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假借字、区别字之实质与概念界定——医籍校勘整理问题之二

合集下载

举例说明通假和假借的异同

举例说明通假和假借的异同

举例说明通假和假借的异同
通假和假借都是古代汉语中的用字现象,但它们有以下异同:
1. 异处:
1)通假: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借用其他音同或音近的字来
表示。

例如:《诗经》中“说怿女美”(《邶风·静女》),这里的“说”实通“悦”;还有“止征毋伐”(《小雅·鹿鸣之什·采微》),“止”实通“之”。

2)假借:假借字是指没有本字而直接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

例如:“其雨
其雨”(《邶风·谷风》),其中的“其”字并没有实际的表意功能,只是一个假借字,用来表示语气。

2. 同处:
1)通假和假借都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但两者有本质的不同。

通假是本有其字,只是因为某种原因(如避讳、书写习惯等)而借用另一个字;而假借则是本无其字,直接借用同音字来代替。

2)通假和假借都是汉字使用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对于理解古代文献具有一定难
度。

综上所述,通假和假借虽然都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另一个字,但它们在是否本有其字方面有明显差异。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帮助到你。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

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

“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

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

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

“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

“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

“方”通“横”。

“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

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做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

也谈“假借”与“通假”

也谈“假借”与“通假”

也谈“假借”与“通假”在学习和研究古汉语时,经常会遇到假借和通假问题,有关文章对这两个术语的理解和解释各种各样,差别很大。

我们认为,假借与通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该加以区别。

一、假借与通假现象在术语使用上的问题假借与通假现象在上古就已经产生了,古人对此很早就有了认识。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过:“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这里说的就是传统的六书之“假借”。

东汉学者郑玄曾对通假现象进行过探讨,他说:“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

”郑玄的意思是,某字仓卒间忘了怎么写,就临时借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并且他也用了“假借”这一术语。

可以看出,早在汉代,假借就有所谓“造字的假借”和“用字的假借”两种理解;而后一种应该就是后人心目中的“通假”。

在术语上,古人对“假借”与“通假”往往不加区分,一般都用“假借”来表示,上面提到的郑玄就属这种情况。

又如宋代的戴侗,他在《六书故·六书通释》中说:“所谓假借者,义无所因,特借其声,然后谓之假借。

”清代学者孙诒让《与王子壮论假借书》:“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苟无假借一例……是假借可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

”他们所说的“假借”指的是六书上的“假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至于经传子史,不用本字,而好用假借字,此或古古积传或转写变易,有不可知。

”段氏所说的“假借”则是所谓“用字之假借”,即“通假”。

王引之则把通假包括在假借之中,他说:“盖无本字而后假借它字,此谓造作文字之始也。

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文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

”王氏认识到了通假与假借是两种不同现象,也看到了它们的根本区别,但又把它们看成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钱大昕《古同音假借说》所说的“假借”,都有类似情况存在。

历史上是这样的,现在的状况又如何呢?仅举两个例子就可见一斑。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1999年版)上说:“假借字的产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有其字,而人们在书写的时候,写了一个同音字。

《假借字和通假字》课件

《假借字和通假字》课件

在汉字教学中的应用
1 2
提高识字能力
在汉字教学中,教会学生识别和应用假借字和通 假字,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和阅读理解能 力。
培养语言意识
让学生了解假借字和通假字的存在及其意义,可 以培养他们的语言意识和文化素养。
3
促进语言学习
掌握假借字和通假字的规律和特点,有助于学生 在学习其他语言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概念。
总结词
通假字的特点
详细描述
通假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语音相似性 、字形差异和意义不同等方面。语音 相同或相近是通假字的根本特点,也 是通假字能够替代本字的基础。由于 字形不同,通假字与被替代的本字在 书写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此外, 通假字的含义与被替代的字通常不同 ,因此在理解古文献时需要特别注意 。
可能导致歧义
由于假借字和通假字的使 用存在不确定性,有时会 导致语义上的歧义。
对古代文献阅读的影响
增加阅读难度
古代文献中存在大量的假借字和 通假字,对于现代读者来说,识
别这些字会增加阅读的难度。
理解文意偏差
如果不正确识别假借字和通假字, 可能会导致对文献意思的误解。
学术研究的需要
对于语言学、文献学等学术研究而 言,正确识别和理解假借字和通假 字是必不可少的。
假借字的分类
根据假借字的来源,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古字、 今字和方言字。
今字是指现代新造的字,由于新事物或新概念的 出现,需要创造新字来表示,但实际上并没有创 造新字,而是借用已有的字来表示。例如,“卡 ”被假借为表示“卡片”。
古字是指古代已经存在的字,被现代人借用表示 某个词。例如,“其”被假借为代词,“而”被 假借为转折连词。
方言字是指方言中使用的字,被借用表示其他方 言中的词。例如,“看”在南方方言中被假借为 表示“给”。

浅析古代汉语中的假借与通假

浅析古代汉语中的假借与通假

浅析古代汉语中的假借与通假在古代汉语中,假借与通假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古文文本中经常遇到。

在学习古代汉语中曾对这两者的界限有疑惑,在此就假借与通假的定义,产生的原因及联系与区别对这两者进行对这两者进行分析。

假借与通假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以前人们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并不明确,曾经有不少人将这两者混为一谈。

