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韧性调节孤独感对老年人生活 满意度的影响
关于离退休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

关于离退休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离退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许多因素影响着离退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本文将从社会支持、孤独感、自我认同、生活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可以分为情感性支持、信息性支持和仪式性支持三种类型。
情感性支持主要包括关爱、鼓励、安慰等形式,信息性支持主要是提供知识、技能等信息,仪式性支持是指提供便利、物质等形式的支持。
社会支持的作用在离退休老年人心理健康中尤为显著。
Tobin(1996)的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水平高的离退休老年人较少出现心理问题。
二、孤独感孤独感是指在社会关系方面缺乏的主观体验。
离退休老年人常常感到孤独,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子女陪伴或失去配偶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孤独。
孤独感会导致焦虑、情绪低落等负面情绪,影响离退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一些研究表明,陪伴、关爱、社会支持等都可以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
为老年人提供适时、适度、适量的社会支持,使其感到有被关注、被关爱的感觉,有利于降低其孤独感。
三、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评价、情感和行为的一种反映。
自我认同的高低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心理和社会关系。
离退休老年人的自我认同会随着个体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社会角色转变或身体机能下降都会影响老年人的自我认同。
一些研究表明,老年人的自我认同与其生活满意度是密切相关的。
当个体的自我认同受到伤害或缺乏肯定时,会导致老年人的主观感受、情感体验等方面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其生活满意度。
四、生活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又称幸福感,是指个体对其生活的评价程度。
离退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受到身体健康、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与其社会支持、自我认同等都密切相关。
社会支持不足、自我认同缺乏等都会降低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综上所述,离退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支持、孤独感、自我认同、生活满意度等是影响最为明显的因素。
老年人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老年人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老年人孤独感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而人们对于老年人孤独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也开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本文旨在探讨老年人孤独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减轻老人孤独感的建议。
一、老年人孤独感的现状及影响1. 老年人孤独感的现状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范围内约有1.7亿老年人感到孤独,而我国老年人孤独感也日益凸显。
可以说,老年人孤独感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2. 孤独感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孤独感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研究表明,处于孤独状态的老年人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并且孤独感还可能导致认知功能下降、自尊心受损等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引发生理疾病。
二、老年人孤独感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331. 人口老龄化与孤独感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孤独感也在逐渐增加。
社区凝聚力减弱、亲友关系疏远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等诸多社会因素都让老年人更容易感到孤独。
2. 政府和社会的响应政府和社会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关注和重视度也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各级政府应该在社会福利、健康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时社会应该倡导亲友关系的和谐,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三、减轻老年人孤独感的建议1. 发展社区养老建设良好的社区养老环境对于减轻老年人孤独感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投入更多资源改善社区福利设施,加强社区服务,提供各种形式的娱乐和活动,拉近老年人与社区的距离。
2. 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交活动老年人可以通过参与各种社交活动,结交新朋友,扩大社交圈子,减少孤独感的产生。
政府和社会应该积极推动老年人参与社交活动,开设养老院内的社交团体和兴趣小组等。
3. 强化家庭和亲友关系家庭和亲友是老年人最重要的精神支持。
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加强与亲友之间的交流,能够大大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
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爱和陪伴。
4.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老年人的社交活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我国老年人心理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老年人心理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老年人口数量逐年攀升,老年人心理问题日益凸显。
其中老年人心理孤独感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孤独感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缺乏归属感、被理解和支持的感觉,表现为情感上的孤立、疏远和无助。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老年人心理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研究,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因此深入探讨我国老年人心理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随着生育率下降、医疗水平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亿,占总人口比例约。
预计到203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超过4亿,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老龄人口国家。
这一趋势使得老年人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然而在老年人群体中,心理健康问题仍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领域。
尤其是心理孤独感这一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因此开展针对我国老年人心理孤独感的研究,有助于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年人面临着家庭关系紧张、亲友离世、社区资源匮乏等问题,导致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缺乏归属感、被理解和支持的感觉。
这种心理孤独感不仅影响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疾病发生率增加等不良后果。
因此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是解决老年人心理孤独感问题的关键。
开展我国老年人心理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老年人心理孤独感的深入剖析,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为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开展针对性服务提供参考,为个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指导。
