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ppt课件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ppt课件29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29张


合作探究:重点研读四、五、六自然段
第4段 第5段
1.修辞格往往是由此及彼的联想,请归纳文中第 四段所写景物,完成表格并思考其运用了何种修 辞,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第五段描写的月光有什么特点?请找出相关句 子进行赏析。
第6段
3.第六段写的是荷塘四周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 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
不能见一些颜色
链接:通感
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 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 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例子】
➢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 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宗璞《紫藤萝瀑布》
➢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
自主学习

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请找出来。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 己,到了另一个世界。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 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 不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享受了


一曲《荷塘月色》成就了歌坛的凤凰传
习 目 标
奇,一篇《荷塘月色》成就了文坛的朱自清。 “流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自1927年诞
生以来,《荷塘月色》传诵了八十多个春秋
,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它所描绘的唯
美意境:淡淡的月光,溶溶的月色,田田的
荷叶,静静的荷塘,浸润着作者淡淡的忧愁
与喜悦,给人一种素雅朦胧之美。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 迹》、散文《背影》等。

《荷塘月色》ppt课件56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56张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
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
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
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
代表性作品有《背影》《桨声灯
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荷
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绿》Fra bibliotek,其散文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
感情真挚朴实。有《朱自清文集》. 1948年6月,他签名抗议美国扶日,
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在严重的营养 不良之下,他胃病复发8月12日于北 平病逝。
毛泽东称赞他“表现我们民族的 英雄气概”。
5.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 的那边去了。
比喻,写出“叶子与花”迅速颤动的情态
6.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拟人,写出荷叶的茂盛
7.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 更见风致了。
拟人,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描绘出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以 及不染纤尘的美丽,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 激发读者的想象。
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
个本体的比喻句。
例如: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朱自清《春》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 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 战士、爱国知识分子。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 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 州人。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1924年 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 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 创作。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 名的散文家。

《荷塘月色》ppt课件64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64张
第3段漫步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月下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荷塘上朦胧淡雅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色。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文末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梳理文意
1、 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2、 哪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呢?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
3、 “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家里有矛盾?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4段,请同桌讨论,文章第 4段从什么方面来描写荷塘美景,并分析第四段用 了哪些修辞方法来描写景色?有什么作用?
荷叶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 ,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荷叶舒展婀娜,灵 动飘逸的风姿,富于动态美。
荷花
第二,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 ,把荷塘写“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 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动与静相互衬托,表现出 各自不同的美。
第三,抓虚实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所描 绘出来的景物的特点就是“虚”。对眼前景物客观特点的描绘就是
“实”。
领悟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夜游荷塘,究竟要表达心中的什么呢?
怎样写树影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 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 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 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黑影”和“倩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 “画”一含有人的动作, 仿佛有无形的手在描绘倩影,写出了杨柳的风 姿,富有动感,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荷塘上的月色有何特点?运用了哪些技巧? 朦胧淡雅 正面和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
画面四: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6段,作者描写了荷塘四周的 哪些景物,并比较分析第2段和第6段写景的异同?

《荷塘月色》ppt课件25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25张

散文的鉴赏技巧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
3.注意散文的表现手法,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5.品味散文的语言。
听读课文
要求: ①找出表明游踪的词语 ②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③归纳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思考探究
1.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 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情)
课文中有哪些主要描写景色的语段?
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色
小煤屑路——幽僻、寂寞 荷塘四面树木——无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 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 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 荷香——随风飘荡,不绝如缕 荷波——疾如闪电
月光——清幽,如流水 青雾——薄如轻纱 树影——奇形异状、如画如乐 树缝灯光——没精打采 蛙叫蝉鸣——最为热闹
3、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明确: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
采莲的热闹,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
4、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
明确:“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 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心里颇不宁静
文眼
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主旨的关键性的语句。
表现了作者内心某种难以释怀的“不宁静的”情感, 交代游荷塘的原因,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思考探究
2.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夜观荷塘的缘由 荷塘月色 采莲旧俗
• 月下荷塘: • 荷塘月色: • 荷塘四周:
时代背景:
所以在文章的一开始便有了一句:

《荷塘月色》(43张PPT)

