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视角看旅游文本的翻译——以西安旅游文本英译为例

合集下载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文本翻译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文本翻译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文本翻译一、引言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下,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

科技交流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旅游业也迈进全球化时代。

很多外国游客渴望通过旅游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经济发展的情况,因而汉语旅游文献的翻译已成为我国对外宣传、吸引国外游客的重要途径。

根据Reiss的文本类型理论和Vermeer的目的论,原文本的类型不同,其翻译目的也会有所不同,翻译不同类型的文本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从文本的角度探讨旅游资料的翻译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二、目的论功能翻译理论家凯瑟琳娜·赖斯在1971 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中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思想的雏形。

而后,汉斯·威密尔在与赖斯合著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功能目的论”这一概念,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并强调翻译并非简单的由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活动。

之后,克里斯汀娜·诺德对功能派理论进行全面总结,使其更加系统、完善。

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行为的目的,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的预期功能为目的,使译者拥有更大的自由。

目的论指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译文读者是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译文读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阅历,每一种类型的翻译都有特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所以,在目的论下进行旅游文本翻译,需要充分考虑旅游文本和景点的特点的同时,并高度重视译文的交际功能和社会功能,以提高译文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接受性。

三、旅游文本的特点和翻译目的旅游文本包括经典介绍、广告标语、告示标牌、民俗风情画册、古迹楹联解说等内容,是一种对外宣传资料(方梦之,毛忠明;2005)。

旅游文本是一种大众化的通俗读物,其目的是帮助游客了解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方面的知识。

就其问题功能而言,传递信息和诱导行动是旅游资料的两个主要功能,因而其语言表达必须准确、通俗、简洁,能雅俗共赏,利于不同层面读者理解和接受(贾文波,2004)。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以陕西旅游文化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以陕西旅游文化为例

2018年25期总第413期ENGLISH ON CAMPUS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以陕西旅游文化为例文/陈婷婷【摘要】目的论强调以目的读者为导向,以读者的需求作为英译的方向。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侧重向国外游客适当地英译中文表达下的旅游景点与元素,在基本信息准确传递的基础上,提高英译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表达旅游元素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更好地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目的论;旅游文本;文化负载词;红色旅游【作者简介】陈婷婷(1980.7 - )女,汉族,四川自贡人,硕士,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汉翻译,教育学原理。

【基金项目】为西安市2018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以陕西旅游文化为例”》课题编号:18L21。

引言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的英译不仅仅需要英译出旅游元素的表层意思,更需要表达出其内在所蕴含的深层次的传统文化与民族气质。

旅游英译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也需要音译、意译以及增补译法等技巧,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旅游文化负载词的英译,需要考虑到汉、英两种语言之间思维模式、愈发习惯以及风俗习惯,乃至宗教思想差异等的不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运用恰当的英译方式,落实目的论的要求。

陕西的旅游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有利于弘扬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增进外国游客对陕西旅游景点及其蕴含的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一、目的论的内涵与发展历程目的论是上世纪70年代由德国英译学姐汉斯·弗米尔提出的,其内容是:英译的目的决定英译的整体过程和结果。

弗米尔认为,英译是不同语言背景下人们之间沟通的桥梁,为人际交流提供辅助是英译工作的核心价值。

因此,英译是没有定式的,需要根据双方各自的表达、沟通和交流的目的,决定英译的侧重点和结果导向。

目的论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弗米尔发表《普通英译框架》,提出“原文”和“译文”的主次关系问题。

