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课件完美版ppt课件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ppt课件29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29张


合作探究:重点研读四、五、六自然段
第4段 第5段
1.修辞格往往是由此及彼的联想,请归纳文中第 四段所写景物,完成表格并思考其运用了何种修 辞,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第五段描写的月光有什么特点?请找出相关句 子进行赏析。
第6段
3.第六段写的是荷塘四周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 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
不能见一些颜色
链接:通感
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 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 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例子】
➢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 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宗璞《紫藤萝瀑布》
➢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
自主学习

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请找出来。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 己,到了另一个世界。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 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 不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享受了


一曲《荷塘月色》成就了歌坛的凤凰传
习 目 标
奇,一篇《荷塘月色》成就了文坛的朱自清。 “流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自1927年诞
生以来,《荷塘月色》传诵了八十多个春秋
,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它所描绘的唯
美意境:淡淡的月光,溶溶的月色,田田的
荷叶,静静的荷塘,浸润着作者淡淡的忧愁
与喜悦,给人一种素雅朦胧之美。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 迹》、散文《背影》等。

《荷塘月色》ppt课件56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56张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
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
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
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
代表性作品有《背影》《桨声灯
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荷
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绿》Fra bibliotek,其散文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
感情真挚朴实。有《朱自清文集》. 1948年6月,他签名抗议美国扶日,
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在严重的营养 不良之下,他胃病复发8月12日于北 平病逝。
毛泽东称赞他“表现我们民族的 英雄气概”。
5.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 的那边去了。
比喻,写出“叶子与花”迅速颤动的情态
6.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拟人,写出荷叶的茂盛
7.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 更见风致了。
拟人,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描绘出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以 及不染纤尘的美丽,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 激发读者的想象。
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
个本体的比喻句。
例如: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朱自清《春》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 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 战士、爱国知识分子。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 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 州人。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1924年 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 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 创作。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 名的散文家。

《荷塘月色》课件(共54张ppt)

《荷塘月色》课件(共54张ppt)
哪个动词用得精妙?
• 荷塘四周有薪薪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 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 色表现得更为精妙。
• 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 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 爱之情。
品读赏析
(6)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 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 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 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 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 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有着铮铮铁骨的作家。
人物轶事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 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 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 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 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 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 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 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 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 美国面粉!”
• 写了树色、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 写景的立足点是写树,描绘了淡月下树木繁多薪郁,树色阴暗
迷蒙的特点。
(2)本段的写景手法,有哪些特色?
浓淡相间 重重围住、树色、烟雾——浓墨渲染 远山、路灯光、蝉声、蛙声——淡彩勾勒
量词运用较好 一片荷塘、一团烟雾、一带远山、一两点路灯光——起到了丰
富形象以及渲染诗情画意的作用。

《荷塘月色》课件(精心制作共76张PPT)

《荷塘月色》课件(精心制作共76张PPT)

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 \ 下呈现出的一种洁白纯净之感。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 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 之情。(“印”不能写出美)
语言 作用小结:
比喻 拟人 通感 动词 叠词 •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 在遐思中获得无尽的美感享受 •更添景物灵动秀人的气质 •使迷人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 令人情动神摇。 •精当生动,富于表现力 •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 轻缓舒徐,读起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
文章结构小结: 求宁静
小径
不 宁 静
小径
得 宁 静
失宁静
文章 明线:空间变化 圆形 线索 暗线:情感变化 结构
本文有两条线索: 一是以作者行动的空间变化为线索的明线: 出家门→走小径→观荷塘→走小径→归家门 一是以作者情感变化为线索的暗线: 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失宁静 明线暗线、互相交织、层层递进,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圆形结构。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 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 没有。
5.塘上月色
• 月色本是抽象的事物,很难描绘。作者 运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月光? 1、叶子和花 青雾
2、动词的巧妙运用

“泻”“浮”二字的审美 情趣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___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 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漂”替代“浮”呢?

文眼为 “心里颇不宁静”
• • 正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 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如一 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下文内容 就因此展开…这句话就像一支夜曲中的主旋律引 导全文展开内容,在全曲中回荡。 • • 所以这句话即表露了本文的中心,又是统 摄全文的总纲,当然就是全文的“文眼”。

《荷塘月色》(51张PPT)

《荷塘月色》(51张PPT)
塘周景色图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清幽 热闹
杨柳
树梢
远山
树缝
灯光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文章的画面美

本文的语言清新自然、生动凝练,请完成下列表格,赏析本文的语言之美。
2.析“语言之美”
原文美句
手法
效果
叠词
博喻
通感
动词
文章的语言美——叠词美
第4段:月下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荷塘上月色的朦胧美妙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9段:由荷塘的景色联想到江南采莲时的流风余韵,热闹喧哗的场景与此时幽静荷塘形成对比。
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迎接他的仍是一片寂静。
再读课文,梳理段落大意
自读全文,思考:
2、本文作者的行踪路线是什么?