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孤独感以及主观幸福感是评估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社会支持是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帮助和支持,包括物质援助、情感支持和信息指导等;孤独感则是老年人在社交和情感层面的主观体验,反映其社交联系和人际关系的状况;而主观幸福感则是老年人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和满意度。
本文旨在探讨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将深入探讨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孤独感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以及孤独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同时,本文还将关注不同社会支持类型和来源对老年人孤独感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差异,以期为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技术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样本将包括不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孤独感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为制定更有效的老年人支持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社会对老年人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促进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社会支持、孤独感和主观幸福感作为评价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受到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探讨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各种帮助和支持,包括物质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等。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社会支持能够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老年人孤独感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老年人孤独感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孤独感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
许多老年人在社交圈子日渐萎缩的情况下,面对亲友离世和身体机能的下降,感到越来越孤独和失落。
这种孤独感会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老年人孤独感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以期引起社会对老年人关注的重视。
首先,老年人的孤独感会造成他们生活的负向变化。
孤独感使得老年人普遍缺乏社交活动和亲密关系的支持。
他们感到与外界的联系减少,导致心理上的空虚和沮丧。
长期以来,社交关系被认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老年人来说也是如此。
缺乏社交活动和亲人朋友的关怀,老年人容易陷入情感困境,影响到他们对生活的积极度和满意度。
其次,老年人的孤独感还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研究发现,社会孤立和孤独感与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孤独感可能导致老年人出现抑郁、焦虑和自卑等负面情绪。
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会逐渐恶化,进而影响到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
此外,孤独感还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紧密相连。
研究表明,感到孤独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现慢性疾病和痛苦,更容易体验到身体上的不适和疼痛,从而降低了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然而,有学者指出,老年人感到孤独并不意味着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一定会降低。
相反,一些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孤独感,寻找到了减少孤独感的方法,也能够从其他方面找到满足感。
他们可能通过独处来思考和反思,以此提高个人认识和理解。
在享受独处时,他们常常会培养并以此加深与内在自我的联系,使自己更加知足、更好地享受生活。
因此,虽然孤独感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心理体验,但并不一定会导致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下降。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重视老年人孤独感对生活满意度的潜在影响。
社会对老年人社交网络的支持是减少老年人孤独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建立更多的公共活动场所,推动老年人互助组织的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
老年人心理疏导为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服务缓解心理压力

老年人心理疏导为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服务缓解心理压力老年人心理疏导:为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服务,缓解心理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由于身体衰老、亲友离世、退休后社交圈的萎缩等原因,很多老年人常常感到孤独、无助和焦虑。
心理疏导作为一项重要的援助手段,为老年人提供了宝贵的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建立积极的心态,增强生活乐观度。
一、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面临的身体健康问题日益增多,同时心理压力也逐渐加大。
研究表明,大约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焦虑、失眠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因此,为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变得尤为重要。
二、老年人心理疏导的意义1. 减轻心理压力:老年人常常面临身体衰老、人际关系减少等问题,通过心理疏导可以让他们找到情感发泄的渠道,减轻内心的负担和压力。
2. 增强自信心:老年人常常感到自尊心受损,通过心理疏导可以帮助他们重新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3. 促进健康交流:通过心理疏导,老年人可以找到倾诉的对象,分享内心的困扰和情感,促进健康的交流,缓解孤独感和忧虑情绪。
4. 建立积极心态:心理疏导可以帮助老年人建立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更加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
三、有效的老年人心理疏导方法1. 专业咨询和辅导: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专业的辅导和交流,提供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服务,帮助老年人解决内心的困扰和问题。
2. 社交活动和交流:鼓励老年人参加社区或养老院组织的各类活动,拓宽社交圈子,增强交流和互动,缓解孤独和忧虑情绪。
3. 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鼓励老年人坚持适度的身体锻炼,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饮食,帮助他们改善身体状况,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4. 情感支持和陪伴:为老年人提供情感支持和陪伴,倾听他们的内心憾事和不满,给予鼓励和关心,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
心理学在老年护理中的应用关注老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心理学在老年护理中的应用关注老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老年护理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除了对老人的生理健康进行照料外,越来越多的关注开始转向老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为老年护理提供了重要的应用领域。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老年护理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老人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积极影响。