浅析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景点介绍的英译

浅析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景点介绍的英译
一、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德国学者莱斯(K. Reiss)于二十世纪七十年 代提出了要以翻译目的作为翻译的标准的观点,并 认为译者在翻译时不应该过分的追求对等,而应该 把重心放在翻译的功能类型上。莱斯通过文本类型 和功能类型的理论奠定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基础。费 米尔依据行为理论提出了功能目的论,这一理论成 为了功能翻译理论学派的核心理论。依照翻译目的 论的观点,在翻译过程中选取哪种翻译策略应由翻 译的目的决定。原文主要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诺 德在原有理论基础提出了忠实原则和功能原则。 功能翻译理论在与传统的等值翻译理论相比 较时更具优越性。这一理论将重点放在了译文受众 的身上。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拥有充分的自由去 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灵活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而 不必被限制在死板的原文形式框架内。 二、旅游景点翻译的文本类型分析 纽马克在莱斯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文本的 三种功能形式,分别是表达型文本、呼唤型文本和 信息型文本。在翻译时,译者应把译文的功能特征 摆在首位,而不是盲目追求一种形式上的对等。 从文本功能的角度来看,旅游景点介绍具有 呼唤功能和信息功能。很多文本都是兼具几种功能。 旅游景点介绍明显更侧重呼唤功能,因为它的目的 是吸引潜在旅客。由此可知,在翻译旅游景点原文 时要注重与读者的情感互动和试图引起共鸣,即读 者效应。综上所述,至此应该可以得出结论:景点 介绍的英译应遵循目的原则。 三、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 在英译中文旅游景点介绍的过程中,译者应 根据翻译目的来选择翻译策略,并且可以以文本类 型的划分作为一个辅助选择的标准,以期能更好的
2、增译 引经据典是中文旅游景点介绍常用的修辞手 法之一。但是国人耳熟能详的典故对外国游客来说 一无所知,很容易使他们如坠云雾,莫名其妙。增 译法是为目的语读者增加一些相关的背景文化知 识,使得他们能更好的感受该景点的魅力。通常来 说,历史典故,名人,朝代,地名等都需要注释。 例如:炎帝陵为历代炎黄子孙敬奉祖先的圣 地。The Mausoleum of Emperor Yandi (legendary god of Chinese agriculture) has ever since been a holy plac e where the Chinese people offer sacrifices to their ancestors. 不同于在中国的家喻户晓,炎帝对外国 人来说则是全然陌生的。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增补 了关于炎帝的信息。这一翻译方法一方面宣扬了本 国传统文化,一方面也最大限度的考虑到了外国旅 客的感受。 3、类比法 类比法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的缩小文化差 距。这一方法是通过借用目的语中一致或相似的对 应表达式来翻译源语中具有特定文化含义的形象。 汉语中的词句不一定都能在英语中找到对应 项,通过借用相似的表达式,译文可以很好地实现 吸引读者和传递信息的预期功能。类比法是一种非 常实用的翻译方法,通过使用这种方法,译者可以 用很简单的方式解释清楚很难懂的含义。这一方法

从目的论角度浅析旅游文本的翻译

从目的论角度浅析旅游文本的翻译

862014年2月下半月刊旅游管理研究旅游文本的功能是在于通过对旅游景点的介绍,激发人们旅游参观的兴趣。

因此,翻译旅游文本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传递信息来吸引游客。

本文先从目的论出发,对目的论做了简要介绍,并以此为指导原则进行旅游文本的翻译。

一、目的论简介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欲达目的不择手段”。

(Shuttleworth & Cowie ,2004:156)。

在这一原则下,源文本只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在译入语环境中,所需要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的需求。

旅游文本属于呼吁性文本,其中包括旅游景点的介绍,旅游宣传广告,旅游景点名称,旅游广告标牌,古迹楹联等等。

旅游文本的翻译,在语言上,应该注意与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相贴近,达到以语言的魅力吸引游客的目的。

二、英汉旅游文本语言特点及风格差异1.中文旅游文本的特点(1)语言渗透主观感受。

所谓“三分像,七分想”,就是在指中国人喜爱抒发内心的感情,尤其是在描述自然景观的时候,将自身的想象与现实景色相结合。

例如:南溪山,双峰并列,峭拔挺立,烟翠凌空,山形似马鞍。

每逢空山新雨,阳光映照,可见石色洁白如玉,恰似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丹青。

这种富有人文色彩的结合,将人的主观情感根植于描述的语言之中,同时,佐以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语言产生动人的魅力,是其他效果所不能比拟的。

(2)用词典雅,简约华美。

中文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意合,将句子前后的语意相关联,辅以形容词的变幻多端,给人典雅的感受,同时,汉语的表达,通常会运用大量的对偶平行句子,以追求文章的对仗工整,声律和谐,以期达到音形意皆美的完美表现。

