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丙酮沉淀蛋白结果报告

合集下载

蛋白质的沉淀反应实验报告

蛋白质的沉淀反应实验报告

蛋白质的沉淀反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几种常用的使蛋白质沉淀的方法。

2、理解蛋白质沉淀的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

在一定条件下,蛋白质分子会发生沉淀现象。

蛋白质沉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中性盐,如硫酸铵、氯化钠等,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蛋白质的溶解度逐渐降低而沉淀析出。

这是因为中性盐会破坏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水化膜,并中和蛋白质分子所带的电荷,从而使其沉淀。

盐析沉淀的蛋白质一般不变性,经透析或超滤等方法除去盐后,蛋白质仍能恢复其原有的溶解性和生物活性。

2、有机溶剂沉淀: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等,可使蛋白质沉淀。

这是因为有机溶剂能降低溶液的介电常数,增加蛋白质分子之间的静电引力,同时还能破坏蛋白质分子的水化膜,导致蛋白质沉淀。

有机溶剂沉淀的蛋白质往往会发生变性,失去其原有的生物活性。

3、重金属盐沉淀:蛋白质在碱性溶液中可与重金属离子,如汞离子、铅离子等结合形成不溶性的盐而沉淀。

这种沉淀反应是由于重金属离子与蛋白质分子中的巯基、羧基等基团结合,从而破坏了蛋白质的结构,导致其沉淀。

重金属盐沉淀的蛋白质通常会发生变性。

4、生物碱试剂沉淀:生物碱试剂,如苦味酸、鞣酸等,能与蛋白质分子中的碱性基团结合而沉淀。

这种沉淀反应常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蛋白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实验材料蛋白质溶液(鸡蛋清稀释液)饱和硫酸铵溶液乙醇氯化汞溶液苦味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醋酸溶液2、实验仪器试管试管架滴管离心机四、实验步骤1、盐析沉淀取 2 支试管,分别加入 2mL 蛋白质溶液。

向其中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边加边振荡,直至出现沉淀为止。

将另一支试管作为对照,观察现象。

2、有机溶剂沉淀取 2 支试管,分别加入 2mL 蛋白质溶液。

向其中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乙醇,边加边振荡,直至出现沉淀为止。

将另一支试管作为对照,观察现象。

蛋白质的沉淀实验现象

蛋白质的沉淀实验现象

蛋白质的沉淀实验现象维持蛋白质溶液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水化膜和所带的电荷,如果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破坏稳定蛋白质溶液的这两种因素,则蛋白质分子发生凝聚,并从溶液中沉淀析出,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沉淀。

使蛋白质发生沉淀的方法有多种,例如,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适当的脱水剂去除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水化膜,或改变蛋白质溶液的pH值达到其等电点,而使蛋白质呈等电状态,蛋白质就会相互凝聚,沉淀析出。

对于不同的蛋白质胶体溶液所采用的沉淀方法不同,有些蛋白质(如白明胶)两种稳定因素的作用都很强,只有两种因素都被消除后才会产生沉淀;有些蛋白质只有一种因素起主要作用,此时只要去除这种主要的稳定因素,蛋白质就可以发生沉淀。

如酪蛋白溶液,将其pH值调至等电点时即产生沉淀,这表明酪蛋白胶体溶液的主要稳定因索是电荷的影响。

沉淀蛋白质的方法有下列几种:1.盐析法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高浓度的中性盐,而使蛋白质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盐析。

常用的盐有硫酸铵、硫酸钠、氯化钠和硫酸镁等。

盐析作用的实质是破坏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水化膜并中和其所带的电荷,从而使蛋白质产生沉淀。

不同的蛋白质其水化程度和所带电荷也不相同,因而所需的各种中性盐的浓度各异,可以利用此种特性,调节盐的浓度使不同的蛋白质分段沉淀析出,达到分离蛋白质的目的,这种蛋白质分离的方法称为分段盐析。

如在血清中加入硫酸铵至浓度为2.0mol/L时,球蛋白首先析出;滤去球蛋白,再加入硫酸铵至浓度为3.3~3.5mol/L则清蛋白析出。

在低温下,短时间内应用盐析法所沉淀的蛋白质,仍保持原有的生物活性并不变性,经过透析法或凝胶色谱法除掉盐后的蛋白质又能溶于水。

盐析法是一种有效的分离提纯蛋白质的方法。

2.有机溶剂沉淀蛋白质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乙醇、丙酮和甲醇等一些极性较大的有机溶剂时,由于这些有机溶剂与水的亲和力较大,能破坏蛋白质颗粒的水化膜而使蛋白质沉淀。