首先,心理学为老年护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老人克服心理困扰和负面情绪。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状况的变化,老人往往会面临着诸如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通过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等手段,老年护理人员可以帮助老人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关怀。
比如,通过情绪管理训练,老人可以学会积极应对困境和压力,增强心理韧性,减轻焦虑和抑郁的程度。
此外,心理学还可以通过认知重建、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老人从积极的角度重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幸福感。
其次,心理学在老年护理中还可以促进老人之间的社交互动和社区参与,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社交互动是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许多老人面临着孤独感、社交隔离等问题,缺乏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
心理学的介入可以通过组织一些社交活动、亲子关系培训等方式,鼓励老人主动参与社区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增加社会支持网,降低孤独感。
同时,心理学还可以提供培训和指导,帮助老年护理人员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与老人进行沟通,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为老人提供温暖和关怀,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此外,心理学还可以通过促进老人的认知活动,提高他们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
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这不仅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能力,还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心理学的干预可以通过认知训练、脑力游戏等方式,提高老人的认知能力,减缓认知衰退的速度,延缓老年痴呆等脑部疾病的发展。
同时,心理学还可以通过情感支持和康复训练,帮助老人重塑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幸福感。
心理健康对中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影响

心理健康对中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对于人们的生活至关重要。
特别是对中老年人而言,心理健康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更加明显。
中老年人在追求心理健康的同时,也需要重视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本文就心理健康对中老年人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进行探讨。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状态的状态。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与年轻人相比,更容易面临身体健康下降、亲人离世、退休等生活变化。
这些变化会对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而心理健康又是影响人们情绪、认知和行为的基础,因此,中老年人必须积极关注和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消除心理问题,也包括了积极情绪的培养。
积极情绪能够帮助中老年人建立自信心、乐观态度和自我效能感。
积极情绪可以提高他们对自己所能完成任务的信心,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研究表明,中老年人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更容易培养出积极情绪,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
此外,社会支持也是维持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社会支持包括家庭关爱、朋友与邻居的关系、社区的支持等。
通过社会支持,中老年人可以感受到他人的关注和对自己的支持,从而增加自我效能感。
当中老年人遇到困难时,能够获得外界的帮助与支持,会增加他们对自己的能力的信心。
心理健康对中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自我认同与自我评价。
中老年人在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下,更容易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估和认同。
他们更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局限,并针对自身情况进行合理、务实的目标设定。
这种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有助于提高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和信心。
总结起来,心理健康对中老年人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能够帮助他们培养积极情绪、增加社会支持、提升自我认同与自我评价,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中老年人应该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采取积极的方式增强自身心理素质。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为中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关怀和支持,以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效能感,享受更健康、更有意义的晚年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满意度,孤独感,心理韧性,老年人,调节作用
1.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和课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愈发引起社会的关注。人口迁 徙带来的后果,例如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都值得我们研究和关注。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孤独感水 平随着年代的变迁呈上升趋势[1]。空巢老人比起非空巢老人感受到更多的孤独,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也更 低[2]。然而,跨文化的研究发现,荷兰的空巢老年人大多数自愿独居,这可能与文化差异有关,也有可 能是因为他们的孤独感并没有因为独居而增加[3]。因此,研究孤独感影响生活满意度的机制十分重要。
40
曲孝原 等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
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山东、四川、广西和甘肃的 240 名老年人,共发放问卷 240 份,回收 240 份, 回收率 100%。老年人的年龄范围为 55 岁到 98 岁,平均年龄为 73.45 岁。其中男性 127 名,女性 113 名。
2.2. 变量的测量
Aging Research 老龄化研究, 2015, 2(4), 39-44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5 in Hans. /journal/ar /10.12677/ar.2015.24006
Keywords
Life Satisfaction, Loneliness,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The Elderly, Moderation
心理韧性调节孤独感对老年人生活 满意度的影响
曲孝原,刘培朵,黄希庭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文章引用: 曲孝原, 刘培朵, 黄希庭. 心理韧性调节孤独感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 老龄化研究, 2015, 2(4): 39-44. /10.12677/ar.2015.24006
3. 结果与分析 3.1. 相关分析
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在表 1 中列出。我们可以观察到这 3 个变量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孤 独感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β = −0.26, p < 0.001)。因此,假设 1 得到了完全证实。