简单的三言两语,简约概括的表达原作者的意思。

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就完整的概括了中文的语言特点,旅游文本亦是如此。

(3)古诗词的引用。

在中国,各地的旅游景点都有着诉不尽的历史渊源,更不乏历代文人墨客的吟诵诗词。

从目的论角度浅析旅游景介文本汉英翻译

从目的论角度浅析旅游景介文本汉英翻译

的 目的 , : 到 以 译 人语 读 为 导 , 而使 讯 不 符 合 口标 语 术做 从
的 表 达 习 惯
e hb t d i h wo s r y b i i g x i i n t e t - t e u l n . e o d
为实 现 吸 引 外 游 客 的 日的 , 介 文 本 的 英 译应 以 游 客 为 发点 , 川 相 应 的翻 译策 略 : 佯 、 运 增 减 、 合 等 等 , 而使 译文 达 整 从
大 多 数 闰外 旅 游 者 对 汉 语 景 介 文 本 巾 的 古 诗 词 等并 不 感 兴 趣 , 们 阅 读 景 介 文 本 的 同 的在 于 了 解 中 罔 的 民俗 风情 , 非 进 他 并
行 r 证 : 此 在 翻 泽此 类 文 本 时 . 者应 突 m主 要 的信 息 , 史考 译 采
为 实 , 汗文 自然 、 使 练达 。因此 上 面 列 举 的 例 子 将 “ 琅 满 目 , 不 琳 美 胜 收 ” 去小 译 删
( ) 现语 言风 格 差 异 3体
2 翻 译 目 的 论 ” 述 “ 综
翻 行 为 学 与翻 汗 目的 沦 为功 能 派 翻 理 论 的 核 心 而 其 【 . f 1 的 “ 译 目的 ” 顺 翻 . 的 一种 翻 理 沦 义 , 得 就 是 从 翻 译 行 为 的 f 的 性 发 提 指 1 陔理 沦 认 为 : 只要 能 达 到 2 通 删 除 汉 语 特 色 文 化 信 息 由 于 巾西 文 化 的差 异 . 如果 对一 些 具 有 汉讲 特 色 的 信 息进 行 直 译 可能 会 让 外 国游 客 不 知 所 云 此 . 处 理 这类 信 息 时 , 者 在 译 可 以存 不 影 响 原 文 寅 传 效 果 的 前 提 r, 其 删 除 。 将 在 卜下 两 层 的展 厅 内 , 集 陈 列 着 十 多年 来 考 古 发掘 出 土 密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的汉译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的汉译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的汉译刘俊娟功能派目的论认为,译文应达到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为了在译文中实现旅游文本的旅游宣传功能,本文从目的论视角出发,通过综合运用分析法、例举法等方法,对旅游文本文本的汉译进行了分析。

在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三大目的论原则的指导下,本文对直译、增译、省译等汉译方法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1 目的论(Skopos Theory)的核心概念和原则费米尔(Hans J. Vermeer)的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

“Skopos”是希腊语,意思是“目的”。

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费米尔认为翻译是一种转换,也是一种人类行为,由于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目标或目的,所以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

此外,费米尔还认为由于行为发生的环境置于文化背景之中,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风俗和价值观,因此翻译也并非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

费米尔的目的论有三项原则:目的、连贯、忠实。

其中目的法则是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釆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

本文所指的翻译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也是对目的法则最常见的解释。

由于翻译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受目标文本接受者(读者/听众)及其所处的环境和文化背景制约,所以译者必须对翻译目的了然于心,才能做好翻译工作。

2 目的论对旅游文本翻译的启示基于实践证明,“目的论”对应用型翻译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为旅游文本文本翻译中的诸多元素,如“译者的视野”、“源语文本作者的原始意图”、“特定读者群的理解”以及“原文及译入语的语境”,赋予了新的涵义,给诸多从事旅游文本文本翻译的译者很多启示,也提供了恰当、合理的翻译策略的理论依据。

①在进行旅游文本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源语文本作者的原始意图和特定读者群对目的语文本的理解上,将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作为翻译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首要目的。

目的论视角下的旅游文本翻译探讨

目的论视角下的旅游文本翻译探讨

目的论视角下的旅游文本翻译探讨旅游文本是国外游客了解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窗口,也是旅游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通过对比分析中英旅游文本的差异,结合宁波旅游景区的旅游文本,实例探讨了旅游文本的翻译原则、策略和方法。