在等电点时加人这类溶剂更易使蛋白质沉淀析出。

蛋白质的沉淀与凝固实验报告

蛋白质的沉淀与凝固实验报告

蛋白质的沉淀与凝固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蛋白质沉淀和凝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熟悉不同沉淀剂对蛋白质沉淀的作用。

3、观察蛋白质凝固的现象及其条件。

二、实验原理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其分子表面带有许多可解离的基团,如氨基、羧基等,在一定的溶液 pH 值条件下,这些基团会解离而使蛋白质带电。

由于蛋白质分子表面所带电荷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以及分子大小、形状等差异,使得蛋白质在溶液中形成了稳定的胶体分散体系。

当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某些试剂时,可破坏其稳定因素,使蛋白质分子从溶液中沉淀出来。

根据沉淀剂的不同,蛋白质沉淀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盐析: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大量中性盐(如硫酸铵、氯化钠等),可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沉淀出来。

这是因为盐离子与蛋白质分子表面的电荷中和,同时破坏了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水化膜,从而使蛋白质沉淀。

盐析沉淀的蛋白质一般不变性,经透析或超滤除去盐后,蛋白质仍能溶解并恢复其原有的生物学活性。

2、有机溶剂沉淀: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等),可使蛋白质沉淀。

这是因为有机溶剂能降低溶液的介电常数,增加蛋白质分子表面电荷之间的静电引力,同时破坏了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水化膜。

有机溶剂沉淀的蛋白质一般会部分变性,其溶解度降低。

3、重金属盐沉淀: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重金属盐(如汞盐、铅盐等),可使蛋白质沉淀。

这是因为重金属离子与蛋白质分子中的某些基团(如巯基等)结合,从而使蛋白质变性沉淀。

4、生物碱试剂沉淀: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某些生物碱试剂(如苦味酸、鞣酸等),可使蛋白质沉淀。

这是因为生物碱试剂与蛋白质分子中的某些基团结合,形成不溶性盐类而沉淀。

蛋白质的凝固是指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如加热、强酸、强碱等),其空间结构发生剧烈变化,从溶液中析出并形成不溶性固体的现象。

凝固后的蛋白质一般完全变性,失去其原有的生物学活性。

三、实验材料和仪器1、实验材料鸡蛋清溶液:将新鲜鸡蛋的蛋清与蛋黄分离,用蒸馏水稀释至一定体积,搅拌均匀备用。

实验一、蛋白质的等电点测定和沉淀反应报告

实验一、蛋白质的等电点测定和沉淀反应报告
实验一、蛋白质等电点
测定及沉淀反应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蛋白质的两性解离性质 2、学习测定蛋白质等电点的一种方法
3、加深对蛋白质胶体溶液稳定因素的认识
4、了解沉淀蛋白质的几种方法及其实用意义
5、了解蛋白质变性与沉淀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蛋白质溶液中存在下 列平衡:

蛋白质分子的解离状态和解离程度受溶液的酸 碱度影响。

蛋白质溶液:5%卵清蛋白溶液或鸡蛋清的水溶液 (新鲜鸡蛋清:水=1:9) 0.2M 醋酸-醋酸钠缓冲液,pH4.7 3%硝酸银溶液

5%三氯乙酸溶液
95%乙醇 饱和硫酸铵溶液:25℃,100mL水+76.7g硫酸铵


0.1 M盐酸溶液
0.1 M氢氧化钠溶液 0.05 M碳酸钠溶液 0.1 M醋酸溶液 甲基红溶液:pH变色范围为4.4-6.2,由红变黄
蛋白的沉淀。

离心,取沉淀,加少量水,观察是否溶解。

离心后上清液中添加硫酸铵粉末到不再溶解为
止,此时析出的沉淀为清蛋白。 离心,取出部分清蛋白,加少量蒸馏水,观察 沉淀能否重新溶解。

2. 重金属离子沉淀蛋白质

取1支试管,加入蛋白质溶液2 mL,再加3%
硝酸银溶液1~2滴,振荡试管,有沉淀产生。


可逆的沉淀反应

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尚未发生显著变化,除去引 起沉淀的因素后,蛋白质的沉淀仍能溶解于原
来的溶剂中,并保持其天然性质而不变性。

如:盐析作用、低温下用乙醇(丙酮)短时间
作用于蛋白质。

提纯蛋白质时,常利用此类反应。
问题:提纯蛋白质时常用的沉淀方法有哪些?