3.2. 孤独感和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s a Moderator between Loneliness and 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Elderly
Xiaoyuan Qu, Peiduo Liu, Xiting Huang
Psychology Depart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1
曲孝原 等
Table 1. Correlations means, and standard deviations (n = 240) 表 1. 主要变量间的相关分析(n = 240)
变量
M
SD
1
2
1 孤独感 2 心理韧性 3 生活满意度 4 性别
36.45 55.01 24.77
-
8.86 14.07 7.35
采用 Connor 等人编著的心理韧性量表(Conne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测量老年人的心 理韧性[23]。该量表共 25 题,采用 1~5 的 5 点评分法,得分越高,心理韧性越好。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 效度,适合在中国人群中推广使用[24]。在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903。
4. 讨论 4.1. 孤独感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相关分析表明孤独感与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 之后,孤独感与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相关极其显著。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25] [26]。无论在城市还是 农村,孤独感都是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27] [28]。已有研究证实,高孤独感与老年 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有关[29]。影响孤独感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社会支持,丧偶,空巢等客观状 况。
2.2.1. 孤独感的测量 本研究采用 UCLA 孤独感量表中文版[20]测量老年人的孤独感。该量表由 Russell 和 Cutrona 编制[21],
共 20 个题项,采用 1~4 的 4 点评分法,得分越高,代表个体的孤独感水平越高,反之则孤独感水平越低。 该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94。 2.2.2. 生活满意度的测量
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去中心化的处理,并采用层级回归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表 2 的回归分析结果表 明,心理韧性对孤独感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β = 0.12, p < 0.05)。
为了进一步检验心理韧性调节作用的趋势,我们画出了调节作用的示意图。图 1 显示,心理韧性低 的老年人,孤独感增加时,生活满意度有轻微的降低,而心理韧性高的老年人,尽管体会到较高的孤独 感,仍然有着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因此,假设 2 得到了完全证实。
Abstract
The current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importance of loneliness in life satisfaction and to extend the precious literature by investigating the potential moderating effects of resilience. To test the study hypotheses, self-report measures of loneliness, resilience and life satisfaction were administrated to 240 participants aged 55 - 98 years old.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loneliness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life satisfaction. Regress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resilience mode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eliness and life satisfaction. It means that even the elderly who felt very loneliness could have high levels of life satisfaction if he or she had high resilience.
4.2. 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
心理韧性对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心理韧性高的老年人, 在体验到较高的孤独感时,仍然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心理韧性低的老年人随着体验到的孤独感增加,
42
曲孝原 等
生活满意度逐渐降低。这一结果说明有效地调节孤独感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 孤独感和抑郁症状显著相关[30],和消极生活事件、绝望感和自杀性事件相关[31],而心理韧性可以有效 地抵抗压力和抑郁带来的负面影响[32]。心理韧性高的老年人在面临较高的孤独感,产生压力和抑郁体验 时,能够通过自动的情绪调节策略或者目标调节,在较少认知资源的参与下调动积极情绪,进而应对压 力情景[33]。
生活满意度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自变量
年龄 性别 孤独感 心理韧性 孤独感 × 心理韧性 Adjusted R2 ΔR2
(第一步) 0.24*** −0.05
0.05 0.06
标准回归系数 (第二步) 0.24*** 0.02 −0.26***
0.30 0பைடு நூலகம்26
4
5
1.00
0.15*
1.00
(第三步) 0.24*** 0.01 −0.27*** 0.35*** 0.12* 0.33 0.01
Received: Nov. 12th, 2015; accepted: Nov. 26th, 2015; published: Dec. 2nd,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
采用 Diener 等人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SWLS) [22]测量老年人的生活满 意度。该量表共 5 个题项,采用 1~7 的 7 点评分方法对每个题项进行评分,评分越高代表生活满意度越 高。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928。 2.2.3. 心理韧性的测量
曲孝原 等
收稿日期:2015年11月12日;录用日期:2015年11月26日;发布日期:2015年12月2日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老年人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着重探讨了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研究采用问卷调 查的方式,以240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数据分析采用分层回归的分析方法。研究发现:1) 老年人的孤 独感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的负相关;2) 心理韧性调节老年人孤独感对生活满意度的作用,即对于心理韧 性高的老年人来说,体会到高孤独感的老年人仍会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
生活满意度是个体根据自己独特的标准,对他们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的判断过程[4]。生活满意度是 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5]。研究表明,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受到人口学变量、社会支持和养老方式等因 素的影响[6]。同时,自卑感、忧郁感、孤独感、情绪稳定状况等心理因素也会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7]。
孤独感是一种感知道社会隔离的现象,它被定义为伴随着一个人的社会需求从数量或质量上不被满 足的一种令人沮丧的感觉[8]。孤独感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心理不协调”理论认为,当个体的人际 关系的不协调,即个体所期待的人际关系与实际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不能匹配时,容易产生孤独感[9]。孤 独感的增加与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显著相关,即孤独感越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也 随之增加[10] [11]。已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显著负相关,较高的孤独感往往会引发 各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进而降低生活满意度水平[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