标签:目的论旅游文本翻译一、引言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文本翻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国内不少景区的旅游文本译文中还存在着各种语言和文化问题,导致旅游文本信息传达不准确,感召功能弱化,影响了我国旅游文化的对外传播。

本文从目的论出发,以宁波市景区的旅游文本翻译为例,探讨旅游文本的翻译原则、策略和方法。

二、目的论与旅游文本翻译的目的目的论是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的主要理论之一,其创始人弗米尔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有一个目的。

目的论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fidelity rule)原则。

目的原则指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翻译行为,这个“目的”通常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

连贯原则指译文应该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标准,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目的语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及其交际语境中有意义。

忠实原则指译文和原文之间应当存在语际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译文可以是对原文最大限度的模仿,即忠实于原文。

三者之间,目的原则是最高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从属于目的原则(Nord,2001:27-33)。

在这一理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是受众,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

旅游文本是一种“信息型+感召型”文本,旅游文本翻译的目的是通过向国外游客介绍与国内旅游景点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等方面的信息,以向他们传播中华文化,同时激发国外游客参观景点的兴趣,促使他们来华旅游。

这一目的决定了旅游文本翻译应当以国外游客易于理解和接受为准绳。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翻译策略探析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翻译策略探析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翻译策略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实际翻译工作中,翻译者常常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如何在保持原文风格的同时传达目的地的文化特色,如何解决不同语言之间的语言障碍,以及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兼顾客户需求和翻译准确性等问题。

研究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翻译策略的意义重大。

通过深入探讨目的论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的应用和实践,可以为翻译者提供更准确、符合需求的翻译策略,提升旅游文本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概念和特点入手,探讨目的论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的作用,分析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并结合实例进行深入讨论,以期为旅游文本翻译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目的论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图,从而更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读者。

通过运用目的论,译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原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有效地避免因语言差异而引起的误解和混淆。

探索目的论视角下的旅游文本翻译策略,对于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意义。

借助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实践案例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目的论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的应用效果,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究“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翻译的策略,进一步挖掘翻译中的目的性和意图,探讨如何更好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情感,使译文更符合读者的需求和期望。

通过分析目的论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的应用,揭示翻译过程中翻译者的主观意图和选择,探讨如何在保持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更好地传达作者的原意和读者的期待。

通过对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和分析,探讨不同翻译目的下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技巧,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启示。

最终旨在揭示目的论翻译策略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促进翻译质量的提升,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

2. 正文2.1 目的论的概念和特点目的论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其核心观点是翻译的目的是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重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9
学术探讨文_王加宇
摘要:社会进步带动着各项经济建设的步伐,随着旅游新时代的到来,不论是休闲旅游还是体验旅游都呈现出强势发展态势,伴随着旅游业的不断扩张,旅游文化的英译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旅游文本英译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文化习惯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也将存在差异,在我国旅游文本翻译中经常出现类似于生搬硬套的现象,这些翻译文本不仅不会被外国友人所接受,更会拉低景区整体文化素养水平。

而本文则以西安旅游文本英译为例,从目的论视角分析旅游文本翻译,探究旅游文本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目的论视角;旅游文本翻译;西安旅游文本;翻译策略
前言:我国地大物博,风光旖旎以及绚丽多彩的文化吸引着众多国外友人纷纷前来观赏与体验。

而旅游文本的英译作为连接国外友人及我国旅游业发展之间的桥梁,其地位也越发突出。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靠渭河,南邻秦岭,自古西安多帝王,由此西安也被称之为帝王之都,西安作为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承载着古人智慧的结晶。

宫殿的高大雄伟,咸阳宫的壮丽巍峨,兵马俑的壮阔景观,无不令人折服。

作为丝绸之路的起始点,西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前来游玩。

而旅游文本翻译设置的目的则是为外国友人更加清晰地介绍西安众多旅游资源,在介绍风景文化的同时,也大大传扬着中华优秀文化。

一、目的论视角下的旅游文本翻译
目的论隶属于哲学范畴,其致力于探索事物本身的根源,追根溯源探索事物的本质[1]。

运用目的论的视角分析旅游本文翻译,则是以目的为行为表达方式,探索翻译理论。

整体翻译行为是翻译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从目的论视角探索译本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有助于中华文化的弘扬,但在翻译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方式,尽量降低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概念混淆,最终达到可以清晰明确地表达源语文本意义的目的,同时还能促进文化传播。

