❖《说文通训定声》 清 朱骏声 ❖《汉语大字典》(教材75页)
17
旧的意义。如“脚”从“胫”(小 腿)转变指“足”。
4
3、假借义——通过文字的同音假借
使该字表示的意义。
❖假借是把汉字当成一个纯粹的表 音符号。
❖假借使一个汉字起到了几个汉字 的作用。
通假字ppt课件

.
1
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 冯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 忍而不入;死之可恶,就而不避。
<战国策>
腰凭 轼
这就是通假字现象
.
2
通假字概念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 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字, 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 字的音。 例如: 御六气之辩
.
6
练一练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张良出,要项伯
邀
2、君子 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性
3、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
叛
4、臣以险衅,夙遭闵 凶
悯
5、拜送书于庭
廷
6、唯大王与群臣 孰计议之
熟
7、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背
.
7
.
8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
3
通假字的分类:
1、同音通假 (占通假的大多数) 例: 终老不复取
娶
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 例: 莫春者,春服既成
暮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例:举酒属客
嘱
4、形近通假(字形相近) 例:将军身被坚执锐
披
.
4
怎样辨别通假字
方法—— “形声辨义法”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如: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溟
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尊 樽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
才
.
5
3、同声旁的形声字的替代。
例如:①距关,毋内诸侯
通假字与假借字

假借字
莫
暮
然
燃
其
箕
假借字
假借字是指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所想表达的 字或意。
产生背景如下:汉字是由象形 、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 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 现 ,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 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 字来代表。
通假字与假借字
通假字
(1)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论语〉十二 章》)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4)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通假字
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 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本有其字)
许慎在《说文叙》里所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就是这一类。
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区别
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本来已有"慧"字, 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
而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 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 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 来表示"自己"之意。
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
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
“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
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
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
“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
“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
“方”通“横”。
“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
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做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