蛋白质的沉淀反应实验报告结果

蛋白质的沉淀反应实验报告结果

蛋白质的沉淀反应实验报告结果通过掌握蛋白质的沉淀反应,了解蛋白质的性质和结构,并掌握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技术。

实验原理: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基本物质之一,是构成细胞和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蛋白质的沉淀反应是利用酸、碱、盐等物质对蛋白质的特殊性质进行分离和纯化的一种方法。

蛋白质在不同的pH值下具有不同的电离状态,当pH值达到其等电点时,蛋白质处于等电点电荷中性状态,此时蛋白质的溶解度最小,易于沉淀。

沉淀反应的原理是利用酸、碱、盐等物质使蛋白质达到等电点电荷中性状态,从而使蛋白质沉淀出来。

实验过程:1.制备酸性和碱性蛋白质溶液:取鸡蛋清和牛奶各10ml,分别加入10%的盐酸和氢氧化钠,调节pH值至2和10。

2.沉淀反应:取酸性和碱性蛋白质溶液各1ml,加入等量的10%三氯醋酸,轻轻摇匀,放置1小时,观察沉淀情况。

3.沉淀物的洗涤:将沉淀物用去离子水洗涤3次,使其去除杂质。

4.沉淀物的溶解:将沉淀物加入0.1mol/L NaOH中,搅拌至溶解,调节pH值至7左右。

5.测定蛋白质浓度:采用比色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实验结果:1.酸性蛋白质溶液的沉淀反应:在酸性条件下,鸡蛋清溶液中的蛋白质与三氯醋酸反应,产生大量白色沉淀物,沉淀率高达90%以上。

2.碱性蛋白质溶液的沉淀反应:在碱性条件下,牛奶溶液中的蛋白质与三氯醋酸反应,产生少量白色沉淀物,沉淀率仅为10%左右。

3.沉淀物的洗涤:经过去离子水洗涤后,沉淀物变得干净透明,无杂质。

4.沉淀物的溶解:经过加入0.1mol/L NaOH的溶解,沉淀物完全溶解,呈现出淡黄色透明液体。

5.测定蛋白质浓度:利用比色法测定蛋白质浓度,鸡蛋清溶液中的蛋白质浓度约为0.6g/L,牛奶溶液中的蛋白质浓度约为0.1g/L。

实验结论:1.酸性条件下,鸡蛋清中的蛋白质易于沉淀,沉淀率高达90%以上;而在碱性条件下,牛奶中的蛋白质沉淀率仅为10%左右。

2.经过去离子水洗涤后,沉淀物变得干净透明,无杂质。

蛋白质的沉淀反应(实验)

蛋白质的沉淀反应(实验)


(2)不可逆沉淀反应 此时蛋白质分子内 部结构发生重大改变,蛋白质常变性而沉 淀,不再溶于原来溶剂中。加热、重金属 盐、过酸、过碱、震荡、超声波或某些有 机酸都能使蛋白质发生不可逆沉淀反应。
蛋白质变性后,有时由于维持溶液稳定的 条件仍然存在(如电荷),并不析出。因 此变性蛋白质并不一定都表现为沉淀,而 沉淀的蛋白质也未必都已变性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
(一)材料 5ml鲜鸡蛋清,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搅拌 后用4-8层纱布过滤,新鲜配制。

(二)试剂

蛋白质溶液 取10ml蛋清,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 搅拌均匀后,用纱布过滤 浓蛋白溶液 鸡蛋清稀释2倍(1:1)方法同上 饱和硫酸铵,2%硝酸银,0.5%醋酸铅溶液 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 1%硫酸铜,0.1%醋酸,10%醋酸, 饱和氯化钠溶液,10%NaOH溶液,1%醋酸 10%鞣酸,饱和苦味酸溶液,0.01%NaOH


2.强酸沉淀蛋白质 取3支试管,各加入10滴蛋白质溶液,分别沿管壁 加入等量浓盐酸,浓硫酸和浓硝酸10滴。观察两溶 液界面处白色环状蛋白质沉淀的生成。然后摇动试 管,蛋白质沉淀应在过量的盐酸和硫酸中溶解,在 含硝酸的试管中蛋白质沉淀不会溶解。(磷酸不能 使蛋白质沉淀,无机酸沉淀蛋白质的原因可能是蛋 白质颗粒脱水的结果,过量的无机酸可使沉淀在溶 解)
(三)设备
水浴锅 滤纸,漏斗 吸管 试管及试管架 玻棒