清代的王引之在《经义述闻经文假借》中把“不用本字”的通假与“本无其字”的假借就不加区分。

他说:“许氏《说文》论六书之假借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令长是也。

’盖无本字而后假借他字,这所为造作文字之始也。

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字。

”此外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校定重排本547页)中也说:“假借字的产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有其字,而人们在书写的时候,写了一个同音字……第二种是本无其字,从一开始就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

”王力先生认为通假属于假借的一个分支。

随着对古代汉语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学术界将“假借”与“通假”定义逐渐细化,明确其内涵,于是将这两者视为两个不同的概念。

首先假借作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之一,许慎给它定义:“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令长是也。

”在古代要表达某个意义,而没有专门为它造字,于是找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意义,假借字因此而出现。

例如假借本义为“捣臼的棒槌”的“午”,来记录十二地支的第七位;“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作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等等。

而通假则是指本有其字,古人临时用音同或音近暂代本字就叫通假字。

例如“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帅”通“率”率领的意思。

至于通假字所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在古代文字的传播过程中由于方言、语音方面的差异而造成的记录偏差;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古人本身在行文的时候写了别字,由于流传广而积非成是。

通假字假借字异体字

通假字假借字异体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

通假字的成因1.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

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2.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

”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3.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

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4.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

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与假借字的分别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

从教学角度再议“假借”与“通假”的关系

从教学角度再议“假借”与“通假”的关系

从教学角度再议“假借”与“通假”的关系本文界定了狭义的“假借”“通假”,认为把“通假”包括在“假借”范围内的观点虽有其合理性,但从教学和初学者的角度来讲,则有所不便,应该把“假借”与“通假”区分开来。

同时,文章还否定了“假借是象形和形声中间阶段”的观点。

标签:假借通假《说文解字》《文字学概要》通假与假借是文字学中较基础的概念,在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乃至文字学教学之初均当涉及。

据笔者理解,假借是“六书”中一种由用字进而影响到造字的用字法,而通假只不过是古人写别字①,二者除了在用字中不用原来的字以外,似乎没有更多的联系。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从更专业的角度论及这对概念,他基本上赞同陈梦家先生的“三书说”②,并由此论证了假借与通假的关系,认为“二者性质相同,应该把通假也包括进假借的范畴。

”[1]笔者认为这样处理对教学会有所影响,兹列己意,就正于大方。

根据许慎的解释,“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意即语言中产生了某种事物的某一概念,但一时还没有文字的书写形式,于是就借用某一与之同音或音近的字来表示这一概念,充当它的文字符号。

而“本无其字”的那个概念由此也就使这个被借的本来有“形”“音”“义”的字有了新的意义。

例如“而”字,《说文解字·而部》:“而,颊毛也。

象毛之形。

”[2]“而”的本义是“颊毛”,当需要一个与之读音相同的连词概念时,由于当时还没有为这一连词造岀一个文字符号,于是读音相同的“而”字便被借用来表示这一概念了。

由此,“本无其字”的连词“ér”也就由具备“形、音、义”的新字“而”来表示了,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等于造了新字。

虽然,从文字本身来看,假借并没有使新的字形出现,但是从语言中新产生的那个没有文字符号的概念来看,假借又使一个没有文字书写形式的语词固定地有了一个能代表它的文字符号。

假借所“借”只是借“形”,而被借用的“形”连及原有的“音”和新的“义”,在实际上又结合成另一个字的“形、音、义”结合体,即另一个新的汉字。

通假和假借

通假和假借

字的历史悠久,演变复杂。

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

这种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现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这里用“蚤”代替同音字“早”。

我们称“蚤”为通假字,“早”为被通假字。

“蚤”本指跳蚤,这里借用来表示“早”,“早”便是“蚤”的通假义。

通假字不同于假借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说假借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以声托事。

”意思是说某一个词义,本来没有字去表示它,只好借用一个同音字去表示。

例如,文言文中的句末语气词“耳”,本来是没有表示这个词的字的,只好借用耳朵的“耳”来表示。

困难的“难”(繁体写作“難”),本来是一种鸟的名称,后来被借用来表示困难的“难”。

这里的语气词“耳”和困难的“难”就是假借字,是一种“本无其字”的假借。

这种假借字的借用是永久性的,是固定的,可以独立运用。

我们讲的通假字是一种“本有其字”的假借,一个词义,有表示它的字,可是,使用时没有用上,用的是另一个同音词。

这种通假字的借用是临时性的,它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才能确定。

例如前面的“早”和“蚤”就是这样,跳蚤的“蚤”有时用来代替“早”的意义,如前面所举的例子:“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这个“蚤”必须在上下文中才能知道它是“早”字的假借。

有时直接用“早”,不要“蚤”来代替,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此外,像“责”假借为“债”,“距”假借为“拒”,“内”假借为“纳”,“倍”假借为“背”,等等,都是这种情况。

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字都可以任意地通假,只有人们经常使用,并被社会所接受的通假字,才能流传下来。

因为语言文字必须是约定俗成才能充当社会交际的工具。

古音通假在先秦古籍里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魏晋以后,古文用字逐渐固定,便不允许任意借用同音字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