二、旅游文本英译中存在的问题1、生拉硬套的方式令人难以接受
中国式英语是当前翻译文本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也存在于旅游文本英译之中。

近些年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简单的中国式英语也逐渐得以被接受,例如常见的“long time no see”,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中国式英语皆可以被接受,部分出现的中国式英语不但不会被国外友人所接受,更会影响整个旅游景区的文化
素养。

2、词语应用不当
词语应用不当也是出现较为频繁的现象,导致此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则在于翻译人员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未能掌握相关词语的用法;另外,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在于文化环境不同,知识语言表达方式理解出现分歧[2]。

例如“休闲中心”在进行译本翻译时,经常被翻译成为“rest center”但这并不意味着休闲的recreation,正确的翻译应当为“recreation center。


三、从目的论视角探索西安旅游文本的英译策略
1、以读者理解为出发点,适当进行标注旅游文本英译的目的在于让外国友人理解所展示的景观意义,并深深的体会到中华人文以及自然景观中体现出的深刻文化内涵,因此,这就需要景区聘请专业人士进行翻译,在文本翻译时应以读者理解为出发点,并对难以理解的句子进行适当标注,让旅者懂得景观的深刻人文理念。

此外,在翻译中也应当明确景观的历史背景,适当突出其文化特色[3]。

例如在阿房宫旅游景点介绍时,首先明确阿房宫天下第一宫的地位,而后可适当增加人文思想的介绍,尽量避免陌生词汇的运用,尽量选择旅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达,如《阿房宫赋》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若不理解此处,译者可能会以为讲述的是宫廷之中的勾心斗角,但实际不然,《阿房宫赋》中主要讲述的是建筑的雄伟壮丽,若在译文后面添加注释加以解释说明,如“These sentences introduce the magnificent buildings in the Epang Palace, with all the details highlighting the Chinese splendid and colorful culture”,将会使得该意思表达得更加清晰。

2、注重拼音翻译,在翻译时适当删减旅游文本英译应避免尾大不掉,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应灵活运用。

对于旅游英文译本来讲,拼音也是应用在众多翻译译本之中的翻译方式,例如常见的“秦始皇兵马俑”的翻译,在英文译本中可以为“Qin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Figurines”,但我们应该注意到秦始皇兵马俑的翻译不仅为这一种,在旅游景区译本中,应统一词语运用方式,不可前面介绍为一种方式,而后介绍又为另一种名称例如“the Emperor Qin's Terra-cotta Warriors”的表达方式,若经常如此转化,将会使得该景区的介绍难以清晰地表达。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介绍都应拘泥于同一种方
式,而是应在介绍时灵活应用[4]。

譬如上文提及的秦始皇兵马俑的英译,在运用时,这种词语翻译方式只是适合运用于简单的介绍,可作为名词来理解,但在把秦始皇兵马俑应用于句子中介绍时就不能以此方式介绍,应灵活应用。

四、结论
旅游文本有着大众读本的特性,其不仅起着介绍景区中景观的作用,更起着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

故此在进行旅游文本翻译时,应明确旅游译本的目的,尽量在翻译中避免难以理解的词汇,可适当地添加相关词汇进行解释,在翻译时注重人文精神环境的渲染,尤其在介绍人文景观之时,并将中华文化的魅力直观地表现出来。

此外,在翻译中也需结合西安当地历史与人文特色,正确处理好景观与译本之间的关系,不拘泥于翻译形式,灵活运用并选择恰当的翻译方式和翻译技巧,以期在有限的时间中向读者介绍更多的景观信息。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曹立华,王文彬.目的论视阈下跨文化语言交际规范之研究——以辽宁旅游景区宣传资料汉英翻译为例[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138-143.
[2]苏亚丽.旅游文本英译的策略研究——以山西旅游文本英译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187-188.
[3]王佳.从目的论角度浅析旅游景介文本汉英翻译[J].文学界(理论版),2010,09:115+117.
[4]刘洋,张琳瑜.目的论视角下的旅游文本翻译研究——以海南地区旅游景区宣传手册翻译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08:157-159.
从目的论视角看旅游文本的翻译
——以西安旅游文本英译为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