《荷塘月色》(43张PPT)
叙事性散文
写景性散文
抒情性散文
哲理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
幽僻(pì) 蓊蓊郁郁(wěng) 踱着(duó) 袅娜(nuó) 脉脉(mò) 酣眠(hān) 敛裾(jū)
课文学习
第贰章
作者的行踪是怎么样?按照作者的行踪,画出反映情感变化的句子和对应的情感归结
思考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思考
结构总结
第肆章
文章通过对清华园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却又无法超脱现实的复杂心情。作者在对荷塘与月色优美景色的描绘中,暂时获得了心灵的宁静和愉悦,但最终还是回到了现实,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内心的苦闷与彷徨。
自然美的颂扬 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命哲理的思考
### 对生命的思考生命的短暂与美丽:朱自清通过对夏夜荷塘的描写,暗示了生命的短暂和美丽。荷花在月光下绽放,象征着生命的绚烂,即使知道不久将凋谢。### 作品的深层含义和谐共存:作品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鼓励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内心世界的探索:朱自清的描写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观察,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通过与自然的对话,作者表达了对内心平静和自我认知的追求。超越物质的追求:在物质世界中,人们往往追求外在的物质满足。《荷塘月色》提醒人们,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对美的追求同样重要。哲理与情感的结合:作品中的哲学思考与作者的情感体验紧密结合,展现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哲理,引导读者在情感共鸣中进行哲学思考。
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荷塘月色》(51张PPT)

《荷塘月色》(51张PPT)
塘周景色图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清幽 热闹
杨柳
树梢
远山
树缝
灯光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文章的画面美

本文的语言清新自然、生动凝练,请完成下列表格,赏析本文的语言之美。
2.析“语言之美”
原文美句
手法
效果
叠词
博喻
通感
动词
文章的语言美——叠词美
第4段:月下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荷塘上月色的朦胧美妙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9段:由荷塘的景色联想到江南采莲时的流风余韵,热闹喧哗的场景与此时幽静荷塘形成对比。
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迎接他的仍是一片寂静。
再读课文,梳理段落大意
自读全文,思考:
2、本文作者的行踪路线是什么?

小路
荷塘
( )( )
月光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朦胧优雅
塘上月色图
文章的画面美




赏析第六段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情感归结

《荷塘月色 》ppt课件23张

《荷塘月色 》ppt课件23张


的 四
树梢

树缝
树上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整

远山


灯光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作者在赏荷塘时什么样的心境?此时的作者内 心还是宁静的吗?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虽然置身于热 闹的氛围中,内心却依然是孤独的,可见 作者的无奈,那种想要找寻让自己不孤 独的方式却怎么也找不到的无奈。
修辞手法——通感
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
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第六段荷塘四周描写的景物有哪些?
杨柳

总结主旨
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 的心境反映了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寻求精神解 脱却不可得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对国家前途与命运的 担忧及渴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唯美的荷塘月色正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所 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文中幽美宁静诗意朦胧的荷塘月色体现了作 者淡淡的喜悦心情,但他却无法摆脱黑暗现实带给自己的苦闷与孤独之 感。夜赏荷塘月色正是作者想要摆脱现实苦闷获得片刻喜悦宁静心情最 好的方式。读到此处,我们应该明白,文中荷塘的美景正是作者超脱现 实走进梦幻世界的美好写照。从中可可以看出朱自清将对黑暗现实的不 满之情通过唯美的荷塘月色很好地展示出来。
字词积累
酣( hān)眠
煤屑(xiè )
幽僻( pì )

《荷塘月色》 课件(共56张PPT)

《荷塘月色》 课件(共56张PPT)