四、实验步骤:
(一)蛋白质的可逆沉淀 蛋白质的盐析

2ml蛋白质 浓溶液 硫酸铵粉末
等体积饱和 浓硫酸溶液
过滤 沉淀 清夜
沉淀
加水
观察现象
(二)蛋白质的不可逆沉淀

植物提取蛋白实验报告

植物提取蛋白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蛋白质提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三氯乙酸-丙酮法提取植物全蛋白的操作步骤。

3. 学习蛋白质含量测定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植物蛋白质是植物细胞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

本实验采用三氯乙酸-丙酮法提取植物全蛋白,该方法能够有效地使蛋白质变性并沉淀,同时阻止多酚氧化酶和其他氧化酶类失活,防止蛋白质互相结合形成难溶的复合体。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新鲜植物叶片(如菠菜、甘蓝等)。

2. 试剂:三氯乙酸、巯基乙醇、丙酮、R2D2 蛋白质溶解缓冲液、UKS 蛋白质溶解缓冲液、IPG 胶条水化液。

3. 仪器:研钵和研槌、离心机、液氮、冰箱、电子天平。

四、实验步骤1. 植物材料处理- 将新鲜植物叶片洗净,用液氮快速冷冻,然后研磨成细小的粉末。

- 将约200 μl 粉末转移到 2 ml 的离心管中。

2. 蛋白质沉淀与变性- 加入 1.8 ml 预冷的三氯乙酸-2ME-丙酮溶液,混合后置于 -20℃ 冰箱中沉淀 1 小时。

- 三氯乙酸和丙酮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并沉淀,同时阻止多酚氧化酶和其他氧化酶类失活。

3. 离心分离- 将混合液在4℃、48000 rpm 下离心 1 小时,弃去上清液。

- 加入等体积的冰浴丙酮(含 0.07% 的巯基乙醇),摇匀后再次离心 1 小时。

- 弃去上清液,将沉淀用真空干燥箱干燥,备用。

4. 蛋白质溶解- 将干燥的沉淀加入适量的 R2D2 蛋白质溶解缓冲液,室温下放置 30 分钟,使蛋白充分溶于缓冲液中。

- 再次离心 1 小时,弃去上清液。

5. 蛋白质含量测定- 采用 Brandford 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三氯乙酸-丙酮法提取植物全蛋白,实验成功得到了较高纯度的蛋白质。

2. 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提取的蛋白质含量符合预期。

六、实验讨论1. 三氯乙酸-丙酮法是一种高效、简便的植物全蛋白提取方法,适用于多种植物组织。

2.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pH 值等。

蛋白质的沉淀反应实验报告

蛋白质的沉淀反应实验报告

蛋白质的沉淀反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几种常用的使蛋白质沉淀的方法。

2、理解蛋白质沉淀的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蛋白质是一种大分子化合物,在溶液中以胶体状态存在。

当溶液条件发生改变时,蛋白质的胶体稳定性被破坏,从而发生沉淀。

常见的使蛋白质沉淀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盐析法: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大量中性盐(如硫酸铵、氯化钠等),破坏蛋白质的水化膜和电荷,使其溶解度降低而沉淀。

2、有机溶剂沉淀法: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等),降低溶液的介电常数,增加蛋白质分子间的静电引力,导致蛋白质沉淀。

3、重金属盐沉淀法:重金属离子(如汞离子、铅离子等)与蛋白质分子中的巯基等基团结合,使蛋白质变性沉淀。

4、生物碱试剂沉淀法:生物碱试剂(如苦味酸、鞣酸等)能与蛋白质分子中的碱性基团结合,生成不溶性盐而沉淀。

三、实验材料和仪器1、材料鸡蛋白溶液:将新鲜鸡蛋的蛋清用蒸馏水稀释 10 倍。

10%硫酸铵溶液、饱和硫酸铵溶液、3%硝酸银溶液、01mol/L 硫酸铜溶液、5%三氯乙酸溶液、95%乙醇、1%醋酸铅溶液、10%氢氧化钠溶液、1%醋酸溶液、苦味酸饱和溶液、鞣酸饱和溶液。