小路
荷塘
( )( )
月光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朦胧优雅
塘上月色图
文章的画面美




赏析第六段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情感归结

《荷塘月色 》ppt课件23张

《荷塘月色 》ppt课件23张


的 四
树梢

树缝
树上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整

远山


灯光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作者在赏荷塘时什么样的心境?此时的作者内 心还是宁静的吗?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虽然置身于热 闹的氛围中,内心却依然是孤独的,可见 作者的无奈,那种想要找寻让自己不孤 独的方式却怎么也找不到的无奈。
修辞手法——通感
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
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第六段荷塘四周描写的景物有哪些?
杨柳

总结主旨
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 的心境反映了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寻求精神解 脱却不可得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对国家前途与命运的 担忧及渴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唯美的荷塘月色正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所 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文中幽美宁静诗意朦胧的荷塘月色体现了作 者淡淡的喜悦心情,但他却无法摆脱黑暗现实带给自己的苦闷与孤独之 感。夜赏荷塘月色正是作者想要摆脱现实苦闷获得片刻喜悦宁静心情最 好的方式。读到此处,我们应该明白,文中荷塘的美景正是作者超脱现 实走进梦幻世界的美好写照。从中可可以看出朱自清将对黑暗现实的不 满之情通过唯美的荷塘月色很好地展示出来。
字词积累
酣( hān)眠
煤屑(xiè )
幽僻( pì )

《荷塘月色》ppt课件49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49张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荷 花
朱自清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 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 京大学,次年入哲学系学习。毕业后在江、浙一带 的中学任教。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按照作者的行踪(位置变化) 的顺序来写:
离家—小路—荷塘—小路—回家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 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 由。余下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 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9段)写“月下遐思”(情)
“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 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钱钟书
再如: (1)她笑得很甜。 (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二、将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与括号里的词作比较, 说明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1。曲曲折折(曲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 田(互相连接)的叶子。
明确:括号中的词语不带文采,只是客 观地描绘事物的状态。重叠词的使用不仅绘 出了事物的状态,而且使语气舒缓,能产生 音韵和谐的美感。
7.“忽然想起来采莲的事情来了”
失静
8.“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心中怅然
9.“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不宁静
文章结构
明线:游踪 (外结构)
出家门
暗线:情感(内结构)
不宁静
赏失 四宁 周静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寻踱 宁小 静路

《荷塘月色》 课件(共56张PPT)

《荷塘月色》 课件(共56张PPT)

全篇小结

作者以艺术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菏塘美景图:绿叶
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象朦胧的梦幻,象飘渺的歌声。
作者追求的总是淡淡的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展现的是菏塘月色惊人的美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 梦。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 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 替代“泻”,用“升”替代“浮” 呢?
化静态为动态 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 响地幽静幽美
结论
“泻”的范围广,与“流 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 美,显得生动活泼。“照” 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 不灵泛。
第四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 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 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 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 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 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 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 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https:///item/%E6%9C%B1%E8%87%A A%E6%B8%85/106017?fr=aladdin
朱自清与家 人,自1903年定 居扬州后,曾居 住过多处。开始 住天宁门街,后 迁居弥陀巷、南 皮市街、东关街、 仁丰里等。现在 保全下来的为安 乐巷27号故居。 图为故居门口。
1916年12月15日,朱自 清在扬州琼花观街朱宅与武 钟谦女士完婚。武钟谦曾随 朱自清辗转杭州、台州、温 州、白马湖、北京等地,夫 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 日,武钟谦因肺病逝于扬州 家中。朱自清有小说《笑的 历史》、《别》、散文《给 亡妇》和一些旧体诗词记述 了他们美好而深厚的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
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 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 游记等。
1
抒情散文 叙事散文 写景散文 哲理散文
2
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 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 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 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 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 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9
5.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一 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 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 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 意。
10
6.抒情散文的写作技巧 也就是高考考点要求的“能鉴赏 作品的表达技巧”。因此掌握诸 如渲染、铺垫、象征、伏笔、照 应、悬念等技巧有利于鉴赏散文, 把握美文实质。
3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 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 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 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 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 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 领会更深的道理。
4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 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 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 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 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 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 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 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24
1932年与英国友人摄于伦敦,二排右二为朱自清。
25
1932年8月4日, 朱自清与陈竹隐在 上海结婚。
26
朱自清与陈竹隐赴普陀山度蜜月。右二
为朱自清,右三为陈竹隐。
27
1939年8月,朱自清与夫人陈竹隐、三子朱乔 森、幼子朱思俞(前右)摄于昆明翠湖公园。
28
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同人合影 (左起第七人为朱自清)
21
1921年冬,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时与友人合影。 (左为朱自清)
22
1921年12 月31日,欢送 俞平伯赴美国 考察时在杭州 合影。右起: 俞平伯、朱自 清、叶圣陶、 许若昂。
23
1931年8月赴英国留学前与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
全体师生合影,前排右一为俞平伯,右二为朱自清。
送行的有胡秋原、林庚、等十余人。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 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等。
18
19
朱自清与家 人,自1903年定 居扬州后,曾居 住过多处。开始 住天宁门街,后 迁居弥陀巷、南 皮市街、东关街、 仁丰里等。现在 保全下来的为安 乐巷27号故居。 图为故居门口。
20
1916年12月15日,朱自 清在扬州琼花观街朱宅与武 钟谦女士完婚。武钟谦曾随 朱自清辗转杭州、台州、温 州、白马湖、北京等地,夫 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 日,武钟谦因肺病逝于扬州 家中。朱自清有小说《笑的 历史》、《别》、散文《给 亡妇》和一些旧体诗词记述 了他们美好而深厚的感情。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 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 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 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 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 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 “形”的特点,由“形”见 “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8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 的神韵。
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 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 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 更深刻的道理。
29
1948年与清华大学中文系师生合影。前排左起第 一人至第四人为朱自清、余冠英、李广田、许维遹。
30
1948年6月18日, 朱自清在拒绝“美援” 和“美援面粉”的声 明上签名。
6月19日平津各大 报纸刊登朱自清等一 百一十名教师签名的 严正声明。
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 不幸逝世。
31
创作背景
17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 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 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 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 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15
导入课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 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 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 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 色》。
16
作者简介
5
散文的鉴赏技法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 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 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 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 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 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 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
6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 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 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 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 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 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 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 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 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7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 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1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塘月色
朱自清
12
关于荷花的诗文: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 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 《爱莲说》)
13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14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