全篇小结

作者以艺术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菏塘美景图:绿叶
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象朦胧的梦幻,象飘渺的歌声。
作者追求的总是淡淡的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展现的是菏塘月色惊人的美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 梦。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 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 替代“泻”,用“升”替代“浮” 呢?
化静态为动态 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 响地幽静幽美
结论
“泻”的范围广,与“流 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 美,显得生动活泼。“照” 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 不灵泛。
第四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 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 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 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 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 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 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 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https:///item/%E6%9C%B1%E8%87%A A%E6%B8%85/106017?fr=aladdin
朱自清与家 人,自1903年定 居扬州后,曾居 住过多处。开始 住天宁门街,后 迁居弥陀巷、南 皮市街、东关街、 仁丰里等。现在 保全下来的为安 乐巷27号故居。 图为故居门口。
1916年12月15日,朱自 清在扬州琼花观街朱宅与武 钟谦女士完婚。武钟谦曾随 朱自清辗转杭州、台州、温 州、白马湖、北京等地,夫 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 日,武钟谦因肺病逝于扬州 家中。朱自清有小说《笑的 历史》、《别》、散文《给 亡妇》和一些旧体诗词记述 了他们美好而深厚的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秀丽朴素,清新沉郁,富有诗的表现 力,确实是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的突出 特色。
• 1948.8.12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 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 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和爱国主义精神。
《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他 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 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 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朱 自 清 的 大 理 石 雕 像
朱自清 (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家、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自华, 号秋实。
代表作品《匆匆》、《背影》、 《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 郁达夫:“(他的散文)贮满着那一种 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 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并且 赞赏他的散文如“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 用到另外一种感官上。又称“移觉”。
这孩子的嘴真甜。 听觉——味觉
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听觉
月光如水

薄雾似纱
面 写
花叶若梦

荷塘月色
(朦胧、缥缈)
黑影斑驳 杨柳如画
侧 面 烘
光影似曲

荷 画 面 是 —美丽的 美 塘 月 气 氛 是 —宁静的 静 色 格 调 是 —雅致的 雅
2、从哪些语句中,还可以了解作者内心的发展 脉络并加以理解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颇不宁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忧愁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不宁静 思乡愁
整体感知
求宁静
小径

宁 静

得 宁 静
小径
出宁静
写作背景:
•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 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 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 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 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 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 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 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 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 “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 时代的政治底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 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 “这几天似乎有一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 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时 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 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 封信》)
听示范朗读,熟悉生字词:
• 乘凉
Chéng
• 蓊蓊郁郁
Wĕng
• 独处
Chŭ
• 袅娜 • 霎时 • 脉脉 • 峭楞楞
Niăo nuó Shà Mò
• 梵婀玲
Léng
• 媛女
Fàn ē
• 鹢首
Yuàn
•櫂 •裳 • 敛裾
Zhào Cháng Jū
辨别以下多音字:

chéng(乘凉)
• yuàn(媛女)
•乘
•媛

shèng(千乘之国) •
yuán(婵媛)

chŭ(独处)
•处

chù(妙处)
chàn(颤动)荷赏月 为 线 索
返回家门
颇不宁静


为 线
赏景排忧

无法超脱
鉴赏二: “语言新而不失自然
熟读课文第四、五段, 1、找出你认为很美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思考:这两段各写了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 写的?
本体 叶子
喻体 裙
相似点 自然舒展、圆形、飘逸
白花 明珠、星星、美人 晶莹剔透、忽隐忽现、 纤尘不染
清香 渺茫的歌声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 轻淡飘渺
月光
流水
流动、静谧
月光下的 牛乳、梦 叶子和花
奶白色娇艳欲滴 朦胧、恬静、柔美
光与影 名曲
和谐、优美、温馨
月 下 荷叶 亭亭的舞女的裙
的 荷 塘 美
一粒粒的明珠 荷花 碧天里的星星
刚出浴的美人
景 (
荷香 渺茫的歌声 (通感)
四 )
荷波 闪电
荷韵
通感:
• mài(脉络)
•脉

mò(含情脉脉)

shang(衣裳)
•裳

cháng:古代指裙子

āi(挨近)
•挨

ái(挨打)
鉴赏一: 揣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
2、从哪些语句中,还可以了解到萦绕于作者内 心的思绪,并加以理解
3、总结文中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1、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 对现实的不满和苦闷; • 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 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 文眼: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文旨趣的关键语句, 文眼有时出现在文章的篇首,那后必有照应,出现在篇 末,那前必有伏笔,出现在篇中,那前必有伏笔后必有 照应。文眼一般出现在议论抒情的语句里。
•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 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 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活不愿参加这 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 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 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 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 目。”(《哪里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