2、仪器试管、试管架、滴管、玻璃棒、离心机。

四、实验步骤1、盐析法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 2mL 鸡蛋白溶液。

向其中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 10%硫酸铵溶液,边加边振荡,直至出现沉淀。

观察沉淀的生成情况。

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2mL 饱和硫酸铵溶液,振荡均匀。

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沉淀现象。

2、有机溶剂沉淀法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 2mL 鸡蛋白溶液。

向其中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 95%乙醇,边加边振荡,直至出现沉淀。

观察沉淀的生成情况。

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2mL 丙酮,振荡均匀。

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沉淀现象。

3、重金属盐沉淀法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 2mL 鸡蛋白溶液。

向第一支试管中滴加 3%硝酸银溶液 2~3 滴,振荡均匀,观察沉淀的生成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论文
题目有关冷丙酮沉淀蛋白时间及其效果研究专业生命科学与技术
姓名贺位皇
职称实验技术员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1材料与方法 (2)
1.1样品采集 (2)
1.2方法准则 (2)
1.3实验步骤 (2)
2结果分析 (3)
2.1不冷丙酮沉淀蛋白的不同时间与最终所得蛋白浓度之间的较 (3)
2.2冷丙酮沉淀蛋白的不同时间与各蛋白胶图条带的比较 (4)
3讨论 (4)
参考文献 (5)
有关冷丙酮沉淀蛋白时间及其效果研究
贺位皇
(华大基因研究院质谱平台)
摘要:本研究抽选大麦为对象,采用TCA-丙酮沉淀法提取蛋白,严格控制冷丙酮沉淀蛋白时间,观察相对应时间下蛋白提取的结果。

结果表明:用冷丙酮沉淀样品蛋白的时间与最后得蛋白浓度成反比。

关键词:冷丙酮,沉淀蛋白时间,蛋白浓度。

前言
蛋白质(protein)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细胞的基本有机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因此,它是与生命及与各种形式的生命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质。

机体中的每一个细胞和所有重要组成部分都有蛋白质参与。

蛋白质占人体重量的16%~20%,即一个60kg重的成年人其体内约有蛋白质9.6~12kg。

人体内蛋白质的种类很多,性质、功能各异,但都是由20多种氨基酸(Amino acid)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并在体内不断进行代谢与更新。

丙酮(acetone,CH
3COCH
3
),又名二甲基酮,为最简单的饱和酮。

是一种无色透明
液体,有特殊的辛辣气味。

易溶于水和甲醇、乙醇、乙醚、氯仿、吡啶等有机溶剂。

易燃、易挥发,化学性质较活泼。

目前世界上丙酮的工业生产以异丙苯法为主。

丙酮在工业上主要作为溶剂用于炸药、塑料、橡胶、纤维、制革、油脂、喷漆等行业中,也可作为合成烯酮、醋酐、碘仿、聚异戊二烯橡胶、甲基丙烯酸、甲酯、氯仿、环氧树脂等物质的重要原料。

丙酮沉淀蛋白的机理是:根据库伦定律,溶液介电常数的下降(丙酮25摄氏度时介电常数为21,水为81),造成静电作用力的增强,同时,丙酮与蛋白对水的争夺直接导致水化层的破坏,从而造成蛋白沉降。

丙酮造成蛋白变性的原因:常温或升温时,蛋白立体结构展开,丙酮极容易与其中的色氨酸、酪氨酸等氨基酸进行疏水结合导致蛋白变性,所以我们通常预冷丙酮并且低温操作。

低浓度的盐不会沉淀,但是通常盐浓度高于0.1molL时,因为介电常数的降低导致盐的溶解度也下降而析出。

初始蛋白浓度不易过高,很容易造成共沉淀。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采集
选取同一植株的大麦麦粒。

1.2方法准则
以冷丙酮沉淀植物蛋白的时间为单一变量。

1.3实验步骤
1.3.1 称量同植株大麦麦粒样品4份,各份取1g进行提取实验;
1.3.2 将各样品置于研钵,加入10%的PVPP,在液氮条件下研磨成粉末;
1.3.3 把粉末转至50ml的离心管中,加入5ml Lysis Buffer 3,终浓度为1mM的PMSF、
2mM的EDTA,混匀,置于冰上5min后加入终浓度为10mM的DTT,冰浴超声5min;
1.3.4 15000g*4℃离心20min,取上清转入新的50ml离心管中,加入5倍以上体积
10%TCA/冷丙酮,终浓度为10mM的DTT,沉淀时间为t min;
1.3.5 15000g*4℃离心20min,弃上清;
1.3.6 把沉淀物转移至1.5ml的离心管中,加入1ml冷丙酮,终浓度为10mM的DTT,
捣碎沉淀,置于-20℃ t min,25000g*4℃离心20min,弃上清;
1.3.7 重复步骤5两次;
1.3.8 简单风干沉淀中残余丙酮,加入适量 Lysis Buffer 3,终浓度为1mM的PMSF、
2mM的EDTA,捣碎沉淀,混匀,5min后加入终浓度为10mM的DTT,冰浴超声5min;
1.3.9 25000g*4℃离心15min,取上清;
1.3.10 向蛋白液加入终浓度10mM的DTT, 56℃水浴1h;
1.3.11 加入终浓度55mM的IAM,暗室放置45min;
1.3.12 用5倍体积的丙酮沉淀蛋白液t min,25000g*4℃离心20min去上清;
1.3.13 加入1ml丙酮,捣碎沉淀, -20℃放置30min后,25000g*4℃离心20min去
上清;
1.3.14 风干沉淀中残余丙酮,加入适量 Lysis Buffer 3,冰浴超声5min;
1.3.15 25000g*4℃离心15min,取上清用于定量。

2结果分析
2.1冷丙酮沉淀蛋白的不同时间与最终所得蛋白浓度之间的比较
许多研究表明,冷丙酮沉淀蛋白时间过长会导致蛋白质降解,时间过短会使蛋白质沉淀不完全。

所以控制沉淀蛋白的时间相当重要。

通过查阅文献和网上资料,选取了四个有代表性的时间10min,30min,60min,120min。

用BSA牛血清蛋白做标曲,采用Bradford蛋白浓度测定标准操作规程(Bradford工作液(考马斯亮蓝G-250)和蛋白在酸性条件下结合时,在一定的范围内,蛋白质含量与在595nm的吸光值成正线性相关关系)。

定量标曲如下:
根据标曲,测得各沉淀蛋白时间t与其蛋白终浓度的数据如下:
由上可知,冷丙酮沉淀大麦的时间10min时,蛋白浓度最高,且可以推出随着沉淀时间的增长,蛋白的终浓度有所下降。

2.2冷丙酮沉淀蛋白的不同时间与各蛋白胶图条带的比较
由胶图可以看出,各时间段胶图条带相似,无明显差别,可见,沉淀蛋白时间的长
短,对蛋白含量分布,没有什么重大影响。

3 讨论
冷丙酮提取蛋白法中最耗时的属于冷丙酮沉淀样品蛋白的这段时间。

然而,该研究表明:并不是随着冷丙酮沉淀蛋白时间的增长,所得蛋白的终浓度也随之增大。

然而,由于受到样本单一性和实验单一性的影响,无法决定所有生物样本在冷丙酮沉淀时间里,呈现冷丙酮沉淀样本蛋白时间在10min 时,所得蛋白浓度最高,且随着沉淀时间的增长,蛋白的终浓度有所下降的这个结论。

而且也不能得知在哪个沉淀时间段里,所得蛋白浓度最高以及冷丙酮沉淀蛋白时间与所得蛋白终浓度的理论关系。

必须经过大批量不同样品的实验探索以及控制更细微的冷丙酮沉淀蛋白时间的变化来分析所得蛋白浓度。

综上所述,冷丙酮沉淀蛋白的时间最适宜并不是在2h 及以上,在10~3min 里,也可以得到不错的蛋白浓度及条带。

并不是所沉淀的时间最长,所得蛋白的浓度越高,长时间的冷丙酮沉淀蛋白可能是蛋白变性降解。

泳道 样品 M Marker 1 10min 沉淀 2 30min 沉淀 3 60min 沉淀 4
120min 沉淀
KDa M 1 2 3 4
97 66 31
20 14
43
分离胶的浓度 12%, Marker 上样量10μg, 每个样品上样量30μg.
参考文献
[1]Amann R P.The cycle of the seminiferous epithelium in humans: a need to revisit[J].J Adrol,2008,29( 5) : 469-487.
[2]Ram RJ, VerBerkmoes NC, Thelen MP, et al. Community proteomics of a natural microbial biofilm[J].Science, 2005,308: 1915–1920.
[3]Oliver JD.The 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 in bacteria[J].Journal of Microbiology,2005,(43) : 93-100.
[4]Bastida F, Moreno JL, Nicola´s C, et al.Soil metaproteomics: a review of an emergi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Significance, methodology and perspectives[J]. J Soil Sci ,2009,60: 845-859.
[5]于仁涛,高培基,韩黎,等.宏蛋白质组学研究策略及应用[J].生物工程学报,2009,25(7):961-967.
[6]Wang HB, Zhang ZX, Li H,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metaproteomics in crop rhizospheric soil[J].J Proteome Res ,2011,10: 932-9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